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五位百法——心法的种类功能与意义

广超法师  2022/10/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五位百法——心法的种类功能与意义

学习佛法的第一个困难,就是为不了解名相的含义所障碍,并且法相名词多以万计,更不容易从各个名相之间得到系统的认识。但是,假如我们能够从某些有系统性的名相去学习,而弄清楚其意义和联系性,也很容易克服这一困难。

大小乘的论典中,多以心、心所、色、不相应行、无为五位法来作为说明和统摄一切法的规范。如小乘的《俱舍论》以五位七十五法来说明和统摄一切法,《成实论》以五位八十四法来说明和统摄一切法,大乘法相宗,以五位百法来说明和统摄一切法。这里举出大乘的五位百法来作一简单地介绍,就可以知道佛典中所说的一切法的基本意义和系统了。

在《百法明门论》一百个法当中,最先提到的就是心法。百法说心法是“一切最胜故”,即在一切有为法中,以心法最为殊胜。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佛法告诉我们:一切众生,造善作恶是这个心,六道轮回也是这个心,乃至成佛作祖更是这个心。

我们常说:学佛的目的,在于了脱生死,离苦得乐,或者说在于破迷启悟,断惑证真。一个行者真正要达到这个崇高目标之前,最重要的前提,便是如何将我们的心改善、净化,使之达到最极清净光明的地步,这是一个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

佛言:心净则国土净,心秽则国土秽。又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由此可见,“心”是一切诸法的中心,世间一切法,都是依着心在左右与指挥。因此,如果我们学佛而忽视了心法这个问题,那么一切的作为与努力,皆属枉然。

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一、眼识─依眼根了别色尘之作用

二、耳识─依耳根了别声尘之作用

三、鼻识─依鼻根了别香尘之作用

四、舌识─依舌根了别味尘之作用

五、身识─依身根了别触尘之作用

六、意识─依意根了别法尘之作用

七、末那─译名意,内缘第八妄执为我

八、阿赖耶─译名藏,能藏一切种子

为何说此八种为“略”呢?蕅祖直解说:“心性离过绝非,尚不可名之为一,云何有八?若论相用,浩然无涯,今就有情分中,相用最显著者,略有八种”。

由上述可知:所谓八识,乃是就心性之相、用上说的,并非在本体上说话。既是就相、用来说,则心性之相用,可谓无量无边,何止八种?今百法说心法有八种,乃是就有情众生之心理现象与作用中最显著的来说,此点不可不知。

那么,心法的意义为何?百法赘言:“心法者,总有六义”,哪六种呢?

一、集起名心:是说心有收集、保持、储藏一切法种子的功能,并且在因缘成熟之时,又能令这些种子,一一发起现行。具有这种功能的心法,特别是指第八阿赖耶识。

二、积集名心:是说心有熏习成一切法的种子的功能。具有这种功能的心法,特别是指眼、耳等前七识。

以上“集起”和“积集”二义,可说是互为因果。譬如:我们听经、阅藏,则经由眼识、耳识及意识之熏习作用,将清净的种子,熏入第八阿赖耶识中,储存起来(这是心之积集义)。他日以我们所见所闻,为他人复诵、讲解,即是种子发起现行之功能(这是心之集起义)。换句话说:集起是偏在现行上说,积集则偏在种子上说。

三、缘虑名心:是说心有攀缘,思虑一切法的功能。譬如我们静坐室中,想念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便是心的缘虑功能。

四、或名为识:是说心有时叫做“识”。识就是了别的意思。我们的心对于境界有明了分别的功能。

五、或名为意:是说心有时叫做“意”。意就是相续不断的意思。我们的心,剎那不停,前念灭,后念生,生灭之间,无有间隔。

六、或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识:是说若就“缘虑”义来说,八识皆可名“心”,若就“集起”义来说,则只有第八可以叫做“心”。因为唯独第八阿赖耶识能集诸种子,起现行故。

若就念念生灭,平等无间之义来说,则八识皆可名“意”,若就“恒审思量”义来说,则只有第七末那识可以叫做“意”。因为唯独第七末那能恒审思量第八为我故。

若就了别境界之义来说,则八识皆可名识,若就了别粗显境界义来说,则唯前六识可以叫做“识”。因为前六识能了别色声等粗境故,至于第七、第八所了别之境,则微细难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知识文章列表

警惕都市人群八大心理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虽然改善了。但心里的承受...

地狱的三大类型

在我们人道以下的是地狱道。地狱是梵语泥黎,译为不乐...

为什么集结经典都是由阿难负责

阿难尊者是佛的堂弟,佛成道那一天阿难才出世。阿难跟...

舍利子是什么

问: 舍利子是什么? 玄若法师答: 舍利是修行者舍报...

在生命轮回中,你的心是变来变去的

所有的烦恼有一个中心点,就是自我意识。我们在刚开始...

不论你修行哪个法门,这四个心都至关重要

人的心很多。过去的人把人心定不下来,叫做五心不定,...

心态重于环境

每天上午的同样时间,一位富翁都会乘车经过一个公园。...

当代居士教育的探索

一、引言:当代居士修学的困扰 近年来,随着物质条件的...

六因、四缘、五果

1.六因 六因是: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

佛法僧为什么称为「三宝」

佛法僧三种为什么称为宝呢?因为他是指示众生断恶修善...

佛家的语言和礼仪

走进寺院,会遇到一些出家人,怎样和他们打招呼?与他...

何谓「供养」

供养,又称供施、供给、供,是对佛、法、僧三宝进行心...

【佛教词典】惭愧

惭(梵 hrī)与愧(梵 apatrāpya)之并称。心所之名...

【佛教词典】阿波逻罗龙泉

【阿波逻罗龙泉】 p0779   西域记三卷二页云:瞢揭厘...

为何用功却与道不相应

太上老君《清净经》上说: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

夫学道者,先须并却杂学诸缘

夫学道者,先须并却杂学诸缘,决定不求,决定不着,闻...

地藏菩萨为何不能让众生永取解脱

地藏王菩萨有这种神力,反过来说,应当使一切众生永取...

运用佛法来布施

佛教有一个名词叫「四摄法」,其中有一项是「布施」,...

阎浮提众生的业感差别

阎浮提众生身口意三业能感得百千种报应。有现报,现世...

宣化上人:地藏菩萨的功德利益

佛告普广菩萨。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地...

所有一丝一毫之善,皆悉以此回向往生

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

雍正皇帝著书破邪护正法

清朝的雍正皇帝在历代的皇帝中是非常了不起地一位,参...

佛弟子应如何正确看待疾病

问: 佛弟子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疾病? 慧律法师答: 不...

贪嗔痴三毒

一、贪 贪又作贪欲、贪爱、贪著,略称欲、爱。是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