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诸佛为何选择在人间而非天界成佛

明贤法师  2015/06/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诸佛为何选择在人间而非天界成佛

《增一阿含经》中,记载过一则公案——帝释天供养释尊时,曾向释尊提问:“该用人间的食物还是天界的妙食来供养佛陀呢?”释尊的回答是:“可以用人间之食供养如来,因为我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得佛。”还说:“我今亦是人数,父亲的名字是真净,母亲的名字是摩耶,出转轮圣王种。”

原始佛教常常强调佛陀种种事业“成办于人间”,这与大乘佛教中反复表述的“佛于久远劫前已经成佛,并且是在天界成佛”观点不同。比如《增一阿含经》中便有这样的话语:“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

佛来人间成佛是“随诸佛法”,不仅释迦牟尼佛在人间成佛,超越恒河沙数无量诸佛世尊都是在人间成等正觉的。诸佛为何选择人间而非天界成佛?

首先,这与轮回中六道的特点有关。六道可分为善恶两部分,人、天二道为善趣,地狱、饿鬼、畜生、修罗四道为恶趣。其中天界有无量福报可享,恶趣则有无数痛苦不得不受,而人道的特点是苦乐参半。印度有很多宗教家把苦行作为修行的标志和必经之途,释尊早年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修了六年苦行,每天仅以一麻一麦维持生命,直至皮包骨头仍未悟道。由此,释尊悟出了“中道”之理,放弃苦行,这才有了菩提树下成道的因缘。“苦”的生活容易策励出离心,正是修行增上之因;而天人福寿隆长,多耽于享乐,顾不上出离,人道福报的有限反而成了最大的福报。过分享乐使人懈怠,而过度的“苦”则使人身心热恼,执着苦痛。如同恶道众生,历尽苦难,自顾不暇,更无机会听闻佛法,谈何修行?而人生之乐可以带来身心的安定,有助于修行,所谓“身安而后道隆”。

其次,人的根性猛利,更易接受如来教法,这一点是天人无法比拟的。《立世阿毗昙论》将这殊胜的修行条件分说为八种:一聪明故,二者胜故,三意微细故,四正觉故,五智慧增上故,六能别虚实故,七圣道正器故,八聪慧业所生故。《大毗婆沙论》还认为人能够令心意寂静,其他道的众生在这点上都不如人。《长阿含经》中也谈及了我们这个世界——南阎浮提洲人类修行的优势:一是“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是“勇猛强记,勤修梵行”;三是“勇猛强记,佛出其土”。这三件事不仅胜过诸天,也超胜了其他的三大部洲。

再次,天道众生可以往来人、天道中,而人道众生不可随意去往天道,如佛在天道成就后再化生人间,会引起猜疑而使众人难以生起信心,所以佛在人间成道。

在早期佛典的描述中,释尊带领众弟子游化诸方,乞食露宿,于寂静处安居修行,向世人宣说宇宙与人生的真理。“佛在人间”,这是一个充满人文色彩的佛陀观,充分显现出佛教的“人本”特点,始终把人作为修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学漫画】释迦太子八相成道

释迦太子八相成道...

人间佛教的人情味

法师与小食客 慈惠、慈嘉二位法师留日期间,一天相约...

多培福多修慧,成佛就快了

我这一次到台湾去,见到台湾那边的佛教事业办得很好。...

成佛以后也有三不能

永明寿禅师说:故知但遵教行者,依法不依人,无不证果...

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

修行要经多长时间才能圆满

凡位菩萨的观照,第一个阶位是胜解行地。这个胜解行地...

成佛的三个步骤

我们现在怎么去成佛?分三步走: 第一步,先解决往生的...

饬终须知

众生心性 与佛同俦 由迷背故 轮回不休 如来慈悲 ...

【注音版】华严经净行品

(印光大师校印本)...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风、寒、热病,为患轻微。心有三病,患祸深...

【注音版】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

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

聪明的父母只需教孩子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认为别人是什么样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认为别人是什么样。你不能容忍他...

不要老是认为自己业障深重

过去有一个医学的杂志,讲出一个公案。它说,有一个妈...

痛苦不是我们的全部

生命中充满痛苦,但它同时也充满了很多奇迹,像蓝天、...

【佛教词典】伪经目录

(书名)出三藏记集五揭道安之疑经录及僧祐之疑经录。...

【佛教词典】清和姑

(1890~1980)福建南安人,俗姓陈。年十四,于惠安三...

这放不下,那丢不开,哪会相应啊

这人呐!在佛法中就怕没有一点染,没有一点信心,那就...

白光长老生前教诲:钱太多了对出家人不好

核心提示:2016年10月26日(农历九月二十六日)13时5分...

对治烦恼有两种选择

我们要对治烦恼时,你有两种选择: 第一个时时勤拂拭,...

生活处处是佛法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按照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方式去做...

【佛学漫画】隐元禅师

前有鉴真不远万里,六次渡海,后有隐元不畏高龄,在异...

破地狱的偈

原来有这样一个公案,就在宋代的时候,苏州有一个姓朱...

称诵佛号就是念佛吗

念佛是大乘佛教的一种重要修行方式,它包括口称念佛与...

太子之力

悉达多太子十岁时,在释迦族当中有五百位与他年龄相仿...

退步原来是向前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凉方为道,退...

【推荐】九种往生净土发愿文

历代祖师大德依据净宗精要,针对行人根机,曾撰述诸多...

身上有福慧的香气,人家自然会靠近你

每个人都希望受到欢迎、赞叹、恭敬、拥护、护持,但这...

念佛生净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议的圆顿法门

【原文】: 证心大德。问心要于予。予曰。心要莫若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