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略释《四料简》要义

印光大师  2014/12/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略释《四料简》要义

佛教的大纲,不外乎五宗。这五宗是:律,教,禅,密,净。律是佛法的根本,严持净戒,以达到三业清净,自性圆明,五蕴皆空的境界。这样,一切苦就都度脱了。教是依教修观,离指见月,彻底证悟我们本来具有的佛性,见性成佛。然而,这只是指见到自性天真的佛,并不是说成就证得菩提道的佛。密是以三密加持,转识成智,名为即身成佛。这也是只把当生了脱生死就叫做成佛,不是指福慧圆满的佛。这三宗,都可以归于禅,因为气氛相同。所以,佛法的修持,总的来说,不过禅,净两个法门。

禅是专靠自己的力量修,所以,不是宿世慧根成熟了的,不能真正得到实际的利益。净则是兼靠佛力。凡是具有真正的信愿行的人,都可以带业往生。这中间的难易,真有天壤之别。所以,宋朝初年的永明寿禅师,以古佛之身,投生在世间,为我们作示现。彻悟一心,圆修万行,每天行一百零八件佛事,夜晚到别峰去行道念佛。他深怕后世的学者不明白宗要,特地作了一首四料简的偈子,让后人知道修行的趣向。

第一偈是这样说的: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做佛祖。因为既然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又能深入经藏,明了如来的权法实法,而在各个法门之中,又更能只以信愿念佛这一法门,作为自利利他的通途正行。《观无量寿经》中记载,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啊!“犹如戴角虎”,因为这个人禅净双修,有大智慧,有大禅定,有大辩才。邪魔外道,闻声丧胆,犹如老虎张着犄角,威猛无比。有来学的人,就随机说法,应该以禅净双修接引的,就以禅净双修接引他。

应该以专修净土接引的,就以专修净土接引他。无论上等,中等,下等根基的人,没有一个不蒙受他的恩泽的,这难道不是人天之师吗!到临命终的时候,蒙佛接引,往生到上品,一弹指的工夫,就花开见佛,证得无生法忍。最次也能证得圆教初住的果位。也有顿超诸位,直接证得等觉菩萨的。证得圆教初住的果位,就能现身到上百个法界成佛,何况再往上的品位,更加殊胜,直到第四十一位,等觉果位呢!所以说,来生做佛祖。

第二首偈说: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因为虽然没有明心见性,但却决志求生西方。阿弥陀佛在往昔曾发过大誓愿,摄受众生,如同母亲思念自己的孩子一样。众生如果能象孩子思念母亲那样,志诚念佛,就能感应道交,得到佛的摄受。努力修行戒定慧的人,固然能往生。即使是造作五逆十恶重罪的人,临终的时候,被种种痛苦所逼迫,而发大惭愧心,称念佛名。或者十声,或者只一声,命终也都能蒙佛的化身接引,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不是万人修万人去吗!

然而这样的人,虽然没念几声佛号,因为他的心极其猛烈,所以能获得这么大的利益。不能以泛泛悠悠的人与他比较念佛的多少。往生西方后,见佛闻法,虽然有快慢的不同,然而已经高高在上地加入了圣人的行列,永远也不会退转。随着各自根性的浅深不同,或者慢慢的,或者很快地证得各个果位。既然都证果了,开悟就更不用说了。这就是所谓的“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第三首偈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而随他去。因为虽然彻底了悟禅宗,明心见性,但见思烦恼不容易断除,还需要经历各种境缘来锻炼,才能令它净尽无余。这样分段生死才能出离,差一丝一毫都不行。即使最后有一毫没能断净,六道轮回依旧难逃。生死海深,菩提路远,还没到家,寿命就到了。大悟的人,十人中有九人是这样的。所以说,十人九蹉路。蹉就是蹉跎的意思,就是通常所说的耽搁。阴境就是中阴身的境界。就是临命终时,现在生以及历劫所造的善恶业力所现的境界。这个境界一现前,眨眼之间,随着最猛烈的善恶业力,便到善恶道中去受生,一丝毫也不能主宰。

如同人负债,强者先牵,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世做了苏东坡,草堂青又做鲁公,这还是好的呢。所以说,阴境若现前,瞥而随他去。阴,读音和语义与萌一样,是覆盖的意思。就是说,被这业力覆盖住,真性不能显现了。瞥,音撇,眨眼的意思。有人把蹉当作是错,以为阴境是五阴魔的境界。总归是因为不了解禅以及字义,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谬误。哪里会有大彻大悟的人,十个有九个错走了路头,随着五音魔的境界去,而著魔发狂的呢!著魔发狂乃是不知道教理,不明白自己的心性,盲修瞎炼的增上慢人。怎么能把这样的不识好歹的事情,加在大彻大悟人的身上呢!这件事关系很大,不能不辨别清楚啊!

第四偈说: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有人认为无禅无净,就是埋头造业,不修善法,这是大错特错!法门无量,只有禅和净最适合众生的根基。既没有大彻大悟,又不求生净土,悠悠泛泛的修其他法门,既不能定慧均等,断惑证真,又无法仰仗佛的慈力,带业往生。以毕生修持的功德,感得来世的福报。现在生既然没有正确的知见,来生必然会随着福报转,耽著五欲,广造恶业。既然造了恶业,就难逃恶报。

一口气上不来,堕入地狱,漫漫长劫之中,睡着洞燃的铁床,报着滚烫的铜柱,以偿还他贪声好色,杀生害命的种种恶业。诸佛菩萨虽然慈悲,但因为罪恶业障,他也没法得益。清截流禅师说:修行的人,若没有正信求生西方,泛泛地修各种善事,这叫“第三世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今生修行,来世享福。倚仗福报,造作恶业,就会堕落。

快乐短暂地出现于来世,痛苦永远地缠绕在将来漫长的岁月中。纵使地狱的罪业消完了,又会转生到畜生道,恶鬼道。要想再得人身,难上加难。所以佛以手掐起一小撮土,问阿难:“手中的土多,还是大地的土多?”阿难回答说:“大地的土多。”佛说:“得到人身的,就象我手中的土那么少;失去人身的,就象大地的土那么多。”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这也是局限于偈语的形式,而做浅白的说法。

永明禅师恐怕世人不能明白禅净的真义,不能观察清晰,所以作这首偈语来说明,真可谓是迷途中的宝笺,险道上的导师,功德无量啊!

——三编·卷四·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第四日说成佛大因果并略释《四料简》要义)白话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印光大师文章列表

菩萨云何应住,你安住了没有

我们今天身为一个净土宗的人,把自己的内心准备好,这...

从净土宗角度看器官捐赠

现在有很多人提倡器官捐赠,器官捐赠在佛教界有多次地...

哭有什么用,认真念佛才是

遂钦比丘尼的往生故事...

为何开始信净土,知识学多了,反而起疑

问: 弟子修学净土法门有一段时间了,刚开始很相信,可...

提起佛号,把瞋恨心降伏下来

当你碰到冤家对头现前的时候,瞋恨心有可能会上来,巴...

百丈怀海坐禅要义

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

未得一心前,不萌见佛之念

于未得一心前,断断(绝对)不萌见佛之念。能得一心,...

有这四种力量,就能容易达到临终的正念

持戒为本,净土为归,观心为要,善友为依。 这个是蕅益...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时称...

【注音版】华严经净行品

(印光大师校印本)...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风、寒、热病,为患轻微。心有三病,患祸深...

【注音版】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

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

印光大师《因果》

一、因果的普遍性 世无无因之果,亦无无果之因。喻如...

念佛之人的「三不可」

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 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

向鬼神祈祷就是邪见

世间人生病或者有危险灾难等等不幸,不知道念佛修积善...

印光大师:净业行持

凡修净业,以决志求生西方为本,而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

【佛教词典】虚空藏菩萨问七佛陀罗尼经

(经名)一卷,梁录失译。佛在鸡罗莎山顶,一比丘为恶...

【佛教词典】智琳

又称智林。(一)(409~487)南朝刘宋时代僧。高昌(吐...

放弃自杀的念头

有一个很失意的人,爬上了一棵樱桃树,准备从树上跳下...

【推荐】微笑地面对人生中痛苦和考验

这是一位冒著生命危险,来参加斋戒学会的老菩萨的故事...

亲历动物屠宰现场

在您的印象中,也许屠宰场只是一个把动物变成肉的地方...

世间有这四种人

舍利弗尊者和目犍连尊者在罗阅城的迦兰陀竹园时,有一...

婆提唎迦比丘的快乐

长老婆提唎迦出家之后,精进用功,在夏安居三个月内成...

心然法师《地藏菩萨本迹记》

序 白圣 菩萨以正智证到真如理之后,复起差别智,观见...

十种魔业

一、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 二、恶心布施...

净土宗为律教禅密之归宿

须知律为教禅密净之基址,若不严持禁戒,则教禅密净之...

一位20岁出家僧人的心路历程

和大部分同龄人比我是幸运的。幸运的是自己在童年闻到...

星云大师《如何善待亲友》

每个人都有亲人、朋友,善待亲友在我们的人生当中是非...

能够容人,对自己是有好处的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静坐但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儒...

化解冤亲债主的方法

要知道我们累劫的冤亲债主在恶道里没有能力解脱,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