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无心的阿赖耶识「犹隔一重关」

净界法师  2023/05/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无心的阿赖耶识「犹隔一重关」

修学佛法跟修学世间法这当中的差别,蕅益大师有一段的开示,说:“世间学问,义理浅,头绪多,故似易反难;出世学问,义理深,线索一,故虽难仍易。”这句话的大意是说:世间法的修学重点,是一个自然科学的修学,它的内心是向外去追求,我们很难在世间的差别相当中,找到一个共同的轨则,所以心外求法的结果,就会变成多头马车,我们学习起来感到复杂而困难。

佛法的修学是一个生命科学,它着重在对生命的研究与探讨,重点是向内心去观照。从内心的观照,我们能够找到人生共同的轨范,我们知道生从何来、死将何去,这个无量生命苦乐的差别因缘、生命科学的重点,就是现前一念心性,这就是我们生命的依止处。

为什么在因地造业的时候,有所谓的善业跟恶业的差别?比如说:我们去布施、持戒,这就是一个善业;我们造杀、盗、淫、妄,这就是一个罪业。所以在因地造业的时候,明显有善、恶的差别;但是在招感果报的时候,面对这个果报就不能去论断是善、是恶,只能够说是痛苦,或者是快乐,果报是不论善恶的,它的体性事实上是“无覆无记”的。无记的意思就是说:这个果报体,你不能记别它是善,也不能记别它是恶,它是一个非善、非恶的东西。

比如说:贫穷,贫穷是由罪业所招感的,你一定是有悭贪,才会有贫穷的果报出现;但是这个贫穷果报出现的时候,你不能说贫穷是邪恶,不能这样讲,因为贫穷也可能使令一个人奋发向上,贫穷也可能使令一个人自甘堕落。所以在果报上,只能说贫穷是一种痛苦的果报,但是你不能说贫穷本身是罪恶,不可以这样讲。所有的果报都是如此,都是一种“无记”,非善、非恶的体性,而且都是“无覆”的,它本身不覆盖真如,也不障碍圣道。

那么为什么我们因地造业的时候是善、恶,而把这个业力变成果报的时候,却转成了一种“无覆无记”的体性呢?当然这跟阿赖耶识的本性有关系。

【由异熟果无覆无记,与善、不善互不相违,善与不善互相违故。】

身为一个异熟果识,这异熟果识就是阿赖耶识,整个三界果报的一个主宰者就阿赖耶识,它的体性是无覆无记的。体性是无覆无记,所以它才能够受熏,受到善法跟恶法的熏习,而不会互相的违背跟冲突,因为善跟恶是互相违背的。阿赖耶识之所以能够变现果报,是因为有种子。为什么会有种子呢?因为它受熏。为什么它能够受熏呢?主要的理由,就是它的体性必须是保持中性的无记,才能够接受善法跟恶法的熏习,而累积各式各样的种子,而变现差别的果报。这个是说明阿赖耶识为什么是无记的理由,因为它必须要受熏。

【若异熟果善不善性,杂染、还灭,应不得成。是故,异熟识唯无覆无记。】

假设异熟果的体性是善,或者绝对是恶,在因地的受熏就不能成立;在果报上,杂染的果报、清净的果报都不能够建立。“是故,异熟识唯无覆无记”,才能够接受染净诸法的熏习,才能构成有情众生的杂染跟清净果报的依止处。所以从唯识的角度来观察人的本性,它的本性是“无覆无记”的。

这无覆无记的体性,一般人很容易产生错误的认知,会把它当作生命的归依处。比如说外道的无想定,乃至二乘的灭尽定、二乘人的偏?空涅槃,这三个法的特点都是第六意识是停止活动的,所谓的无心定。在无心的状态,他们内心所依止的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身为一个无覆无记的体性,它不会障碍我们在灭尽定、或者是无想定这当中寂静的状态,因为它无记,所以它对我们的寂静安乐不产生干扰。

但是这有一个问题,古德曾经对这个阿赖耶识的情况,作出一段的批评,他说:“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这句话是提醒所有安住在无想定跟灭尽定的凡夫或圣人,提醒他们说:你不要以为把第六意识消灭了,这种粗重的烦恼消灭了,安住在寂静安乐的阿赖耶识,就是你生命的目标、这个就是你的道!

其实这个无心的阿赖耶识“犹隔一重关”。为什么说它还是一种障碍呢?从大乘佛法来说:阿赖耶识它就是根本无明,微细的无明,它还有俱生的法执存在。阿赖耶识你说它不好,它也没什么不好,问题是它也没什么好,它不能生起功德庄严,所以它这个还是一种障碍点。

你一定要把阿赖耶识转变了,或者你愿意说破坏也可以,把阿赖耶识破坏以后,把它后面的主人翁“现前一念心性”显现出来,你才能够成就无量功德庄严的佛果。你一天到晚待在阿赖耶识,你是不能够生起利他的功德庄严,但是小乘学者,因为他对阿赖耶识有所不知,他的生命就一直停留在阿赖耶识的阶段,这我们感到非常的可惜。他今天要转变阿赖耶识有一个问题,因为阿赖耶识本身自己不能转变自己,所以他必须从偏空涅槃出来,他必须从无心又转成有心,他还是要依止第六意识修止观,才能够转变第八识,因为第八识本身没有转变自己的能力。

就是把“阿赖耶识”,我们有情众生的本性作一个交代。其实这个本性,如果以《法华》《涅槃》的思想,这还不是真实的本性,这是一念不觉以后的本性;真实的本性,它背后的主人翁,就是一个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这个就是所有诸佛菩萨安住的真实体性。所以说阿赖耶识的体性是“无覆无记”的,它是跟俱生的法执相应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今生可能是你无量生命里最美好的一次

阿赖耶识它是怎么样?它受熏,你每一次投胎,或多或少...

贼不偷穷人家

唐代的只林禅师,得法于荆州永泰寺的灵湍禅师。他得法...

自相实无,唯有遍计所执可得

自相实无,唯有遍计所执可得,是故说名遍计所执。 这个...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觅之了不可得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现在无际,觅...

无分别智要如何修

我们来看窥基大师是怎么说的。他说无分别智怎么修呢?...

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念观音圣号要知道怎样名为观音?应顾名思义,因义知名...

【推荐】什么是「造作等流果」

造作等流果纵生人中,爱乐杀生等事。 前面的领受是约外...

国王慈心斲钉求法

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曾于娑婆世界作大国王,名为毗楞...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断际心要 河东裴休集并序 有大禅师。法讳希运。住洪州...

【注音版】准提咒持诵仪轨

准提咒持诵仪轨...

不要急于求心念一下子能清净

从我们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来反省自己的心:当我和他人...

【推荐】为什么富贵不能持久呢

现下总在分类什么富二代,穷二代,吊丝,高富帅之间的...

《观无量寿佛经》第五观:宝池观

【经文】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

追求它是伤痕累累;逃避它却也非常可惜

佛陀真正的智慧,叫作安住心性、历事炼心。就是说人生...

【佛教词典】二十种喻法

(名数)一、般若为母,二、方便为父,三、檀为乳母,...

【佛教词典】知息出

(术语)十六特胜之一。于数息观,觉照出息分明也。...

什么是真正的愚人

【竹窗随笔原文】 世人以不识字、不解事为愚,此诚愚也...

身边的善知识

善知识是叫人远离诸恶,奉行诸善的善友,是每个人生活...

临终提不起正念,阿弥陀佛能把我救走吗

问: 我们都说要对阿弥陀佛有信心,然后一定要相信阿弥...

现在能听闻佛法,应该珍惜这一因缘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 佛陀,...

息灭妄念的三招

宋代青原禅师有参禅三重境界说:禅之初,看山是山,看...

御马三法

佛陀教化众生的方法,总是应病与药,观机逗教。是什么...

【推荐】教化猎人的白象

有一天,佛陀对须菩提说了一个他过去生转世为六牙白象...

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净戒为因,净土为果

《华严经》云: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

许止净居士与印光大师的因缘

许止净(1876 1938),本名业笏,字子晋,号止净,止净...

如何确定亡者的往生去处

问: 现在社会上流传用摸温度来判断亡者的往生去处,...

【推荐】你有什么样的心量,就有什么样的六根

我们从六根的相状来看,我们的确看到每一个人的六根不...

出家感悟: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当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纠结于是该成家立业,还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