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圣严法师《禅修的历程》

圣严法师  2011/02/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中国的禅宗,是不落阶次的顿悟法门,若涉及禅观或禅教的方法,例如数息观、不净观、因缘观、枯尸白骨观等,便可能被视为渐悟法门了,但是不假渐修而能顿悟成佛的人,毕竟太少,从禅宗祖师们的开悟经过来考察,大多数是在积年累月的修行之后,才能得到一个“入处”(破参见性),开了一线或乃至一瞬间的智慧眼之后,才去参访明师,求证他们的所见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又是到了何种程度?请求下转语、抉眼膜,点拨指引,以期更进一层,然后楼隐于水边林下或深山幽窟,长养圣胎。及至大悟彻底,晴空万里,而且是“日日是好日”的程度,再返世间,普度有缘的众生。然而在今日的社会中,究竟有几人愿意为了这樁大事而花费数十年的时间,顺着这样的路子来走呢?能够为那些已得“入处”的禅者点拨指引的明师又在哪里呢?

因此,我以为数十年来的修学所得,将修行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的方法,以完成三个层次的进度,使禅修者在短时间内,达到他所能达到的目的。

一、集中注意力的阶段,分为两类:

1、为求身体健康和心理平稳者:教他们做若干柔软的健身运动,然后将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彻底放松。不限一定的姿势,可坐、可立、可行、可卧,如用坐姿即可任意采取双盘、单盘、散盘,甚至可用跪坐、跨鹤坐、以及在椅子上两足下垂的正襟危坐。教他们一个集中注意力的方法,通常是用数息,有时也用别的方法,使他们把散在外面的心收到一点上,也把杂乱的念头,集中在方法的一点上。此能使人减少肉体及精神上的压迫感,也能使得循环系统及神经系统得到舒缓而畅通的余地,所以对于慢性的身心疾病,有显着的治疗功能,但是我常强调:“禅七是为了医病,而有锻炼身心。”静坐可有治病的功能,却不能仅靠打禅七,事实上身心有病的人,根本不宜参加精进禅七。

2、为了锻炼身心者:打坐能练身,是由于炼心的缘故。炼心又必须从克服身体上的痛、麻、酸的三重障碍,所以除了有定时的放腿和各种的运动方法之外,严格要求坐姿的正确度,尤其要求以最大的坚韧力来接受腿部及背部等的痛、麻、酸。基本的方法,也是用数息来集中心念,通常数出息,必要时可数入息,心太散时可用倒数,或隔数倒数等,数息可以入定,可以忘却身心。如果痛得无法数息时,则将心念集中在痛的感受上,将痛观想成为局部化,再观想成为客观化,结果,痛至极点,不是转痛为凉,便是由于心念专注而失去了痛的感受,此时所感觉的便是舒畅、轻松、安乐,充满了喜悦、忘记了时间,一坐数小时,只似转眼间事,故在禅七期间,多用此法锻炼所轻的禅众,即使无法以接受腿痛来得到轻安等的感受,也能将意志薄弱者炼成坚强,性情浮躁者炼成稳重,缺乏自制力和自信心者炼成有自制力和自信心。

二、心念统一的阶段,分为两层:

1、身心统一:用数息法,数至没有数目可数,也不觉还有没有呼吸,只觉得一片轻松、舒畅、不再有身体的粗重感或累赘感,故也不会想到身体的存在与否,但是对于周遭环境中的一切,都很清晰地感到、看到、听到和嗅到,只是心境不为所动。

2、内外统一,又分两大阶段:

①由炼心的工夫而从自我身心为中心的自私感获得解放,视身外的每一事物,都是自己的一部份,一切的事物就是自已的全体,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每一棵树、每一茎草、每一片叶子,乃至每一滴水、每一粒沙,都好像是自己身上的四肢百骸或是自己身上的皮肤、细胞、血液与汗毛。因此而对身外的一切事物,产生美好、安详、宁静、和谐的感受,进而生起悲天悯人、民胞物与的情怀。

②由身心统一的境界,突然因念头或一句话、一个声音的促发,失去了身心的感受,也不见了处身的环境,仅感到一片澄澄湛湛、宁静无比、清凉无限的存在。或者只觉得是一片美妙无比、明朗无比、轻灵无比、广大无垠的存在。或者只觉得自己即是一种无限优美的音声,它来自无穷的远古,而又遍满于无际的空间,或者只是感到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存在,无境、无影、无光、无音。或者只感到已得彻底的解脱,既无时间,也无空间,超越了时空,也超越了存在。可惜,尚有超越了存在的大解脱之感受在,所以并未真的得到解脱。

三、虚空粉碎的阶段:

一般的哲学家、宗教家、艺术家等,大致只能达到“心念统一”的第一个层次,最多不会超越“内外统一”的“①”层次。世间各大宗教、哲学之中,印度教的某些大师及中国的老子,已到了“内外统一”的“②”层次的某一程度,或最高程度,但仍不是究竟解脱。

禅的方法,便能超越世间定的极限。

当禅众修行某一种观法,确定已将心念集中到了身心统一的程度时,便可教授参公案、找话头的方法了,用参禅的方法,使修行者提起话头、激起疑情、形成疑团,将修行者全部身心投注进去,闷在一个大疑团里,坐也参、行也参、醒也参、睡也参、饮食也参、如厕也参,丝丝入扣、绵绵密密,水泼不进,风吹不入,称为工夫成片。一旦黑漆桶兜底脱落,疑团不见了,山河大地落沉了,无限的虚空也粉碎了,没有生也没有灭。此时发现以前的烦恼执著,不过是梦境,乃至苦苦地修行,也是多余的执著,因为本地风光,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情。

可是,此种境界的维持,要看个人的善根与功力的深浅而有所不同,一悟便大悟彻底不再退失的人,实如凤毛麟角,极难遇到。经过数十年修行而开悟的人,功力自然较深,一次大悟之后,自可维持很长一段日子,如果继续精进,当可保持到死为止,仍能心不颠倒、意不贪恋、洒脱自在。如果仅在一次的禅七之初才开始用功,纵然于七期之中,开了心眼,恐怕只能维持数分钟,最多数小时之后,便会渐渐退失,而回到原来的心境,不过,开过一次心眼的人,哪怕只是电光石火那么短暂的一瞬间,已比从未开眼的人好得太多了。

我曾用四句话,说明禅境的高低:①澄澄湛湛。②光音无限。③一片悟境。④虚空粉碎,显然地,前三境均非见性,尚未到无念的程度,但是会有得未曾有的喜悦,并且有喜极而泣、嚎啕大哭的现象,也有悲从中来,放声大哭或大笑的现象,笑过哭过之后,身心便会感到落实轻爽、如释重负,性情可能因此改变。虽非见性,却是好现象。第四境时始为见性,无分别念,只有智慧的自然反映。

由于我用如此的层次,确切地指导修行,对于一个来打七的人,真的能以“大死一番”的决心,百分之百听从我的指导,对我教授的方法能有绝对的信心,再加上他自己的宿根,他便与佛有深缘,也就能够获大益,在七日之中,必可从第一阶段进步到第三阶段。

可是,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人,要生起绝对的信心,岂是那么容易?对于一个刚刚接触佛教或者从未接受过禅修训练的人,要求他一下子便做到丢掉过去又不思未来的所谓“大死一番”,也是困难的事!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圣严法师《非干我事》

仰山慧寂禅师问沩山灵佑禅师:「百千万种现象一起来的...

正念让我们真正地活着

三十年前,我还是慈孝寺的沙弥,那时,洗碗可不是件惬...

【佛教图片】六祖惠能大师画传

1、惠能大师(公元638年—公元713年),中国禅宗六祖,...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提起佛号,你也提起佛号,他也提起...

一人与万人敌,在今人则不行

用功的人,谓一人与万人敌。这一句话,在古人最好,在...

【佛学漫画】达摩大师

禅自拈花来,达摩苇上飘...

赵州公案「无门关」

(一) 禅宗一法,本来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没有公案可...

系心一缘,久习则成就

《大宝积经》云:【佛言,文殊,汝入不思议三昧耶?文...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汉传版): 那(na...

【注音版】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 佛在罗阅...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心量要大而自我要小

做更大的事业、追求更大的荣誉、赚更多的钱,每个人都...

修行与工作互不抵触的

一般人对修行的认知、想象,大概只停留在打坐、念经、...

在家居士可以批评出家人的过失吗

我们首先应当承认,中国的佛教,尤其是在近世以来,根...

圣严法师:别当狡猾的人

许多人认为,做人应该内方外圆,但圆也应该要有不变的...

【佛教词典】苦空无常无我

(术语)是即有漏果报之四相,谓之苦谛四行相。苦空无...

【佛教词典】弥勒生缘

(杂语)弥勒上生经曰:佛告优婆离:弥勒先于波罗捺国...

生活安逸发不起厌离心,念佛不恳切,该怎么办

问: 弟子按照印光大师说的耳听心念的方法来念佛,但是...

三宝的分类

佛法僧乃三宝之称。 每个人信佛,必须先皈依(归依)三宝...

无分别地讽诵大乘经典,既破我执也破法执

问: 印祖开示如何诵经的时候说,不要想上一个字是什么...

我们真的了解因果,懂因果吗?

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了解因果吗?懂因果吗?很多居士...

往生的真信愿和福德资粮

具足信愿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讲得非常清楚:「得...

保护动物行为指南

01、对动物最好的保护,就是不干扰它们的自由生活。 ...

净宗四祖-法照大师

1.生平 法照大师(公元747---821年),身世事迹多不详...

一定要正见,不要让人骗

底下讲智慧成满。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智慧究竟圆...

【推荐】正确的临终关怀,应该要提前做

凡修净业者,当成全人之正念,及预为眷属,示其利害。...

大迦叶尊者与妙贤女

佛经里的种种公案,一个是教化我们,一个是启发我们,...

把每件事物都拿来修行

若我们如实觉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那么它们...

一切都是假,唯有修道真

世间一切幻化,如露如电。故祖师说:一切都是假,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