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昏沉者,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

容通法师  2020/04/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昏沉者,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

随烦恼二十:言昏沉者,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毘钵舍那为业。

昏沉是一种烦恼,不要说昏沉只是打个瞌睡这么简单。昏沉和睡觉还不是一回事,的确睡觉也是一种昏沉的状态,但它是身体自然的一个现象,需要休息的时候就用睡眠去做调整。

昏沉是你在做正常的事情的时侯处于打瞌睡的状态,精力不能集中,想去专注做这个事情做不到,做着做着就犯昏沉,就犯瞌睡。从字面上看“昏”是昏暗,心中不明亮、不清楚;“沉”是死气沉沉,心抬起来的力量不足够,总是往下沉。

我们看看解释“言惛沈者,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毘钵舍那为业”,就是我们对所观的境缺乏判断性,想观察境界但是又缺乏观察境界的力量。就像一个病人很瘦弱,他没有这个力量去拿东西,稍微重一点的交给他,就连人都搭上去,虚弱地倒下去了,没有堪能性。

现实中我们做很多事情做不好就是因为缺乏堪能性,不堪重负,没有能力去完成这件事情,所以事情来临的时候,要去处理和解决的时候你觉得无能为力。

昏沉能够障碍轻安,让你不是很轻松,不是很安定,总是很沉重的样子。文中的毘钵舍那就是观的意思,天台宗不是要修止观嘛,止是奢摩他,观就是毘钵舍那,禅观就是修这两个东西。止就是止在一个要观察的对象上,观就把它观察得清清楚楚,不会犯昏沉。

前面的止是对治散乱,就是你止在这个东西上就不再转移目标,你的念头就在这个境上不会转动。观就是只要止在这个境上面就能看得清清楚楚,观察得明明白白。如果你模模糊糊眼前一片黑暗,那么止在这个上面也没什么效果,那就是昏沉,心中是暗昧的状态。所以说以后大家修行实际上就两个问题,昏沉和散乱,这两个就可以概括其他的,当然具体的分析也会有细微的差别,但基本上都不出这两点之外。

我最近每天的睡眠不超过7个小时,午休也不超过半个小时,感觉状态非常好。我以前上学的时候早晨就起不来,后来发现就不能在房间里面呆着,起来出去经行就能清醒得很快,这样浪费的时间就比较少,也不影响平时工作和生活的状态。

佛经里也说有初夜,中夜,后夜,都要起来打坐去经行,不能一睡就特别长,有些法师就是这样非常的精进努力。如果要是头陀行就更厉害,夜不倒单,打坐就是睡觉。法源寺一般晚上九点半就敲钟打鼓止静休息了,因为这里是佛学院,学生们会再多看一会儿书,早上是五点半起床,大家可以自己摸索一下自己的睡眠的规律,看看睡几个小时比较合适。

真正有修行的人,心里清净,他睡眠的时间少,睡眠的质量还高,因为他平时心比较安静,同样做一件事情他的内耗会比较低,不会消耗过多的无谓的能量,他也不会觉得疲劳,散乱就会分神,消耗的能量也就多了。你做一个事情能专注,安静地做,效果是最好,消耗的能量也是最低。

有些人修行起来特别吃力,就是因为他的状态不是特别好,没有堪能性,没有能力承担起来,所以他的修行很辛苦,很用心了,但是效果并不好。反而是路对了,持续地修行,到一定的时候就是轻安,很舒服,不但不消耗能量反而激发内在的能量,得到更大的释放。你像这些禅修的人,一打坐精神百倍,眼睛很明亮,目光炯炯。但是这样也不是最高境界,有些就比较内敛,神光内敛,看上去和普通人差不多,返璞归真。

《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提到细昏沉,这是最可怕的。有些昏沉你是不可觉知的,对于粗一点的烦恼我们可能还能发现,相对细微的我们就没有发现的能力了,不通过修行你根本观察不到。有的时候你在定中误以为自己观察得很清楚,实际上还有自己没有观察到的地方,这就是细昏沉。

你的清楚还没有到级别,所以让你产生错误的认识,你继续发现的话,发现里面还有问题,还没有把境界给观得更清楚。昏沉里面有个死水沱,就是死水一潭,不能前进反而会沉下去,就像是漩涡有一种力量,不能前进还会堕落,这个是修定最大的障碍。

修到一定的时候会止步不前,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如果你自己不认识到这是自己的障碍,还觉得我自己很清楚、很明白我已经得定了,弄得不好就会掉下去,会让你产生错觉。你执著于这种错觉,时间长了这种执著就是最可怕的东西。

当然我说的这些大家要知道,这种可怕是对修炼到一定程度的人来说的,我们现在想得到这种可怕都是不可能的,我们还不到那种程度,你可不要担心,你都还没有靠近定。

“能障轻安、毘钵舍那为业”,轻安是一种堪能性,你要修定,决定要有堪能性,才能修得起,我们说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如果你没有这个力量,你就会感觉吃力。有的师父修不倒单,睡着了头低下去,背弓起来,像个钩子一样的,这就没什么意思,只是身体的不倒单,我们要修的是心里的不倒单。

外在的这种精进努力,但是你内心是昏暗的状态,就不是正常修行的状态,只是表面上的样子,甚至样子都不对,姿势也是错误的,那又有什么用呢?大家一定要注意。

昏沉和愚痴有什么差别呢?昏沉和愚痴都是糊里糊涂的状态,差别在哪里呢?“曰,痴于境迷暗为相,正障无痴而非瞢重。昏沉于境瞢重为相,正障轻安而非迷暗。故二不同”。

痴是对境界不明白,迷暗就是糊涂为相,就是他对这个境界不是昏沉打瞌睡,就是看不懂,迷惑不明白,看事情看不清楚,迷是迷失方向,对境迷暗为相,障碍无痴,没有智慧不明白事理。昏沉有的时候是看相能看得清楚,但是时间长了它就犯瞌睡,呈现迷迷糊糊的状态。

痴的人是一直搞不懂,在持续的时间里一直看不明白;昏沉是能看明白,但是坚持不了,时间长了就迷迷糊糊啦。昏沉的人并不痴,没有痴到那种程度。

有些人还是很警醒的,刚看到一件事的时候,他知道这个事情不能干,但是时间长了老在他的面前转,他顶不住受诱惑,时间长了就犯糊涂,缺乏持续的力量。

当然刚开始就昏沉的也有,他也并不是完全的不懂,有点样子但也不是那个样子。痴是根本烦恼,它的力量更大,实际上是完全不明白这个道理和事理。昏沉是在修行和做事情的过程中不能保证非常好的状态,轻安的、清晰的状态而已。

所以说增加自己这种力量并不容易,我们现在讲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有持续的可修行的力量。那我们就要去练习,不然这个昏沉总是会找你的。对于我们这个业报身,身体属于果报,它就有这种局限性。

你想一直盯,盯不住的,但是那些修行的人入禅定,几个小时几天也好,他都属于比较明净的禅定之中。你可能奇怪他的身体为什么会这么好呢?修出来的。他的果报比你们殊胜,他的力量、堪能性就是比你强。就像是干活,人家干10个小时也不觉得累,你干个1个小时就累了。

我们锻炼身体也是这个样子,你锻炼一天两天能有什么效果,你天天锻炼,用好的方法,持续的锻炼,你的身体机能自然而然就会强。经常不爬山的,爬山就很累,就会落后,你多爬几次试试看,你适应了,就有力量了。修行也是这样子,就在于平时练习,不练习是不可能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容通法师文章列表

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

没有价值的东西要放在心里做什么

要怎么修忍辱?(为什么会觉得那是种侮辱、压力?) 有...

如何才是开悟

一、无心可安即可开悟 有一个相当著名的公案: 禅宗的...

境随业识转,是故说唯心

成差。天见是宝严地,人见是水,饿鬼见是火,鱼见是窟...

圣严法师:心里不安的原因

很多人的紧张不安,多半是庸人自扰、自寻烦恼。凡是心...

如何对治烦恼

问: 人们都会有烦恼,有时烦恼到不得了,该怎么对治...

历代宗门大德开示观心法要

五祖弘忍大师开示观心 五祖弘忍大师开示观心,曰:会是...

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

我来乐生院,与诸位说法,真可说感想万端。诸位的病苦...

【注音版】准提咒持诵仪轨

准提咒持诵仪轨...

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集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

消灾吉祥神咒的功德利益

「消灾吉祥神咒」消灾吉祥神咒它是大藏经当中藏字,藏...

宏海法师佛教祖庭朝圣参访之行

华严宗祖庭华严寺 阿弥陀佛! 那我们现在在华严宗的祖...

消灾免难应当吃素戒杀

我们还是都讲吃素好、戒杀放生好。祖师说:「千百年来...

历境验心,二六时中都要检验

要把功夫用熟啊!历境验心,二六时中检验检验,用功有...

【佛教词典】识无边处近分及根本

【识无边处近分及根本】 p1438 显扬二卷四页云:如经中...

【佛教词典】缘起经

(经名)一卷,唐玄奘译。小乘部之摄。释十二因缘之义...

苏州灵岩山寺明学长老安详示寂

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苏州灵岩山寺方丈、当代...

从「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来深信佛力

从理上相信,这就是要相信三种力量。《般舟三昧经》跋...

抱怨的最大受害者是自己

一个人如果整天带着抱怨的心情工作,不但工作效率低,...

如何称呼出家法师的父母

问: 出家法师的父母、亲人,弟子应该怎么称呼比较好...

印光大师论药师法门

佛与众生心体是一,而心之相用则天渊悬殊,由相用悬殊...

慧律法师《修行是享受,不是负担》

对这世间的天地万物,要先学放得下,修行不能有如下的...

为什么供养佛菩萨,不能有悭吝之心

问: 供佛时为什么要选择最好的供具和供品呢?为什么供...

【推荐】如果你有信心,往生净土是极容易的

你只要有信心,肯登船到西岸去,没有一个不能往生的。...

如本法师:皈依三宝有什么禁忌吗?

皈依三宝,仅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没有任何之忌讳,皈...

这种人已是过去种下深厚善根之人

当知一经一咒一佛菩萨名号的修持,做一点点的善事,已...

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修养,是指一个人的品质,道德、气质,对生命的领悟等...

蕅益大师:净土十要问答撷录

序 如来圣教,虽则法门无量,随依一法,以菩提心修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