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十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十

国学进士王日休撰

造至深之理者虽居浊世。与净土何以异哉。故此卷载至深之理名净浊如一。然亦不可恃此而不修净土之业。恐易涉于空谈。又若参禅者之弊故也。

情说

喜怒好恶嗜慾皆情也。养情为恶。纵情为贼。折情为善。灭情为圣。甘其饮食。美其衣服。大其居处。若此之类是谓养情。饮食若流。衣服尽饰。居处无厌。若此之类是谓纵情。犯之不校。触之不怒。伤之不怨。是谓折情。犯之触之伤之。如空反生怜悯愚痴之心是谓灭情。悟此理则心地常净。如在净土矣。

即是空说

佛言。受即是空。受谓受苦受乐及一切受用也。如食列数味。放箸即空。出多驺从既到即空。终日游观。既归即空。又如为善。事既毕。其勤劳即空。而善业俱在。为恶。事既毕。其快意即空。而恶业俱在。若深悟此理。则食可菲薄。无过用杀害之冤债。出可随分。无劳心苦人之烦恼。游观可息。无放荡废事之愆尤。善根可勉为。无懈怠因循之失。恶可力戒。无恣纵怨讐之罪。予喜得此理。故欲与人共之(及一切受用。即所谓不苦不乐受者是也)。

六根说

千般装点只为半寸之眼。百种音乐只为一豆之耳。沉檀脑麝只为两窍之鼻。食前方丈只为三寸之舌。妙丽娇娆只为臭腐之身。随顺迎逢只为狂荡之意。若能识破此理。便是无烦恼快乐之人。佛言。众生无始以来认贼为子。自劫家宝。谓惑六根之贼。而丧真性也。孟子曰。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盖不惑于此矣。有淫女得道。文殊问云。如何不嗔。答云。见一切众生不生。又问。如何见十八界。答云。如见劫火烧诸世界。妙哉言乎。盖谓一切众生本来无有。唯因妄想中生。又何嗔之有。十八界谓六根六尘六识。因有此种种故。生无量事。造无量恶。是故如劫火烧诸世界。若悟此理。虽未生净土。已如生净土矣。

真性说

金刚经二十七段。其大意不过言真性皆无所有如虚空。然此虚空谓之顽空。顽空者真无所有。而真性虽如虚空。而其中则有。故曰真空不空。顽空则可以作。可以坏。若此地。实掘去一尺土则有一尺空。掘去一丈土则有一丈空。是顽空可以作也。若此器本空。以物置之则实矣。此室本空。以物置之亦实矣。是顽空可以坏也。若真性之空。则不可作不可坏。本来含虚空世界。乌可作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未尝变动。乌可坏乎。真性中俱无所有。无得而比。故不得已而以顽空比之。是般若心经云。是诸法空相。谓诸法皆空之相乃真性也。继之以空中无色以至无智亦无得。谓真性中皆无所有。如顽空中皆无所有也。既皆无所有。然有一切众生者。乃真性中所现之妄缘耳。大概言之。真性如镜。一切有生者如影。是真性中所现之影也。影有去来。而镜常自。若众生有生灭。而真性常自若。生灭既除。真性乃现。盖生灭者妄也。真性者真也。故楞严经云。诸妄消亡不真。何待此性。上自诸佛下至蠢动含灵。初无有异。其异皆妄也。

心乃妄想说

楞严经第一卷。佛与阿难七次论心。终之以寻常。所谓心者乃妄想耳。非真心也。真心即性也。圆觉经谓。众生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是寻常所谓心者乃六种尘缘之影耳。谓此心本无。唯因外有六种尘缘故。内现此心。若外因有色。内则起爱色之心。外因有声。内则起爱声之心。外因有香味触法。内则起爱香味触法之心。盖真性如镜。六种尘缘如形。此心如影。若外无此六尘。则内亦无此心矣此心岂不为六种尘缘之影乎。形来则影现。形去则影灭。而性镜则常自若。故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三心皆谓妄想心也。故有过去现在未来。若真心则无始以来未尝变动。乌有过去未来现在乎。不可得者谓无也。若饥而思食。得食则此心过去矣。正食而知味乃现在心。未思食则此心未有。故为未来心。此三心皆随时坏灭。故云不可得。

五蕴皆空说

般若心经云。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谓色受想行识也。色谓色身。受谓受用。想谓思想。行谓所行。识谓辨识。此五者蕴积不散。以壅蔽真性。故谓之蕴。又谓之五阴。谓阴暗真性也。色身终归于坏。受用随时即过。色受岂不空乎。且如思想一物。既得之则无想矣。想岂不空乎。所行之事回首尚如梦幻。行岂不空乎。识尽千种事物。再生不复能识。识岂不空乎。一切苦厄皆从五者生。若能照见色身为空。则不泥于色身而畏死亡。是度过此一种苦厄也。照见受用为空。则不泥于受用而贪奉养。又度过此一种苦厄也。照见思想为空。则不泥于思想。而意乃无所着。又度过此一种苦厄。照见所行为空。则不泥于所行。而可以息迹。是又度过此一种苦厄也。照见辨识为空。则不泥于辨识。而可以坐忘。是又度过此一种苦厄也。故照见五蕴皆空。则度过一切苦厄。此五者皆不是真实。乃真性中所现之妄缘也。若六根六尘六识十二缘四谛。皆此类也。

废心用形说

列子谓。孔子废心而用形。谓心已不养于物而废之矣。唯用形以应物。予深爱此语。故虽劳苦憔悴而不以为失意。荣华奉养而不以为得意。盖心不着于物也。因念菩萨了生死。乃託生于一切众生中以设教化者。以心不着于物。唯用形以应之耳。然则孔子于此菩萨之徒也。

用形骸说

天人礼枯骨偈云。汝是前生我。我今天眼开。宝衣随念至。玉食自然来。谢汝昔勤苦。令吾今快哉。散华时再拜。人世莫惊猜。又饿鬼鞭死尸偈云。因这臭皮囊。波波劫劫忙。只知贪快乐。不肯暂回光。自业锱铢少。黄泉岁月长。真须痛棒打。此恨猝难忘。此言化俗则可以为诚然则不可。何则人神託于形骸之中。所以用形骸者皆神也。譬如匠人用斧斤。用之而善则为善器械。用之而不善则为恶器械。故为天人者前世善用形骸者也。为饿鬼者前世不善用形骸者也。其得其失皆在当时。及其受报而礼之鞭之亦何益。

齐生死说

想右脚大指肿烂流恶水。渐渐至胫至膝至腰。左脚亦如此渐渐烂。过腰上至腹至胸以至颈顶。尽皆烂了唯有白骨。次分明历历观看。白骨一一尽见。静心观看。良久乃思看。白骨者是谁白骨是谁。是知。身体与我常为二物矣。又渐渐离白骨观看。先离一丈。以至五丈十丈乃至百丈千丈。是知。白骨与我了不相干也。常作此想。则我与形骸本为二物。我暂住于形骸中。岂可谓此形骸终久不坏而我常住其中。如此便可济生死矣。况我去此则往净土乎。日日作此想。更别有所得。如人饮水冷热自知。不假于言传也。

我说

我之所在不可以无我。无我则逐物矣。理之所在不可以有我。有我则蔽理矣。孔子无我菩萨无我相能至于此。则与虚空等矣。岂复有净浊之辨乎。但恐不易到耳。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十(此卷后附周大资刘侍制大慧杲禅师题跋三段)

龙舒王虚中学力深至。所解六经语孟老庄要为不蹈袭前人。一言一字其用志勤矣。一旦弃去专修西方之教。作净土文。精粗浅深且有条理。以是印施有缘奔走于江浙诸郡。又将亲往建安刊版于鬻书肆中。汲汲然若不可一日缓者。我闻。无量寿经。众生闻是佛名。信心欢喜。乃至一念。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不退转者。梵语谓之阿惟越致。法华经谓弥勒菩萨所得报地也。一念往生便同弥勒。佛语不虚。应皆信受。

绍兴壬午闰四月七日 唯心居士荆溪周葵跋

状元刘侍制跋

昔六祖与韦史君说西方相状。其言甚简。其旨甚明。既无间于东西。何相状之可述。及观王虚中净土文。何其谆谆也。盖闻。法无顿渐。根有利钝。六祖为上智说第一义。故移西于东。在刹那间。言下便领。不容拟议。虚中将以开悟下根。泛为是论。惟西方之归。故汲汲于刊行。而恐行之不广。其爱人之心可谓勤且切矣。有能因虚中之文而悟入者。岂不为鱼兔筌蹄乎。

绍兴壬午六月六日 木讷翁刘章书

妙喜老人跋

龙舒王虚中日休博览群书之余。留心佛乘。以利人为己任。真火中莲也。佛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予嘉其志。为题其后。若见自性之阿弥。即了唯心之净土。未能如是。则虚中为此文功不唐捐矣。

庚辰八月二十日。书于刘景文嬾窠云。双径妙喜宗杲 跋。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十(终)

 

上篇:龙舒增广净土文

下篇:净土境观要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诸宗部目录

十小咒注音版

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nan)无(mo)佛(fo)驮(tuo)耶(...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说:「闻如是。」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佛说罪福报应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释氏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

宗镜录(100卷)

宗镜录卷第一 宗镜录卷第二 宗镜录卷第三 宗镜录卷第...

华严五十要问答

锲华严五十要问答序 五十要问答二册者。华严第二祖云...

安乐集

安乐集卷上 释道绰撰 此《安乐集》,一部之内总有十二...

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

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 径山沙门语风圆信无地地主人郭...

天台四教仪

四教颂 七贤七位藏初机。通教位中一二齐。别信并圆五...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一卷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如...

普贤菩萨圣诞祝圣仪

一、香赞 戒定真香,焚起冲天上, 弟子虔诚,热在金炉...

佛说十一想思念如来经

佛说十一想思念如来经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闻如是...

佛说慢法经

佛说慢法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 佛告阿难:「有人事佛以后...

佛说金光王童子经

佛说金光王童子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

佛说鹦鹉经

佛说鹦鹉经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闻如是: 一时,...

佛说一切法高王经

佛说一切法高王经(一名《一切法义王经》) 元魏婆罗门...

佛说遗日摩尼宝经

佛说遗日摩尼宝经 后汉月支国三藏支娄迦谶译 佛在舍卫...

学佛人要如何发起道心

每天讲可能也有人不喜欢听,从下个七开始就隔一天讲一...

积极而不紧张

通常我们认为一个积极的人,应该就是乐观、开朗、进取...

【推荐】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

一日,舍利弗与维摩诘辩论不二法门,辩论到最精彩处,...

修行从这几个角度下手,日子就会好过点

第八识又称为根本识,根本识就是来作为七转识一切的依...

【推荐】佛教对饮酒吸毒的态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毒品在全世界日趋泛滥,毒品走私日...

牛奶背后的苦难

想象一个生命,打从出生起直到死的那天,被对待像一台...

你们是最快乐的人

至於宇宙,则是每一个宗教都会谈到的。释迦牟尼佛在经...

众僧良福田,也是蒺藜园;罪福由此心,非前境过咎

《南山律在家备览》中,有一条深刻地分析了当前一些居...

如何消除业障与消业的征兆

一切法由心想生。罪由心起,必将由心忏悔。只有心地清...

念完《地藏经》,要给一切众生回向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中。有诸国王及婆罗门等。能作如...

念佛法门了生死之易

唯念佛法门,全仗阿弥陀佛大慈悲愿力,若具真信切愿,...

身心五条绳,越执越紧缚

财色名食睡,身心五条绳,越贪越难解,越执越紧缚。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