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十一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十一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初分教诫教授品第七之一

尔时,佛告具寿善现:「汝以辩才当为菩萨摩诃萨众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法,教诫教授诸菩萨摩诃萨,令于般若波罗蜜多修学究竟。」

时,诸菩萨摩诃萨众及大声闻、天、龙、药叉、人非人等,咸作是念:「今尊者善现,为以自慧辩才之力,当为菩萨摩诃萨众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法,教诫教授诸菩萨摩诃萨,令于般若波罗蜜多修学究竟,为当承佛威神力耶?」

具寿善现知诸菩萨摩诃萨众及大声闻、天、龙、药叉、人非人等心之所念,便告具寿舍利子言:「诸佛弟子所说法教,当知皆承佛威神力。何以故?舍利子!诸佛为他宣说法要,彼承佛教精勤修学,便能证得诸法实性,由是为他有所宣说,皆与法性能不相违,故佛所言如灯传照。舍利子!我当承佛威神加被,为诸菩萨摩诃萨众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法,教诫教授诸菩萨摩诃萨,令于般若波罗蜜多修学究竟,非以自慧辩才之力。所以者何?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法,非诸声闻、独觉境界。」

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如佛所勅:『汝以辩才当为菩萨摩诃萨众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法,教诫教授诸菩萨摩诃萨,令于般若波罗蜜多修学究竟。』世尊!此中何法名为菩萨摩诃萨?复有何法名为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我不见有法可名菩萨摩诃萨,亦不见有法可名般若波罗蜜多,如是二名亦不见有,云何令我为诸菩萨摩诃萨众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法,教诫教授诸菩萨摩诃萨,令于般若波罗蜜多修学究竟?」

佛言:「善现!菩萨摩诃萨但有名,谓为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亦但有名,谓为般若波罗蜜多,如是二名亦但有名。善现!此之三名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如是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

「善现当知!譬如我但是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之为我。如是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见者,亦但是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有情乃至见者。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菩萨摩诃萨、谓为般若波罗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种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

「复次,善现!譬如色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之为色;如是受、想、行、识亦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受、想、行、识。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菩萨摩诃萨、谓为般若波罗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种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

「复次,善现!譬如眼处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眼处;如是耳、鼻、舌、身、意处亦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耳、鼻、舌、身、意处。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菩萨摩诃萨、谓为般若波罗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种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

「复次,善现!譬如色处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色处;如是声、香、味、触、法处亦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声、香、味、触、法处。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菩萨摩诃萨、谓为般若波罗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种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

「复次,善现!譬如眼界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眼界;如是耳、鼻、舌、身、意界亦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耳、鼻、舌、身、意界。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菩萨摩诃萨、谓为般若波罗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种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

「复次,善现!譬如色界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色界;如是声、香、味、触、法界亦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声、香、味、触、法界。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菩萨摩诃萨、谓为般若波罗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种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

「复次,善现!譬如眼识界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眼识界;如是耳、鼻、舌、身、意识界亦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耳、鼻、舌、身、意识界。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菩萨摩诃萨、谓为般若波罗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种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

「复次,善现!譬如眼触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眼触;如是耳、鼻、舌、身、意触亦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耳、鼻、舌、身、意触。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菩萨摩诃萨、谓为般若波罗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种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

「复次,善现!譬如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眼触为缘所生诸受;如是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菩萨摩诃萨、谓为般若波罗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种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

「复次,善现!譬如内身所有头颈、肩膊、手臂、腹背、胸脇、腰嵴、髀膝、腨胫、足等但是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内身所有头、颈乃至足等。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菩萨摩诃萨、谓为般若波罗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种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

「复次,善现!譬如外事所有草木、根茎、枝叶、华果等物但是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外事所有草木、根茎、枝叶、华果等物。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菩萨摩诃萨、谓为般若波罗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种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复次,善现!譬如过去未来现在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但是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过去、未来、现在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菩萨摩诃萨、谓为般若波罗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种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

「复次,善现!譬如幻事、梦境、响像、阳焰、光影,若寻香城、变化事等但是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幻事乃至变化事等。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菩萨摩诃萨、谓为般若波罗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种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一切法名假、法假及教授假,应正修学。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色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受、想、行、识若常若无常;不应观色若乐若苦,不应观受、想、行、识若乐若苦;不应观色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受、想、行、识若我若无我;不应观色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受、想、行、识若净若不净;不应观色若空若不空,不应观受、想、行、识若空若不空;不应观色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受、想、行、识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色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受、想、行、识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色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受、想、行、识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色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受、想、行、识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色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受、想、行、识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色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受、想、行、识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色若生若灭,不应观受、想、行、识若生若灭;不应观色若善若非善,不应观受、想、行、识若善若非善;不应观色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受、想、行、识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色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受、想、行、识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色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受、想、行、识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色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受、想、行、识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色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受、想、行、识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色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受、想、行、识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色若可得若不可得,不应观受、想、行、识若可得若不可得。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眼处若常若无常,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常若无常;不应观眼处若乐若苦,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乐若苦;不应观眼处若我若无我,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我若无我;不应观眼处若净若不净,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净若不净;不应观眼处若空若不空,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空若不空;不应观眼处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眼处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眼处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眼处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眼处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眼处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眼处若生若灭,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生若灭;不应观眼处若善若非善,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善若非善;不应观眼处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眼处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眼处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眼处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眼处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眼处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眼处若可得若不可得,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可得若不可得。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色处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常若无常;不应观色处若乐若苦,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乐若苦;不应观色处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我若无我;不应观色处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净若不净;不应观色处若空若不空,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空若不空;不应观色处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色处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色处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色处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色处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色处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色处若生若灭,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生若灭;不应观色处若善若非善,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善若非善;不应观色处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色处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色处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色处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色处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色处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色处若可得若不可得,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可得若不可得。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眼界若常若无常,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常若无常;不应观眼界若乐若苦,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乐若苦;不应观眼界若我若无我,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我若无我;不应观眼界若净若不净,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净若不净;不应观眼界若空若不空,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空若不空;不应观眼界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眼界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眼界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眼界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眼界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眼界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眼界若生若灭,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生若灭;不应观眼界若善若非善,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善若非善;不应观眼界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眼界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眼界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眼界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眼界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眼界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眼界若可得若不可得,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可得若不可得。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色界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常若无常;不应观色界若乐若苦,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乐若苦;不应观色界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我若无我;不应观色界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净若不净;不应观色界若空若不空,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空若不空;不应观色界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色界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色界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色界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色界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色界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色界若生若灭,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生若灭;不应观色界若善若非善,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善若非善;不应观色界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色界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色界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色界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色界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色界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色界若可得若不可得,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可得若不可得。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眼识界若常若无常,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常若无常;不应观眼识界若乐若苦,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乐若苦;不应观眼识界若我若无我,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我若无我;不应观眼识界若净若不净,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净若不净;不应观眼识界若空若不空,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空若不空;不应观眼识界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眼识界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眼识界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眼识界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眼识界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眼识界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眼识界若生若灭,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生若灭;不应观眼识界若善若非善,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善若非善;不应观眼识界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眼识界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眼识界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眼识界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眼识界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眼识界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眼识界若可得若不可得,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可得若不可得。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眼触若常若无常,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常若无常;不应观眼触若乐若苦,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乐若苦;不应观眼触若我若无我,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我若无我;不应观眼触若净若不净,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净若不净;不应观眼触若空若不空,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空若不空;不应观眼触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眼触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眼触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眼触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眼触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眼触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眼触若生若灭,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生若灭;不应观眼触若善若非善,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善若非善;不应观眼触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眼触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眼触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眼触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眼触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眼触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眼触若可得若不可得,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可得若不可得。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常若无常,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常若无常;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乐若苦,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乐若苦;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我若无我,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我若无我;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净若不净,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净若不净;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空若不空,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空若不空;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生若灭,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生若灭;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善若非善,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善若非善;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可得若不可得,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可得若不可得。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地界若常若无常,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地界若乐若苦,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乐若苦;不应观地界若我若无我,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地界若净若不净,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地界若空若不空,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空若不空;不应观地界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地界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地界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地界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地界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地界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地界若生若灭,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生若灭;不应观地界若善若非善,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善若非善;不应观地界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地界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地界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地界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地界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地界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地界若可得若不可得,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可得若不可得。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十一

 

上篇: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

下篇: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般若部目录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注音版】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

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

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卷上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

大明度经

大明度经卷第一 南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 行品第一 闻如...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如是我闻: 一时...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

【注音版】十二佛名神咒

十二佛名神咒...

前世三转经

前世三转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 闻如是: 一时,佛游于舍...

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

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卷上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

佛说苦阴因事经

佛说苦阴因事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 闻如是: 一时婆迦婆...

【注音版】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

三圣圆融观门

三圣圆融观门 沙门澄观述 夫上圣观人设教,言不虚陈,...

净土神珠

净土神珠 幽溪传法后裔 古昆 集 净土神珠者何。现前...

【注音版】佛说八佛名号经

佛说八佛名号经...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做父亲很难,做出家人的父亲更难

相比于母亲节,父亲节好像冷淡了许多,子女也不太重视...

莲宗四祖法照大师画传

一、禅观入定,得睹远师 法照大师(公元747821年),身...

让烦恼拐个弯

在崔永元所著的《不过如此》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三位百岁高僧的念佛开示

自古以来,世上的百岁高僧很多。其中有三位老和尚,两...

如是修行若不往生,则佛堕妄语矣

海阳禅人,远参匡山,求授戒法,命名曰深愚。拈香请益...

空中楼阁

一棵树最初必由一粒种子,下土发芽生根慢慢长大而成。...

印光大师开示念佛法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六道中,无业不造。若无心修行...

能持戒不犯,就没有苦果

出家人头上烧了几个香疤,为什么?还有知道的吗?三坛...

精勤修善得梵天之福

佛陀住世时,曾经在古印度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弘法度...

佛舍利的丰富内涵

各地纷纷出土佛舍利,这是当今中国佛教界的一种重要现...

普贤菩萨和《妙法莲华经》的因缘

中国的菩萨,观音菩萨和众生缘分最足。普贤菩萨的感应...

念佛人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

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