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宗镜录卷第七十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宗镜录卷第七十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祖佛正意。本显一心。何必教中。更谈阴界。

答。随妄心而破妄境。谓显人空。除异执。而说异门。成法解脱。无有定法故。号之为阿耨菩提。病差药消。如筏喻之法尚应舍。

识论问云。以有阿含证验知故。若但心识虚妄分别见外境界。不从色等外境界生眼识等者。以何义故。如来说眼色等十二种入。明知有色香味等外境界也。

答曰。偈言。说色等诸入。为可化众生。依前人受法。说言有化生。如来依彼心业相续。不断不绝。是故说有化生众生。又说言。无我无众生无寿者。唯因缘和合有诸法生。如来如是说色等入。为令前人得受法故。以彼前人未解因缘诸法体空。非谓实有色香味等外诸境界。

问。若实无有色等入者。以何义故。如来经中作如是说。

答曰。偈言。依彼本心智。识妄取外境。是故如来说。有内外诸入。此依无始心意识等种子转变。虚妄见彼色香味等外诸境界。是故如来依此虚妄二种法故。作如是说。一本识种子。二虚妄外境界等。依此二法。如来说有眼色等入。

问。依如是偈说。有何功德利益。

答。偈曰。观虚妄无实。如是入我空。观知诸法异。入诸法无我。为令声闻解知。因彼六根六尘。生六种识。无有一法是实觉者。乃至无有一法是实见者。为令可化众生等。作是观察。入人无我空。观于诸法异者。谓菩萨观实无色等外尘一法可见。乃至实无一触可觉。如是观察。得入因缘诸法体空。为欲遮彼虚妄分别故。说色等一切诸法。毕竟空无。非无言处。皆悉空无。无言处者。所谓诸佛如来行处。如是唯有真识。更无余识。不能如是分别观察。入于识空。如是依识。说入一切诸法无我。非谓一向谤真识我。说言无有佛性实我。又如来方便。渐令众生得入我空。及法空故。说有内识。而识无有内识可取。若不如是。则不得说我法空。以是义故。虚妄分别。此心于彼心。彼心知此心。辩中边颂云。识生变似义。有情我及了。此境实非有。境无故识无。变似义者。谓似色等诸境性现。变似有情者。谓似自他身五根性现。变似我者。谓染污末那。与我痴等恒相应故。变似了者。诸余六识。了别相麁故。此境实非有者。谓似义似相。无行相故。似我似了。非真现故。皆非实有。境无故识无者。谓所取义。有情。我。了别等。四境无故。能取诸识。亦非实有。是以若约大根顿悟之人。尚不得一。何况说多。何以故。以执多故。迷了一故。悟于迷多中。根有不同。遂开阴处界。若迷心不迷色。则数为五阴。若迷色不迷心。则数为十二处。若心色俱迷者。则数为十八界。若直见真心神解之性。则非一非多。非法非数。其余能诠之教。皆是善巧之门。将逗机宜。广申破立。欲显真空之理。先明幻有之端。究竟指归一心之海。

问。于世间法。五蕴身中。作何见解成外道义。云何通达成佛法义。

答。外道不达诸法因缘和合成诸蕴。凡有所为。皆是识阴。便于蕴上。执有实我。受用自在。名为神主。于似常似一相续之中。说有神性。是外道义。若了内外和合因缘所成。唯识所变。似境所现。即第八识任持不断。似有相续。即佛法义。外道不知。将为实有。迷无性之理。执身见之愚。

问。前破五阴。六入。十八界。七大性。识义俱无。云何建立唯识。

答。一为遣境故立识。何者。若不因识。何以立境。若不显识。何以遣境。二为以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何者。若无妄则不能显真。若无真则不能破惑。故知破立在我。染净由心。三无性论云。今为成就此依他性故。说成立道理。此性不但以言说为体。何以故。言说必有所依故。若不依乱识品类。名言得立。无有是处。若不尔。所依品类既无有。所说名言则不得立。若尔。则无二性。无二性故。则无惑品。无惑品故。则有二过。一不由功用。自然解脱。二则生死涅槃。不可显现。由无此二过。失故。是故应知。决有依他性。有此性故。世谛立。若不立世谛。亦不得真谛。何者。以了俗无性故。即成真谛。若拟无二谛。是恶取邪空。非善通正理。又若无真谛之本。何以垂俗谛之迹。本迹虽殊。不思议一。如法华玄义。广释本迹为六本者。理本。即是实相一究竟道。迹者。除诸法实相。其余种种。皆名为迹。又理之与事。皆名为本。说理说事。皆名教迹也。又理事之教皆为本。禀教修行名为迹。如人依处。则有行迹。寻迹得处也。又行能证体。体为本。依体起用。用为迹。又实得体用名为本。权施体用名为迹。又今日所显者为本。先来已说者为迹。约此六义。以明本迹也。一又约理事明本迹者。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理。即是本时实相真谛也。一切法。即是本时森罗俗谛也。由实相真本。垂于俗迹。寻于俗迹。即显真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故经云。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二理教明本迹者。即是本时所照二谛。俱不可说故。皆名本也。昔佛方便说之。即是二谛之教。教名为迹。若无二谛之本。则无二种之教。若无教迹。岂显谛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经偈云。是法不可示。言词相寂灭。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三约教行为本迹者。最初禀昔佛之教以为本。则有修因致果之行。由教诠理而得起行。由行会教而得显理。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经偈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四约体用明本迹者。由昔最初修行契理。证于法身为本。初得法身本故。即体起应身之用。由于应身。得显法身。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经云。吾从成佛已来。甚大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作如此说。五约权实明本迹者。实者。最初久远。实得法应二身。皆名为本。中间数数唱生唱灭。种种施权法应二身。故名为迹。非初得法应之本。则无中间法应之迹。由迹显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经云。是我方便。诸佛亦然。六约今已论本迹者。前来诸教已说理事。乃至权实者。皆是迹也。今经所说久远理事。乃至权实者。皆名为本。非今所明久远之本。无以垂于已说之迹。非已说迹。岂显今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经偈云。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问。世间无有一法不从缘生。具几因缘。能生万法。

答。曾无心外法。能与心为缘。但是自心生。还与心为相。义海云。明缘起者。如见尘时。此尘是自心现。由自心现。即与自心为缘。由缘现前。心法方起。故名为缘起法也。经云。诸法从缘起。无缘即不起。乃至则知尘体。空无所有。今悟缘非缘。起无不妙。但缘起体寂。起恒不起。达体随缘。不起恒起。如是见者。名实知见。何谓实知见。若见缘而不见体。即是常见。若见体而不见缘。即是断见。今从因缘而见性。则不落常。于真性中而缘起。则不堕断。名实知见。所以广辩因缘行相者。谓因事而显理。令理不孤。因理而成事。令事融即。然约经论。随顺世谛所立。有四因缘。内外假立。不无行相。一因缘者。论云。一因缘。谓有为法亲办自果。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释云。若一切烦恼种。被加行智折伏已。永无生现行用。虽种子是因缘法。以不能生现行故。不得名因缘。又如将心种望色现。亦不名因缘。若心种生心现。色种生色现等。皆是因缘。此双通新本二类种子故。二。等无间缘。谓八现识。及彼心所。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彼定生。释云。八现识及心所者。出缘体。唯见自证。此是缘体总名现识。简色。不相应。种子。无为。非此缘性。论说。等无间缘。唯望一切心心所说。以前生开导所摄受故。开者。避义。与彼处义。导者。招引义。即前往避其处。招引后法令生。前聚于后者。简俱时及后为前缘义。非开导故。自类者。显非他识为缘。无间者。显虽前无间为后缘。非中间隔要无间者。等。而开导者。显缘义。令彼定生。即显后果。虽经久远。如经八万劫。前眼识。望后亦为此缘。以彼后果当定生故。即简入无余依最后心。无果定生。故非此缘。虽有开义。无导引力故。

问。心与心所。既非自类。如八种识。恒时俱转。体用各殊。如何俱起望后。并得互为缘义。

答。论云。心与心所。虽恒俱转。而相应故。和合似一。不可施设离别殊异故。得互作等无间缘。和合似一者。同一所缘。及同一依。同一时转。同一性摄。不可离别令其殊异。不同八识行相所缘。及依。各不等故。非互为缘。又但除却入无余依者外。余一切心心所。皆是等无间缘。以力用齐等。无自类间隔故。三所缘缘。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所託。此体有二。一亲。二疎。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内所虑託。应知彼是亲所缘缘。若与能缘体虽相离。为质能起内所虑託。应知彼是疎所缘缘。亲所缘缘。能缘皆有。离内所虑託。必不生故。疎所缘缘。能缘或有。离外所虑託。亦得生故。释云。谓若有法者。谓非遍计所执。所执无体。不能发生能缘之识。故非是缘。缘者。必是依他。今此必是有体方缘。是带己相者。谓能缘心等。带此色等己之相也。带者。是挟带义。相者。体相。非相状义。谓正智等生时。挟带真如之体相起。与真不一不异。非相非非相。若挟带所缘之己以为境相者。是所缘故。若相言体。即有同时心心所之体相。亦心挟带而有。相者。分义。或体相义。真如亦名为相。无相之相。所以经言。皆同一相。所谓无相。亲所缘缘者。若与见分等体不相离者。简他识所变。及自八识各各所缘别。唯是见分内所虑託。此有二种。一是有为。即识所变。名内所虑託。二是无为。真如体不离识。名所虑託。即如自证缘见分等。并是此例。此说亲缘。疎所缘缘。与能缘心相离法是。谓即他识所变。及自身中别识所变。仗为质者是。又亲所缘者。即谓见分。是带己相。此疎中即影像相分。是带本质之相。故名所缘。又亲所缘缘。但是能缘之心。皆有。离内所虑託之相分。一切心等。必不行故。今大乘中。若缘无法。不生心也。疎所缘缘。能缘之法。或有或无。以是心外法故。如执实我法。虽无本质。然离彼法。心亦生故。又观所缘缘论颂云。内色如外现。为识所缘缘。许彼相在识。及能生识故。以自内识所变之色。为所缘缘。是依他性。有体法故。不缘心外所执无法故。论云。见託彼生。带彼相起。见託彼生。即是缘义。然心起时。带彼相起。名为所缘。带是挟带逼附之义。百法云。护法明此所缘。如见相。无定相分。以本智亲证如体。不取相故。与如体冥合故。即无相状之相。即但有体相之相。即挟带之义。亦所缘缘。

难云。若有见分。即有分别相。何名无分别相也。又云。无能取耶。

答。虽有见分而无分别。复无能取。正智缘如。亲挟附体相缘故。更无相状之相。说。无相分。言无能取者。即无分别妄执实能取故。不无内分能缘见分。又难。若言无相分者。所缘缘论云。依彼生。带彼相。故名所缘相。若无真如相分者。即无所缘。护法云。亦有所缘缘义。虽见相分。而可有带如相起。不离故。即本智见分。亲挟带真如之体相起故。名所缘缘。如自证分亲带见分。名所缘缘。此亦应尔。实无变带之义。唯有挟带。名所缘缘。故与后得别也。若变相分缘者。便非亲证。即如后得智。应有分别。既异后得。即明知有见分无相分也。又一切见分。皆有挟带境相义者。由相不离见故。即是挟带之义。不离有二。一者有为相分。望自能变之识。血脉相连。犹如父子。故名不离。二者真如等境。虽非识变。然是识等实体。故名不离。

问。所缘缘论偈云。内色如外现。为识所缘缘。许彼相在识。及能生识故。是以外境虽无。而有内色。似外境现。为所缘缘。既外相在识。即是俱起。以相在故。云何复能生识。能作识缘。

答。如眼等识。带彼相起。虽即同时。不碍前后。以展转相因。成所缘缘之理。

论问云。此内境相。既不离识。如何俱起。能作识缘。

颂答云。决定相随故。俱时亦作缘。或前为后缘。引彼功能故。境相与识。定相随故。虽俱时起。亦作识缘。而外诸法。理非有故。定应许在识非余。此根功能。与前境色。从无始际。展转为因。如是诸识。唯内境相。为所缘缘。理善成立。

问。所明挟带。是亲所缘缘者。为复挟体挟用。

答。应作四句分别。一体挟体者。即自证分缘证自证分。证自证分却缘自证分。是也。二用挟用者。即八识心心所见分。缘自亲相分。是也。三用挟体者。即根本智见分缘真如。是也。四体挟用者。即自证分缘见分也。

问。所缘缘义。于八识如何料简亲疎。

答。百法云。护法解。此第八心及心所。名此品。若因若果。疎所缘有无不定。若因中第八识。託他人扶尘。器世间境。自变相分缘。即可互受用。有疎所缘义。若是自他缘义。五根及种子。不互变缘。即无疎所缘缘义也。又有色界。即有扶尘。器世间可互。扶尘即有疎所缘缘。若无色界。即无色可扶託故。即无疎所缘缘义也。若自第八识缘自三境。唯有亲所缘缘也。此是因中料简。若至佛果位中。第八识。若缘自境。及缘真如。及缘过未一切无体法时。即无疎所缘缘也。若缘他佛身土。即变影而缘。亦有疎义。即第八识心王自。果位中。疎所缘缘有无不定。若第八五心所因果位中。皆有疎所缘缘也。若为託第八心王三境为质而缘故。若第七识者。论云。第七心品未转依位。是俱生故。必扶外质故。亦定有疎所缘缘。于转依位。此非定有。缘真如。无外质故。今言。此第七识有漏位中者。体是俱生。任运无力。必扶第八识以为外质故。自方变影缘故。即定有疎所缘缘。若约无漏时。即疎所缘缘。有无不定。若第七根本智相应心品。缘真如。即无疎缘。若后得智缘如。即有疎缘。若是无漏第七缘过未及诸无体法。皆无疎所缘缘。

问。何故有漏第七起执事。须扶託本质起耶。夫是执者构画所生。即不合假于外质而起。

答。执有二。一有强思分别计度而起执者。即所託外质。有无不定。如第六识独生散意是也。二者有任运起执。即第七识是。为第七心心所是俱生任运。自无力起。要假外质。自方起执也。故知第七有漏位中疎所缘缘。有无不定。若第六识者。此识身心品。行相勐利。于一切位能自在转。所仗外质。或有或无。疎所缘缘。有无不定。于因果位中。皆自在转。或分别起。或俱生故。缘一切法时。有仗质起。有不仗质起。缘境最广故。疎所缘缘。有无不定。若前五转识者。未转依麁观劣故。必仗外质故。即定有疎所缘缘。若转依位。此非定有。缘过未等。无外质故。前五转识因果位中。约诸根互用。亦须仗质而起。定有疎所缘缘。若至果位。有无不定。又诸识互缘者。第八识与前七为所缘缘。即八识相分。与五识为所缘缘。第六识缘第八四分为所缘缘。第七即唯託第八见分为所缘缘。即第八识四分为本质。即前七识见分变相分缘。即第八与前七为所缘义。故八于七有也。即第八与前七为疎所缘缘。七于八无者。即前七不与第八为所缘缘。以第八不缘前七故。不託前七生故。唯缘自三境为所缘缘。又广释云。古大乘师立所缘缘义者。彼云。谓若有法者。即有体本质法。名缘。言是带己相者。即相分。名所缘相。相质合说。名所缘缘。所言带己相者。带字属心。己字属本质。相即相分。谓能缘心。缘所缘境时。带起本质家己有之相分。故名是带己相。被小乘正量部。般若毱多不立相分师。造谤大乘论七百偈。破古大乘师所缘缘义云。汝若言已相是相分。将为所缘者。且如汝大乘宗。无分别智缘真如时。不带起真如相分。其真如望能缘智见分。应无所缘缘义。必若言本智缘如。亦有相分者。即违汝自宗一切经论。如何通会。古大乘师被此一难。当时绝救。经一十二年。无人救得大乘所缘缘义。唐三藏救云。我宗大乘解带有二义。一者变带变。二者挟带变。若变带者。即变带似质之已相起。是相状之相。令根本智缘如时即无。若挟带者。即有。根本智亲挟带真如体相。而缘。更不变相分故。亦成所缘缘。三藏云。谓若有法。即真如是有体法。名缘。即此真如。是本智所虑处。又名所缘。二势合说。名所缘缘。所缘即缘。持业释。亦如八识见分。各缘自亲相分时。皆是挟带。乃至内二分相缘亦尔。故知本智缘如。虽不变相分。然亲挟带真如体相而缘。亦成所缘缘。古大乘师错解所缘缘义者。夫所缘缘义者。以有体法是缘。即此有体法。是能缘心所虑处故。便名所缘。今古大乘师。既唯将实相分为所缘者。错之甚矣。正解所缘缘义者。谓若有法。是带已相者。谓若有法者。即有实法。简于假法。及遍计相分无体法。无体法。但是所缘。不成缘。夫为缘者。须是有体实法。有力用故。能牵生识。即实圆成依他。是有体法。言是带已相者。带有二义。一者变带。即八箇识。有疎所缘缘本质。是为託。此有体境为本质。变似质之相起。名为变带。二者挟带。即一切亲所缘缘实相分是。为此相分十离能缘心故。其能缘心。亲挟此相分而缘。名为挟带。言已相者。亦有二义。且第一于变带疎所缘缘上说者。即变似质之己相。已者。体也。即相分似本质已体。此是相状之相。二于挟带亲所缘缘上说者。即能缘心上亲挟带所缘相分之已相。此是境相之相。即不同于疎所缘缘。带本质家之已相起。忽有人问云。言是带已相者。未审能缘心。带谁家之已相而缘。应答云。若疎所缘缘。即变带本质家之已相缘。若亲所缘缘。即挟带相分家之已相缘。又疎所缘缘。是带相状之相。即带似质之相状。若亲所缘缘。即带境相之相。以亲挟境相而缘故。有人云。带能缘心之已相者。此人不会所缘义。

问。若言亲挟带境相。及变带似质之相状起。成亲疎二缘者。即外色法。亦成亲疎二缘。且如将镜照人时。于镜面上。亦能亲挟于人影像。以人影不离于镜面故。应成亲所缘缘。又镜面望外边人本质。应成疎所缘缘。

答。将所虑简之。意云。夫为所缘缘者。须对能缘虑法。所虑。方名所缘缘。今镜面既非能缘虑法者。即镜中人影。及外边人本质。亦不得名所虑法。既阙所虑义者。不成所缘缘。

外人又难。若尔者。且如第六识缘空华无体法时。有所虑义。应成所缘缘。为识是能缘虑故。

答。将所託简之。意云。其意缘无体法时。虽有所虑义。又阙所託义。以空华等无体。不与能缘心为所託。不妨但成所缘。即不成缘。由是应须四句分别。一有所虑。非所託。即遍计妄执我法等是。以无体故。但为所虑。不为所託。二有所託。非所虑。即镜水所照人等是。此但有所託。而无所虑。以镜水等非能虑故。三俱句。即一切所缘缘实相分是。四俱非。即除镜水等所照外。余不缘者是。又亲缘者。是逼附义。近义。即如相分。亲逼附近于见分。更无余分间隔故。言疎者。是远义。被相分隔故。即本质法是。又亲所缘缘。都有四类。一有亲所缘缘。从质及心而变起。即五识缘五尘境所缘相分是。二有亲所缘缘。但从心变。不仗质起。即第八识缘三境相分是。三有亲所缘缘。不由心变。亦不由质起。即根本智所证真如是。四有亲所缘缘。而非相分。即内二分互相缘是。慈恩云。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内所虑託。应知彼是亲所缘缘者。若与能缘者。是见分。体不相离者。即与自证分体不相离。意云。相分是见分亲所缘缘。见分是自证分亲所缘缘。皆不离自证分体。此正简疎所缘缘。本质法。望能缘见分。有相离八识故。此亦简他人所变相分。及自身八识。各各所变相分。更互相望。皆不是亲。今唯取自识所变相分。名亲。望能变见分。体不相离。中间更无物隔碍。方是亲义。言是见分等内所虑託者。言见分等者。即等取自证分及第四分。并本智缘如等。此皆成亲所缘缘。且如相分。是见分家亲所缘缘。见分。即自证分亲所缘缘。自证分。是证自证分亲所缘缘。又真如。是根本智亲所缘缘。又等取心心所缘亲相分。亦是亲所缘缘。此上皆是挟带而缘。

宗镜录卷第七十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上篇:宗镜录(100卷)

下篇:万善同归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诸宗部目录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佛说当来变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

大宝积经之无量寿如来会

大宝积经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诏译 无量寿如...

阿弥陀佛百颂

普陀三圣禅院逸人述 昔彻悟禅师,以教义宗乘,作念佛...

八大人觉经略解

明 蕅益释智旭解 大文为三。初总标。二别明。三结叹。...

根本说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圆羯磨仪范

根本说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圆羯磨仪范 原夫赡部嘉运。至...

净土十要

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重刻序 (此序西蜀潘存评点)...

禅宗决疑集

禅宗决疑集 西蜀野衲智彻述 源湛流清门 原夫法不孤起...

【注音版】佛说老母女六英经

佛说老母女六英经...

佛说大迦叶本经

佛说大迦叶本经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佛...

【注音版】受八戒法

受八戒法...

佛说胞胎经

佛说胞胎经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奉 制译 闻如是:...

法集要颂经

法集要颂经卷第一 有为品第一 尊者法救集 西天中印度...

如来师子吼经

如来师子吼经 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译 如是我闻: 一...

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

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上 后汉月氏三藏支娄迦...

【注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多善根福德因缘来自于阿弥陀佛

复次,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

求福报的因与缘

求福报的因与缘 其实我们怎样求福报,大家要知道。 有...

智者思而后言,愚者先言而后思

最有智慧的人,是最懂得聆听的人。器量狭小的人,就像...

【推荐】成事不必在我,随喜一切功德

学道之人虑宜远,思宜近。事上宜虔,接下宜谦,处同辈...

真正的福报是自然而然的

莲师说我们死亡之时,无论你的尸身是用檀香木的柴堆烧...

圣严法师《为什么要生气》

佛法认为,「贪、瞋、痴」是我们人类的三种根本烦恼,...

炒熟的芝麻种子

《百喻经》里有一段譬喻:有位农夫听说芝麻的营养价值...

人生短暂须自警,放逸懈怠生死径

我年青的时候接触过一些老和尚,一说到修行他们常常会...

珍惜暇满人身

一、暇满的体性 暇是闲暇。脱离了八种无暇,就是所谓的...

不忙歌

念佛能以转逆境、消灾难、生极乐,这是何等的大事,偏...

八万四千法门怎么来的

在你的生活当中要这样锻炼,你的烦恼就会逐渐减轻,待...

慧律法师:学佛并非都要出家

谈到出世,连带就会说到出家。好多人都误以为信仰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