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二十七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二十七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辩缘起品第三之七

如是所成。取为缘故。驰求种种可意境时。必定牵生。招当有业。谓由爱力。取增盛时。种种驰求善不善境。为得彼故。积集众多能招后有净不净业。此业生位。总名有支。应知此中由此依此。能有当果。故立有名。上座释言。有谓有性。故世尊说。有谓当来后有生起。有性即是当来世中果生起义。如是所释。理教相违。有应与生无差别故。当果生起。体即生支。则缘起支。便应数减。若谓现业是有因故假立有名。亦不应理。业体即是现有性故。业是现有性。能为当有因。故不可但言有因故名有。自性是有。宁假立名。如业有为因感异熟。有此果有。岂假因有为名。设许假立名。非失有自体能有所有。俱有性故。为证彼义。不应引此经。由此经文有异诵者故。云何异诵。如有诵言。有谓能令后有生起。设如彼诵。理亦无违。此于因中。说果名故。由有体是当有起因。假说当来后有生起。为显此义。故世尊说。取缘有已。次为显有是生缘故说此契经。又有于生为因最近。故契经说。业为生因。为显业有是生近因。故于业有因上。假说果名。此事必然。故后总结。言取缘有有缘生故。又余经说。佛告庆喜。招后有业。此中名有。是故上座。所引契经。于自释有不堪为证。唯对法者。所释有名。符理顺经。最为殊胜。有有二种。谓业异熟。今于此中。唯取业有。辩当生果近因性故。如前异诵契经中言。有谓能令后有生起。即如前际业说行支。今后际中。业名为有。此显生死前后际同。惑业为因。招异熟果。上座妄执。此有支名。总摄一切有。经不别说故。谓佛总说。有略有三。故知有支。摄一切有。若不尔者。世尊但应说此为行。或说为业。复有经证。如契经言。有谓当来后有生起。又世尊告阿难陀言。有略有三。欲色无色。又世尊告阿难陀言。业感当来后有名有。又契经说。诸有若无。颇有有不。乃至广说。故取能作业有生因。业为有助令生有起。是为略述。上座所宗。如是所言。皆非善说。虽不别说。然应别解。如说。识等缘名色等。虽于此中总说三界所有缘起。而许依容有说。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如是此中。虽不别说。而应别解。谓三界系业。说三界有名。如是有何过。若异此者。应摄非情。谓彼自言。若于此法。欲色无色贪等随增。此法如应。名三界有。非情诸法。亦欲色界贪等随增。以于此中不别说故。亦应摄彼。而彼不许。故非总摄。若谓此中依无明等有情说故。虽总说有。而不可谓亦摄非情。岂不此中但依流转还灭次第。及依惑业为因感生。次第说故。虽总说有。而随所应。但依不善善有漏业。说为欲色无色三有。若此有体如彼行支。何不如彼以行名说。前于思择行名义中。已辩余无所随义故。何不名业。为欲显此感后有因。是业差别。非一切业皆后有因。故立有名。不说为业。又业名有。圣教极成。如七有经说为业有。故彼所说。不别说故。知有支名。摄诸有者。违理教故。非为善说。彼所引经。应正详辩。且初所引颇勒具那契经中说。有谓当来后有生起。此前已释。谓此经文。有异诵故。及于因中。说果名故。又彼所引。三有契经。亦不相违。总问答故。非我等说一切取蕴不皆名有但有支内。业有胜故。唯业得名。然彼阿难陀。总问诸有。不问有支故。佛还总答。故彼所引。非证有支通以三界诸有为体。又彼所引二有契经。亦不相违。以总说故。谓于业有异熟有中。总说有声。俱有性故。前三界有。总以有声。说三界系一切业果。今此为显因果差别业与异熟。说为别有。或三界有。以一有声。说无量门。诸有漏法。今此但说感当来业。及后有果。总名为有。或此经说。业感当来。后有名有。此经正辩感后有业名为有支。如何引之。证通名有。故此文后。复作是言。若欲界系业有无者。颇得施设欲界有耶。不也世尊。乃至广说。此显要有业有方有异熟有义。即正说有缘生谓当生位。已有身根命根异熟说名后有。如是即以有声说生。非业俱行异熟名有。此于后有。无感用故。如是圣教。顺对法宗。如何引之证成彼义。又彼所引大缘起经。诸有若无。颇有有等亦不达义。故复引来。此中世尊。为辩行有取果与果功能时别。言诸有若无颇有有不者。寄问欲显业取果时。谓若此时无现业有。必无能引当生有义。于此文后。复作是言。诸有若无颇有生不。此寄问显业与果时。谓若过去业有无者。必无生有令正起义。或此后文意显业有。虽取果已要未断灭。方有与生令正起义。若无过去业虽未断。已灭无体。何能与生。而今契经。作如是说。若谓犹有旧随界故。此但有言无作因理。故此一分经义有别。非证要有现在业有方令现在果有亦有。现业俱有非现业果。如何无业。彼有便无故。此经非证有支通摄有。此中业有是能有。若异熟有是所有。如是所有。即是当来业果生中之差别义。此中正说。能有为有已具成立。如前行支。然彼复说。故取能作业有生因。业为有助令生有起。此非谛说。唯取诸业。为此有支。已于上文。数成立故。契经唯说取缘有故。唯许业有取为缘故。岂不上座于此义中已立有支。唯是业有。不说取缘异熟有故。由此所说。业为有助。令生有起。但如童竪自室戏言。非佛说故。业俱行有。于后果生。无感功能。前已说故。若谓业有由异熟有助其力故为生有因。是则彼宗。生无色界。业有起位。都无异熟。既无助力。应不招生。若谓尔时。有异熟界。前已破故。理亦不成。设许业有由异熟有助其力故。为生有因。是则有支。唯是业有。唯此业有。用取为缘。能作生缘其义成立。诸对法者。亦许一切无明等位皆具五蕴。然就胜者。以立支名。余劣俱生。但为助伴。故异熟有。于有支中。非立名依。以非胜故。又彼上座。忿嫉缠心。毁骂先贤。辩取缘有。唯显业有以为有支。故自问言。契经所说。取缘有者。何因故知。即自答言。以现见故。谓今现见。欲取为因。无量有情。造种种业因戒禁取。内外道人。种种受持苦难行业。因见等取。毗婆沙师。外道等人。起诤论业。此中彼自不说有支。谓取为缘。业异熟有。佛亦不说。离业有支。故彼所言。总摄一切。有为取缘有者。前后相违。不顺圣言。非佛弟子。如斯显说违理教言。着违教理。颠倒妄见。执为真正。异外道宗。毗婆沙师言顺教理。所有见解。符会理教。拨为邪妄。同诸外道。如是朋党。赞己毁他。有智者闻深可喘笑。是故先说。今于此中。唯取业有。辩当生果。近因性故。理善成立。唯由业有。从此命终。复结当生。非异熟故。正结生有位。即立为生支。如此生中。行为缘故。初结生位。名为识支。如是来生。有为缘故。初结生位。名为生支。此位此名。正所须故。谓于现世。识用分明。未来世中。生用最显。随自用显。立以支名。或余经中。说生苦故。为造天趣。后有业者。令生厌舍。故说为生。或显后有业皆能招苦果。为令不造故说为生。由是余经。说生等苦毕竟寂灭名般涅槃。我不说生名依不相应行。是故上座所设难词。如在空闲独为哀泣。又先思择有为相中。已遣彼言。故不重述。此生支后至当受支。中间诸位。总名老死。即如现在名色六处触受四支。于未来生如是四位。名为老死。为令厌舍欣当有心。以老死名。显当过患。若今世识。即未来生。今识为缘。但生名色。生应非遍为老死缘。或老死名。非通四位。故至当受。名老死言。应更思择。此无有失。老死支名。定通四位。随容有故。说以生为缘以一一支皆名老死故。于老死位。说有四支显未来生。亦如现在。得有前后为因果义。如何知佛以老死声。总说当来名色等四。佛于缘起后际果中。已说一支。唯余四故。如是正显。于三生中具十二支有轮无始。过此更说。则为唐捐。说十二支义圆满故。若谓当果唯应说生于义已周说余无用。此亦非理。若但说生。后际果中。未遍说故。如过去世二支为因。招现在果已圆满说。如是现世三支为因。招未来果。亦应具说。为显后际如前际故。若异此者。教成减失。以不遍说后际果故。或愚者闻毗瑟笯等诸天世界。若得往生。彼唯有生无老无死。闻已造集种种邪因。如来说生皆有老死。为遮遏彼求生方便。故于当果。不但说生。彼上座言。世尊非以老死声说当来四支。以老死名无差别故。又契经说乃至死故。彼言非理。前已说故。谓前已说后际果中。已说一支唯余四故。四支虽别。老死义通。故以一名说四无失。如是而说。显前后际因果相应。不增不减。若过四位。立老死支。所说便增。无所诠故。亦名为减。不遍说故。由是老死定摄四支。乃至死言。亦无有失。前际业果。死为后边。非越四支别有老死。后际业果。理亦应然。除初位生。余名老死。望终尽位。说乃至言。非谓先时不名老死。又望定有。说乃至言。于生支后。死定有故。由是彼说。不堪收採。何故但以有为相名。说后际果。不说前际。现不现见。有差别故谓前际果。体及生等俱可现见。举体便知。后际二种。俱非现见。唯显彼过。令厌息求。如说。苾刍色生住起。应知即是苦生病住老死起义。乃至广说。生与老死。各说一支。显彼功能时分异故。或佛于此缘起义中。说世俗生等非就胜义说。彼初起位。总说名生。终尽位中。总说名死老。非定有然顺死故。不别立支。总名老死。或蕴增位。总说名生。蕴减位中。总名老死。或诸愚夫所欣乐事。总名为生。即彼愚夫所厌离事。总名老死。故生与老死。各别立一支。岂不亦有死缘生。何故唯说生缘死。由决定故。作如是说。谓有死者。非定有生。诸有生者。定有死故。若尔有生非定有老。由此中老据世俗故。如何可说生缘老耶。以若无生定无老故。如无云处则定无雨。非此中生定从死有无间而起。以有生支中有无间而得生故。由此佛说有情缘起。具十二支。义善成立。又诸缘起。差别说四。一者刹那。二者远续。三者连缚。四者分位。有余复说。显法功能。此中刹那。谓因与果。俱时行世。如契经说。眼及色为缘生于眼识等。有余师说。一刹那中。具十二支。实有俱起。如贪俱起发业心中。痴谓无明。思即是行。于诸境事。了别名识。识俱三蕴。总称名色。有色诸根。说为六处。识相应触名为触。识相应受名为受。贪即是爱。与此相应。诸缠名取。所发身语二业名有。如是诸法。起即名生。熟变名老。灭坏名死。上座谓此非应理言。一刹那中。无因果故。违圣教故。了义说故。谓俱生品。因果定无。俱生法中。谁因谁果。又此所说。违于圣教。如世尊告阿难陀言。识若不入母胎中者。名色得成羯剌蓝不。行有三种。于诸受憙。说名为取。吾当为汝说法增减。趣苦集行。趣苦灭行。非此品类可有集没。但由掉举无量过失。魍魉所魅。轻发此言。又此契经。是了义说。世尊决定说此为依。由佛此中自解释故。此一类许非正所宗。设是所宗。难亦非理。一念亦有缘起义故。非专为此而造论故。已成立故。种种说故契经说故。非所许故。谓先已说。非唯十二说名缘起。眼色为缘生眼识等。是缘起故。上座于斯。岂不忍许。又非为立俱时因果说一刹那。有缘起论。但为显示法相应有。谓前已说。一刹那中。具十二支。实有俱起。如是十二。为展转力生。为前因力起。别应思择。又已成立有俱有因。后义相应当更分别。又佛种种说缘起义。不可信一。而总拨余。以契经中或说十二或十一等。如前已说。一一支缘。所说亦异。谓或有说。无明缘行。或复有处。说触缘行。如了达经。或复有处。说爱缘行。如羯磨经。或复有处。说行缘识。或有处说名色缘识。或复有处说有缘识或有处说六处缘触。或有处说名色缘触。如大缘起契经中说。或复有处说二缘触如伽他说。眼色二等。或复有说。三和缘触。或复有处。说触缘受。或复有处。说二缘受。即上所引伽他中说。或复有处。说受缘爱。或复有处说触缘爱。如了达经。或有处说无明缘爱。如羯磨经。即彼契经说业缘眼。余经复说名色缘眼。有余经说。大种缘眼。诸如是等无量契经。佛说缘起。种种差别。是故上座。所引契经。亦不违斯刹那缘起。彼此所说。理无违故。又佛自说。刹那缘起。谓刹那顷。多物相藉。如契经说。眼色为缘。生痴所生染浊作意。此中所有痴即无明。痴者希求。即名为爱。爱者所发表即名业。若于此中。复说识等为余支体。违何理教。既无所违。何不忍许。又非我等许彼所引。说缘起经。是了义说。非了义相。次后当辩。设许彼经是了义说。亦不违害刹那缘起。上座于此。非理生嫌。而作是说。无量过失。魍魉所魅。轻发此言。今于此中。依对法理。略辩彼意。彼前所说。如贪俱起发业心中。具十二支。依何而说。为依发业因等起心。为依刹那等起心说。若依发业因等起心。瞋痴相应。为因等起。亦应具足有十二支。有瞋痴为转爱为随转故。不应但说贪俱起心。若依刹那等起心说。有爱为转。何故不论。有作是言。依因等起。以此于业是决定故。非爱为转所发业中。决定还用爱为随转。瞋痴等心。亦容有故。今谓此据刹那等起。即由此理。作如是言。无身语业见所断起非因等起。心所发身语业。离刹那等起。而有未生故。若异此者。举心起逆。尔时则应得无间罪。又因等起。时有远故非爱为转。业决定生。故此于业亦非决定。由此定据刹那等起。刹那缘起。如是应知远续缘起谓前后际。有顺后受及不定受业烦恼故。无始轮转。如说。有爱等本际不可知。又应颂言。

 我昔与汝等  涉生死长途
 由不能如实  见四圣谛故

连缚缘起。谓同异类。因果无间。相属而起。如契经说。无明为因。生于贪染。明为因故。无贪染生。又契经说。从善无间。染无记生。或复翻此。分位缘起。谓三生中。十二五蕴。无间相续。显法功能。谓如经说。业为生因。爱为起因。如是等类。功能差别。于此五种缘起类中。世尊说何。颂曰。

 传许约位说  从胜立支名

论曰。对法诸师。咸作是说。佛依分位。说诸缘起。经主不信。说传许言。若支支中。皆具五蕴。何缘但立无明等名。以诸位中无明等胜故。就胜立无明等名。谓若位中。无明最胜。此位五蕴。总名无明。乃至位中。老死最胜。此位五蕴。总名老死。故体虽总名别无失。如是前位。五蕴为缘。总能引生后位五蕴。随所应说一切一切。上座于此妄弹斥言。虽有无间生。然无缘起理。初结生有。不应理故。谓结生时。所有五蕴。于有情相续。非并能为缘。契经但言识入胎故。又失生惑业次第生理故。谓从六处触受。次第起诸烦恼。烦恼发业。业复引生。皆不成故。又因差别应不成故。谓说有情。前后诸蕴。皆总相望前为后因。则失立因差别道理。虽有前后无间而生。然非一切因能生一切果。如色法起。虽藉外缘。然自种力。无间引起。诸心心所。各别因生。若许分位。因应无别。又于无学成过失故。谓阿罗汉。若于爱位。或于取位。得阿罗汉。应无爱缘取及取缘有位。又应爱等不数生故。谓受为缘数生于爱。惑爱为缘。数生于取。若许分位。此不应成。其位已过。无重起故。又缘起经是了义故。谓此经义。佛自决了。前际无智等名为无明。福非福不动说名为行。六识身等名为识等。世尊恒劝。依了义经。是故于中不应异释。今谓上座所立诸因。无一能遮分位缘起。且初结生。不应理者。此非正因。就胜说故。谓初结生位。识用最强故。入母胎时。偏说其识。然非离受想等识可独生。相应俱有因中。已广成立。故就胜说。识入母胎。此显所依无能依必非有。上座自说。佛以识声。总说一切心心所法。故识支通摄一切心心所。如何废忘。今乃引经。证结生时唯许有识。又失生惑业次第生理者。分位缘起。于此宁失。谓如识位。就胜为名。六处等位中。六处等胜故。于六处等位。说六处等名。如是六处触受。次第起诸烦恼。烦恼发业。业复引生。此何所失。若如经说而执义者。定失如是次第生义。谓非六处独能生触。以说三和而有触故。触既非有。受从何生。受因既无。惑业宁起。惑业无者。生何所因。复有余经。说触生爱。应不唯说触为受缘。则失有支次第生理。是故憎背分位有支。言失生惑业次第生理者。彼所说过。自害彼宗。又因差别应不成者。理亦不然。依分位说因差别理。乃善成故。谓非我等许从一切还生一切。是差别因。以诸位中许有少色。于所余色。为胜生因。或有少色。于心心所。心心所法。为因亦然。非我所宗。说一切位色心心所。皆为胜因。彼彼位生种种别故。有位色胜。有位心胜。有位心所随一为胜。由遇彼彼差别因缘。如是如是差别生故。唯许分位缘起理中。得有如斯因果差别分明可见。何乃拨无。又于无学成过失者。此无有失。是所许故。谓于爱位。或于取位。得阿罗汉。我宗许彼无爱缘取及取缘有。上座若谓得阿罗汉。犹有爱缘取。及取缘有者。是则因有应复招生。既复招生。定有老死。如是应供当自归依。然非此中所说缘起。总依一切补特伽罗。是故无容于此设难。岂阿罗汉有爱有取。而可说言。谓阿罗汉。若爱取位。得阿罗汉。非离转根。有阿罗汉。得阿罗汉。是故上座所出言词。非慧所发。岂能如实宣释。甚深微细。难知缘起道理。又应爱等不数生者。此亦无违。非所遮故。谓非说分位缘起论者。言触受爱取余位不行。虽诸位中皆多法起。然随胜者。以立支名。上座于斯。非不忍许。谓识支位。唯一刹那。亦许于中摄诸心所。我宗亦尔。何所相违。又缘起经是了义者。理最不可。上座于中种种差别。而辩释故。谓有难言。经说三种业因缘集即贪所蔽行身恶行。乃至广说。不应但说无明缘行。上座于此。自解释言。此中无明声。总摄诸烦恼。然经但见以无智声分别无明。不言余惑。又上座许。触受二支言。亦即兼摄非理作意故。谓契经说。非理作意。为无明因。上座释言。非理作意。触或受摄。然经分别触受支中。曾不说有非理作意。又彼经言。如是种类心心所法。皆即无明。然实无明心余心所。其相各别。非总无明乍可无明。是思差别。彼许思差别为无明等故。又彼自说。无明助受。能为爱因。非唯受力。然经分别受缘爱中。唯说受因能生于爱。又彼自说。次后二支。必有无明。所以者何。非离无明烦恼转故。然经分别爱取二支。唯说爱等次第分别生死支中。皆不尽理。又彼自难。何故无明声。摄余烦恼。非余烦恼声。即自释言。非离彼故。谓非离无明余烦恼转。有离余烦恼无明独行。又彼更为究根源释。为令速起断对治故。以无明声。说余烦恼。明慧正起。亲治无明。无明断时。诸惑皆断。为令厌彼明慧速生。故以彼声。说诸烦恼。自如是等。以无量门。解释彼经深隐理趣。而数决判是了义经。详彼但应欺东方者。或心傲逸。轻发此言。且置前后。自相违害。了不了义。其相云何。而蕴在心数数决判。此缘起教。是了义经。彼上座言。诸有圣教。佛自标释。名了义经。所余契经。名不了义。彼言非理。诸圣教中。未见诚文。说如是相。唯是上座。妄为图度。诸无圣教。虽理相应。上座每言。此非定量。况无圣教。复理相违。而执此为了不了相。如何知此所说相非。见阙标释。而是了义。有具标释非了义故。谓契经说。佛告苾刍。若有说言。我不依空。能起无相及无所有。若智若见。离增上慢。无有是处。此中岂有标释二文。而许此经是了义说。或应更释。有何别意。又有彼亦许定是了义经。谓契经言。若有一类。于诸行法。非理思惟。能起世间第一法者。无有是处。然此经中。无别标释。如斯等说。其类寔烦。有具标释非了义者。谓契经言。云何内地界。谓发毛爪等。乃至广说。地界但以坚为自性。发等具以色等合成。此中如何说假为实。此经虽具标释二文。而复于中。应求意趣。又契经说。佛告苾刍。此彼中间言何所表。如是标已。佛自释言。此言表触。彼谓触集中间。谓受非受。应在六处触中间。又无余经曾决判此义。此经亦具标释二文。然亦于中。应求别意。又即于此缘起契经。虽佛于中自标自释。而彼上座。自以多门。解释彼经。深隐理趣。且佛意趣。结生有识。名为识支。而自释言。识者即是眼等六识。然唯意识。能结生有。此岂不应更详意趣。谁有智者。执着如斯。有别意经。名为了义。又经处处。以种种门。广说缘起。多非了义。皆随所应。当求意旨。如是不达了不了义经差别相。而称我用经为定量。甚为非理。故招我等毗婆沙师。于彼所宗。数为嗤诮。经主于此。假作是言。经部诸师。作如是白。此中所说。为述己情。为是经义。若是经义。经义不然。所以者何。经异说故。如契经说。云何为无明。谓前际无智。乃至广说。此了义说。不可抑令成不了义。故前所说。分位缘起。经义相违。此如上座宗应广遮遣。又但如标举。而解释故。谓虽有贪等亦为行缘。而但标无明。观别因故。又虽十二处皆为触缘。而由观别因。但标六处。诸如是等。其类寔多。如观别因。但标少分。亦即由此。唯释所标。如何执斯。为了义说。如标三种业因缘集。但随标释。谓贪瞋痴。非此相应。慢等诸惑。全无为业因缘集义。然观别因。但标三种。即由此故。唯释此三。又如经说。应修二法。谓奢摩他毗钵舍那。岂以此中唯标释二。正思惟等。便非所修。如是此中。随于何位。此法最胜。用标支名。随所标名。还如是释。此于经义。有何相违。又非诸经皆了义说。亦有随胜说。如象迹喻经。云何内地界。谓发毛爪等。虽于彼非无水等诸界。而唯说地界。此亦应尔。彼谓所引不可为证。非彼经中欲以地界辩发毛等。若彼经问言。云何发毛等。答谓地界者。可判彼为非具足说。非发毛等。唯地界故。然彼经中。以发毛等。分别地界。非有地界越发毛等。故彼契经。是具足说。此经所说。无明等支。亦应如彼。是具足说。除所说外。无复有余。此救非理。迷证意故。此中证意。谓发毛等。虽多法成。然于其中。地界胜故。总名地界。如彼聚中。地界胜故。废余劣者。就胜为名。如是此中。虽一一位皆具五蕴。而得于此就胜者说。无明等支。如何乃言所引非证。经主于此。复作是言。虽于诸位皆有五蕴。然随此有无彼定有无者。可立此法为彼法支。诸阿罗汉。虽有五蕴。而无有行。随福非福不动行识乃至爱等。是故经义。即如所说。如是所识。无深理趣。俱有因义。前已成立。经主于中。非不忍许。既一果故。成俱有因。则与无明。同一果法。如无明于果随有无定成。若阿罗汉。虽有五蕴。无无明故。而行则无。唯执无明。为行缘者。诸阿罗汉。既虽有受而无有爱应非唯受能为爱缘。然此经中。说受缘爱。更无差别。故非如说即是经义。然更于中。应求别理若无明触所生诸受。能为爱缘。非一切受。诸阿罗汉。无无明故。虽有诸受。而无爱者。岂不经义非即如说。经无如是分别说故。由此应信顺阿笈摩。不违正理。是此经义。又先已说。先说者何。谓非六处独能生触。故随胜说。是此经义。则说分位缘起理成。是故颂应言。佛依分位说。无劳于此说传许声。详彼但求足言成句。分位缘起。是此所明。其理既成。复应思择。何缘于三际。建立缘起支。颂曰。

 于前后中际  为遣他愚惑

论曰。依有情数。立十二支。为三际中。遣他愚惑。彼于三际愚惑者何。如契经言。我于过去世。为曾有非有。何等我曾有。云何我曾有。我于未来世。为当有非有。何等我当有。云何我当有。于现在世。何等是我。此我云何。我谁所有。我当有谁。为除如是三际愚惑。故经唯说有情缘起。三际缘起。如前已说。谓无明行。及生老死。并识至受。故契经说。若有苾刍。于诸缘起。缘已生法。能以如实正慧观见。彼必不于三际愚惑。谓我于过去世。为曾有非有等。有余师说。爱取有三。亦为除他后际愚惑。此三皆是后际因故。彼亦应说。识乃至受。亦为除他前际愚惑。此五皆是前际果故。则无中际。便违契经。或彼应申差别所以。然不能说。故前为胜。

说一切有部顺正理论卷第二十七

 

上篇: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下篇: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

俱舍论实义疏

俱舍论实义疏卷第一(惣二万八千偈) 尊者悉地罗末底造...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卷第一 提婆设摩阿罗汉造 三藏法师玄...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 正教本宗。文唯三藏。梵音所阐。...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一 尊者舍利子说 三藏法师玄奘...

不必定入定入印经

不必定入定入印经翻译之记 出世智道,亦名为印。此经...

【注音版】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

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

普曜经

佛说普曜经卷第一(一名方等本起)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上 梁扶南国三藏曼陀...

佛说伏淫经

佛说伏淫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 闻如是: 一时,婆加婆在...

深密解脱经

深密解脱经序 沙门都释昙宁造 夫至迹虚微、理包言像之...

【注音版】大方等陀罗尼经护戒分

大方等陀罗尼经护戒分...

护命放生轨仪法

护命放生轨仪法 唐三藏法师义净撰 夫以怀生者。皆爱其...

不说最后一句话

有位高傲的富婆,在一家非常昂贵的餐厅里,一直抱怨这...

圣严法师《我要活下去》

有一位退休的政要向我表示,他这一生辉煌时代已经过去...

倓虚大师的出家因缘

一九一七年,我四十三岁,在营口开药铺,每天除看经外...

快乐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个方向

从前看童话书,有许多是关于王子和公主的故事。这种故...

别人并不是我

永平寺里,有一位八十多岁陀着背的老禅师,在大太阳下...

人的基本礼仪

1、别人给倒水时、不要干看着、要用手扶扶、以示礼貌...

如何正确理解和落实「万缘放下」

问: 事与理的统一怎么那么难?在家居士的万缘放下真的...

四念处

四念住是佛教的人生观,即时时刻刻要保持的四种正念:...

净与不净都是心在起作用

一名有洁癖的县官雇请一厨师。一天,两人为以什么为净...

十根手指都不一样长,为什么老是要计较比较呢

每一个人都应该要不断地陶冶锻炼自己成长、进步,因此...

圣严法师《生活就是修行》

禅的修行,目的是要让我们在生活中能够身心平安、少烦...

鼓山韦驮菩萨显灵的故事

在福州鼓山一带,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有一个韦驮显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