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第十二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第十二

沙门一行阿阇梨记

悉地出现品第六之余

复次凡加持法。如前云加持风等。作七点等法犹未尽。此中具足明之。凡一切为障害道者。皆用此法令不动也。一切一境者。令一切住心而体也。作此法。先想八峯须弥山王。八峯谓四面周匝作于山峯。于八峯上想莲华。华上有三股金刚。其股向上。

经云。置彼顶。是杵上头也。向上此上想作阿字。光焰围绕之。如是想已。一切障皆令摄除也。如是摄彼。令住一境而不得动也。非是不动尊。是定住义也。自在随意修道无碍也。又成就药法。凡如是等欲成就时。具有次第法用。今此中但略明大宗耳。作药加法一百遍。凡言百者皆加八遍也。诵已自证饮或以与人能除一切病患。乃至先业之病亦能除之。凡增益事。与金刚黄色相应也。次明嚩字门。即是上va 字。先明其体后兼三昧之画也。其想法。想此字纯作白也。犹如雪山及牛乳等鲜明皎洁。先从脐以上。想作白莲花极白鲜明想。缚字纯白色在于白花之上。成就已。即回此字以作本尊也。此是息灾之中最为第一也。其佛本尊亦作寂然之像。极寂之仪住于寂定。纯白无比同于秋夜月光也。彼漫荼罗当重圆。犹如九重月轮作之。作如霏微白云雾状。而住其中。作此法成。一切烦恼热等皆能止息。凡一切息灾相应。皆此中作也。牛乳珠鬘同者。想此字中。如上牛乳流水连滞不绝。犹如白珠而下灌注其心。或自或他若想此灌之。一切内外热恼无不除也。或想如月或如水精净月之光普皆流注。凡有一切热恼之患。以此注之皆除。一切扇底迦法。与白色相应。此中作也。前阿字是金刚漫荼罗。此缚字名为水漫荼罗也。

  □金刚地黄  ○水地白  △火地赤  风地黑

空无定形而现种种也。从月轮雾聚漫荼罗中出。如乳流注能除一切热恼。谓内外障即是热障。此悉能除也。免离。谓脱此苦患也。如是系缘一境。成就苏乳珠鬘及藕水精或酪或水。如是等物其数众多。随心所欲作者。但与寂灾相应皆得成就。或求长寿久住无量。或现种种身端妙奇特之相。或云最上者。是爱敬中最上也。令人所爱敬。或求闻持或求聪明。或求智慧及息诸病。如是等皆得成也。若此缚字安点。然除病患等事内外诸毒。皆速成就。此是息灾吉祥漫荼罗也。然摄除有无量事。故云等也。次说啰字除障漫荼罗。于除障中最为第一真实之法。此啰字是赤中之赤火中之火烧中之烧。由能烧灭种种烦恼业苦。乃至现作五无间罪。若修此字门。亦能净除使无有余。既罪灭已则生诸善功德也。此字门所作与不动明王相应。然不动明王句。能作三品一切事也。其法先如上住心一境。观作极赤三角漫荼罗。极令悦意。此悦意定谓令鲜明妙整也。又悦意是当心作之。此秘语也。周匝作于焰鬘。知烈火光焰之状。中观啰字。成已转作不动明王。作寂然之像。非瞋非笑其形寂然也。又云先想不动明王。于其心上作三角。中有罗字。字成回作不动明王也。除障故罪灭。寂然故息灾。即是罪灭福生之义也。次此成就是物者。谓指此三角坛也。言釳罗。是执日之眷属。凡有八曜皆名为执也。凡日等诸执及火天等。同在东南隅作法大同也。谓须火用作之。或转火令冷等皆此中作。然秘之意。是作日故智火也。日亦是慧日也。摄取者。摄取恶法难调之人。皆令柔顺调伏也(义准廿八及十二房等与月水同位)此中摄伏恶人者。谓能摄伏烦恼而得自在人也。及发怨者。能令自他俱得成也(谓发彼怨等)消枯枝分者。能令彼身枯竭无所堪能也。一切身分三毒为本体。令彼消竭无余也。若外相而言。沽涸即是竭龙池等也。彼一切作者。一切降伏相应事。皆此中作也。然皆与慈悲相应。为令彼等降伏善调。得作佛道因缘故。诃字第一真实者。此是风漫荼罗也。风性能增益也。风生者。谓应是作风用之事。皆此坛中出生也。亦是生此诸事也。万物能消耗变化无方。此字事用亦尔也。谓因业等生。种种增长滋茂之事。皆得自在。若上安点。即能坏彼一切因业等事也。其法先想本尊。于其额上连眉作半月形。haṃ 于中安字。先想外作即回作自身也。其半月有大威德威光之像。黑焰遍出于外。作风吹动之幖帜。恶谓其像作极忿怒形也。云此但是风轮之尊。非降三世也。其像亦作深青色(即黑类也)若作此成就。能为一切众生作种种义利也。次成就。谓下所列物于风中作也。即能此现身皆得成也。谓昇虚空神足变化。及天眼天耳没隐其身。开谓开阿修罗宫等也。下云念者。只是用心作也。此五字皆是心作成就坛也。亦可以事法作坛。而观心与相应也。若如以事相作坛而修神足。亦于彼中坐作之。若藕等亦置于坛中作也。想白乳流满中。昔佛坐道树下。从此字门。而降伏天魔无量军众。持诵者若能如法习行。不久即同如来。现身能伏彼军也。大名称即彼降魔者也。次即因诃字门转明佉字。诃即因义也。有因故即有随业受果之相。然此第一义中。诃字门本自不生。以不生故因不可得。此因尚本自来不生。况于其中而有业果耶。如是观时。因业与果之事。寂然皆不可得。若能如是观者。即同如来。坐于道树而降伏魔。以此因等不可得故。即是其相犹如虚空。空而复空故也。大德世尊说彼色者。谓说虚空色也。若于上加点。即入欠字门也。此欠字门所说尊者。名为尊也。谓尊中之尊即大空也。若欲成就一切器物。皆得成就。其名种无量不可具言。其漫荼罗无方圆半月等相。当知虚空无相。而能成就相。此坛作种种色也。空现种种色相也。慧刀印共作。谓兼以刀印护之而作成就也。若作刀。用镔铁作。索用线或藕丝作。其轮或以金或以镔作。

T39p0703_01.gif(利处在下名那罗遮也)

T39p0703_02.gif(此名没蘖蓝)

  此等器甚多。不可具载别有也。

如上诸器随作一事。用此欠字成就之。若得上中下成就。随事而用。乃至得成。持之以游历诸佛国土。名持明仙也。次更细说五字之义。若住此理随事相应。即能成办一切事也。是故佛观大众。告金刚手言。是真言菩萨修菩萨行。阿字自本色。内外一切舍。得一切句义者。得与阿字本体本色而相应也。体本体不生。同于金刚实相之身。若与此相相应。即能舍一切法。麁妙等同。犹如瓦金齐观。犹善住平等观故。一切三毒罪业悉离。若如是者当得净心。得此净者。即同诸佛牟尼之尊。普能利益一切众生。出过为罪离诸过患也。次明嚩字门。若能与此相应解诸法则(即是真言次第法则也)即能为一切众生。作大利益之事也。先当如上观此字。白如雪乳流注其心。若流注充满其身。内外皆净。一切见者即同佛身也。又从其身而流注出。遍于一切众生身中。极令净满。又更流注满于大地。当知此即于秘密释中。是大慈悲水也。观于世间极热恼故而利益之。能令或饮或触。或除众患必定于无上菩提。有能是此水现同甘露。或显或秘于二释中。皆有世出世利用也。无疑谓当生决定信不疑也。次明罗字门(加点也)亦如前观之。皆寂赫然光明如火轮。周匝有光。遍于内外皆作此色。向外流出乃至照于他身。亦令此渐次转广遍于法界。能除一切众生种种恶事。随所欲乐而满足之也。亦能作诸神变也。次行者从脐以上安啰字。脐中安嚩字。俱现神变。从啰生火。从嚩生水。而除寒热等患。乃至八大热地狱。热能以嚩字而作清凉而息灭之。八寒地狱。能以啰字作温煖而息灭之也。次又下安啰字等。标幢上而安诃字。能除自他一切罪苦也。又如上作大金刚轮。此是刚中之刚者也。于彼金刚大因陀罗轮中。双作阿嚩二字。而自龙方(西方也)即能摄伏一切也。风能遍一切处。或开或坏。开谓开修罗宫及一切质碍之物。坏谓摧而折毁之。种种杂色内外业因所成。皆能开坏也。色漫荼罗。谓依本色。即是前所说风坛也。心摩触者。谓想此字在圆明中。而当其心中。能令意得清净。即法华所谓意根净也。于经行中而念诵之。观此字而作轻举。轻举想。即能举身昇空现种种神足。或坐而想阿字在于耳根之中。以此字出入。闻声即得天耳根通了也。或云随用一字皆得。或可此文是阿字用也(更问)。意生身者。此是举要言之。随意所欲皆成。如得意生身念至十方也。当知如来有如是自在方便。能令无相离相行中。而普现色身。成办一切佛事。才持诵时。能坏一切生死种子。成就菩提之种子。转者即是转诵之转也。行者若能如是修行。诸佛常当现其人前。如影随身而满其愿。行者既得满所愿已。即能不舍一切众生。亦复常现其前。而满其愿令得法喜也。故云同于影像。于一切处。随顺一切众生。所以尔者。此如来住于三平等地。无有分别戏论。复越度一切心境界相。时方作业一切亦离。时谓生灭于三世之时。方谓方所。作谓众业。虽现万像。而无所现同于十喻。法与非法皆远离故。犹得如是无尽庄严藏故。能普应一切众生。是故行者当勤求是真言之行无上悉地。所谓如来一切智智。当知诸成就中最在其上。无与等无相比也。此一切智由于真言行生。故当勤学之。右得悉地品竟。

成就悉地品第七

时执金刚吉祥。希有花开敷眼者。金刚喻如来秘密慧也。金刚无有法能破坏之者。而能破坏万物。此智慧亦尔。不为一切之所破坏。而能摧坏一切能坏难坏者。所谓三毒根本也。复次此菩萨身。即是金刚之体。而十方一切佛。同以如来金刚智印授其手中。故名持金刚也。吉祥者。叹金刚手菩萨之德。众善功德具足无缺。即是吉祥义也。时彼菩萨闻如上说诸佛甚深希有奇特之法。发希有之心。其眼开敷。一心观佛不暂舍。方发四弘也。复次如世莲华渐渐增长。若不崇日月光明及时节等。则不能敷荣。菩萨亦尔。虽有秘密菩提心如来功德实相之藏。若不崇诸佛平等大慧烈日光。则不开敷。今此菩萨。妙得是妙法莲华台真实知见故。复而问佛。欲弘广传此心地之法度与一切众生。咸令亦得如此开敷也。复次如上所说。即是阿字门如来金刚性。而功德藏具足无缺。常住妙理之门也。转金刚杵者。有微旨。谓欲转此无碍密慧。入一切众生心也。所以者何。如是自证寂灭之法。微妙清净为无有上。而众生不自觉知。为此因缘故于无量诸佛秘宝藏中而受无量恐怖苦恼。谓是事故生大悲心。欲转此智令一切。皆得开敷心眼故也。火光微发者。火喻般若波罗蜜。四边不可触以不可执着故。又体性无垢。能烧一切烦恼虚妄之垢。如劫烧火无复遗余也。遍照佛刹者。以此慧光。普照无量法界一切有缘应度者。无不普现其前。以所喜见之身称机说法。咸令得入如是阿字之门也。诸佛刹即无余世界也(私谓此世界者即是净心之土常无毁坏金刚之国土也)发美妙音赞法自在牟尼者。谓发微妙之音而问如来也。诸法自在者。如世间长者。具足于财无所乏短故。能随意所欲皆得成办。如来亦如是。为诸法之王。一切法财无不具足。故能办大事不可思议。一切皆办也。牟尼者寂默义也。常寂之土。微妙寂绝幽深玄远。不可以言说之。如是法界寂然大灭度法。唯佛一人究竟清净。故名牟尼也。真言诸行说。彼行不可得者。谓平等三业。真言之行。犹此如来之行。得成无上大果报者。此诸行。愿佛为我等说也。问意言。此真言及行。佛说能成办一切如来功德广大甚深之事。以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皆得成就。然一切法无不入于阿字之门。若入阿字者。即是从本以来本无。诸法本不生故。若法本不生者。即此真言尚不可得。何况是中发起众行耶。即此无生无起无法可得。而具一切功德。即是不可思议佛之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佛佛自证。若闻见证之者。即能以无量方便示悟众生。若心不自证。则无由能筹量如是事而为人说。如是不思议不生不灭。云何修行。又此行者。从何所来。去至何所。意问无生之行如何发趣也。所以然者。若生灭法。可说有成就破坏之相。今此法则无如是等相。云何而得成就也。此义亦甚深也。真言本体寂净云何发行。愿佛为我宣说。一切为我说者。意言。总为我演说之也。谓说此希有无上之法也。如是甚深法性。犹如大海万流之所归趣也。此万法归趣。正顺于大般涅槃。即是发行义也。如世间大海种种色味。入大海之中。皆同一色一味。无有差别不可变。如来大海亦如是。一切万法万行入此中。皆同一不思议解脱之昧。无有差别也(如是说竟)次如来答云。摩诃萨意处。说名漫荼罗等者。心处亦可名为心位。即指此众生自心之处。即一切佛大悲胎藏漫荼罗也。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是华台之藏。然以四种烦恼常自生故。为彼自覆弊故。不能明了而自觉知。若能自觉心处者。即知此心自性常净。如是净无垢处。即是诸佛大圆满实相之地也。是故佛答意言。若欲知真言行及果。当于心处求之。皆如是说者。谓十方三世佛。亦皆如是说。一道无异。非独我如是说也。真言诸心处。彼识知果受者。果谓诸佛无上菩提之果。受谓证得也。佛意言。若能入此阿字门者。即能识于心处。若知是处。即得真言果也。佛意又言。诸法尽犹心有。如人眼见色者。眼根与色对。不能了知青黄赤白等。次眼识即生不定虑。此青黄耶。次意识即分别分析。言此是青黄赤白等种种众相。当知但由心分别而有也(更问)决定悦心心处者(此心梵云只多是虑知心也又次干栗太者是处中心也)如二乘入道。亦先须得决定心。此决定心。即三昧也。犹得决定心故。心得悦乐。即是内心自证现法之乐也。犹有定故。即生实知见。然三乘各有定。深浅不同。今此中意言。若能证此心处心中之心(此即干栗太)即是如来大决定心(谓三昧也)犹有此定故得入阿字门。入阿字门故。即能了知真言行之与果也。若了知彼行及果。即是授得无上大果也。佛意言。犹心住定故。得究竟一乘如实之见。即能自知是事。不然虽闻无益故。此已下正明习定初门也。如上执金刚所问。此真言之心。从何所来去至何处云何得果者。今者佛意答言。夫真言者从自心发。乃至欲识真言行及果报者。亦从心而现。出此心外无别法也。所以者何。此漫荼罗名之为净。以一切众生自心本来清净。而以无明蔽覆不能了知。若净此心。即是漫荼罗处。不从余处来也。行及果报皆亦如是。以一切万法乃至形显等色万类差别。莫不从心分别而有。今此阿字门亦不从外来。但从心生无别来处也。所以者何。以有方便修定故。其心渐净。以心净故。阿字现中。此阿字者。即是一切诸佛之心。从心轮净故能现阿字。由入阿字门故即是成大果报相。故知此果亦心得。其实无人能授与者。由此自觉了而得之也。当引央掘不盗戒义。然此心源微妙寂绝。无名无相不可示现。以何方便而能得见耶。今诸佛为化真言行菩萨故。直从凡夫心处之心而作方便。亦不作余对治行等也。此心之处。即是凡夫内心。最在于中。是汗栗驮心也。将学观者。亦于是处思莲花之形。所以者何。一切众生此心即是莲华三昧之因。以未能令开敷故。为诸烦恼等之所缠绕。所以不能自了其心如实之相也。是故先当观此心处。作八叶莲华观。令开敷诸蘂具足。于此台上。思想阿字而在其中。从此字出无量光。其光四散而合为鬘。犹如花鬘。所以谓之鬘者。谓连多花贯穿相续不断。由合多为一故名为鬘。此亦如是。合无量光以为一光之鬘也。何故须观八叶不多不少耶。此有二义。一者一切凡夫心处。虽未能自了。然其上自然而有八辩。如合莲华形。今但观照此心令其开敷。即是三昧观而且便也。然其理者。若观此八叶之花。即得与理相应。此八叶者即是四方四隅也。四隅即是如来四智。初阿字门即是菩提之心。次暗字即是成无上菩提。次阿(长)字是行菩提之行。次恶字即是大涅槃。其余四隅之叶即是四摄法(更问其相)先从阿字门发菩提心(即是真言来处)次知彼果(更问次第之意)次由此是字轮四阿字义。欲成大果报故。而修如来之行。以修行故而得证大涅槃。证大涅槃故能见心性。即知此心法界之体本来常寂灭相。故末后噁字门也。所以云蘂具足者。亦有其意。谓此莲华三昧之心若开敷时。无量法门无不具足。谓六度十八空三十七品禅定解脱。百八三昧门五百陀罗尼门。如是等无量无边无不具足也。当知一切法门。皆是从心而有也。念彼莲华处。谓于彼莲台之上观于阿字故。名坐上也。周遍普照明众生类故者。观此花鬘之光。若现前时。即从此心生寂照之光。普照一切众生之类。一切众生亦有如是之性。但由无明覆故。不识自心之性。故不得如是自在之用。若自了心源之时。亦能如是普现色身十方。教化如佛无异也。云众生者。谓彼以无明故。乘业而生即受四生之报。以乘业而生故名众生也。今欲散彼众生。令尽识心之实相。开彼华台令得佛之知见。知见者如俗言心开意解。此意有理也。以心开故即入阿字门也。又言坐上者亦含多意。或言花坐或言自身坐时。或是成就大漫荼罗者。漫荼罗中作此观行入阿字门。即能见光明普现色身。而作种种佛事也。然行者初学观时。心未纯熟未得现前。当先画作妙莲。如上所说极令微妙。兼置阿字常现前观之。当于圆明中画也。此圆明由如圆净之镜。其中极深阿字圆光。于中谛观久久。即能现前分明见。既于外处见已。回观自心。于圆明中而观阿字。如阿字者当知麽等诸字例可解也(更问)行者内观具足纯熟见阿字时。其光从心中四散。普遍十方一切佛刹。此光从顶至足。周匝环绕行者之身。不可以喻言也。问观莲华不观余花耶。此亦有意。如世莲华出淤泥之中。生处虽恶。而莲华体性清净妙色无比。不为诸垢所染。凡夫亦复如是。虽种种不净三毒过患无量无边。亦此莲华三昧甚深果实。皆生其中。即是如来平等大慧之光也。千电集会者。如世间一电之光。尚不可谛观。以映夺人眼故。况无量电光聚集也。此释光鬘四散威勐炽盛之意也。然此光从心遍此之时。即能普遍一切世界一切众生应度之者。皆现其前。以其所喜见身。赴机演说妙法令其得度。皆实不虚矣。如世明镜中现种种形。然有所不照不能普现。净心之镜则不如是。十方无碍圆现法界。但借以为譬。然实不可为比也。行者见圆明阿字时。能遍诸方而行佛事。然亦寂然无所动作。由如水月随器不同一时顿能现也。然以智慧观之。若水性不明月亦不现水虽澄净。而无月者亦不能现。无有去来而现前明白。但缘合有耳。复次如月出时。虽能成就四天下万物之类皆令得益。然亦不作是念。能普照万物而生长之。行者观于自心亦复如是。同彼水月而现众像也。从此品以前说真言之果。从此品以后。次第明修行入证之方便。从此为首也。此中复有坐起威仪众多秘法。下别出之。此经圣者所秘。故不明白次第说也。如上观八叶及阿字门。先用净除自心华台得现。今欲令彼长养滋茂成大果报。更明方便观[口*菴]字门也。前入阿字门虽云了知心性。然亦未得究竟现前。是故更入[口*菴]字门。此是三昧。将用成就菩提心也。如世莲华依水而长。若无水者不久枯朽。行者菩提之心亦复如是。若无三昧之水灌注其心。即亦不得滋荣开剖也。此[口*菴]字当观在顶上骨缝四方会处。令字正面着之直立头。后更有秘密观法。又别也。观字点为行者头。余为身分四支也(问水从阿字下流入别字不)以行者未识自心故。方便令识。先观莲华。又以定水涤净其心。令此阿字明白彻见之时。六根诸垢皆总清净。由六根纯净无垢故。心性无垢犹如水精净月之光。当知此即名见。见者即是成就。成就者即是体同法界。当知此法界本来寂然。一切众生世界之所依持。犹如有情依世界。乃至地轮依水。水依风风依空空为一切依止而无所依也。法界亦尔。以众生无明垢故。不能自了。今以六根净故。即明见也。未见时更有方便。亦在别品中。又非直观此二字也。行者自观时。更以诸字令普遍支分。明是作时。事事明了即成持明人也。以能自直用此诸字门故。成持明仙。又此法界云见者。非是有得见。以无垢故即能见。见即是法界体也。如镜净故万像自现。而不作如是分别。我能见彼彼是所见。亦不分别去来之相。但缘合见耳。一切众生皆亦同此法界之体。若如是见之时。即是悉地之相。能普现色身。示无尽庄严藏也。行者由心净故。非但具足妙天之乐。亦得大涅槃微妙之乐。亦见如来句。句是诸佛之坐处也(谓佛住处也)如上见时。犹未名究竟成就之见也。更有方便。谓观啰字门。行者于两眼上置此二字。光明如灯赤炎光辉。行者当坐时少屈其颈。以此无垢光明而内观照其心。犹此啰字故。能见心性也。低咽当不令太曲又不太直。此有二义。一即调身不生病苦。以坐太曲太直即四大不调和故。二者为净眼根速达心源故。此啰字门者。即净知见之明灯。由此智同观心莲台之实相故。速得成。又坐时舌亦不得着上腭及太垂着下。当处中也。如是净眼观于自心。亦无能所等相。但因缘具故得如是见也。以上佛告金刚手去来之相。此行从心而生。心为照明能见如来之道。行即是道也。道者即是行及果报也。非但我如是说。三世如来所说亦复无异也。如上所说真言方便乃至此心处。无垢清净犹如圆镜常现前。当知此即是先佛共所宣说真实之心也。如是心性。常恒安住无有变易不可破坏。即是诸佛大般涅槃。故名真实也。以啰字门等净此心故。生真实智慧光。故即见古佛所行之道。所谓秘密藏真言也。行者见此真言道之时。识亦发光。识谓六识也。如小乘中说心意识。但是名之差别。大乘即有别相。谓六识身。但是三缘和合。不能决定了知诸法。能分别者是心也。以心净故六识亦皆光明辉发。犹如大宝珠体性常净。而不为尘垢所染。若人莹冶。渐去麁垢乃至转明。即能无碍雨降诸宝光色无比。众生六识亦尔。以心源净故。六识亦皆纯净。所谓六自在王性清净也。彼持真言行者。如是见心性时。即是见于正觉两足之尊。永离邪倒名之为正。以此正知见现觉诸法也。人天二足中尊名两足尊(更勘经释)所以者何。若离此心性。更于诸处见于如来。无有是处也。行者见此心佛之时。即名悉地第一成就。所谓得第一常身也。悉地有众多种。或世间或出世间或无量差别。今此成就者。即是出世间第一成就。所谓成就第一常身。此常身即是诸佛金刚不坏身也。见此心时即是见如来句。知一切法皆如十喻。不生不灭性常不生。得此真实之智。见于实相也。虽如是说。然行者犹未即能究竟明了见于心性。更有明了方便。所谓转啰字为览字也。前于月中作观阿字而观于心。今更转此啰字令作览字。还如前小低其咽。令不太曲直。舌亦高下得所。而观于心中阿字也。此之啰字是相义。上有点是大空三昧。所谓第一无相之法。诸相本空也。以一切相者皆是不坚固法。以此相当体不生故。同于大空。即是坚固实相之法。如是思惟一切空句与理相应。即是不死句。不死句即是诸佛常住之身也。由此览字方便离一切相。即是常身。常身即是一切法空不死句也。若欲广大智五通。成持明悉地明等长寿童子。未得持诵者。乃至是不随顺。广大智身即是如来身也。谓一切三乘功德。下至五神通长寿等事。离览字无相之门无有得义。所以者何。若人心着于相则生盖缠。随业而转不得自在。乃至世间悉地尚不可得。何况五通等耶。五通等尚无得理。何况如来平等智身耶。是故佛说三乘世间一切功德利益。皆从无相法中而得成办。如神通有多种。若行者以心离相无着故。乃至能得二乘五通。若更深修。乃至能得菩萨五通。此五通即是入地菩萨自在之用。比于二乘之通。如用日光等彼萤火也。持明者。谓持诵人得妙成就悉地之果。即能遍游一切佛土。供养诸佛成就众生也。若不观此离一切相本来空寂法门。此仙亦不可得。此即是入于菩萨地也。长寿。谓于寿自在常住世间。利益众生亲近诸佛。童子。谓寿无量岁常如十六童子。容色鲜妙。亦是持明仙也。经意言。若不随顺如是离一切相法门。此仙尚不可致。何况究竟法身不思议业。真言智发起真实智。是极上一切诸佛财富者。以入览字门故。离一切诸相即见如来。即是平等大慧真实之智。如是真言之智。于一切法中最在其上。一切诸佛以此为资财。资财是受用义。如是智宝财其数无量。自在受用成办佛事普施众生。即是法华大长者义也。菩萨救世者乃至二乘。游涉土地住诸佛刹。有所宣说示现。亦皆由此法门。乃至由此行故得成无上道也。故经云。离一切相则名诸佛也。悉地成就品竟(悉地是真言妙果为此果故而修因行故此中成就者是作业成就)如上金刚手问佛真言去来之相及行。果佛已答竟。

转字轮漫荼罗行品第八

如来复观察大众。以大慈悲修习眼观察众生界者。大众。即是十佛刹土微尘数金刚等会也。如来以无量劫来久修大慈悲之眼。而观世界亦有意怀。所谓复将宣说微妙方便。令一切世间皆蒙大益也。如是观已。入甘露生三昧者。如世人饮毒即时夭命。或有遇天甘露而得饮之。即时不老不死。一切诸患疾苦无不除愈。身心清凉快乐得未曾有。今此三昧亦如是。若得闻思修行者即得出世间第一之乐。寿量常住成如来现法之乐也。从此定起。复说一切三世无碍力者。三世无有能破坏者。此明力如是也。破除一切无明烦恼之闇故。名之为明。然明及真言义有差别。若心口出者名真言。从一切身分任运生者。名之为明也。由增长义故女声呼之。如王以尊位故其妃亦复尊重。故云明妃也。如上金刚手初问佛。佛即从初至究竟。皆答此问。中间他语间断。今佛复腾前意而答也。如上览字门义已略说讫。今依前。佛为修真言行者。欲令众缘具足速得无上道故。复从甘露生三昧起。说此明妃也。

伽伽那三迷(等空也)阿钵罗底三迷(问之)萨嚩怛多揭多(一切如来也)三曼多奴揭底(与诸如来同至所住也更问)伽伽那三迷(等空重言)缚罗落叉嬭(缚罗胜愿也落叉相也)

伽伽那三迷者。伽伽是行义。重言行者。明即此行即无所有。则行无行也。先指次破坏也。谓此无相无碍之法。于空无量无碍无所不遍。然复有异义。所以者何。若一切法直尔如空者。即是无过患无功德。今此中虽无相无碍犹如虚空。而具一切如来真实功德。无所不备。故次明第二句义也。虽举此空为况。然有无量无边离相之德。非虚空所能喻也。此功德者。即是等于如来。是一切如来所至之处也(第三句也更问)。次复言伽伽那三迷者。虽具万德而无所表示。同于大空故重言也(更问句义)。此中云无碍力者。不可破坏义亦是无相义。以无碍无相故不可破坏也。佛于三昧中现此明妃也。口说名真言陀罗尼(男声也)身现曰明。以此善男子明妃如来身无二境界。由是力故。佛菩萨大名称。得无碍法。能苦除灭者。言此明妃者即同如来之身。若不悟此理无由成佛。若证无相无碍理。即是于法而得自在成就菩提。如是无相。即是如来甚深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知之。故言是佛境界也。十方三世佛及菩萨。由入此门故。遍于法界普门示现。成就众生无有穷尽也。是故得大名称闻于十方。故云大名称也。得无碍法者。以无障无相无罣碍故。能除一切众生身口之苦。真实不虚。皆令究竟至于无上大菩提乐也。犹不了真谛故言无明。由无明故。即有诸行而生种种诸苦。虽菩萨入于地位。然由未了如来甚深秘密之境。即是微细无明亦复是苦。今佛为彼等故。咸令究竟佛之境界。故云除一切苦也。除无明苦。即是与其不思议解脱诸佛无量无边功德现法之乐也。妃者。如世女人能生男女。令种胤不绝。此明能生一切如来所有功德。故义云妃也。行者修真言行时。虽如上有种种方便。然须持此明妃。若不尔者众德不具也。时毗卢遮那诸佛。寻念我始初不生金刚执力故。告上首执金刚言者。如来从甘露生三昧起已。寻念我本初不生一切佛身。由不生故即与诸佛无二体。故如是取本不生阿字。加持自身及执金刚而告之也。以不生加持之也。如是思念已。方便告上首诸金刚也。上首者。非但秘密主。一切皆入阿字门。即是无言体主而已。十佛刹土诸执金刚皆是上首也。谛听善男子。字轮转名漫荼罗行品中广。真言门修行菩萨。作佛事能住彼前者。轮谓阿字门。此一字中入一切字。入此一字。于一切法旋转无碍也。如世人之轮。不转则已转则无有穷尽。寻其首尾亦不可了知。故名轮也。又如世间之轮。若旋转时。能断一切草木之类。随彼根茎枝叶。遇此轮者无不摧破。何以故。以边刃利故。此阿字轮亦复如是能除一切无明烦恼。随彼所闻无不摧灭也。漫荼罗是清净义。下更释之。品广者。此中之义能遍一切处。品者只是一分之名也。广义如轮无有断尽。然此一分之经。亦不离此轮。故以为名也。诸品皆云广者准此(即是言略故一分义广故无尽也)本不生者即是阿字轮。入此轮即是与诸佛同体无二也。佛为成就修真言行菩萨故。欲说此阿字轮。而先叹其功德。若得此轮。能令诸菩萨普门示现。以一切众生所喜见身。普住其前而化度之。以大因缘而作佛事。故云住彼前也。尔时执金刚顶礼佛。金刚旋下相应。下金刚莲花坐已叹佛者。此菩萨。以金刚杵上而有莲华台。以此为坐也。金刚即是诸佛智印。此佛智印。大漫荼罗之台故有所表也。如掷金刚慧虚空中。回转而下于地。此菩萨亦尔。闻佛更说阿字轮故。欢喜踊跃。即时此台。于金刚上旋转无量。从坐而下为佛作礼。当下时。与掷杵空中回旋而下相似。故云与彼相应也。此亦表佛智无碍也。为闻法恭敬故。下地致敬也。归命菩提心者。即是归命一切众生心也(如上云此心菩提)。归命菩提心发生者。又复顶礼能发生此心者(即是净菩提心入明门者也)稽首行体地波罗蜜者。次归敬真言行体。行体即是其地地及波罗蜜也。敬礼先造作者。以一切众生。虽有此菩提之心而不能自了故。归命古昔发心成果转示众生者。念大恩故又更礼拜也。重言归命顶礼者。此义大同小异。重言者恭敬深至故尔也。如此叹佛已复请者。如世人养蚕为利故而善养之。此亦如是。为请佛更说深义。自利利他故。先叹佛也。空证。即是证于无相无碍平等之法也。白佛言世尊。唯愿法王宣说。哀愍我及一切众生故。法王者。于法自在故名为王。愿哀愍我及护念我。及为利众生故。为法王哀愍我故。护念我故为众生利故。如说修真言行者令得圆满故。愿佛更说阿字轮也。圆满者。随彼上中下行。各随性分而得利益。皆当成就妙果也。次佛告秘密主言。我初。诸最胜佛世所依称号者。将说秘藏。先自叹德。以此法难信故。如将说法华亦同叹也。本初即是寿量义(更问)。世所依者。如一切草木皆依于地而得增长。又如商人依于导师。入海者依于船师。病苦者归依大医。此有多门皆当说。今佛亦尔。为一切依也。然更有深意。虽云自叹即是说法意也。如梵音云我者。于中即有阿声(桉本)即本不生义也。此常住不生之体。即是一切之所依止也。称号者我觉此不生故。一切世人称号为佛。非平等法界有如是名也。说法无等比。此无比中。诸外道所说皆是有上之法。故云有比。凡一切不了内证秘密法者。皆是外道也。由佛说此无可等比况喻法故。说法亦无比也。又此中我ma 字(又麽声即是不生义也亦是叹中说法更问也)本寂无有上者。此本字中即有阿声。即不生义。以不生故即是不灭。是故本来寂然。此法第一微妙更无过也。能寂诸根故。六根常净诸恶永灭故云寂也。此阿字即是一切佛心也。今佛偈中说此阿字者。即是说自证法中一切语意中。虽有所说。然此内证之境终不可了知。由自证法不可说故。佛虽自叹美。即是称叹此阿字也。以此字本初以来是世所依。今说此自证之法。非彼二乘外道之境。于彼法中无可喻况之者。故云无比也。如饮水者冷热自知。尚不可为不饮人说。况如来境耶(当引深密)然佛以加持力故。说此不可说不可说之法。令金刚藏等皆得知之。此事即为希有也(云本寂者当知本来寂灭之法一切二乘外道中所无非彼心境所及也)由加持故。执金刚并诸菩萨。佛菩提座胜愿能现。谓佛说此偈已。以佛神力加之。尔时诸金刚菩萨即能现菩提座也。此座者。但以世间意说。但是座处耳。然西方名此座为满荼。满荼者。是坚固义是不动义。是更无等比义是遍周法界义。今现此菩提坐。亦如酪中现苏。诸味共会一处而不相离(更问)加持故能现也。此座即是如来功德之所庄严。无量大愿之所成就。即同佛身。普现一切众生界中而作佛事。故云胜愿也。佛虚空如无戏论。从行无二与理相应相。成就是业者。即此座者。犹如虚空离一切分别。虽诸菩萨如是修行种种方便。然亦无二无别。不离如是妙理。故云理相应也。如行行者。彼得果亦如是。即同彼座无二无别。成就者。谓修行者之所成就悉地也。于时佛诸支分身。皆悉出现是字。于一切世间出世间声闻缘觉静虑及观。悉地成就勤修者。谓遍佛身分。佛身分皆现此阿字真言。此阿字门。即是世出世间二乘定观等之慧命也(摄心不散名定次当观照如行者初摄心时观圆明等是观也以下义势常相连也)如寿一字。诸寿同种子同命同依处同救度同现者。如上世出世间一切所作妙业。阿字即为彼命。如人若无命。根一切作事皆悉弃废。一切世出世间功德定慧等亦尔。若离阿字门。即不得增益成就。如彼死人无所能为。复阿字是开口声也。若无阿声即不能开口。口若不开者一切字皆无。是故阿字为一切字之种子。当知一切万行亦如是。以阿字门而为种子。若离阿字亦不成也。同依处者。如众生等若无大地则无住处。此阿字门亦如是。若离阿字即无所依处也。救度亦同者。当知阿字门。即是一切世间之大救护也。末后云现者如上佛为菩萨大众现金刚座故。此一切胜义皆能悉现也。次即说此真言门。谓南谟三曼多佛陀喃(敬礼普遍佛等也)阿(此正是阿字真言门)善男子此真言者。十方诸佛以法身同所加持。诸有修行之者。以此真言故。即能作诸佛事。乃至普现色身。为一切众生界开示佛之智慧。如佛能作是事。此阿字门亦能如是作之。当此彼体即同一切佛身也。阿字门一切法转者。由转此阿字。即成种种功德也。从此阿字门修行转也(更问)是故秘密主。真言门菩萨等。欲见诸佛者(谓欲见一切佛净法身也)。欲供养者(谓游一切佛刹供养承事闻法修行也)。欲证发菩提心者(谓证菩提令心净也)。欲与诸菩萨同会者(谓与那罗延菩萨等等共一处受现法乐也)。欲利众生者(谓如毗卢遮那常为一切众生作大佛事种种成就之也)。欲求悉地者(此中最上成就所谓佛身尚可疾得况余成就耶)。欲求一切智智者(然此阿字门一切义利无不成辨以要言之欲求一切智智亦决定当得也)。此诸佛心勤而修之者。佛言。如上所列之事。汝欲求者更无他术。但当勤修此阿字之门也。尔时毗卢遮那佛。此大悲胎藏生漫荼罗王。敷置诸本尊位。定三昧神通真言行不思议法说者。如前以广说敷置漫荼罗位。今何以更说。此有多义。欲更开发一类众生故。令前已听闻者倍得明了故。前虽说诸位地。然尚未普周遍。今更说令无所阙乏故。又前但说其名。由多未说形状。今更说令具足故。何故不併说之。而更分折于此处说耶。于此亦有意。乃至深乐法者。犹不顿为说之欲令发起珍重之心。渐渐开道也。复次若但以图画尊容。用为真实者。如彼画师等。亦可成就阿阇梨功德。然不但以图画故。而得成彼真言之行。当须一一与三昧神通相应。方名不思议行。今佛欲开示彼之故。云三昧等法说也。谓与三昧神通相应而说之也 彼阿阇梨一切智门阿字住。取线礼一切佛者。如上已说。中心作阿字及眼作啰字等。前品已具说。今欲作坛。先须住此三昧令与理相应。以相应之智而运布规量也。凡合绳。当令得所不得大缓。若不调者。令师及弟子多病为障所娆。若用时断绝。亦令致损耗也。次当知方所者。所以先谓审定方面者。若弟子临修时错误。或谓东为西等。即为障者之所得便也。次礼一切佛者。即是礼于阿字真言之体也。师礼已在坛巽地北向。弟子艮方南向。引绳相对。次师引绳转向乾维东向。弟子回身西向。次弟子右回至坤维北向。师回身南向。次师右回还至巽地西向。弟子回身东向。即四方位竟也。弟子次更至乾地维向巽。师与相对。即定乾巽隅竟(云云更问也)凡定四方。必须如前审谛不得移易。若定四隅及中心十字界者。但令逐便右转。不令妨碍即得也。如是作已阿阇梨复于瑜伽中。转于心中阿字而作缚字。如前布置。啰字等方便不异于前。但改心中阿字。即成金刚萨埵身也。亦复观想己身即同彼身。执持如来智印也。虽改阿字为嚩。然亦不相离。何以故。由不生故。即是本来无有系缚。体一门异也。如上引绳。犹未至地拼之。既作此观。即与弟子。更入中台之中。还如上引绳准前次第。于中台定方所也。如上。无二相应形如来形空性形者。转相释也。叹此无二形即是如来形。如来形者即是性空形也。所说。前引线当心。师及弟子相对。引受四方及四角十字道。但以绳印持而未下也(先以作标相在四角置了方作也)当知如此定时。顶上想于阿字遍其身(皆如上说也)然大日如来。入大悲胎藏生三昧。此大悲胎藏三昧。岂与前品大悲胎藏漫荼罗有异耶。正谓前坛诸方未满。色像亦复未具。故更说也。次定方竟。师想嚩字如上说。于遍身分。想自身同执金刚之形。入于中胎如前引。线定方所遍即下之拼也(更先方定了下拼耳为直尔下拼也)假令中台方六尺者。量半为三尺。即是台外第一院广狭量也。分此三尺以为三重(即有三线道也)。第一为行道。第二为置供养物处。第三重是诸尊坐处。第四是外缘(其三重皆等外缘狭也)。计此三尺内。均调令得所也。当供养时。师当运心一切应来会此。然无图位坐者。皆于此外缘中供养也。次折第二院三尺取半。为一尺五寸。三重院量。亦于中均布四道如上也。次更折一尺五寸取半。当七寸五分为外院量也。亦于此七寸半内。均置四道令得所也。第一台外门口。即与行道处相连。当取少许用其门位。余通行处(以此门住世天)。其三重门外若有宽地。任意大作。多侵地无妨也。前漫荼罗中云。第二院置释迦。第三院文殊师利。此文互也。由先定中胎竟。直向第三院定之。故云第二。非是第二。则是第三重也。今此中自有诚文。文殊在第二重。释迦在第三重也。想阿字定外院。次想嚩字而作中台。次作第二院想文殊。或想嚩字。亦如前遍身分等。次第三院当想释迦。或作婆字也(重声婆字)经中从定线位语竟。至定色以来。解由未明了未记(更问之也)。

经云。复次毗卢遮那我加持彼印。广法界寻念彩色下者。谓下綵色时。阿阇梨当想毗卢遮那如来或彼印。此印即是广大法界之印也(尔时当想自身即是大日如来)如是想已先下白色。尔时阿阇梨自想其身即是法界。法界之体明白无染也。如是想念时。非直我身如是。一切有情亦复如是。即净除同如来。亦一切过离者。自身等如来谓白色也。白是法体离一切过。然所云一切有情。皆同妙法界者。当以何法得之。然此非无方便也。谓啰字门。入此字时。即能令己身及弟子乃至一切众生。究意皆等如来法界身。永离诸过也。故次云想罗字。其字色白如车璩(或云商佉即是宝贝也其色洁白第一)师云。此中即有阿字有嚩字也。故啰字白色。想字炎光。寂然光出如乳。以此清净成无垢色离一切过也。及君陀花(是西方花也亦鲜白无比也)或如皓月之状。其字之焰亦白。寂然恬定而曜光明。如是想时又诵啰字。至百遍或千遍方下色也。凡加持色法。先于色中想字。字成已即转为佛也。此有二种。阿利荼。谓左手当胸上为拳。而申风指直坚。右臂如击物。直申举之。其左脚向前。右脚去三尺以来长引。即是也。白朱黄青皆用之。当想佛形而作此印也。凡作印有二种威仪。若立作印皆须作此威仪也。四佛作寂然之形用此印也。第二下赤色应记之者。明言阿阇梨当审谛也。将下赤色时。当想raṃ 字。此字照明如日初出之色。或赤或黄。此即赤黄杂也。此光明照赫奕。此字即是宝幢佛字也。此是无能降伏最胜无比之佛也。兼想自身即同诸佛。赤色啰字安点加之(不合是阿字也义合用罗字加点耳)余方便准前。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第十二

 

上篇: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下篇: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经疏部目录

瑜伽菩萨戒本

《瑜伽菩萨戒本》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肇论

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

观无量寿经义疏

观无量寿经义疏(本) 净影寺沙门释慧远撰 此经开首先知...

说无垢称经疏

说无垢称经疏卷第一(本) 大慈恩寺沙门基撰 详夫。实际...

观无量寿佛经初心三昧门

观经境胜,卒难受持。经谓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

新华严经论

新华严经论卷第一 长者李通玄撰 夫以有情之本。依智海...

角虎集

角虎集卷之上 古越云顶山一壑沙门 济能 纂辑 白云峰...

【注音版】佛说佛医经

佛说佛医经...

大乘止观法门

南岳大乘止观序 两浙路劝农使兼提点刑狱公事朝奉大夫...

佛说大方等顶王经

佛说大方等顶王经(一名维摩诘子问)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

药师佛圣诞祝圣仪轨

消灾延寿药师佛圣诞祝仪 (一)唱香赞 戒定真香 焚起...

佛说骂意经

佛说骂意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佛说骂意。十方虫...

佛说佛大僧大经

佛说佛大僧大经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佛在王舍国。国有富...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佛说十一想思念如来经

佛说十一想思念如来经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闻如是...

一辈子修持净土,究竟能不能去呢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那么佛性是什么呢?佛就...

父母为你点亮的那盏灯

总有一些故事让人心动,总有一些文章让人泪流。请看下...

净宗大德彭际清居士

彭际清(1740~1796),名绍升,字允初,号尺木,又号...

受持五戒,修养道德都能得到升华

皈依若干年以后,因缘成熟了,要受持五戒。皈依三宝,...

学佛修行人应有的心态

蕅益大师开示曰:学道一要真为生死,二要具足刚骨,三...

造塔、礼塔、绕塔的功德

佛塔虽然是一种建筑物,但是人们却可藉此积累功德。在...

这么多人用功办道,怎么没有开悟的呢

我们这么多人用功办道,怎么没有开悟的呢? 第一,我们...

世间三种最胜香

过去,佛陀居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阿难...

生活中的最佳食物

健康就像一座天平,天平的一端是你的饮食习惯,天平的...

不能为了懈怠放逸而取底限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佛说吃肉的果报

《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第八》: 大慧。菩萨摩诃萨。...

资生资具,地藏菩萨可以满足你的愿

【解脱宝所依。福海具精进。悲意乐聪敏。救苦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