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五欲犹如大贼,急当远离

理净法师  2017/04/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五欲犹如大贼,急当远离

在佛法中主张人们要在生活中对名利、物质上的追求要时刻而止,即做到“知足”;在生活中无论是已经得到的,或者是没有得到的都能顺其自然,即学会 “放下”。然而由于物质的诱惑和名利的追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都会为此舍身忘我,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利用种种手段,甚至有人不惜代价触犯法律。

因为人们物质上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永远也无法达到满足之时,当你得到百万时还想亿万,当你有汽车时还想有别墅,当你是省长时还想做总统,如此无穷无尽永远不会满足。作为人类社会的主宰者和创造者,应当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向上,克服障碍创造未来,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但是,如果人们为了个人利益和愿望,执著于物质和名利上的追求,勿必会损坏他人利益,给人们共同生活的社会带来危害。

但是,如何才能使人们克制自己的自私自利之心,将人们精进向上的精神完全运用于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这就需要通过“禅法”的修习,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物质的追求和名利的诱惑,皆是有限不能永久常存,并且往往事与愿违,你所要追求的往往会得不到,而你不想要的也许常常伴随你时刻不离,这就是佛法中所说的“八苦”之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使人们知道物质的富有是短暂的和有限的,无论你有多少金钱和财产,当生命结束时你只能带走一只小小的木盒,其它的一切对你都无能为力。

所以,如果人们能够学习“禅法”,认识到生命的有限和物质的无常,放下对物质的追求和名利的诱惑,你会感悟到现实生活的满足,也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所以佛教教人“放下知足”,能够远离物质的诱惑。如《童蒙止观》所说:“一切众生,常为五欲所使,沉沦三涂,我今修禅,复为障蔽,此为大贼,急当远离。”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打开生死痛苦之门

什么是痛苦之门呢?《楞严经》讲主要就是我们攀缘的心...

这是我们修行的第一个心态

信的四种内涵。首先是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我们所处的这...

贪心之害

过去有一个少年妇女,因家庭的富有,吃喝玩乐,随她自...

生老病死与成住坏空,促长了众生的出离心

长养六心,守道始终。 学佛求道者,六心当具。这六心指...

三界的果报都是不安稳的

桥陈那比丘先讲出一个譬喻说:世尊!这就好像是一个从...

凡是经过你的手的,都是你的福报

有次,师父叫我打印,师父看了A4打印纸,说,这个纸张...

毛毛虫是怎么过河的

一个老总问他迷惘而困惑的下属,你知道毛毛虫是怎么过...

任何生死关头一定要记得念佛

我们以后碰到任何生死关头,要注意了,一定要念佛,别...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注音版】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悲咒修持仪轨...

佛说疗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疮、青春痘等等) 佛说疗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卷上 问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

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

看护病者,八福中第一福田

人在患病时往往力不从心、身心苦痛,特别需要关怀照料...

如何看待「好人无好报,恶人活逍遥」

社会上很多人看到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常常抱怨说:好人无...

如何理解因果的道理

这个地方我们讲到业果的轻重,最后我们把业果的道理作...

【佛教词典】邪执

指固执于不正之见解。邪执多指外道之恶见,其见皆由“...

【佛教词典】波罗尼蜜

(界名)Paranirmita-va?avartin,天名。译曰他化自在...

你凭什么离开三界

净土宗的带业往生,诸位你想想看,净土是一个清净庄严...

三种念佛方法可对治妄想

这里有几种念佛方法,都可以对治乱想,防止思业。我今...

阿弥陀佛不只是管往生

虽然阿弥陀佛是管大家生命结束时的往生,而药师佛是管...

源断流枯

人往上爬,水往下流这是物各有其性。人不往上爬那是没...

忏悔的心力要强过你造业的势力

忏悔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个业已经造下去了,但是还没得...

受苦能消业的前提是什么

问: 《文钞》中说,受苦时作消业想。弟子的困惑是,受...

为何把婚前性行为定义为邪淫

问: 佛教中对婚姻的要求是一心一意,而现在社会价值...

圣严法师:如何能明心见性

惠能大师谓惠明曰:「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

付出善举就是为自己所修的路

弟子跟着师父进城化缘。 进城后车水马龙好不繁荣,弟...

如何判断发心的大与小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

经典告诉你学佛后为什么倒霉了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五》: 是人今世恶业成就,或因贪欲...

聂光坚的往生故事

聂光坚,乃湖南聂云台居士之侄子。曾留学美国,天资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