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统纪卷第二十七
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净土立教志第十二之二
往生高僧传
晋嘉祥慧虔法师 宋江陵昙鉴法师 宋江陵道海法师 宋淮南昙泓法师 宋东辕道广法师 宋弘农道光法师 宋交趾昙和法师 齐高座慧进法师 梁庐山道珍法师 (北魏)壁谷昙鸾法师 (北齐)洛阳慧光法师 (北齐)晋原法琳法师 (北齐)邺都僧柔法师 (北周)长沙慧命法师(法音法师附) (北周)多宝僧崖法师 隋庐山智舜法师 隋河东智通法师 隋麻谷真慧法师 隋南岳慧思禅师 隋天台智顗禅师 隋枝江慧成禅师 隋仙城慧命禅师 隋章安灌顶禅师 隋瓦官法喜禅师 隋天台等观禅师 隋碧涧法俊禅师 隋开觉道喻法师 隋汾阳寿洪法师 隋国清法智法师 唐博野善胄法师 唐扬都法祥法师 唐兴善明瞻法师 唐壁谷道绰法师(道抚法师附) 唐魏州道昂法师 唐虎丘智琰法师 唐蒲州神素法师 唐浚仪功逈法师 唐并州惟岸法师(僧童附) 唐江陵法持禅师 唐慈愍慧日三藏 唐成都雄俊法师 唐并州僧衒法师 唐悟真启芳法师 唐悟真圆果法师 唐襄阳辩才法师 唐重林自觉法师 唐丹丘怀玉法师 唐虎丘齐翰法师 唐吴都神皓法师 唐西河僧藏法师 唐泰山大行法师 唐荆州惟恭法师 唐临淄善道法师 唐长安宝相法师 唐郑州智钦禅师 唐终南法顺法师 唐千福怀感法师 唐会昌德美法师 (石晋)扶风志通法师 宋钱唐绍岩法师 宋永兴守真法师 宋慈光晤恩法师 宋宝云义通法师 宋法智知礼法师 宋慈云遵式法师 宋兴国有基法师 宋神照本如法师 宋广慈慧才法师 宋净慧思义法师 宋辩才元净法师 宋净住从雅法师 宋仙潭若愚法师(则章法师附) 宋慈行智深法师 宋神悟处谦法师 宋樝菴有严法师 宋明智中立法师 宋桐江择瑛法师 宋净住思照法师 宋一行宗利法师 宋慧觉齐玉法师 宋宪章仲闵法师 宋霅川莹珂法师 宋超果灵照法师 宋四明可久法师(开元久法华) 宋净慈宗本禅师 宋大通善本禅师 宋灵芝元照律师 宋会稽道言律师 宋长芦宗赜禅师 宋化城惟月律师 宋灵芝思敏律师 宋明庆行诜律师 宋化度法持律师 宋延寿慧亨律师 宋七宝用钦律师 宋会稽妙生律师 宋钱唐惟渥法师 宋报恩仲明法师 宋净光冲益法师 宋雷峯法宗法师 宋阮社睎湛法师 宋净住昙懿法师 宋法安太微法师 宋法安思聪法师 宋木讷了义首座 宋资圣慧诚法师 宋南岳祖南法师 宋广寿法因法师 宋智涌了然法师 宋真教智仙法师 宋北关思净法师(喻弥陀) 宋假石如湛法师 宋西山思梵法师 宋寂光净观法师 宋法慧利先法师 宋普静师安法师(弘华严) 宋觉华如宝法师 宋永寿显超法师 宋千步有开法师 宋兴福道生法师 宋嘉会若观法师 宋龙泉覃异法师 宋祇园智印法师 宋湖心元肇律师 宋极乐戒度律师 宋圆辩道琛法师 宋牧菴有明法师 宋慈室妙云法师 宋雪溪晞颜首座 宋南湖了宣行人 宋南湖善荣行人 宋明心祖辉法师 宋塔山如鉴法师 宋福源祖新法师。
往生高尼传 宋道场法盛法师 宋丹阳道爰法师 宋金陵法藏法师 唐积善净真法师(长安) 唐庐山悟性法师 宋钱唐能奉法师 宋四明慧安法师
往生杂众传 隋汶水二沙弥 宋雍州童行师赞 宋钱唐童行昙远 宋会稽大善童行 宋仁和倪道者
往生公卿传
唐太傅白居易 唐观察使韦文晋(石晋) 翰林学士张抗(翁儿附) 宋少师锺离瑾(母任夫人附) 宋朝请锺离景融(瑾之子) 宋崇道锺离松(附景传) 宋主客杨杰 宋侍郎马亮 宋朝奉马玗(亮之子妻王氏附) 宋宣义马永逸(玗之子) 宋宣义胡闉 宋朝散葛繁 宋侍郎王古 宋司谏江公望 宋朝散王衷 宋助教张迪 宋通判贾纯仁 宋县令梅汝能 宋给事中冯楫 宋侍郎吴秉信 宋丞相钱象祖 宋司士王仲回 宋处士庾诜 宋龙舒王日休 宋居士房翥 宋儒士孙抃 宋居士王阗 宋居士孙忠 宋学论昝定国 宋昼锦楼汾
往生士庶传
隋恒州宋满 梁东平高浩象 唐法忍山老人 唐荣阳郑牧卿 唐长安张元祥 唐长安李知遥 唐京口元子平 宋天台左伸 宋武林范俨 宋钱唐沉铨(妻施氏附) 宋钱唐孙良 宋仙潭姚约(景懿法师附) 宋松江梅福 宋霅川胡暠 宋会稽唐世良 宋钱唐陆伟 宋会稽李彦通 宋钱唐陆浚 宋上虞冯珉 宋潭州黄打铁 宋四明计打铁 宋嘉兴徐六公 宋临安沉三郎
往生女伦传
隋文帝皇后 宋荆王夫人王氏(侍妾附) 宋马朝奉妻王氏(见马玗传) 宋吕都官妻吴氏 宋武林县君蔡氏 宋陈承宣夫人冯氏 宋王朝请妻陆氏 宋钦成后姪朱氏 宋周寺簿妻楼氏 画锦楼君妻周氏 宋松江秦氏 宋钱唐郑氏 宋钱唐于佛子 宋四明黄氏 宋钱唐袁氏 宋钱唐陈媪 宋武林王氏 宋四明孙氏 宋上虞胡长婆 宋安吉王氏 宋钱唐盛氏 宋钱唐沉氏 宋长安姚婆 宋汾阳约山婆 宋汾阳裴氏 宋汾阳温氏妻 宋醴泉孟氏 宋汾阳梁氏 宋念佛道者陈氏(赜禅师母) 宋吴兴陈氏 宋会稽胡氏 宋钱唐孙氏 宋仁和郭氏 宋太平周行婆 宋钱唐龚氏(侍妾于氏附) 宋嘉禾锺婆 宋潮山黄婆 宋霅川朱氏 宋四明净心女 宋嘉禾周氏 宋常熟陶氏 宋四明项氏 宋慈溪沉氏
往生恶辈传 唐长安京姓(屠业) 唐长安张锺馗(杀鸡) 唐长安张善和(杀牛) 宋会稽金奭(渔捕) 宋仁和吴琼(屠酤)
往生禽鱼传 唐裴氏鹦鹉 宋长沙鸜鹆 宋观师鸜鹆 宋刘成鱼
本朝飞山戒珠。始集往生传。厥后侍郎王古。加以续传。南渡以来钱唐陆师寿。又增续之。四明默容海印复为续于后。凡二儒二释。继成此书。今并删削系文。独着平时念佛临终往生之验。俾修净业者有所慕焉。
往生续遗
隋江都慧海法师
往生高僧传
慧虔。晋末居庐山。见远公德业之盛。叹曰。吾人也彼人也。乃之山阴嘉祥寺。聚徒讲经。谓众曰。愿乘讲导用奉弥陀。后五年知时已至。乃曰。华开见佛即其时矣。其夕有尼净严。假寐之顷。见观音势至与百千众从空而下。严问大士何所之。曰嘉祥迎虔公耳。虔亦预感胜相。以告弟子。奄然长往。异香经旬不歇。
昙鉴。宋时居江陵。定中感佛以水洒面。曰涤汝尘垢清汝心念。一夕念佛步廊。及旦趺坐而化。同时江陵道海。淮南昙泓。东辕道广。弘农道光。临终皆见金台来迎之相。
昙弘。南适交趾诵观经不记数。于山崦聚薪焚身。得舍利数百。人见弘身金色乘金鹿向西去。
慧进。齐永明初。于扬州高座寺。发愿诵法华。用严净土执卷病生。乃复造经百部以悔宿障。部帙既满病亦随愈。闻空中声曰。汝事已办汝愿已遂。欲生净土非汝而谁。一日无病念佛而化。
道珍。梁天监中寓庐山。慕远法师。标心净土。异时梦中见十人舟舻浮海。问何往。曰适安养国。珍曰。愿得随往。答曰。一日之修功超永劫。子未诵弥陀经。未曾浴僧。何可求往。珍乃大设沐浴专诵弥陀经。后二年有捧银台至者。曰以法师之功当得金台。柰何始心犹豫。故止此耳。珍曰。苟见佛之基有渐奚必金台。后亡之夕。所居山崖烈火千炬。乡民大惊。旦则知珍迁化。
昙鸾。初为术学就陶隐居得仙经。还洛下遇菩提流支。问曰。佛道有长生乎。支笑曰。长生不死吾佛道也。即授以观经曰。能解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转。师承其语遂焚毁仙经。昼夜专诵观经修三福业。观想九品。北魏主嘉之号神鸾。勅住汾州玄中寺。一夕正持诵。见梵僧入室。谓曰。吾龙树也。以汝有净土之念。故来见汝。鸾曰。何以教我。僧曰。已去不可及。未来未可追。见在今何在。白驹难与回。言讫不见。鸾即令弟子同音唱佛。西向瞑目而化。
慧光。北齐时居洛阳着华严涅槃十地等疏。妙尽权实之旨。一日有疾见天众来迎。光曰。我所愿归安养耳。已而净土化佛充满虚空。光曰。唯愿我佛摄受遂我本愿。即弹指謦欬。言气俱尽。
法琳。晋原人。常诵观经辄见一僧大身在前。北齐建武二年感疾。见宝树下一佛二大士像坐莲华上。琳大慰喜。夜半闻锺声。众就视之。即席而化。
僧柔。学方等诸经。齐文宣诏至邺下。柔唯以净业为怀。亡之日见化佛千数。室内外闻异香。西望敬礼即时迁神。
慧命。北周长沙人。十五诵法华。才七日终一部。与法音为净土友。一夕携手月下相顾笑曰。时至不行为贪生。西方有期吾其去矣。音曰。宁不俟我十日。命竪两指曰过此不可也。越二日果终。众见天人下降奇香异乐或唱善哉。后十日音亦亡。祥瑞悉与命同。
僧崖。北周益州多宝寺发心烧五指。万人拥观。谓弟子曰。我去后好共养病患丑陋人。此皆佛菩萨权化也。坐亡之时众见宝华纷纷。师披纳执锡口唱佛号与数十僧乘空而去。
智舜。入庐山踵远公净业。讲观经才终。即示病。见鹦鹉孔雀念佛念法皆微妙声。告弟子曰。我今日往生矣。既而果迁化。时隋大业初。
智通。隋河东人。常诵先贤赞佛偈三十首。每六时对像引声高唱。季曲凄切闻者悲之。大业七年。与门人顶盖同声念佛忽见光明胜异宝幢华幔。谓盖曰。吾生净土克在今夕。即坐亡于忏堂。众见楼阁千重排空而去。犹云雾然。
真慧。隋大业初居蒲坂麻谷。饵黄精绝立。筑净地设四柱宝幢以奉三圣。每依像作观。挺身整念必肃肃然。一夕谓弟子曰。今见莲华载开载合将承吾足。顷之闻锺。天香西来异光骤发。已而慧亡。
慧思。陈时来居南岳。专诵法华。尝梦阿弥陀佛弥勒佛与之说法。夏竟受岁豁然大悟法华三昧所未闻经。不疑自解。后将顺世。即集门学连日说法。端坐唱佛来也。即合掌而逝。
智顗。居天台。初往大苏山礼思禅师。思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乃授法华三昧三七日法。诵经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豁然见灵山一席俨然未散。后于石城石像前将示寂。令唱无量寿佛及观经首题合掌赞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尚得往生。况戒定熏修。行道力故。实不唐捐。又曰。吾诸师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言讫加趺。唱三宝名。如入三昧。
慧成。居枝江诵阿弥陀经修西方观。三十年常坐不卧。每入定见净土莲台宝树。临终之夕。人有梦成乘莲华上隐隐西没。
慧命。天台仙城人。临终诫门人。精进净行。众忽见阿弥陀佛领众来迎师随佛后向西而去。
灌顶。章安人。临终示疾。室有异香。因诫诲弟子毕。忽起合掌。称阿弥陀佛二大士名。奄然而化。
法喜。常行方等礼忏。有一雉来责命。神人斥之曰。法师当往生净土。岂偿汝命。后于病中发愿。以一生所修行业回向净土。至心念佛。即见佛菩萨众来迎。端坐而化。
等观。居天台常诵法华。一夕澡浴而西趺坐。念佛菩萨及智者名。复说三观法门。言毕而终。
法俊。住碧涧寺。行法华三昧。即获悟入。示灭之日。仙乐盈空天香亘野。众见凌空西向而去。
道喻。居开觉寺念阿弥陀佛。日夜不废。造其像仅三寸。后于定中见佛。谓曰。汝造我像何小。喻曰。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言讫见像身遍满虚空。告曰。汝且回本国香汤沐浴。明星出时我来迎汝。至时感化佛来迎。光明满室。
寿洪。汾阳人。常念往西方。将亡见兜率天童子来迎。师曰。我心期西往不生天上。即令众念佛。遽云佛从西来矣。言讫而化。
法智。居国清寺一心念佛。常感观音势至来下光映其身。谓所亲曰。吾生净土有日矣。谁能具食饯我。众为具之。食讫无他异。众疑其侮。宿房以候之。夜未央忽安坐床上。念佛而化。有金光自西来。江上渔人误谓天晓(已上并隋时)。
善胄。博野人。勤笃净业。常见佛大士像放光照身。一夕疾中倏起合掌。祝曰。佛以四十八愿摄我有情。必冀此时如佛本愿。已而告众曰。佛光照我所愿无失。言讫而亡。
法祥。住杨都大兴国寺。三十年修安养之业。凡有饶益必用回向。因在疾弟子闻师称佛声甚厉。又见房西壁有光若镜。现净土境相。频伽鼓翼。祥倏然而化。
明瞻。晚岁克志安养。或讥其迟暮。瞻曰。十念功成犹得见佛。吾何虑焉。后因疾于兴善寺具斋别道俗。时僕射房元龄杜如晦。皆会焉。日过午整威仪。遽曰。佛来矣。二大士亦至。竦身合掌而化。
道绰。入壁谷玄中寺昙鸾之旧居也。专志念佛。日以七万遍为度。劝并汾人念佛。或以豆记所度者及万斛。四月八日集道俗为如来生朝庆会。俄见鸾空中乘七宝船。谓绰曰。汝净土堂宇以成。众复见化佛菩萨飘飘在空。皆忻仰叹异。同志道抚者每相见必指净土为会。绰亡三日。抚闻之曰。吾常期先行。今乃在后。吾加一息之功。见佛可追矣。即于像前叩头陈露。退就其座而化。
道昂。平时修净土业。一日升高座诫饬徒众。遽揖曰。彼天众何杂沓而来。天道由来非吾愿。若净土相迎即闻命矣。因瞑目久之曰。阿弥陀佛光明照我。诸化菩萨又来会此。于是捧炉叩首陈庆。忽炉坠而化。
智琰。居武丘。集僧俗修净业观想。每月一集五百余人。后于病中见梵僧手执宝瓶。前谓之曰。吾无边光也。却后净土所称功德宝王乃我尔。琰与寺众论曰。无边光势至大士。功德宝王其成佛之号也。我其西归乎。其夕竟亡。
神素。居蒲州讲阿毗昙成实论。愿早登安养。后病中令弟子读观经。静坐而听。既毕唱佛大士号。始终数番。至中夜安坐而化。
功逈浚仪人。行普贤忏。身不倚者三十年。一日普贤来乘六牙象。地皆银色。晚年专讲法华。每至药草喻品天辄降雨。又撰佛地论疏。愿回所诠之益得生净土。疏成五色异光照其室。逈曰。得于此时乘光见佛愿足矣。乃系念西想。不食而化。
惟岸。并州人。常修十六观门。曾因出观见观音势至现于空中。岸顶礼雨泪曰。幸由肉眼得覩圣容。所恨世无传焉。倏有二人称善画。圣相既就人亦俱失。乃谓弟子曰。吾西行其时也。有从我者乎。一小童曰惟师之命。即往白父母。归寺沐浴。至像前趺坐而化。岸抚其背曰。汝何先吾而行。即令弟子助声念佛。仰目西顾寂然无声。
法持江宁人。见黄梅忍禅师悟心要。继牛头祖位。常系念净土俯仰不违。将终戒弟子露骸松下。令禽兽食我血肉起净土因。弟子如其旨。见神幡数十西来绕山。幡出异光以烛其室。
慧日。汎舶南海至天竺诸国。访善知识。问何国何方有乐无苦。何法何行速得见佛。天竺三藏皆赞净土。日闻喜跃。至健陀罗国山有观音像。祈请者或现身。日绝食七日毕命为请。七日之夜观音于空中现紫金相长丈余。手摩日顶曰。汝欲传法利人。又愿生极乐国。当如汝志。开元七年东归达长安。进佛真容梵夹。帝旌其德赐号慈愍三藏着净土文行于世。天宝七年将终。见莲华在前状如日轮。
雄俊。成都人善讲说。得财币必非法而用。又罢僧入军。寻因逃难复入僧中。众多畏避之。俊闻经云十念佛灭八十亿劫重罪。喜曰。赖有此耳。自后当造罪口辄念佛。然若存而亡。犹伶伦之为戏。一夕暴亡。冥王曰。误追汝也。然汝积恶多矣。宜略经涂炭。即令牛头驱入地狱。俊大呼曰。十念阿弥陀佛。能灭八十亿劫重罪。况我未臻五逆十恶。又多念佛岂当至此。狱卒不敢凌逼。即以其语报王。王召至。谓曰。汝念佛本无深信。可且回世上更厉初心。俊屡以语人。时谓之地狱漏网。俊乃入西山专意念佛。后四年同辈访之。俊喜曰。汝亲见知当言雄俊以念佛力得生净土。毋以为地狱漏网人也。语顷即坐脱。
僧衒。并州人。初念慈氏期生内院。年九十遇绰禅师闻净土之法。始回心焉。早暮礼佛千拜念佛万声。三年有疾。谓弟子曰。阿弥陀佛授我香衣。观音势至示我宝手。吾其去矣。既终七日异香不散。时启芳圆果二师目击斯事。乃于悟真寺观音像前。折杨枝置像手。誓曰。芳等若于净土有缘。当使七日不萎。至期枝益茂。芳果庆抃。昼夜观念不舍。数月忽觉临七宝池入大宝帐。见佛及二大士坐宝华台光明辉映。芳果前作礼。佛告之曰。汝念我名皆生我国。又见宝幡珠网。有梵僧御宝车中。谓曰。吾法藏也。故来迎汝。芳果忽觉乘车前迈。又闻释迦佛文殊菩萨以梵音声称赞净土。宝殿之中有宝阶三道。第一道纯是白衣。第二道僧俗相半。第三道唯是僧辈。佛指谓芳曰。此皆阎浮提念佛之人得生此土也。后五日二人无病忽闻锺声。芳果曰。锺声我辈事也。当时俱即化去。
辩才。襄阳人。潜修净土之业。二十年未尝说。独与护戎任公善。谓之曰。才必生净土。期在十年后。令弟子报任公曰。向所期已及矣。任公及门。才曰。吾其去矣。趺坐而化。众闻仙乐西来异香散满。
自觉。居平山重林院。为鬼神讲说者三年。屡有祥感。尝发四十八愿。因观音大悲接见阿弥陀佛。乃率众建刹铸大悲像四十九尺。俯伏像前陈其愿曰。圣相已就梵宇已成。愿承圣力早登安养。夜中忽见金色祥光二道。佛及菩萨左右随之。佛垂手按觉首曰。守愿勿易利物为先。宝池生处终当如愿。后十一年见大神云中出半身。谓之曰。安养之期已至。即于像前加趺而化。
怀玉。丹丘人。观想净土将四十年。日课佛名五万。诵净土诸经通三百万。一日见西方圣众有擎银台而至。师曰。如我本望必得金台。言发而台隐。师弥加精苦。三七日后。向人复来曰。法师已得上品生。忽异光照室。越三日书偈曰。清净皎洁无尘垢。莲华化生为父母。我经十劫修道来。出示阎浮厌众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离娑婆归净土。弟子见佛菩萨共御金台西下迎玉而去。
齐翰。居武丘。入流水念佛道场。一念之顷即见净土境相。忽作歌曰。流水动兮波涟漪芙蕖辉映兮宝光随。乘光西迈兮偕者谁。初师十年在疾。弟子问曰。和上舍生何乃抱病。师曰。必谢之躯虽圣未免。即回瞻圣像而亡。
神皓。于吴郡结道俗为西方社。有不能遗尘累者。引退之。时以为旃檀林中常才自枯。后示疾。谓弟子曰。净土圣相已现。吾今夕必往生。乃澡身易衣端坐而化。香气满室。
僧藏。西河人。夏月在草间餧蚊。念阿弥陀佛二十年许。饮食行坐志在安养。忽于病中见化佛光照其身。次日谓侍者曰。吾适瞑目正在净土。诸上善人散华召我。乃整衣西向而化。
大行。入泰山行普贤忏三年。感大士现身。晚岁入藏室陈意随手取卷得弥陀经。乃日夜诵咏。至三七日覩流离地上佛及二大士现身其前。僖宗闻其事。诏入内赐号常精进菩萨。封开国公。后一年流离地复现。即日右脇而终。异香旬日不散。肉体不坏。
惟恭。荆州人。常事酒博。暂暇则诵经祈生安养。同寺灵岿。迹颇类之。荆人嘲之曰。灵岿作尽业。惟恭继其迹。地狱千万重。莫厌排头入。恭闻之曰。我佛闵我造恶。拔我涂炭。岂有地狱之入。一日恭病。岿出寺有所往。逢少年七人。手执乐器。如寺之乐器状。曰我来自西方。惟恭上人寺何在。岿指之即于怀出金瓶。取莲华如拳渐开。叶叶出异光。望寺而驰。岿大惊不敢回顾。次日回寺则恭已夕亡。岿因感悟。卒守名节为高德云。
善道。临淄人。入大藏信手探卷。得观无量寿佛经。乃专修十六妙观。及往庐山观远公遗迹。豁然增思。后遁迹终南。修般舟三昧数载。覩宝阁瑶池宛然在目。复往晋阳。从绰禅师授无量寿经。入定七日。绰请观所生处。道报曰。师当忏悔三罪。方可往生。师尝安佛像在簷牖下。自处深房。此一罪也。当于佛前忏。又尝役使出家人。此二罪也。当于四方僧前忏。又因造屋多损虫命。此三罪也。当于一切众生前忏。绰静思往咎洗心悔谢久之。道因定出。谓绰曰。师罪灭矣。后有白光来照之时。是往生相也。道行化京师。归者如市。忽微疾。即掩室怡然而逝。异香天乐向西而隐。
宝相。居长安六时礼忏者三十年。夜诵弥陀经七过。佛号六万声。后忽见佛大士众自西来迎。嘱诸徒曰。念佛为业西方相待。
智钦。专习禅业。又礼一万五千佛名一百遍。后于郑州阿育王塔所烧一臂。愿生净土。弟子僧护夜半见庭前光照异常。因问。何人秉炬。凡三问。空中声云。来迎钦禅师耳。护急推窓观之。即见佛身光明幡华宝盖腾空飞下。钦应时化去。
法顺。杜氏。每游历郡国劝念阿弥陀佛。着五悔文赞咏净土。弟子至五台见老人。谓曰。文殊今住终南山。杜顺和上是也。归则顺亡。
怀感。居长安千福寺念佛三年。见佛金色玉豪。得入三昧。乃製决疑论七卷。临终见佛来迎。合掌而化。
德美。于会昌寺西院造忏悔堂。年别般舟一夏不坐。或止口过三年不言。或行不轻通礼七众。或节衣食四分除二。或去世想专念西方。口诵弥陀终于命尽。后于一时入室称佛。倏然而化(已上并唐时)。
志通游天台见智者净土仪。欣然会心。尝至招手岩因陈大愿。念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诵已投身岩下。若有神人捧之于树。乃复整心登岩曰余生可厌大愿已发惟海众菩萨同相接引。再投而下。适在蒙茸草上。久之复苏。寺众舁归。身心无损。后游越之法华山。一夕见白鹤孔雀行列西下莲华开合光相现前。乃起礼佛趺坐而化(石晋)。
绍岩。居钱唐湖心寺专诵法华。期满万部得生净土。一旦有莲华生于陆地。岩誓焚身供养西方三圣。吴越王俶力劝止之。又往投身曹娥江中。如有物扶其足。渔者救之得不溺吴越王于宝塔寺建净土院以居之。一旦见莲华光照其身。越三日欣然坐化。
守真。永兴人。讲起信论法界观。常于中夜轮结无量寿佛往生秘密印。至天将晓自觉身登净土。举目见佛。自俯伏像前。念曰。四十八愿能度我者。乃持香华入殿供养。就座而化。
晤恩。姑苏人。住慈光讲法华诸经。后于井中见白光出。乃绝食念佛。越三日见梵僧捧鑪三绕之曰。吾灌顶也。以汝所修同我之志。故从净土来迎。次日恩升座说止观指归。即座面西而化。众闻空中丝竹之音。依俙西去。
义通高丽人。居四明宝云。敷扬教观几二十年。常呼人为乡人。有问其故。曰吾以净土为故乡。诸人皆当往生。皆吾乡中人也。后右脇念佛而化。
知礼。号法智。居南湖述妙宗钞。释天台观经疏。大彰观心观佛之旨。曾于每岁二月望日。建念佛施戒会。动逾万人。又撰融心解。明一心三观。显四净土之义。后于岁旦建光明忏。至五日召大众说法。骤称佛号数百声。奄然坐逝。
遵式。初居天台东山。遍行四种三昧。后住四明宝云。结缁素专修净业。作誓生西方记。及居天竺灵山。于寺东建日观菴。为送想西方之法。依无量寿经述往生净土忏仪。为杭守马亮述净土行愿法门往生略传。后居草堂示疾。弟子问所归。对以寂光净土。至夜奄然坐逝。
有基。学于宝云。住太平兴国寺。一日示疾。为弟子广谈圆旨。众忽见西方现光空中奏乐。师曰。阿弥陀佛与二大士亲至于此。即右脇西向而化。门人梦阿弥陀佛授记为超壮如来。或梦师坐青莲华执如意对佛说法者。法智叹曰。卧病谈玄临终见佛。是可敬也。
本如号神照。住东山承天三十年。讲经之余。集百人修法华忏。一年。与郡守章郇公结白莲社。一日升座说法。与众诀别。江上渔人见云端有僧西去。明年启塔尊容如生。有莲华产于塔前。
慧才号广慈。晚居雷峯塔。课佛不辍。忽梦入一处若宫室者。人告之曰。净土中品是汝所生。复见一殿胜丽殊绝。人曰。上品之生。以待净慈本禅师也。才临终果书偈。面西趺坐而化。
思义号净慧住灵山二十三年。退居草堂。一日别众而逝。众念诵。久之忽复省曰。适随观音大士行见金色沙门长身垂臂。谓我曰。汝报缘未尽。过七日当遣迎。至期趺坐而化。瘗龛之日有赤云垂布。向西而没。
元净号辩才。住上竺谢去居南山龙井。焚指供佛。左三右二。专修净土观。临终告其友道潜曰。吾西方业成。后七日去矣。至期右脇吉祥而逝。
从雅。学于天竺海月。诵法华经五藏。弥陀经十藏。金刚经四藏。每字三拜礼法华三过。自余诵经礼拜无虚日。誓生安养。主客杨杰述安乐国赞三十首。以赠之(此文并用天台十疑论中之义)后于四月八日面西趺坐而化。空中奏乐室内闻香。
若愚。居霅川仙潭学于辩才。归觉海建无量寿阁。劝道俗四季开会念佛。凡三十年。将顺世。梦神人告曰。汝同学则章得普贤行愿三昧已生净土。彼正待汝。师乃沐浴更衣命众讽十六观经。端坐默听毕。忽云净土现前吾当行矣。遽书偈而化。本是无家可得归。云边有路许谁知。溪光摇落西山月。正是仙潭梦断时。又于半月前书一颂云。空里千华罗网。梦中七宝莲池。踏得西归路稳。更无一点狐疑。
智深号慈行。学于海月。归嘉禾开长堂供。二十年专志念佛。常以净业化人。得往生显验者甚众。一日示疾。客至问安。谈论如常。时客方出门。师即迁化。人见紫云向西而没。
处谦继神照住白莲。一夕会弟子设香华讽普贤观经阿弥陀经。端坐称赞净土功德。复告众曰。吾得无生。日用有年矣。今以无生而生净土。如入禅定奄然而化。
有严。受业天台灵鹫。依神照传教。晚居樝菴专事净业。作怀安养故乡诗四篇。为时所传。居山十年。梦池中大莲华天乐四列。乃作饯归净土诗。后七日加趺而化。塔上有光如月。三夕乃隐。
中立号明智。居南湖常以净业诱人。其徒介然创十六观堂。为东州之冠。实师勉之也。一夕谓侍者曰。今闻异香。吾意甚适。即召观堂行人俱集。含笑言曰。吾往生期至。即面西坐逝。
择瑛。桐江人。依经论辨专杂二修。以示往生之易。又述净土修证义二卷行于世。今人称阿弥陀佛真金色一偈。即师所撰也。一夕有疾。面西凭几念佛而化。
思照。受业钱唐净住。刺血书法华经一字一礼。如是十过。诵十六观经五藏。弥陀经十藏。法华一千部。礼华严梵网净土七经等。凡二百七十卷。每夜四更即起念佛。懈怠之人闻声悚愧。又于月二十三日。率道俗系念三圣。常及千众。终师之世凡三十年。一夕语其徒曰。夜梦佛金身丈六。岂非往生有兆乎。乃日请七僧以助念佛。至七日晚涌身合掌厉声念佛趺坐结印而化。
宗利受业会稽天华。修法华忏三载。梦亡母谢曰。荷汝忏功已生善道。期满见普贤从空而过。复谒大智律师增受戒法。忽梦律师吐白珠令吞之。尝神游净土。见宝池莲华行树之相。寻诣新城碧沼。修念佛三昧者十年。后入道味山筑菴名一相。越十五年。谓弟子曰。吾见白莲华遍满空中。三日复曰。佛来矣。即书偈曰。吾年九十头雪白。世上应无百年客。一相道人归去来。金台坐断乾坤窄。奄然而化。
齐玉号慧觉。初于霅川宝藏建净土会。念佛者如蚁之众。后住上竺夜半顶弥陀像。行道念佛。一日谓首座曰。床前多宝塔现。非吾愿也。所欲见则阿弥陀佛也。可为我集僧念佛。座鸣锺系念。将百余人。顷之曰。今已见佛。即瞑目端坐而逝。
仲闵。所着教义宪章集。三衢人。受业于祥符。升师子座见银台西方而至。师曰。吾一生解第一义。誓取金台。今乃若此。即座而化。
莹珂。受业霅川瑶山。遍参教席禅门。以疾归受业。酒炙无所择。窃念戒业有阙。恐从流转令同住取戒珠师所编净土往生传。对床读之。凡读一传为一首肯。既而择一室面西设禅椅。不食念佛三日。梦佛大士谓之曰。汝尚有寿十年。且当自勉。珂白佛曰。设有百年阎浮浊恶易失正念。所愿早升安养承事众圣。佛曰。汝志若此。后三日当来迎。至期令众诵弥陀经。师曰。佛大众皆至矣。遂寂然而化。
灵照。住华亭超果。每岁开净土会七日。道俗常二万人。梦中见三圣。跪问之曰。灵照一生期生安养可果愿不。观音指之曰。净土不远有愿即生。一日卧疾。谓侍者曰。吾往生有期矣。即面西趺坐而化。
可久。居四明开化。常诵法华。因坐化。三日复苏。语净土事与十六观境不异。见莲华台皆标合生者姓名。一紫金台标云。大宋成都广教院熏法华当生此中。次一金台云。明州久法华生此。又一金台云。明州孙十二居士合生此中。又银台标云。明州徐道姑当生此中。语讫复逝。五年徐道姑亡。异香满室。二十年孙居士化。天乐盈空。感一郡人皆来送葬。
宗本。初参天衣怀禅师有契悟。后住净慈。奉诏入住东京慧林。召对延和殿。密修净土之业。临终安坐而逝。雷峯才法师。神游净土见一殿殊丽。人曰。以待净慈本禅师。又资福羲师。至慧林礼足施金而去。人诘之。答曰。吾定中见金莲华。人言以俟慧林本禅师。又小莲华无数。称是以待受度人。或有萎者。云是退堕之人也。
善本。试华严经得度。自净慈诏住法云。赐号大通。后归杭州象坞专修净业。有僧定中见方丈弥陀佛示金色身。一日告门人曰。止有三日在。至期趺坐面西而化。
元照。住灵芝弘律学。尤属意净业。一日会弟子讽观经及普贤行愿品。加趺而化。西湖渔人皆闻空中乐声。
道言。会稽人。灵芝之高弟。专修净业。临终数日前见二神人长丈余。报言。何不系念。于是大集道俗念佛三昼夜。将毕自升座说法为众忏悔。至晓即座而化。
宗赜。住长芦作莲华胜会录。劝人预名念佛。忽梦白衣士谓曰。欲入公弥陀会。师秉笔问其名。曰普慧。书已复云。家兄亦告上名。问何名。曰普贤。言讫遂隐。师以圣贤幽赞。乃更以二大士居其首。师述劝修净土颂。有云。三界炎炎如火聚。道人未是安身处。莲池胜友待多时收拾身心好归去。目想心存望圣仪。直须念念勿生疑。它年净土花开处。记取娑婆念佛时。此颂最在人口(莲花胜会录文。及净土颂。十六观颂。并见所着苇江集)住普会时。迎母居方丈东室劝念佛。临终前一日。师梦母谓曰。我见尼师十余人来召。师曰。此往生之祥也。
惟月。居诸塈化城。明律学修净业。一日有异僧来迎。后二日微疾。急呼同住道宁曰。今见阿弥陀佛。可高八尺驻立空中。言讫而化。
思敏。依灵芝增受戒法。专心净业。二十年。一日偶疾。请众讽观经者半月三日见化佛满室。临终念佛声出众外。酷暑留龛七日不变。异香郁然。
行诜。诵四分戒本三日通彻。学律于大智。住明庆二十年。偶寝疾。即设像命徒系念数日。忽起索三衣。自唱弥陀经。厉声念佛。加趺而化。
法持。居化度寺修弥陀忏三年。烬二指增受戒法。造西方三圣像。诵观经弥陀经如意轮咒。愿促阎浮之寿蚤生安乐之邦。一日小疾。哭恸恳告愿垂接引。念佛之声闻于百步。忽见佛身丈六立于池上。即自言曰。我已得中品生。端坐面西而化。
慧亨。居武林延寿号清照。依灵芝习律。专修净业殆六十年。每接对宾朋必以念佛为劝。建宝阁立三圣像最称殊特。贵官江自任每敬师。忽梦宝座从空而下云。是清照律师当升此座。社友孙居士报。师乍违即在家作印而化。师往炷香。回谓其徒曰。孙君已往吾亦当行。即请众念佛。复云。弥陀口口称。白豪念念想。持此不退心。决定生安养。即端坐脱去。
用钦。居钱唐七宝院。依大智学律。闻其示众曰。生弘毗尼死归安养。出家为道能事斯毕。即标心净土一志不退。日课佛至三万。尝神游净土。见佛大士种种异相。谓侍者曰。吾明日西行矣。即集众念佛。黎明合掌西望。加趺而化。
妙生。会稽人。习律学日践净土之业。与大通本禅师居潮山象坞。共明此道。一夕会门人讽弥陀经。就榻端坐。取临终香焚之合掌迎顾嗒然而化。
惟渥。钱唐人。杜门谢事阅大藏三过。华严法华诸经计之总二万卷。晚年诵弥陀经二十藏。一夕偶疾。西向端坐。作印而化。
仲明。居山阴报恩。素无戒检。偶因感疾。谓同学道宁曰。我今心识散乱何药可治。宁云。但随息念佛为上药。明即依法念之。至七日力已困。宁又令想目前佛像。久之忽见二菩萨。次又见佛迎接。瞑目而化。
冲益。居钱唐净光。刺血书净土七经。复金书法华。刻西方三圣像。依止观坐禅法念阿弥陀佛。一日感疾不服药。拈香对佛忏悔。请大众助念佛。讽弥陀经。至西方世界。奄然而化。
法宗。依雷峯广慈学教。用止观行法修大悲忏至九载。然五指供佛。每月率四十八僧。同修净土忏。久之梦佛菩萨来迎。后三日合掌西望而逝。
晞湛。山阴人。少为儒生。忍厌世出家。与莹行人于阮社同建无量寿佛殿。专修净业。坐不背西。久之常见三圣相。一夕面西诵经。正坐作印而化。
昙懿。居钱唐净住。以医为业。晚年礼法华经修念佛三昧。以平时所积供佛斋僧造像设浴。如是二十年。后微疾不服药。请利行人七僧念佛以助往生。次日见莲华其大如屋。又一日梵僧到床问讯。夜半众闻念佛声低。泊然长往。
太微。儿时投钱唐法安法师。初授弥陀经便能背诵。及受具愿局门念佛。为不退僧。常纵步后山。忽闻划舡笛。豁然开悟。因蓄一笛以自嬉。有凌监簿者。亦修净业。称微为净土乡长。一日叩门曰。净土乡长弟相见微曰。明旦可相见于净土。今日诵佛正冗耳。翌朝人怪其不赴粥往视之。见笛钵禅椅先已焚却。加趺地上而化。
思聪。居钱唐法安日。诵莲经二部。余刻念佛未甞谈及世事。忽谓弟子曰。夜来见佛菩萨同来接引。弟子曰。恐是魔境不可便随。聪曰。终时胸间有莲华可验。越二夕命声磬念佛喜曰。佛来矣。即奄然而化视胸前一掌许有文。红润若开敷莲华之状。
了义号木讷。锺离少师之曾孙。十五举进士。过金陵见保宁玑公闻法开悟。即从剃落随所至处扁曰昨梦。念念西方未甞间断。祥公赴黄蘖挽其偕行。一夕祥梦。师来别云。西归矣复见佛菩萨授以金台。越三日炷香宴坐含笑而化。甞诣五台忽觉。随众菩萨后行道。有紫绶金章二人从其后。师诘其名。一僧引至殿旁观玉牌金书王古葛繁二名字。
慧诚居钱唐资圣。诵金刚经礼西方佛。甞神游净土亲覩佛容。潜于山岫积薪为龛入中念佛。纵火自焚。祖南居南岳刺血书阿弥陀经五百卷。金刚经一百卷。法华经十部。终二十七年。皆用血书。常时念佛期生安养。末年血乾骨立。念佛之声不绝。一日至方丈相对无别语。即坐而化眉间迸出舍利。随取随生。
法因。住四明广寿。三十年冥心净业。偶在疾。集众讽观经称佛号者三夕。谓门人曰。吾将行矣。或请留偈。为之书曰。我与弥陀本无二。二与不二并皆离。我今如此见弥陀。感应道交难思议。挺身端坐结印而逝。
了然号智涌。住白莲二十四年。梦两龙戏空中一化为神人。袖出书曰。师七日当行。既寤集众说法。大书曰。因念佛力得生乐国。凡汝诸人可不自勉。即沐浴更衣。集众诵阿弥陀经。至西方世界。倏然而化。能仁行人。皆闻天乐之音。祥光上属天表。
智仙号真教。住白莲讲道十三年。西向十念历十二时未尝废。一夕微疾。请观堂行人诵弥陀经。卷未终而坐脱。能仁行人。皆闻众乐和鸣。黎明始知师亡。
思净。居钱唐北关。姓喻。常诵观经念佛不辍。善画佛必先静室观想。一日画丈六弥陀佛。先见佛光。遂悟笔法之妙。人因号喻弥陀。建蓝院名妙行。饭云水终其身三百万人。忽静默端坐。心想西方。越七日临终索香供佛。加趺而化。异香经旬。
如湛。试法华得度。遍历教席。住乌镇塔院。日诵莲经二部。佛号二万声。一夕念佛端坐而化。所着教义号假名集。
思梵。居西山。星者谓之曰。六月望师其终乎。师曰。造物焉能制修道之人。汝言六月亡。我且八月往。至期沐浴。坐龛中。集众端坐而化。
净观居嘉禾寂光菴。修净土忏法十余年。谓弟子曰。我后月二十七日当去。至两日前见红华。次日黄华满室。皆有化生孩儿。仙带结束。及期入龛坐。命众诵经念佛。顷之即脱去。
利先。居新城法慧。日诵法华课咒念佛。至中夜其声哀切。仰诉娑婆极苦。愿佛早垂接引得遂往生。如是十年。晚岁屡感祥梦。忽示疾。命众念佛。西向凝望端坐而逝。
师安。受业乌镇普静。通华严宗旨。修弥陀忏观想净土二十年。昕夕不废。一生多病。临终忽精爽。谓弟子曰。佛菩萨已降。吾将行矣。即端坐而化。
如宝。受业霅川觉华。因闻自昔珍禅师梦设浴往生事。遂发心。开长堂浴二十年。及建立佛像愿求往生。年八十一。请众啜茶言别。遽闻钟鸣一声。众皆惊异。即向西加趺合掌凝望而化。
显超博州人。亲授金总持三藏秽迹持咒之法济病解冤。计所得施利五万缗。入永寿常住。后病中见佛菩萨前迎莲花遍满技乐杂奏。弟子皆告留法师住世救苦。净土变相渐渐隐没。乃复住十五年行咒救人。一日天乐异香佛及众圣如前迎接。即面西加趺而化。
有开。居霅川千步寺。专修净业旦暮不忘。于岁旦请众念佛讽经。至西方世界。即瞑目长逝。
道生。居常熟兴福。造丈六弥陀像。得县令梅汝能。施财籹采。即集众讽经念佛。陈白恸哭。辞佛归卧房。书偈坐亡。
若观。居乌镇嘉会。结十万人念佛。人各十万声期。先得生者次第汲引。师诵法华光明二经日满百部。二十年中诵满六十万部。誓与群生庄严净业。一日空相来访相陪斋食。忽索笔书偈。趺坐而化。
覃异。居余姚龙泉。诵法华五千部。普贤行法弥陀经各万卷。静室礼佛不舍昼夜。忽微疾。集众告曰。吾安养有期。即面西累足而逝。
智印居霅川祇园。常想念净土旦夜无间。病中集众讽弥陀经。甫毕加趺合掌而化。
元肇。四明陆氏。文章陆佃之族。蚤岁习律阅大藏。诵莲经万部。又刺血书莲经一部律宗诸疏三部。建炎四年金虏破四明。师时住湖心。虏逼之北行至南徐谓左右曰。吾将西归矣。即闻笙歌之声一时军民咸见师西望念佛而化。
戒度。习律受业栖心。晚住余姚极乐。病中作遗书别士夫道旧。命众诵观经。至法身观。厉声念佛加趺而化。
道琛号圆辩。为南湖八世祖。于弥陀忏宴坐中见法智尊者。于法华忏中见普贤放光。每月二十三日建净业会以为常课。道俗俱至。一日示疾。愿平日一豪之善回向净土。集众讽观经不绝七日。谓首座曰。吾已见佛身闻异香。乃沐浴更衣书偈曰。唯心净土本无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复令讽安乐行。至深入禅定见十方佛。嗒然而化。
有朋号牧菴。住南湖。一日坐青玉轩。请行人讽观经。至真法身观。复令大众唱佛。留偈坐亡。
妙云。四明杨氏。号慈室。自南湖退处溪口吴氏菴。一旦沐浴趺坐。谓侍人曰。吾有瓣香藏之三十年矣。拟临终焚之用报佛恩。今正其时。及香光正炽起。白佛陈意。就座而化。
晞颜字圣徒。四明人。一生不肯住山。晚年居桃源厉氏菴。专心念佛十余年。尝扁小轩曰忆佛。作偈有云。随波逐浪去翩翩。弹指声中七十年。岂不向来知忆佛。欲从老去更加鞭。自怜忆佛暮年深。除佛无能写我心。谁道万金。为客好。终非一饭在家林。临终沐浴更衣。端坐念佛而化。
了宣。四明宝林肄业。入南湖光严堂阅大藏。预法华期忏二十七年。与荣行人最相善。一日诣荣室默坐。荣问之。师曰。西归有期难忘道义。冀公净土重会耳。荣喜曰。正所幸愿。忽示疾。请众讽弥陀经。念佛之际端坐书偈曰。性相忘情一三无寄。息风不行摩诃息利。合掌而化。炎暑停龛七日。颜色红润口角有微涎。观者以帊裛之。异香喷人。士庶闻之倾城来裛。香涎愈滋阇维之处。舍利无算。
善荣。四明小溪周氏。入南湖观室十六年。阅藏经修期忏。金书法华楞严净名圆觉光明诸经。造弥陀像。遇法会则拈施。自画水墨观音。求者便与。宣公亡后。三年忽取经像分施亲故。请众讽普贤行法经弥陀经。念佛声中加趺而化。时以为赴宣公净土之约。弟子海印高行似之。
祖辉。居四明郡城佛阁。逢人但云。阿弥陀佛说也。说不得。人竟以说不得和上目之。鄞尉王用亨夫妇。事之甚至。一日到其家告别云。我明日行矣。及诸檀俱会。即入龛端坐。求甘瓜啖尽一枚。念佛而化。
如鉴。四明塔山两阅大藏。长诵莲经。专志念佛。昼夜不懈。晚年菴居。忽示疾。请隣菴诸僧。系念面西。加趺含笑而化。
祖新。受业四明福源布衣粝食为行清苦。去寺不远有大姓方氏。以菴延之。乃于福源创净土院造像栽莲。月三八集道俗系念。一日往别方丈曰。二月十五日将西归。特来拜辞。枯肠欲得索麵一椀。主人如其欲。食讫竟往净土院像前礼云。祖新将行。奉别尊像。即归菴集众念佛。遽出众问讯曰。祖新已拜辞如来尊像。已拜别福源方丈。今别众道友。十五日毕定归去。愿诸仁者。勤心念佛蚤得相会。即趺坐念佛。遽云佛已至此合掌而化。
佛祖统纪卷第二十七(终)
上篇:佛祖统纪
下篇:阿弥陀佛百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