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梦参老和尚: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梦参老和尚  2018/10/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无依行品第三〉

“尔时会中有大梵天名曰天藏,久植善根,住第十地,具诸菩萨摩诃萨德。即从座起,合掌礼佛,而说颂曰:

功德藏慧海  我今问所疑  愿慧海垂听  为我除疑滞

我等今渴仰  德藏胜法味  及最上义味  举众咸欲闻”

这个偈颂是赞叹佛的功德,“藏慧海”是指着佛说的。佛是含藏一切的功德,含藏一切的智能,像海那么深,像海那么广。他说,“我今问所疑”,我现在有点疑惑,可不可以请问,可不可以请求。“愿慧海垂听”,愿佛怜悯,可以听我说一说。那么就可以为我消除这个疑惑。疑惑就是滞碍,有滞碍就不能前进。把疑惑去除了,我就能修了。

我们与会的大众都渴仰,渴仰什么呢?“德藏胜法味”。“德藏”是称赞佛,称赞世尊是含藏一切的功德,有殊胜的法味,这个法味就是佛说法的时候有一种味道,就像我们饮食的时候,感觉到生起妙味,这是诸法妙味。像你生起欢喜心,生起踊跃心,生起精进心,生起忏悔心,这包含很多,随各人闻法的慧力,以及自己的善根力量。“最上义味”就是闻到法味,闻到最上的第一义谛,这个义是指第一义,谁都想得到这种殊胜的第一义,有智味,而且能得到饱足。闻到法味而饮食受用,那就自己去作!去行!所以,现在大家都想听一听。

我们要先知道〈无依行品〉的涵义,才知道这个法味的意思。“无依行”就是行无依。这是说在你行法的时候,生起的善根功德所依处,但却没有依处!“无依”就是没有依处。行法本来是能功生德善根的所依处,这是无依,没有所依处。为什么没有?或者你缘念邪知邪见,作种种的业。或者是恶缘,没有遇到明师,遇着恶友引诱你,那么你行法的时候,没有功德善根为所依止,你的所作所为就不能产生善根,不能产生功德。那会产生什么呢?产生罪过。以下一共有十种。

“佛告天藏大梵天言:如来今者恣汝意问,当随问答,令汝心喜。大梵天言:唯然世尊,以颂问曰:

利慧修定者  安住不放逸  为住胜义谛  为依止生死

昼夜于法义  精勤而诵习  为渡烦恼海  为退堕恶趣

勇猛勤营福  为定趣涅槃  为处生死中  退堕于恶趣

聪慧刹帝利  成就十种轮  为沉生死中  为当升佛果

杂染心难伏  诸烦恼所乱  以何净其心  修定福诵业”

佛就称赞天藏大梵天所问的问题。佛告天藏大梵天说:“如来今者恣汝意问,当随问答,令汝心喜。”大梵天言:“唯然世尊,以颂问曰”。他先请示,前面这个颂就是请示佛,我有疑问,可不可以给我解答。解答之后,使我们都闻着胜妙的法味,闻着最殊胜的义味。法味义味,法里含着有义理。佛又答应他,“随汝所问”,你要问我,就给你解释、答复你。

大梵天就用这个偈颂来问,他一共说了五颂,每颂是四句。他说,有智慧很聪利的人修定、修三昧,能够不放逸。这个不放逸包括不掉举、不昏沉。像这一类众生是住胜义谛吗?还是随着生死流转呢?还是依止生死流转呢?是依止胜义吗?还是依止生死流?假使有这么一个利慧修定的人,他安住不放逸的精进修行,他是住在胜义谛?还是依止生死?这是一个问题。

“昼夜于法义,精勤而诵习,为渡烦恼海,为退堕恶趣。”法就是佛所说的经,经里头就含着有义理。每部经都有义理,是无上义,是第一义谛。所以每一法都叫谛法。他对佛法的义理,昼夜的诵习读诵大乘,而且是精进勇猛,精勤的不懈怠。这是不是能够渡烦恼海?他这样作是渡烦恼海吗?还是退堕恶趣?这跟前面是一样的涵义,一个是修定的,一个是读诵大乘修慧的,修福的。

下面是营福的,“勇猛勤营福”,作一切佛事,还是勇猛精勤的去作。“为定趣涅槃,为处生死中,退堕于恶趣。”营福业的这一类众生是不是能够以他的福德力量趣向于涅槃呢?还是处在生死当中呢?退堕到恶趣呢?这又是一个。

第二个问题,聪慧剎帝利成就十种轮。“为沉生死中?为当升佛果?”前面所说的剎帝利王种,剎帝利灌顶王,他成就了十种王轮,登了金轮王位,或者铜轮王位。剎帝利有四种,我们举的都是金轮王,具王四洲的。他成就了十种王轮了,他还是在生死当中浮沉呢?还是当升佛果呢?能够成佛果呢?

“杂染心难伏,诸烦恼所乱,以何净其心,修定福诵业。”这是总说这些偈颂。现在的众生,不论修定的也好,修诵业的也好,营福的众生也好,他的心是杂染心。剎帝利灌顶王,他为什么这样问?营福能不能趣向涅槃?持诵业能不能成到佛果?修定能不能成就三摩地?一正一反,他为什么要这样问呢?“杂染心难伏”。众生的烦恼心、杂染心很难调伏,往往在行道的时候,他那个心不能专注一境,会受到烦恼扰乱,以什么方法才能使他的心清净下来修定修福?作这样殊胜的事业?

现在当前的时代,就是末法的时候,有好多的道友修定,乃至于读诵大乘,订成日常的功课,每个寺庙的早晚功课,都是读诵大乘。还有一些密咒,作佛事,或者诵经、礼拜。或者有道友们、斋主来请求,或者设斋营福。那么,作这些福业能不能成道?能不能成佛果、成道业?为什么这样问呢?因为他作的时候是杂染心,杂染心是善恶两种心都有,他的心不能专注一境。

诵经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不容易贯注经文的前义、中义、后义。从第一句开始念经题,以至于最后回向,完了之后,这中间有没有杂乱妄想?心是不是清净的?我们自己都可以判断。有的时候清净,有的时候念的念的不知念到哪儿!念的打瞌睡的时候也有。在没有用功的时候,还感觉不出来,你一用功,昏沉、掉举全来了。一下子就想到别的事,一下子又就想到其它的事,这两者是最容易干扰的。在这里念经,口里是在念,好比你念熟了,念了好多年的〈普门品〉,你念了十年以上了,都会背了。就像我们拜忏,拜没有好久,大家都背得了。背得了之后,更容易散乱。口里在念,心里跑到别处去了!这样有没有福报呢?我认为有的。起码他的口业身业是定的,只是妄想不能够清净。

他所问的问题是怎么样能净其心!要净心修定、修福,乃至于这样子来读诵,这样的效果才大。如果以杂染心,烦恼把你扰乱了,是不是还有功德呢?佛有没有善巧方便的方法,令这众生去掉杂染心来修定、修福,来习诵?他问的涵义是这样的意思。

   “尔时世尊告彼天藏大梵天曰:善哉善哉!汝善辩才,能问斯义,汝于此法已作劬劳,汝于诸行已得圆满,汝于过去殑伽沙等佛世尊所,已勤三业,兴隆正法,绍三宝种,今为饶益无量众生,复问如来如是深义。善男子!有大记别法名无依行,过去一切诸佛世尊,为欲成熟诸有情故,为令厌离生死法故,为令除断业烦恼故,为令三乘速圆满故,宣说住持此无依行大记别法。”

佛就答复这位天藏的大梵天说,你问的很好,你是辩才无碍的,善于辩才所以能够问出这种道理。“斯”就指他上面所问的这些问题。“斯义”就是这些的义理。“汝于此法已作劬劳”,说你对这个法已经修了很久。“劬劳”就是赞叹他很辛苦,很精进,因此你对你所问的诸法,已经圆满了。诸行已经得到圆满了,他已经到了十地,住到十地的菩萨,到法云地,已经将近圆满了。你不但现在问我,在过去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佛世尊所,你也如是问。

这种深义都是你经过修持的,经过自己作的,有经验的,他已经知道。在修定的时候,修读诵大乘修慧业的时候,修福的时候,那是杂染心,烦恼所恼,能不能了生死?能不能证到佛果?他是经验过的,用杂染心是不可能证得的,必须得清净心。有什么方法能够使他心不妄动呢?能够证得清净心呢?

所以佛就赞叹说,你在无量的过去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佛世尊面前,你的身口意三业,精勤修行,护持正法,兴隆正法,绍三宝种,也如是这样问过诸佛世尊。为了饶益无量众生,现在你复问我如是深义,这个道理是很深的。你说杂染心,没有福报,净心又从何而得?善根是逐渐种的,惑业是逐渐消的。诸佛菩萨都是经过无量劫的修行,释迦牟尼佛是示现的化身,修三大阿僧祇劫,何止三大阿僧祇劫?地藏菩萨的修行是无量无量劫,好多个三大阿僧祇劫。所以,佛道难成!

善男子!有大记别法名“无依行”,诸佛都如是。“大记别”就是授记,佛本来预言未来如何如何如何,这叫记别。乃至于佛证实了某个弟子,说你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经过多少劫,你要成佛了。成佛的时候,你叫什么名号,那国土叫什么名字,那世界叫什么名字,这叫授记,这是指法说的。

“大记”,是指法,不是指人。说未来的一切众生,如何如何如何,这也是记别。正法、像法、末法,这也是记别的涵义。末法时代,众生如何如何,乃至佛法稀少,作业的多,断见、常见、恶见很多。

    “现在十方诸佛世尊,亦为成熟诸有情故,为令厌离生死法故,为令除断业烦恼故,为令三乘速圆满故,宣说住持此无依行大记别法。未来一切诸佛世尊,亦为成熟诸有情故,为令厌离生死法故,为令除断业烦恼故,为令三乘速圆满故,宣说住持此无依行大记别法。汝于过去诸如来所,已具得闻此无依行大记别法。我于今者,亦为成熟诸有情故,为令厌离生死法故,为令除断业烦恼故,为令三乘速圆满故,宣说住持此无依行大记别法。汝应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无论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三世诸佛为了让一切众生断他的业,断他的惑,断他的烦恼。让他成熟,离开生死,证得涅槃,成就三乘果位,不再在六道轮回,也宣说这个无依行的大记别法,而且三世诸佛是这样说的。“汝”是指天藏大梵天,说你在过去诸佛所,已经得闻了此无依行大记别法,你都听说过了,但是你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又来请我说。我现在也是为了成熟一切诸有情的缘故,让一切有情断烦恼证菩提,为令他们厌离生死,为令他们得证涅槃,为令他们证了声闻缘觉菩萨的果位,速成圆满,也要宣说此无依行的大记别法。

“汝应谛听”,你要好好的听,如理的听。佛对问者的答复都是如理听、谛听。十地果位的菩萨,乃至于文殊菩萨问、地藏菩萨问,佛都是答复谛听、如理听,就是对我们说的。我们一定要如理的、审思的,这叫作闻,就是听。听闻就是闻慧,闻思修,不闻你怎么能思惟呢?不思惟,你怎么能修呢?否则是盲修。你必须知道怎么修,怎么去作,作有作的方法,所以叫他谛听。

    “尔时天藏大梵天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言大梵:有十种无依行法,若修定者,随有一行,尚不能成欲界善根,设使先成,寻还退失,况当能成色无色定,乃至三乘随成一乘。”

“尔时天藏大梵天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我一定照佛的嘱托,我愿谛听,很希望听到佛说。“佛言大梵,有十种无依行法。若修定者,随有一行,尚不能成欲界善根。设使先成,寻还退失,况当能成色无色定,乃至三乘随成一乘。”这是说有十种无依行法,他行法的时候无依,不依着三宝,不依着佛的教法,这样修定不得成。

这十种无依行法,有一种都不能成就,连欲界的善根尚且成就不了。如果他先成就了,他行法的时候,十种无依当中,有一种无依,他以前有的都会退失。我们的善根,我们的福报,不是无限量的。如果今生不修,今生就退失以前的福报。今生享受完了,就没有了。

学道者,要是不精进,一懈怠,“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不勇猛精进,未达到不退位的时候,还是会退的,除非成了佛。成佛就是他的身口意不需要再加护念,不需要再加作意,自然的,没有一点的不善。像那大菩萨摩诃萨八地以前的菩萨都要护念,阿罗汉虽然是证得了,他认为是涅槃不动,他要护他的身口意,这叫有护。佛已经到了不护的地步,到了不护地。

这十种的无依行,你有一种,想成就欲界的善根是不可能的。以前成就的,现在有了无依行,有那么一法,你就退失。你要想修禅定,得禅定,不可能,一般禅定都得不到。色界的禅定,无色界的禅定,都得不到。也就是四禅四空定,八定一个也得不到,何况你说的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果位,一乘也成不了,就是这样的涵义。以下就说十无依行。

   “何等为十?一者世有一类,虽欲修定而乏资缘,经求扰乱。二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犯尸罗,行诸恶行。三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颠倒见,妄执吉凶,身心刚强。四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心掉动,不顺贤圣,诸根轻躁。五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离间语,破乱彼此。六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粗恶语,毁骂贤圣。七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杂秽语及虚诳语。八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怀贪嫉,于他所得利养恭敬心不欢悦。九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怀瞋忿,于诸有情心常愤恚。十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怀邪见,拨无因果。大梵当知,是名十种无依行法。若修定者随有一行,尚不能成欲界善根,设使先成,寻还退失,况当能成色无色定,乃至三乘随成一乘。”

“何等为十?”征启的意思,哪十种呢?“一者世有一类,虽欲修定而乏资缘,经求扰乱。”你要想修定,得有资粮,先备办资粮。修定资粮有两种,你要有个寂静的处所,有人护持你,衣食住行什么都有,不要再操心,不要起心动念。这都是行道的资粮,更重要的是法的资粮。你要修定,要先修加行。你先忏悔忏悔,消除业障。我们受过三归,受过五戒,都先忏悔,就是这个意思。

你没有资粮,要想修定、静修,办不到。办不到,你心里头的妄想一定会生起的,吃了这顿没下一顿,怎么办呢?还在那儿坐静的时候,就想起来了,明天还没有下锅的米,或者你穿的衣服不够,不能御寒。或者你修道的处所蚊子很多,咬你叮你,定力还不够的时候,你是定不住的。想住在山里,找一个寂静处,山林不是那么好住的。在中国讲,你未破参的时候,不能住山,也就是你定不了,没有那个定。第一种就是无依,没有资粮所依,这样去修行,是不成的。这是第一个。

“二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犯尸罗,行诸恶行”,犯了戒,破了戒。尸罗是保护你的,尸罗是生善的根本,是防非止恶。如果你犯了戒,破了律仪,你想修定是不可能的。没有守戒就是犯戒,犯戒就是行恶行,行恶行要想去修定是不可能的。这是第二个无依行。

“三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颠倒见,妄执吉凶,身心刚强。”想要修定,就用颠倒见,吉凶祸福,吉凶祸福包括很多。顚倒见是什么?看见这个房子,或者住宅,一进去看,就说你这个地方不对,这个窗户没有开好,这个门没有开好,这样开了要招凶,你要改正一下。要怎么样才是吉,这叫顚倒见。吉凶祸福是由你过去的业,过去的因而定,而且吉人处恶地,恶地也变吉了,恶人处吉地,吉地也变恶了。一切在人,不在那个处所,也不在那个屋子。

你有顚倒见的时候,妄执吉凶祸福,身心很刚强,他不接受正知正见的。佛没有这样说,乃至说神通,乃至大妄言,那不属于这里头。乃至吉凶祸福医人星相这一类,这一类就是顚倒见。顚倒见是在什么地方顚倒?因果顚倒了,不相信善恶因果。

“四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心掉动”,心定不下来!掉举就是妄念很多,非常杂乱,也就是诸根烦躁。修定的人,起码六根要收摄一下。为什么我们习定的时候,眼睛要张三分,闭七分,眼根不向外头去寻伺,到处看!要静下来!眼对境的时候,要静下来,耳闻声的时候,要静下来!为什么要找寂静处呢?没有吵扰。你住在大路上,汽车来往的声音,你那定怎么修得下去呢?修不下去。这都是属于掉举。心掉举,没有按圣贤的教导去作,诸根很烦躁的,身体坐不下去。眼耳鼻舌身这六根都轻躁浮动。

“五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离间语”,就是破戒的现象。前面说那破戒的,挑拨离间,如果不说挑拨离间话,他过不去。也就是看人家好了,他还有一个嫉妒心,他在中间造谣生事,彼此说破坏话,这个我们不需要举例,谁都懂得这个道理。

“六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粗恶语”,口里说话,尽带不干不净的,带很污脏的语言,就是粗恶言。或者是“毁骂圣贤”,这里头包含着谤佛、谤法、谤僧,乃至贤人、道友之间。人家修道,他就生起障碍。这个中间都含着有争利,争名也含着在里头。不过是粗恶语,他不是无缘无故就骂人,总有个涵义。说这种语言的,是无依。你要修行无依,有恶依,没有善依。

“七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杂秽语”,虽想修定,这杂秽语就是绮语。绮语,说话没有意义,也就是闲聊,或者聊天。聊天,在此方叫冲壳子(闲聊天),好像那个粮食,要是把外壳去了,现了真实的壳子,冲的还很有意义的。但说这些没有意义的话,杂秽还加上不干不净的话,杂秽言虚诳语、说假话骗人,就是妄语。

“八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怀贪嫉”,悭贪嫉妒,这以下是三个贪瞋痴。他自己贪,他没有得到,看见别人得了,他生起嫉妒。看人家受恭敬、受供养,或者经营商业,或者不管作什么,得了利益,他不但不随喜,不生欢喜,反而嫉妒。嫉妒,他就破坏了,于他所得到的利养,不生恭敬心,不生欢悦心,就生起嫉妒障碍。

“九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怀瞋忿。”瞋恨心对别的有情,他总是看的不顺。或者看别人的行动,他也不顺。看人的言语,他也不顺。他自己心里头有一种瞋恨心,有瞋恨心就有愤怒。愤怒,瞋在心,忿在相,他的相就显相,而对一切的有情,他常生起一种忿恨心。这个不涉及利害关系,就是他对一切众生,就是我们所说的愤世嫉俗。对这个世界上,他非常嫉妒,非常贪,由于他没有得到,嫉妒人家得到了,所以他常生慎恨。

“十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怀邪见”,邪见就是愚痴,也就是贪瞋痴的痴。愚痴,邪见,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因果,就拨无因果,不相信作善得善报,作恶受恶报。不相信因果,这叫拨无因果。

“大梵当知,是名十种无依行法,若修定者随有一行,尚不能成欲界善根,设使先成,寻还退失,况当能成色无色定,乃至三乘随成一乘。”佛又对天藏的大梵天说,你应该知道,上面我所说的,叫作十种无依行法。行法的时候,不依善法而作种种的恶业行,行就是作恶业,无依就是没有善法的所依。要是修定的修行者,行人随着十种当中有一种,他想成就欲界的善根,生到天人,得福报。转到大富,转到来生的时候,很安乐很愉快的过一生,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的一生很愉快,我们应当感谢自己的过去。求人不如求己。你过去作的有善根,今生自然就享受。你过去伤害别人很多,今生也受人家伤害很多。过去你无意的伤害别人,自己还不知道。你今生,也是受别人的无意伤害。就像台湾的飚车族,警察把他逮捕了,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作?为什么要杀人?跟他有怨吗?有没有认识吗?不认识!自己也不晓得为什么要这么作!这就是共业所感。这不是一个人的业。

我们想要修善根,转变我们过去的业。怎么可能?今生所修的都是无依行。怎么样叫有依行呢?下面会讲。我可以先说一下,像我们归依三宝,受了三归五戒。受了三归五戒,那是依着善行,有依,是依什么呢?依三宝,依着佛所说法的教导,相信因果,那当然就有依。有依,不但是你遇见善根能成就,三乘果位也能得到,一定能成佛!

但是一天当中有很多杂染心,我们随作随忏。当忏悔的时候,拜忏的时候,你就回向。回向今生所作的错误事情,所起的杂念,所起的不正确的念头,身体所作的不端正的行为,甚至破戒。破戒,随时忏悔,忏悔了还复清净。

这是有所依,依佛所教导的忏悔法,依着三宝而修行。佛有一定的教导,就像这部经,是修持来去念。这是有依,依正法而修定,修行十善业。这叫有所依,能够成就三乘的道果。不止这十个无依,下面还有。

“复次大梵,又有十种无依行法。若修定者随有一行,终不能成诸三摩地,设使先成,寻还退失。何等为十?一者乐着事业,二者乐着谈论,三者乐着睡眠,四者乐着营求,五者乐着艳色,六者乐着妙声,七者乐着芬香,八者乐着美味,九者乐着细触,十者乐着寻伺。”

前面那十法是初行。还有十法,如果具足这十法,你想修得诸定,高深一点的定,三摩地就是三昧,过去生所成就的,今生有了这十种的无依法,随有一法,也会舍掉,也会退堕、退失,没有了。这十种名词,下面会一个一个解释。

“大梵当知,是名十种无依行法。若修定者随有一行,终不能成诸三摩地,设使先成,寻还退失,若不能成诸三摩地,虽集所余诸善法聚,而有是事,追求受用信施因缘,发起恶心心所有法,于诸国王大臣等所,犯诸过罪,或被呵骂,或被捶打,或被断截肢节手足。由是因缘,或成重病,长时受苦,或疾命终,于三恶趣随生一所,乃至或生无间地狱,如嗢达洛迦,阿逻荼底沙,瞿波理迦,提婆达多,如是等类,退失静虑,乃至堕于无间地狱,受无量种难忍大苦。”

“大梵当知”,佛又叫这位大梵天,跟他说,他是当机众。这十种的无依行法,要修定的,随有一行,也不能成就诸三摩地,想求三昧求得深定,

是不可能的。不但不可能成现生的,过去有的,“寻还退失”。“若不能成诸三摩地,虽集所余诸善法聚,而有是事,追求受用信施因缘,发起恶心心所有法,于诸国王大臣等所,犯诸过罪。”“犯诸过罪”,是说定修不到,还有别的善法呢?所余的诸善法聚。“所余诸善法”,是指什么呢?没有得到定,那么我们诵经,作佛事,这也是善事,这也是善法聚。有这等事,假这个余善法去追求享受,追求受用就是享受,受人家的信施因缘。因为信三宝的人,布施供养了。

因为有这个因缘,他就去追求。追求就去化了,这是化缘的意思。化缘的时候,有时得到了,有时得不到。他的心里,就生起恶念。恶念,心心所有法,心所有法是与心相应的,而且是同时发起的,与心同时发起的。心只是八识心,心所有法有五十一个。但是心生起个恶念与心相应的忿随烦恼都来了,那是与心相应的、一起同时发起的。

在这个国土里,在这国王大臣等所,他会犯很多错误的,因为他追求这个受用,以这个心识缘去追求。去追求了,就会犯很多的过错,犯了过错就被这个国王大臣诃责,或者被捶打,或者是被截断手足、胳臂、肢节,也就是四肢。或是受了捶打,之后,或者成了重病,或者长时间受苦,或者因此而命终。命终之后堕到三恶趣了,随他一生的所作所为,乃至生到无间地狱了。

这里佛只是举个例子,如嗢达洛迦、阿逻荼底沙、瞿波理迦,这三种是外道。提婆达多是佛的堂弟,阿难的哥哥,他是犯五逆罪的,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他想当佛。像如是等类,他们都退失静虑,也就是退失定。过去有的,乃至于习静虑、习定的时候,不但退失了,而且堕到无间地狱了,受无量的种种难忍大苦。苦难很多,“难忍大苦”。

你们看《地藏经》里当中有些苦,如果以我们这个肉体去承受,是无法忍受的。如果你想那个苦,你会受不了。但是受到了,你无力抵抗,也就受了。身心所受的折磨,那就是我们过去受了,都忘了。无量劫来,谁都受过,但是都迷了,也就忘了。如果那个境界再现前的话,修道的心,可能可以成就的快一点。知道苦,就不敢再造业了。

这几个外道都是修外道定的,也是修定的。提婆达多修道修了十二年,最初出家的时候是很好的,后来他没有成道,他就抱怨,去找外道,去学神通。神通学到了,他就作恶事了,这就退失了。

“尔时世尊告阿若多侨陈那言:吾听汝等给阿练若修定苾刍最上房舍最上卧具最上饮食,一切僧事皆应放免。所以者何?诸修定者若乏资缘,即便发起一切恶心心所有法,不能成就诸三摩地,乃至堕于无间地狱,受无量种难忍大苦。”

所以修定必须具足因缘,资粮必须得具足。佛又重说了。佛最初成道之后,到鹿野苑度五比丘,侨陈如是上首,是上首出家的第一个,这是佛的上首大弟子。受比丘戒的当中,他是第一个,他们一共有五个人。这五个人就是五上首,也叫五比丘。他们以前是在皇宫随着佛一同出家的。他看到佛在苦行之中,跟佛一起修,后来看佛受牧羊女的乳酪,他们以为佛退道心了,不修苦行,他们也就离开佛了,到鹿野苑去修。鹿野苑离菩提迦耶没有好远,佛在迦耶菩提场成道之后,就到鹿野苑去,先度他们五个,给他们说法。他们五个是最先得度的。

所以说阿若侨陈如是最上首的弟子,他是管理一切的分配。佛为什么要跟他说呢?因为房舍、卧具、饮食,都是听他的安排。佛就跟他说,我许可你给那个修定的比丘,给他最好的房舍,最好的卧具,最好的饮食,他在一切的僧事上,应当劳动的事都免了,叫他安心修定。为什么要这样作呢?所以者何?这就是征启的意思。我为什么要许可你对这修定者,给他们这么好的照顾。

佛就跟他说,如果习定的人,没有资粮,没有很好的环境,他就会生起恶心。恶心虽然不是很严重的,可是他会抱怨,在修的时候,不安心。是这样的意思,这种情形,大家可能有经验过的。

我在上房山时,那些住茅蓬的道友们,有时候大家碰到一起,到常住领完下来,拿了一小包用纸包的盐巴。“常住好悭吝,才给我们这么点的盐呢?这三十天怎么办呢?一个月才发这么一点的盐巴?”他说,常住苦,没有供养。那时候我们北方是发小米,发玉米还好一点,经得起饿,小米就不太经得起饿。哪有小米粥?是小米,三十斤,常住还留三斤。那么,三十斤留三斤,一共发给你二十七斤。这一点盐巴,你拿到茅蓬去,只能煮稀饭,修定的人需要的粮食不多。

我要说的就是他的抱怨。资粮不足的时候,怎么修行得下去?那就去攀缘了。像我们那时候出家不久,并不是老修行,也没有缘份。老修行就想:“哪个施主该照顾我一下,该给我送来!”或者他心里就想这些,那定怎么修?佛是了解众生心,了解一切的事物。所以免了他们一切的劳务,照顾的特别好。特别好了,能不能修呢?两者都不可以,增长贪心也不可以!

在河北省有一位大德,他发心要供养修禅定、住静的人,你要什么就给什么。有些人就到常住处,要最好的毛毡,他也给买,要好表,他也给买。而且每间屋子有暖水瓶,那时候是很高级的。他要那些人在那儿住定下来,每个屋子要暖水瓶,他给每人买一个。身体住的不好,要吃饺子,在北方能吃饺子就是很高级的,他照样给他煮饺子。而后,他这个禅定是不是修的很好呢?不是!到了最后,他的福德不够,修禅定的人渐渐的都跑光了,一个都没有剩下,他也结束了那间道场。那是一九三几年的时候,三五、三六、三七,大概不到三年,就结束了。

过份苦不可以,过份好也不可以。好了,他又放逸。苦了,他就抱怨。可是,资缘是不能够缺乏的,否则会引发起恶心所。但是资缘特好,特方便,他的恶心所也成立了。攀缘、贪求,他定不下去,也修不下去。所以不能成就三摩地,甚至堕到到无间地狱,受无量难忍大苦。

   “修定行者若具资缘,诸三摩地未成能成,若先已成,终不退失。由此不起一切恶法,广说乃至不善寻伺,往生天上,证得涅槃。修定行者,若未成就诸三摩地,初夜后夜当舍睡眠,精进修学,远离愦闹,少欲知足,无所顾恋,一切贪瞋忿覆恼害,骄慢贡高,悭悋嫉妒,离间粗恶,虚诳杂秽,一切人间嬉戏放逸,皆悉远离。如是行者,应受释梵护世四王转轮王等赞叹礼拜恭敬承事,奉施百千那庾多供,况刹帝利、婆罗门、筏舍、戍达罗等,未得定者,尚应受此赞叹、礼拜、恭敬承事、奉施供养,何况已得三摩地者。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修定能断惑  余业所不能  故修定为尊  智者应供养”

修定的行者,一定要具足资缘。那时候,诸三摩地未成就的能够得成就。要是先成,已经成就的,那就更增长,再不会退失。那么,有定力,心能降伏得住,一切恶法部不起。“广说乃至不善寻伺”。寻伺,是追求的意思,不去追求的意思。这样子,可能往生到天上,证得涅槃,更能够修成。或者修四禅四定,或者四空四定,就可以生到天上,乃至再深入的修诸三摩地,乃至于究竟证得涅槃,乃至证成三乘果位。

这是佛赞叹修定的。在世间修行的时候有三种,第一种是修定心,第二种是读诵,第三种是营福。这个修定的行者就是修行的人,行道的人。定,就是静虑、寂静。在修因的时候,就是修寂静,修静虑,修观,而后成就的时候,达到三摩地。三摩地,前面讲了很多,等持,翻寂静。修定行的人应该作些资粮的工作,修的时候,你才容易证得。你们要注意的事项,也就是环境,外面的客观的情形,你都应当注意。

如果你还没有成就三摩地,也就是还没有得到定之前,你就要辛苦一点。初夜、后夜,你还没有成功的时候,应当辛苦一点。如果在初夜的时候,以现在十二小时计算,你在中夜的四个小时可以休息一下。初夜跟后夜这八个小时,你都应当精进的修行,不要太贪睡,“当舍睡眠”,四个小时是不够的。这是指真发心要了生死的人,我们想断烦恼,像这类的修行人,真正的信仰佛所教导的。

我所指的这个信心并不是我们一般的信,而是真正的深信不移。你相信佛的教诲,佛告诉我们怎么作,我们就怎么作,这样的话,才能够入道。现在我们自认为都是很信佛的,我个人感觉到是不够的。我们并不能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只睡四个小时,其余的二十个小时,我们都能行道吗?像我们出家人,比丘比丘尼是专业的,专业都作不到,像大家学佛修行都是副业,并不是专业的。

大家知道,在我们出家之后,有早晚课,我们都是两点半起来,每间寺庙都是两点半。这个规定,你到哪个庙挂单都是两点半起床,这里含着很多的意思。以前大陆上,寺庙里没有晚饭,他叫药石,也就是吃药。现在,末世的身体,不像过去古人那样的健康,就得吃药,拿这个晚饭当药。但是寺庙里正常规矩,这个药是稀饭、臭咸菜,你愿意吃就吃,不愿意吃就算了。

现在当然不是这样子,大家如果到寺庙去吃晚饭,还是吃得很好的。有的小师父还到外面去下小馆,像我们下边那个门口,尽是小馆,这样还能修道吗?种个善根而已!真正要修行的,你应当不要太贪睡,睡眠是一盖。我们算一算,我们这一生当中,睡眠的时间占去多少?占去很多时间!但是有些人为了经营事业,或者作工人的,还得加班加点,有时候为了赚钱,他睡的也很少,那跟这个没有关系,这里是专指修行者说的。你要想修定的时候,应当要精进,不要懈怠。睡眠,这是懈怠!你把好时间都耽误了。

有的道友们发了心,想住山里,或者我们有好多的道友居士想学古德,不睡眠的,这也很多。甚至也有不吃饭的,打一个七两个七,把时间集中起来,要修道,目的是想得定。得定有什么好处呢?大家是知道的,一有定,就能开智能。在定中的时候,你什么都明了。就像那些阿罗汉,你要是请他给你回向,他在未入定的时候,跟我们差不多。他一入定,观照起来,智能现前,他才能知道。他舍了报,就入了三摩地,证了空理。

所以,在修定还没有成功之前,要舍掉睡眠,要精进修学。学什么呢?学禅定,要习定。但是你待在市中心可不成!汽车的干扰,让你不易入定。人声嘈杂,也不能入定。愦闹的地方是不成的。

少欲知足,知足者常乐,不要贪求太多。我们因为贪心太大,没有觉悟到我们的肉体是幻化的,没有把肉体认定是无常的,就给他找舒服,怎么调和,怎么舒适。多欲而不知足,好多人都不会满足的。有时穷人看到富人,他很奇怪,他有那么多钱,这辈子吃得了吗?富人看穷人,说你不修福,该受罪,你穷是应该受的。

这是教我们少欲知足,像我们有些大德住在山里,他的福报很大,但是他都舍弃了,这样才能得到快乐。知足者常乐,少欲者自安。少欲,你才会平平安安的。无求,你也不伤害谁,因此,必须少欲知足,无所顾恋。顾恋就是贪恋的意思,对世间的一切事物,就我们来说,衣食住行,吃的、穿的、住的,还有一个代步的,对这个不贪恋。对于贪瞋、忿覆、恼害、骄慢、贡高、悭吝、嫉妒、离间、粗恶、虚诳、杂秽,你要具足慈悲喜舍,对治贪瞋痴爱。顾恋就是贪的意思,瞋就是不如意的时候,会生起烦恼,瞋就是瞋恨心。

这是罪业的三根本,贪、瞋、痴。痴就是没有智能。骄慢,每个人都这样想,我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我有什么骄慢?但是,事实上不然,每个人,你回想在同辈、同事当中,总觉得我比别人强。骄,简单说就是骄气,广泛的说,就是矫揉造作。矫揉造作的事太多了,不懂装懂,不会装会。明明不成,自己还认为自己了不得,为什么把骄跟慢连在一起,这个慢就是傲慢的意思。

穷人也会傲慢吗?穷人更傲慢。他感觉到自己很清高,特别是读过一些书的,古来穷秀才,现在有些是大学毕业的,现在大学毕业就差一点,博士学位的,硕士学位的,我记得二十几岁在上海的时候,博士是不少,在北京,博士也不少。我曾经遇到两个博士都是在美国学的,一个在康乃尔学农业的,他在大学当教授,骄傲还可以。把他捉起来关到监狱,他总以为比别人高,“我是博士住监狱!”我说:“我是和尚住监狱!”叫我陪他,他总感觉更骄傲。他这个骄傲、慢,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表现出来。任何时候,他总比人强。恐怕是下了地狱,他还觉得只有他才够这个资格下地狱。你没作这个业,你还来不了这个地方。

像我在监狱里,住的时间太久了,跟犯人打堆的多。到了那个地方,犯人跟犯人,他也认为我比你们这些犯人都强。每个人都有这个表现。这就是俱生我执。这个很厉害!因为我比人家强,女道友无论多丑,她认为自己是很美的,一天总是照镜,都在擦洗。为什么?骄慢、贡高。

悭,就是贪的意思,很吝惜。舍心不重!我们讲的舍是什么?是布施,慈悲喜舍的舍,舍要从你自己心里舍,不只是物质。除了物质以外,先舍心。如果你心里头舍得清净了,那就成功了。悭贪没有了,反过来就是布施,就是慈悲,就是舍。嫉妒呢?那涵义就更多了,嫉妒人家的好事,要是有利害关系,你嫉妒还可以理解。跟他毫无相关,只要是几个人,一说别人的好事,别人赞叹别人,他就说破坏的话。“他算老几,他有什么了不得!”这就是嫉妒。这类的事情很多很多,你随时随地都可以碰到。

在〈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第五大愿随喜功德,看见人家好事,你要赞叹,赞叹随喜,他的好事就分给你一半。我们要经常随喜诸佛菩萨的功德。地藏菩萨,大家都知道,愿力大,下地狱度众生。观世音菩萨愿力也很大,有十二大愿。普贤菩萨十大愿、文殊菩萨十大愿,我们都随喜。随喜,就分一份,看见别人作好事,我们没有那个力量,作不到,我们就随喜。随喜他,见面分一半,我们中国是见面分我一半,但是我们佛教不讲要物质,我就随喜,也不伤害他原来的,就是随喜功德,这样就可以消除嫉妒了。

“离间粗恶”,离间就是挑拨离间。看别人要是成功了,他就要破坏。还有两舌,搬弄是非。

像上面所说的贪瞋忿覆、恼害骄慢贡高种种的粗恶都是虚诳,脏的、秽的,也就是垢秽的。不只是放弃这些,人间的嬉戏放逸,皆悉远离。像在家里看电视,这算不算嬉戏呢?看你怎么看。如果发心的人,修道的人,你在那个情境的时候,看你怎么用心?你定不定得住?如果定得住,你那个嬉戏,就变成精进,嬉戏放逸皆变成精进。“那伽常在定”,佛大菩萨作一切随顺众生的事情,他常在定中。这些事情翻过来,就是精进。如果我们作不到,我没有这个定力,顶好远离一点,自己检点一些。有些人经常拿这个当借口,“哪有放逸!我在修道呢!”

那是自己骗自己。如果是我们二十四小时,虽然不能够作二十个小时,十个小时可以不?作不到!五个小时可以不可以?作不到!两个小时可以不可以?还是作不到,一个小时可以不可以?也作不到!那你早晚的时候,临睡觉,临起床,念上十声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这恐怕还是作得到吧!或者你再多一点,念上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乃至到十者普皆回向,背背普贤大愿王的十大愿王。这个可以吧!如果这个也记不得,念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念念普贤菩萨,念念地藏菩萨。但是,我们习惯上还是念观世音菩萨跟地藏菩萨的时候多。这个念上个十几声,恐怕作得到吧!作什么事,你念上十几声,都可以吧!

这样可以对治很多的烦恼,就是这么一点点,时间虽然很少,可是利益非常之大。普通的、善根浅薄的,像诸位道友经常来听经,一听一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是文字,或者听到哪位法师所说的语言,能不能入你的心?用耳根闻了,闻了反闻闻自性,跟你的心性结合起来。佛所说的这些事情,好像我都有犯,所以我没有定。怎么办?我知道了之后,就应该渐渐的远离。

另一方面,要是贪瞋忿覆,乃至于虚诳杂秽的一切嬉戏放逸,这是不好的。不好的,要离开:好的,要精进,要作到。“如是行者”,也就是这个行道的人,这样修定的人,当然不一定是出家人,我们诸位道友,优婆塞、优婆夷、一切居士,凡是修定的,你要这样作,在寂静处去修道,精进减少睡眠,你不贪、不瞋、不痴、不悭贪、不嫉妒、不放逸,你应得到什么呢?得到大梵天王来护持你。还有四天王,或者人间的转轮王,也就是国王,他们都赞叹恭敬礼拜来承事你。乃至于对这个修定者,行道的人,布施百千那庾多供那么多,也就是供养很多的意思。

一个剎帝利种、婆罗门种,乃至筏舍、戍达罗,这四种种姓的人,他们在那儿习定的时候,虽然还未得定,他也是修行者,他都能够受着这些梵释四王的赞叹、礼拜、恭敬、承事、供养。如果已经得了三摩地,修定成就了,得了定,得了三摩地,那么所受的供养就更不可思议。这必须从两方面说,跟他过去多生累劫的善根有关系。

像在印度,有些罗汉证了四果阿罗汉,不但修定,而且他是得到三摩地的,得到空定的,得到自在的。为什么他去托钵去乞食,还是得不到呢?当时有人这样问世尊,佛就给他答复说,他过去多生累劫很少布施。慧的方面,虽然是成就了,但是福的方面很少。印度有句话:“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乞食乞不到。“修福不修慧,香象挂缨络。”国王骑的那些大象,挂些珠宝缨络庄严,它就是修福不修慧,堕到畜生道。罗汉,修慧不修福托空钵,也不是永远托空钵,偶而有托空钵的时候。因此知道一切事物当中,不论在内教,在外边的境界相上,不要钻牛角尖。有些人爱问这些,爱攒空字。我不修定,我也得到供养。或者这样说,得到供养,是因为你的福报,不是从慧所生长出来的。这是佛鼓励修定的人。

佛说法,都是给众生一点甜头,所以说地藏菩萨加持我们,能得到许多好处,他才肯念。〈普门品〉说,念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你可以得到很多的加持,免除了很多的灾难。那等于是加持。现在你要是跟众生讲空,“空,那我信什么?”他不信,这是他理解错了。你必须到什么程度才说什么话,就是这个涵义。所以,世尊就把上面这段话的意思用偈颂表达一下。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修定的人,他能断惑。惑者就是迷惑的意思,就是不明白,没有正知正见。起贪瞋痴,起忿覆恼害,他没有定力,他见到贪欲就定不住,随着境转了,心被境转,所以就堕落了。要是有定力,心能转境,心能转境即同如来。

他说,虽然说了三个方法,修定、读诵大乘、乃至营福,这三个方法当中只有修定是最好的,“修定能断惑,余业所不能”。你作别种修行,不是修定的话,你想断惑是很难的。因此,“故修定为尊”,最尊重的、最尊敬的,是以修定为最好。“智者应供养”,有智能的人应这样作,供养承事。

   “尔时天藏大梵天言:大德世尊,于佛法中而出家者,若刹帝利大臣宰相,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为当合尔?为不合耶?”

这是专指出家人说的。大梵天王称赞佛为“大德世尊”,在这个佛法中出家的,出家全是指比丘、比丘尼说的。出家的,离开世俗家,入了佛家。对于出家的比丘,要是剎帝利国王,或者是国王的大臣,或者是宰相,他们有势力,有权势,以那个鞭子或者棍子,打比丘的身,刑罚出家人。或者把他关到牢狱,或者呵骂他,斥责他。或者断他的四肢、肢节就是断他的四肢,断手断脚,断臂断腿,或断其命,乃至把他杀了。现在的说法,就是把他枪毙了。

这是对的吗?合适吗?或是不对呢?有这么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具有很多的涵义。在末法的比丘,出家非常难,修道更难。在末法的时候,信佛的人很难,而且信心生不起来。不信者多,或者信了之后,进进退退。我有一次回南普陀寺,大家都知道台湾有位比丘尼,先是挂着比丘尼的名义,后来还俗了。她到大陆去,到处招摇,我们庙里的出家人居然跟她学,还认为她了不起。后来宗教局把她驱逐,这一撵,这些跟她学的出家人吓跑了,跑到老家躲起来了,现在就没事了。已经在佛学院毕了业,还读了几年佛学,怎么会还有这种迷惑呢?如果佛法听的少的人,遇着那种外道,遇着所谓的神通,所谓的开天眼,开三眼,看见这个,看见那个,就认为这是可信的,现在这种情形在台湾很多。

对于三宝,佛、法、僧三宝,你必须有宁舍身命不毁谤三宝,有这种信仰力,才能坚住你的信根。你的信必须生根,必须有力量。信的时候,信到念不退,乃至要修定,定不退,要修慧,慧不退。这是就初步说的,那个信心不是你修的,就能达到那个目的。就是那个信心,有这么信心。有慧,能辨别是非。有定力,不被境转。他说什么,你就从教义上看。他的定跟佛所说的定,四禅八定,乃至于这部经上讲的,持念来去,有没有这种功力?至于见鬼神,《地藏经》说的很清楚。

如果你想问一问,你拿地藏占察轮相问一问我们自己的业报,占察自己的业报。他或者是灵狐转世的,或者黄鼠狼那种鼬成仙的转世的,或他是报德通的。在各个国家,都会把这种人控制起来。他的眼睛能看地下好几千尺,能够看到未来的吉凶,能够说出种种的预言。

这是属于生死分的,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你不要信他,要具足正知正见。所谓正知正见者,你可以考验一下。他谈不谈一切的法都是无我,能不能观一切法无常,观一切法都是苦的,观一切法都是空的。能不能这样?能不能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你用法印,用佛所教的法去印证一下,你一辨别就清楚了。你了解他到底对不对,必须得具足这种智能。不然在末世修道难,出家更难。

在末法五欲炽盛的时候,人欲横流。大家看一看我们这个世界,现在当前的社会是什么形态?如果在这个时候,你能修这么一年,我看比在极乐世界修一劫都强的多。极乐世界没人惹你,你犯不到错误,布施,你布施给谁?黄金,到处到都是奇珍、玛瑙珠宝满地,树也是宝,什么都是宝,没有一个人起贪心,太多就不贪了。

我跟人抬杠的时候,他说:“这个世上黄金最贵。”我说:“不见得。”他说:“你说什么最贵?”我说:“还是大米饭、馒头最贵。”他笑起来,他说:“大米饭一两块钱买好多大米?”我说:“在一般的时候,要是有大米饭,大米饭不値钱。如果发水灾的时候,一个馒头,你给他十两黄金,他都不卖给你。”国家动乱的时候,没吃的才乱,没穿的才乱,金子有没有,都没有关系。

有这么一个故事。黄河发大水,两个人逃离,一个人逃难带了一口袋金子。有一个人他就背了一些馒头。这个背馒头的人,他背的轻,他就爬到树上去了。那个背着黄金者,爬也爬不上去,他在那树的中间。后来两人都饿了。那背黄金的说:“我给你一块金子,换你一个馒头,可以不可以?”背馒头这个人一想:“这实在太划算了,好,卖你一个。”给他一个馒头,他就递一块金子。这个水简直不退,他随时拿黄金买馒头,水还是不退。那个背馒头的人把馒头都卖给那背黄金的人了。他以为很快会退,可是水还是不退。那个背馒头的人心里想:“水一退了,我就发财了。”那个背馒头的人就对那个背着黄金的人说:“这个黄金,你买回去!换馒头回来!”那个背着黄金说:“馒头,我都吃了,没有了!”其实他还有几个馒头,自己留着。上头那个背馒头的人饿死了,这个背着黄金的人因为有馒头,就活出来了。那个背馒头的人饿死了,背着黄金的人照样把换出去的黄金拿回来了。

这个故事,我们听起好像很好笑。你说,哪一种东西最贵重?我说,最贵重的是智能。本来他逃脱的时候,他背馒头是对的,因为他家里没别的东西,也没有黄金。他那时没想到,这个时候要钱作什么呢?钱有什么用处?贪心就不生了。

那个时候,国王大臣对待三宝,没有信心的。你们或者是想,国王剎帝利大臣宰相,他们都是有福报的,怎么会对三宝不恭敬?没有信心呢?怎么会还这样对待比丘?呵骂打解肢节呢?不相信,大家睁开眼睛看一看,不论是台湾,不论是大陆,还是美国,人家根本不懂得你是出家人,根本不管你这些。他懂得这些吗?到了印度,印度现在已经没有佛教的出家人。虽说印度还是有出家人,要到大菩提寺,这些出家人或者是从斯里蓝卡去的,至于印度人本身就没有了。

还有,有些寺庙,那是现代的西藏喇嘛到那儿修的,他本身的庙都被破坏了。这种情况在末法是普遍的。所以我经常说,《大集十轮经》是对我们末法的照相,是给我们摄影的。大家可以看一看,现在的情况是不是这样子?还有宗教信徒,虽然不是比丘,但是他信教义的,总是作善事的、作好事的人。这样子,可以不可以,是不是对的?

“佛告天藏大梵天言:善男子!若诸有情于我法中出家,乃至剃除须发,被片袈裟,若持戒,若破戒,下至无戒,一切天人阿素洛等,依俗正法,犹尚不合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况依非法。何以故?除其一切持戒多闻,于我法中而出家者,若有破戒,行诸恶法,内怀腐败,如秽蜗螺,实非沙门,自称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恒为种种烦恼所胜,败坏倾覆。如是破戒诸恶苾刍,犹能示导一切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无量功德珍宝伏藏。”

这位天藏大梵天是有智能的,他这样问是有道理的。所以佛就告诉天藏大梵天言:“善男子!若诸有情于我法中出家,乃至剃除须发,被片袈裟。”很少,一点点一片儿,也就是这个衣披上一片儿,“若持戒,若破戒”,出家以后,对于戒律很精严的,持戒,也就是不犯,持清净戒的。若是出家之后,犯戒,“下至无戒”,把戒全毁了。

“一切天人阿素洛等,依俗正法,犹尚不合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况依非法?”这是依俗正法。而杀人者偿命,欠债者还钱,偷人者就受牢狱之灾,也要关起来,也要判刑。也是依照世间的法律,一定要受到责罚的。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出家人也不例外。

从唐宋到现在以来,每个朝代都有。甚至于像紫柏老人这样的大德是死在监狱里的,憨山大师则是充军,也是住过监牢的。在明朝,皇太后是很信佛的,这种现象是常有的。唐太宗是盛世的皇帝,他也杀了很多和尚。因此,帝王都不免要造这个业的,他若依俗的正法,他是犯了错误,都不应该用那鞭杖,捶拷其身,或者闭牢狱,或者呵骂他,或者肢解他,或断其命。

“何以故?”为什么我这样说呢?“除其一切持戒多闻,于我法中而出家者”。那么持戒多闻有道德的,那就不用说。若有破戒的、行恶法的,内怀腐败,外在虽然出了家,他并没有真正的修行,没有去作,没有去行。

破戒就是行恶法,上面讲的贪瞋痴都具足了,“内怀腐败”,那脏的,似那蜗螺,也就是蜗牛。这个字有时候我念蜗牛,蜗牛缩到壳里头去。“螺丝”,螺丝在那螺壳里头保护它,但是那里头很脏,它在那里头吃屙,那是很杂秽的。那么,它是作了业,堕入那种道。

所以破戒的、行恶法的人,就像螺丝,像蜗牛似的。他虽然披着袈裟,出了家,但不是沙门。他自己说是沙门,自称沙门,自称是出家人,“实非梵行”,他所作的都不是清净行。他自己说是清净行,恒为种种烦恼所胜。烦恼胜过他的善业,恶业胜过他的善业,“败坏倾覆”,把他的梵行、清净行都败坏了。佛门都被他败坏了。像这样破戒的恶比丘,他也能够给人天作福德。

“犹能示导一切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无量功德珍宝伏藏。”只要他是佛弟子,只要还他披一片袈裟,就能示导八部鬼神。

在印度有一个住坟地的人,他看那个恶龙,沿路上吃人,那个坟地里头有位比丘圆寂了,之后那个袈裟破了,掉了一片,他赶快把那袈裟顶到脑壳,那恶龙就不吃他,恶龙就过去了。这个故事是说,虽然他是恶比丘,但是他披着袈裟,也能够示导给八部鬼神,因为那片袈裟就含藏着无量的功德珍宝伏藏。并不是因为他这个人,而是他那片衣,那叫三宝种性。

“又善男子!于我法中而出家者,虽破戒行,而诸有情覩其形相,应生十种殊胜思惟,当获无量功德宝聚。何等为十?谓我法中而出家者,虽破戒行,而诸有情,或有见已,生于念佛殷重信敬殊胜思惟。由是因缘,终不归信诸外道师书论徒众,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

见了这件袈裟,生起殊胜想,虽然他破戒,但是他是佛子,他表现的还是佛子。哪十种功德呢?“谓我法中而出家者,虽破戒行,而诸有情,或有见已,生于念佛殷重信敬殊胜思惟”。他破戒了,见了他的众生并不以为他破戒,有情只看着他身上是比丘,只见着你一个相,因为见着你是一位比丘,他心里头就生起殊胜想。因这个比丘而念佛、念法、念僧,念佛的生起了信敬的殊胜思想。他就这样想,他这个比丘是佛弟子,因此就想到佛的功德。

“由是因缘,终不归信诸外道师书论徒众。”这个人见到破戒的和尚,他想到佛,想到法,由于这个因缘,他就归依佛法僧。他不归信外道师,外道的论就是外道的那个书,也就是外道的法。徒众,就是外道的僧众,也就是外道的三宝,“不归依外道师书论徒众,乃至于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

见了这个破戒的比丘,他生起殊胜的因缘,思念佛、思念法,乃至于恭敬这个僧。由于这个因缘,他就能够离了一切恐怖,证得涅槃,能够入定,能够证得不生灭。

   “或有见已,生念圣戒殊胜思惟。由是因缘,能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饮诸酒生放逸处,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见已,生念布施殊胜思惟。由是因缘,得大财位,亲近供养正至正行,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

有的人见了这位比丘,看见他的威仪,看到他是持戒的,他是出家人,就以能出家这一念,很不容易了。由是因缘,因为看见这个比丘是断贪瞋痴,不杀、不盗、不邪淫,离虚妄语,不打妄语,不说假话,离饮酒,离诸酒生放逸处,不喝酒。也就是因为见着一位破戒的比丘,生起这么多的殊胜感。

他因为能够看见这个破戒的比丘,给他种善根,最后成道了,证入涅槃城。他看着一位比丘,他生起殊胜感。对他供养,生布施想,由是因缘得大财位。见着一位比丘,把他当成圣僧看待,他要生起殊胜想。因为他的形相,“亲近供养,正至正行,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

   “或有见已,生念忍辱柔和质直殊胜思惟。由是因缘,便能远离离间粗恶杂秽瞋忿,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见已,生念出家精勤修行殊胜思惟。由是因缘,能舍家法,趣于非家,勇猛精进,修诸胜行,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见已,生念远离诸散乱心,静虑等至殊胜思惟。由是因缘,心乐山林阿练若处,昼夜精勤,修诸定行,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见已,生念智能殊胜思惟。由是因缘,欣乐听闻读诵正法,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见已,生念宿植出离善根殊胜思惟,软语慰问,乃至礼足。由是因缘,当生尊贵大势力家,无量有情咸共瞻仰,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善男子,于我法中而出家者,虽破戒行,而诸有情覩其形相,生此十种殊胜思惟,当获无量功德宝聚。是故一切刹帝利王大臣宰相,决定不合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

“或有见已,生念忍辱柔和质直殊胜思惟。”这是忍辱波罗蜜。“由是因缘,便能远离离间、粗恶、杂秽、瞋忿。”离了瞋恨心,离了杂秽。杂秽就是粗恶语,不恶口。就是因为见了这个破戒比丘的形相,使他能这样的思惟,乃至于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见已,生念出家精勤修行殊胜思惟。”他出家就是无欲无着,清净潇洒,破戒的比丘也很潇洒。

大家看到道济禅师,他示现的是逆行,虽然是逆行,其实是行菩萨道。哪知道他是圣僧?不知道的。看他喝酒,下馆子,甚至上妓女院去度人。听我这么一说说,他上妓女院,大家或者会怀疑他,不是的。我记得看《济公传》的时候,我那时候也是生起殊胜想,他是怎么度人呢?

有一天他到他弟子那里,在苏州的西门住的一个员外,叫苏北山,他到那儿去看苏北山。他问:“你今天有事没事?”弟子:“没事。”道济禅师说:“没事,你跟我去个地方。”弟子问:“师父到什么地方去?我跟你去。”道济禅师说:“你多带点钱。”“师父你喝酒,我供养得起你,没有关系。”道济禅师说:“我今天不喝酒,我要去个地方。”他问:“到什么地方去?”道济禅师说:“我到花街去。”  “师父,你到那个地方干什么?”“你不要管,你跟着我去。”那徒弟摇摇头,好吧,就去妓女院。去了,那里有一个新来的妓女,是名妓。道济禅师说:“要就要这个妓女,董春香。”董春香一看这位和尚又脏又邋遢,那个样子很难看的。但这个员外看起来不同,有官位又有大财富。她对那员外很献殷勤。道济禅师就说:“你过来。他不能救你,救你还得我。”她问:“大师你要作什么?”道济禅师说:“你过来我跟你说!闲来无事且开怀,和尚也要乐一乐。叫声春香你过来,你到我这儿来,不要到他那儿去。”董春香就问:“师父,你要作什么?”道济禅师说:“快快解开香罗带”,那董春香就诧了。道济禅师又说了:“赠与贫僧捆破鞋。我这个草鞋都掉了,你把那个带子给我捆鞋,没有别的意思。”

道济禅师是去干什么?那个董春香是被人害了,卖到妓院去。道济禅师是为度她才到那儿去,让苏北山拿钱把她买出来,送她回家的。这个女孩子不知道,她妈妈跟她已经脱离关系了。道济禅师是有神通的,就让她找苏北山的管家,送给她妈妈一些钱,道济禅师是去救人的。

还有,有一个老和尚也是如此。他收四五岁的小孩,带他回到山里头去了。住在山里,这个小孩,除了看着这个木头,山流水,再就是看见野兽、老虎,其它的什么也没有看见。等这孩子十八岁长大成人,他师父就带他到街市上走一走。哇!这小孩一看见玲琅满目,应接不暇。最后走到妓女院,那些姑娘擦胭脂抹粉的,那些妓女,他师父领他看一下子。他徒弟问他说:“师父,那是什么?”师父答说:“老虎。”山里的老虎都是吃人的。回到山里后,他师父问他:“今天你看什么东西最好呢?”他说:“什么都不好,就是老虎最好。”

这叫惑。惑,就是迷惑,也就是俱生带来的业。贪欲是难断的,我们每个人就验证验证自己。破戒的比丘,他也能给你断贪欲,因为你只是从现象上看。那些圣人,那些阿罗汉,他示现逆行,像道济禅师,他就到酒馆去,从茶馆出来。他一天就这么样子,你看他也不修行,也不干什么的,拿着瓶子酒,怀里揣着狗肉。道济禅师能在净慈寺的井里头捞木头,你能不能捞?那是修净慈寺的。现在你要是到大陆杭州,你到净慈寺去看一看,那个井里头还有一个木头搁在那里。最后说,够了,就不捞了。那个木头就一直在那儿。

你信不信?有些是事实。道济禅师确实是事实。但是,也有些不是事实,是小说编的。他的出家,疯疯顚顚的,你以为他是破戒和尚,其实是内密菩萨行,你并不知道!所以你只能恭敬三宝,你不计较他犯什么戒,跟你没有关系,他受报是他的,你把他当成圣僧看,你把一切众生都是当成佛看,当成菩萨看。苏东坡跟佛印禅师的故事,也是这样。你用佛性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但是,这样看的很少,观想的时候,还不见得是这样。

   “复次大梵!若有依我而出家者,犯戒恶行,内怀腐败,如秽蜗螺,实非沙门,自称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恒为种种烦恼所胜,败坏倾覆。如是苾刍,虽破禁戒,行诸恶行,而为一切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作善知识,示导无量功德伏藏。如是苾刍,虽非法器,而剃须发,被服袈裟,进止威仪,同诸贤圣。因见彼故,无量有情种种善根皆得生长,又能开示无量有情善趣生天涅槃正路。”

若有依我出家的,犯戒恶行,犯什么?就像蜗牛,虽然他作这样的业,你也不能轻视他,他能够示导无量的功德伏藏。这个比丘,虽然不是法器,不是一个盛法的好器皿。一个好的器皿,是盛载饮食,盛上好的饮食。一切的出家人,或者四众弟子,都是盛法器的。佛所说的一切法都盛入,他虽然不是很好的法器,但他剃除须发,披了袈裟,他的举止威仪还是一样的,跟贤圣一样。“同诸贤圣”,因为一切的无量有情见到他,就能生长善业,况且,凡是出过几天家的,他再少再少都会说几句佛法,又能够开示无量有情,“善趣生天涅槃止路”。

虽然他自己不修行,但他告诉你,怎么信仰三宝,怎么修行,如何恭敬,如何布施。因此,大家对外道,对邪师,不要产生恐怖感。如果你有恐怖,对着佛菩萨、对着经书拜就好了,那是可以避邪的。只要你心正,有正知正见,邪见不会侵入的。

   “是故依我而出家者,若持戒,若破戒,下至无戒,我尚不许转轮圣王,及余国王诸大臣等,依俗正法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况依非法。大梵!如是破戒恶行苾刍,虽于我法毘奈耶中名为死尸,而有出家戒德余势,譬如牛、麝,身命终后,离是无识傍生死尸,而牛有黄,而麝有香,能为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破戒苾刍亦复如是,虽于我法毘奈耶中名为死尸,而有出家戒德余势,能为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

因为这个缘故,凡是依我出家的,不管他是持戒的,还是破戒的,下至连戒都没有的,我不许可转轮圣王及余国王诸大臣等,“依俗正法”,以世间法来捶拷他,乃至于鞭杖打他。“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他命,况于非法。”非法更不成,更犯罪。“大梵!如是破戒恶行苾刍,虽于我法毘奈耶名为死尸”,在我们佛教内部,如果破了四根本戒,杀、盗、淫、妄,四根本戒,破了四根本戒名为死尸。比丘戒有七聚法,七聚法在辞典上是不翻的,但是总的内容可以知道一些。七聚法说的四根本就是四波罗夷法,就是弃罪,驱逐佛大海之外,把他摈出佛教之外,叫波罗夷法。在比丘戒里,这是不通忏悔的。

依照大乘法,像我们拜〈地藏忏〉,或者拜〈大悲忏〉、〈占察善恶业报忏〉,还是可以忏悔的,但是必须忏了之后,见了好相。你拜忏见了地藏菩萨,拜〈观音忏〉、拜〈大悲忏〉见到观世音菩萨,你的罪就清净了。但是在戒律里面,比丘戒里是不通忏悔的。要忏悔的时候,也是大众僧经过二十个清净僧,给你说,你忏悔完了,自己单住,单叩头礼拜,依佛的教导。这个也是拿戒法讲的,这是专对比丘比丘尼讲的。第二种是僧残法。僧残者就是还有一口气在,还未死。在处理的问题上,我只说个名词而已,大家知道就是了。

七聚净戒,是专指比丘说的,这些戒他不是全部都犯了,只要犯了四根本,在律宗说名为死尸。死等于尸体一样,也就是犯了弃罪。“有出家戒德余势”,虽然是破戒了,但是他最初出家的时候,还是持清净戒。持清净戒的那个势力,还没有完全尽。那种势力,就像牛是有牛黄,牛要是吃了灵芝草,牠的胃就消化不了。有如癌症,长一个瘤子,这瘤子里头含着什么呢?这叫牛黄。马要是吃了灵芝草,就叫马宝,狗要是吃了灵芝草,那就叫狗宝,这都叫宝。

所谓宝者,有什么功能呢?解除病苦。牛黄夺不治之症,牛黄割一点点入药,就给你除病了。麝是麝香,獐子牠命终之后,虽然是捨了,死了,麝香还是值钱的,还是宝。牛虽然死了,牛黄还是宝,并不是每头牛都有。但是这种麝香獐子,它一死的时候,就把肚子鼓起来,往地上把它蹭破了,让它流失,让打猎的人想得也得不到。

鹿子有鹿茸,你要是打那个鹿子,把它打伤了,或者打死,猎人先抱住脑壳,不然它就会往那树上撞。鹿茸就是血,那血一出去,就没有用处了。人打鹿子,就是为了它的茸,人射獐子就为了它有麝香。牛黄就不一定,有时候,那头牛病死了,医生判断说这头牛死了,它虽然是有牛黄,那主人并不知道,把它埋了,或者是把肉割着吃了,那就错误了。这个要兽医断定的。

身命终后,虽是无识的傍生死尸,虽然是畜生,没有识,没有知识,是个死尸傍生的,而牛有黄,麝有香,能为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给它作药,能够医好多人的病。破戒的苾刍,亦复如是,他虽然于法的毘奈耶中,在律里头名为死尸,而出家的戒德余势,能为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

“大梵!譬如贾客,入于大海,杀彼一类无量众生,挑取其目,与末达那果和合捣簁,成眼宝药。若诸有情盲冥无目,乃至胞胎而生盲者持此宝药涂彼眼中,所患皆除,得明净目。破戒苾刍亦复如是,虽于我法毘奈耶中名为死尸,而有出家威仪形相,能令无量无边有情暂得见者,尚获清净智能法眼,况能为他宣说正法。”

海里有一类众生,鱼类,那个贾客,杀了那一类众生,把它的眼睛都取出来。“末达那果”,也叫醉人果,但是有毒。把它跟鱼类的眼目、眼珠子,掏成一起,成了医眼的药。有些众生,盲冥无目,生来就是瞎子,都管用,乃至胞胎而生盲者,也就是从胞胎一生下来,就是个瞎子。把这个宝药给他一抹,他就看得见了,眼珠就恢复了。

破戒的比丘也是这样。虽然是在我法的毘奈耶中,叫“死尸”,他有出家的威仪形相,能使无量无边的有情,即使暂时见他一下子,都可以获得清净的智能法眼,这是你种的善根。如果没有这个因缘,连破戒比丘的形相都见不到,也见不到这个披袈裟的,乃至于这么一见的功德,都不可思议,这是真的。在大陆上,从五零年到八零年之间,你想看见一位穿出家衣服的僧人,全部没有了。

我记得大光法师,他是写〈影尘回忆录〉,他跟我讲,他说:“我到上海去,就作怪。”我问:“你作什么怪?”他说,他穿了黄袍子,披上红祖衣,手里拿个锡杖,也就是地藏菩藏拿的锡杖,专到上海外滩,南京路,到那里去钻,那里的人把他围得人山人海。大家都说这是个怪物,不晓得是什么东西。完了,警察就来了,把他带走。一看他是香港来的华侨,立刻驱逐出境。那个时候要是有人穿和尚衣服,就是犯法的。这样就犯法,何况为他宣说正法?要是这个破戒比丘还能说法,那更不得了。

“大梵!譬如烧香,其质虽坏,而气芬馥,熏他令香。破戒苾刍亦复如是,由破戒故,非良福田,虽恒昼夜信施所烧,身坏命终堕三恶趣,而为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谓皆令得闻于生天涅槃香气。”

烧香,它的质虽然是坏的,但是气味还是芬馥的香,人受到它的熏染,也就有香气。破戒的比丘也是这样子的。由于他破戒的缘故,不是好福田了,但是他恒昼夜的信施所烧的,身坏命终堕三恶道,他自己受人家信施供养,死了之后,就堕了三恶道,到地狱了,下到三恶道,但是他能够给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另一方面说,他自己破戒,还是要受报的,但是他能给这个一切有情作好事,一切有情在他的分中,还能够得闻到生天涅槃的香气,他身上还有香气,还有他以前受戒、持清净戒的香气。

“是故大梵!如是破戒恶行苾刍,一切白衣皆应守护恭敬供养。我终不许诸在家者,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我唯许彼清净僧众,于布萨时,或自恣时,驱摈令出,一切给施四方僧物饮食资具不听受用,一切沙门毘奈耶事,皆令驱出,不得在众,而我不许加其鞭杖系缚断命。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瞻博迦华虽萎悴  而尚胜彼诸余华

破戒恶行诸苾刍  犹胜一切外道众”

他这样子的横行,那是不可以的,僧众会举行布萨制裁他。所谓布萨就是我们出家人,初一,十五,十五半月,半月要说一次戒,布萨就是说戒。你在庙上得挂牌,有的写布萨,有的就写诵戒,就把戒拿出来读一遍。这个时候,就把他叫出来,将他驱逐出僧团之外。凡有供养僧的,和合僧所享受的饮食,资生资具,衣、单,他这一份永远没有了。如果大家半月半月诵戒的时候,再不许他来了。凡是作羯磨法的时候,只要作律事,就把他驱出去,不得在大众中,但是我不许可对他加以鞭扙系缚断命。

比丘虽然是破戒了,就像印度的瞻博迦华似的,他的香气萎悴,都要胜过余花的,比其他的花还要好。虽然破戒恶性的比丘,他对一切外道众,一切恶众,比他们还强!这个意思就是不听许在家众谤毁比丘。我以前跟道友说,比丘再坏,你也不要说四众过。

有些大德们,大和尚们,他个人如何,你不要管。特别是白衣,你不要评论。出家人跟出家人可以说?一个人也不能说,要请大众把他摈除,乃至于制定他,看他属于七法之中的哪一法,该什么罪、该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但是僧众的事,在家的道友,你把他当成佛弟子,当成僧宝,把一切比丘都当成圣僧,你心里就是圣僧了,你的功德一点儿也不泯灭的,不因为他破戒而影响到你,佛教讲的很清楚。因此,大家千万莫说三宝过。如果你轻视僧人,谤毁了、打骂了、断肢节,你应当受什么报,后面会说。

这点,请诸位道友注意。这个只能跟佛弟子说,不信佛的,他当然不信。他连好比丘也不信,管你是什么比丘呢?反正他不信你的。像以前的香港,如果早晨看见一位剃了头发的出家人,广东人就骂说,他要倒霉,今天的生意,可以不用作了。“和尚!您在早晨的时候,不要上街!”现在好了,因为和尚多了,现在作佛事的也多了,渐渐知道了。要是他不知道,你也没有办法。

以下很长的经文,都是讲对比丘的尊敬,这并不是佛护短。也不是因为是佛的弟子,他怎么坏,你们都要恭敬,怎么坏都要恭敬,不是这个涵义。因为佛看的很远,能看见我们过去的无量劫,也看到未来的无量劫,他看见很多人因为谤毁三宝而堕落三涂的,有恭敬三宝而得到无边的幸福。我们认为好的比丘,我们当然是恭敬的。那些坏的破戒比丘,不可以对他毁谤,不可对他进行处理。

前面讲过了,若是看见有些比丘,他心里头喜欢脱离尘世,要到山林里头修静。住静的比丘,修定行的比丘,若是见了他,你能生长智能。像这些涵义,你怎么解释呢?为什么见了他就能够生长智能?见了他就能够得到定?大家天天见着我,你有没有生定呀?有没有生了智能?这不是暂时的。你见到他,你若生起了对三宝的恭敬心,你就能把过去世以前所种的善根,渐渐成长了。

因为我们种在地里头的苗稼,经过水土的滋润,像我们要是见到僧宝,见到法宝,见到佛宝,会滋润你一次,你又培育了,又粗壮了一下。就这样子种下了,久了,善根增长,久了,你自然就得成就了。学佛乃至于行道,不是一蹴而成的,因为无量劫来,作恶造罪,不是一下子造成的,而是多生无量劫的累积。现在你想要消除无量劫的罪,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练。

因此,读到这一段经文,就要体会到,为什么破戒的比丘,乃至于没有梵行的比丘,我们还要恭敬他?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不看僧面看佛面,就是这样的意思。我们看到他是佛的弟子,因为我们尊敬三宝,尊敬佛,是这样的一个涵义。你要是认为说,明明知道他很坏,我们见到他披片袈裟还是很恭敬他,这个不合理?不是这个涵义,并不是对着他这个人。他既然是佛弟子,当他没有这个法服,没有剃度之前,若他犯戒了,侩团要开除他,他就没有法服了,那时候他就不是了。只要他还披着袈裟,他还在僧宝之中,就算犯了很多戒,破了戒,那破戒比丘,他也不会跟你说,我是破戒比丘,他会大张旗鼓的宣传吗?你根本不知道他破戒不破戒。所以,他只要现着僧相,恭敬他,就对了。

为什么律藏上讲,要发露忏悔。有了罪要忏悔,若是隐瞒,就是欺骗。除了他本身所犯的罪之外,他的隐瞒欺骗又犯了罪。这是罪上加罪,那就很多了,忏悔的时候,总是很不容易忏清净。过去我们这些错误,犯得太多,我们不开悟,乃至于人生当中害病,很多不如意的事,人家是顺顺当当的,你就是棍棍棒棒的,走不通,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无量劫来这事作的太多了。一时忏悔,还是很不容易忏悔清净的,你必须长时间的忏悔。

“复次大梵!有五无间大罪恶业,何等为五?一者故思杀父,二者故思杀母,三者故思杀阿罗汉,四者倒见破声闻僧,五者恶心出佛身血。如是五种,名为无间大罪恶业。若人于此五无间中,随造一种,不合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师便犯罪,彼应驱摈,令出我法,如是之人,已有出家威仪形相,我亦不许加其鞭杖,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

这叫五无间,如是五种,名为无间大罪恶业。如果这五种罪,随造一种,不合出家,不能收他出家,更不能给他受具足戒。当你出家时,你的师父要问你,你在出家之前,都作些什么事情,有没有犯过这件事情?如果有犯过这件事情,他不敢收你。还有六根不全的,现在佛门也有,瞎子、瘸子、跛子、神经病患者,这都是不可以的。

还有,五种不男,也就是不男不女,这是不许的,你必得如实说。你不说,那个师父也不会检查你,你要自己坦白说,如果欺骗不说,就是犯欺骗罪。你混进来了,护法龙天会对你产生种种障碍扰害,这是不能欺骗的。

等你受戒,登戒坛的时候,他要问遮难,像五无间就是难。还有许多遮止的,你不能受戒。像五不男,不男不女,他跟男众在的时候,他就是女众,跟女众在的时候,他就是男众。或者是半个是男,半个是女。上面是阳,下面又是阴。像这种都是五种不男。像太监是不能出家,不能收的。

所以作比丘是很难的。最初的时候,你若过去有五无间罪的时候,那就注意了,它有个“故”字,“故思杀父”。思就是准备,乃至于这里头,杀因、杀法、杀人、杀业,那必断命根,死了就是算数,就是这个罪成立了。要是不是故意的,无心的,那就不犯根本戒,那是相似罪。

所以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前面都有“故”字,这三种都有“故”字,也就是故意。有心,乃至策划筹谋,这三种是这样。“倒见破声闻僧”,倒见不是正知正见,邪知邪见顚倒,破和合僧,把僧众一众分成两众,好比我们这间庙里有三十位出家人,经过你一挑拨离间,分出去三个以上的僧众,就是破和合众。挑拨一个人,不算。如果挑拨了七个八个的,分开了,那就是破和合僧。大家共同在和合修道的时候,你破坏,就叫破和合僧,这只限于声闻众。出佛身血得恶心,恶心有谤毁心,甚至有忿,有瞋,这都算是恶心。出佛身血,这只是佛在世的时候。

有道友问我,纸像的佛像,我们没有注意,或者把它扯毁,或者在那儿挂着,你往下摘的时候,把它扯坏了,这样算不算出佛身血?这样是不算的,只能算是轻微的过失。只是你心里头不太尊重,只能算这样,不能算是出佛身血,纸像不会出血。泥像木雕的,会出血吗?没有血,这是指现前的境,是真实的境,这样才算是五逆罪,这叫五无间大罪。无间就是受苦无间,受苦从来不间断。你临命终的时候,入地狱的时候一点也不间断,快速得很。

于这五种,随造一种都不听许出家,连出家都不可以,受戒更不可以。受具足戒,也就是比丘二百五十戒。假使这位师父,令他出家,或者使他受具足戒,这位师父犯罪了。要是收他,这位师父本身就犯罪了。那么他所收的这些徒众呢?具足这些遮难的人,要把他驱逐僧团之外,不能留在僧团之内,要把他摈出佛教之外,在佛法之中是不收的。用个比喻,就像淹到海里头的死尸,海浪一定要把它翻出来的,海里是不容死尸的。佛的法海,不容破戒之人。乃至于他破五无间罪,他的师父把他收了,也受了具足戒,还未摈除,还混在出家人之内。

他有了出家的威仪形相,受了具足戒,还披上衣,这个袍子是无所谓的。我们这个袍子就是汉人的服装,汉唐宋明都是这样的。不过,口袋没有这么大,袖子也没有这么大,略微增加一点。那个时候就是指这个衣,现在这个衣也改良了。

有些人说,我们这个社会变化了,应该改良,现在的挂钩是我们中国出的。就是这样,印度原来也是那样子,现在的印度人穿衣服也是这样子。我们这里有很多印度人,你看男众女众一披往上一搭,就是这样。

他具足了出家人的威仪,出家的威仪,有好多呢?三千。古来形容出家的威仪,如果你上殿,走路的时候,眼睛视力不能超出面前五呎。如果脑袋东看西看的,像波浪鼓似的,这是不许可的,已经犯了威仪。走路,有一定的限制,这都要学。乃至于吃饭,不是像我们这样。饭碗怎么搁,筷子怎么拿,吃的时候怎么吃,特别是吃面的时候,如果发出声音,那还得了。

在鼓山的时候,过堂的有一千多人,从在斋堂门口过,你是听不到里头有一点儿的声音,这还没有说碗筷子,连吃饭的声音都没有,哪像千八百人在里头吃饭,你还不知道这里头有这么多人呢!那时候,我刚到鼓山,我说这间庙这么大,怎么这么空,一进去,还有点恐怖感。走廊上一个人也看不见,等到一出梆,一到上殿的时候,每个小门,看的很小,都住着出家人。那个时候,总共住的有八百七十多位出家众,还有一千多位净人。净人就是给庙里头服务的、种地的,经管果园。像这个都得具足出家人威仪。

你在庙里当净人,得具足威仪,只要进了庙,那就跟世俗的不同。不过现在也进步了,这些都不要了,感觉太啰嗦。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把一个人束缚起来,成为一个样子。在那个时候,在那里头生活的僧众,他也不感觉,已经习惯了。从受戒,一直到住丛林,到大庙。你出家一定得住丛林,才知道威仪的形相。只要他有威仪形相,不管他过去犯五逆罪,乃至他混到僧众里头来,还未把他摈出去的,都不应当对他责罚、鞭打,或者系闭牢狱,或者呵骂,或者解他的肢体,或者断命,这都是不可以的。就算过去有五无间罪的众生混到佛门来的,也都是不可以的。

今天有道友问我:“假使知道他犯过五逆罪的人,我对他的恭敬心就生不起来!”你生不起来,应当忏悔。因为你的心不是佛心,不是三宝心。你见三宝,你怎么会生不起信心?你认为他是破戒的,只要他有僧相,我们看到这个师父很好的,这个师父自己也感觉到很好的。但是他微细行所犯的戒,龙天鬼神是知道的,乃至还不知道自己犯戒了。从来没有学戒,他怎么知道犯戒了?虽然这样,龙天鬼神还是恭敬他。

“复有四种,近五无闻大罪恶业根本之罪,何等为四?一者起不善心,杀害独觉,是杀生命大罪恶业根本之罪。二者婬阿罗汉苾刍尼僧,是欲邪行大罪恶业根本之罪。三者侵损所施三宝财物,是不与取大罪恶业根本之罪。四者倒见破坏和合僧众,是虚诳语大罪恶业根本之罪。”

这是说近五无间罪,并没有犯那么重。近五无间罪有四种,第一种,起不善心杀害独觉,不善心起恶心,起恶心杀害独觉。独觉是无佛出世,他在寂静山林之中修行,证到独觉果,证到二乘的独觉果位。独觉就是无佛出世,他开悟证道了,这就叫独觉。有佛出世,叫缘觉,依照十二因缘法觉悟。杀害了,这是近于五无间,不算五无间罪。

但是,这是杀生罪,是大恶业的根本之罪,但不是无间罪。二者淫阿罗汉苾刍尼僧,不管他知道不知道,这是近无间罪的,也是大罪恶的罪。三者,侵损常住的三宝物,所施的常住三宝物,这是不与取的大罪恶罪。四者,倒见破和合僧。倒见破和合僧,只从他言语上作罪,在两众方面拨弄是非,只算恶语里头的,虚诳语,把他拨到妄语戒里,这就是杀盗淫妄四根本戒。

“若人于此四近无间大罪恶业根本罪中,随犯一种,不合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师便得罪,彼应驱摈,令出我法。如是之人,已有出家及受具戒威仪形相,我亦不许加其鞭杖,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

破了四种根本戒的人,也是罪大恶极的根本罪人,不过不是五无间,而是近于无间。这四种当中随犯一种,师父不能收他。如果问遮难的时候,你有没有杀过圣人?这也包括缘觉声闻二乘人,他说没有。他自己也不知道他所杀者是不是圣人,他怎么知道?罗汉跟独觉不会说:“我已经证了独觉。”大家读过《金刚经》就知道了。须菩提说,证无所证,懂得这个道理就行了。这些虽然是根本罪,但是不能出家,是根本罪,不是无间罪。

犯四大恶罪的人也不能出家,这叫犯四根本。杀盗淫妄,性罪上犯了,他还没有出家,还未有受戒的,他遮罪不犯。如果已经出家,他又受了比丘戒,两者都犯了,性罪、遮罪都犯了。明明知道犯罪了,你还要去受戒,罪加一等,自讨苦吃。你堕地狱,或者受双料的处罚,时间更长。假使这个师父把他收了出家,从一开始就欺骗他的师父,他的师父根本不知道,后来查出来了,这位师父就犯突吉罗罪,要向大家忏悔,那位老师就得忏悔,之后就把徒弟驱出去,佛法之内是不容许的。这些具四大恶罪的人,他已经混到出家里头来,佛也不听许鞭打他,乃至于呵骂他、解肢节断他的命。

“如是或有是根本罪非无间罪,有无间罪非根本罪,有根本罪亦无间罪,有非根本罪亦非无间罪。何等名为是根本罪亦无间罪?谓我法中先已出家受具戒者,故思杀他已到究竟见谛人等,如是名为是根本罪亦无间罪,此于我法毘奈耶中应速驱摈。”

用这四种来分别,有的是根本罪,但不是无间罪,就是他杀声闻、杀阿罗汉,乃至淫罗汉比丘尼,这是根本罪,不过不是无间罪。有的是无间罪,非根本罪,这个罪一定要辨识清楚。它是五无间,不能算是根本罪的范围。反正,根本罪也好,无间罪也好,这两种都不能收他出家的。乃至于混进来了,受了戒,我们知道他是这样子,你也不能轻视他。得依僧法,把他摈除出去。

有的人是根本罪也有,五无间罪也有。杀业瞋恨心,乃至于杀盗淫妄都犯的很重,两者都具足了,那罪就更重。有的就是不属于这两者的,也非根本罪,也非无间罪,两者都不是,那就是轻罪。轻罪在佛经上讲是“七聚法”之中的“僧残罪”,那也很重的。那得要在二十位清净比丘面前才能忏悔掉。在小乘教义上,这是不通忏悔的。

“何等名为是根本罪亦无间罪?”下文就一个一个的解释。“谓我法中先已出家受具戒者,故思杀他已到究竟见谛人等,如是名为是根本罪亦无间罪。”两者都具足了。如果他是出家之后,受了具足戒,有意的,“故”字就是有意,故意的。“思”就是想方法,是杀缘,就是杀因。有了杀因、杀缘,这样子去杀究竟见谛人,究竟见谛人是指阿罗汉,或者初果,见道位。见道谛理菩萨是指大菩萨说的,见道谛理,见者是见道位的意思,谛是理,证得了。如果受戒的人,如果把这个人杀害了,这样子就是根本罪也犯了,无间罪也犯了,两者都具足。

“何等名为是根本罪非无间罪?谓我法中先已出家受具戒者,故思杀害他异生人,下至方便与人毒药堕其胎藏,如是名为是根本罪非无间罪。此人不应与僧共住,诸有给施四方僧物,亦不应令于中受用。”

在律藏里头,犯这种罪,一刻都不能停留,一知道,马上就驱逐,速度快得很。“何等名为是根本罪非无间罪?”谓于我法中,先已出家受了具足戒,故思杀害他异生人,这只是杀人罪。“异”是不同,不同的形相,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色身,都叫“异生”。种种异相,就叫“异生”。“异生”就是众生,这种种的众生。“故思”,有意杀害这些人,乃至于使种种方便法,给人家毒药,堕胎,大家知道,这就是杀害异生人,杀害他人。这就叫根本罪。

大家知道堕胎是杀人罪,是根本罪,与杀人罪,同一论处。不过在世俗的法律上,并没有这么严重。犯罪是犯罪,但是在有些国家的法律是不犯罪的,有的国家还提倡堕胎。虽说是根本罪,非无间罪,但是这个人不应跟大众僧共住,也不应给大众侩所享受的四方侩物,供养大众僧的,他于中不能分一份,于中不能受用。

“何等名为是无间罪非根本罪?谓若有人或受三归,或受五戒,或受十戒,于五无间随造一种,如是名为是无间罪非根本罪。如是之人,不合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师便得罪,彼应驱摈,令出我法。何等名为非根本罪亦非无间罪?谓若有人,或受三归,或受五戒,于佛法僧而生疑心,或归外道以为师导,或执种种若少若多吉凶之相祠祭鬼神。若复有人于诸如来所说正法,或声闻乘相应正法,或独觉乘相应正法,或是大乘相应正法,诽谤遮止,自不信受,令他厌背,障碍他人读诵书写,下至留难一颂正法,如是名为非根本罪亦非无间,而生极重大罪恶业,近无间罪。如是之人,若未忏悔除灭如是大罪恶业,不合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师便得罪,彼应摈除,令出我法,若已出家,或受具戒。犯如是罪,若不忏悔,此于我法毘奈耶中应速驱摈。所以者何?此二种人习行破毁正法眼行,习行隐灭正法灯行,习行断绝三宝种行,令诸天人习行无义无利苦行,堕诸恶趣,此二种人,自谤正法,毁呰贤圣,亦令他人诽谤正法毁呰贤圣,命终当堕无间地狱,经劫受苦,不可疗治。”

“何等名为是无间罪非根本罪?”若说要是有人受了三归,或者受了五戒、受了十戒,于这五无间罪随造一种,如是名为是无间罪,非根本罪。只是受了三归五戒的,受十戒的,在这五无间罪中随造一种,故杀父,故杀母,这都算是无间罪,是无间罪,非根本罪。具足无间罪了,但是不能两者都具足。他只是具足一个,不是根本罪。根本罪轻一点,无间罪重一点。这种人也不能收他出家,不合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者,师便得罪。”这位刚出家的人,要摈出去,不许在僧众之内。

若是有人受了三归,受了五戒,于佛法僧生起怀疑,他又去归依外道。归依外道,以外道为师导,说了很多的吉凶之相。受了三归,受了五戒,你在佛法僧三宝之中生起怀疑心,又去研究吉凶祸福,归依外道。

我们现在多加一个,学气功。学气功对不对呢?若你作为锻练身体,打拳练气功,以为会得什么好处,那就错了。这就要看你的用心是怎么样?但是在佛教中,你受了三归五戒就不能作,那是外道,非佛教,也就是佛道之外的。要他来作你的老师,引导你,或者执着多少都不管,乃至于一点点吉凶祸福之相,甚至于像祠堂、祠祭、神宫。这个祠包括很多,祠堂祭鬼祭神,祭鬼祭神都要酒肉,拿素食到鬼神庙去祭供,你还不如不供,你供他,还会产生瞋恨心。

“若复有人于如来所说正法,或声闻乘相应正法,或独觉乘相应正法,或是大乘相应正法。”相应的意思就相合,你的心意跟大乘法、跟二乘法相应。“诽谤遮止”,或者别人去弘扬,令众生得度,你却在这个地方谤毁,劝人家不要信,说没有什么好处,乃至于说很多的破坏话,遮止别人,不准他去听,或者是不准他去受、去闻,或者不准他亲近,这都包括在内。

自己不信,还令别人背叛,乃至于让他对三宝生起厌烦心。或者障碍他人读诵经典,书写经典,包括了一颂四句,这不是根本罪,也不是无间罪,但是罪恶是极大的。所以说是谤法罪,这叫近无间罪,跟无间罪相近。

如果这个人还没有把这个忏除,没有忏悔,没有除掉这个罪,那么有这个大罪恶就不能出家,也不能给他受具足戒。这都是不通忏悔的罪。假使说这位师父把他收了作徒弟,完了,还给他受具足戒了,这位老师得罪,他犯法,所犯的法是佛法,并不是犯俗家的正法,那么这位弟子就会被驱摈。

所以,若是已出家,或者受了具足戒,犯了这个,怎么办呢?要忏悔,忏悔的方式有很多。二十僧众给他忏悔,或者僧众给他作羯磨,让他永远作净人,在寺庙里永远行苦行。他要是忏悔,可能这样处理。要是不忏悔,很快的就把他驱逐出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两种人习行破毁正法眼行,他所作的,使这个正法眼藏,不能久住世间,会瞎人天的眼目,瞎一切众生的眼目。

没有佛法,我们就不明,有佛法就是照明的意思。同时他所作的是把正法像灯似的照明,给他隐灭,使他不显,乃至灭除。这种行为是什么行为呢?断绝三宝的种行,这叫断三宝种,令一切天人习行无义无利的苦行,堕诸恶趣,让人家都去堕恶道。

所以这两种人,他自己是毁谤正法,毁呰贤圣,而令别人毁谤正法,毁皆贤圣。命终了,当堕无间地狱,经劫受苦不可疗治,堕到五无间罪的时间非常的长。所以要是堕到无间狱,于贤劫的千佛出世,你一个也遇不到,你还没有离开地狱,千佛出世,你都遇不到,乃至经过无量的大劫,不是小劫,而是无量的大劫。

这一段专门指着破戒比丘,造大恶业的比丘,你不要谤毁他,应当恭敬,也不能够鞭打,乃至恼害。或者使他的生活资具不完全,将有一个施主要供养他,你说:“那是破戒比丘、坏人!”糟了,他马上就不供养,那你就犯罪了,你这个罪跟这个破戒比丘是一样的。

“复次大梵,或有遮罪无依行法,或有性罪无依行法,于性罪中,或有根本无依行法。云何根本无依行法?谓若苾刍行非梵行,犯根本罪,或以故思杀异生人犯根本罪,或复偷盗非三宝物犯根本罪,或大妄语犯根本罪。若有苾刍于此四种根本罪中随犯一种,于诸苾刍所作事业令受折伏,一切给施四方僧物,皆悉不听于中受用,而亦不合加其鞭杖,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如是名为于性罪中根本重罪无依行法。何故说名为根本罪?谓若有人犯此四法,身坏命终,堕诸恶趣,是诸恶趣根本罪故,是故说名为根本罪,何故无间及近无间根本罪等,说名极重大罪恶业无依行法。”

我们就讲性罪,性罪里头有根本、有非根本的。什么叫根本的无依行法呢?“若苾刍行非梵行”,行非梵行就是犯淫戒,犯根本罪。或以“故思杀异生人”,若犯杀戒,犯根本罪了,或有偷盗非三宝物,犯根本罪了,偷人家东西。但是在印度,佛陀制戒的时候,他有个标准。在印度当中,这个东西要是值五个印度的钱,那也算根本罪,也就是盗戒的根本罪。

或者大妄语,大妄语在佛教是自己未证言证,未得言得,这叫大妄语。未得圣果,自己说证圣果,骗取人家的信仰。自己为了名利而骗取信仰,主要是为利。这四种叫淫杀盗妄。因为在声闻法中,把淫戒摆在前面的。你受菩萨戒的,他是杀盗淫妄,把淫摆到第三位的,这是有关系的。在菩萨,是大慈大悲为主的,以菩提心救度一切众生,怎么还会去杀众生呢?所以这个罪最重。在次序上,杀戒最重。偷盗,行菩萨道,要布施,第一个要布施众生,拔众生苦,怎么还会偷众生的东西,来营养自己?所以他犯的很重。这叫四根本。

淫杀盗妄,此四根本罪中,随犯一种,于诸苾刍所作的事业令受折伏,你这种事业会抹黑清净的比丘众们。折伏的意思就是被人所折伏,或者是自受折伏,乃至于说犯了这种根本罪的人,他是在比丘所作的事业上,受了挫折。对于一切施主所供养的四方僧物,都不给他受用。一切房舍,衣物,乃至于僧众的东西,都不能分给他。也就是取消僧人所应当享受的福利。虽然是这种人,“而亦不合加其鞭杖,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如是名为于性罪中的根本重罪无依行法。”因为这些都是不生善法的、不生功德的无依行法,我们前面讲了,所作的就是不能生功德的,这叫无依行法。

何故又说名为犯根本罪呢?下面就解释什么叫根本罪。假使有人犯此四法,身坏命终,堕诸恶趣,看他犯时的情节。在律戒上讲,要研究你犯戒的时候,心猛利不猛利。猛利也有关系,有意无意也有关系。或者当你杀异生人的时候,你的瞋恨心非常重,那就是猛利。你要是想杀又不想杀,这种心情是不猛利,也就是你杀的时候,感觉自己在犯罪,自己心里也很难过,但又不得不杀他。不杀他,恐怕就要受到危害,这个罪就比较轻一点。

所以为什么要学戒呢?就是学这几种,一个是因,因就是猛利不猛利,一个是缘,促成的缘,缘的情况很复杂,这里头都要加以分别。当他犯罪的时候,如果学过法律的,他就懂得这个。世间法也如是,这叫根本罪,名为根本罪。若要是有人犯了这四法,身坏命终,堕了恶趣。有的犯淫邪行,要堕鸳鸯,堕畜生道,要堕傍生道。傍生也是指畜生,但不是飞禽。畜生包括很多,有海里的、陆上的,都有所不同。什么叫无间及近无间呢?根本的罪呢?说名极重大罪恶。这是所造的罪业,是无依行法。

“善男子!譬如铁抟铅锡抟等掷置空中,终无暂住,必速堕地,造五无间及近无间四根本罪,并谤正法疑三宝等,二种罪人亦复如是。若人于此十一罪中随造一种,身坏命终,无余间隔,定生无间大地狱中,受诸剧苦,故名极重大罪恶业无依行法。犯此极重大罪恶业无依行法补特伽罗,于现身中决定不能尽诸烦恼,尚不能成诸三摩地,况能趣入正性离生,彼人命终,定生地狱,受诸重苦。”

拿铁丸或者铅丸,凡是重的,你把它往空中掷去,它落下来非常的快,一时都不停,重的物品,掷往空中,在空中不能暂住。这是说,犯了这种罪的人,一命终,一念之间,马上就堕地狱。这人死了,你把他摆七天也好,当时把他烧了也好,毫无价值,没有关系。在佛教,人死了之后,他的尸体最少要停留三天,乃至于七天。

为什么呢?他的神识未离体,善恶业都不猛利。善业猛利,一念间生极乐世界,一命终,一念之间就走了。或者生天,一念间就走了。他没有,善业不猛利,恶业也不猛利,就是他趣向未来受报的时候都不猛利。不猛利,他就很缓慢,他的神识就不离开他的肉体,还眷恋他的肉体,舍不得走。神识未离体,就因为这样子多搁几天,等他确定死了,身上都冷了就走了。

这在经上讲得很详细,有些人走的时候先由下部凉,或者由头部凉。从头部凉的,堕三涂的多,从下部凉的,生天的机会就多。这种测验都是对二不定的。但是对于作业猛利的时候,堕地狱如射箭,就像铁丸、铅丸,反正是重的,你把它往空中丢,它很快就堕了,终不能暂住,必速堕地,一定要堕下来的,堕的还很快。造五无间及近五无间,乃至于四根本罪,并谤正法怀疑三宝的二种罪人,也就是近四无间、近四根本罪这两种罪人,也是这样子,很快的就堕地狱。

“于此十一罪中随造一种,身坏命终,无余间隔。”上面五无间罪是五个,叫五无间。四根本是四个,这就是九个。还有,“近于根本”、“近于无间”两种,这样就有十一个。随犯哪一种,身坏命终,无余间隔。中间命尽了,中间一点儿间隔都没有了,“定生无间大地狱中,受诸剧苦”,这种苦难非常的剧烈,故名极重大的罪恶业。“无依行法”,犯此极重大罪恶的无依行法的补特伽罗,这一类众生,于现生中,决定不能尽诸烦恼。

今生你想除尽烦恼,证得佛果,是不可能的,乃至于得定也不可能。尚不能成就三摩地,况能趣入正性离生吗?离生正性就是指涅槃说的。而见道的正性离生,离开生死的烦恼,那叫趣入正性离生,趣入涅槃,离开生死。彼人命终,定生地狱,不但证果不能,生天也不可能,再转人道都不可能。

“受诸众苦”,从无间地狱出来,时间非常的长,即使会出来又托生到人。可是由于过去的业力,他会变得盲聋喑哑,四肢残缺。这种人,就是从三恶道中出来的,或者从地狱出来的,大概从五无间出来的这类人很多。他所投生的家庭,还是恶行人。“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这种罪可作不得。

但是透过拜忏,称名号,〈大悲忏〉也好,〈地藏忏〉也好,我们拜的〈占察忏〉,拜〈千佛名忏〉,都能消除这种罪业,这叫大乘法。你念地藏圣号、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念这几位大菩萨,乃至于念佛号,都能消灭你的重罪。不过,当生想得成就,是不可能的。

我们再翻过来说,现生得成就的人,那是过去他积的业很善、很大,修的道将成而未成,就在今生完成,是这个涵义。你看见别人受供养,你要随喜赞叹,因为他有功德、福报。你虽然没有得到,因为这一随喜赞叹,你就有了一半,一定要随喜功德。十大愿王的第五大愿,“随喜功德”,是我们种善根,乃至于培福,这是最好的方法。

你看着街上,不论是三宝弟子或是一般的人,随便作什么好事,看人家放生的,你虽然没有出钱,但赞叹随喜一下,你跟他是一样的功德。见了善事,你都应该随喜。见了恶事,你一定要忏悔,帮他回向,这样子你自己就是行菩萨道。第四大愿是“忏悔”,忏悔完了就随喜,这应当是随时要作的。这是资粮,备办这种资粮,对未来成道有很大的关系。

   “复次大梵!若善男子,若善女人,以净信心,归依我法,或趣声闻乘,或趣独觉乘,或趣大乘,于我法中,净信出家,受具足戒,于诸学处深心敬重,于四根本性罪戒中,坚固勇猛,精勤守护,如是之人,常为一切人非人等随逐拥卫,名不虚受,人天供养。”

前面是说作恶的、破戒的。这里是说持戒的,两者相互对比。若有男众女众,有这些很善良很好的男子、很好的女人。净信心,信心我们都有,净,就很不容易。我们总说,不为名,不为利。想求圣道,不是偷闲,看见和尚,以为和尚很好当。过去有句诗,是羡慕和尚的生活:“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侍漏五更寒,日出三竿侩未起,看来名利不如闲。”

我出家之后,就感觉这首诗根本是不对的。为什么呢?“日出三竿僧未起”,他看见和尚在睡觉,可是并他可不知道和尚两点半就起来了,上完殿,喝完粥,过完堂,回去重新休息一下。他看见的是和尚还没有起来。有的睡一下,有的去打坐,他看见的是这一段。和尚两点半钟就起来了,你到寺庙去,钟鼓一敲,还不起来?那大鼓大钟,满寺院的人都起来了,你不能缺勤。以这样的心态来出家,羡慕和尚的生活安闲,或者躲债,或者避难,来到和尚堆里,这种人是不能作到好的和尚,但是你也不能够轻视他,有这个涵义。这个是有净信心的。

归依佛法之后,他求修道,或者是修苦集灭道四谛,修十二因缘,或者修六度万行,我们总说,拿这个作代表,这叫三乘法。那么他以清净的信心来出家,受了具足戒,“于诸学处”,就是戒,受了戒,得要学,比丘戒必须得受后才能学。菩萨戒是反过来的,先学好再受戒。三归五戒,那是容易的。你可以先学再受,也可以受之后才学,那是方便善巧、摄引的。但是比丘、比丘尼戒就不同了。

受了戒之后,比丘出家的前五年,一定要学戒律。戒学精通了,才能学经学论。戒律是最先的。同时学的时候要具足深心、善心、净心,深心就包括很多了,这个地方讲的深心,是要有至诚恳切心。

〈大乘起信论〉上讲深心,深心要具一切善法,而大菩萨所作的只是这个深心,也就是至诚恳切。这样子才能在杀盗淫妄的四根本戒中,坚固勇猛,精勤守护。受戒容易,守四根本戒很难。所以必须要坚固,坚固的意思就是非常的坚强,受任何的挫折都不退心。你才能守得住四根本戒,不然很不容易守。因为有过去无量劫的习气,但是这只限定在比丘戒相,你把相守住就行了。

在菩萨戒,也是讲心。像在四根本戒,瞋恨心不起,没有杀人之心,不可能。当你恨人家的时候,什么心都会生出来,先不说杀人,你看蟑螂,或者老鼠,它把你的东西咬坏了,把你的饮食给破坏了,你的瞋恨心马上就来了,你想把它整死,这就是杀心。所以,你必须有深切的信仰,这是坚固的、勇猛的意思。这四根本戒,你不能退却。你稍微的一退却,那就完了,虽然没有犯到根本,没有犯到究竟。但是一方便,你又犯了。要精勤守护,一点也放逸不得。

“防意如城”,守戒就像如意玉的洁白无瑕,不能有一点儿玷,有了,怎么办呢?错了马上就忏悔。半月半月布萨,就是要把自己所作的错事提出来,让大众僧知道,你清净了,又还愿。这等于是我的衣服脏了,洗一洗,洗了,它不又干净。衣服破了补,补比洗可就难了。虽说补上,还是有个疤。破了戒,虽然是你忏悔了,但是总也是污点。所以你精勤守护,要不犯,这样子才能得到人天的供养,“人非人等”,“非人”就指是神鬼,他就拥护你,受人天的供养。

“于三乘中,随所欣乐,速能趣入成办究竟。是故真实求涅槃者,宁舍身命,终不毁犯如是四法。所以者何?诸有情类要由三因得涅槃乐,一者依止如来为因,二者依我圣教为因,三者依我弟子为因。诸有情类依此三因,精勤修行,得涅槃乐,若人毁犯如是四法,我非彼师,彼非弟子。”

在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法中,随你所欣乐,就是你前生的因,跟现在外边的助缘,因缘成熟了。那么,你学四谛法,或者是学因缘法、六度法,四根本戒不犯,其它的细行威仪,你犯了,一忏就清净了,不会障碍你的修道,不会障碍你的成就。犯四根本戒就会障碍你的修道成就,你修道时就无法进入。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是成办究竟,这样子才来求涅槃,求不生不死、不生不灭的道理。所以你守这个戒,应当坚固的守到什么样程度呢?“宁舍身命”。

在佛经的戒律里头,不杀生到什么程度呢?绑上一个草,那盗贼抢他的时候,没有甚么可以绑的,就拿条绳子,就把他栓到草上。他知道比丘不敢动,他一动,那个草就被拔了,这样就破戒了。印度的那些盗贼,对出家人都这么相信。这叫草系比丘,要是那样,他就成道了。这叫勇猛精进。

我们都会有善巧方便,为什么把他绑在草上?你把他绑在树椿上,他都想办法解开,自己跑了,是不是这样呢?这是说持戒坚固的事,他宁可舍掉他的身命,终不犯如是四法,不犯淫杀盗妄这四戒。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所以者何?”说一切有情类,要由三因,得涅槃乐。

这三种因,这上面说的是依止如来,“依止如来为因”。开阔一点,要依止善知识,依佛,要依圣教,要依法。如来为因,圣教为因,就是法为因。还要依我弟子,也就是依止侩,这叫依止三宝为因。那么还再接受教导,这个法里头经律论三藏都包括在内,并不是专指戒律,经论都包括在里头。一切有情类,一切众生,依着这三因,就是依着佛法僧勤修行,就能证得涅槃乐。

这些我在台北清泉会馆讲了四次,就讲归依三宝。也就是依着三宝修行就够了。依着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昼夜的持诵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这样就功德无量了。所以,以此为因。

还有,助缘!有这三因,精勤修行,精进勇猛不懈怠的修行。《大集十轮经》所讲的修法是持念来去,观出入息,这都是修行的方法。所以三宝为因,就是你不去分别他什么犯戒、没犯戒,不管他,就管你自己的心好了。这个因是种在你的心里头,对我一切的弟子,佛说了,你不要去分别他。你对一切僧众平等,圣僧,我也一样,凡夫僧,我也当圣僧,对圣僧、凡夫僧不起分别。

不说这个僧有修道,他修行得好,我要供养他一点,福报就大一点。这个僧是破戒和尚,我供养他,恐怕我福报就减少,你别这样去分别!如果你没有分别心,都当成圣僧去供养,那么你所种的福报、所得的福田、所行的道,就如是。

如果你看这是泥塑木雕的像,说这是纸像,纸像、泥塑、木雕的,当然不灵。纸有什么灵呢?你当成是真佛在,他就灵,是你的心灵。这是佛法僧三宝在你的心里头,给你作修道的因。你得有净信,有清净信心,才能进入,才能够达到无分别。如果没有清净信心,怎能无分别?我们两个眼睛,用意识眼识,他就分别了。习惯了,还不等到舌根去尝,你也知道苦辣酸甜,苦瓜一定是苦的。

这种道理要时时的防护。这是说一切诸有情要依止这三因,精勤修行,就能得到涅槃乐,要是毁犯了如是四法,犯了淫杀盗妄,我不承认他是我的弟子,“我非彼师,彼非弟子”,要摈出佛法之外。

“若人毁犯如是四法,则为违越我所宣说甚深广大无常苦空无我相应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别解脱教,若越如是别解脱教,则于一切静虑等持,皆成盲冥,不能趣入,为诸烦恼恶业缠缚,于三乘法亦为非器,当堕恶趣,受诸重苦。若善男子,若善女人,于我所说别解脱教所制四种根本重罪清净无犯,我是彼师,彼是弟子,随顺我语,善住我法,一切所作皆当成满。此人善住尸罗蕴故,名为善住一切善法。或名具足住声闻乘,或名具足住独觉乘,或名具足住于大乘。所以者何?若能护持如是性罪四根本法,当知则为建立一切有漏无漏善法胜因,是故护持如是四法,名为一切善法根本。”

若人毁犯如是四法,则为违越我所宣说的甚深广大无常苦空,无我相应利益安乐一切有情的别解脱教。违背了,越过去了,也就是犯了。违越什么呢?就是我所说的一切法,总说,就是无常、苦、空、无我,这四法是与涅槃相应的。这跟不生不死,乃至于成就道业,是相应的。如果这四法不犯,跟苦空无常无我的四圣谛相应,能够使一切众生得到利益,乃至于使一切众生能够解悦,这是专指或说的。

别解脱,你持一条戒,就解脱束缚,持一条戒就是把束缚解脱一些,这就解脱了。二百五十戒清净不犯,证阿罗汉果,如是分别解脱戒。若是超过,就犯了。“则于一切静虑等持,皆成盲冥”。等持就是等持一切法,平等持一切法的法义。盲冥就是瞎子,冥就是黑暗,就是在你习定修法的方面,乃至于学教义,你都不能趣入,黑暗一片。盲,什么也看不见了。我们有眼目不是盲,但是在明中没有灯光、没有日光、没有月光,没有三光的时候,你也是冥的,也看不见。所以,不能趣入。你怎么能趣入涅槃呢?为诸烦恼的恶业所缠缚,“于三乘法亦非法器”。这样子为了烦恼恶业,恶业所作的业都是不顺法性的,对于解脱戒不相应的,这就是恶业。

或者说我们的烦恼很多,这是因为我们所作的事,尽是产生烦恼,不产生功德的。功德无依,你所行的是无依的,是生烦恼的,不能够生功德的,不能生善法的。因为恶法把你缠住了,一天在烦恼当中,你还怎么修道呢?乃至于你修道的好坏,信佛之后,不论你念经习定,这是最好的检查,感觉自己的烦恼如何,你见着什么,心里都不痛快。你信佛之后,归受三宝,受了三归,乃至于五戒。你之所以没有得到利益,因为你还在烦恼当中。烦恼是跟恶趣相应的,是跟不善业相应的,是跟恶业相应的。不烦恼是跟善法相应的,是跟善业相应的。

如果能够守好四根本戒,佛怎么说,我们就怎么作,“随顺我语,善住我法”,依教奉行,佛怎么说,他就怎么作,常住于佛法中。这个法是什么法呢?佛法就是你的心法。文殊菩萨教导我们就是“善用其心”,“善用其心”就是断烦恼,随时随地把你的心用得很好,用到善上。我们很多人是善用其恶,他以为自己有好多点子,好多主意,好像很有办法,但他是恶念,在善上,不大管用的。你所作的事业怎么会能成就呢?

如果是“随顺我语,善住我法”,那么他一切所作的皆当成满,圆满成就,无欠无缺。“此人善住尸罗蕴”,尸罗就是律,尸罗的涵义,你善住防非,止恶生善法,这就是尸罗的涵义。蕴是蕴藏着,尸罗里蕴藏着无量的善法,无量的功德,这才叫“欣善住一切善法”,“或名具足住声闻乘”,“或名具足住独觉乘”,“或名具足住大乘”,这样就住于三乘了。

大家想一想淫杀盗妄这四戒,过去虽然没有犯那么严重,但是在心里头,我制止不住。我看见人家好的东西,心里就想得到,想占为己有,这是犯盗戒。生起过份的想,好比花在那儿有主的,没主的不算,山上的不算。有主的这花是供佛的,你到那儿闻一下子,这是盗香,供佛的香,买香的时候,买花的时候,你不要先闻。如果你不买它,不是供佛的,你的意念没有作过供佛用,那你可以闻一下。

如果你已经确定,我买这花是要供佛的,闻一下,就是盗香,你没有得到佛的许可,你拿着就闻了,那不成。盗戒是非常难持的。我没有偷人家的东西,我还犯盗戒?好多人说他犯盗戒,他不承认!“我偷人东西?”你一天当中都是偷心、偷业、偷法、偷缘,多得很。

所以弘一法师单作一本盗戒戒相,盗戒戒相是很难持的。但是,对我们来说,举离本处为犯。好比这朵花,我把它拿了,离开原来的地方。后来我又后悔了,把它搁下,犯了,还是要忏悔。只要举离本处,就已成犯了。第一念完了,成了事实,后悔。第二念,我是持戒的,我怎么能犯这个!这是犯五戒的,淫杀盗妄四根本都具足了。赶紧又搁回去,已经犯了,搁回去也得忏悔。不过这是轻微的。

实在的说,如果四根本法不犯,是建立一切有漏无漏的善法胜因。在有漏法中,他也是殊胜因,你想得到人天的福报,想得到荣华富贵,那也得要依这四种法,也就是世出世间法。有漏是指世间法,无漏是证了佛法的果位。佛法是无漏的,证得了这个果位。这是一切善法的胜因,最殊胜的。因是因能生起,能生起一切善法的,最殊胜的因。是故护持如是四法,名为一切善法的根本。因此,你要护持这四法,这一切善法的根本,就因此而产生的,从此而生。

我们回顾一下,就说这个性罪,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在人跟人的交往当中,大家想想看,不犯这种四种罪的人能有多少?大家是从台北来,大家再看看在台北不犯这四种罪的人多不多?很多,冤枉杀的,害人家的,捏造事实陷害别人的,恐怕都很普通。真正的要是护持四法不犯的,反而成了少数,犯的成了多数。

所以《大集十轮经》跟我们日常生活很有关系,我们应当随时的观想,这个四种很容易记,你观照起来也很容易,起心动念的时候去观想也很容易。假使不清净的话,没有坚固信心,这个里头生出的烦恼太多了,千千万万,有种种的方式,种种的不同。

大家知道学戒是很难学的。弘一老法师,自从他出家之后,就圈点南山三大部,三大部就是三部论,他并不是去批注,只是圈点一下,句点,逗点,圈点一下,都费了好些年的功夫。如果我们打开看,有文学底子的都不容易看的懂,他写的时候是没有句点的。戒律是很难学的,所以我们受了三归五戒,一定要遵守好三归五戒。五戒就是四根本,能持好五戒,一切善法的根本都具足了,乃至能够逐渐的成佛。

“如依大地,一切药谷卉木丛林皆得生长,如是依止极善护持四根本戒,一切善法皆得生长,如依大地,一切诸山:小轮围山、大轮围山、妙高山王,皆得安住。如是依止极善护持四根本戒,诸声闻乘,及独觉乘,无上大乘,皆得安住,如依大地,求得一切世间美味,如是依止极善护持四根本戒,求得一切念定总持安忍圣道,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四根本戒就是淫杀盗妄四根本戒,五戒当中的饮酒戒不算,饮酒戒算是轻微的。这四根本戒,不论是归依三宝的、受三归五戒的弟子,八关斋戒的弟子,乃至沙弥尼、式叉摩那女、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女、比丘、比丘尼七众弟子,是共同遵守的。为什么叫根本戒?因为根本戒能生根本智能。如果犯了这个戒,智能生不了,福德也都丧失了。如果是破了四根本戒,所有的一切善法你都不能安住。

佛就比喻说,因为有这个大地才能够生长一切,各种的粮食、各种的药物、各种的花卉,乃至于树木。我们知道,没有树木,我们是不能生存的,树木是制造氧气的。如果城市的树木少了,就不能调剂氧气。如果没有大地,一切事物都不能存在,就是这个涵义。如是者,就拿这个大地来作比喻,我们要护持四根本戒的目的,就是生长我们的一切善法,像大地似的,一切山得依靠大地而安住。

一切善法,都是靠护持四根本戒。如果受三归之后,没受五戒的,他根本不犯。如果他犯了这四根本戒,他是依着国法制裁的。犯这四根本戒,从古至今,国家法律都要制裁,那么他就不犯遮罪。但是他所得的功德、所得的善法,也就不能生长,生长得非常慢。

你要是入了佛门之后,要想得禅定、得三昧,“总持”就是三昧,得陀罗尼,乃至于得六度万行,乃至于成佛。如果不护这四根本戒,你想求得念清净,得定清净、得三昧,这些都是不可得的,成佛更是无望。像大地,它是没有选择的,它是平等的。

所以,他不管你在这个地表上有什么干净的、不干净的,它没有分别。平等的任持,它没有选择,不能够说清净的,我就任持,不清净,我就不任持。佛拿这个是比喻破戒的比丘。如果犯了四根本戒,又怎么办呢?我们前面讲的,说剎帝利帝王,或者是婆罗门,乃至在家的两众弟子,这一切的人类,对于出家人要尊敬,不能破坏,不能说他的过。

“又如大地,于净不净皆等任持,极善护持四根本戒诸善男子及善女人亦复如是,于其法器及非法器,其心平等,不讥不弄,不自贡高,不率呵举,能为一切善法生处。又如大地,一切有情皆共受用而得存活,极善护持四根本戒诸善男子及善女人亦复如是,于诸如来所说正法,生长第一欢喜净信,于诸有情无差别想,以四摄法平等摄受,一切有情皆共依止,受用法乐而自存活。”

以下说的是出家人对出家人,和尚对和尚。对这些破戒的比丘应当怎么办呢?这个僧团就像大地一样的,净不净,持清净戒的、不持清净戒的,还是平等对待他。但是,护持清净戒的,容易成圣道,容易脱离烦恼,容易离开苦难。你过去破了四根本戒,虽然经过无量亿生都得受苦恼的。就算再变成人类,或者四肢残缺,或者精神不正常,或者没有福德智能,那就是对我们前面所讲的修定、持诵,乃至营福,都没有了。如果过去破根本戒的,他现在乃至再闻法,那就很难了,不知道要经过无量亿劫,很难得遇着三宝。

所以说一切善男子善女人护持戒的,应当像大地一样。有的是法器,闻法,就能够受持,也就是盛法的器皿。有的他虽然闻法,不是盛法的器皿,他就漏落。像我们装水的碗,或者缽,你不能有一针孔大那么大的破洞。如果有漏处,那就有漏,水总是盛不住的,总会漏完的。但是我们可以补一下,找个补碗的补一下。现在更有办法,拿胶布在底下黏上,把洞黏上,他就漏不出去。但是,还是有残缺,这大地对一切的染净都能平等对待。

所以僧之内的僧宝,对待这些出家的,或者是对待在家受五戒的,也受四根本戒,他破戒了,你的心还是平等的对待他们,不要讥讽他们,不要笑他们,不要对他们表示:“我是持清净戒的,你是破戒的”。在我们道友之间,有很多这些问题。佛就专门针对这些问题指出来,大家要特别注意。要以平等心来对待,不要轻率的呵责他,乃至于揭发他,揭举他的过错。像我们道友之间,虽然是同一个师父受的三归五戒,还互相指责,不是同一个师父的,那就更不用说了,这些都是错误的。

如果这样来护持,就使一切善法能生,那些已经作錯事犯了戒的人,就想求忏悔,忏悔之后就清净了。但是不能忏悔的,只要他有惭愧心,有悔过心,不继续再作,他所犯的一切,知道是错误的。虽然他没有忏悔清净,他不再继续作。作罪恶也如是,作善也如是,好像有个习惯。他作惯了,不作,他心里很不舒服。

我住监狱的时候,问那小偷,为什么要偷人家的东西?偷了,你又不享受!他说,他见东西不偷,心里手痒,也没有办法睡,饭也没有办法吃。等把它偷了,自己也不用,拿了又把它丢了,或者给人,他就心安了。还有,你问作屠宰业的,他不作,心里不安。他作某种业,那种业力使他继续作恶,他就是不能忏悔。佛教僧海里也如是,就如那大地一样,大地的一切有情,大家共同享受,能够共同生活。这四根本戒,就是我们要使我们的僧团好,要使佛法能够兴盛,能够久住于世间,那你就护住四根本戒,佛法就能久住世。

什么是第一欢喜净信呢?于一切众生一切有情不起分别心,没有差别想。但是这里头又有一个问题,没有差别想。为什么比丘、比丘尼一样出家的,女众的戒律那么严呢?有三百四十八!为什么男众只有二百五十?这不是差别。为什么受菩萨戒的出家人,受菩萨戒一定得受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可以受六重二十八轻?这不是法的差别,而是根基,有的接受得了,有的接受不了。但是都要求你有一个清净的信心,不要生差别想,三乘法是平等的。

对于这个根基,他只能接受到这个程度,就给他说苦集灭道。对哪一个根基,因为程度不同,就给他说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能,给他说六度法。这不是差别,而是真正的平等。他能接受多少,就给他说多少。

佛有这个四摄法,是平等摄受的,布施是不择对像的。说他是佛菩萨,我们就供养,他是苦众生,我们就施给他。布施不一定就是给点钱,也包括法施,像你给他说法,第一个就是布施。像爱语,跟人家说使他喜欢听的话,不要出恶语,不要随便呵责别人,对任何人都如是。就是连几岁小孩,都有自尊心,你把他呵责惯了。当父母的不如意的话,顺手就给他耳光,或者打他两下子。他稍微错了,就骂他、呵责他,这是不可以的。

还有,对他作有利益的事情,利行。无论在言语行动上,或者财利方面,任何对他有利的事情,多作利他。同事,你如果想度他,他作什么,你就作什么,你才容易接近他,使他的心接受。佛教导我们用四摄法,去摄受一切有情。这样他就容易接受。因为佛法在世间的时候,一切有情皆共依止。依止,他就能够得到法的欢喜,能够得到法的快乐。这样存活包括两种,一种世间法的存活,与世无争,生活的烦恼很少。另一种存活,在教内,在佛法之内,经常这样的行道,长养自己的法身。

佛说这段话,优婆离尊者感觉有问题,问佛:“我对于恶行比丘应该如何处理呢?”下一段文就是这样的说法。

“尔时尊者优波离闻佛所说,从座而起,整理衣服,顶礼佛足,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极善护持四根本戒诸善男子及善女人,于其法器及非法器,其心平等,不讥不弄,不自贡高,不率呵举。若如是者,于未来世有诸苾刍破戒恶行,实非沙门自称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诸苾刍僧,于是人等,云何方便呵举驱摈?”

优婆离尊者是佛弟子当中持律第一的。律藏结集就是以优波离尊者为主结集的,他是护持戒律的。他听佛说,对一切都要这样平等,那恶行破戒的比丘还对他不呵责,要是这样的话,僧团怎么办呢?他就问佛,前面是指请问的时候所作的仪式。他问,照佛这样说,护持四根本戒的善男子善女人,这是法器,要是对非法器破戒的,破了四根本戒的,怎能对他平等?还不准讥讽他,不准戏弄他,那个持戒的比丘,不能贡高我慢的,不能轻易的就呵举这个破戒的比丘。要是像这样子,未来那些破戒的恶行,根本不是沙门,自称沙门,他所作的都是污染的。他自己说是梵行,是清净行,于大众之中,要怎么样制裁他呢?

“佛告尊者优波离言:我终不许外道俗人举苾刍罪,我尚不许诸苾刍僧不依于法率尔呵举破戒苾刍,何况驱摈?若不依法率尔呵举破戒苾刍,或复驱摈,便获大罪。”

在佛的法中,外道就不是佛教内的,还有在家人、俗人,乃至国王、大臣,不许他们说出家人的罪,不许他们治出家人的邪。即使要呵举他们的时候,得依法。依什么法呢?佛对于犯戒的比丘有七种制裁的方法,哪七种制裁法呢?也就是作法事,第一是现前法,第二是忆念法,第三是布施法,第四是自然制法,第五是逆罪向法,第六是多人与法,第七是草敷地法,要依这个作羯磨法。

说比丘过,要依法,也就是要呵举这个破戒比丘,得众僧,一个人不行,起码要有三个僧僧以上,才能举比丘过。你跟他不如意,你看他破戒,内心生起烦恼,你随便就呵举、呵责这个破戒的比丘,或者就把他撵出去了,驱摈了,“便获大罪”。这个是你自己的罪,要受这个罪责的。这个大罪当然不是僧伽布萨,也不是波罗夷那样的罪,也就是犯于呵僧之罪,轻视三宝罪,破坏三宝罪,你的罪很大。所以,佛说完了之后,就跟优婆离说:

“优波离!汝今当知有十非法率尔呵举破戒苾刍便获大罪,诸有智者皆不应受。何等为十?一者不和僧众,于国王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二者不和僧众,梵志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三者不和僧众,宰官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四者不和僧众,于诸长者居士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五者女人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六者男子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七者净人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八者众多苾刍苾刍尼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九者宿怨嫌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十者内怀忿恨率尔呵举破戒苾刍。如是十种,名为非法率尔呵举破戒苾刍,便获大罪,设依实事而呵举者,尚不应受,况于非实。诸有受者,亦得大罪。”

你现在知道“有十种非法率尔呵举破戒苾刍,便获大罪”。符合这十种呵责比丘的罪,就成立了,有智能的人不应当这样作。何等为十呢?我说的十种非法,哪十种呢?“不和合僧众”。这一条要非常注意的。凡是僧人意见不和合,利不和合、意见不和合,我们大家都知道,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争执很多。利不和,就是分配常住物,分配的不合理,这个当然会不和合。

大陆也如是,当家师、知客师,庙里的老和尚,他拿二十块钱,你拿一块钱。佛在世,这是不行的。佛在世,佛也是一块钱。我只是举例,其实,佛在世是没有人供养钱的,佛也不收钱的,持金银戒。供养衣服僧衣,要供养这个衣,就是一人一件。

迦留陀夷尊者死后,他所有的财产值六十万,那个时候的六十万,不知道值多少钱。迦留陀夷尊者在佛在世的时候,他表现的是贪,故意作样子。他是证了阿罗汉果的,得了无我。他为什么还要这样作呢?示现的,这样才好制戒。我是举这个例子。

所以有这么十种,不许呵责破戒比丘。第一个条件就是不和合僧,你不能作佛事,本来是不和合。或者在国王面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国王到寺庙来,那破戒比丘当然他不受,他也看不起国王,破戒比丘是很骄傲的,他连戒都不受,他还干什么呢?二者是不和合僧,在那个梵志修清净行的,就像中国儒教的长者、学者那一类的,在他跟前,不能呵责比丘过。

三者不和合众的僧众,在长官、地方官、或是高级官员面前,你不能呵责比丘过,责备他什么错,这是不可以的。四者不和合僧众,于诸长老长者居士众前,就在家俗人长者居士众前,不能轻易的呵责破戒比丘过。五者在女人面前,不能呵责破戒的比丘过。

六者在一般的俗人男子众前,不能率尔的呵责比丘过。七者在净人众前,率尔的呵责比丘过,这个净人是在庙里住的,不是出家人。像我们有打散工的,作义工的,那叫净人。但是长期住在庙里头,不能在他们面前呵责比丘过。第八是众多苾刍、苾刍尼前,大家正在众会,很多比丘比丘尼前,你不能够去呵责比丘过,哪怕这个比丘是破戒比丘。

九者是宿嫌怨前,这个比丘跟别的人有嫌怨,你当着跟他有嫌怨的人,去呵责他的过,这是不可以的。第十是内怀忿恨,你心里已经起憎恨心,你就呵责比丘过,不可以的。虽然他破戒了,你不能轻率的、未经过合法的去指他的过之前,你不能这样的呵责比丘过。

“如是十种,名为非法率尔呵举破戒苾刍”。这里有一个问题,大家想一想,破了戒比丘,佛还这么保护他作什么呢?为什么还不许人呵责他?还不许人说他的过?过去的一切诸佛都如是。他虽然是破了戒,他的清净种子还在,当他一念受戒,那一念间,乃至他出家的那一段过程,将来一定能成佛。由于这个,我们就联想到所有闻到佛法的一切众生,能够亲近佛法的补特伽罗,一定能成佛。什么时间成佛呢?那就不一定,时间就很长,他这个种子种下去,他一定要生根,茁壮,成长,一定能成佛。

“设依实事而呵举者,尚不应受,况于非实。”就是他所犯的错误,犯戒是事实,也就是事实的情况。应当在僧众依照僧伽的法,举他的罪。有二十个僧人、十个僧人或者三个僧人,那么依着羯磨法来举他的罪,下面有例子。要是不这样作,那是非法的。况且那个事情,你是听来的,是不是事实,还待考察,这样就来呵举他是不可以的。凡是这样来呵举比丘,亦得大罪。诸有受者而依事实呵举他尚不应受,何况不依事实呢?这个“受”字是指什么说的呢?有人检举,让大众僧来作法的时候,不应当接受,应当先调查,调查清楚了,再接受。既然是事实了,也要愼重,这样很容易破坏僧团。

像大天比丘,在印度就受到呵举,他就单分那一众,成了五百众,单立他的法,就有大天法,大天有五法。这就是在戒律的名相,因为意见不合而分裂的。佛涅槃后,戒律集结,就分成二十众,当时就分为二十个部派,这是因为意见不同的缘故。你赞成这个比丘破戒了,要作羯磨法,我不赞成。你这一班人赞成,你一班人作,我这一班人也不赞成的,我就分开一班,当时就分二十个部派,这要学了戒律才能知道。这是专指比丘和合众的,佛对这个问题非常愼重,说的非常多。

“复有十种非法呵举破戒苾刍便获大罪,诸有智者亦不应受。何等为十?一者诸余外道呵举苾刍。二者不持禁戒在家白衣呵举苾刍。三者造无间罪呵举苾刍。四者诽谤正法呵举苾刍。五者毁呰贤圣呵举苾刍。六者痴狂心乱呵举苾刍。七者痛恼所缠呵举苾刍。八者四方僧净人呵举苾刍。九者守园林人呵举苾刍。十者被罚苾刍呵举苾刍。如是十种非法呵举破戒苾刍,便获大罪,设依实事而呵举者,亦不应受,况于非实,诸有受者,亦得大罪。”

不能接受,不能领纳这种问题。何等为十呢?诸余外道呵举苾刍,外道呵举比丘是不可以的。不持禁戒的在家白衣呵举比丘,那个禁戒,是在家的。你受五戒或者八关斋戒,是佛所禁止的,依律说的。在家白衣,你不能呵举比丘。三者造无间罪的呵举苾刍,你造过无间罪,更不能呵举比丘,你虽然忏悔了也不能呵举比丘。四者诽谤正法的,不能呵举比丘。

五者毁呰贤圣呵举苾刍,这也不可以呵举比丘。所以在家白衣呵举清净比丘,你犯罪,造无间罪。破戒比丘,你也不能呵举他,你先得检查自己清净不清净。前面是和合僧众,若是僧众不和合,不能举比丘过。

“六者痴狂心乱呵举苾刍”,你的内心都不正常,说了不算话,连这个呵举都不算话,这也犯大罪。他有精神分裂,那是不可以的。“七者痛恼所缠呵举苾刍”,他自己的烦恼缠缚他,去找比丘的过失,呵举比丘。“八者四方僧净人呵举苾刍”,四方的僧净人,在僧伽里头的净人,这个净人专指着在家人,并不是指出家人,在庙里作事的,也就是僧伽净人。九者守园林的人,守园林的人是指僧伽园林,守护园林的,也就是守护僧人财产的,不能呵举比丘。“十者被罚苾刍呵举苾刍”,你自己都被处罚了,没有权力再去呵举比丘。

如上者十种,“如是十种非法呵举破戒苾刍便获大罪”。“设依实事而呵举者,亦不应受。”僧团不应当接受,就是他们上面这些人说的是事实,也不应当接受,就叫非法。何况他们所说的不是事实呢?谁要是接受了,谁要是呵责比丘谁就犯大罪。这样子说来,破戒的比丘还可不可以跟僧共住呢?

   “复次优波离,若有苾刍,毁犯禁戒,与僧共住,于僧众中,有余苾刍,轨则所行皆悉具足,一切五德无不圆满。应从座起,整理衣服,恭敬顶礼苾刍僧足,便至破戒恶苾刍前,求听举罪,作如是言:长老忆念,我今欲举长老所犯,以实非虚妄,应时不非时,软语非粗犷,慈心不瞋恚,利益非损减,为令如来法眼法灯久炽盛故。长老听者,我当如法举长老罪。彼若听者便应如法如实举之,彼若不听,复应顶礼上座僧足恭敬白言:如是苾刍犯如是事,我依五法如实举之。时僧众中上座苾刍,应审观察能举所举,及所犯事虚实轻重,依毘奈耶,及素怛缆,方便检问,慰喻呵责,以七种法如应灭除,若犯重罪,应重治罚,若犯中罪,应中治罚,若犯轻罪,应轻治罚,令其惭愧忏悔所犯。”

他毁犯禁戒。佛禁止的戒,他犯了,但是他还在僧团里跟大众僧共住,那么守规矩的、不犯戒的清净比丘,他所行的持戒清净皆悉具足,一切五德,无不圆满。

这五德恐怕跟平常所说的五德不同。五德是结夏安居的日子,可以自咨举罪。怎么叫自咨举罪呢?自咨就是随意的意思,自咨就随他人的意,也随你自己的意,叫自咨。咨意,咨是就意字讲,随你自己的意,也随他人的意见,那么就互相举发过错。也就是安居的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结夏安居,安居圆满,就忏过去的罪。这是指现生的,短期间的,一年结夏安居才一次。这一年之中,你有没有作过什么错事?对大众,你自己可以说你自己的,别人也可以揭发你的。这里包括了见、闻、疑。连怀疑都可以说的,但是不成事实,不能忏罪。

一位比丘他有瞋恨心,说另一个比丘犯不净行,但是,事实上,他举什么?他是看着公羊跟母羊在行不净行,他说这个比丘也行不净行。这种事情也算是事实吗?这叫“所见非实,所举也非实”,这叫怀疑,像这种的不算。虽然面对其它比丘公开忏悔,但是得看罪恶的大小。罪大的三个比丘,再大的十个比丘,忏悔清净了,完了再好好的修行,这叫自咨。自咨,有自咨五德的,有自己说,对自己不碍、不愧、不怖、不疑。“自咨不自咨知之”,自己认为我这个罪,是不是真正犯罪?我自己还不能知道,说出来让大家给我证实一下。大家说,你这个不犯罪,那你就不犯。要是说你犯罪,你就忏悔,这叫“自五德”。

第二个,举罪五德,也就是“他五德”。“知时”,你要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举比丘罪。知道什么时候,也就是自咨于大众僧忏悔的时候,这是时。平常,大众僧聚会,你出来先请示,如果他当人承认了,你举那个,他承认了,你可以举。若是真实的,若对他有利益,对自己有利益,对僧团有利益,要柔和善顺的,还要有慈悲心,这叫五德,叫“自他五德”。那么具足五德,自他五德都圆满了。这样的一位比丘,从他的座位起来,把衣服整理好,“恭敬顶礼苾刍僧足礼大众”。这个时候,他又到破戒的苾刍前说:“我要举你的罪,你许可不许可?”“作是言”,怎么样跟他说呢?说长者忆念,你得想一想,思惟想一想,忆念一下,我现在想要说你所犯的罪。

“我今欲举长老所犯”,我说的可是事实,不是虚妄的,我现在这个时候是应时的,不是非时的,我现在跟你柔和、善顺、轻语的说,不是粗犷的粗恶语,我没有瞋恨心,我要使僧团清净,使你清净好修行,我是慈心的,不是瞋恚的,我是利益你,不是损减你的道德。为令如来的正法眼藏,如来法灯永久炽盛于人间,是这样子的,我来请你长老允许我说你的过。

“听者”,如果前面比丘听他说的是对的,许可他检举,那他就可以如法的来举这个罪。要是那个人,被检举者,他不听,不理他,说你所说的不对,我没有犯错。那他该怎么办呢?他就应当顶礼上座。

“上座”,或者优婆离,或者出家久的,也就是上座大德出家的、僧腊高的,主持这个法会的,就向上座顶礼,也要如是恭敬白陈。说如是比丘犯了如是罪,“我依五法如实举之”,这个五法就指他前五重戒,波罗夷、僧残、九十波夷提、乃至于三十三尼沙波夷提,也就是四法,再加上一个二不定。但是这二不定就不算了,可以取消。还有,百众学法。这就依着戒条的戒文,必须如实举之。

另一个五法是羯磨法,这是出家人的事。这个羯磨法,只能跟出家人说,不能跟在家人说。

另外五法就是大众僧集合了,要唱。“举筹”就像选票似的,你们赞成不?要举他的过。如果有一个人不赞成,不能举。还有很多法,这只是对出家人说的。那么这个僧众,上座比丘应当观察,“能举所举”,能举的人跟所举的人,能举的事跟所举的事,跟所犯的事,是假的,是真的,是虚的,是实的,是轻的,是重的。那么再依照“毘奈耶”,也就是依照律藏,“素怛缆”就是经藏,依照佛所说的经,依佛说的戒律,方便就是善巧方便,就检验一下子。这个时候,又安慰他,又呵责他。

“以七种法,如应灭除”,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七种法,忆念法、自咨法、自说法,乃至于最后他犯的大小过错太多,如草伏地,就这样对大众忏。但是不是四根本,四根本就不行了,应重的就重治法,应轻的就轻治法。“令其惭愧忏悔所犯”,达到什么目的呢?令破戒的比丘,一定要表示忏悔,以后再不作。大众僧给他制裁,叫他拜忏,叫他面壁。禁足,不许他出去,这都是制裁的方法。看看当时的情况而定,现在这种法已经没有办法行了。而僧团的本身就不是那么和合,现在就是你说他,他说你,僧团更混乱,只有依着经,自己去忏悔。像这样作可以吗?所以,优波离尊者又向佛请说。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梦参老和尚文章列表

清明时节读诵《地藏经》,以佛法利益亡人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释迦牟尼佛讲,从释迦牟尼佛灭...

心然法师《地藏菩萨本迹记》

序 白圣 菩萨以正智证到真如理之后,复起差别智,观见...

闻地藏名见地藏像,常得端正生尊贵家

【是诸众生闻菩萨名、见菩萨像,乃至闻是经三字五字,...

地藏菩萨和我们关系

谁是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是佛陀座前,大愿第一的大菩...

【推荐】如何修持地藏法门

地藏法门的经典有三部:《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简称...

转修地藏法门,临终是等地藏菩萨还是等阿弥陀佛

问: 如果佛弟子转修地藏法门或其他法门,也回向功德...

念地藏菩萨圣号,为何能让病好

【随住如是诸佛国土。若入无忧神通明定。由此定力。令...

地藏经消业障法门

《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经中的孝经。佛在忉利天为母说...

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

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

【注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地藏十轮经...

早课(朝时课诵)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

【注音版】地藏菩萨本愿经

根据弘化社《地藏菩萨本愿经》流通本印本校对注音。...

念诵地藏菩萨名号能离一切障缘

净法也是一念心生,染法也是由你心生,都是你现前的体...

「疑」是修行的最大障碍

我在五台山时候,有很多人到山上问我,说:师父,我念...

这样去布施功德很大

像我们一般的布施,是供养三宝,有的他功德感受得很大...

遇到什么灾难,就这样去发愿

菩萨做些个什么事呢?利益众生。总的说一句,就是利益...

【佛教词典】法务

(杂语)事法之业务也。又佛法上之业务也。华严经八十...

【佛教词典】作者

梵语 kāraka。指外道以我为天地万物之创造、能造者。...

二十四种入魔之因

魔分四种:烦恼魔,五蕴魔,死魔,天魔。第一种魔称为...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

问: 请师父开示,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

10种易患癌症的人群

从理论上讲人人都有可能患上癌症,但是,经美国科学家...

净土所有依报正报,皆是本觉妙明

群典者,引诸经论以证明,言非臆见也。详如义理部类二...

亲近贤人之要

昔日,佛在摩竭陀国王舍城弘化,与侍者阿难在路行走。...

圣严法师《冤家路窄》

「怨憎会苦」是佛所说的人生八种苦之一,意思就是冤家...

达摩大师无心论

夫至理无言,要假言而显理。大道无相,为接而见形。今...

《华严经》到底有多少版本

我们平常诵读的《华严经》多为《八十华严》,对佛教经...

求生净土和求升天堂有没有差异

求生净土和求升天堂有没有差异?答案是肯定的。我的师...

从妄想转向真如,就靠这六个字

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过程当中,倓虚老和尚提出了六字真...

大安法师:冤亲债主能否临终障碍往生

问: 请教大安法师,如果没有解决好与冤亲债主的关系...

一别成永诀

一直不愿意承认这样的事实,身边的人是会走的,就在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