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宗镜录卷第七十八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宗镜录卷第七十八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言一觉一切觉。云何教中分其多种。

答。觉体是一。随用分多。用有浅深。觉无前后。如璎珞经云。妙觉方称寂照。等觉照寂。又觉有三义。一觉察。如睡梦觉。亦如人觉贼。贼无能为。妄即贼也。二觉照。即照理事也。亦如莲华开。照见自心一真法界。恒沙性德。如其胜义。觉诸法故。三妙觉。即上二觉。离觉所觉。故为妙耳。非更别觉。故经云。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又觉性无觉。即根本智。觉相历然。即后得智。

问。既云真如一心。古今不易。因何而有众生相续。

答。平等真法界。无佛无众生。随于染净缘。遂成十法界。以真心随缘。不守自性。只为众生。不自知无性之性故。但随染缘成凡。随净缘成圣。如虚谷响。任缘所发。又如大虚忽云。明镜忽尘。求一念最初起处。了不可得。故号无始无明。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转发生。生力。发明薰以成业。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由是故有众生颠倒。古释云。因明发性。性妄见生。因託性明。变影而起。託影而生。从虚执有。故云。从毕竟无。成究竟有。即业相也。此有所有。非因所因。转相也。业相为能有。转相为所有。能所既分。二相斯有。故云有所有相。即此转相能行。现形而立。因前而起。引后而生。展转相因。名非因所因。即此现相。能引六尘境界。现相是能住。六尘是所住。故云住所住相。本此无住。以立世界者。现相从妄所立。本无所依。此现相以成世界之本。故云本此无住以立世界。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者。即是无明。无明无因。故无住。此之三相。俱是无始。一念妄心。总号无明。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者。初是业相。即是妄觉之心。体即虚妄。此妄初起。更无因始。名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已非。释转相。即真上影像。相似真非真。妄觉执此为真。即初念名动。动必有静。静复似真。形动立静。非真不动。故云欲真已非。真真如性。本不因动而立于静。故云非真求复。宛成非相。释现相。从此现相。变起一切境界。非相现相。非生现生。非住现住。非心现心。非法现法。释次第者。初从明暗二相相形。而生于色。即是结暗成色。形显色也。因色即有根尘留碍。名之为住。因有根尘。即有能分别识。名之为心。览此尘像。为识境界。名之为法。此等展转。相因而有。返显真如。相无明暗。无相形。故非相。无起灭。故非生。无留碍。故非住。无缘虑。故非心。离尘像。故非法。又解。或前标三相。相因而有。以列次第。后三相合释。都言三相虚妄。体即无明。更无所因。故云非有所依。即此三相。影真而起。似真非真。执影为实。故云将欲复真。影既不实。故云欲真已非。宛成非相。下对妄说真。以立名号。既依妄显真以立名号。故知建立地位。从此而有。若不因妄说真。亦无地位名字可说。故知三界有法。皆揑所成。本无根绪。无始妄习。展转相传。迄至于今。成其途辙。如最初一人。揑出一事。后人信受。展转相传。则一人传虚。万人传实。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若识最初一念起处不真。即顿悟前非。大道坦然。更无余事。如云但知今日是。何虑昔年非。是知有情无情。究其初原。皆不出一心本际。如法性论云。

问。本际可得闻乎。

答。理妙难观。故有不知之说。旨微罕见。故发幢英之问。有天名曰幢英。问文殊师利。所言。本际。为何谓乎。文殊答曰。众生之原。名曰本际。又问。众生之原。为何谓乎。答曰。生死之本。为众生原。又问。于彼何谓为生死本。答曰。虚空之本。为生死原。幢英于是抱玄音而辍问。始悟不住之本。若然。则因缘之始。可闻而不可明。可存而不可论。问。虚空有本乎。答无。问。若无有本。何故云虚空之本。为生死原。答。此犹本际之本。耳则于虚空无本。为众本之宗。化表无化。为万化之府矣。又凡亦是心。圣亦是心。以所习处下。不能自弘。则溺尘劳耳。若以心託事则狭劣。若以事从心则广大。凡世人多外重其事。而内不晓其心。是以所作。皆非究竟。以所附处卑故耳。如搏牛之虻。飞极百步。若附鸾尾。则一翥万里。非其翼工。所託迅也。亦如牆。头之草。角里之声。皆能致其高远者。所託之胜也。如入宗镜。一一附于自心。则毛吞。巨浸。尘含十方。岂非深广乎。

问。内外唯识。心境皆空。云何教中又立外相。

答。因了相空。方谈唯识。若执有相。唯识义不成。若执无相。真空理不显。以无相即相。方达真空。相即无相。始明唯识。所以摄大乘论云。唯识道理。须明三相。一通达唯量。外尘实无所有故。二通达唯二。相及见唯识故。三通达种种色生。但有种种相貌。而无体故。所以摄大乘论云。一切相有二种。谓现住及所立。散心所缘六尘。名现住。定心所缘骨锁等。为所立。复次似尘显现名相。谓所缘境。似识显现名见。谓能缘识。此二法。一是因。二是果。又一是所依。二是能依。是知因内起念。想像思惟。则外现其相貌。念若不起。相不现前。以因内生外故。摄末归本。全境是心。何者。若心不起。境本空故。一切境界。唯心妄动。

问。约世间妄见。定是何识。

答。众生所见。即是乱识。中边分别论云。谓一切世间。但唯乱识。此乱识。云何名虚妄。由境不实故。由体散乱故。又若执永无乱识。系缚解脱。皆不成就。即起邪见。拨净不净品。故知因迷得悟。非无所以。从凡入圣。盖有缘由。如影像表镜明。因妄识成真智。

问。定中所见定果色。是定心自现。非缘现在外色。又非忆持过去境。可验唯心。未得定者。皆是散意所见外色。云何证是自心。

答。定内定外。静乱虽殊。所见之色。皆唯自识。以外境无体。从缘而生。生性本空。无相可得。识论云。如观行人。定中所见色相境界。识所显现。定无境界。此青等色相。是定境。非所忆持识。忆持识有染污。此起现前所见。分明清净。则唯识之旨。于此弥彰。如依镜面。但有自面。无有别影。何以故。诸法和合道理。难可思议。不可见法而令得见。定心。亦尔。定心有二分。一分似识。一分似尘。此二种。实唯是识。若忆持识是过去色。此定中色。若在散心五识。可言缘现在外尘起。若散意识。缘过去尘起。若在观中。必不得缘外色为境。色在现前。又非缘过去境。当知定心所缘色。即见自心。不见别境。以定中色。比定外色。应知亦无别境。是知一心即万法。万法即一心。何者。以一心不动。举体为万法故。如起信钞释疏云。举体者。谓真如举体成生灭。生灭无性。即是真如。未曾有真如处不生灭。未曾有生灭处不真如。又云。不同空者。灵然觉知。觉知。即神解义。阴阳不测谓之神。解即是智。智即是知。知即一心也。故以知为心体。所以祖师云。空寂体上。自有本智能知。大意云。于一切染净法中。有真实之体。了然鉴觉。目之为心。

问。外诸境界。既称内识似色显现。但是唯识者。云何不随识变异。

答。若执外色实住。即是于无色中见色。妄生颠倒。如揑目生二相。岂是真实。

摄论问云。若无别色尘。唯是本识。何故显现似色等。云何相续坚住。前后相似。若是识变异所作。则应乍起乍灭。改转不定。云何一色。于多时中。相续久住。故知应有别色。

答。由颠倒故。颠倒是烦恼根本。由识变异。起诸分别。依他性与分别性相应。即是颠倒。烦恼所依止处。颠倒烦恼。又是识变异所依止处。若无互为依止义。则识无变异。于非物中。分别为物。不应有此颠倒。若无烦恼。岂有圣道。故此义亦不成。是故应信离识无别法。

问。内心分别称识。外色不分别。如何是识。

答。能见所见皆是乱识。无中执有。色本自虚。摄论云。乱识者。无中执有名乱。十一识中。世等六识。随一识。唯二分。一分变异成色等相。一分变异成见等。不出此二。识性。能分别则成见。不能分别则成相。如无所有菩萨经云。尔时世尊。告无所有言。汝当为此诸菩萨等。说五阴聚。和合身事。无所有菩萨言。世尊。如我所见。如佛色空。我色亦尔。如佛色。一切众生色。一切树林药草色亦尔。如一切树林药草色。彼一切界和合聚色亦尔。所有空色。及我色。如来色。一切众生色。一切树林药草等色。一切界和合聚色。无有二相。非法。非非法。诸少智者。于无色中。或作是想。希望欲入此法。行于无色中。妄起行想。略说乃至受想行识中。如是作。如色所作。如虚空识。我识亦尔。如彼识。如来识亦尔。如如来识。彼识。一切众生识亦尔。如一切众生识。彼识。一切树林药草识亦尔。真虚空识。如来识。及我识。一切众生识。一切树林药草识亦尔。一切和合识。无二相。不可知。不可分别。不生。无等等。

问。既称唯有识。何得立色名。

答。一切名。皆是客义。名中无法。法中无名。名不当法。法不当名。经云。是自性。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此色无所有。为通相。若有生。即有染。若有灭。即有净。由无此四义。故色无别相。经云。由假立客名。随说诸相。摄论云。一切法以识为相。真如为体。又云。一切相。有二种。一如外显现。二如内显现。如外是相。如内是思惟。故知一体现二内外双分。则心非内外。内外是心。又能所相成。心境互摄。二而不二。常冥一味之真原。不二而二。恒分心境之虚相。

问。心念念灭刹那相。内身外色。亦刹那灭耶。

答。内外诸色。唯心执受。亦随心念念刹那灭。心外更无一法。可作常住。可作生灭。杂集论云。如心心法是刹那相。当知色等亦刹那相。有其八义。一由心执受故。谓色等身。由刹那心念念执受故。刹那灭等。二等心安危故。谓色等身。恒与识俱。识若舍离。即便烂坏。三随心转变故。谓世间现见。心在苦乐贪瞋等位。身随转变。随刹那心而转变。故身念念灭。四是心所依故。谓世间共知。心依止有根身。如火依薪。如芽依种等。是故此身。是刹那心依止。故亦刹那灭。五心增上生者。谓一切内外色。皆心增上所生。能生因刹那灭故。所生果亦刹那灭。六心自在转故。谓若证得胜威德心。于一切色。如其所欲。自在转变。由随刹那能变胜解转变生故。色等刹那生。灭道理成就。七于最后位变坏可得故。谓诸色等。初离自性念念变坏。于最后位欻尔变坏。不应道理。然此可得。故知色等从初已来。念念变坏。自类相续。渐增为因。能引最后麁相变坏。是故色等。念念生灭。八生已不待缘。自然坏灭故。谓一切法。从缘生已。不待坏。缘自然坏灭。故知一切可灭坏法。初才生已。即便坏灭。是故诸法刹那义成。大智度论云。若诸法实有。不应以心识。故知有相。若以心识故知有。是则非有。如地坚相。以身根身识知故有。若无身根身识知。则无坚相。又因缘和合生故空。唯心故空。是知内色外色。皆识建立。随心有无。实无自体。

问。论唯有内心。实无外境者。如修十善业。受天堂乐。作五逆罪。受地狱苦。昇忉利。则五欲悦目。堕泥犁。则万苦攒身。悦目有灵凤翔鸾。作欢乐之事。攒身有铁蛇铜狗。为逼恼之殃。明知非但内心。实有外境。

答。天堂地狱苦乐之相。皆是自心果报业影。既以自心所作为因。还以自心所受为果。故经云。未有自作他受。今且约地狱界受苦。以证唯心。十法界中。例皆如是。

识论问。云何名为四大转变。彼四大种种转变。动手脚等。及口言说。令受罪人。生于惊怖。如有两羊。从两边来。共杀害。彼地狱众生。见有诸山。或来或去。杀害众生。以是义故。不得说言。唯有内心。无外境界。

答曰。偈言。若依众生业。四大如是变。何故不依业。心如是转变。汝向言。彼罪人业。外四大等。如是转变。何故不言依彼众生罪业力故。内自心识。如是转变。又偈言。业熏于异法。果云何异处。善恶熏于心。何故离心说。故偈言。业熏于异法。果云何异处者。此以何义。彼地狱中。受苦众生。所有罪业。依本心作。还在心中。不离于心。以是义故。恶业熏心。还应心中。受苦果报。何以故。以善恶业。熏于心识。而不熏彼外四大等。以四大中。无所熏事。云何虚妄分别。说言四大转变。于四大中受苦果报。是故偈言。善恶熏于心。何故离心说。如无尽意菩萨经云。菩萨所作精进。常与身口意相应。虽身口精进。皆由于心。心为增上。云何菩萨心精进。所谓心始心终。云何心始。初发心故。云何心终。菩提心寂灭故。是知起尽俱心。初终咸尔。非唯净业。万事皆然。不出一心。圆满觉道。又如油尽灯灭。业丧苦亡。若定有外境可观。非内所感。只合长时受苦。无解脱期。既有休时。当知无实。可验心生法生。心灭法灭矣。是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作虚妄因。受虚妄果。皆从情结。唯逐想生。所以首楞严经云。即时阿难。及诸大众乃至而白佛言。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勐火。后于节节勐火烧然。堕无间狱。瑠璃大王。善星比丘。瑠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唯垂大慈发开童蒙。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决定义。欢喜顶戴。谨洁无犯。佛告阿难。快哉此问。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着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眄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故知因情滞着。能成爱水。浸渍不休。自然成坠。以情地幽隐。故为内分。以举念缘尘。取像名想。运动散乱。故名外分。一切境界。非想不生。故经云。若知一切国土。唯想持之。是则名为初发心菩萨。又华严经颂云。勇勐诸佛子。随顺入妙法。善观一切想。缠网于世间。众想如阳焰。令众生倒解。菩萨善知想。舍离一切倒。众生各别异。形类非一种。了达皆是想。一切无真实。十方诸众生。皆为想所覆。若舍颠倒见。则灭世间想。世间如阳焰。以想有差别。知世住于想。远离三颠倒。譬如热时焰。世见谓为水。水实无所有。智者不应求。众生亦复然。世趣皆无有。如焰住于想。无碍心境界。若离于诸想。亦离诸戏论。愚痴着想者。悉令得解脱。远离憍慢心。除灭世间想。住尽无尽处。是菩萨方便。又云。譬如有人。将欲命终。见随其业。所受报相。行恶业者。见。于地狱。畜生。饿鬼。所有一切众苦境界。或见狱卒手持兵仗。或瞋或骂。囚执将去。亦闻号叫悲叹之声。或见灰河。或见镬汤。或见刀山。或见剑树。种种逼迫。受诸苦。恼作善业者。即见一切诸天宫殿。无量天众。天诸婇女。种种衣服。具足庄严。宫殿园林。尽皆妙好。身虽未死。而由业力。见如是事。大智度论云。如乾闼婆城者。非城。人心想为城。凡夫亦如是。非身想为身。非心想为心。故知地狱天堂。本无定处。身犹未往。已现自心。境不现前。唯心妄见。可验苦乐之境。本无从出。善恶之事。唯自召来。空是空非。妄生妄死。如达磨大师云。由己见故不得道。己者。我也。若无我者。逢物不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若入宗镜。我法俱空。心境自亡。是非咸寂。神性独立。对待无从。斯皆悟本而成。非因学得。如先德云。境自虚。不须畏。终朝照瞩元无对。设使任持浮幻身。任运都无舌身意。又昔人偈云。宁神泯是非。现身安乐国。所以论云。智境豁然。名为佛国。

又如有学人问百丈和尚云。对一切境。如何得心如木石。

答。一切诸法。本不自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但人自虚妄计着。作。若干种解。起。若干种见。生若干种畏爱。但了诸法不自生。皆从。自己颠倒取相而有。知心与境。本不相到。当处解脱。一一诸法。一一诸心。当处寂灭。当处是道场。又本有之性。不可名目。本来不是凡。不是圣。不是愚。不是智。不是垢。不是净。亦非空有善恶。与诸染法相应。名众生界。与诸净法相应。名人天二乘。若垢净心尽。不住系缚解脱。无一切有为无为缚脱等心量。处于生死。其心自在。毕竟不与诸虚幻尘劳蕴界生死。诸入和合。逈然无住。一切不拘。去来无碍。往来生死。如门开相似。

问。地狱既是非情。云何动作。

答。是有情不思议业力所感。令受罪众生。自见有如是事。如成劫风。虽是无情。亦能成劫。似磁毛石。岂有识想。令铁转移。设使众生轮回六趣。善恶昇沉。实无主宰。人法俱空。所以先德云。往复无际。动静一原。含众妙而有余。超言思而逈出者。其唯法界乎。故知若入一际法界之中。有何差别。能所冥合。境智同如。岂可更有一法为动为静。随业识之转乎。若未入法界。不悟此宗。但有一法当情。皆是自之业识。离识之外。决定无法。

问。凡所施为。皆是自心者。云何杀生而得杀罪。

答。皆是依于自心分别。强执善恶之因。妄受苦乐之果。若究三轮之体。能杀所杀本空。是以文殊执剑于瞿昙。鸯崛持刀于释氏。终不见生见杀。执自执他。妄受轮回。酬还罪报。

识论问云。若彼三界。唯是内心。无有身口外境者。何故屠猎师等杀害猪羊。等得杀生罪。

偈答云。死依于他心。亦有依自心。依种种因缘。破失自心识。释曰。如人依鬼毗舍阇等。是故失心。或依自心。是故失心。或有忆念爱不爱事。是故失心。或有梦见鬼着失心。或有圣人神通转变。前人失心。如一比丘。夜蹋爪皮。谓杀虾蟇。死入恶道。故云死依于他心。亦有依自心者。以依仙人嗔心。嗔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故。杀余众生。此依他心。他众生心。虚妄分别。命根谢灭。以彼身命。相续断绝。应如是知。颂云。经说檀挐迦。迦陵。摩灯国。仙人嗔故空。是故心业重。

问。依仙人嗔心。依仙人鬼。杀害如是三国众生。非依仙人嗔心而死。

答。佛问尼乾子言。摩登伽等三国众生。汝颇曾闻。云何而死。为身业杀。为意业杀。尼乾子言。瞿昙。我昔曾闻。仙人嗔心。以意业杀尔所众生。佛言。以是成我义。三界唯心。无身口业。何以故。如世人言。贼烧山林。聚落城邑。不言火烧。此义亦尔。唯依心。其善恶业得成。故偈云。诸法心为本。诸法心为胜。离心无诸法。唯心身口名。成实论云。若离心有业。非众生亦应有罪福。如风颓山。恼害众生。风应有罪。若吹香华。来堕塔寺。亦应有福。是则不可。故知离心无罪福也。以此文证。罪福据心。无身口业。身口业者。但有名字。实是意业。身口名说。华严会意云。凡有见自见他。皆是迷心自现。何者。如见他持刀杀自。当知他自。皆从自生。以离自见心。无自他故。非但自他是心妄现。即所持刀杖故。亦是自心。何以故。心外无彼实刀杖故。见所持者。唯六尘故。由不知自心现。见杀。即惶惧不安。若了唯是自心。纵杀谁忧谁惧。皆由妄心生。故种种有。妄心灭。故种种无。既知唯心妄现。心不见心。即物我俱亡。忧喜咸寂。又如梦中杀事。亦如是也。如说世间恒如梦。不可得有无。密严经云。内外境界。心之所行。皆唯是识。惑乱而见。此中无我。亦无我所。能害。所害。害及害具。一切皆是意识境界。依阿赖耶识。如是分别。

又古师问云。若所见皆是自相分。如何杀自相分而得怨报。

答。虽观他人扶尘根是自相分。于他是亲相分。有执受故。如误杀他。即断命根。即有罪。于自即是疎相分。

问。经中所云。一切法如梦。以证唯心者。云何梦中事虚。寤中事实。果报不等。法喻不齐。云何引证。

答。所申譬况。皆为不信之人。假此发明。所以智不难喻。但求见道。证会自心。何用检方便之诠。执圆常之理。此梦喻一法。证验最亲。识论答外难云。汝言梦中所见饮食饥饱。刀杖毒药。如是等事。皆悉无用。寤时所见如是等事。皆悉有用。此义不然。颂云。如梦中无女。动身失不净。如梦交会。漏失不净。众生如是。无始世来。虚妄受用色香味等外诸境界。皆亦如是。实无而成。

又问。若梦中无境。寤亦尔者。何故梦中寤中。行善恶法。爱与不爱。果报不等。

答。唯有内心。无外境界。以梦寤心。差别不同。是故不依外境。成就善不善业。是以在梦位心。由睡眠坏。势力羸劣。心弱。不能成善恶业。觉心不尔。故所造行。当受异熟。胜劣不同。非由外境。设觉中所受苦。乐实果报。亦无作者受者。悉如幻梦。又论云。睡眠昧略为性者。疏云。味简在定。略别寤时。义天钞云。昧简在定者。此睡眠位。虽然专注一类微细之境。与定不同。定意识取境明了故。此乃闇昧。略别寤时者。彼觉寤时。心极明利。具能缘于六尘之境。则寤时心心所。缘境宽广也。此睡眠位心心所。不明利故。唯缘一法尘境。取境少故。名为略也。宝积经偈云。诸法自性不可得。如梦行欲悉皆虚。但随想起非实有。世尊知法。亦如是。以一切法。念念无住故。念念生灭故。念念不可得故。念念无自性故。梦寤所受忧喜苦乐。虽延促不等。果报有殊。然悉从识变。皆因想成。道理推穷。无不平等。并是明闇意识所行境界。觉中是明了意识。梦中是梦中意识。觉梦虽殊。俱不出意。故经云。寤则想心。寐为诸梦。若无梦则诸境不现。无想则万法不成。以随意生形。从想立法故。若有入此如梦法门。则亲证唯心。疾成佛智。能满菩提之道。广兴法利之门。如华严经颂云。菩萨了世法。一切皆如梦。非处非无处。体性恒寂灭。诸法无分别。如梦不异心。三世诸世间。一切悉如是。梦体无生灭。亦无有方所。三界悉如是。见者心解脱。梦不在世间。不在非世间。此二不分别。得入于忍地。譬如梦中见。种种诸异相。世间亦如是。与梦无差别。住于梦定者。了世皆如梦。非同非是异。非一非种种。众生诸刹业。杂染及清净。如是悉了知。与梦皆平等。菩萨所行行。及以诸大愿。明了皆如梦。与世亦无别。了世皆空寂。不坏于世法。譬如梦所见。长短等诸色。是名如梦忍。因此了世法。疾成无碍智。广度诸群生。修行如是行。出生广大解。巧知诸法性。于法心无着。成唯识宝生论云。如梦有损用。虽无外境。理亦得成。由于梦内男女两交。各以自根。更互相触。虽无外境触。而有作用成。现流不净。但是识想。自与合会。为其动作。此既如是。于余亦然。恶毒刀兵。霜雹伤害。虽无外境。但依其识。有毒刀等。何理不成。乃至若尔梦餐毒等。应成身病。此亦由其唯识有用。犹如于境。而有定属。还将后答。用杜先疑。或复有时见其毒等。虽无实境。而有作用。由见不被蛇之所螫。然有疑毒。能令闷绝。流污心迷。若遭蛇螫。亦于梦中。由咒天等。增上力故。遂令饱食。气力充强。又复闻乎。为求子息。事隐林人。梦见有人。共为交集。便得其子。如何得知。于彼梦内被毒等伤。是为非有。睡觉之后。不覩见故。今此所论。还同彼类。于现觉时。将为实事。见毒药等。执为非谬。真智觉时。便不见故。同彼梦中。体非是实。然于梦中许实色等。彼亦获斯非所爱事。毒等果用。便成实有。若言无者。但有毒相等用。无。此云毒状。便成违害。许毒相等。固成无益。于其识上。药体无故。是故定知。实无外境。但于觉心生其作用。犹如于梦。觉亦同然。斯乃真成称契道理。释曰。且如梦中。实无蛇螫。识心才变。怖境枞然。如同蛇螫。若觉中实被蛇螫。疑心不生。亦不为害。近闻世间有人。于路被毒蛇螫胫。其人自见。为是树椿所伤。行经三十余里。毒亦不发。忽遇禁蛇之人。指云。汝被毒蛇螫了。才闻是语。疑心顿起。毒发便终。若执心外实有毒蛇之境。心未生时。毒何不发。故知心外无境。蛇毒不能杀人。心毒起时。自能成害。是以境无心有。境便现前。境有心无。境终不现。例一切法。悉亦如然。可验唯心。成就宗镜。如教中佛密意说如幻等。总有十喻。于中梦喻。所悟不同。随智浅深。且约五种。一世间凡夫解者。只知浮生短促。如梦不久。二声闻证处。但了梦心。生灭无常。苦空无我。三小菩萨。悟梦不实。彻底唯空。四大菩萨。达梦唯心。非空非有。梦中所见故非空。觉后寂然故非有。五。祖佛圆证法界。如正梦时。只一念眠心。现善恶百千境界。况瞥起一念心时。具十种法界。因果。重重无尽。历历区分。如法。华梦入铜轮。成佛度生。经无量劫。华严善财登阁。于一念梦定之心。刹那之间。悉见不可思议三世佛事。如古诗云。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宗镜录卷第七十八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上篇:宗镜录(100卷)

下篇:万善同归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诸宗部目录

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

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

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唐终南山释道宣述) 妙法莲华经者...

正法念处经

正法念处经叙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万殊,名盖众...

肇论新疏

肇论新疏卷上 五台大万圣祐国寺开山住持释源大白马寺...

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

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 唐国清沙门湛然撰 夫礼忏法世...

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

洞山大师语录序 东西道邈。二三亲传。传也已渐。真间...

三圣圆融观门

三圣圆融观门 沙门澄观述 夫上圣观人设教,言不虚陈,...

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

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卷上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

佛说苦阴因事经

佛说苦阴因事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 闻如是: 一时婆迦婆...

【注音版】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

三圣圆融观门

三圣圆融观门 沙门澄观述 夫上圣观人设教,言不虚陈,...

净土神珠

净土神珠 幽溪传法后裔 古昆 集 净土神珠者何。现前...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佛说戒香经

佛说戒香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

分别业报略经

分别业报略经 大勇菩萨撰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译  最...

游心安乐道

游心安乐道 释元晓撰 游心安乐,略开七门:初、述教起...

劝化更多的人来行善

有的人喜欢个人行善,然后好自己独吞善果。见别人行善...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礼,德之范也。即礼是指规范,尊卑有序。《曲礼》曰:...

一滴水的思考

一滴水,单纯而透明,在阳光下却能折射出五彩缤纷的光...

不管哪一宗都要见性,不见性你弄的还是生灭

禅宗没有什么语言,他的问话就是实际,问在答处,答在...

接触佛法半年多,为什么对佛法没有什么疑问

问: 我较深入地接触佛法有半年多的时间了,别的师兄...

希求往生极乐世界是一种贪心吗

【原文】 客曰:弟子忆昔念佛,被人呵云,修行之人,当...

谦卑的力量

谦卑的力量,不在于形体的大小、气势的强弱,而是用柔...

味精能挽劫运说

饮食于人,关系甚大。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故曰食为民...

七个顶级心理寓言

一、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一棵苹果树,终于结果了...

信愿持名,如何强化信愿

问: 信愿持名,如何强化信愿?法门无量誓愿学和一门...

专靠地理,不如专靠心德

【原文】 吾人是生死凡夫,不可瞎造谣言。己所知者,不...

佛是教育家

一、务实 对工作及事业不要好高婺远,眼高手低,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