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修道宗范

净界法师  2021/11/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2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5页,我们讲到丙一、先修出离心。

身为一个有情众生,我们内心当中,有一个没办法改变的本性,我们就是希望生命能够离苦得乐,这是没办法改变的。换句话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喜欢安乐,而不喜欢痛苦。比方说,你看有些人喜欢吃榴槤,其实他重点不在吃榴槤,重点是他的舌头跟榴槤接触的时候,他会产生一种乐受,他要的是那种乐受。因为如果他真正喜欢吃榴槤,那榴槤吃多了以后,变成苦受的时候,他就不要了。你看有些人喜欢睡觉,其实重点也不在睡觉本身,而是他的心跟睡眠一接触的时候,他会产生乐受,他要的也是那个乐受。

我们追求快乐的感受可以理解,但是那个快乐的感受不能有过失,你要看清楚这个快乐的感受,是不是在今生跟来生会引来重大的过失?所以佛法是要我们追求没有过失的快乐,这个地方你要抉择清楚。喜欢追求安乐这没有错,问题是错在你不应该追求一个有毒药的蛋糕,我们喜欢吃蛋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要追求没有毒药的蛋糕。比方说圣道乐,比方说三昧乐。所以我们在过去生当中,在三界当中的轮回,已经养成一种习惯性的,喜欢追求三界的五欲的果报,所以我们现在要把它经过如理思惟,把它慢慢的扭转,所以听经叫做潜移默化。我不可能像六祖大师顿悟,但我起码能够慢慢慢慢的修正自己的方向。

首先,我们要断绝对来生安乐果报的执取,因为你追求来生的安乐,你在第三生会堕到三恶道去,因为来生的安乐有三恶道的过失。我们也应该拒绝对今生安乐果报的追求,因为它总有一天会失掉,与其你等到死亡来失望,你早一点慢慢把它放下来,免得构成临命终的惊慌恐怖。因为你不管愿不愿意,它迟早要失掉,而且死亡它不会预知的,它随时会到来。所以当我们如理的思惟:三涂的过失、无常败坏的过失,我们慢慢慢慢就知道,这两种安乐都不是我们的皈依处。

三、思惟暇满难得

閒暇圆满的人生是难得的。前面两个「思惟生死的过患」、「思惟死殁的无常」,确定我们一定要出离三界。问题是什麽时候出离呢?很多人说我是想出离三界啊!但不急著今生,我可以来生再出离。这个观念也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

人道难生,佛乘难遇;失此不求度脱,千生万劫何期!

在整个六道当中,我们能得到「人」道的因缘是不多的;那么得到人身以后,又遇到佛法的住世,这个因缘又更少了。所以我们如果失去了这样一个,人身跟佛法的因缘,以后想要再遇到同样的机会,就很难很难了!

我想我们研究《唯识学》会知道一个观念,就是我们善根的功能会退转,会退化、转变。这当中有两个理由:第一个是机,第二个是法。善导大师说为什麽会退转呢?

第一、从内因力来说:就是我们本身的善根就比较浅薄,烦恼粗重。你不要看你今生好像道心很坚固,其实你看苏东坡前生是五祖戒禅师,他前生持戒也是很精进,等到第二生变成苏东坡,就放逸了。因为我们阿赖耶识当中,有很多种子,你现在的善根,只是一部分的种子。我必须要提醒大家:你现在表现的身口意,是你生命中的其中一部分,不是全部。你只是让你「善」的部分表现出来,有很多很多「邪恶」的功能,还在睡眠状态,它没有消失掉,在睡眠,你把它叫醒以后,你就换成另外一个人了。所以我们本身的内心当中,有善、恶的功能,而且邪恶的功能是超过善良的功能。所以我们今生表现的这种身口意的清净,只是我们生命的其中一小部分而已,这个我必须提醒大家。所以我们内在的根机,本身就会退化。

第二、法:善导大师说因为去佛久远,佛法的势力慢慢的淡薄,你得到增上的力量淡薄了。我们每一个都知道,生命是无常变化,我必须提醒大家一件事情,我们生命是变化的,但是不幸的是它是往坏的地方变。诸位你看看:时间是往坏的地方走,如果我们的生命是往好的地方走,那我们今生不急,来生更有希望。问题是我们今天生长在减劫啊!佛陀不在增劫的时候出世。如果佛陀出生在增劫,历代祖师都比我们差,那我们就没有学习的对象,一定要在减劫,所以后后比前前更糟糕。我们会皈依上师皈依祖师,因为我们比祖师差。

所以我们必须清楚就是说你的解决生死的问题,你来生处理比今生更难处理了。换句话说,你拖得越久对你越不利。第一、你本身善根会退化;第二、来生再来的时候,你所遇到的三宝跟今生的三宝,完全不一样,素质差很多,你要花加倍的努力,才有办法达到你今生的效果。

所以我们在修学出离心的过程当中,你要很清楚的知道,你越早出去,越容易出去,时间拖的越久,对我们是越不利,因为生命是往坏的方向在走。这是佛陀的预言,叫做五浊恶世,末法时代,三宝的光明越来越暗淡、越来越暗淡…可能你对今生的三宝不是很满意,但是我告诉你,你来生的话会更失望!一定更失望!你不可能遇到更好的三宝,佛陀已经预言嘛!离佛越久远,法越来越薄弱;离佛越久远,众生的善根越来越糟糕。所以我们要很清楚:

失此不求度脱,千生万劫何期!

所以我们的出离,必须现在要完成,这是把时间的定位把它决定下来。那么讲得这么多就是说,我们希望追求安乐,但是我们应该追求圣道的安乐,而不是追求五欲的安乐!

比方说你看我们去大殿拜佛,刚开始可能不是很习惯,但是勉强自己不能拜,要他拜;不能专,要他专。拜了二十拜、三十拜以后,欸,你的心跟佛号慢慢有几分相应了,会产生一种法喜的快乐,这也是一种快乐。但是这种快乐,是没有过失。它没有烦恼障、业障、报障。比方说,我们静坐,我们身心很舒畅,内心跟佛号相应: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在一念的寂静心当中,也可以产生安乐的感受,但那安乐的感受是寂静的,而不是躁动的。所以,我们现在追求快乐,应该改变方向,应该让自己追求一种没有过失的快乐!

我想我们一定要有一个观念,你说要一个人放下、放下。你怎麽让他放下呢?他都还没有安住,怎麽放下呢?

我讲实在话,一个人真正放弃世间五欲乐,他一定要在圣道当中得到法喜。只有圣人的心,是无所住的,我们凡夫的心,一定有所住。所以我们要放弃三界的果报,唯一的可能就是你要赶快上路!你必须在佛法当中,得到一个安乐的处所,你才可以把五欲的东西慢慢放下,否则你放不下,因为我们是有所住的。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喜欢追求快乐,这个方向没有错,但是应该追求一个,没有过失的快乐。所谓的圣道乐,比方说三昧乐、比方说圣道乐,这个就是我们开始要改变我们的过去的一个希望。把追求五欲的快乐,改成追求圣道的快乐。

这个是讲到出离心的修学方法。第二个,我们看正修菩萨心。

丙二、正修菩提心  分二、丁一、四弘誓愿。丁二、自他交换。

丁一、四弘誓愿

菩提心,就是把前面的出离心加上一个大悲心,就是菩提心。这地方有两个内容:一个是「总相」的修学,一个是「别相」的修学。

◎四弘誓愿:

净界法师:修道宗范

「总相」的修学,这个菩萨心就是四弘誓愿: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三、法门无量誓愿学;四、佛道无上誓愿成。

这四个蕅益大师把它分成两类:一个是依「苦、集」二谛而发心;第二、依「灭、道」二谛而发心。这个苦、集二谛佛陀诠释的是一个生死的因果、杂染的因果。这个灭、道二谛是涅槃的清淨的因果。

这个地方就牵涉到种性的问题。我们每一个人在受菩萨戒的时候,诸位今天受了菩萨戒,你都发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事实上,上求佛道跟下化众生,在刚开始是互相冲突的,初心菩萨你不可能同时上求佛道而同时下化众生,你做不到的!所以就分成了,每一个人他的一个先后次第,就造成了不同的种性。所以有所谓的悲增上菩萨、有所谓的智增上菩萨。

在龙树菩萨的《智度论》中讲出一个判断方式:

说在飢荒的时代,你只有一碗饭,你同时遇到了佛陀,也同时遇到了乞丐。那么你在直觉的情况下,你不要太多的思索,你在直觉的情况之下,用你的内心直觉的表现出来,你会把这碗饭给佛陀,还是给乞丐?

如果你选择给「佛陀」,那你这个人是属于理智行的,你在未来的生命当中,你会先完成上求佛道,再完成下化众生。你是属于智增上菩萨,你会花比较多的时间,在佛堂用功跟三宝结缘,然后剩下的进修再去度化众生。

如果你这碗饭会选择给乞丐,你说佛陀…你会给众生,总而言之你会给众生,不管什么理由。那么你会给众生,表示你这个人是「悲增上菩萨」你的未来生命当中,你可能花很多很多的时间去度化众生,剩馀的时间再去佛堂拜佛。

这个没有对与错,但是这个会影响到你整个生命成佛之道的过程。智增上菩萨会先成就圣道,再成就福报、成就人缘。你看有些人,他修的很好,但不一定有人缘,讲经的时候才三、四十个;你看有些人他没什麽修行,因为福报很大、人缘很多,听经的人几千个,但是讲出来没什麽道理,但是他就是有人缘,重点不是他讲什麽,他就是有人缘。

那么这个地方就说明了:菩萨道当中有「悲增上」、有「智增上」。如果你在因地,所缘的境,是众生的法界缘众生的苦而发心,多分来说,你是「悲增上」;那么你是缘「佛道」殊胜而发心的,多分来说,是属于「智增上」,这两个差别。那么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总而言之,我们生命当中要有一个愿望,要有一个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望。前面是一个消极的出离,我们应该放弃三界的果报,这个地方是一个积极的追求。所以我们大乘佛法是有所放下、有所追求,小乘佛法放下以后就没有了。菩萨是放下三界有过失的快乐,而追求这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理想。

为什麽要「发愿」呢?我们发了菩提心,为什麽要有一个誓愿力,要把这变成一种愿望呢?

这个古人说菩萨的愿力有三种功德:

第一、引生修学的动力:我们一个人有了愿望,我们才有修学的动力。你看有些人进步很慢;你看他,人家打板去作早课,他也去作;下殿他也跟人家下殿,但是十年下来,没什麽进步,因为他没有誓愿力。一个人没有愿望,他作功课叫做应付。

我想诸位要知道:佛法你应付的去做,跟你主动的去追求,效果是完全不一样。

你看打佛七就很清楚:七天之前,来打佛七,七天以后,同样一句佛号,你念佛、我也念佛,我一句佛号都没有比你少,但是念完七天,效果完全不同。有些人是有备而来,真的是为了消业障、追求临终的正念而来念佛,所以他那个佛号的背后,那个阿弥陀佛,念那个佛号的背后,有一种动力,有一种愿望来推动这一句佛号。有些人他无所谓,反正你打板,我就进来,念完了,就下去休息,七天以后,完全没改变,这个佛号暂时进入阿赖耶识裡面睡眠,叫成就善根,就是你没有动力。一个人没有愿望你就很难进步。这是第一个,引生修学的动力。

第二、确认我们修学的方向:我们的精神体力是有限的,你必须集中你的心力,才能够有所成就,你所以越早立定方向,你越容易成功,否则你的资粮都分散掉了。

第三、是最重要的突破自我设限:我们从《唯识》的角度,我们是活在过去,我们这个阿赖耶识叫做「恒转如暴流」,这是「水流」的思想,上游的水流会影响到下流。我们昨天会影响到今天。今天的你,是从什麽地方来?你从昨天来,那麽昨天的你,是从什麽地方来?从前天而来的。假设我们不设定目标,我们永远活在过去,我们很难突破过去,因为习惯性的自我意识。所以你设定目标以后,才能突破过去,开创一个新的未来。

我讲一个实际的真实的故事:发生在美国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圣诞节的晚上,有一个小男孩,他是一个很贫穷人家出生的小男孩。打著赤脚,走到一个卖鞋的橱窗,在那橱窗前站了很久,看上一双很漂亮的鞋子。那么站了一段时间以后,外面下著大雪,店裡老板看这小孩子站这麽久,就去关心说:「小男孩,你想干什麽?」这小男孩说:今天是圣诞节,说老先生你可不可以代我向上帝祷告,看看他能不能把这双鞋,送给我,当我的圣诞节礼物?这老板说:好!那你进来坐吧。请他坐下,他说:你在客厅坐一下,我帮你去问一问上帝,看他的意思怎麽样?这个老板就进去了,过了一会,这老板又出来了,他说:你的心意,我跟上帝报告了,上帝回答说,他没办法给你一双鞋子,他只能够给你一双袜子,你穿这双袜子,去找你自己的鞋子。这个鞋子你要自己去找,他不能送给你。说完之后,老板帮他穿上袜子,就把这小男孩送走了。

经过几十年之后,这位老先生收到一封信,信上说:我真诚的感谢您对我的忠告,在我小时候,您就给我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景,给我一个希望的目标,我现在已经找到我的鞋子。我写这封信来表达你对我的金玉良言。然后署名美国总统林肯。

林肯先生他说,他小时候的这一段遭遇,对他人生产生很大的突破,因为上帝给他一个愿望——要他去找他自己的鞋子,让他发自内心的去追求,而不是上帝送给他。

我想,受菩萨戒也是这个道理,说实在话,佛陀是不能帮你追求任何东西的,佛陀创造一个好的因缘,让你自己发自内心誓愿,由你自己来度你自己。所以,当你面对三宝的所缘境,许下了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的时候,你的生命产生巨大的变化。表示什麽意思呢?表示你的过去已经不等于未来!

我们一般没有受戒、没有发愿的人,你大概过去是怎麽回事,大概你死的时候就是怎么回事,不会改变的。过去就等于未来。所以算命就把你算的很清楚。但是你发了愿的人,过去已经不等于未来,你的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所以,当我们发了出离心之后,还要立定一个誓愿,是上求佛道的誓愿。我一定要我的让生命当中,不断的往佛道的方向走。

一个人,要永远保持进步,这一点很重要!

因为我们的生命是动态、变化的。你说:我保持原地不动,不可能!生命没有不动的,你讲不动,你是外行人讲外行话。生命是一个迁流的……我们是活在一个动态的生命,你只有二个选择,要嘛进步,要嘛退步。所以我们要让自己不退步,唯一的方法,就是每天保持进步,这是第一个:「上求佛道」。第二个,在你的生命当中,尽可能去帮助苦恼的众生,来积集广大的福德资粮。

那么这个就是我们受了菩萨戒之后的第一个,缘众生苦而发大悲心;第二个缘圣道的功德,而发起上求佛道的心,这是两大愿望。

丁二、自他交换

净界法师:修道宗范

我们怎么去对众生产生大悲心呢?以下,根据寂天菩萨的教授,寂天菩萨的方式叫自他的交换。『自』就是我们爱护自己的心,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但这种心态不好,对我们非常不利的,后面会说明。那麽『他』是爱护他人的心,关怀他人的心,这种心态对我们是非常重要,而且对我们帮助非常大。那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应该把这个爱护自己的心,把它调整为爱护他人的心,这个就是心态上的转变。这个转变有三个过程:第一个、你要思惟「自他平等」:

自他于苦皆不欲,愿得安乐此心同;

他之求乐亦如我,自他等视求加持。

我们应该要去思惟一件事情,我们内心的心情,想要离苦得乐,但是你不要忽略了一件事情,其实无量无边的众生,也想要离苦得乐,这一点是没有差别的。所以,我们的心跟无量无边众生的心,都喜欢远离痛苦、都喜欢追求安乐,这样的心情是完全相同的。换句话说:「他之求乐亦如我」,无量无边的众生,希望离苦得乐跟我的心情一样,所以我们应该把自己跟他人,平等的看待,来求上师的加持。

我们一般人,总是觉得自己很重要,这很正常。你看相片的时候,第一个会看谁?一定是看你自己,这是人性。所以人性是自然的。美好的德行要栽培的。

那么我们一般人只知道自己要离苦得乐,而忽略了其实无量无边的有情众生,他们心中也有这种希望,所以我们自己跟众生没有什麽差别,不要老是觉得你很特别,其实我们跟众生完全一样,这一点很重要!把自己跟他人的界线打破,不要老是只注意你自己,这个观念对我们不好。因为我们也没有什么特别。你自己很特别,你注意你自己是可以,其实我们没有特别。

第二个、在平等当中,其实我们自己是比较轻,爱护自己是有过失的,爱护他人是成就功德的。所以我们心态转变时,意味著我们内心当中功德的出现,看偈颂就清楚了:

爱自即成众苦因,爱他则是万善根;

生佛差别从此出,自他相换求加持。

既然我跟众生都一样想要离苦得乐,那到底谁比较重要呢?我们应该思惟:我们爱护自己,我们今生的体力,所有的修学都追求自己的快乐,这样只有一个结果造成自己更多的痛苦!这一点,跟我们原先的思考有点不同,我们好像觉得,我为自己的快乐,我会更快乐,其实这是错误。

诸位可以想想看,我们为什麽会痛苦?因为有罪业。那为什麽有罪业呢?因为有无明。为什麽有「无明」呢?因为我们有私心、有「自我意识」。我们总是认为在身心世界中,在刹那、刹那变化当中,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然后对这个「我」产生爱著。由这爱著的结果,跟别人产生对立,然后就→起烦恼→造业→招感痛苦的果报。所以自私自利的心,是痛苦的根源,这个诸位要永远记住!

为什麽会有痛苦?是我们自己让自己痛苦!

世间上我讲实在话,没有一个人会让你痛苦,是我们自己一种愚痴的心,给自己痛苦。所以爱护自己的自私心,是所有罪业、痛苦的根源。反过来,我们把这样的心态转成爱他,就是一切功德的根本。如果我们今天把生命当中把爱自己的心,转成爱护他人的心,将它当作你生命的理想来实践,那麽,你会创造更大的功德!

所以「生、佛差别从此出」。为什麽佛陀在因地,也布施、持戒…这个善业,在他的心中,结果出现了万德庄严;我们过去也曾经布施、持戒…但是这个持戒的心,在我们狭隘的自私心当中,只是变成一种微小的人天福报。同样的善业,在佛陀的心态当中,产生广大的功德;同样的善业,在我们心中,产生这麽狭隘的果报?因为我们的心态不够美好!所以众生之所以变为众生,佛陀之所以变成佛陀,是因为他们的想法有所不同。

所以:「自他交换求加持」,我们应该把凡夫的自私心,转成佛陀爱他的心。我们的心态会决定我们的状态,诸位要知道。正如印光大师说的:你看同样是水,拧…有比较利益众生的慈悲心,牠喝了水,转成了牛奶;毒蛇因为瞋心重,牠也去喝水,转成毒液;同样是一池水,牛喝了变成牛奶,毒蛇喝了变成毒液,因为两个不同的心态,造成了不同的状态。

藏地的法王,曾经要我们思考,生命就是一个抉择,你要想想看,当我们今天出现一个天平的时候,左边是我们自己的安乐,右边是无量无边有情的安乐,你会选择什麽?当然是无量无边的有情比较重要。所以我们应该要为理想而活,我们应该要实践菩萨道,以这样的意乐,来推动我们的善业,不要老是为了自己,这样的心态才是成就诸佛功德一个正确的心态。如果我们老是自私自利,一辈子没有什麽成就。这个心态的转变很重要。有了这样的认识,再看第三段:

自他交换

以我善乐诸因果,他苦因果尽无馀;

如风去来行取捨,由此发心求加持。

现在我们也知道:爱护他人的心,对我们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开始以我们在因地当中的善因,跟今生所受用的乐果,这种殊胜的因、殊胜的果开始迴向,把我们所有今天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些广大的福德资粮,迴向给法界众生,希望他们的苦因跟苦果,都能够消灭无馀。我们的心态开始去注意众生。就好像是虚空的风一来一去,产生取捨,我们择取众生的苦,而我们施捨我们自身的快乐,发自我们牺牲、奉献的精神,由此发起大悲心,来祈求上师的加持。

这地方是说:在修学佛法当中,除了所修学的法门,你的心态是很重要的。你到底爱护自己比较重?还是爱护众生比较多?这个地方会影响到我们未来果报的差别。这个地方,我想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忏公师父常常讲的一个观念,他说我们修行人有三个重点:

解门、行门、性格

这当中他认为性格最重要;我们一个人有天大的解门、天大的行门,性格不好都不行!所谓的性格是什麽呢?老人家说:什麽是一个好的性格呢?只有三个字,就是学吃亏!学吃亏这三个字,我体验了很久很久,现在有一点心得,我觉得[吃亏]这个道理非常好。我现在很喜欢吃亏,我很希望我付出很多,但是我得到很少。我觉得这个对我非常好,我刚开始对于这样的遭遇,不是很满意,但是我觉得在我生命当中,我希望我的吃亏的因缘要越多越好,因为学吃亏的好处实在太多了。

简单举两个例子:诸位,如果你在常住,你付出的很少,结果你得到了很多,你觉得这种因缘好不好?不好!对啊!你在耗损你前生的福报,你付出的很少你得到很多,那你在耗损你前生的福报,那你今生是福报越来越少。那些差额是从哪裡来的?绝对不是从天上掉下来,表示你的生命是在退步当中。反过来,你对常住付出很多,但是没有人知道,没有人把你当一回事,非常好!你的生命在进步当中,你这个人前途不可限量、不可限量。这第一个,你不一定有美好的过去,你可能也没有一个暂时的现在,但是你肯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如果你很在意你的「未来」,那你应该「学吃亏」!这第一点第二个从学吃亏当中,增加我们的菩提心,培养一种内在的德行。一个菩萨,什麽事都斤斤计较,你很难把菩萨事业做好,某种程度来说,行菩萨道会有很多障碍,需要靠一些愿力来支持。

这种「愿力」就是:你愿意代众生受苦学吃亏的心情。往往也是这种心情,使令你产生了突破。我们刚开始是发学吃亏的心,来帮助众生,结果这种心态,反而帮助了我们自己,这样子的。诸位懂这意思吗?你学吃亏不一定是帮助别人,因为对方得不得度,有很多複杂的因缘,但是肯定是帮助你,对你肯定有好处。

你们以后学习菩萨戒,菩萨戒有: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三大部分。摄律仪、摄善法这断恶这一部分,当然菩萨所对治的是贪、瞋,治瞋比较重。摄善法戒菩萨很重视六波罗蜜,特别是智慧的学习。在摄众生戒这一部分的戒,你把它读完之后,只有三个字,就是学吃亏。你度化众生就是学吃亏——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就从这样的心态当中,慢慢慢慢的成就广大的功德庄严。说实在话,你心态不改变,你不可能进步,因为它是根本嘛!所有的善业,都跑哪裡去了?诸位想想看:你所做的善业,还是是安住在你的心中在你的心中蕴量。如果你的心量狭小,如何培养广大的功德呢?不可能的事情。我们说一切唯心造。我希望我们:先调整心态,比你去做广大的善业这件事更重要;你有美好的心态,你才有美好的状态。

所以在这个地方,自他交换就是说:你要相信我们去帮助众生,比帮助自己更重要。当心态改变时,生命就完全不同了!

最后讲一个小故事,让诸位去体会一下。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重点不在真假,重点是你能不能从这裡得到启示:

佛陀有一天派一个使者,要这个使者到天堂跟地狱去考察。这个使者首先到地狱去,刚好看到地狱众生在吃饭,但是每个地狱众生,都是面黄肌瘦。然后呢,他看到一个现象,地狱的众生,手上拿的筷子有一公尺长,非常的长。每一个人都把筷子往自己嘴巴夹,结果没有一个人吃得到,所以弄的很苦恼。这个使者看了之后,非常感叹,摇摇头走了。

他又到天堂去了,看到天堂的人,每一个天人气色非常好,容光焕发。刚好也在吃饭,筷子也是一公尺长,但是大家拿筷子是夹给别人吃;你夹给我吃,我夹给你吃,大家吃得很高兴。

这个筷子就是我们的心态,你有两个选择:如果,你的筷子是「往内」,那你的生命就完了,没有前途。你不要告诉我说,你一天拜几百拜,都没有用,因为你根本的方向是错误的,是自私的心态。事实上,『筷子』的方向,有两种选择:第一个「往外」,第二个「往内」,所产生的结果完全不一样。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有两种选择:第一、为你自己而活;第二、为别人而活;慈悲心跟自私的心,但是你选择了以后,你要为你自己选择的付出,得到一个结果。

所以,「诸法因缘生」,这个『因缘』前面讲过,就是你的心态。所以,我们讲如是「因、缘、果、报」;你的心态,能决定你的「种性」,也就决定你未来生命的一个结果;你的精进,只是让结果出现快跟慢而已。所以,你的心态已经决定了方向,而你的资粮力、你的精进与否,只是让这个结果出现的快、出现的慢,如此而已。这就是我们说的:大乘的第一个根本,确认我们一种利他的菩提心。

我们不是要你做很多事情,其实菩萨道做很多事情与否,那是看因缘,「利他」不是说:从今开始,什麽功课都不作了。不是这个意思!你该做什麽功课,还做什麽功课,但是心态转变一下,「自、他」的心态转变一下。你会发觉:当你不再注意自己的身心世界,至少痛苦会降低很多!很多痛苦都是你自己攀缘来的,有一半是依他起性,一半是我们的遍计执,是你的想像力把它扩大了。

这个利他的心好处很多,你今生会减少很多罣碍痛苦,来生你会往无上菩提因缘走,好处很多。所以我希望,在刚开始的时候,你第一步就踏对。学佛啊,你看《法华经》最不好的就是到后面再回小向大、再来调整,那是很多的悲哀,一开始就把它走对,你可以走得慢,但是就把它走对!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推荐】为何越修行习气却越严重

我们的习气应该怎么对治呢? 有修行愈力,习气愈发者,...

事怕有心人

高峰自叙悟由,而曰:不信有这般奇特事,事怕有心人故...

依四圣谛来发心

首先来看 依苦谛发心 。这是要用圆教的智慧来观照三界...

星云大师《相互体谅》

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不是一起吃喝,一起玩乐,一起...

维摩诘之美:十八条在家居士的榜样

维摩诘居士是大乘佛法中一位著名的在家菩萨,维摩诘,...

必须看破红尘才能学佛吗

必须看破红尘才能学佛吗?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红...

修行人为什么要少语止语

一、真正做到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使自己能尽最大的努...

深思此二十一事,可得道矣

过去,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时,为众多比丘弟子...

大宝积经之无量寿如来会

大宝积经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诏译 无量寿如...

【注音版】佛说无量寿经

(印光大师校印本)...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相随心转」要如何转

我们再看第二个,第二个很重要了相随心转。那么相由心...

弥勒笑什么

大凡走进汉传佛教寺庙第一山门,都会看到迎面正中端坐...

金明法师《用佛法来剖析人生》

主席、各位同学: 今天承贵大学佛学会之约,来此演讲...

【推荐】修无分别智要从哪里着手

问: 师父慈悲,听您上课时曾经说过,有一母亲他有两...

【佛教词典】具足

(杂语)具备满足也金刚经曰:如来具足五眼。无量寿经...

【佛教词典】一指禅

禅宗公案名。又作俱胝一指、俱胝竖指、一指头禅。宋代...

用什么简单方法处理24小时的妄想

问: 平常我念佛可能只有两个小时,我不可能一直念佛...

至今未受三皈五戒,这样算盲修瞎练吗

问: 弟子学习的途径为自学和网络听法师讲经,每日定课...

外在体现内在

虽然不是全部如此,但外在还是经常体现内在。为此,我...

【推荐】对治淫欲的观想方法

修行人最难除的是淫念。然而淫念不除,不能入道。即使...

一切皆是禅

有一位云水僧听人传说无相禅师禅道高妙,想和其辩论禅...

大安法师:菩提心的八种相状

大乘行人发菩提心,由于当人的根性与时节因缘的差异。...

念佛人自然得五福临门

念佛人自然得五福临门,何以见得呢? 我们把古人说的五...

「唯心净土」的正确含义

这个唯心净土,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首先在这里往往会...

造作十恶业的来世果报

众所周知:吾人须坚守『五戒』,方能来世保持人身;须...

佛制杀戒是最善的功勋

佛教和儒、道二教设教化导的初心,都是劝人向善的。但...

印光大师《识别正邪》

印祖言,住持佛法之人,若不依佛制,即是魔类,况彼魔...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这个净土法门的特色,印光大师说是「他力门、果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