佛弟子文库

宗镜录卷第八十五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宗镜录卷第八十五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称一心无外境界者。云何华严经十地品。说。初地见百佛。乃至地地增广。见于多佛。

答。所见多少。皆从念生。心狭见少佛。心广鉴多形。舒。卷由心。开合在我。离心之外。实无所得。大集经云。憍陈如复作是念。我当云何得见诸佛。尔时随其所观方面。悉得见佛。多观多见。少观少见。见已复念。诸佛世尊无所从来。去无所至。我观三界是心。是心因身。我随觉观。欲多见多。欲少见少。诸佛如来即是我心。何以故。随心见故。心即我身。身即是虚空。我因觉观。见无量佛。我以觉心。见佛知佛。心不见心。心不知心。我观法界。性无坚牢。一切诸法。皆从觉观因缘而生。是故法性即是虚空。虚空之性。亦复如空。我因是心。见青黄赤白杂色虚空。作神变已。所见如风。无有真实。则名为共凡夫如实陀罗尼。又云。复次贤护。如人盛壮。容貌端严。欲观己形美恶好丑。即便取器盛彼清油。或持净水。或取水精。或执明镜。用是四物。观己面像。善恶妍丑。显现分明。贤护。于意云何。彼所见像。于此油水水精明镜四处现时。是为先有耶。贤护答言。不也。曰。是岂本无耶。答言。不也。曰。是为在内耶。答言。不也。曰。是岂在外耶。答言。不也。世尊。唯彼油水精镜。诸物清朗。无浊无滓。其形在前。彼像随现。而彼现像。不从四物出。亦非余处来。非自然有。非人造作。当知彼像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无有住所。时彼贤护如是答已。佛言。贤护。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诸物清净。彼色明朗。影像自现。不用多功。菩萨亦尔。一心善思。见诸如来。见已即住。住已问义。解释欢喜即复思惟。今此佛者从何所来。而我是身复从何出。观彼如来。竟无来处及以去处。我身亦尔。本无出趣。岂有转还。彼复应作如是思惟。今此三界。唯是心有。何以故。随彼心念。还自见心。今我从心见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我心是如来。我心是我身。我心见佛。心不知心。心不见心。心有想念则成生死。心无想念即是涅槃。诸法不真。思想缘起。所思既寂。能想亦空。贤护。当知诸菩萨等。因此三昧。证大菩提。首楞严经云。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者。古释云。随众生根熟处即现。所知量者。即众生差别境。即知一法尘中。等周法界。为隣虚尘无自性。自性是虚空。虚空即是真空。真空即是本觉。故知如来于一毛孔中。为无量众生常说妙法。即知一切毛孔微尘。亦不出我。但解得一微尘法。即数得等同法界微尘。是以如来能知四大海水滴数。大地须弥皆知斤两。皆由观此一身。于一身上观一毛发。俱知无自性。但于一毛孔中观。实无有自性。一毛孔亦不可得。不可得处遍法界。知一切智也。所以信心铭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若能如是。何虑不毕。若能如是。了达。一尘一毛无有自性。唯心所现。则知一切诸法悉然。更无别体。以徇尘执见一切众生。一法不通。诸尘自滞。华严论云。以实而论。初发心住中。如一渧之水。入海水中。总同海体。诸龙鱼宝藏咸在其中。为教化众生故。教网筌罤方法不可不具。以名言竹帛着籙。即似如前后义生。体道者应须明鉴。如持宝镜。普临万像。又颂云。无限智悲成佛德。佛以智悲成十地。还将十地成诸位。前后五位加行门。不离十地智悲起。是故十地初发心。发心即入十地智。虽然五位方便殊。只为成熟十地智。犹如迅鸟飞虚空。不废游行无所至。亦如鱼龙游水中。不废常游不离水。如是五位行差别。不废差别不离智。所有日月岁差别。以智法印无别异。智体不成亦不坏。以明诸位除习气。了习无习悲行成。万行常兴无作智。

问。若心外无法。唯是一心者。于外则无善恶业果。苦乐报应。何成佛法。翻堕群邪。

答。若了一心。有无见绝。境智双寂。契彼性空。根尘两亡。内外解脱。亦常照内外。脱于无知。空尚不存。妄从何起。所现外诸苦乐境界。如镜中像。以自心为明镜。还照自之业影。古德云。以如来藏性而为明镜。随业缘质。现果影像。夫业通性及相。谓此业体。以无性之法而为其性。以不失业果之相而为其性。由无性故。能成业果。由不坏相。方显真空。何者。若有性。则善恶业定不可改移。无有苦乐果报。若坏业相。则成断灭。以一切因果从自心生。心外实无善恶业可得。以业无自性。但由心起故。所以如影如幻。无有定相。又以业无自性。故不落有。以不坏业果。故不堕无。非有非无。则一心中理。

问。虽然心即是业。业即是心。既从心生。还从心受。如何现今消其虚妄业报。

答。但了无作。自然业空。所以云。若了无作恶业。一生成佛。又云。虽有作业而无作者。即是如来秘密之教。又凡作业。悉是自心。横计外法。还自对治。妄取成业。若了心不取。境自不生。无法牵情。云何成业。义海云。除业报者。为尘上不了自心为心外有法。即生憎爱。从贪业成报。然此业报由心迷尘妄计而生。但似有显现。皆无真实。迷者为尘相有所从来。而复生是迷。今了尘相无体。是悟。迷本无从来。悟亦无所去。何以故。以妄心为有。本无体故。如绳上蛇。本无从来。亦无所去。何以故。蛇上妄心横计为有。本无体故。若计有来处去处。还是迷。了无去来。是悟。悟之与迷。相待安立。非是先有净心。后有无明。此非二物。不可两解。但了妄无妄。即为净心。终无先净心而后有无明。故知迷悟唯只一心。如手反覆。但是一手。如是深达。业影自消。如华严经云。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德首菩萨言。佛子。一切众生。等有四大。无我无我所。云何而有受苦受乐端正丑陋。内好外好。少受多受。或受现报。或受后报。然法界中无美无恶。时德首菩萨。以颂答曰。随其所行业。如是果报生。作者无所有。诸佛之所说。譬如净明镜。随其所对质。现像各不同。业性亦如是。亦如田种子。各各不相知。自然能出生。业性亦如是。又如巧幻师。在彼四衢道。示现众色相。业性亦如是。如机关木人。能出种种声。彼无我非我。业性亦如是。亦如众鸟类。从[穀-禾+卵]而得出。音声各不同。业性亦如是。譬如胎藏中。诸根悉成就。体相无来处。业性亦如是。又如在地狱。种种诸苦事。彼悉无所从。业性亦如是。譬如转轮王。成就胜七宝。来处不可得。业性亦如是。又如诸世界。大火所烧然。此火无来处。业性亦如是。净业障经云。观一切法。即是佛法。是则为净诸业障。

如有学人问安国和尚云。若未悟时。善恶业缘是有不。

答。非有。喻如夜梦彼恶人逐。或作梵王帝释。将为是有。豁然睡觉。寂然无事。信知三界本空。唯是一心。

又有问大珠和尚云。若为得知业尽。

答。现前心。通前生后生。犹如眼见。前佛后佛。万法同时。经云。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是知从心所生。皆无真实。如梦心不实。梦事亦虚。世间共知。可深信受。是以善恶之业。理皆性空。不坏缘生。恒冥妙旨。量云。正业是有法。定即有即空故是宗。因云。即缘成即无性故。同喻云。如幻。幻法术等生。即有不碍虚。正业从缘生。空有不相碍。故知万法从遍计情生。但有虚名。都无实义。如首楞严经云。妙觉湛然。周遍法界。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含吐十虚者。含即一真不动。在如来藏中。吐即依妄分别。乃随处发现。但有纤尘发现之处。皆是自心生。从分别有。若知发处虚妄。则顿悟真空。真空现前。岂存言说。

问。真心不动。三际靡迁。云何说心流转。又云绝流转义。

答。所云随流返流。皆约。众生缘虑之心。妄称流转。其体常寂。但不见一念起处。即是不流。未必有念可断。智严经云。文殊师利言。云何断流转。以于过去心不起。未来识不行。现在意不动。不住不思惟。不觉不分别。故知以境对境。将心治心。狗逐块而逾多。人避影而徒乏。若能知身是影。舍块就人。则影灭迹沉。安然履道。故知万动皆淫悉成魔业。若知心不动。则不随流。方入宗镜之中。永超魔幻。自然心智寂灭。诸见消亡。如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云。山相击王菩萨曰。譬如有孔隙处。风入其中。摇动于物。有往来相。菩萨亦尔。若心有间隙。心则摇动。以摇动故。魔则得便。是故菩萨守护于心。不令间隙。若心无间隙。则诸相圆满。以相圆满故。则空性圆满。是为菩萨超魔法门。乃至文殊师利菩萨曰。仁者。汝等所说。悉是魔境。何以故。施设文字。皆为魔业。乃至佛语犹为魔业。无有言说。离诸文字。魔无能为。若无施设。即无我见及文字见。以无我故。则于诸法无有损益。如是入者。则超魔境。是为菩萨超魔法门。大乘千钵大教王经云。佛言。诸天魔幻惑种种相貌。障修学人心眼圣道。乃至令见一切幻相前后生死之事。善恶诸相。魔作幻惑。非关正智。唯心示变。莫取外缘。修学行人。必不得于梦境界。及现眼前。取相执着。动转人心。恐畏怕怖。则被天魔鬼神之所障碍。行人正见。须常谛观心性。见性寂静。心性无物。是相莫取。则无境界妄想因缘。是故行人。勤行精进。实勿退转懈怠嬾堕。则得速证无上正等菩提。大智度论云。除诸法实相。皆菩萨魔事。若证般若。能契实相。即过魔事。此是约说证实相时事。当亲证时。如人饮水。不可取说而不证。若但说过魔。不离魔界。若过魔界。说证俱绝。是知必无境魔。但从心起。何者。若内心乐生死。则身为天魔。内心着邪见。则身为外道。乃至心外见法。理外别求。皆成外道。

问。凡圣一心。同其种性。种性无异。云何所受因果不同。报应有别。

答。虽自业各受。妄有昇沉。而缘性无生。了不可得。诸法无行经云。佛告文殊师利。一切众生。其心皆一。是名种性。种性即根本义。根本常一。而众生妄起自他差别。凡圣高下。虽起差别。一体不动。以差别性非有故。但是妄起无实体故。所以经云。佛言。文殊师利。一切众生皆无有心。缘。性不可得故。是名种性。又一切善恶境界。皆是心光。一切胜劣受用。皆是心果。大庄严论偈云。种种心光起。如是种种相。光体非体故。不得彼法实。种种心光。即是种种事相。或异时起。谓贪瞋光等。或同时起。谓信进光等。如是染位心数。净位心数。唯有光明而无光体。是故世尊。不说彼为真实之法。又云。诸行刹那增上者。如佛说心将世间去。心牵世间来。由心自在。世间随转。识缘名色。此说亦尔。故知诸行是心果。又随净者。净是禅定人心。彼人诸行。随净心转。修禅比丘具足神通。心得自在。若欲令木为金。则得随意。故知诸行皆是心果。又随生者。如作罪众生。可得外物一切下劣。作福众生。可得外物一切妙好。故知诸行皆是心果。当知一切万法。既以心为因。亦以心为果。虽然净秽显现不同。于心镜中如光如影。了不可得。

问。入唯识门。观一切境。自然无相。何用更言破相显理。复云弃有观空。若有所破之宗。则立能空之理。既存空法。还成有相之因。若守观门。岂合无为之道。

答。夫言破相者。是未入唯识。去其妄执。虽言破相。实无所破。既无所破之有。亦无能破之空。情执若消。空有俱寂。前尘无定。破立随心。迷真之妄不生。对妄之真亦绝。大智度论云。种种取相。皆为虚妄。如玻瓈珠随前色变。自无定色。诸法亦如是。无有定相。随心为异。若常无常等相。如以瞋心。见此人为弊。若瞋心休。自淫欲心生。见此人还复为好。若以憍慢心生。见此人以为卑贱。闻其有德。还生敬心。如是等有理而憎爱。无理。而憎爱。皆是虚妄忆想。若除虚诳。亦无空相。无相相。无作相。无所破故。尚不宗无相之理。岂存破立之门。以成坏去取。皆自心故。若直了心。自然绝观。如楞伽经偈云。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有二偈半。大云解云。初一偈。了今一如。谓此约无愿观以显圆成。无涅槃佛。故无愿矣。初句。谓色心等一切法中无得涅槃。以一切法本如故。若得涅槃。是断常见。灭法是断。证得是常。次句。既无涅槃。云何有佛。故经云。见断烦恼而得成佛。此则名为坏佛法者。烦恼与佛性寂静故。第四句中。所觉如故。无有涅槃。能觉如故。无有得佛。离觉所觉。溷同一如。

问。见闻觉知。不出俗谛心量。真谛无得无生。还出心量不。

答。夫量者。是能缘心。但有对俗说真。因虚立实。斥差别。论平等。遣异相。建如如。尽是对待得。名破执设教。若能真俗双拂。空有俱消。了边即中无边可离。达中即边。无中可存。能证之智既亡。所证之理亦寂。方超心量。入绝待门。若有得无得。有生无生。尽不出于心量。楞伽经偈云。离一切诸见。及离想所想。无得亦无生。我说为心量。非性非非性。性非性悉离。谓彼心解脱。我说为心量。如如与空际。涅槃及法界。种种意生身。我说为心量。所以涅槃经云。若有一法过涅槃者。我亦说如幻如化。以涅槃无相。若取于相。即自心现量。非真涅槃故。佛说言。设有一佛过于涅槃。趣所得心。亦成心量。自心所变。尽为幻化。故知似形言迹。瞥生妙解。皆是心量所牧。未有一法不关心矣。若能悟心无心。了境无境。理量双消。可入宗镜。

问。夫论心量。不出见闻。若约见闻。则存前境。云何成唯心之义。

答。此是无心之心量。非有实体。

问。若无实体。云何建立一切诸法。

答。只由无体无性。方成万有。万有所起。不离真空。若言有性。一法不成。则空不自空。岂能容色。若色不自色。方能合空。摩诃衍论云。一切诸法唯心回转。无余法者。如是心法亦不可得。楞伽经云。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由心不可得之句。立大空之义。由无心之心量句。成幻差别之义。由大空之义。诸法得成。由幻差别义。空理得显。

问。妄能覆真。全成生死。真能夺妄。纯现涅槃。真妄若离。互不生起。真妄若合。二谛不成。如何会通一心妙理。

答。一心二谛。教理所归。开即迷真。合则坏俗。何者。相随真起。即相而可辩真原。觉因妄生。因妄而能知觉体。无妄则觉不自立。无真则相无所依。真妄相和。染净成事。唯真不立。无妄而对谁立真。单妄不成。无真而凭何说妄。真妄各无自体。名相本同一原。是则二谛恒分。一味常在。藏性不动。缘起万差。故知实无一法而有自体独立者。皆从真妄二法和合而起。如起信论云。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变起根身器世间等。释摩诃衍论云。生灭因缘者有二。一者不相应生灭因缘。二者相应生灭因缘。论云。现镜识体。六尘境界。如其次第。为彼三种相应染法。能作因缘。是故说言麁重生灭之因缘门。现识体中又有缘义。应审思惟。复次更有二重因缘。一者本遍因缘。二末遍因缘。言本遍者。举本无明及本觉心。望于六尘。相应。有因缘义。言末遍者。举业转现相。望于三相应。有因缘义故。复次更有二因缘。一者上下因缘。二者下上因缘。言上下者。无明为始。果报为终。上下与力。不越其数。作因缘故。言下上者。果报为始。无明为终。下上与力。不越其数。作因缘故。复次一切有为生灭之法。刹那不住。无因无缘故。复次因缘之法。空而无主。其实自性不可得故。复次不可得法。不可得亦不可得故。复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心意意识转故。此文为明何义。谓欲显示所依能依之差别故。云何所依。谓本觉心。云何能依。谓即众生。言众生者。当何法耶。谓意意识。何故意及意识。名为众生。意及意识。一切众染合集而生。故名众生。而无别自体。唯依心为体。是故说言依心而转。又云。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犹如大海。风相水相不相舍离者。大海喻阿赖耶识。水喻本觉心。风喻根本无明。不觉。能起动转虑知之识。如彼风故。波动者。喻诸戏论识。迁流无常。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者。喻真妄相资。俱行合转。谓本觉心不自起故。当资无明之力。方得而起。根本无明不自转故。要因真心之力。方得而转。如水不自作波。当因风力。风不自现动。要资水力。方得现动相。经云。烦恼大海中。有圆满如来。宣说实相常住之理。本觉实性中。有无明众生。起无量无边烦恼之波。如经云。佛告大众。始觉般若者。从具缚地渐渐出离。乃至金刚圆满因行。发究竟道。顿断根本无明住地。觉日圆照。无所不遍。二本觉般若。从清净性渐渐远离。乃至信初。发究竟智。断灭相品。入无明海。随缘转动。于是大众闻此事已。觉知诸法一相一体。亦无一相。亦无一体。而诸法性。亦是实相。亦是常住。亦是决定。亦是实有。

问。本始二觉。从何立名。

答。本觉者。因始得名。始觉者。从本而立。如起信钞云。未审始觉从何而生。为本所对。故此云也。元其始觉。是本所生。斩新而有。故名为始。反照其体。元来有之。敌对于始。故名为本。苟无其始。何所待耶。如母生子。对子称母。

乃至问。始觉本觉既殊。何因无二。又既同本觉。因何名始。

答。即是本觉初显相用。名为始觉。相用。非别外来。故得融同一体。又若非本觉举体之相用。即不是始觉。以心外有法故。若不然者。但名相似觉。亦名随分觉。是知直待合同本体。方得名真始觉也。既合于本。始即非始。既无于始。即无于本。本始之名既丧。但可名为觉焉。如上所释。若入宗镜。方为究竟之觉。未入宗镜。但称相似觉耳。此虽称觉。乃是不觉。故论云。又以觉心原故名究竟觉。不觉心原故非究竟觉。即其义矣。

问。上说真心无生。妄念起灭。如何会妄归真。入一乘平等之道。

答。妄元无体。本自全真。何须更会。今谓情见妄执之人。引祖佛善巧洞心原之智。搜经论微细穷性海之诠。令顿豁情尘。便成真觉。如释摩诃衍论云。一心真如体大。通于五人。平等平等。无差别故。云何名为五种假人。一者凡夫。二者声闻。三者缘觉。四者菩萨。五者如来。是名为五。如是五名。人自是五。真自唯一。所以者何。真如自体无有增减。亦无大小。亦无有无。亦无中边。亦无去来。从本已来。一自成一。同自作同。厌异舍别。唯一真如。是故诸法。真如一相。三昧契经中作如是说。譬如金刚作五趣像。五人平等。亦复如是。于诸人中。无有增减。故起信论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以心本性。不生不灭相。一切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境界差别之相。古释云。执者问云。现见诸法差别迁流。云何乃云性无生灭。

释云。差别相者。是汝遍计妄情所作。本来无实。如依病眼妄见空华。故云皆依妄念。而有差别。疑者又云。以何得知依妄念生。释云。以诸圣人离妄念故。尽无其境。即验此境定从妄生。又若此境非妄。定实有者。圣人不见。应是迷倒。凡夫既见。应是觉悟。如不见空华是病眼。返结准之。故若离于念。即无差别也。所执本空。故真心不动。由此一切诸法。皆即真如。斯则会妄显真。可绝疑矣。如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我非勅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昔人有简金颂云。君不见。澄清丽水出黄金。逐浪随波永被沉。有幸得逢良鉴者。披砂细拣暂知音。因此遂蒙皇上宠。直入琼楼宝箧中。一练一明光照耀。一回掌上一回钦。以此尘沙含妙宝。故喻众生觉照心。众生无始沉三有。元来流浪被境侵。对尘恰似真如慧。离境元无照体心。迷即一真名二体。只为群生不照心。若能对境常真照。随尘离境一般心。如来今日除分别。意遣众生妄习心。但除妄习存终始。真照何妄不真心。

宗镜录卷第八十五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上篇:宗镜录(100卷)

下篇:万善同归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诸宗部目录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品

(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阇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华严策林

华严策林 右唐贤首国师述 夫华严宗旨。其义不一。究其...

莲宗必读

莲宗必读总序 净土法门者。乃诸佛究竟之法也。故弥陀...

止观大意

止观大意 唐天台沙门释湛然述   因员外李华欲知止观...

释净土群疑论

释净土群疑论序 屯田员外郎平昌孟铣撰 虚空无际。天地...

佛说自爱经

佛说自爱经 东晋天竺三藏竺昙无兰译 闻如是: 一时佛...

佛说摩邓女经

佛说摩邓女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 一时...

佛说舍卫国王十梦经

佛说舍卫国王十梦经 附西晋录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

弟子死复生经

弟子死复生经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祇...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宋中印度三藏求那跋陀罗...

佛遗教经解

明古吴蕅益释智旭述 归命常住大悲尊 应病与药权实法...

菩萨诃色欲法经

菩萨诃色欲法经 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女色者,世间之枷...

【注音版】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

佛说方等般泥洹经

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卷上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哀泣品第...

没有上不去的山,没有跨不过的海

人生总是有那么多的迷茫和痛苦。为了生存,很多人为寻...

社会困乱之时,正是布施的好时机

印祖第三天开示,重要内容讲得差不多时,就谈了一下当...

如何清净如法受持八关斋戒

我们的同修,已经受了很多次八关斋戒了。如果你信愿持...

佛印法师为苏东坡指点最好的风水宝地

苏小妹自从听了算命先生的相面、测算以后,就一直在想...

善人则亲近,恶人则远避

善人则亲近之,助德行于身心;恶人则远避之,杜灾殃于...

如何看待某人是菩萨再来

问: 请问法师,接触佛法以来经常听到这个人是法身大...

为谁辛苦为谁忙

在汲汲营营、忙忙碌碌的生活中,你可曾想过人生在世的...

芹菜的六大食疗功用

生活中,有很多人吃芹菜只吃梗而不吃叶,从营养学角度...

李圆净居士:护生痛言

一、 天地之大德曰生,世人之大恶曰杀生。这是古人昭示...

自心念自性佛

自心念自己的自性佛,要承担,自己念了,阿弥陀佛佛性...

处世要有因果观念

有位年轻人热衷于事业,一心想发大财,每天早上他都会...

【推荐】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白话译文

提要 四十八愿乃净土宗核心眼目,从内容上可分为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