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宗镜录卷第八十八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宗镜录卷第八十八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证唯识理而登佛果。从初资粮位至究竟位。具几智而得成就。

答。唯一无分别智。约初后有三种。一加行无分别。谓寻思等智。即是道因。二无分别智。即是道正体。三无分别后智。即是出观智。谓道果。

问。此三智行相如何。

答。摄论云。无分别智自性应知离五种相。一离非思惟故。二离非觉观地故。三离灭想受定寂静故。四离色自性故。五于真实义离异分别故。此智若由离思惟故。名无分别智。熟眠放逸狂醉。同离思惟。应得此智。若由过觉观地故。名无分别智。从二定以上。已过觉观。应得此智。若依此二义。凡夫应得此智。是处能离心及心法。应说名无分别智。谓想受灭定等。若人在此位中得无分别智。此则不成智。何以故。于灭定等位。无心及心法故。若言如色自性。智自性亦如此。如色钝无知。此智应钝无知。若于真实义。由已分别显现。是分别应成无分别智。何以故。此分别能分别真实义。谓此义真实。若智离五相。缘真实义起。若不异分别真实义。谓此法真实。但缘真实义。如眼识不以分别为性。是名无分别智。无分别智。众行中最为上首。更以偈显。诸菩萨自性。五种相所离。无分别智性。于真无分别。菩萨以无分别智为体。无分别智与菩萨不异。无分别智自性。即是菩萨自性。由于真无分别故。离五相得无分别名。又三智总以喻显。颂曰。如五求受尘。如五正受尘。如非五受尘。三智譬如是。释曰。譬如人在眼等五识中求觅五尘。或缘实。或缘虚。意识与五识相间起故。加行无分别智亦尔。或证一分为实。或不证为虚。譬如人正在五识中得真实境。无分别。无言说。根本无分别智亦尔。得真实境。无分别。无言说。譬如人在意识中但缘先所受尘。名缘虚境。有分别。有言说。无分别后智亦尔。缘虚境。有分别。有言说。又偈云。如人初开目。是名加行智。如人正闭目。是无分别智。即彼复开眼。后得智亦尔。应知如虚空。是无分别智。于中现色像。后得智亦尔。

问。此无分别智从何而成。

答。了一切名义无所有故。能成无分别智。摄论颂云。鬼畜人天等。各随其所应。一切意有异。故知义不成。过去等及梦。并余二影像。无有为攀缘。然彼攀缘成。释曰。若义成于境。无无分别智。此智若不有。佛果无可得。于一物中各随其意见有差别。是故应知义无所有故。彼等所取既不成就。

若尔。义无所有故。识应不缘境而生。

答。亦有识不缘境而生。如梦及过去未来等。无实攀缘。即自攀缘。如境像及定境。谓自心为境而攀缘。若义有自性为境。则无无分别智。此智若有。有佛果可得。

问。于宗镜中最初信入。有何位次。

答。若圆信人。初有五品位。台教据法华经分别功德品。依圆教立五品位。第一品。初发一念信解心。第二品。加读诵。第三品。加说法。第四品。兼行六度。第五品。正行六度。从初品。须依静处建立道场。于六时中行四三昧。忏六根罪。修习五悔。五悔者。一忏悔。破大恶业罪。二劝请。破谤法罪。三随喜。破嫉妬罪。四回向。破诸有罪。五发愿。顺空无相愿。所得功德不可限量。譬算校计亦不能说。若能勤行五悔方便。助开观门。一心三谛。豁尔开明。如临净镜。遍了诸色。一念心中。圆解成就。不加功力。任运分明。正信坚固。无能移动。此名深信随喜心。即初品弟子位也。分别功德品云。若有闻佛寿命长远。解其义趣。是人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能起如来无上之慧。乃至若闻是经。而不毁呰。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信解相。即初品文也。以圆解观心。修行五悔。更加读诵。善言妙义。与心相会。如膏助火。是时心观益明。名第二品也。经云。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斯人则为顶戴如来。又以增品信心。修行五悔。更加说法。转其内解。导利前人。以旷济故。化功归己。心更一转。倍胜于前。名第三品也。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又以增进心修行五悔。兼修六度。福德力故。倍助观心。更一重深进。名第四品也。经云。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六度。其德最胜。无量无边。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量无边。是人功德。亦复如是。无量无边。疾至一切种智。又以此心修行五悔。正修六度。自行化他。事理具足。心观无碍。转胜于前。不可比喻。名第五品也。经云。又为他人种种因缘。随义解说此法华经。复能清净持戒。与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无瞋。志念坚固。常贵坐禅。得诸深定。精进勇勐。摄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问难。乃至当知。是人已趣道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道树下。始自初品。终至初住。一生可修。一生可证。不待位登七地。尔乃修习。何假欢喜。始入双流。前教所以高其位者。方便之说。圆教位下者。真实之说。法华经云。如此之事。是我方便。诸佛亦然。今当为汝说最实事。即此意也。又约藏通别圆四教。论位高。以言优劣。如圆教圆修。至十行中第二行。便与别教妙觉位齐。若登三行。所有智断。别人不识其名。况知其法。大乘别教。诠中道佛性不空之理。尚此悬殊。何况藏通但空灰断之果。若从圆教第三行。乃至十向十地。等妙二觉。所有智断。皆非境界。别教但知至十行第二行中。只断无明。为己家之极果。不知是他家之下因。譬如构甎石为基。以金宝饰上。岂如从基至顶。悉累金刚。非唯高位有殊。亦乃宝非宝别。乃至约断惑门。论断不断者。别教但明断。不论不断。圆具二义。若教道明断。证道不断。例如小乘方便论断。证真。不论断不断。今亦如是。若不思议观者。内不见有烦恼可断。烦恼性不障菩提。菩提不障烦恼。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故净名云。佛为增上慢人。说断淫怒痴。名为解脱。无增上慢者。淫怒痴性即解脱。六根六尘而无限碍。只眼中见色。亦眼中入三解脱门。华严明十眼乃至六根。皆明于一尘中。具十方三世诸佛。八相成道。转法轮。度众生。皆不断而明了。又五品位。同小乘五停心观。今五品以四弘誓愿。四种三昧。以明五停心。四弘誓愿。明四种停心。四种三昧。明第五停心。四弘誓愿者。一者未度令度。二者未解令解。三者未安令安。四者未灭令灭。四种三昧者。一常行。二常坐。三半行半坐。四非行非坐。且四弘誓愿明四种停心者。生死苦谛。即是涅槃。无二无别。此即信事顺理。信是道元功德母。此是第一誓愿。未度苦谛令度苦谛。是初品信理停心。烦恼即菩提。无二无别。是为未解集谛令解集谛。是第二品读诵解脱停心。即是大悲拔苦。兴前两誓愿。未安道谛令安道谛。即是以无悋之慈。而为说法。即第三品说法停心。未入灭谛令入灭谛。即是兼行六度。六度蔽此岸生死。即第四停心。大慈与乐。兴此两誓愿。四种三昧明第五停心者。此四三昧。皆修念佛。破障道罪。自有人数息。觉观不休。若念佛。若称名。即破觉观。怗然心定。故经云。若有众生。多于贪欲。常念观音。即便得离。破根本无明。又云。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皆是念佛法门也。即常行三昧。诸佛停立。现前覩法界佛也。常坐三昧者。系缘法界。一念法界。而念佛也。半行半坐三昧者。思惟诸佛实法。法华经云。当成就四法。为诸佛护念。此语初心行人。若人行道者。常好坐禅。观心无心。法不住法。名大忏悔。非行非坐三昧者。行住坐卧语默等。皆是摩诃衍。以不可得故。若三藏中。以事观缘事。谓数息。不净。慈悲界。分别。念佛。五停心观等。今圆教五品之位。以理观缘理。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生命是众生之息命。涅槃是法身之息命。虽不可数。而可散动。明寂。对于数息也。烦恼是底下之秽恶。菩提是尊极之净理。对前显后故。以文字解脱。对不净停心也。若大悲誓愿拔因果苦者。若有我所。尚不自出。况拔他苦。谓无我所故。所以发慈悲心。自拔拔他。若大慈誓愿与因果乐者。若于十二因缘起无明痴爱。尚自无乐。况与他乐。今自无痴故。能与他乐耳。若小乘念生身应佛相好。今念法身相好。事理永殊。乃至藏教佛。与圆教十信心位齐。以同除界内四住烦恼故。十信虽与三藏佛。同除界内烦恼齐。而十信又圆伏界外根本无明。藏教尚未识住地无明。云何称伏。三藏佛位。犹称为劣。况二乘乎。所以云。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即劣。佛尚犹劣。二乘可知。今略明圆信初入之位。其五十二位智断行相。广在彼明。故知圆信顿修。与渐证权机。功行鍊磨。日劫相倍。入此宗镜。功德无边。是以祖师云。即心是者疾。发心行者迟。故台教云。大机扣佛。譬忍辱草。圆应顿说。譬出醍醐。又顿教最初始入内凡。仍呼为乳。呼为乳者。意不在澹。以初故。本故。如牛新生。血变为乳。纯净在身。犊子若嗽。牛即出乳。佛亦如是。始坐道场。新成正觉。无明等。血转变为明。八。万法藏。十。二部经。具。在法身。大机犊子。先。感得乳。乳为众味之初。譬顿在众教之首。故以华严为乳耳。如大涅槃经云。雪山有草。名曰肥腻。牛若食者。纯得醍醐。无有青黄赤白黑色。穀草因缘。则有色味之异。是诸众生。以明无明业因缘故。生于二相。若无明转。则变为明。一切诸法善不善等。亦复如是。无有二相。则法华一乘之教。为醍醐耳。华严论云。此华严大意。一乘正宗。但识灭时亡。情尘顿绝。唯真智境。一念则。五位齐明。为全将佛果以为因故。设凡夫住世百年。及以多劫。而于自见。不见须臾。可迁。不见当成佛。不。见已。成佛。不见现成佛。十住之位。法既如是。更。有何生不成佛耶。更有何生。而成正觉。此华严经。是本。法界门。一切。诸佛本住大宅。一切佛子。究竟所归。化身权乘。总居其外。若有入者。一入全真。此位中初。发心住菩萨见道。住佛。知见。入佛知见。直与如来同身心性智相。故顿印五位行相。总。在其中。如持明镜。普。临众色。此经法门。法合。如是。所有叹说。应如是知。应如是信解。为法界法门。圆。无始终。于一念。中岁月晦。明重重无尽。一毫之。内佛境众生境色相。无边。一成。一切成。一坏一切坏。又华严经。即以普门法界。普见法门。如来藏身。三昧境。因陀罗网庄严法。世界海。旋重重妙智。一时同得。为一证一切证。一断一切断故。即自身之内。有十方诸佛刹海庄严。佛身之内。即自身之境。重重隐现。十方世界。法合如斯。犹如众流归于大海。虽未入海。润性无差。若入大海。皆同咸味。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迷之与悟。虽然有殊。本来佛海。元本不出。

问。真如寂灭。本无次第之殊。法界虚玄。岂有阶降之别。云何一真体上。而分五位十地之名。

答。若以唯识真性。则性融一切。尚不指一。何况分多。以解行证入之门。不无深浅。如太虚空。本无差异。婴孩之时。观唯不远。长大之后。见则无边。非彼空之有短长。乃是眼之自明昧。又如大摩尼宝。处矿虽净。无良工巧治。焉能成器。如苏迷卢山。虽宝所集。无日轮回照。何以出光。又如指画虚空。是无数量之数量。犹心量法界。乃非浅深之浅深。如华严论云。初地菩萨。多百法明门。王化多百佛世界。二地菩萨。多千法明门。王化多千佛世界者。不同权教实有分限。如前数法。互相彻入。又如人以指画空。作百千微尘数。复以手除之令尽。然彼空中无有增减。以情量故。见彼虚空数有增减。此经亦尔。所有菩萨安立诸地。法门增减。亦复如是。为成诸有情故。使令进修。若也一概皆平。无心进也。凡夫无有策修之心。发心修至不修。方知万法无修也。而实教菩萨。一得一切得。为称法体中无前后故。犹如帝网光影。互相参彻相入。无前后际也。亦如百千宝镜。同临妙像。一一镜中影像相入。色像齐平。如佛果位中。诸菩萨。为从性起法身根本智。为十位之中创证心故。所有法门境界。皆悉依本。以体用通收。皆悉彻故。还以性齐。即时齐故。更有余不齐之法。为不可也。又云。十住以来菩萨所行。皆是助道。非是正位。故意欲明行所行者。是为助道。无住无行。任真自体。名之为正果故。若以初发心住。以法性无相根本智。不离无作用之体。行诸万行。菩萨与佛。因果本来体齐。若简佛果无作无修。菩萨正加行已来。总名助道。以动寂无碍。正助元来不异。一法门也。眉目不可不简。体用圆寂。正助全同。此即全别全同门。还以重玄门。思之可解。闻所未闻之法。闻之不疑。全别全同。境界难解。佛及凡夫。各自别有。是全别义。故二见恒存。若全同故。便成滞寂。圆融道理。事理不碍。若也法门全分两向。是凡夫法。全合一体。是二乘法。但以理事自在。其道在中。留心灭之。此亦不可。以心存之。此亦不可。此助道行门。与正智果德无作之门。体合无二。事中轨则。不可不分。以其体用。不可一向全别。以全同作全别。以全别作全同。不可全别无全同。不可全同无全别。如迷此同别二门。即智不自在。又经云。智入三世。悉皆平等者。明智能随俗。言入三世。即俗体本真。故言平等。以总别同异成坏门。六相义该括。即总而全别。即别而全总。即同而俱异。即异而恒同。即成而俱坏。即坏而俱成。皆非情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无。常无常。生灭相故。如是皆是如来理智体用依正悉自在故。以自体无念力大智。照之可见。是以若上上根人。顿了心空。入真唯识性。现行余习。种子俱亡。则何用更立地位。只为中下之根。或有缘信。或有正信。或有解悟。或有证悟。根机莫等。见解不同。于妄功用中。分其深浅。虽即明知信入唯识。心境俱空。以微细想念不尽。未得全除。分分鍊磨。于昇进中。故有地位差别。以根尘五阴。微细难亡。若得识阴尽。方超地位。了无所得。究竟圆成。如净瑠璃内含宝月。如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消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次消五阴之文。如经云。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併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消色阴文云。佛告阿难。当知汝坐道场。消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如明目人处大幽闇。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尽受阴文云。佛告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尽想阴文云。佛告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若动念尽浮想消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尽行阴文云。佛告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麁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久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尽识阴文云。佛告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几倏然堕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候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内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若于群召已获同中。消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隣。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瑠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乃至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乾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瑠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问。既论初心入道。何用广录上地行位。

答。若论其道。必有其果。若无行位。即是天魔外道。经论所说。微细难知。台教有六即之文。仁王具五忍之位。恐堕上慢。执解不修。皆是古圣所诠。不敢不录。非是叨滥。自立异端。唯望后贤愿遵先製。

问。佛地功德都具几法成就圆满。

答。成就五法。具摄一切佛地功德。故佛地论云。一清净法界者。一切如来真实自体无始时来自性清净。具足种种过十方界极微尘数性相功德。无生无灭。犹如虚空。遍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非有非无。离一切相。一切分别。一切名言。皆不能得。唯是清净圣智之所证。二空无我所显真如。为其自性。诸圣分证。诸佛圆证。二大圆镜智者。能现生一切境界诸智影像。一切身土影像。所依。任持。一切佛地功德。穷未来际无有断尽。三平等性智。谓观自他一切平等。建立佛地无住涅槃。四妙观察智。谓于一切境界差别。常观无碍。于大众会。能现一切自在作用。断一切疑。雨大法雨。五成所作智。谓能遍于一切世界。随所应化成熟有情。释曰。清净法界者。则无垢净识。真如一心。即此正宗。凡圣共有。此一法界是四智之体。四智则一体之用。以诸佛现证。众生不知。以不知故。执为八识之名。以现证故。能成四智之相。若昧之。则八识起执藏之号。七识得染污之名。六识起遍计之情。五识变根尘之境。若了之。赖耶成圆镜之体。持功德之门。末那为平等之原。一自他之性。第六起观察之妙。转正法之轮。五识兴所作之功。垂应化之迹。斯则一心匪动。识智自分。不转其体。但转其名。不分其理。而分其事。

问。于五法中。一清净法界者。即是自性清净圆明之体。从本已来性自满足。非生因之所生。唯了因之所了。此则不论心境。其四智等行相不同。于妙用时各缘何境。

答。识论云。圆镜智相应心品。有义。但缘真如为境。是无分别智。非后得智。行相所缘不可知故。庄严论说。大圆镜智。于一切境不愚迷故。又此决定缘无漏种。及身土等诸影像故。行缘微细。说不可知。如阿赖耶识亦缘俗故。缘真如故。是无分别智。缘余境故。后得智摄。其体是一随用分二。了俗由证真。故说为后得。平等性智相应心品。有义。但缘第八净识。如染第七缘藏识故。有义。但缘真如为境。缘一切法平等性故。有义。遍缘真俗为境。庄严论说。缘诸有性自他平等。随他胜解。示现无边佛影像故。由斯此品通缘真俗。二智所摄。于理无违。妙观察智相应心品。缘一切法自相共相。皆无障碍。二智所摄。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有义。但缘五种现境。庄严论说。如来五根。一一皆于五境转故。有义。此品亦能遍缘三世诸法。不违正理。佛地经说。成所作智。起作三业诸变化事。决择有情心行差别。领受去来现在等义。若不遍缘。无此能故。又后得智摄。此四心品。虽皆遍能缘一切法。而用有异。谓镜智品。现自受用身净土相。持无漏种。平等智品。现他受用身净土相。成所作智品。能现变化身及土相。观察智品。观察自他功能过失。雨大法雨。破诸疑网。利乐有情。如是等门。差别多种。

问。成所作智。与第六识相应。起于化用。与观察智性。有何差别。

答。识论云。观察智观诸法自相共相。此所作智唯起化。故有差别。此二智品。应不并生。一类二识。不俱起故。同体用分。俱亦非失。或与第七净识相应。依眼等根缘色等境。是平等智作用差别。谓净第七起他受用身土相者。平等品摄。起变化者。成事品摄。

问。说有为法。皆蕴处摄。如来纯无漏法。还具蕴处界不。

答。识论云。处处经说。转无常蕴。获得常蕴。界处亦然。宁说如来非蕴处界。故言非者。是密意说。又佛身中十八界等。皆悉具足。而纯无漏。此转依果。又不思议。超过寻思言议道故。微妙甚深。自内证故。

问。此智是佛知见。无师自尔。何假因缘称扬开示。

答。此智虽不约缘生。而从缘显。若执无因。皆成外道。如古师云。佛法虽有无师智。自然智。而是常住真理。要假缘显。则亦因缘矣。法华经云。佛种从缘起。楞伽经云。大慧白佛。佛说常不思议。彼诸外道。亦有常不思议。何以异耶。佛言。彼诸外道无有常不思议。以无因故。我说常不思议有因。因于内证。岂得同耶。是则真常亦因缘起。故知无有一法。不从心而生。三乘之道。悉皆内证。若心外立义。任说幽玄。皆成外道。又若入唯识智。虽不执前境。不同愚闇。无知无见。虽照境虚。智眼斯在。能断金刚般若论颂云。虽不见诸法。非无了境眼。所以永嘉集云。夫境非智而不了。智非境而不生。智生则了境而生。境了则智生而了。智生而了。了无所了。了境而生。生无能生。生无能生。虽智而非有。了无所了。虽境而非无。无即不无。有即非有。有无双照。妙悟萧然。如火得薪。弥加炽盛。薪喻发智之多境。火比了境之妙智。其词曰。达性空而非缚。虽缘假而无着。有无之境双照。中观之心历落。又颂曰。若智了于境。即是境空智。如眼了空华。是了空华眼。若智了于智。即是智空智。如眼了眼空。是了眼空眼。智虽了境空。及以了智空。非无了境智。境空智。犹有。了境智空智。无境智不了。如眼了空华及以了眼空。非无了空眼。华空眼。犹有。了华眼空眼。无华眼不了。

宗镜录卷第八十八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上篇:宗镜录(100卷)

下篇:万善同归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诸宗部目录

【注音版】大轮金刚陀罗尼

大轮金刚陀罗尼...

右绕佛塔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及...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裴相公问师曰。山中四五百人。几...

八识规矩补注

八识规矩补注序 八识颂凡八章。文略而义深。乃集施颂...

西方确指

西方确指序 丁未夏过雪山和尚方丈。和尚出一书授(余...

明佛法根本碑

明佛法根本碑 大兴善寺大曼拏攞阿阇梨三藏智慧论述 佛...

佛临涅槃记法住经

佛临涅槃记法住经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是我闻...

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裴相公问师曰。山中四五百人。几...

【注音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四恩品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四恩品...

八识规矩补注

八识规矩补注序 八识颂凡八章。文略而义深。乃集施颂...

佛说见正经

佛说见正经(亦名生死变识经) 东晋天竺三藏竺昙无兰译...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序 御製 大朴既散,有为遂作。名...

大乘舍黎娑担摩经

大乘舍黎娑担摩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法...

【注音版】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qi)梵(fn)游化诸国,至广严城,...

把佛号当做本命元辰

第一段讲 静中修 。早晚于佛前随分随力,礼拜持念,回...

白居易与佛教之因缘

白居易是唐代的伟大诗人,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自称...

真心求净土者,勿忧临终之退悔也

【原文】 一人问:释迦如来以足指按地,即成金色世界。...

只要真信切愿必定往生

【原文】 如来悯念众生自力了脱之难,于是特开一信愿念...

把「失去」当成习惯

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

【佛学漫画】真心

法华经云: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件大事,就是开...

营养密度最高的10种蔬菜

营养密度是近年来备受营养学家推崇的概念,它是指单位...

乾闼婆作乐赞佛

舍卫国中有五百位乾闼婆(即乐神),琴艺精湛,享誉四...

【推荐】在生活中积累福报原来可以这么简单

依报随着正报转,如果有十朵花,那就只会吸引十只蝴蝶...

世俗人为了面子,很容易造恶业

修行以后,不要贪面子,世俗人为了面子,很容易造恶业...

图解手淫的危害

摘要: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临着道德和欲望的冲突。特别...

普陀山的和尚说普陀山的事儿--韦驮菩萨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 我们来到普陀山,不管每一座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