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圣严法师《共修与独修》

圣严法师  2010/07/3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为什么一定要“共修”呢?只要够虔诚,难道不能一人随时随地独修、独忏吗?也许,会有人也升起如是的疑惑。

这是由于人的念头总是一个接一个,如野马一般地飘忽、闪动,因此,独修、独忏,则须具足一定的专注以及摄心的能力,行者必须对自身有十足的信心与把握,能够察觉到一己意念、意识的散动、浮想,立即将它收摄回来,回归于当下的忏文、忏仪中。早期,于高雄山寺中的禁足、闭关中,我个人即是采取独修的方式进行《大悲忏》。由于它要求了高度的专注与禅定,因此,并非初修者以初始的散心、浮心便可抵达的。依此,格外需要练就一番修行的工夫与素养。

采取“共修”于初学者格外得力,唯因“木头总是跟著木排跑”。一根木头,可能在汹涌的河面东奔西窜,不知漂向何处;一排又一排的木筏,牢牢绑紧,则可能井然有序,片毫不失地安全抵达彼岸。这便是“依众,合众”的善巧方便。首先,它举行的地点,是一座清净、庄严,而宁静、安详的道场。人们一进入道场,也便自然地摄心庄穆起来。同时,在拜忏的过程中,由于梵呗、唱诵、仪轨不断持续举行著,即使心念偶尔流转、飘忽、岔开了,也不可能完全中断、停止下来。且由于“木头总是跟著木排走”的巨大凝聚力,一个飘闪的妄念,根本敌不过百个、数百个,甚或上千个虔心专注的力量。因此,妄念瞬即打散,又融入强而有力的“共忏”主流中。

由是,你忏悔,他忏悔,我忏悔……集体的氛围,带来相互的震撼与交响;那忏悔,即如一堵气势庞大的洪流般,能够发自心底的,涤净一己内外的垢恶与罪障。

忏悔,唯有在真正的虔诚恳切中,才能发生作用,也才能具体转变身、心。散心浮动,则很难抵达拜忏的效果。“共修”则相对的,以集体的力量,转化了个体所可能有的散乱、疲怠,而能倾全副心意地,达到“拜忏除障”的目的。

这是为什么世界各大宗教都采行类似的集体祈祷、礼拜和诵赞。唯因他人的虔诚,总是能唤醒自我的虔诚;他人的惭愧,也总能提醒一己的惭愧;而他人的善好,也总能激发自体的善好。以致,感应道交,在相互的辉映与激荡中,不仅在情绪上,也在具体的感受、经验上,真真诚诚地检省,也真真实实的忏悔、净化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圣严法师《不要再射自己一箭》

《心经》教人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但是当你...

五个【不要紧】与十个【无论如何】

五个【不要紧】: 如果您的微笑得不到回应,不要紧;...

云居山博雅老和尚的外三件、内三件

博雅老和尚在云居山打七出定回来后,一个小和尚跑去求...

怎样才能够修行不退转呢

怎样才能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呢?怎样才能够修行不退...

不发愿不回向不诵经咒,只念六字洪名可以吗

问: 每天一不发愿,二不回向,三不诵经咒,不上早、晚...

慧律法师《修行人常犯的通病》

山头主义,门户之见 弘一大师说:【因所皈依者为僧,...

虚云老和尚:参禅要旨

一、参禅的先决条件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

修行要养成有定课的习惯

我的希望是大家要逐渐养成有定课的习惯。但一开始也不...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大慈大悲悯(mǐn)众生,大喜大舍...

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城灵鹫...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香赞: 炉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注音版】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往生咒)...

圣严法师《禅的本质》

在开始讲这个题目之前,先澄清一个观念:禅是不能讲的...

圣严法师:忏悔要忏在心里

有位女居士因为吸-毒被关,出狱后来向我学禅,她边哭...

圣严法师《禅是什么》

有人认为禅与净土截然不同,其实,二者并无冲突。此在...

该如何建立新的亲子关系和观念

问: 在这个变化的时代里,我们可否用佛教的义理和智...

【佛教词典】神我外道

十种外道之一。如六派哲学中之数论、胜论等说,谓人、...

【佛教词典】斋钟

(杂名)报斋时之大钟也。三十六下。见僧堂清规五。...

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这里要辨识几个概念:什么叫善根?什么叫福德?菩提正...

大安法师:忆佛

忆是回忆,忆念的意思。这是吾人心识内具的能力。我们...

【推荐】能专念六字大经王,就一切都具足了

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西方净土是法界藏土,念一佛就等...

勿做「小资」学佛者

都市中,有小资阶层。小资者,小资产阶级也。 生活上...

苏东坡泣泪谏言:我哀篮中蛤

《我哀蓝中蛤》 宋苏东坡 我哀篮中蛤,闭口护残汁; 又...

星云大师:修身与人际关系

《大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修而后才能...

戒邪淫三字经

天地间 自古来 淫为罪 万恶首 古圣贤 最先戒 一...

司马光的人品和家风

司马光生性不喜华靡,素以俭朴自守。在洛阳编修《资治...

欲望适度则为利,过度则为害

如果生活是海,那么欲望如潮。 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欲...

佛教的情感观

佛的弟子,有出家的有在家的,人是有情众生,人是有情...

福不可以享到尽头

现在的物质文明很发达,很多人都沉迷在物质的享受里,...

被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

不看不知道,世界还真奇妙!原来我们平时所讲的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