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毗尼母经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毗尼母经卷第八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

「十夜相应法者,若比丘畜长衣,不作净施,不过十日。畜长钵,不作净施,亦不过十日。是名十夜相应法。

「半月相应法者,夏安居前一月求浴衣,得衣已要半月着,至夏安居中半月一用浴。若比丘尼犯僧残,二部僧集半月行摩那埵。比丘尼半月中从僧乞教诫法。二部众半月应洗。半月应布萨。比丘夏安居中有缘出界外,远者应受十五日法,为持戒令清净故,名半月相应法。

「一月相应法者,比丘三衣中若少一衣,求衣财得已,一月中要割截染治缝竟受持,若过一月,尼萨耆波逸提。自恣后一月离衣宿。春一月残应求浴衣,浴衣法长六肘广二肘半。夏安居中所为事,七日十五日竟应求一月受迦絺那衣法,七月十六日应受。若事缘不及,乃至八月十五日故得受,过是不得受。是名一月相应法。

「二月相应法者,不剃发,极迟得满二月,不得过。是名二月相应法。三月相应法者,三月夏安居竟,应一宿出外,是名三月相应法。四月相应法者,夏四月中用雨浴衣。若檀越施僧四月药令服者,僧即应受用,不得过四月。若外道诣诸僧求出家,应四月令别住观其行迹,不觅僧过故来也?不伪心求出家不?心意调和不?知其行已然后剃发度令出家。复有四月相应者,四月是冬、四月是春、四月是夏,是名四月相应法。

「五月相应法者,自恣后满五月,舍迦絺那衣,是名五月相应法。

「十二月相应法者,受大道人具足戒已,十二月中教授一切大道人所作法竟,然后更有受具足者当为受,未满十二月不得受也。沙弥受大戒已,后更得受一沙弥。沙弥尼受戒式叉摩尼戒二年,不得度沙弥尼。式叉摩尼受具足已得度沙弥尼。比丘尼亦如大僧,十二月中教其所应作法竟,后若有式叉摩尼欲受具足,听与受具足。是名十二月相应法。依止法亦十二月竟,得受人依止,不得一时并受二人依止。

「一岁相应法,即上十二月相应法是。

「二岁相应法者,若度童女年十八者受沙弥尼戒,即得受式叉摩尼二年学戒。若女人十岁已有夫主者,度令出家受沙弥戒,满二年后得与受式叉摩尼戒。复满二年后,得受具足戒。是名二岁相应法。

「三岁相应法者,一腊比丘得与五腊者同床坐,简三岁,是名三岁相应法。

「五岁相应法者,比丘满五腊,要诵戒令利,诵白一白二白四三羯磨皆令使利。未满五腊比丘不离依止。五种失依止如上说。是名五岁相应法。

「六岁相应法者,尼师坛满六年应畜,若过、不满破,应用施人。若着衲得自畜,若不破亦应自畜。若房先已有,四边牆上未覆,僧羯磨差人令覆竟,满六年在中住应还僧,不得过也。是名六年相应法。

「十岁相应法者,比丘满十腊,得为人作和上受具足、得受人依止、得受沙弥。十岁女人有夫主者,受沙弥十戒二年,得受式叉摩尼戒。是名十岁相应法。

「十二岁相应法者,若比丘,有檀越主欲为僧作房,僧差比丘令营房,房成已十二年在中住,后还僧,不得过也。是名十二年相应法。

「十八岁相应法,度沙弥尼年满十八,受式叉摩尼戒。是名十八岁相应法。

「二十岁相应法者,童女受沙弥戒,二岁学戒年满,二十得受具足。是名二十岁相应法。

「一人相应法者,胡床唯得一人坐,故名一人相应法也。二人相应法者,绳床唯受二人,是名二人相应法。三人相应法者,大床唯容三人,是名三人相应法。四人相应法者,若极大床得安四人,是名四人相应法。五相应法者,五正食是。七相应法者,夜中离衣七七四十九弓地,一弓四肘,是名七相应法。八相应法者,作床法,一切床脚,除上入梐,下八指,是名八相应法。十相应法者,听用十种衣财作衣,是名十相应法。二十相应法者,二十众作阿浮阿那,是名二十相应法。

「一相应法者,受具足时惟一和上,是名一相应法。二相应法者,受具足时唯二阿阇梨,是名二相应法。三相应法者,受具足时先办三衣,若少不得受具,是名三相应法。四相应法者,白四羯磨而得受具,是名四相应法。五相应法者,无五种遮得受具足,是名五相应法。七相应法者,取欲者语一人,如是展转语第七人,皆得取欲清净,是名七相应法。八相应法者,若有长财,广佛四指、长八指,应作净施,是名八相应法。十相应法者,受具时有十人得受具,是名十相应法。二十相应法者,年满二十而得受具,是名二十相应法。

「一相应法者,比丘尼织绳一匝,是名一相应法。二相应法者,不织绳一匝织绳一匝,是名二相应法。三相应法者,织绳一匝不织绳二匝,是名三相应法。四相应法者,四迦罗沙畔是也,天竺国十六铜钱是一迦罗沙畔。冬天遮寒极重价衣,用四迦罗沙畔作不过,是名四相应法。五相应法者,比丘尼五衣具足得受具足,是名五相应法。七相应法者,七种饭是,是名七种相应法。八相应法者,有檀越请比丘尼食,比丘尼去时晚至,彼中尼多问腊次第,日已逼中食不得足。世尊闻已因而制戒:『从今已去,比丘尼大众集时,听上座八人问次第,余者随意而坐。』十相应法者,比丘成就十法,僧羯磨差令作教诫比丘尼师。何者十?一成就波罗提木叉戒。二多闻,多闻者,诵三藏文义皆利,是为多闻。三诵比丘比丘尼经。四口中常说微妙好语,心中起悲,语了了可解。五诸根完具相貌殊特,人所爱敬。六族姓子,若刹利、居士、婆罗门。七有好才辩,为尼说法示教利喜。八为比丘尼所贵重。九于比丘尼三业无失。十若二十腊若过二十腊。是名十相应法。二十相应法者,二十腊是。

「一相应者,阿练若比丘独在一处,僧布萨日心念口言:『众僧今日布萨,我亦布萨。』二相应法者,二比丘共展转言:『长老!今日众僧清净布萨,我亦布萨清净。』是名二相应法。三相应法者,三人亦展转相语,是名三相应法。四相应法者,一人白已然后布萨,是名四相应法。五相应法者,边地无僧,通律师五人得受具,是名五相应法。七相应法者,七灭诤是,是名七相应法。八相应法者,比丘尼八敬法是,是名八相应法。十相应法者,比丘成就十法得正说戒,是名十相应法。二十相应法者,如上童女说。

「一相应法者,一比丘自恣是。二相应法者,二比丘展转自恣法是。三相应法、四相应法,皆展转自恣是。五相应法者,五人羯磨差一人作自恣者是,是名五相应法。七相应法者,成就七法,是名七相应法。八相应法者,在家白衣笃信三宝成就八非法,僧为作覆钵羯磨;舍八非法已,僧还为舍覆钵羯磨。是名八相应法。十相应法者,不成就十法,不得与人受具,是名十相应法。二十相应法者,若比丘三衣不具,尽力求索满二十日作办割截缝受持。若不办,至三十日得办者,割截缝受持。若过三十日不办,应作净施。若不净施犯舍堕。

「一相应法者,二比丘共住,一者命过。在者作是念:『此亡比丘物应属我。』此人即得,后来者不得。是名一相应法。二相应法者,三人共住,一人命过,二人应展转相语:『大德忆念!此物应属我等。』二人如是展转,是名二相应法。三相应法者,四人共住一人终亡,三人展转如上所说,是名三相应法。四相应法者,五人共住一人终亡,四人作羯磨分之,是名四相应法。五相应法者,五人羯磨分亡比丘物,四人羯磨施一人,一人还施众,然后得共分之,是名五相应法。七相应法者,恭敬七法,是名七相应法。八相应法者,比丘成就八法,僧应差令发檀越信心忏悔,是名八相应法。十相应法者,有说十人作法事得如法,若说九人十一人不如法,是名十相应法。二十相应法者,二十人拔筹,是名二十相应法。

「一相应法者,若比丘独住,自知有所犯,无忏悔处,应作心忆持,后见一比丘即忏悔,是名一相应法。二相应法者,比丘犯罪已向一人发露,若不除,后至众中更忏悔,是名二相应法。三相应法者,比丘犯罪已向二比丘发露,若不除,后至僧中更忏悔,是名三相应法。四相应法者,若比丘犯罪,向四人忏悔作羯磨得除,是名四相应法。五相应法者,五种忏悔法是,是名五相应法。七相应法者,比丘成就七法得止说戒。八相应法者,如来见八种过患,是名八相应法。十相应法者,听畜十种粪扫衣,是名十相应法。二十相应法者,若比丘欲作新敷具,应用二十两羊毛作,是名二十相应法。

「中前相应者,五正食、九种似食,及余中前相应者是,是名中前相应法。初夜相应者,如蒲桃浆乃至水解浆等,是名初夜相应法。七日相应者,五种药及余药,是名七日相应法。尽形寿相应法者,一山涉子、二识留、三留草、四善善、五卢破罗、六胡椒、七薑、八毗钵、九尸罗折勒、十真浮留、十一填力、十二伽伦拘卢喜,如此等众多,是名尽形相应法。

「养生众具相应者,三衣、钵、敷具、针毡筩、瓫瓶箧,如是等比丘所须物,名为养生具相应法。钵与人相应者,铁钵、苏摩钵,如是等众多,是名与人相应法。衣与人相应者,十种衣财如法染治割截得受持,是名与人相应法。敷具相应者,如齐量作,是名与人相应法。针毡筩与人相应者,如上文说,是名与人相应法。

「乞食相应者,乞食时得食与钵平,不得多受。乞衣时檀越虽大有所施,少三衣者取,不得过取,是名乞衣相应法。尔时世尊乞食已还住处,执衣擗揲着一处,是名衣相应法。敷具相应者,如敷具揵度中广明,是名敷具相应法。齐量者,泥洹僧长四肘、广一肘半,是名齐量。钵、衣、敷具、针毡筩、行道人房,如是等一切物,如佛说者名为齐量,不如佛语名不齐量。

「染色相应者,诸比丘衣色脱,佛听染用十种色。十种色者,一泥、二陀婆树皮、三婆陀树皮、四非草、五乾陀、六胡桃根、七阿摩勒菓、八佉陀树皮、九施设婆树皮、十种种杂和用染。如是等所应染者,此十种色。是衣三点作净法,一用泥、二用青、三用不均色,用此三种三点净衣。

「威仪相应者,所着衣服齐整,乃至不应立大小便,是名威仪相应法。

「所应差人者,白二白四羯磨差人。先结不净地,次结众僧房舍,后结十界。结大界已当问众僧:『何处作净厨?』僧所可处结作净厨。后结布萨处,最后结不失衣界。解界时,先解不失衣界,后解布萨界,复解众僧净厨界,次解大界,次解僧房舍界,次解不净地界安杂物处。教授比丘尼,自恣行筹僧使,为四方僧营事,从檀越信心分粥分前食,乃至寺中净人不听笃信檀越家乞食,作制狂乱失性、为尼受大戒,如是等及余未列名者差人作羯磨,是皆名差人相应法。

「处所相应者,若塔若衣坏破穿,皆应修补涂治,是名处所相应。和尚住处、阿阇梨住处、众僧住处、僧布萨处。尔时世尊为病比丘羯磨净地作食处。若客比丘来到,寺主人应语不净处、僧房处、结大界处、净厨处、布萨处、不失衣界处、饮水处,是名处所相应法。

「方相应者,若和上众僧,随师僧向何方,是名方所。又复方者,佛在王舍城中,月尽十五日说戒时众僧皆来集。佛问:『汝等从何处来?』诸比丘说其方所,是名为方。东方有罗睺跋陀塔,南方有处所名多奴,西方有处所名书毗陀楼陀,北方有处所名无至罗毗阇。此四处最是边方,通律师得五人受戒。是名方所相应法。

「国土相应法者,阿槃提国通律师五人得受具足,阿犯乾提热得数数洗,亦听两三重皮作革屣着。尔时诸比丘雪山中夏安居,身体剥坏,来到佛所。佛闻已,『如此国土听着富罗複衣。』有二比丘,一名乌嗟罗、二名三摩跎,来到佛所白言:『诸比丘有种种性、种种国土人出家,用不正音坏佛经义,愿世尊听我用阐提之论正佛经义。』佛言:『我法中不贵浮华之言语,虽质朴不失其义,令人受解为要。』尔时世尊在毗舍离。世俭穀贵乞食难得,诸比丘乘神通力至岂伽国乞食。彼国人恶贱道人,持食着地不过手中。有诸比丘往白世尊。佛言:『虽非手受,施心已竟,可取食之。』是名国土相应法。

「自恣相应法者,一人心念口言。二人三人四人皆展转相语。五人羯磨自恣。是名自恣相应法。

「自恣与欲相应法者,有五种与欲:一我与自恣;二我自恣;三为我故作自恣;四手作相貌自恣;五口作相貌自恣。若此五种不成,不名与自恣欲。是名自恣相应法。

「自恣取欲相应法者,僧差人令取欲。取欲者,若父母病难、非梵行难,如是众多难,当与余人令持欲去。与欲法,语持欲去者言:『大德忆念!我某甲,今日众僧自恣我亦自恣,与众僧清净欲。』是名与欲相应法。取欲比丘若未得还,忽大水来及师子虎狼难不得往自恣,出界外自恣者,亦得清净。去者亦得清净。是名取欲人自恣相应法。

「波罗提木叉相应者,尔时世尊在静房中作是思惟:『今为诸比丘制,听集一处说波罗提木叉戒。我若不为制者,新学比丘欲学波罗提木叉者,云何得闻?何所修集?』尔时世尊从静房起,告诸比丘:『从今已去,汝等当集一处说波罗提木叉戒。欲说戒时先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集一处说波罗提木叉戒。白如是。」』名波罗提木叉戒相应法。

「说波罗提木叉相应者,有五种略说波罗提木叉,文如上说。复有说波罗提木叉相应者,文如上母经中说。是名说戒相应法。

「布萨相应者,乃至三人展转语布萨。如法布萨者,四人已上一白然后布萨。布萨处,下座比丘应扫洒地,是名布萨相应法。

「欲相应者,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唱净。唱净已今日众僧布萨。』有病比丘不来者,听与欲,遣人取之。是名欲相应法。若有缘与欲,无缘应去。与欲有五种,如上文说。

「取欲人相应者,若取欲有众难不得来,取欲者清净,众僧清净,是名取欲人相应。

「清净相应者,若病不得来自说清净,是名清净相应布萨。自恣中得言与清净欲,余欲直言与欲,不言清净。是名与欲清净。取欲者,有难不得去,名清净取欲,是名取欲人清净相应法。

「上来所说种种制者,比丘经、比丘尼经、摩得勒伽经、增一经、诸乾度经如此等经中推求之。若与五经义合者,应受持莫舍;若不与合者,置而莫行。复应推法,一缘、二制、三重制,总略、犯不犯,要与五种经相应。五经中缘、制、重制对而求之。云何名为总?比丘即名一切比丘,是名为总。云何名为略说?初中后说但令义显,是名为略。广说者,若有比丘向比丘说其所解,我从佛边闻如是说。闻此者即不得非其所说,亦不得即取,持此所解与五部经对之。若与经相应者,应语言:『长老所说甚善,好自受持莫令废舍,常应为人如是广说。』若不与五经相应者应谏之:『长老所说不应受持,亦莫广为人说。更求胜解。』是名第一广。第二广者,自云从众僧边闻,亦向他人说其所解。闻者亦如上,不非不受取,五经验之。是名第二广。第三广者,若有比丘自云从三人边闻,亦向余比丘说其所解。此闻者受不受,亦推五部经中验之。是名第三广。第四广者,复有比丘自称,我从二大德比丘边闻如是说,亦向余人说其所解。彼闻比丘受不受,亦应如上验之。是名第四广。广有二种:一者广文、二者广义,是名为四广。复更略明应不应义。应者,铁钵、瓦钵、优伽国钵、优伽奢国钵、毗舍离国黑钵、舍卫国赤钵。钵虽有六种,其实铁、瓦二也,是名钵相应钵。不相应钵者,栴檀钵、尸舍婆木钵、石钵、金钵、银钵、琉璃钵、玉钵、七宝钵,是名不相应,是故言相应不相应也。

「彼人应此人不应。应者,比丘畜长钵得满十日。不应者,比丘尼畜长钵不得过一日。是名不应。此是彼人应此人不应。

「尔所人应尔所不应者,若钵破过五缀,更求新钵受持者,要四人中白二羯磨受持,三人已下不得。是名尔许人应尔许人不应。

「齐量应不齐量不应。应者,升半已上至二升半,是名应。不应者,不满升半、过二升半,是名不应。以是义故,言齐量相应不相应也。

「是色应是色不应者,受熏色应,不受熏色不应。是名色相应不相应。

「或时应或时不应。应者,若为贼劫水漂若堕地破若失,如是人者应语父母亲里眷属索,是名应。若不为水漂贼劫堕地破失,语父母亲里眷属索者,是名不应。是名人应不应。

「衣相应不相应。应者,十种衣财应。不应者,上色衣锦衣白色衣着须衣,如是等众多皆不相应。是名衣不应。三衣,独受持一衣亦不应,乃至头有须钦婆罗衣亦不应。

「有时中应有时中不应。若为贼急水漂火烧若忘失,如是时中应语父母兄弟亲里,若不如此不应语求索也。是名是时应是时不应。

「僧竭支相应者,极短过系腰下一搩手作,法令覆两乳柱腋下,是名相应。不相应者,过限短作不相应。衬身衣者,暮卧时齐咽覆脚,但使莫污外净衣,是为齐量。覆疮衣长四肘广二肘。雨浴衣长二搩手半。净体巾长一搩手广一搩手。净面巾长结捲一肘广亦结捲一肘。净眼巾纵广皆自一搩手。是名此应此不应。

「尔所人应尔所人不应。应者四人三人,二人不应,是名尔所人应尔所人不应。或时应或时不应。应者从自恣后一月中得受迦絺那衣,过是不得受,是名或时应或时不应。有色应有色不应,佛所听者应,佛所不听者不应,是名有色应有色不应。有齐量应有齐量不应,应者泥洹僧踝上三指应,过是长不应,是故名应不应。行路法,前安居后安居,随向何处好,应行向安居处。安居处,后有缘乞七日法,是亦应行。安居前后一月,是亦应行。不应行者,夏中无缘不应乞七日,冬中无缘不应行。是名应行不应行。

「人应不应者,过度长、过度短。有诸难,师僧不具。是名不应。应者,不长不短、年满二十、无诸难、师僧清净具足,是名应。是故名人应不应。

「房应不应。应者,僧如法施地,地处无诸难,作应齐量,是名应。不应者,僧不如法与地,地处有诸难,作过量所求甚多令檀越讥嫌,是名不应。此是房应不应。

「犯毗尼者,七聚犯乾度,是此七聚法应一一推其所犯缘,复应推此罪当云何忏悔而得灭除,复应知起此罪时,初夜竟夜何时中起,复是二夜中起耶,复应更推前食、后食、昼日犯?所起犯,为因人、为因法?初夜所犯者,不应受用而受用是也。夜犯者,比丘为比丘尼说法犯也。二夜犯者,共未受具人过二夜,明相未现不起不出,是名为犯。中前犯者,中前洗足以油涂足入聚落,除病犯也。后食犯者,先受人请中食,后更余处受请,不语比座去,是名犯也。昼日犯者,若比丘昼日露处脇着地卧,是名为犯。复有昼日犯者,不着泥洹僧僧竭支,单着袈裟经行。又复弟子与和上阿阇梨过食取食,不中着革屣,是名昼日犯。从法所起犯者,得过人法,不得向白衣说。若同出家人知旧言,不相违者可向说,不应向余者说。复有因法犯者,若授前人经若并诵,授经者授前句,受者接后句诵,如此人者不应授经。不并诵者,上座诵前句竟,下座次应诵上座所诵句,若同时诵不得。不得为女人说法过五六语,不得为覆肩覆头,如是等众多不得为说法,是名因法所犯。因人所犯者,长短过度、不满二十、有遮法、师僧不具亦不清净,非法群品受戒、虚空中受戒、界外受戒、若授十三种非法人戒,受戒不得戒者。一切皆名因人犯也。

「所犯因六处起,应推六处忏悔。有犯因身起非心口,有犯因口非身心,有犯因心非身口,有犯因身心起,有犯因心口起,有犯因身口心起,有犯因贪欲起,有犯因瞋恚起,有犯因愚痴起。有犯是身口愚痴所害,有犯是身口瞋恚所害,有犯是身口贪欲所害。有犯因身非心口者,初波罗夷、故弄阴出精,有犯是不善、有犯是无记,离三衣宿、若故以杖手打人等,比丘皆名身犯。从口所起犯者,第四波罗夷、若共女人淫欲心麁浊语、若瞋恚心语、若自称叹己身以淫欲供养我、若以二无根谤、若毁呰他种姓形貌、妄语两舌,如是等及余口业所犯者,是名口业所起犯。从身口所起犯者,第二波罗夷、为人行媒、若为房事,此等及余,是名身口所犯。因心所起犯者,如三十事中金银施主所与,手虽不捉心作己有,语净人持着某处,不语净人言任汝所为;如比丘见他所犯,覆藏不向人发露,是为心犯。身心所起犯者,如上身心所犯是也。从身口心所起犯者,如上身口心所犯是也。从贪欲所起犯者,初波罗夷、故弄阴出精、身触口、赞叹己身,如是等是也。从瞋恚所起犯者,第三波罗夷、二无根谤是也。从愚痴所起犯者,若比丘恶性不受人谏,如是比皆因愚痴所起犯也。身贪者,初波罗夷、身触、故弄阴出精,及余身贪所起者是也。口贪者,麁浊语、为淫欲故赞叹己身,乃至及余,如此比皆名口贪也。身口贪者,如有母子二人出家,子常来供养母。母子各生贪心,母语子言:『此是汝本所出处,今还看之,有何咎也。』子用母言,即行不净。是名身口所贪也。如此比众多,略说之耳。从身瞋生者,手自断他命及杖打他,复有比丘共白衣诤,决他穀田中水令穀得死。如是等瞋,是名从身瞋所生。从口瞋所生者,若比丘语人言:『为我断某甲命。』若遣书,如是等非一,是名从口瞋所生。

「从身口瞋所生者,乘瞋心若身若口害他恼他,是名从身口瞋所生。从身愚痴所生者,若比丘取床敷卧具露地敷坐,去时不自举,是名从身愚痴所生。从口愚痴所生者,若客比丘受众僧房舍卧具,去再宿不自来语、不教人来语,是名从口愚痴所生。从身口愚痴所生者,若受众僧房舍床敷,去时不教人举、不自举,是名从身口愚痴所生。

「从身贪所害者,有一比丘名能加僧提,僧差令守寺。后有一小女来至寺中,即捉共行不净。此女年小根坏而死。诸比丘心疑,杀淫于此二处何中犯罪?往问世尊。佛言:『淫边得罪也。』是名身贪所害犯也。从口贪所害犯者,尔时白衣疾病而卧。其人有妻颜貌端正,有一比丘往到问疾,语彼妻言:『可共行欲事。』女人答言:『我有夫主,不得自从。』比丘即为病者说法,语言:『若作罪行久住于世,后世受罪甚久。若有福德命终,即受天乐。何用此恶活为?』此病者即因此厌身方便取死。诸比丘白佛。佛言:『此人犯波罗夷。』是名从口所贪犯也。

「从身口所染害者,即身口贪是也。尔时有优婆夷苏毗耶,语比丘言:『若共我行欲者,不净欲出时应舍起去不犯。』比丘即用其言共行欲,谓为不犯。如是展转世尊闻之。佛言:『此是身口所贪犯也。』又复身口所贪犯者,有一比丘为弟子受戒,白四羯磨受戒已,不为说戒相,直舍来向寺。弟子在后见其本二,问言:『君何所作?』答言:『师将此中受大戒。』妇即语言:『持戒日长,今因便相见可共行欲。』夫即用妇言共行不净。此人所以行不净者,不识戒相故尔。佛闻已制戒:『从今已去受戒已,即为受戒者说戒相令知。』是名身口所贪犯也。身瞋恚所害者,乘瞋心手自断他命,是名身瞋心害犯也。口瞋害犯者,遣使杀人,是名口瞋害犯也。身口瞋恚所害者,身自杀、口语人杀,是名身口瞋所害犯也。身愚痴所害者,若属他木、若菓若树,不语主辄取,是名身愚痴所害犯也。

「口愚痴所犯者,若有比丘,见比丘所作不是,语言:『长老!此所作不如法,不须重作。』答谏者言:『我不用大德语。当更问有智慧者。』此名口愚痴所犯也。复有口愚痴所犯者,众僧说戒时语言:『何用说此微细戒为?』此亦是口愚痴所犯也。复有人,僧说戒时作如此语:『汝等所说,我等数数闻他,何须重说也?』此是口愚痴所犯。

「身口愚痴所犯者,若二三人教一人令杀。去者言:『可尔。』即往杀之,是名身口愚痴所犯也。不善犯者,是凡夫人故作所犯,及学人故作所犯是。何者犯是无记?凡夫人非故心作、忘误作,学人及阿罗汉忘误作,名为无记有犯。

「忆念忏悔者,若知而故作者重,若愚痴不解作者轻。重者,若一人前、若众僧前忏悔得除。轻者,心念口言除也。此是犯突吉罗恶口罪也。一切不善无非突吉罗。

「突吉罗者,皆名恶作也。死人未坏,尸上取粪扫衣;穿牆壁出死尸置外,尸上取粪扫衣;篱上有衣,谓粪扫衣取,皆轻,心念忏悔即除,是身所犯。若有所犯,说戒时至不得忏悔,当自忆持,说戒竟然后忏悔。有忘误犯者,心念自责灭也。心念自责灭者,众学中不故作者是。故作下者,一人前忏悔者,是名轻也。故作中者,自性偷兰、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是名中犯,一人前悔也。重者,十三僧残、僧残边偷兰、波罗夷边偷兰,此是忏悔中重者。不可悔者,四重突吉罗波逸提偷兰,此罪不可悔也。

「若比丘共诤,欲除罪者,先共斗者忏悔,如草敷泥上令人过不污,共和合忏悔,覆恶上得生善,然后悔所犯也。阿浮呵那忏悔,如上文所说。灭斗诤言讼毗尼者,相打恶骂是名为斗。诤者,朋党相助是名为诤。言者,彻断事官故名为言。讼者,各说事理是非名为讼也。斗有三种:善、不善、无记。复应推诤缘因何而起?云何忏悔而得灭也?此诤为初夜起、中夜起、后夜起?为前食起、后食起、中后起?为二夜起?为因法起、为因人起也?因初夜起者,此初夜浆,或言过初夜中饮或言不中,乃至长短非法群品受具,或言得或言不得,因是起斗。如是一切皆如上犯。毗尼文中说,此诤缘根本有六,分别十八。何者为六?一者瞋恚、二者恼害、三者幻伪、四者悭嫉、五者见取、六者边邪二见。瞋者,面色变异令人可怖。恼害者,能害他令恼。幻伪者,心不真实诈作虚事,是名幻伪。悭嫉者,贪前物不欲与人,名之为悭。嫉者,见他所得生恼,是名为嫉。见取者,取己所见为是、他见为非,是名见取。边见者,见续为常,见灭为断。邪见者,谤无因果。是名六处所起。何者十八种分别?上起从法非法乃至说非说。十八种上起斗,是名诤根本聚也。此斗聚有二因缘灭:一者人现前、二者推求所起处。如六群比丘住舍卫城,向阿梨跋提河上浴,脱衣着岸上。后迦留陀比丘来,脱衣着六群衣上,出来不审谛,着六群比丘衣去。六群谤迦留陀盗衣,即屏处为作羯磨。迦留心疑,往白世尊。佛言:『汝取衣时作何等心取?』迦留言:『作己想取。』佛言:『若如是者,不犯盗也。』因此即制:『从今已去要具二缘:一推其缘、二人现前,然后作灭毗尼。』是名灭诤毗尼。断烦恼毗尼者,此毗尼断欲界、色界、无色界见谛修道使缠,是名灭烦恼毗尼。使者,随逐行人不令修善是使义;久来所习难舍是使义;能使人沉没恶道是使义;系缚行人在生死中是使义;能使人受身相续不绝是使义;不断烦恼是使义;怨家是使义;方便不舍是使义;作恶不断是使义。十使者,见使、疑使、戒取使、欲染使、恚使、色染使、无色染使、无明使、慢使、掉使。缠者,无明缠、瞋恚缠、懈怠缠、睡缠、掉缠、悔缠、疑缠、自贪己物缠、复贪他物缠。从是生斗诤竞讼,因此后生害心,缠缚行人不令解脱,是名缠义。又复缠者,我见缠、疑缠、戒取缠、欲缠、恚缠、悭缠、嫉缠、无明缠、慢缠、掉缠。此十缠即是十结,是故名缠。欲界所摄十二居止,色界二十二居止,无色界四居止,见谛所断身见戒取疑。何者修道所断?薄欲界贪欲、瞋恚、无明,得斯陀含果。断欲界贪欲瞋恚、无明尽,得阿那含果。断色无色界贪欲、无明尽,得阿罗汉果。此所起烦恼,应推求何处起?何处灭?起处者,于结使起处,生贪着染心,能生一切烦恼。何者结使起处?眼见身色生爱着心,计以为常亦计我,乃至意法亦如是。外六尘、中六识、内六触、六受、六爱、六觉、六观,乃至五阴、十二入、四大识眷属,观此以为我、以为常。因此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上起我起常故,能生结使一切烦恼凡有五百,故言一切也。是名所起处聚。

「灭聚者,于烦恼起处法中生过患想,眼见身色乃至意法,作无常无我观,识眷属作无常苦病痈毒箭在身空无我观。作此观已,能断一切烦恼,是名灭聚处也。

「欲断烦恼要作五种观行:无常行、苦行、无我行、寂灭法、空行。无常行者,念念不住病坏所加,是名无常。苦者,如痈如病如箭入心如物坏生苦,是名苦行。空者,观我我所皆如幻化无有实法,是名为空。无我行者,观一切诸法皆无有我。无常、苦二行总观一切有漏法,空,无我二行通观有漏无漏法。寂灭义,无有生死变易,故名寂灭法也。是故行者,常应系心在五行观也。

「所观境界者,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乃至作六念处观,及寂灭法身念处、安般念处乃至四无量心念处,食不净想乃至断想,杂阿含中应广知。若作骨想坏想,从足至顶作不净观乃至散灭想,此是心所缘境界。若住三空中,随用何门观而断结使,是名住三解脱门。若行人住地中时,应观六地:一者白骨观地、二者性地、三者八人地、四者薄地、五者离欲地、六者已作地,是名住地。

「见谛中所应断者有六:一身见、二疑、三戒取、四向恶道欲、五向恶道恚、六向恶道痴。修道所应断:一欲染、二恚、三色染、四无色染、五无明、六慢、七调。断如此七烦恼,便得证果,断三结得须陀洹;欲染恚薄故得斯陀含;欲染恚断故得阿那含;一切结尽故名阿罗汉。是故言此等断故得果。以果分别于人,得须陀洹果故名须陀洹,得斯陀含果故名斯陀含,得阿那含果故名阿那含,得阿罗汉果故名阿罗汉。是名断聚集处。

「比丘毗尼受具足者,或应或不应,乃至齐量或应或不应或听或不听,应齐量听、不应不听。有犯不犯,如法者不犯、不如法者犯。如此次第应推。钵乃至房,应不应如上文所说。一切受具足人相应者,钵囊、革屣、针筒、禅带、袈裟、钩纽绳、腰绳、盛眼药筩、药斫药器、头上帽、水漉。如是等物有应不应,是名比丘毗尼。比丘尼毗尼者,受具足比丘尼或应或不应,若齐量者不犯、不齐量者犯,亦应次第推钵乃至房。若诸比丘尼得钵,即日受持一,余者若作净施若遣与人。若泥洹僧、僧竭支如上说,覆疮巾如上说,浴衣如上说。衣乃至房,如比丘经中说。式叉摩尼得自取食,今日取明日得食,余者皆如大比丘尼法学。是名比丘尼毗尼。

「少分毗尼者,比丘有二百五十法;比丘尼有五百法;式叉摩尼如大比丘尼法,但除自取食食、取已至明日故得食;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各自有戒,皆是其人毗尼。是名少分毗尼。

「一切处毗尼者,一切净持戒、净心戒、净慧戒应当学,一切微细戒尽应如重持之,乃至究竟令梵行波罗提木叉戒使得清净。一切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应随顺行正见乃至正定。优婆塞、优婆夷,应当除其邪淫,乃至远离杀生邪见,是名俗人戒也。

「推求所犯轻重聚,及起处缘、可灭不可灭经。」

毗尼母经卷第八


上篇:善见律毗婆沙

下篇:鼻奈耶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律部目录

早课(朝时课诵)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一卷 宋元嘉年求那跋摩译 闻如是:...

佛说菩萨内戒经

佛说菩萨内戒经 宋北印度三藏求那跋摩译 佛以十五日说...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

(以下仅限出家具戒者观看)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第一 失...

弥沙塞羯磨本

(以下仅限出家具戒者观看) 弥沙塞羯磨本 大开业寺沙门...

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

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一名比丘师经) 失译人名今附西晋...

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

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亦名闻城十二因缘经) 吴月氏...

【注音版】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如是我...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四品学法经

四品学法经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其有三德学,号真...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临济慧照玄公大宗师语录序 曹溪派列,淘涌而流注无穷...

佛说尼拘陀梵志经

卷上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精舍。...

佛说长者女菴提遮师子吼了义经

佛说长者女菴提遮师子吼了义经 失译人名今附梁录 如是...

结了善缘,才能得蒙救度

《智论》里面说,一种可能,或可蚂蚁在自己的前面成佛...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十方诸佛是在果地上圆满了菩提心,我们业力凡夫是在烦...

圣严法师《别再执著了》

能够放下的人,是有智慧的人,是自在的人,是解脱的人...

什么叫做佛号还没「念好」

印光大师有一个皈依弟子王慧常居士,他在印祖往生之后...

如何战胜逆境,在逆境中生存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许许多困难与挫折,所谓「人生不...

山道上的小虫

清晨登山的时候,在山道阶梯上,看见一只被人踩扁而黏...

你是否已经忘了金钱最初的意义

在你愁眉苦脸度日之际,是否已经忘了金钱最初的意义,...

必须觉悟的三层道理

我们在没有学佛之前,我们的内心状态是跟着感觉走,你...

如何对待生活和工作中的消极悲观

问: 弟子在生活中,体会到当今社会的种种五恶五痛情...

既然理即是佛,我们与佛又有何区别

《楞严经》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 事非顿除,因次第...

华严字母的殊胜之处

华严字母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承,已成为佛教梵呗的一颗明...

尽说西方是小乘,小乘原自不相应

尽说西方是小乘,小乘原自不相应 尽说,也是有相当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