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释氏要览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释氏要览卷中

钱塘月轮山居讲经论赐紫沙门释道诚 集

    礼数
    道具
    制听
    畏慎
    勤懈
    三宝
    恩孝
    界趣
    习学

礼数

天竺九仪

西域记云。天竺致敬之式。其仪有九。一发言问讯。二俯首示敬。三柔首高揖。四合掌手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肘据地。八五轮着地。九五体投地。凡斯九等极为一拜。

合掌

若此方之叉手也○法苑云。若指合其掌不合者。良由心慢而情散故也。必须指掌相着。不令虚也。

问讯

尔雅云。讯言也○善见云。比丘到佛所问讯云。少病少恼。安乐行否○僧祇律云。礼拜不得如痖羊。当相问讯○地持论云。当安慰舒颜。先语平视。和色正念。在前问讯○僧史略云。如比丘相见云不审。谓之问讯。律文。其卑者问尊。则云不审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否。若上慰下。则云不审无病无恼乞食易得否。住处无恶伴否。后人省其言辞。乃止云不审。大似歇后语也。直须分明道箇不审字。始可成礼尔。

抽坐具

南方以抽坐具为礼。律检无文。按僧史略云。近以开坐具便为礼者。得以论之。昔梵僧到此。皆展尼师坛。就上作礼。后世避烦。尊者方见开尼师坛即止之。便通叙暄凉。又展之犹再拜也。尊者又止之。由此只将尼师坛。拟展为礼之数。所谓蓌拜也(蓌音挫拜失容又云诈也)如此设恭。无乃太简乎。然随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也。

礼拜式

声论云。盘那寐或云槃澹。华言礼○地持论云。五轮着地○长阿含经云。二肘。二膝。头顶。谓之五轮。轮者。圆转之义也。亦云。五体。凡礼拜必先并足正身。合掌俯首。以手褰衣(衣即袈裟也。五百问云。不褰三衣礼拜。得众多罪)先以右膝着地。次下左膝。以二肘着地。舒二掌过额。承空示有接足之敬也。以头在地。良久方成一拜。若以中拇指相柱。或以掌承面。或捺地并非仪也○智度论云。礼有三品。一口但称南无。是下品礼。二屈膝着地。头顶不着地。是中品礼。三五轮着地。是上品礼。又云。下者揖。中者跪。上者头面着地。

三拜

白虎通云。人之所以相拜者。何以表情见意屈节卑体尊事者也。拜之言服也。俗中两拜者。盖法阴阳也。今释氏以三拜首。盖表三业归敬也。智论云。内式礼拜。大约身口业也。佛法以心为本。以身口为末。故三拜为礼数也。

稽首

稽首谓屈头至地。故又稽(音鸡)谓首至地。稽留少时也。此即周礼九拜之初拜也。

稽颡

颡额也。谓屈额至地。即周礼。第五拜也。

顿首

谓头向下。虚摇而不至地。即周礼第二拜也(凡释氏致书俗人。即不得言稽首顿首。谓涉拜也)。

拜首

谓以头至手。即第三空首拜也。

即周礼第九肃拜也。又是内法下品礼也。书云揖如磬折。若仰首直身叉手不谨。即慢甚也。故孔子曰。为礼不敬吾何以观之。

恭敬

四分律云。汝等比丘。于我法中出家。更相恭敬。佛法可得流布○毗尼母云。佛言吾去世后当依波罗提木叉行法。当各各谦卑。除去憍慢○戒本云。若比丘不恭敬。犯波逸提罪○地持论云。若见年长福德胜者。应起奉迎礼拜问讯。若见德与己等(者。先意问讯。谦下软语。不生慢憍。若见年德于己少者。应先意软语。心不轻慢。设其有罪终不讥刺)。

谦下获四种功德

文殊佛刹经云。一远离恶趣。不受驼驴牛马等诸傍生身。二不被轻毁。三者恶友怨敌不能凌突。四常为人天恭敬。

长幼序

释氏序长幼。即不以老少贵贱但取夏腊多少也○毗婆沙论云。比丘受大戒。名生在佛家。是故应礼先受戒者○十诵律云。佛言从今先受大戒乃至大须臾时。是人应先坐先受食等○月灯三昧经偈云。当问其夏腊。若是耆宿者。应供养恭敬头面接足礼○梵网经云。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不贵老少贵贱莫如兵奴外道之法而菩萨一一不如法者。犯轻垢罪○大庄严经云。佛弟难陀有僕名优婆离。投佛出家受戒。后依僧次坐。王子难陀后至出家。次第作礼。至优波离前念。是我僕不当设礼。尔时佛告难陀言。佛法如海容纳百川。皆同一味。但据受戒前后不在贵贱。四大假名为身。于中空寂。本无吾我。当思圣法。勿生憍慢。尔时难陀去自贡高便礼(此以受戒先后。不以尊卑。若法门弟姪之行。必须依服序之)。

应遍礼

五分律云。有常住比丘。不礼来去比丘。来去比丘不礼常住比丘。有比丘到一寺不礼久住比丘。久住比丘问汝从何来。当知汝彼处比丘。皆如是憍慢。以此白佛。佛言应遍礼。不礼者得突吉罗罪。

斋会礼拜

奇归传云。大众聚集斋会之次。合掌即是致敬。亦不劳全礼。礼便违教。

互跪

天竺之仪也。谓左右两膝互跪着地。故释子皆右膝。若言胡跪。音讹也。

长跪

即两膝齐着地。亦先下右膝为礼○神足无极经云。月天子即从座起更整衣服。前下右膝。叉手长跪○毗奈耶云。尼女体弱。互跪要倒。佛听长跪。

偏袒

天竺之仪也。此礼自曹魏世寝至今也。律云偏露右肩。即肉袒也。律云。一切供养。皆偏袒。示有便于执作也。亦如仲尼云。矩右袂便作事也(言一切供养即见佛礼佛及礼二师等)若入聚落俗舍。皆以袈裟通披之。

结加趺坐

毗婆沙论云。是相圆满安坐义。声论云以两足趺加致两髀如龙盘结○脇尊者云。是吉祥坐○念诵经云。全加趺是如来坐。半加趺是菩萨坐○踞坐谓垂足实坐也○跘跨坐(上平患切。下口爪切。淮南谓开膝坐为跘跨。江东谓之甲趺坐也)。

代礼

若此方俗之传拜也。十诵律云。弟子游方。和尚知彼有灵踪圣像名德人。和尚令传礼于彼。其弟子得侧身受和尚礼。

珍重

释氏相见。将退。即口云珍重。如此方俗云安置也。言珍重。即是嘱云善加保重也。若卑至于尊所。尊长命坐及受经。后去。即不云珍重。但合掌俯首示敬也。

惭愧

大云经云惭愧者众善之衣服○唯识论云。惭者。依自法力。崇重贤善。羞耻过恶为性。愧者。依世间力。轻拒暴恶。羞耻过恶为性○阿毗达磨论云。惭者谓于诸过恶。自羞为体。恶行止息。所依为业。愧者。谓于诸过恶。羞他为体。恶行止息为业○增一阿含经云。佛告诸比丘世有二妙法。拥护世间。所谓有惭。有愧也。诸比丘若无此二法。世间则不别父母兄弟妻子知识尊长大小。即与畜类同等也。是故。比丘当习有惭有愧。

道具

道具

中阿含经云。所蓄物。可资身进道者。即是增长善法之具○菩萨戒经云。资生顺道之具。

什物

经音疏云。什者。杂也聚也。乃是一切受用器物也。

百一物

大概之辞也。萨婆多论云。百物各可蓄一也。

六物

谓(三衣。尼师坛。钵。滤)水囊○增辉记云(非谓别有六物)也(经音义第六是针筒)。

梵云钵多罗。此云应器。今略云钵也。又呼钵盂。即华梵兼名也。钵者乃是三根人。资身要急之物。佛听用二种。注之如左。

瓦钵

佛住孙婆白土村。尔时。係婆天神白佛。过去佛皆受用此处瓦钵。佛乃听比丘受瓦钵。

铁钵

佛住王舍城行诸房。见一比丘枕手卧。知而问曰。汝安乐否。答我所枕手。失钵堕地乃破故不乐。佛言听蓄铁钵○钵律有制。听三品量文多不录。

五缀钵

(缀谓校钉)○四分律(戒本)云。比丘蓄钵减五缀(连缀也)不漏更求新者为好故尼萨耆波逸提○法苑云。世尊成道三十八年。赴王舍城国王请食讫。令罗云涤钵。失手扑为五片。是日有多比丘白佛皆扑钵破为五片。佛言表我灭后初五百年诸恶比丘分毗尼藏为五部也。佛乃亲将鈆锡钉。缀破钵。故云五缀。

降龙钵

远取佛降迦叶火龙于钵中。名之。近取晋高僧涉公以符坚建元十一年长安大旱。坚请涉咒龙。俄尔龙在涉钵中雨遂告足。至十六年涉迁化。十七年自正月止六月不雨。多求不应。坚谓中书朱肜曰。涉公若在。朕岂焦心于云汉若是哉。

钵器大小数

十诵律云。钵半钵大键[金*咨](键音处。[金*咨]音咨。经音疏云。钵中之小钵。助钵用故)小键[金*咨](僧祇同)○四分律云。键[金*咨]入小钵。小钵入次钵。次钵入大钵(此律言。小钵即十诵大键[金*咨]也。次钵即半钵也。淮诸律四事可见也。今呼为镜子。镜音训切。[昔*真]云铁类也。非器故)。

钵支

律云。钵不正听作钵支。

钵袋

律云。听作钵袋青色(今呼钵囊也)。

钵盖

律云。有尘坌。钵听作钵盖。

锡杖

梵云隙弃罗。此云锡杖。由振时作锡声故○十诵云声杖○锡杖经云。佛告比丘。汝等应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执故。又名智杖。又名德杖。彰显智行功德本故。圣人之表帜贤土之明记道法之幢。迦叶白佛。何名锡杖。佛言锡者轻也。倚依是杖。除烦恼出三界故。锡明也。得智明故。锡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结使故。锡疏也。谓持者与五欲疎断故。若二股六环。是迦叶佛製。若四股十二环。是释迦佛製(彼经大有训释名字说作亭分表法持法功德文多不录在定字函)○三千威仪经云。持锡不得入众。日中后不得复持。(日中即知)不得檐于肩上○五百问云。持锡有多事能警恶虫毒兽故。

解虎锡

始因齐高僧稠禅师在怀州王屋山习禅。闻有虎斗稠往以锡杖中解之。虎遂各去。因是名焉。

拂子

律云比丘患草虫。佛听作拂子○僧祇云。佛听线拂列[叠*毛]拂甚拂树皮拂制。若猫牛尾马尾拂。并金银装柄者。皆不得执。

麈尾

音义指归云。名苑曰鹿之大者曰麈。群鹿随之。皆看麈所往随麈尾所转为准今讲者执之象彼盖有所指麾故○五百问云。比丘捉麈尾[彳*巳]堕。

如意

梵云阿那律。秦言如意。指归云。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刻作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嵴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故曰。如意。诚甞问译经三藏通梵大师清沼。字学通慧大师云胜。皆云。如意之制。盖心之表也。故菩萨皆执之。状如云叶。又如此方篆书心字故。若局爪杖者。只如文殊亦执之。岂欲搔痒也。又云。今讲僧尚执之。多私记节文祝辞于柄。备于忽忘。要时手执目[利-禾+(对-寸)]。如人之意。故名如意。若俗官之手版。备于忽忘。名笏也。若齐高祖赐隐士明僧绍竹根如意。梁武帝赐昭明太子木犀如意。石季伦王敦皆执铁如意此必爪杖也。因斯而论则有二如意。盖名同而用异焉。

手炉

法苑云。天人黄琼说迦叶佛香炉。略云前有十六师子白象。于二兽头上别起莲华台以为炉。后有师子蹲踞。顶上有九龙绕承金华。华内有金台宝子盛香。佛说法时常执此炉。比观今世手炉之製。小有倣法焉。

数珠

牟梨曼陀罗咒经云。梵语钵塞莫。梁云数珠。此乃是引接下根牵课。修业之具也○木槵子经云。昔有国王名波流梨。白佛言。我国边小。频年冠疫穀贵民困。我常不安。法藏深广。不得遍行。惟愿垂示法要。佛言大王若欲灭烦恼。当贯木槵子一百八箇。常自随身。志心称南无佛陀南无达磨。南无僧伽名。乃过一子。如是渐次。乃至千万。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除谄曲。舍命得生炎摩天。若满百万遍。当除百八结业。获常乐果。王言我当奉行(百八结者。小乘见修合论烦恼共有一百八数且明见惑三界四谛下烦恼共有八十八。谓苦下具一切即十使。贪瞋痴慢疑身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也。集灭离三见谓集灭二谛下各除身边耶三见也道除于二见谓道谛除身边二见也上界不行恚谓上界四谛下各除瞋一。已上三界四谛共有八十八也。修道所断惑欲界有四谓贪瞋痴慢上二界各除瞋共有六已上成十计九十八也。更加十缠谓无惭无愧昏沉恶作恼嫉掉举睡眠忿覆合前都有一百八也)○曼殊室利校量数珠经。略。云。其数珠体种种不同校量。乃至槵子搯一遍。得福千倍。莲子得福万倍。水精得福千亿倍。若菩提子或搯。或手持得福无量(彼经广有说文。繁不具录)。

西天多用。如阿含经云。阿难罗云。皆执扇侍佛。优波离结集律藏时。波斯匿王与象牙装扇。令执诵律○古高僧慧荣。讲时执扇○隋炀帝赐高僧敬脱。大竹扇阔三尺入内讲经论。

拄杖

十诵律云。佛听蓄杖。其[矛*(替-曰+贝)]用铁为坚牢故。斯盖行李之(善助)也(言[矛*(替-曰+贝)]用铁即小拄杖子非今担衣钵大者)。毗奈耶云。佛听蓄拄杖。有二因缘。一为老瘦无力二为病苦婴身故○隋炀帝在[邱-丘+(乏-之+ㄠ)]时。送法藏禅师灵寿杖。书云每策此杖时。赐相忆(策杖有礼。吕氏春秋日。孔子弟氏抱杖而问其父。拄杖而问兄弟。曳杖而问妻子。盖尊卑之差也。凡策杖若见尊宿并二师皆须投杖于地问讯。或是二师杖必倚着处然有问讯若为二师揉杖师有愿问必抱杖以对之)。

净瓶

梵语军迟。此云瓶。常贮水。随身用以净手○寄归传云。军持有二。若甆瓦者。是净用。若铜铁者。是触用。

律有二种。一竹盖。二叶盖。寄归传云。西域僧有持竹盖。或持伞者。梁高僧惠韶。遇有请。则自携枝笠也。今僧戴竹笠。棕笠乃竹盖之遗製。但去柄尔。今又加油绢于上。即唐马周。製在蓆帽以御雨故。効之也。

戒刀

僧史略云。戒刀皆是道具。按律许蓄月头刀子。为割衣故。今比丘蓄刀名戒者。盖佛不许斫截一切草木坏鬼神村故。草木尚戒。况其他也。

滤水囊

增辉记云。观其状虽轻小。察其功用○为护生命。即慈悲之意。其在此也。中华僧鲜有受持。今准律摽。示备于有问尔○根本百一羯磨云。水罗有五种。一方罗(用绢三尺或二尺随时大小作绢须细密不透虫者若用疎绢薄纱紵布者本无护生之意)二法瓶(阴阳瓶也)三君迟(以绢系口以绳悬况。于水待满引出)四酌水罗。五衣角罗(言衣角者非袈裟角也但取密绢方一探手或系瓶口或安钵中滤水用也)○南山钞有式样。文多不录○道具律中听者名式极多非今所用。故不注之。

制听

持盖

律云。跋难陀比丘持大盖行(似今凉伞也)诸居士遥见谓是官人。皆避道。及近元是比丘。乃讥谦之。佛乃制戒。不应持大盖。若天雨即听(字平声即开许也)。

画房壁

僧祇云。比丘作房欲画壁。佛言听画山林人马之属。不得画男女和合之像○昔者南齐竟陵文宣王图先贤形貌于书斋壁。俾若神对其中。有烈女之像。时有客曰。君画烈女。似好色不好德也。文宣遂削去谢之。俗宫避嫌。尚如此焉。

悬香

四分云。比丘房内臭。佛许用香泥。泥之。犹臭。佛言应四角悬香。

籴粜

僧祇云比丘籴贮穀米。应作是念。我当依是。得诵经坐禅行道。到穀贵时。若食长(音伩)若作功德。余者粜之。

[(栽-木+土)-十+土]树

毗尼母云。若比丘为三宝。种三等树。一果树。二华树。三叶树。但有福无过。

养狗

萨波多律摄云。大寺内为防守故听养狗。须知行法。若瓟损塔并房院地应平填。若遗下应除去。不尔者得恶作罪。

严饰床褥

律难陀比丘。严饰床褥为人讥云。此太严丽。非比丘所宜。佛制不得过量严饰床褥。

用外书治佛经

四分云。勇勐比丘白佛。欲以世间言论。修治佛经。佛言痴人以外道言论。欲杂糅佛经。乃是毁损。

带缕钏

若今百索也。十诵律云。比丘若着缕钏。犯突吉罗罪。

偷税

十诵云。比丘过关逻(字罗之去声成属)应税不税若为贾客过税物或示人异道断官税钱直五文者犯波逸提(言异道即偷税私挫也)。

看斗

僧祇云。比丘看象牛马乃至鸡斗及人斗口诤者。得越法罪。

照镜

僧祇云。若病差若新剃头。若头面有疮照无罪。若为好故照者。得越毗尼罪。

若今唱曲子之类也。律云。有五过一使自心贪。二令他起着。三独处多起觉观。四常为贪欲覆心。五令诸年少闻常起爱欲反道故。

饮酒

律云。酒有二种。一穀所成。二木酒即草根果作者○涅槃经云。酒为不善诸恶根本。若能除断则远众罪○成实论问云。酒是实罪耶。答非所以者何饮酒为恼众生故而是罪因。若人饮酒则开不善之门以能障定及诸善法。如植众果无牆障故。若饮酒如果无牆障焉○四分律云。饮酒有十过失。一颜色恶。二少力。三眼视不明。四现嗔相。五坏田业资生。六增疾病。七益斗讼。八恶名流布。九智惠减少。十身坏。命终堕三恶道。○沙弥戒经。有三十六失。乃至破家。危身。失道。丧命皆由之○法苑云。今有耐酒之人饮之不醉。又不弊神。亦不作过。饮得罪否。答制戒防非本为生善戒是正善身口无违缘中正息遮性两断乃戒名善。今耐酒之人。虽不乱神。未破余戒。但饮便为罪因。正违遮戒缘中生犯乃名有罪。

食肉

楞伽经云。大慧菩萨白佛言。愿说食肉过恶。佛言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我今为汝略说一切众生。从本已来。展转因缘。常为六亲故。不净气分所生故。众生闻恶气。悉生怖故。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凡夫所嗜。无善名故。诸天所弃故○律云。夫食肉者。断大慈种。水陆空行。有命者怨故○法苑问云。酒是和神之药。肉是充饥之饍。古今同味。独何鄙焉。设君王赐食。岂关僧过。答肉由杀命。酒能乱神纵逢见抑。亦须严断。虽违君命。还顺佛心矣。

食辛

楞伽经云。一切葱薤韭[卄/秝]。臭秽不净。能障圣道。亦障世间净处。何况佛之净土○涅槃经云。乃是食葱韭[卄/秝]薤。当生苦处○楞伽经云。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食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能宣十二部经。十方天人嫌其臭秽。咸遂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得日消。长无利益。

舍身

十住断结经云。佛言。过去无数劫。有一大国。名裴扇阇。有一女人名提谓。夫丧守寡。家富无子。有婆罗门谓曰。今身之厄。由汝前世罪故。若不修福灭罪。后堕地狱。悔无所及。提谓问作何福得罪灭耶。婆罗门曰。莫非积薪自烧身。提谓依教积薪次。有一道人。名钵底婆(汉言辩才)问曰。办具薪火。而欲何为女人答曰。欲自烧身灭罪。辩才告曰。先身罪业。随逐精神。不与身合。徒自烧身。安能灭罪。何于苦恼求善报耶。于理不通。譬如牛厌车。欲使车坏。前车若坏。续得后车。假使烧坏百千万身。罪业因缘。相续不灭○劝人舍身者。律犯波罗夷罪。

四分律云。许数数浴生世善故○毗尼母云。澡浴但为除身中风冷病。得安隐行道故。有五利。一除垢。二治皮肤令一色。三破寒热。四下风气五少病痛○温室经。佛为医王耆域(汉言固活)说浴僧当用七物一燃火。二净水。三澡豆。四苏膏。五淳灰。六杨枝。七内衣除七病。一四大安隐。二除风。三除湿痺。四除寒氷。五除热气。六除垢秽。七身体轻。便眼目清净。得七福。一四大无病。所生常安。二所生清净。面首端严。三身体常香。衣服净洁。四肌体濡泽威光德大。五饶人从拂拭尘垢。六口齿香好所说肃用。七所生之处。自然衣服○律云。凡比丘入浴室。应一心小语。好持威仪。收摄诸根。

畏慎

畏慎

杂阿含经云。佛告诸比丘。当恭敬住。当常系心。常畏慎。所以者何。若比丘不恭敬。不系心。不畏慎。而欲令威仪足者。无有是处。不备威仪。欲令学法。满者。无有是处。学法不满。欲令五分法身具足者。无有是处。五分法身不具足。欲得无余涅槃者。无有是处。是故比丘。当勤学恭敬。系心畏慎。

护惜浮囊

涅盘经云。有一人渡海。假于浮囊。有一罗刹随渡者乞其浮囊。乃至一针眼许。渡者不得。此喻持戒人。守护戒法。如渡海浮囊。不得少许穿漏。方渡生死大海。

毁破德缾

又名吉祥缾智度论云。譬如有人患贫。供养诸天求富。满十二年。天慜其志。赐与一缾。告曰。此名德瓶。凡有所须。皆自瓶出。其人久贫乍富。人皆怪问。遂出缾示人。见种种物。从缾涌出。其人娇逸登缾舞蹈。其缾即破。诸物皆失。此喻持戒人。应生天上。受自然乐。若憍逸自恣尔。如缾破一切皆失。

市买祸母

杂譬喻经云。昔有一国。五穀丰熟。绝兵无疫。人民常乐。其王忽问群臣曰。我闻四方有祸何似。对曰臣亦未识。王遣求觅要见。臣遂推求。是时天神化作一物似猪。卖于市中。其臣问名曰是祸母。四方之祸。皆由此生也。问食曰日食针一升。遂买进王。勅令畜养。饲针国乏。乃率于民。民输不堪。逃移他土。有智臣请杀。乃至斫刺。无能伤害。遂焚之身亦同火。跃走入城。一切烧尽。此买祸母所致也。喻比丘不护戒身。欲火所烧。身名俱失。

狸吞鼠子

经云。昔有一狸张口伺鼠。有鼠子出穴。狸即吞之。鼠子入腹犹活。反食狸脏腑。患痛迷闷狂走。遂至命终。此喻。比丘依聚落住。不护根门。被欲损心。迷闷狂走。不乐精舍。舍戒还俗。遂至于死。

绵裹铁丸

经云。譬如赤烧铁丸。里劫具绵中。绵速燃否。比丘言速燃。佛言愚痴之人。依聚落住。不善护戒心。不正念。欲火烧心。舍戒还俗。是故汝等。应护根门也。

日用木杵

杂阿含经云。譬如木杵。日用不止。不觉消减。如是比丘。从本已来。不守根门。不勤觉悟。修习善法。当知是辈。终日减损。

小鱼忘教

太鱼事经云。昔有一池。多有诸鱼。尔时大鱼诫诸小鱼。莫往他处。必为人捕。时诸小鱼忘其教诫。便往他处。几被网获。洎归本所。大鱼问曰。汝何所见。小鱼曰。唯有长线。大鱼曰。我之祖父皆死此线。慎勿再往也。后时小鱼忘教复往。尽为所捕。此喻比丘不受善教。后罹横祸。

野干拒谏

僧祇律云。过去有一婆罗门。于旷野造井。以给行人。至暮有群野干。趣井饮水。其野干主。便内头汲罐中饮已。戴起高举。扑破而去。诸小野干谏主曰。若树叶可用者。犹护惜之。况此利济之具。何忍坏也。主曰。我但戏乐耳。损坏既多。施者怀恨。乃作木罐用机。故头可入不可出。置于井侧。执杖屏处伺之。及暮果至作戏如初。内头入罐。求扑不脱。婆罗门以。杖打死时。空有神说偈曰。知识慈心语。狼戾不受谏。守顽招此祸。自丧其身命。

九横

九横经云。佛告比丘。有九因缘。命未尽便横死。一不应饭而饭(谓食不可意。或蒲腹不调。更食)二不量食(不节)三不习食(谓往他处未知食性便强食)四不出食(谓食未消复食)五止熟(谓强制大小便)六不持戒(谓犯五戒。成疾及遭官法等)七近恶知识。八入里不时(谓非时入城市。及人家等。太早太夜)九可避不避(谓。奔牛。逸马。驰车。醉人。恶大等)。

入俗舍五法

律云。一入门小语。二摄身口意。三卑躬。四善护诸根。五威仪庠序。令人生善○华首经偈云。比丘入他家。不应怀憍慢自大自高心。若有皆当灭。当以慈慜心。无欲无所求。说法广饶益。净行于世间。

舍五悭

(成实论云。当舍五悭。一财物悭二法悭三)家悭(谓惜门徒家不欲别人识。恐失已利故)四住处悭(谓有房舍不欲人居)五赞叹悭(谓不扬人美事恐胜已故)。

除三恶

大法炬陀罗尼经云。佛言人身难得。虽得其寿复促。于短命中。更有三恶。一心性佷弊。不受善言。二常怀悭嫉。惧他胜己。三设知胜己。耻而不问。

息三暴害

僧祇云。身暴害者。比丘入人家。牵拽小儿。打拍推扑。破损器物。斫牛脚。刺羊眼。将他穀米豆麦和杂。若田中须水决破令去。不须者。开窦放入等。口暴害者。诣王臣前。谗佞良善。身口暴害者。于屏处藏身。作异声怖人等。

招轻贱三法

毗奈耶律偈曰。无事多言语。身着垢弊衣。不请往他家。此三被人贱。

得人不可爱有十法

僧祇云。一不相习近。二轻数习近。三为利习近四他爱者不爱。五他不爱者爱。六谛言不受。七好预他事。八实无威德而欲[夌*欠]人。九好与人屏处私语。十多所求欲。此十法。能令他起不爱心也。

八诫

分别善恶所起经云。传远疏通。诫于太察笃信守一诫于壅弊。勇勐刚毅。诫于暴乱。仁爱温良诫于不断。广心浩大。诫于狐疑。沉静安舒。诫于后时。刻削隘忽。诫于熛疾。多人长辞。诫于无实。

成就威仪四法

十住断结经云。一不染三有。知之为苦。二我与彼人。苦乐俱然。三常行忍辱。四在上不慢。在下不耻。

受施知节量

智度论云。佛言白衣给施衣食。当知节量。不令他罄竭。则檀越欢喜。信心不绝。受者不乏。

四圣种

俱舍论云。一随所得衣。二随所得食。三随得卧具。皆生喜足。四乐修乐断(前三对治贪。后一对治放逸)以出家者。有二因缘。故名圣种。一意乐。二受用。此四。能生无漏善相续。故名圣种○又佛说。名四胜宝藏。能令住者。意望满足故。本生心地观经云。四无垢性。谓比丘于衣食。卧具。汤药。随其麄细称心。远离贪求。三十七菩提分法。皆从此生故。

警诫

六度集经云。佛因地作贫人云。吾宁守道贫贱而死。不为无道富贵而生○左传郑子张曰。生在警戒不在富也。君子曰善戒。

勤懈

谓正勤也有四焉。即四种精进遮。二不善法。集。二善法。谓已生不善法令断。未生者令不生故。未生善令生。已生者令增长故。○智度论云。四种精进心。勇。发。动。畏。错误故。言正勤也○顺正理论云。无始时来所以不能见四圣谛。都由懈怠。勤能治彼。令乐听闻。如理思惟。四圣谛理。速证菩提。

精进

即心所法善十一中第十一法也○唯识论云。勇捍为性。疏云。勇而无怯。自策发也。捍而无惧。耐劳倦也○僧伽吒经云。欲求涅槃。当勤精进○十诵律序云。诸大德为道故。当一心勤精进。所以者何。诸佛一心勤精进故。得阿耨菩提。何况余善道法○智度论云。有二精进。一身精进为小。二心精进为大。佛说意业大故。

懈怠

菩萨本行经云。夫懈怠者。众行之累。在家懈怠。则衣食不供。产业不举。出家懈怠。则不能出离生死之苦○释论云。出家懒堕。则丧于法宝。

放逸

正法念处经云。此放逸过。一切过(中最)为胜上。又偈云。愚痴乐放逸。常受诸苦恼。若离放逸者。则得常安乐。一切诸苦树。放逸为根本。是故。欲离苦。应当舍放逸。又云。顺法而行。远离放逸。则闭一切恶道之门。

智度论云。梵语魔罗。秦言夺命(论云。唯死魔实能夺命。余者能为夺命因。亦能夺智惠命故。瑜珈论云。由蕴魔遍一切随逐义。天魔障碍义。死魔。烦恼魔。能与死生众生。作苦器故)○魔逆经云。大光夫人白文殊言。其魔事住于何处。文殊言住于精进。又问何故住于精进。文殊言其精进者。乃为魔求其便。若懈怠者。彼当奈何(因明勤懈乃述魔住)○瑜珈论云。魔事者。若于利养。恭敬。称誉。心乐趣入。或放逸。悭悋。广大希欲。不知喜足。忿恨。恼覆。矫诈等。皆是魔事。

三宝

三宝

谓佛法僧也。宝性论云。依彼六种相似对故。佛法僧说名为宝。一世间难得相似。以无善根诸众生等百千万劫不能得故。二无垢相似。以离一切有漏法故。三威德相似。以具足六通。不可思议。威德自在故。四庄严相似。以能庄严出世间故。五胜妙相似。以出世间故。六不可改异相似。以无漏法。世八法不能动故。偈云。真实世希有。明净及势力。能庄严世间。最上不变等。

同体三宝

谓于一真如上。义说为三也。一真如。是觉性。名佛宝。二真如。有执持义。名法宝。三真如。有和合义。名僧宝。

别体三宝

此有二宗。初小乘说。丈六金身。是佛宝。四谛十二因缘生空教。是法宝四果缘觉是僧宝。次大乘说。三身如来是佛宝。二空教是法宝。三贤十圣是僧宝。

住持三宝

范金凋木绘塑形像。是佛宝。三藏文句。是法宝。剃发染衣同一理事。是僧宝。

佛宝

梵语佛陀或云浮屠。或云部多。或云母驮或没陀。皆是五天竺语楚夏也。并译为觉。所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今略称佛也○般若灯论云何名佛于一切法。不颠倒。真实觉了。故名佛。又云。于无体法中。觉了无余。诸法平等觉。故名为佛○菩萨本行经云。佛者诸恶永尽。诸善普会。无复众垢。诸欲都灭。六度无极。皆悉满毕。以权方便。随时教化。有大神力。身紫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六通清彻。前知无穷。却覩无极。现在靡所不知。三达遐鉴有如此德。故号佛也。

一身

唯就法身也体依聚义。名身○摄论云。为应化身。及如来一切功德所依故。名法身也。

二身

佛地论云。一法身即自受用身佛也。二生身即他受用。并化身佛也○摄论云。如来有二种身。一自性得身是法身也。二人功得身。是应化二身也。

三身

唯识论云。一清净法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为大功德所依止故○二圆满报身论云。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身。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德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常自受用广大法乐○二他受用身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菩萨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合此二种名曰报身○三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来登地菩萨。及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各得诸利乐事○又觉性是法身。以无相为相。觉相为报身。用四智为体。觉用名化身。即随类变现。形量大小不定○庄严论云。应知此三身。摄一切佛身。示现一切自利利他依止故。

四身

楞伽经云。一应佛。二功德佛。三智慧佛。四如如佛。

五身

菩萨璎珞经云。一如如智法身。二功德法身。三自法身。四变化法身。五虚空法身。

十身

华严经云。一无着佛。二愿佛。三业报佛。四住持佛。五涅槃佛。六法界佛。七心佛。八三昧佛。九性佛。十如意佛(无所发菩萨经。及佛地论。颇同有云。十重他受用佛。亦名十身)○已上诸身不同无出于三身也三身不同即不离一身而佛佛具足矣。

十号

菩萨地持经云。如来有十种名称功德。谓非不如说故。名(如来)得一切义无上福田。应供养故。名应(字平声呼谓具上三义故若去声呼只有应供一义也)。如第一义开觉故。曰等正觉止观具足。名明行足第一上升。永不复还故。名善逝。如世界众生界。一切种烦恼及清净。名世间解。第一调伏心巧便智。一切世间唯一丈夫。名无上士调御丈夫四种真实智义法真实故。显示不了义故。依一切义故。广说断一切疑显示甚深清白处故。为一切法导师故。名天人师三聚具足。一切种平等开觉。名佛坏一切魔力。名婆伽婆。

六德

梵音婆伽婆。或云薄伽梵。此含六义。一自在。二炽盛。三端严。四名称。五吉祥。六尊贵○亲光菩萨造佛地论释云。谓如来永不系属诸烦恼故。具自在义。焰勐智火所烧鍊故。具炽盛义。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庄饰故。具端严义。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具名称义。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具吉祥义。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懈废故。具尊贵义。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云。无上正遍知觉。

释迦牟尼

智度论云。秦言能仁寂默(姓名兼称也)。

天中天

佛之小字也。本行经云。净饭王云。太子生后。诸事皆成。宜字萨婆頞他悉陀(华言一切义成或云悉达多。此云财成)又诸释称立性憍慢多言。及见太子悉皆默然。王云宜名牟尼(此云寂默)又一日抱太子。谒释迦增长大天神。庙神石为像。即起礼太子足。王曰。我子于天神中更为尊胜。宜名天中天(此并约事而言也)○古译经。有称佛名大仙者。此与天仙不同。般若灯论云。声闻菩萨等亦名仙佛于中最尊上故。已有一切波罗蜜多。功德善根。彼岸故名大仙○又大毗婆沙论。称佛为真人者。谓佛既受人异熟相续证真实法故名真人○又本行集经称佛为龙者。谓世间有爱皆远之。系缚解脱。诸漏已尽名龙。故云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梵音那伽。此云龙非是世间业报龙。盖取自在变化无碍义梵)右佛宝讫。

法宝

梵音达磨。华言法。以轨持为义。谓轨物生解。任持自性故○般若灯论云。何名法。若欲得人天善趣。及解脱乐。佛知众生诸根性。欲不颠倒故。说人天道及涅槃道故。名法。复次自他相续。所有熏习。及无熏习。烦恼怨贼悉能破散故。名法也。今就住持法宝。分为三。谓经律论焉。

梵音素怛囕。或苏怛啰者。华言线。盖取贯穿摄持义也○又梵云。修多罗。或云修妬路者。秦言契。谓上契理下契根故。今言经者。具三义谓久通由也。肇云。经。常也。谢灵运云。经由也津也。通也。谓言由理生。理。由言显。学者神悟。从理教而通矣。

经也常也法也。

梵音阿含。此云教○唯识论云。阿含者。谓诸如来所说之教○长阿含经序云。阿含者秦言法归。所谓万善之渊府。总持之林薨也。又云阿笈摩(新梵语也)○一切经。皆以声名句文四法为体。克实用佛无漏声音为体。故云声教○智度论云。若苦行头陀。初中后夜。勤心禅观。若而得道者。声闻教也。若观法相。无缚无解。心得清净。菩萨教也。

十二分教

亦云十二部经。一修多罗(契经)。二祇夜(应颂)。三和伽罗(授记)。四伽他(调颂)。五尼陀罗(因缘)。六优陀那(自说)。七伊帝目多(本事)。八阇陀伽(本生)。九毗佛略(方广)。十阿浮达摩(未有)。十一婆陀(譬喻)。十二优波提舍(论议)。若小乘。只有九部。无自说授记方广等。

梵云毗尼。此翻名律。律法也。从教为名。谓断。割。轻重。闻。遮。持。犯。故○清净毗尼经云调伏烦恼为烦恼故名毗尼。新梵语云。毗奈耶唐言调伏。谓显律仪调伏六根三毒故○萨娑多论云毗尼有四义。一(是佛)法平地万善由之生长。二一切佛弟子皆依戒住。一切众生依戒而有。三趣涅槃之初门。四(是佛)法璎珞。能庄严佛法故。

五部律

出三藏记云。一婆麄富罗(即僧祇律)。二萨婆多(梁云一切有即十诵部)。三昙无德(梁云法镜即四分部)。四弥沙塞(即五分部)。五迦叶毗(未至梁地)。

律名始

古今译经图记云。初是汉灵帝建宁二年庚戌安世高首译出义决律一卷。次有比丘诸禁律一卷。至曹魏世。天竺僧昙摩迦罗。此云法时。到洛阳见僧全无律范。于嘉平年中。与昙谛译出羯磨僧祇。戒心图记即律名始也。

梵云。阿毗昙此云无比法。为分别慧故。而有四种。一梵云摩怛理迦此云本母取出生之义也。二梵云奢萨怛啰此云议论。谓议详空有。论量假实。三乌波儞舍。此云近说。谓略说经中要义不次第故。四梵云阿毗达磨。此云对法。谓能对所对论也○又有二论。则摄前四焉。一宗论即宗大小乘经造也。二释论释大小乘经也。

大乘

梵云。摩诃衍此云大乘。大者。简小之称。乘者。运载为义○十二门论。龙树菩萨问云。何名摩诃衍。答于二乘为上故。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诸佛大人乘是乘故。能尽诸法。边底故。名大乘○菩萨地持经云。有七种大名大乘。一法大。谓。方广藏。最上大故。二心太。谓。发阿耨菩提心故。三解大。谓。解菩萨方等藏故。四净心大。谓。过行解地故。五众具大。谓。福德众具故。六时大。谓三阿僧祇劫故。七得大。谓。得无上菩提故。

小乘

小者。简非大也。谓。如来观根逗机。方便施设也○文殊问经。文殊白佛言。世尊入涅槃后。未来弟子。云何诸部分别。佛言未来我弟子。有二十部。能令诸法住。并得四果。三藏平等无下中。上譬如海水。味无有异。如人有二十子。真实如来所说。根本二部。从大乘出。从般若波罗蜜出。声闻。缘觉。诸佛皆从般若波罗蜜多出故。

三藏

经。律。论。谓之三藏。又佛藏菩萨藏。声闻藏。名三藏。藏者。摄也。谓。摄人摄法故○庄严论云。谓摄一切所应知义故○仁王经偈云。佛法众海三宝藏。无量功德于中摄○阿毗达磨集论。云。何故如来建立三藏。为欲对治疑烦恼故。建立素呾囕藏。欲对治受用二边随烦恼故。建立毗奈耶藏。欲对治自见取执随烦恼故。建立阿毗达磨藏。

八藏

菩萨处胎经云。胎化藏。中阴藏。摩诃衍藏戒律藏。十住菩萨藏。杂藏。金刚藏。佛藏。是为释迦文佛经法具是矣○若今安置经律论处名藏者梵云俱舍。此言藏。谓。库府之总称也。

法门

肇云。言为世则。谓之法。众圣所由。谓之门○智度论云。智者入三种法门。观一切佛语皆是实法不相违。一蜫勒门(此云箧藏)二阿毗昙门。三空门。入蜫勒门。论议则无穷。入阿毗昙门。或佛自说诸法义名字。诸弟子种种集解。入空门者。所谓众生空。法空。若大乘义。一切诸法。性自常空。不以智慧方便观故空○八万四千法门者。贤劫王经云。谓。佛最初修行诸波罗蜜多。乃至最后分布佛体波罗蜜。三百五十度。一一皆具六波罗蜜。如是总有二千一百对治。贪瞋痴及等。分有八千四百。除四大种六无义(六尘也)所生过失十转合。有八万四千法门也。

法轮

大毗婆沙论云。何名法轮。答是法所成故。法为自性故。名法轮。如世间呼金轮等轮。是动转不住义。舍此离彼义。能伏怨敌义。又圆满义。谓。毂辐辋三事具足故。轮体法。即八圣道支也。初明小乘法轮者。以戒为先故。用正语正业正命为毂。毂根本也。依戒生定故。用正定正勤正念为辋。辋能摄录。依定发慧故。用正见正思惟为辐。○次大乘法轮者。以智为先。用正见正思惟为毂。智惠皆名根本智故。次用正语正业正命为辐。辐依毂立。戒因智净故。后用正。定正念正勤为辋。定因戒得。戒为定摄故。

二谛

一俗谛。又名安立谛。二真谛。又名非安立谛。又名胜义谛○婆沙论云。谛者实义。真义。如义。不颠倒义。无虚诳义○契经云。佛所说法。皆归二谛。

四谛

一苦谛二集谛。三灭谛四道谛○毗婆沙论云。逼迫流转。是苦相。生长能转业。是集相。寂静止息。是灭相。出离还灭。是道相。○又云。一切如来宣说。开示四谛法。拔济有情。出离生死故。欲显要由自勤修道不由他修故。

正法

婆沙论。正法有二种。一世俗正法。谓名句文身。即经律论也。二胜义正法。谓。圣道。即无漏根力觉支道支也。

佛法寿命

法住经云。佛告阿难。我涅槃后正法一千年。由女人出家故。减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未法一万年○钞云。正法有二。一证正法。约证圣道说。正犹证也。二教正法。谓。内法文字。总名正法。统像末说。若正法时。有教有行有证故。若像法时。像似也。有教有行。似正法时则证果者鲜矣。若末法时。空有教。无修行者○大毗婆沙论云。佛言有二补特伽罗。能住持正法。谓。说者行者。若持教者。相续不灭。能令世俗正法久住。若持证者。相续不灭。能令胜义。正。法久住持。正法人有二。一持教法者。谓续诵解说经律论等。持正法者。谓。能修证无漏圣道。

佛法先后

报恩经云。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佛依法住。于三宝中。何不以法为初。佛言。法虽是佛师。而非佛不弘。所谓道由人弘。是故佛先。法后也。右法宝讫。

僧宝

法苑珠林云。夫论僧宝者。谓。禁戒守真威仪出俗图方外以发心。弃世间而立法。宫荣无以动其意。亲属莫能累其想。弘道以报四恩。育德以资三有。高越人天。重逾金王。称为僧宝○顺正理论云。僧有五种。一无耻僧。谓毁戒披法服者。二痖羊僧。谓于三藏教不了达。无听说用。三朋党僧。谓于游散营务斗诤。善巧结搆。此三种多分造非法业。四世俗僧谓善异生此通作法非法业。五胜义僧。谓。四果此定不容造非法业○十轮经云。僧有二种。一胜义僧。即佛菩萨二乘等。般若灯论云。四果人。谓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和合故。名僧也。

菩萨

菩萨者。具足应云菩提萨埵。唐言觉有情。觉者。所求果也有情者。所度境也。言摩诃萨者。此云大有情即能求能度人也。地持论云萨埵是勇勐义精进义求大菩提故名摩诃萨。

声闻

声闻者。瑜伽论云诸佛圣教。声为上首。从师友所闻。此声教。展转修证。永出世间小行小果故。名声闻。

独觉

梵云。毕勒支底迦。唐言独行。此有二。谓部行。麟喻也。瑜伽论云。常乐寂静。不欲杂居修加行满无师友教自然独出世间中行中果故名独觉。或观缘悟道。又名缘觉华严经云。上品十善道修治清净。不从他教。自觉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因缘法故○二住持僧者淮高僧传有十科。一译经。二解义。三习禅。四明律。五护法。六感通。七遗身。八读诵。九兴福。十声德(通惠大师云。为僧不预于十科。事佛徒劳于百岁)。右僧宝讫。

福田

彦悰法师福田论云。夫福田者何也。三宝之谓也。功成妙智道登圆觉。佛也。玄理幽微。正教精诚。法也。禁戒守真。威仪出俗僧也。皆是四生导首。六趣舟航。

供养三宝

大方广不思议境界经云。供养佛者得大福德。速成阿耨菩提。令诸众生皆获安乐。供养法者。增长智慧证法自在。能了知诸法实性。供养僧者。增长无量福德资粮。致成佛道。

供养佛

宝积经。广博仙人问。佛灭度后。云何种植。获福报耶佛言。诸如来者。皆是法身。若在世。或灭后。所有供养。福无有异。又问。福为积聚耶。佛言。譬如甘蔗未压之时。汁不可见。彼于一节二节之中。求汁积聚了无见者。然彼汁不从外得。福德果报亦复如是。不在施主手中。心中身中。亦不相离。犹影随形○大集经。商主天子问。佛在世日供养。世尊是受者。而施者获福。世尊灭后。供养形像。谁是受者。佛言。诸佛如来法身也。若在世若灭度。所有供养。其福无异○善生经云佛言如来即是一切智藏。是故智者。应当志心勤修供给。生身灭身。形像塔庙既供养已。于己身中。莫生轻想。于三宝所。亦应如是。若我现在。若涅槃后。等无有异○优婆塞戒经。佛言有人言。供养施于塔像不得寿命色力安乐辩才以无受者故是义不然有信心故用施主信心布施是故得是五常福报。譬如比丘修习慈心。实无受者。而亦获得无量果报。

赞佛

菩萨本行经。阿难白佛。若使有人以四句偈赞叹如来。得几功德。佛言。正使亿百千那术无数众生。皆得辟支佛道设有人供养是等衣服饮食医药床卧敷具。满百岁其功德多否。可难言甚多。佛言若人以四句偈用欢喜心。赞叹如来所得功德。过于上福。百千万倍。无以为喻○智度论云。若闻诸佛功德。心尊重。恭敬赞叹知一切众生中德无过者故。言尊也。敬畏之心。过于君王父母师长利益故。言重也。谦逊畏难故。曰恭也。推其智德故。曰敬也。美其功德为赞。赞之不足。又称扬之。为叹。

念佛

智度论云。但一称南无佛。是人亦得毕苦。其福无尽。问云何但空称佛名字。便得毕苦。其福不尽。答是人曾闻佛功德。能度人老病死。若少供养及称名字。得福无量。亦至毕苦○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超日月光如来。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忆人一。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为[文/日]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观佛

护国经。佛。问波斯匿王言。汝以何相而观如来。王言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无前际无后际无中际。不住三际。不离三际。不住五蕴。不离五蕴。不住四大。不离四大。不住六处。不离六处。不住三界。不离三界。乃至非见闻觉知。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同真际等法性。我以此相观如来。佛言。善男子如汝所说。诸佛如来力无畏等。河沙功德。诸不共法。悉皆如是。修般若波罗蜜多者。应如是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礼佛

大方广宝箧经。智灯声闻问文殊言。云何礼佛。文殊言。若见法净。名见佛净。若身若心。不低不昂。正直而住。不动不摇。其心寂静。行寂静行。是名礼佛○法苑。斋有天竺三藏勒那。译出七种礼法。一我慢礼。谓依位次。心无恭敬。心驰外境。五轮不具。如碓上下。二唱和礼。谓粗正威仪。心无净想。见人则身轻急礼人去则身堕心疲。盖心散而口唱也。三身心恭敬礼。谓闻唱佛名。便念佛相。身心恭敬。情无厌怠。四发智清净礼。谓达佛境界。随心现量。礼一佛则礼一切佛。礼一拜则礼法界。以佛法身融通故。五遍入法界礼。谓自观身心等法。从本以来。不离法界。佛我平等。今礼一佛。即是遍礼。法界诸佛。六正观礼。谓礼自佛。不缘他佛。何以故。一切众生各有佛性。平等正觉。七实相平等礼。谓前犹有礼有观自他两异。今此一礼。无自无他。凡圣一如。体用如如。平等故。文殊云。能礼所礼性空寂(此七礼。前三约事。后四就理)○凡礼佛须自展尼师坛。不得令他人展。或至塔殿上。先有地蓆。便就上礼。先无。不得立伫布席。不得于低床上礼须脱屣履勿以无仪。自招深罪矣。

亲近佛

胜思惟梵天问经云。梵天问文殊言。比丘云何亲近于佛。答云若比丘于诸法中不见有法若近若远。是则名亲近于佛○大集经云。不觉一法微相者。乃能了知如来出世。常见诸佛。

一切恭信

凡礼佛。首唱此言者。收摄众心。不驰散故。一者普及为言。切者尽际为语。恭者束身翘仰。信者心无异心(信本为敬避庙谛也)○智度论云。一切有二。一名字一切。二实一切。今以名字归实理也。或问礼拜三业何摄。答。通三业。若五轮着地。是身业。称佛名号。是口业。缘想圣境。专注不散。是意业。

南无

悲华经云。佛言南无者。此决定诸佛世尊名号音声○唯识钞云。梵语南无。此翻为名。即是归趣之义也。或云那摩。或曩谟。皆梵音讹也。

绕佛

又云旋绕。此方称行道○西域记云。西天随所宗事礼后皆须旋绕。盖归敬之至也。唯佛法右绕。法苑云。顺天行也。若匝数则不定。若三匝表三业也。七匝表七支。如经云百千匝无数匝。但以多为数。表敬之极也○贤者五戒经云。旋塔三匝。表敬三尊。为灭三毒故○提谓经。问散华。烧香。燃灯。礼拜。是为供养。旋绕得何等福。佛言有五福。一后世得端正好色。二好声。三得生(天上)四生王侯家。五得泥洹道○三千威仪经云。旋绕有五事。一低头视地。二不得蹈虫。三不得左右视。四不得唾地。五不得与人语话。

造像

大乘造像功德经云。优陀延王凋像。始夜自思惟。但其像为坐为立。时有智臣白王。当作坐像。何以故。一切诸佛得大菩提。乃至转法轮。现神变。皆悉坐故。是故应作师子座结加之像。王凋像讫。以顶戴像至如来所白佛言。如来最上微妙之身。无与等。我所造像。不似于佛。窃自思惟。深为过咎。佛告王言非为过咎。汝已作无量利益。更无与汝等者。汝今于佛法中。初为轨则未来世中。有信之人。皆因王故造佛形像而获大福○佛在金棺敬福经云。造经像主莫论雇匠。匠人不得饮酒食肉。不依圣教。虽造经像。其福甚少。若匠人造像。不具相好者。五百万世。诸根不具○五百问经云。治生破戒得财造佛。尚不免地狱。何况得福○罪福决疑经云。僧尼白衣。或自财或劝化得财拟作佛像用经久将此钱造作鸟兽形安佛盘上计损五钱犯逆罪究竟不还一劫堕阿鼻地狱若用赎香油供养者不犯○宣律师云。造像梵相。宋齐间皆唇厚鼻隆目长頥丰。挺然丈夫之相。自唐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妓女之貌。故今人夸宫娃如菩萨也。又云今人随情而造。不追本实。得在信敬。失在法式。但论尺寸长短。不问耳目全具。或争价利。计供厚薄。酒肉饷遗。身无洁净。致使尊像虽树。无复威灵。乃至抄写经卷。惟务贱得。弱笔麄纸。使前工无敬。自心有慢。彼此通贱。法仪减矣。若使道俗存法。造得真仪鸟兽尚不敢污。何况人乎(钞文多。但撮要言。故不次第焉)。

师子座

智度论问。云何名师子座。为佛化作为实师子为金银木石作耶。答云是号师子座。非实也。佛为人中师子。凡佛所坐。若床若地。皆名师子座。夫师子兽中独步无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于九十六种外道。一切人天中。一切降伏。得无所畏。故称人中师子。

莲花座

智论问云。诸床可坐。何必莲华。答诸床为世间白衣坐法。又莲华濡净柔脆。欲现神力。能坐其上。令华不坏故。又以庄严妙法座故。

火焰

长阿含经云。佛在摩竭国毗陀山中。入火焰三昧。又昔在舍卫婆罗舍。入火焰三昧。今则象之。

凋像始

增一阿含经云。优填王用牛头旃檀凋佛形像。高五尺此为始也。

铸像

经云。时波斯匿王闻优填王用香凋像。乃用紫磨黄金铸佛像。亦高五尺。此为始也。

画像

唐内典录云。后汉明帝永平七年。使秦景往月支国得优填王凋像师第四画样(此西域始也)至洛阳。勅图于西阳城门及显节陵上供养此土为始也。

浴佛

摩诃刹头经云。佛告大众。十方诸佛。皆用四月八日夜半子时生。所以者何。为春夏之际。殃罪悉毕。万物普生。毒气未行不寒不热。时气和适。今是佛生日。人民念佛功德浴佛形像(而今江浙用四月八日浴佛)○譬喻经云。佛以臈月八日现神变。降伏六师。六师。负堕。遂投水而死。徒党有存者。佛为说法开悟。同白佛言。世尊以法水洗我心垢。今我请佛僧。洗浴身垢(今淮比。乃至三京。皆用[膜-大+(句-口+匕)]八。浴佛)○浴佛功德经。清净慧菩萨白佛言世尊若佛在世。及灭度诸未来世中。诸众生云何浴像。佛言。不作空有想。于诸善品心怀渴仰。不生疲厌。何以故。为成就如来法报身故。我今为汝说浴像法。诸供养中最为殊胜。为众香汤置净器中。先作方坛敷妙床座。于上置佛。以诸香汤次第浴之。用香水毕。复以净水。淋洗其像。人各取少许洗像水。置自头上(彼经有用香煎汤设坛法式)。初于像上淋水时应诵此偈云。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功德庄严聚。五浊众生令离垢愿证如来净法身○摩诃刹头经云。浴像得钱。当分作三分。一分属佛。一分属法。一分属僧。若佛钱得作佛像用。若法钱得造寺楼塔篱落墙壁内外屋舍等用。若僧钱各给与比丘用。

三宝物

佛物有四种。一佛受用物。谓殿堂衣服床帐等。不得互用。若曾佛用者。只得着塔内供养。不得移易使用○五百问经云。佛堂柱木坏。有施主修换讫。其故者施僧。僧不得用之。二施属佛物。五百问云。佛物不得移至他寺犯弃。若僧尽去当白僧。僧听将去无罪。又云。佛物得卖买取供养具○十诵律云。以佛塔物出息听之。三供养佛物僧祇云。供养佛华多听卖买。香油犹多者更卖。着佛无尽财中(即长生钱。谓子母滋生故无尽)○五百问云。佛幡多欲作余事者若施主不许不得四献佛物。律云。供养佛塔食。治塔人得食○善见律云。佛前献饭侍佛比丘得食。或白衣侍佛者亦得食(侍佛比丘。即今殿主。白衣即净人也)○茶毗经云。佛灭度后一切信施物。应用造佛像及佛衣幡盖。买香油华以供养佛。余不得用余用者犯盗罪。次法物者如箱函簏巾帊柜等。本是经物。不可回改别用。后僧物者若二常住物。局本处。已定不得移往他处。又佛堂内设僧席。僧房安佛像经卷。妨僧受用。并是互用。由三宝位别故。各摄分齐故。若无妨。暂安着即无损○五百问云。本非佛堂。今设僧席。在中比丘共佛宿。若作障隔者不犯。由佛在世亦与弟子同房故。

盗三宝物结罪处

大毗婆沙论问云。若盗佛塔物。于谁处得根本业道。答于国王施主及守护人天处结罪。有说。于佛边结罪此物为佛摄受故。若盗亡僧物者。若已作羯磨。于羯磨众处得。若夫作羯磨者。普于一切善说法众处。得根本业道。

受用自体物福

般若灯论云。云何受用自体。谓檀越所舍。房舍园林。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资身具等。云何名福。谓捞摝义也。见诸众生没溺烦恼河中。起大悲心。摝出生死。置涅槃岸。故名福。

令佛法速灭有五法

四分律。有长老波摩那。白佛言以何因缘。如来正法疾灭而不久住(息用名灭非死灭也)。佛言。有五因缘若如来灭后。比丘不敬佛法。僧。戒定。以是正法不得久住○南山钞云。佛像经教住持灵仪。并是我等所尊故。今僧尼多不奉佛法。内无正信。见不高远。致亏大节。或在形像前。更相戏弄。出非法语。举目攘臂。遍指圣像。或端坐踞傲情无畏惮。虽见经像。不起迎奉。致令俗人轻笑。损灭正法。既知多过。弥须大慎。凡至塔。覩形像。必慑然加敬。如对王臣。亦可知矣。

恩孝

凡释氏。晨暮祝香礼佛。乃至作一毫善事。皆回向四恩三有者。盖是广大心报恩申孝之至也。

有四焉。一父母恩。二师长恩。三国王恩。四施主恩○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佛言。世间恩有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主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父母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若我住世。一劫说不能尽。二众生恩者。无始已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互为父母。各有大恩故。三国王恩者。福德最胜。虽生人间。得大自在。三十三天。常以其力。护持国界。山河大地尽属国王。是故。大圣王以正法化。能使众生。悉皆安乐○后译华严经云。国有君王。一切获安。是故。人王为一切众生安乐之本。在家出家精心道捡。皆依正国而得住持。演化流布。若无王力。功行不成。法灭无余。况能利济。是故。所修一切功德。六分之一。常属国王。愿王福山崇固难坏○萨遮经云。王者民之父母。以法摄护众生。令安乐故○又礼佛时。常为诸天龙神愿。风雨顺时。文武百官。常居禄位者。西域记云。大臣者。国之重镇。农务者人之命食国失镇则危。人绝食则死。又佛法付嘱国王大臣故。常须系心祝愿也。四三宝恩者。佛法僧宝。具足无量。神通变化。利乐有情。暂无休息○正法念经云。如来。三界最胜。度脱生死。此恩难报。若于佛法深心。得不坏信是名报恩○华严经偈云。如来无数劫。勤苦为众生。云何诸世间。不报大师恩○报恩经云。父母者三界最胜福田○毗奈耶律云。父母于子。有大劳苦。护持长养。资以乳哺假使一肩持母。一肩持父。经于百劫徒自疲劳。或持七宝种种供养令得富乐。亦未报父母恩。若其父母无信者令起信心。若无戒者。令住禁戒。若性悭者令行惠施。若无智慧者。令起智慧。子能如是。方曰报恩○不思议光经云。非饮食及宝能报父母恩。引导向正法。便为供二亲○弥沙塞律云。佛言从今听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又云。我听五处纵极破戒。应供养所谓父母亲教师(受业和尚也)。轨范师。及病人。又云出家人。于父母应供养供给。于三衣外自余物或从施主乞。或从僧得利。或僧所常食之分。减半供给。若常乞食亦与己所满腹食内。应取其半。济其父母○中心经云。佛言知师恩者。见师则承事。不见则思惟教诫。如孝子之念父母。如人念饮食等○大方广不思议境界经云。当供养父母。和尚。及世间。曾致饶益。赖其恩者应念倍增报恩。何以故。知恩者。虽在生死。不坏善根。不知恩者。善根断灭。是故。诸佛称赞知恩报恩者○或问释氏为俗人作疏子亦有云奉为四恩者。其国王父母可知。其师长施主何耶。答经不云。及世间曾致饶益。赖其恩者。若教授经书伎术事业。或令避恶从善者。皆师长也。夫师者教以道之称也。若假借财本拯苦与乐者皆施主也。夫施者有三种。一财施谓与人财。二心施谓慈悲心与人乐。三法施谓说法利人等。

尔雅云善事父母曰孝○諡法云慈爱忘劳曰孝○杂记云。养德顺理。不逆于时曰孝○四天王经云。佛告诸弟子。慎汝心念。无受五欲。漱情去垢。无求为首。内以清净。外当尽孝○梵网经云。佛初坐道树。成无上觉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以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盂兰盆经云佛令比丘为七世父母设盆供养佛及自恣僧(世人行孝只于一身释氏行孝兼为七世父母可谓孝矣)○法苑云持戒即是行孝谓一切众生皆曾为我父母宗亲今持戒不杀生不偷盗等是名行孝。

界趣

界。谓三界。趣。谓六趣○祐法师序云。夫三界定位。六道区分。麄妙异容。苦乐殊迹。观其源始。不离色心。捡其会归。莫非生灭。生灭轮回。是曰无常。色心影幻。斯为苦本。故涅槃喻之大河。法华方之火宅圣人超悟。息驾反源。拔出三界。然后为道。

三界

界者何义。瑜伽论云。种性义。因义。住持义。婆沙论云。分叚义。声论云。趣义(俱舍论云)。种族义。因果不同。故有三焉。

欲界

欲有四种。一情。二色。三食。四淫欲。以希须为义。谓此界四欲具足。故名欲界。此有六天。谓。四王。忉利。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自在。

色界

婆沙论云。有色可了施设故名色界。有一十八天。谓初禅有三天。梵众。梵辅。大梵。二禅有三天。少光。无量光。光音。三禅有三天。少净。无量净。遍净。四禅有九天。福生。福爱。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

无色界

婆沙云。无色可了施设故名无色。有四天。谓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婆沙论。问。何故世尊。于四无色立处名。答为破外道执空处为无身涅槃执识处。为无边意涅槃。执无所有处名净聚涅槃。执非想非非想处。名世间空窣堵波涅槃。佛说为生处。非真解脱故)。

九地

一五趣杂居地(摄欲界三恶。道四洲六天)二离生喜乐地(摄初禅三天)三定生喜乐地(摄二禅。三天)四离生妙乐地(摄三禅。三天)五舍念清净地(摄四禅九天)六空处地。七识处地。八无所有处地。九非想非非想处地。地有四义。谓住处摄治。

三有

婆沙论云。一欲有。二色有。三无色有。有者何义。谓一切有漏法。是。佛言若业能令后生相续是有又云生灭故名有。堕苦集谛中是有。

二十五有

阿毗昙云。欲界有十四。谓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有七。谓四禅天。又于初(禅中)取大。梵天。第四禅中取五净居天。并无想天。无色界有四。即四定处也。法苑问云。未知何义。初禅中大梵天别立为有。答谓外道人计常者。以大梵天王。为能生万物之主。违则受生死。顺(则得)解脱。又大梵天王亦自计己身能为造化之主。是常是真解脱。如来为破彼情见故。立为一有也。又无想天者。为彼天众生定寿五百劫无心之报。外道计为真实涅槃。如来为破彼见显非涅槃故。别立为一有。又取五净居天者。谓彼天主摩醯首罗。彼外道计彼为能造化主。归之则得真解脱。为破彼见故。别立为一有。又人趣四洲各立为有者。谓四趣苦多众生不乐着故。别立有。人趣次胜众生乐着深重。四洲受报不同故各立一有。

三千大千世界

即释迦牟尼佛所化境也。世界何义○首楞严经云。世为迁流。界为方位。又云。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名界。过去未来现在名世。又文殊问经云。有二世。一众生世。即一切众生也。二行世。即众生住处○长阿含并起世因本经等云。四洲地心。即须弥山(梵音正云苏迷卢。此名妙高)。此山有八山绕外。有大铁围山。周回围绕。并一日月昼夜回转照四天下。名一国土。积一千国土。名小千世界。积千箇小界。名中千世界。积一千中千界。名大千界。以三积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

即五趣也。一天。二人。三地狱。四畜生。五饿鬼。谓修罗四趣皆摄故。今开为一趣。故云六趣也。趣者何义。毗婆沙论云。所往义。是诸有情。所应往结生之处故名趣也○毗昙论云。趣到义。谓彼善恶业因能令有情到其生处。又道义。故名六道矣。

天趣

毗婆沙论云。诸趣最胜故光明照耀故。名天也○智度论云有四种天。一生天。谓四天王等已上天也。二名天谓今国王称天子。三净天。谓人中生诸圣人。四生净天。即上界生诸圣人也。

生天因

业报差别经云。具修增上十善。得生欲界散地天。若修有漏十善。以定相应。生色界天。若离色修。远离身口。以定相应。生无色界○正法念处经云。因持戒。不杀。不盗。不淫。由此三善。得生天○辩意长者子经云。有五事。得生天。一不杀物命。令众生安乐。二贤良不盗。布施无贪。济诸穷乏。三贞洁。不犯外色男女。护戒奉齐精进。四诚信不欺。护口四过。五不饮酒。

人趣

大毗婆沙论云。梵云未奴沙。以能用意思惟。观察所作事故。或多憍慢。或能寂。静意故名人○阿毗昙论云。何故人道名摩[少/兔]沙。此有八义。一聪明。二为胜。三意微细。四正觉。五智慧增上。六能别虚实。七圣道正器。八聪明业所主故。

人因

业报差别经云。由先造增上。下品身语意妙行故。生人道○辩意经云。有五事。得生人中。得人尊贵。一施惠普广。二敬礼三宝及长者。三忍辱无嗔。四柔和谦下。五博闻经戒。又有五事。一布施贫穷。二持戒不犯十恶。三忍辱不乱。四精进劝化。五一心奉孝尽忠。此五事生人中。大富长寿。端正威德。为人敬仰。有五事生人中卑贱。一憍慢。二于二亲。刚强无恪。三放逸不礼事三宝。四盗窃以为生活。五负债不偿。又有五事生人中。口气香洁。身心安乐。(为人)称举。不为诽谤。一至诚不欺于人。二诵经。三护戒。四教人远恶就善。五不求人长短。又有五事生人中。常被诽谤。为人所憎。形体丑恶。心意不安。常怀恐怖。一常无至诚。欺诈于人。二众中说法者。而诽谤之。三见诸同学而轻试之。四不见他事而为作过。五斗乱两舌○人道三胜。一勇勐。二忆念。三梵行此三胜。生天人。

人道十苦

菩萨藏经云。人有十苦之所逼迫。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愁苦。六怨苦。七苦受。八忧苦。九病恼。十流转大苦○人胎藏八位瑜伽论云一羯罗篮(託胎疑结位)。二遏部昙(表里如酪)。三闲尸(已至肉位仍极柔软)四键南(坚厚)五钵罗奢佉(支分相现)六毛发爪位七根位(诸根显现)八形位(所依处分明现)○又十时膜时(泡时疱时)肉团时五枝时(胎中五时)婴孩时童子时少年时盛壮时衰老时(人中五时)。

凡夫

大威德陀罗尼经云。于生死迷惑流转。住不正道故。名凡夫。梵云婆罗。隋言毛道。谓行心不定。犹如轻毛。随风东西故。又有二种。一婴儿凡夫。谓无智惠故。二愚暗凡夫顽钝不可教故○佛性论云。凡夫以身见。为性。

人有为四相

长阿含经云。一生相。谓五阴兴起。已得命根。二老相。谓生。寿向尽余命无几。三病相。谓众痛迫切。存亡无期。四死相。谓尽也。风先。火次。诸根败坏。存亡异趣故。

人间四事必定别离

正法念经云。一少年。二安隐。三寿命。四具足(具足即是富贵)如是四法。必定别离。智者常须观察。

地狱趣

立世论云梵音泥黎耶。此云无喜乐○毗婆沙论云。泥犁迦。秦言无去处○大毗婆沙论云。捺洛迦。此云不可乐。论问。何故名捺洛迦。答是那洛迦所趣故。是中有那洛迦故。名捺洛迦。彼诸有情无悦无爱无味无利无喜乐故。名那洛迦也。今称地狱者。地底也。下也。谓万物之中最在底下也。狱局也。谓拘局不得自在故○三法度人经云。地狱有三种。一热有一十八所。二寒有一十八所(此是根本)三边又名轻系。又名孤独。此有三别。一山间。二水中。三旷野。

落地狱因

婆沙论云。由先时造作增上暴恶。身语意恶行生彼○辩意经云。有五事死入地狱。一不信三宝。而行诽谤。轻毁圣道。二破坏佛寺。(三四)辈转相诽谤。不计殃罪无敬顺意。无有君臣父母。五已得为道。不顺师教。而自贡高。轻慢谤师(地狱因果。广有章门。此但梗[目*(既/木)])。

畜生趣

立世论云。梵语底(都履切)栗车。此云畜生○大婆沙论云。傍生谓其形谤故。

畜生因

业报差别经云。具造十业生畜生。一身恶。二口恶。三意恶。四从贪起恶。五从嗔起恶。六从痴起恶。七毁骂众生。八恼害众生。九施不净物。十邪淫○辩意经云。有五事作畜生。一犯戒私窃。二负债不还。三杀生。四不喜听受经法。五常以因缘艰难斋会。

三涂

西域记云。俗书春秋有三涂危险之处。借此名也。涂犹道。非谓涂炭之义。若依梵语。云阿波那伽低此云恶道。道是因义。由履而行。

八难

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北洲。五无想天。六佛前后。七世智辩聪。八生盲瘖痖。

修罗趣

又云阿须伦○海龙王经。此云无善神○大毗婆沙论云。阿素洛此云非天。又素洛。是端正义。阿是非义。谓身形不端正故○楞严经云若于鬼道以护法力。成通入空。从卵而生鬼趣摄。若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隣于日月。从胎而生人趣所摄。若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因变化有天趣所摄。有一类下劣。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因湿气生。畜生趣摄。

修罗因

诸经论。多由瞋慢及疑。三种因生。

阎罗王

梵音阎摩罗。此云遮。谓遮令不造恶故○瑜伽论问。焰摩王。为能损害。为能饶益。名法王。答由(饶益众生)故。若诸众生执到王所令忆念故。遂为现彼相似之身。告言汝等自作。当受其果。由感那洛迦。新业更不积集。故业尽已脱那洛迦。是故焰摩。由能饶益诸众生。故名法王。

众生

梵云僕呼善那。此云众生谓众缘所生故○祐法师云。众共生世。故名众生○唐三藏译名有情。谓一切无情物。皆假众缘生。今简去无情。故云有情○证契大乘经云。众生者何义。佛言。是情想和合。所谓地水火风空识名色界入缘起及因业果会对而生故○楞伽经云。一切众无明为根本。于爱随业流运。

梵音。质多。又唧多。此是缘虑义。唯识论云。集起名心。即八识也○中阴经偈云。心为人毒本。善恶随其形。行善即趣善。行恶即趣恶○正法念经云。一切法行主。所谓彼心是。又云。一切善不善法。心为根本○心地者。佛言三界之中。以心为主。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穀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三乘。以是因缘。三界唯心。故名心地。

志学

効也。白虎通云。学觉也。觉悟所不知也○中论云。昔之君子成德立身。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也。学也。学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治性。圣人之上务也。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志者。学之师也。学者。患志之不立故。篇目志学焉○僧史略云。夫学不厌博。有所不知。盖阙如也。此土高僧。能摄异宗者。率由博学之故也。

二学

毗奈耶云。佛说有二种学业。一读诵。二禅思○钞云。五夏已前。依人受学。律藏五夏已后。应学无人我法。

三学

僧祇律云。学有三种。一增上戒学。二增上定学。三增上慧学(又学经律论为三学)。

开外学

毗奈耶云。因舍利子。降伏拨无后世外道。佛听比丘学外论。仍须是明慧强记者。方可于一日分三时。初中二分。读诵佛经。至晚读外书。是故祇垣中有书院。其中置大千界不同文书。佛许比丘遍读。为降外道故。不许依其见解。地持论云。若聪明上智。能速受学者。于日月中。常以二分学佛法。一分学外典。

学书

五分律云。比丘差次不知书记佛听学书。不得为好而废道业(魏韦诞字仲佫。诫子孙曰。书但记姓名而已)。

二智

般若经云。禅学。谓开智。讲学谓之演智。

视肉

法苑云。庄子曰。人而不学。谓之视肉。学而不行。谓之撮囊。

府库

齐高僧僧范。善解群书。号府库。

智囊

吴支谦。字恭明。号智囊。高僧传云。祇洹寺三千僧。皆号奘法师。为智囊。

义龙

陈高僧惠荣。讲学纵横。号义龙。

义虎

高僧道光。在江东研穷义理号义虎。

律虎

隋高僧法愿。大明律藏。词辩高亮。彭亨难敌。号律虎。

僧英

高僧智琰。与安法师及遍知三藏结交。惠解相敌。号三英(才兼百人曰英)。

僧杰

高僧僧慧。与畅法师。长讲三藏号二杰○隋高僧敬脱。号僧杰(才兼万人曰杰)。

弥天释

道安。法师在囊阳因习凿齿来谒云。四海习凿。齿答云弥天释道安。

释门千里驹

长安。常辩。二法师为上京之法匠。嗟赏奘法师曰。汝可谓释门千里驹也。

义天

婆沙论云。能解诸法义。见一切法空义。名义天。

学海

高僧昙显。山东江表。号为学海。

经笥法将

并五印度学人。称奘法师。

释门瑚琏

隋虎丘惠聚法师。汝南周弘正常嘉叹也。

慧苑琳琅

隋高僧志念。有学名当时号也。

写瓶传器

经云。阿难领受佛法。如泻瓶水。传之别器。更无遗余。瓶器虽殊。水则无别。

传灯

肇云自行化彼。则功德弥增。法光不绝。亦名无尽灯。

投针

西域记云。西天十五祖迦那提婆。初谒龙勐(菩萨本满勐以金盛)水令弟子持示之。提婆见默以针投之。弟子持返。勐问彼何辞乎。答默但投针。勐曰智矣。若人也。宜速命入于斯际会。

三绝

高僧法安。身长八尺有三绝。一风仪挺特。二解义穷深。三精进洁己。

四绝

高僧洪偃。博学内外。凡所着述。皆封入秘阁。时号四绝。一貌。二义。三诗。四书。

五备

罗什答远法师书云。夫财有五备。谓福。戒。博闻。辩才。深智。兼之道隆。未具者凝滞。仁者备之(或圣化物之资用。故名财也)。

八备

隋彦琮。法师云。夫预翻译有八备。十条。一诚心受法。志在益人。二将践胜场。先牢戒足。三文诠三藏。义贯五乘。四傍涉文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五[怡-台+禁]怉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沉于道术。澹于名利。不欲高衒。六要识梵言。七不坠彼学。八博阅苍雅粗谙篆隷不昧此文。十条者。一句韵。二问答。三名义。四经论。五歌颂。六咒功。七品题。八专业。九字部。十字声。

因人显名

晋吉友。法师永嘉中到江左。丞相王导一见奇之。以为吾之徒也。因此名显。

纸贵如玉

高僧无垢眼。又云青眼律师。初译出十诵律。京师僧尼竞写。谚云。都人缮写。纸贵如玉。

摽领

僧睿。年二十二。博解经论禅观。能讲说。司徒姚崇重之。时姚兴犹未识。问崇曰睿。也如何(崇曰可谓)邺卫松柏。及兴相见语论。观之才器。兴曰乃是四海摽领。

领神

高僧慧约。学穷内外。何尚之所重。竟陵文宣王。出镇禹穴时。有名僧在座。约年夏未隆。王见敛躬尽礼。众不悦。王曰。此上人方为释门领神。

八达

高僧支学龙。博通内外。阮胆等名士。并为知己。呼为八达。

八能

高僧真观。有八能谓义。导。书。诗。辩。貌。声。棊。

辩鼎

道安号弥天释。学赡内外。符坚于蓝田获一大鼎。边有篆字。朝廷人不识乃问于安。安曰鲁襄公所铸。坚勅三馆有疑。皆问安师。

担笔

高僧敬脱游学时担一笔长三如臂有人乞书大小字随笔而成。曾无修饰。观者无厌。

谈谐上首

支遁。字道林。晋哀帝请住东安寺。郄超。孙绰。等一代名士。皆为尘外之交。日造其室。皆推遁谈谐为上首。

义解名知

高僧法开。以义解知名天下。与谢安王文度等。为文学之友。孙绰曰。深通内外。才华赡逸。其在开乎。

寒松

惠隆。学穷义理。宋代名贤多为交友。而节操容貌。有若寒松。时周颗。谓曰隆法师萧散森疎。若霜下松竹。

碧云

慧休。姓汤。工于风雅。甞吟诗曰。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文选中沙门诗惟休一也)。

立雪

此土第二祖本名神光。更名惠可。初参达磨立在雪中。

撒被

高僧惠韶。学于绰公。独贫于众。撒被写论。忍寒听讲。大晓文义。

拥尘

道超。苦学。独居一室。以儒释经典环座。手不释卷。任尘拥室。时中书吴群问曰。虫鸣尘拥。安得无忤。超曰虫声足代萧管。尘土满室未暇扫也。

拟书

高僧法雅。善内外学。多俗士咨禀。以经义难解雅。将比拟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挌义。

德香

增一经云。有妙香三种。谓多闻香戒香。施香。此三香逆风顺风无不闻之最胜无等。

道风

宝林传云。祖师难提至摩提国一日有风西来。占曰此道风也。必有道人至。果得伽耶舍多至。

变薤

法苑云。弘始三年。姚兴园中植葱。一日皆变为薤。占之。合有智人至果得罗什法师来。

学者二患

肇法师云。虽解深义。未为心用。尊己慢人。不能诲益此学者之外患也。因其所解。而取相分别。虽曰为解。未合真解。此学者之内患也。

无钱决货

法苑云论衡曰。手中无钱之市决货。货主必不与也。夫胸中无学。亦犹手中无钱也。

炳烛

说苑云。晋平公问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对曰暮何不炳烛乎。臣闻。少而学者如日出之阳。壮而学者。如日中之光。老而学者。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法苑云。今有浅学之人。自谓智出于众。起大憍慢。放诞形容。[夌*欠]灭一切。笼罩天地。箕踞于师长之前。叱吒于尊者之侧。道本和合。恭顺为僧。既心貌乖返。岂成宝也。慎之哉。

释氏要览卷中


上篇:大宋僧史略

下篇:佛说十号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事汇部目录

佛说疗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疮、青春痘等等) 佛说疗痔病咒: 怛(dan...

龙舒增广净土文

龙舒净土文序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

【注音版】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毗...

诸经要集

诸经要集序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原夫法身一相。瞻仰异...

大宋僧史略

僧史略序 赞宁姓高氏。其先渤海人。出家杭之祥符。习...

经律异相

经律异相卷第一 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 序 如来应迹投缘...

法门名义集

法门名义集 东宫学士李师政奉阳城公教撰 若夫法体冲寂...

【注音版】佛说不思议功德诸佛所护念经

佛说不思议功德诸佛所护念经...

国清百录

国清百录序 隋沙门灌顶撰 先师以陈太建七年岁次乙未。...

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

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序 终南山释氏道宣撰 惟夫幔幢...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舍卫国王十梦经

佛说舍卫国王十梦经 附西晋录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

弟子死复生经

弟子死复生经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祇...

佛遗教经解

明古吴蕅益释智旭述 归命常住大悲尊 应病与药权实法...

菩萨诃色欲法经

菩萨诃色欲法经 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女色者,世间之枷...

【注音版】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

避免横死、灾难的方法

1、念药师咒 药师经说:复次,曼殊室利,彼药师琉璃光...

经常观心中的相状,就能知道自己的种姓

我们都知道这个识变化多端,我们常说观心无常,就这个...

阿弥陀佛跟娑婆世界的众生有缘

问:诸方必有净土,何偏赞西方? 答:此亦非善问。假使...

心清净了,任何地方都能清净

现在很多都市人,因为由于生活紧张的关系,非常的烦躁...

大事缓处理,小事急处理

生活中大大小小事情不断,每天要处理很多的事情。大家...

圣严法师:哪怕任怨任劳

任又可称为忍,就是负责、担任、忍辱负重。 对待别人...

怎么样才能让我们的心静下来

信息越来越碎片化 我最近频繁地被很多人问到一个问题。...

净土三资粮之如何发愿

云何作愿 世亲菩萨在《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往生...

人体七个器官最怕冷

寒冷的冬天一来临,对全身器官都是一次全新的考验。面...

「一实相印」在《无量寿经》里的表达

辨体一实相印(十如是) 下面看辨体,辨释这部经典的体...

诸经释忍辱

《六度摄论释》云:能灭尽忿怒怨仇,及善使自他安隐。...

啰嗦唠叨对孩子成长有没有影响呢

问: 师父,我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为了关心孩子,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