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修善差别

净界法师  2015/06/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修善差别

我们看到很多非佛教徒,也会做一些慈善事业,他们也修善,我们佛弟子也修善,这两个有什么差别呢?

有些人说:“所有的宗教都是一样,都是劝人断恶修善。”其实,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

从暂时离苦得乐的角度来说,佛弟子是等同外道。就是说一般的非佛弟子,也经常做一些慈善事业,当他们大悲心发动起来的时候,到偏远的地方做很多关心弱势团体的善事。他们也会因为这些善业而生天,我们佛弟子因为持戒、修善也生天,但是最后的因缘却是不一样。

如果你是一个非佛弟子,生天之后,当你的善业享尽时,你的罪业就现前,善、恶是“强者先牵”。所以一个人升到天上享福,问题是下来之后很容易直接堕到三恶道去,因为你享受得太厉害,所有的善业都被你花光了,恶业变成是最大的势力。恶业一发动出来,就堕到三恶道去了。

所以古代大德,如果不愿往生到净土去,往往就发愿转世当人,他要把善业保存起来。非佛教徒升到天上去,当他福报享尽,一点资粮都没有,内心当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就跟刚开始的起点完全一样,还是活在烦恼障、业障、报障痛苦当中。

但是佛弟子修善的时候,因为有戒体的摄持,暂时升到天上,等他从天上下来之后,会遇到三宝住世,继续发挥他增上的功能——断恶修善。就算把善业都花光了,内心那种 “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的功能,还是没有改变。所以只有佛法才有资格称为“乘”,“乘”就是能够到达彼岸。外道修善,虽然这个善业能够得到安乐的果报,但是不能称为“波罗蜜”,不能称为“乘”,因为没有解脱烦恼的力量,没有解脱业力的力量,解脱老病死的力量。

所以,我们从心性迷悟的角度来观察,唯有“持戒”能够改变我们的烦恼障、业障和报障。

虽然说“持戒”可以暂时生天,但这不是佛陀制戒的本意!诸位从律藏可以看得出来,佛陀特别强调一个观念:佛陀不是为了人天福报而制戒的。虽然持戒的因缘,暂时可得到人天福报,但这不是佛陀制戒的真实意。佛陀制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令众生趣入圣道。

就好像一个小孩子生病,你要他吃药,他怕苦,宁可抱病过活。那这个医生很聪明,你不吃药,他把药包在巧克力里面,“诶,现在不吃药,吃巧克力,行吧?”巧克力吃下去的时候,也把药也吃下去。

我们凡夫好乐眼前的安乐,这个无上菩提的境界太高了,没有什么意乐。但是你说持戒,能得名闻利养,乃至死后得生天上。因为这样的鼓励,大家愿意持戒。当他持戒的时候,确实可以得到安乐的果报,因为持戒是断恶修善,但这不是佛陀的本意。

佛陀制戒的目的,是在你内心当中成就一种“返妄归真、防非止恶”的功能,这才是佛陀制戒的本意。所以即使你把善业给消耗掉了,佛陀所授予的那个善根,已经栽培在你的心中。这就是我们今天这么辛苦来这个地方受戒的理由,就是为了纳受戒体。

我们讲浅一点,不要讲“成佛之道”那么遥远的道路,我们以临命终来说明。每个人都要面临死亡,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只要有生就必定要死亡,我们迟早要离开这个人世间,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当我们死亡时,马上要面临一个新的生命——来生。

《瑜伽师地论》上说,一个人面临死亡时,有两种力量在引导我们:第一种是业力,随业往生。就是你这个人从来不修行,你内心当中平常就是放纵自己,高兴的时候就高兴,生气的时候就生气,完全跟着感觉走,一般人是这种境界。这种人临命终时,就看他这一生当中,他的善业、恶业哪一个势力强,强者先牵。这种人临命终时,通常是进入昏睡的状态,因为他没有修行,所以他的正念很快就退失,取而代之的就是第八识的业力现前。如果他是一个大善、大恶的人,很快就投胎了。如果这个人善、恶各一半,那他投胎的时间会晚一点,不决定。总之,我们一般人是随业往生,由业力来引导我们下一期的生命。

第二种人是修行人,是由念力来引导生命,又叫做“随念往生”。特别是净土宗的人,强调随念往生。就是说我们曾经造了罪业,当然我们应该要忏悔改过,重点是你平常在内心当中,已经栽培一种清净的念力。不要说净土宗的信愿持名(这是一种念力),就是持戒也是一样,你经常忆念你的戒体。

因此当你受完戒之后,你不是就放着不管,要经常忆念你的戒体:不行,我不能再做这件事情!我已经在佛前、三师面前发愿,我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我是有戒法摄持的佛弟子,怎能做这种事情呢?你经常一次一次在心中加强戒体的力量,临命终时你就跟一般人不一样了。

一个没有戒体的人,他内心完全作不了主,随业往生。我们今天受了戒之后,经常保持念兹在兹,使令这个戒体的力量,从最初的种子,慢慢地增长广大,到临终时,正念现前——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愿力,这个念力就会引导着你,帮助你解脱业力的障碍,往生到净土去,或者往生到善处去。换句话说,你受过戒,你临终时,你的“念力”会现前引导你;没有修行的人,他的内心当中不可能有念力,当然就任由业力去引导生命,这个地方是有差别的。

有修行的人跟没有修行的人,差别在哪里呢?

诸位可以看看老和尚,老和尚就很明显地与众不同。你看一般的老人,当他的身体都老化了,白发苍苍,满面的皱纹,他的眼神呆滞无光,他一生的心光外泄得太厉害了,整天就是向外攀缘,心随境转,把一生的念力耗损掉了,所以眼神就没有光明。诸位去看看大修行者,像最近我看到忏公师父,他坐在轮椅上,你看他的眼神——不得了!目光如炬。我们一个人,什么地方都可以欺骗人,眼睛无法骗人,那是一种经过长时间栽培的正念力。所以你看老和尚的特色,你看他的眼神就知道不一样。他的身体可能败坏了,这个色法是没有办法作主的,佛陀也示现老病死,佛陀也会老,脸上也会出现皱纹,但是佛陀“不老、病、死的心”有正念力。

所以,我们今天成就戒体,就是要在你这一念的无明妄想当中,先把第一个善种子种下去,也就是在你的“成佛之道”先跨出第一步!这第一步跨出去之后,你慢慢就会产生清净的动力!

——摘自《受戒须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美丑一念间

一切唯心造。有人用心美化世间,有人却丑化了社会、丑...

改变自己命运的简单武器

他父亲是位大庄园主。 七岁之前,他过着钟鸣鼎食的生...

寺院不是星级酒店,而你更不是金钻VIP

上午与某居士喝茶时闲聊,他告诉我,师父,前两天我在...

信佛和不信佛在生活道德上有没有差别

问: 信佛的人和不信佛的人,在生活和道德实践上,有没...

做慈善并非是佛教的正务

当代有一种观点,认为佛教要主张做慈善,还说做慈善事...

为什么要接济他人之急呢

济人之急,就是周济人遇到的急事。前面是讲救人之难,...

【推荐】如何修阴德

其大要不出老氏之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

行善如果求回报,心就有了挂碍

从过去佛到现在佛,诸佛关于佛教的教义,有一个概括,...

佛说盂兰盆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乾连始得六...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断际心要 河东裴休集并序 有大禅师。法讳希运。住洪州...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弘一大师《佛教之简易修持法》

我到永春的因缘,最初发起,在三年之前。性愿老法师常...

在惜福的心性中,让道念自然而然地提升

在佛门中的衣、食、种种资身的东西,都是由十方施主们...

印光大师与谛闲大师的莲友缘

近代高僧印光大师(1861~1940)和谛闲大师(1858~19...

利用自己的缺陷,给缺陷插上腾飞的翅膀

他的妈妈一共生下过19个孩子,可是,只成活了9个。他...

【佛教词典】焰罗王供行法次第

全一卷。唐代阿谟伽(即不空三藏)撰。略称焰摩供次第...

【佛教词典】慈恩宗

(流派)佛教之一派。天竺有性相二宗,性宗即三论宗,...

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

初学者如何辨别邪师

问: 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作为佛法初学者当...

「淫」是男女间彼此欢喜,怎么会有冤呢

冤业有三:如云人死为羊,羊死为人,死死生生,递相吞...

树立素食的正知见

问: 请益法师一个问题,世间有这样的观点,认为维生素...

茗山法师《我的慈悲主义》

一、绪言 这是作者十年来身体力行并深深获得效验的一...

用四无量心对治烦恼

如果学佛者在生活中解行并进,开、示、悟、入佛的知见...

为什么要随喜别人

你看有些人,他进步很快很容易,你三年前看他没有这种...

顺境时用精进法,逆境时用忍辱法

我们看下面的九跟十,讲到果地的功德。 九、安忍内外诸...

横财不坚固

【原文】 杨槐亭前辈言,其乡有宦成归里者,闭门颐养,...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 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

净慧长老与企业家机锋对答三则

本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长老在柏林禅寺时,记者...

心能够无住,得这四种好处

这个地方讲到真如三昧的第四种功德。我们前面讲过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