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宗镜录卷第七十八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宗镜录卷第七十八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言一觉一切觉。云何教中分其多种。

答。觉体是一。随用分多。用有浅深。觉无前后。如璎珞经云。妙觉方称寂照。等觉照寂。又觉有三义。一觉察。如睡梦觉。亦如人觉贼。贼无能为。妄即贼也。二觉照。即照理事也。亦如莲华开。照见自心一真法界。恒沙性德。如其胜义。觉诸法故。三妙觉。即上二觉。离觉所觉。故为妙耳。非更别觉。故经云。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又觉性无觉。即根本智。觉相历然。即后得智。

问。既云真如一心。古今不易。因何而有众生相续。

答。平等真法界。无佛无众生。随于染净缘。遂成十法界。以真心随缘。不守自性。只为众生。不自知无性之性故。但随染缘成凡。随净缘成圣。如虚谷响。任缘所发。又如大虚忽云。明镜忽尘。求一念最初起处。了不可得。故号无始无明。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转发生。生力。发明薰以成业。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由是故有众生颠倒。古释云。因明发性。性妄见生。因託性明。变影而起。託影而生。从虚执有。故云。从毕竟无。成究竟有。即业相也。此有所有。非因所因。转相也。业相为能有。转相为所有。能所既分。二相斯有。故云有所有相。即此转相能行。现形而立。因前而起。引后而生。展转相因。名非因所因。即此现相。能引六尘境界。现相是能住。六尘是所住。故云住所住相。本此无住。以立世界者。现相从妄所立。本无所依。此现相以成世界之本。故云本此无住以立世界。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者。即是无明。无明无因。故无住。此之三相。俱是无始。一念妄心。总号无明。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者。初是业相。即是妄觉之心。体即虚妄。此妄初起。更无因始。名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已非。释转相。即真上影像。相似真非真。妄觉执此为真。即初念名动。动必有静。静复似真。形动立静。非真不动。故云欲真已非。真真如性。本不因动而立于静。故云非真求复。宛成非相。释现相。从此现相。变起一切境界。非相现相。非生现生。非住现住。非心现心。非法现法。释次第者。初从明暗二相相形。而生于色。即是结暗成色。形显色也。因色即有根尘留碍。名之为住。因有根尘。即有能分别识。名之为心。览此尘像。为识境界。名之为法。此等展转。相因而有。返显真如。相无明暗。无相形。故非相。无起灭。故非生。无留碍。故非住。无缘虑。故非心。离尘像。故非法。又解。或前标三相。相因而有。以列次第。后三相合释。都言三相虚妄。体即无明。更无所因。故云非有所依。即此三相。影真而起。似真非真。执影为实。故云将欲复真。影既不实。故云欲真已非。宛成非相。下对妄说真。以立名号。既依妄显真以立名号。故知建立地位。从此而有。若不因妄说真。亦无地位名字可说。故知三界有法。皆揑所成。本无根绪。无始妄习。展转相传。迄至于今。成其途辙。如最初一人。揑出一事。后人信受。展转相传。则一人传虚。万人传实。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若识最初一念起处不真。即顿悟前非。大道坦然。更无余事。如云但知今日是。何虑昔年非。是知有情无情。究其初原。皆不出一心本际。如法性论云。

问。本际可得闻乎。

答。理妙难观。故有不知之说。旨微罕见。故发幢英之问。有天名曰幢英。问文殊师利。所言。本际。为何谓乎。文殊答曰。众生之原。名曰本际。又问。众生之原。为何谓乎。答曰。生死之本。为众生原。又问。于彼何谓为生死本。答曰。虚空之本。为生死原。幢英于是抱玄音而辍问。始悟不住之本。若然。则因缘之始。可闻而不可明。可存而不可论。问。虚空有本乎。答无。问。若无有本。何故云虚空之本。为生死原。答。此犹本际之本。耳则于虚空无本。为众本之宗。化表无化。为万化之府矣。又凡亦是心。圣亦是心。以所习处下。不能自弘。则溺尘劳耳。若以心託事则狭劣。若以事从心则广大。凡世人多外重其事。而内不晓其心。是以所作。皆非究竟。以所附处卑故耳。如搏牛之虻。飞极百步。若附鸾尾。则一翥万里。非其翼工。所託迅也。亦如牆。头之草。角里之声。皆能致其高远者。所託之胜也。如入宗镜。一一附于自心。则毛吞。巨浸。尘含十方。岂非深广乎。

问。内外唯识。心境皆空。云何教中又立外相。

答。因了相空。方谈唯识。若执有相。唯识义不成。若执无相。真空理不显。以无相即相。方达真空。相即无相。始明唯识。所以摄大乘论云。唯识道理。须明三相。一通达唯量。外尘实无所有故。二通达唯二。相及见唯识故。三通达种种色生。但有种种相貌。而无体故。所以摄大乘论云。一切相有二种。谓现住及所立。散心所缘六尘。名现住。定心所缘骨锁等。为所立。复次似尘显现名相。谓所缘境。似识显现名见。谓能缘识。此二法。一是因。二是果。又一是所依。二是能依。是知因内起念。想像思惟。则外现其相貌。念若不起。相不现前。以因内生外故。摄末归本。全境是心。何者。若心不起。境本空故。一切境界。唯心妄动。

问。约世间妄见。定是何识。

答。众生所见。即是乱识。中边分别论云。谓一切世间。但唯乱识。此乱识。云何名虚妄。由境不实故。由体散乱故。又若执永无乱识。系缚解脱。皆不成就。即起邪见。拨净不净品。故知因迷得悟。非无所以。从凡入圣。盖有缘由。如影像表镜明。因妄识成真智。

问。定中所见定果色。是定心自现。非缘现在外色。又非忆持过去境。可验唯心。未得定者。皆是散意所见外色。云何证是自心。

答。定内定外。静乱虽殊。所见之色。皆唯自识。以外境无体。从缘而生。生性本空。无相可得。识论云。如观行人。定中所见色相境界。识所显现。定无境界。此青等色相。是定境。非所忆持识。忆持识有染污。此起现前所见。分明清净。则唯识之旨。于此弥彰。如依镜面。但有自面。无有别影。何以故。诸法和合道理。难可思议。不可见法而令得见。定心。亦尔。定心有二分。一分似识。一分似尘。此二种。实唯是识。若忆持识是过去色。此定中色。若在散心五识。可言缘现在外尘起。若散意识。缘过去尘起。若在观中。必不得缘外色为境。色在现前。又非缘过去境。当知定心所缘色。即见自心。不见别境。以定中色。比定外色。应知亦无别境。是知一心即万法。万法即一心。何者。以一心不动。举体为万法故。如起信钞释疏云。举体者。谓真如举体成生灭。生灭无性。即是真如。未曾有真如处不生灭。未曾有生灭处不真如。又云。不同空者。灵然觉知。觉知。即神解义。阴阳不测谓之神。解即是智。智即是知。知即一心也。故以知为心体。所以祖师云。空寂体上。自有本智能知。大意云。于一切染净法中。有真实之体。了然鉴觉。目之为心。

问。外诸境界。既称内识似色显现。但是唯识者。云何不随识变异。

答。若执外色实住。即是于无色中见色。妄生颠倒。如揑目生二相。岂是真实。

摄论问云。若无别色尘。唯是本识。何故显现似色等。云何相续坚住。前后相似。若是识变异所作。则应乍起乍灭。改转不定。云何一色。于多时中。相续久住。故知应有别色。

答。由颠倒故。颠倒是烦恼根本。由识变异。起诸分别。依他性与分别性相应。即是颠倒。烦恼所依止处。颠倒烦恼。又是识变异所依止处。若无互为依止义。则识无变异。于非物中。分别为物。不应有此颠倒。若无烦恼。岂有圣道。故此义亦不成。是故应信离识无别法。

问。内心分别称识。外色不分别。如何是识。

答。能见所见皆是乱识。无中执有。色本自虚。摄论云。乱识者。无中执有名乱。十一识中。世等六识。随一识。唯二分。一分变异成色等相。一分变异成见等。不出此二。识性。能分别则成见。不能分别则成相。如无所有菩萨经云。尔时世尊。告无所有言。汝当为此诸菩萨等。说五阴聚。和合身事。无所有菩萨言。世尊。如我所见。如佛色空。我色亦尔。如佛色。一切众生色。一切树林药草色亦尔。如一切树林药草色。彼一切界和合聚色亦尔。所有空色。及我色。如来色。一切众生色。一切树林药草等色。一切界和合聚色。无有二相。非法。非非法。诸少智者。于无色中。或作是想。希望欲入此法。行于无色中。妄起行想。略说乃至受想行识中。如是作。如色所作。如虚空识。我识亦尔。如彼识。如来识亦尔。如如来识。彼识。一切众生识亦尔。如一切众生识。彼识。一切树林药草识亦尔。真虚空识。如来识。及我识。一切众生识。一切树林药草识亦尔。一切和合识。无二相。不可知。不可分别。不生。无等等。

问。既称唯有识。何得立色名。

答。一切名。皆是客义。名中无法。法中无名。名不当法。法不当名。经云。是自性。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此色无所有。为通相。若有生。即有染。若有灭。即有净。由无此四义。故色无别相。经云。由假立客名。随说诸相。摄论云。一切法以识为相。真如为体。又云。一切相。有二种。一如外显现。二如内显现。如外是相。如内是思惟。故知一体现二内外双分。则心非内外。内外是心。又能所相成。心境互摄。二而不二。常冥一味之真原。不二而二。恒分心境之虚相。

问。心念念灭刹那相。内身外色。亦刹那灭耶。

答。内外诸色。唯心执受。亦随心念念刹那灭。心外更无一法。可作常住。可作生灭。杂集论云。如心心法是刹那相。当知色等亦刹那相。有其八义。一由心执受故。谓色等身。由刹那心念念执受故。刹那灭等。二等心安危故。谓色等身。恒与识俱。识若舍离。即便烂坏。三随心转变故。谓世间现见。心在苦乐贪瞋等位。身随转变。随刹那心而转变。故身念念灭。四是心所依故。谓世间共知。心依止有根身。如火依薪。如芽依种等。是故此身。是刹那心依止。故亦刹那灭。五心增上生者。谓一切内外色。皆心增上所生。能生因刹那灭故。所生果亦刹那灭。六心自在转故。谓若证得胜威德心。于一切色。如其所欲。自在转变。由随刹那能变胜解转变生故。色等刹那生。灭道理成就。七于最后位变坏可得故。谓诸色等。初离自性念念变坏。于最后位欻尔变坏。不应道理。然此可得。故知色等从初已来。念念变坏。自类相续。渐增为因。能引最后麁相变坏。是故色等。念念生灭。八生已不待缘。自然坏灭故。谓一切法。从缘生已。不待坏。缘自然坏灭。故知一切可灭坏法。初才生已。即便坏灭。是故诸法刹那义成。大智度论云。若诸法实有。不应以心识。故知有相。若以心识故知有。是则非有。如地坚相。以身根身识知故有。若无身根身识知。则无坚相。又因缘和合生故空。唯心故空。是知内色外色。皆识建立。随心有无。实无自体。

问。论唯有内心。实无外境者。如修十善业。受天堂乐。作五逆罪。受地狱苦。昇忉利。则五欲悦目。堕泥犁。则万苦攒身。悦目有灵凤翔鸾。作欢乐之事。攒身有铁蛇铜狗。为逼恼之殃。明知非但内心。实有外境。

答。天堂地狱苦乐之相。皆是自心果报业影。既以自心所作为因。还以自心所受为果。故经云。未有自作他受。今且约地狱界受苦。以证唯心。十法界中。例皆如是。

识论问。云何名为四大转变。彼四大种种转变。动手脚等。及口言说。令受罪人。生于惊怖。如有两羊。从两边来。共杀害。彼地狱众生。见有诸山。或来或去。杀害众生。以是义故。不得说言。唯有内心。无外境界。

答曰。偈言。若依众生业。四大如是变。何故不依业。心如是转变。汝向言。彼罪人业。外四大等。如是转变。何故不言依彼众生罪业力故。内自心识。如是转变。又偈言。业熏于异法。果云何异处。善恶熏于心。何故离心说。故偈言。业熏于异法。果云何异处者。此以何义。彼地狱中。受苦众生。所有罪业。依本心作。还在心中。不离于心。以是义故。恶业熏心。还应心中。受苦果报。何以故。以善恶业。熏于心识。而不熏彼外四大等。以四大中。无所熏事。云何虚妄分别。说言四大转变。于四大中受苦果报。是故偈言。善恶熏于心。何故离心说。如无尽意菩萨经云。菩萨所作精进。常与身口意相应。虽身口精进。皆由于心。心为增上。云何菩萨心精进。所谓心始心终。云何心始。初发心故。云何心终。菩提心寂灭故。是知起尽俱心。初终咸尔。非唯净业。万事皆然。不出一心。圆满觉道。又如油尽灯灭。业丧苦亡。若定有外境可观。非内所感。只合长时受苦。无解脱期。既有休时。当知无实。可验心生法生。心灭法灭矣。是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作虚妄因。受虚妄果。皆从情结。唯逐想生。所以首楞严经云。即时阿难。及诸大众乃至而白佛言。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勐火。后于节节勐火烧然。堕无间狱。瑠璃大王。善星比丘。瑠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唯垂大慈发开童蒙。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决定义。欢喜顶戴。谨洁无犯。佛告阿难。快哉此问。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着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眄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故知因情滞着。能成爱水。浸渍不休。自然成坠。以情地幽隐。故为内分。以举念缘尘。取像名想。运动散乱。故名外分。一切境界。非想不生。故经云。若知一切国土。唯想持之。是则名为初发心菩萨。又华严经颂云。勇勐诸佛子。随顺入妙法。善观一切想。缠网于世间。众想如阳焰。令众生倒解。菩萨善知想。舍离一切倒。众生各别异。形类非一种。了达皆是想。一切无真实。十方诸众生。皆为想所覆。若舍颠倒见。则灭世间想。世间如阳焰。以想有差别。知世住于想。远离三颠倒。譬如热时焰。世见谓为水。水实无所有。智者不应求。众生亦复然。世趣皆无有。如焰住于想。无碍心境界。若离于诸想。亦离诸戏论。愚痴着想者。悉令得解脱。远离憍慢心。除灭世间想。住尽无尽处。是菩萨方便。又云。譬如有人。将欲命终。见随其业。所受报相。行恶业者。见。于地狱。畜生。饿鬼。所有一切众苦境界。或见狱卒手持兵仗。或瞋或骂。囚执将去。亦闻号叫悲叹之声。或见灰河。或见镬汤。或见刀山。或见剑树。种种逼迫。受诸苦。恼作善业者。即见一切诸天宫殿。无量天众。天诸婇女。种种衣服。具足庄严。宫殿园林。尽皆妙好。身虽未死。而由业力。见如是事。大智度论云。如乾闼婆城者。非城。人心想为城。凡夫亦如是。非身想为身。非心想为心。故知地狱天堂。本无定处。身犹未往。已现自心。境不现前。唯心妄见。可验苦乐之境。本无从出。善恶之事。唯自召来。空是空非。妄生妄死。如达磨大师云。由己见故不得道。己者。我也。若无我者。逢物不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若入宗镜。我法俱空。心境自亡。是非咸寂。神性独立。对待无从。斯皆悟本而成。非因学得。如先德云。境自虚。不须畏。终朝照瞩元无对。设使任持浮幻身。任运都无舌身意。又昔人偈云。宁神泯是非。现身安乐国。所以论云。智境豁然。名为佛国。

又如有学人问百丈和尚云。对一切境。如何得心如木石。

答。一切诸法。本不自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但人自虚妄计着。作。若干种解。起。若干种见。生若干种畏爱。但了诸法不自生。皆从。自己颠倒取相而有。知心与境。本不相到。当处解脱。一一诸法。一一诸心。当处寂灭。当处是道场。又本有之性。不可名目。本来不是凡。不是圣。不是愚。不是智。不是垢。不是净。亦非空有善恶。与诸染法相应。名众生界。与诸净法相应。名人天二乘。若垢净心尽。不住系缚解脱。无一切有为无为缚脱等心量。处于生死。其心自在。毕竟不与诸虚幻尘劳蕴界生死。诸入和合。逈然无住。一切不拘。去来无碍。往来生死。如门开相似。

问。地狱既是非情。云何动作。

答。是有情不思议业力所感。令受罪众生。自见有如是事。如成劫风。虽是无情。亦能成劫。似磁毛石。岂有识想。令铁转移。设使众生轮回六趣。善恶昇沉。实无主宰。人法俱空。所以先德云。往复无际。动静一原。含众妙而有余。超言思而逈出者。其唯法界乎。故知若入一际法界之中。有何差别。能所冥合。境智同如。岂可更有一法为动为静。随业识之转乎。若未入法界。不悟此宗。但有一法当情。皆是自之业识。离识之外。决定无法。

问。凡所施为。皆是自心者。云何杀生而得杀罪。

答。皆是依于自心分别。强执善恶之因。妄受苦乐之果。若究三轮之体。能杀所杀本空。是以文殊执剑于瞿昙。鸯崛持刀于释氏。终不见生见杀。执自执他。妄受轮回。酬还罪报。

识论问云。若彼三界。唯是内心。无有身口外境者。何故屠猎师等杀害猪羊。等得杀生罪。

偈答云。死依于他心。亦有依自心。依种种因缘。破失自心识。释曰。如人依鬼毗舍阇等。是故失心。或依自心。是故失心。或有忆念爱不爱事。是故失心。或有梦见鬼着失心。或有圣人神通转变。前人失心。如一比丘。夜蹋爪皮。谓杀虾蟇。死入恶道。故云死依于他心。亦有依自心者。以依仙人嗔心。嗔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故。杀余众生。此依他心。他众生心。虚妄分别。命根谢灭。以彼身命。相续断绝。应如是知。颂云。经说檀挐迦。迦陵。摩灯国。仙人嗔故空。是故心业重。

问。依仙人嗔心。依仙人鬼。杀害如是三国众生。非依仙人嗔心而死。

答。佛问尼乾子言。摩登伽等三国众生。汝颇曾闻。云何而死。为身业杀。为意业杀。尼乾子言。瞿昙。我昔曾闻。仙人嗔心。以意业杀尔所众生。佛言。以是成我义。三界唯心。无身口业。何以故。如世人言。贼烧山林。聚落城邑。不言火烧。此义亦尔。唯依心。其善恶业得成。故偈云。诸法心为本。诸法心为胜。离心无诸法。唯心身口名。成实论云。若离心有业。非众生亦应有罪福。如风颓山。恼害众生。风应有罪。若吹香华。来堕塔寺。亦应有福。是则不可。故知离心无罪福也。以此文证。罪福据心。无身口业。身口业者。但有名字。实是意业。身口名说。华严会意云。凡有见自见他。皆是迷心自现。何者。如见他持刀杀自。当知他自。皆从自生。以离自见心。无自他故。非但自他是心妄现。即所持刀杖故。亦是自心。何以故。心外无彼实刀杖故。见所持者。唯六尘故。由不知自心现。见杀。即惶惧不安。若了唯是自心。纵杀谁忧谁惧。皆由妄心生。故种种有。妄心灭。故种种无。既知唯心妄现。心不见心。即物我俱亡。忧喜咸寂。又如梦中杀事。亦如是也。如说世间恒如梦。不可得有无。密严经云。内外境界。心之所行。皆唯是识。惑乱而见。此中无我。亦无我所。能害。所害。害及害具。一切皆是意识境界。依阿赖耶识。如是分别。

又古师问云。若所见皆是自相分。如何杀自相分而得怨报。

答。虽观他人扶尘根是自相分。于他是亲相分。有执受故。如误杀他。即断命根。即有罪。于自即是疎相分。

问。经中所云。一切法如梦。以证唯心者。云何梦中事虚。寤中事实。果报不等。法喻不齐。云何引证。

答。所申譬况。皆为不信之人。假此发明。所以智不难喻。但求见道。证会自心。何用检方便之诠。执圆常之理。此梦喻一法。证验最亲。识论答外难云。汝言梦中所见饮食饥饱。刀杖毒药。如是等事。皆悉无用。寤时所见如是等事。皆悉有用。此义不然。颂云。如梦中无女。动身失不净。如梦交会。漏失不净。众生如是。无始世来。虚妄受用色香味等外诸境界。皆亦如是。实无而成。

又问。若梦中无境。寤亦尔者。何故梦中寤中。行善恶法。爱与不爱。果报不等。

答。唯有内心。无外境界。以梦寤心。差别不同。是故不依外境。成就善不善业。是以在梦位心。由睡眠坏。势力羸劣。心弱。不能成善恶业。觉心不尔。故所造行。当受异熟。胜劣不同。非由外境。设觉中所受苦。乐实果报。亦无作者受者。悉如幻梦。又论云。睡眠昧略为性者。疏云。味简在定。略别寤时。义天钞云。昧简在定者。此睡眠位。虽然专注一类微细之境。与定不同。定意识取境明了故。此乃闇昧。略别寤时者。彼觉寤时。心极明利。具能缘于六尘之境。则寤时心心所。缘境宽广也。此睡眠位心心所。不明利故。唯缘一法尘境。取境少故。名为略也。宝积经偈云。诸法自性不可得。如梦行欲悉皆虚。但随想起非实有。世尊知法。亦如是。以一切法。念念无住故。念念生灭故。念念不可得故。念念无自性故。梦寤所受忧喜苦乐。虽延促不等。果报有殊。然悉从识变。皆因想成。道理推穷。无不平等。并是明闇意识所行境界。觉中是明了意识。梦中是梦中意识。觉梦虽殊。俱不出意。故经云。寤则想心。寐为诸梦。若无梦则诸境不现。无想则万法不成。以随意生形。从想立法故。若有入此如梦法门。则亲证唯心。疾成佛智。能满菩提之道。广兴法利之门。如华严经颂云。菩萨了世法。一切皆如梦。非处非无处。体性恒寂灭。诸法无分别。如梦不异心。三世诸世间。一切悉如是。梦体无生灭。亦无有方所。三界悉如是。见者心解脱。梦不在世间。不在非世间。此二不分别。得入于忍地。譬如梦中见。种种诸异相。世间亦如是。与梦无差别。住于梦定者。了世皆如梦。非同非是异。非一非种种。众生诸刹业。杂染及清净。如是悉了知。与梦皆平等。菩萨所行行。及以诸大愿。明了皆如梦。与世亦无别。了世皆空寂。不坏于世法。譬如梦所见。长短等诸色。是名如梦忍。因此了世法。疾成无碍智。广度诸群生。修行如是行。出生广大解。巧知诸法性。于法心无着。成唯识宝生论云。如梦有损用。虽无外境。理亦得成。由于梦内男女两交。各以自根。更互相触。虽无外境触。而有作用成。现流不净。但是识想。自与合会。为其动作。此既如是。于余亦然。恶毒刀兵。霜雹伤害。虽无外境。但依其识。有毒刀等。何理不成。乃至若尔梦餐毒等。应成身病。此亦由其唯识有用。犹如于境。而有定属。还将后答。用杜先疑。或复有时见其毒等。虽无实境。而有作用。由见不被蛇之所螫。然有疑毒。能令闷绝。流污心迷。若遭蛇螫。亦于梦中。由咒天等。增上力故。遂令饱食。气力充强。又复闻乎。为求子息。事隐林人。梦见有人。共为交集。便得其子。如何得知。于彼梦内被毒等伤。是为非有。睡觉之后。不覩见故。今此所论。还同彼类。于现觉时。将为实事。见毒药等。执为非谬。真智觉时。便不见故。同彼梦中。体非是实。然于梦中许实色等。彼亦获斯非所爱事。毒等果用。便成实有。若言无者。但有毒相等用。无。此云毒状。便成违害。许毒相等。固成无益。于其识上。药体无故。是故定知。实无外境。但于觉心生其作用。犹如于梦。觉亦同然。斯乃真成称契道理。释曰。且如梦中。实无蛇螫。识心才变。怖境枞然。如同蛇螫。若觉中实被蛇螫。疑心不生。亦不为害。近闻世间有人。于路被毒蛇螫胫。其人自见。为是树椿所伤。行经三十余里。毒亦不发。忽遇禁蛇之人。指云。汝被毒蛇螫了。才闻是语。疑心顿起。毒发便终。若执心外实有毒蛇之境。心未生时。毒何不发。故知心外无境。蛇毒不能杀人。心毒起时。自能成害。是以境无心有。境便现前。境有心无。境终不现。例一切法。悉亦如然。可验唯心。成就宗镜。如教中佛密意说如幻等。总有十喻。于中梦喻。所悟不同。随智浅深。且约五种。一世间凡夫解者。只知浮生短促。如梦不久。二声闻证处。但了梦心。生灭无常。苦空无我。三小菩萨。悟梦不实。彻底唯空。四大菩萨。达梦唯心。非空非有。梦中所见故非空。觉后寂然故非有。五。祖佛圆证法界。如正梦时。只一念眠心。现善恶百千境界。况瞥起一念心时。具十种法界。因果。重重无尽。历历区分。如法。华梦入铜轮。成佛度生。经无量劫。华严善财登阁。于一念梦定之心。刹那之间。悉见不可思议三世佛事。如古诗云。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宗镜录卷第七十八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上篇:宗镜录(100卷)

下篇:万善同归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诸宗部目录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

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唐终南山释道宣述) 妙法莲华经者...

正法念处经

正法念处经叙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万殊,名盖众...

【注音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龙藏本)...

梵网经忏悔行法

明菩萨戒弟子藕益智旭述 经云。若有犯十戒者。应教忏...

慈悲道场忏法

慈悲道场忏法传 此忏者梁武帝为皇后郗氏所集也。郗氏...

国清百录

国清百录序 隋沙门灌顶撰 先师以陈太建七年岁次乙未。...

佛遗教经解

明古吴蕅益释智旭述 归命常住大悲尊 应病与药权实法...

佛说月喻经

佛说月喻经 西天译经三藏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

十不善业道经

十不善业道经 马鸣菩萨集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

梵网经忏悔行法

明菩萨戒弟子藕益智旭述 经云。若有犯十戒者。应教忏...

申日儿本经

申日儿本经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闻如是: 一时,...

频毗娑罗王诣佛供养经

频毗娑罗王诣佛供养经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 如是我闻:...

佛说决定总持经

佛说决定总持经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

佛说离垢施女经

佛说离垢施女经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一切法功德庄严王经

一切法功德庄严王经...

每天念经拜佛为何还是烦恼

很多时候我们是把修行的 外相当成修行本身而不自知。...

随处皆妙药

当今社会风气浮动不安,问题皆出在「人心」,「身病好...

如何看待《无量寿经》会集本

《佛说无量寿经》传入中国,曾被翻译过多次。现存五个...

耀一法师:初学佛应读的几部经

一、 《地藏经》 《地藏经》专门讲因果,然后再讲到百...

人生的关卡可大可小

人生的关卡,可大可小。善于处理的人,举重若轻;不善...

三分生意七分做人

第一章、人气决定财气,会做人才能赚钱 1.吃亏是福,...

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

在过去迦叶佛时,有两兄弟一起出家求道。兄长诵经、持...

能布施给亲人友人,功德更是无量

念《地藏经》和地藏菩萨就能得财富、田宅。那就不用布...

浅谈净业三福

一般人都畏苦求乐,希望改变不好的际遇。释迦牟尼佛则...

圣严法师:不知不觉布施了一千万

我有一位弟子,在二十年前家中尚不富有时,便偷偷在心...

如本法师:心病与身病

身体是四大五蕴所和合,在人生的过程,免不了会产生四...

念佛功德有七种胜

《甘露疏》云: 一、词少易行胜,唯称一句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