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净土十要

2017/09/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五讲)

各位,今天是五月二十一日。已经到了这个从僧团来讲到了安居的季节。也正是闻法修法,这个佛制中的夏季的一个高潮期。那我们跟诸位居士,还是在咱们这个居士林道场,迎来了《净土十要》的第五讲。

我们这是总的来讲《净土十要》第五讲,在讲《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因为要解的这个五重玄义的内容,基本上是这部《阿弥陀经要解》的最重要的内容。而除过释名和后面的判教,中间的显体,明宗和论用来讲更为是核心眼目。所以说有可能大家会听得艰难和苦涩一些。确实也有同修反映说,讲了一节,确实讲着讲着,听着听着就云里雾里了,不知道讲哪里,心也跟不上,这个道理也明白不了,很难。究竟分析一下,难在哪里呢?各位同修,你说难嘛,这些字儿都认得呀。打从这个小学开始读,这字儿已经就认得了。为啥这么难呢?你说从字儿都认得,一个一个都能读过来讲来,这些假名概念文字来讲它是平等的,不会上面给你标个标签儿说,这个字儿难那个字儿易,我们都认得的。为什么难呢?就是闻熏得太少了。

说白了,难,就是在我们生命中,无量劫来的轮回里面,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边,这个东西这个味道太淡,也就是说俗情世间的法太浓,所以障着这个东西,就觉得难,其实难的错觉是这么来的。所以大家也不要被难困住,正因为难,听不懂,你越要听,你听进去再说,一个字儿不落地听。所以常讲到说多闻熏习,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就是这个道理。慢慢儿在我们八识心田中,这个东西懂得多了,那自然就开了就易了呀。容易了以后,再把所谓的世出世间法都打通以后,那就彻底易了,随心所欲了,就神通自在了。所以难易上面也不必纠结,能听得懂,说明过去闻熏得多,积攒得多点儿。听不懂了,那么正好现在开始使劲儿,认真听讲,认真思维。再有一个就是说,因为定力不够容易走神儿,不是说听不懂,你神儿一走,你跟不上这个节拍,下一个节拍就是一拍又一拍。特别是我们这几节课这么重要,都是干货。说实在的,我从前也说把这典故呀,老祖师爷们的有趣儿的生活中发生的趣事插一个,可不敢插呀,一插进来前一拍把它稀化了,后一拍你就收不住了,就跟进不上了。所以确实我们也不管那么多了,虽然说广撒网,但是我们现在就是要在收网的时候,先把这个漏不了的先收在一起,就可以了。

我以前不是给大家说过,说听《楞严经》听得已经够难了,《净土十要》特别是《阿弥陀经要解》来讲,比《楞严经》要难。它需要你有会通的能力,还有总持的功德。所以你看我们前面一讲,还记得我们讲的六信吧:信因果,信事理,信自他。后来也给大家这个方便了一下说,实在这六信信不起来,三信也行:信事,信他,信因就可以。果暂时管不了,理现在是通不了,自己现在自信不够,那就信他。实在这六信,前五信全部都还是搞不明白,你信他就可以了。当然大家有时候又会一说信就得了,就偏得觉得说信就是好像啥都不干了,不懂也行。是现前的这个道理,让你不必要再在议论推比上面继续进行到下一步,就在这里截断众流,佛如是说,祖师如是解,我如是信,就叫要解了。因为我们有时候听法,很多时候容易反记。你比如说我们就讲到说让你信就行了,大家那就啥也不用干了,包括好像这个课不听都行了,反正我已经信了,不是这样子的。是让我们不要在这个上面无休止地用第六意识妄想,不断地去猜忌议论度量。就是说到这个点儿上,你觉得可以了,够用了,好,截住了,我信了。是这个意思。

所以在前面讲的这六信呀,看上去是在说我们的信仰,其实已经把宇宙万法的核心的真理,和它的现象的同步的这个匹配的状态,已经给我们彻底剖析清楚明朗了。一切法都是现前一念心性,我们修行也在现前一念心性中展开。最后我们成功了以后,还没有离开现前一念心性,而且也就是把现前一念心性明了了,具足了,圆满了而已。所以几乎就是,这个话不敢听错了啊,修行来讲,也许是更高一层次超越性的竹篮打水一场空。但是你不打这个水,你空不掉。所以说,这个大家明了一下。六信把我们的这个意识心态,现前的心性,当下的世间真实的这种结构,已经给讲得非常清楚了。包括世界是怎么来的,我们超越这个国土是怎么超越的,怎么把握着这个真理顺势而为进行改造。

但是大家要知道,这个改造当体不是我们通常的手法。因为讲到愿,讲到说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前面概括的时候讲了这么一句。那么这个改造用的是跨世界的手法。大家一定要明白净土为什么这么规格高。前段时间还有同修来跟我商榷,他说越修才越知道净土对于根性的要求,是其他修法中前所未有的。只不过在体现上,我们认为感官中觉得简单而已,容易而已。所以说进一步就下面的内容,我们今天开始讲愿的具体的说法。就是要用愿力来进行本质上的这个挪移改造,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但是在讲之前我们再看一下,因为我们往往一般会有这样的一种疑问,都听过一句话叫做一切唯心造。但是我们下意识地在理解,或者会通这个一切唯心造的时候,就觉得一切的外境都是唯心所造的,好像知道了。但是既然一切唯心所造,我们就要换我们的心,好像这个道理也知道也都懂,好像懂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懂得换唯心造,既然唯心造这个,要让它唯心造成那个,唯心造的染要转成唯心造的净,唯心造的凡夫要转成唯心造的圣者。就是不知道换的这个唯心的操作手法。我们往往会狭隘地局限于在平面的自我的主观心念上,就忘却或者没有顾及到现前的大世界大境界,整个法界中的这种大刀阔斧,顾及不到。

所以就往往把唯心所现这个法,还是给在我执的局限格局中,把它理解得很微小甚至偏颇。大家想想什么叫一切唯心造?一切唯心造要从我内心的思维,起心动念一直波及到所有世界无量无边的都是心的内容。这个是一定要明确,如果不明白这个,就前面讲到的六信,什么是唯心,什么是依心所显的境,我们就会刻板地在生活中,稍微地收拾一下自己的善恶念头,或者忆到佛法的时候,这会儿起心动念稍微地用点儿功等等这些,把波动的情绪稍微地安抚一下,就以为这就是唯心造,我就在唯心中。当然这也是起功用的,可是大家要知道这个是属于拖泥带水的,拖泥带水懂吧?就总是藕断丝连,而且藕都没有断一点儿,就割了点儿口子,你就觉得我已经彻底放到断了,幅度太小了。没有关注到连带外在的世界,也必须连根拔掉的这种改造理想。所以还是会误会,或者说小心小胆地去关注现实世界,甚至有时候滑落到真正意义上的心外求法。就以为说既然唯心所现,就管住我当下的这个,其实是管不住的。就好像说能够稍微了知掌控一下当下,但是他没有展现到整个世界万法,都是我们的心所显现的。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再来看:如是信已,找到这句了吗,翻开法本。上一次我们是讲到说信六信,信理者,深信十万亿佛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最后: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下面开始就是说如是信已,这是前提,要认真学习每一句话都不是空设的。如是信已就是说因为这样儿,你能够信到这个彻底的这个道理上,你能如此信受,那么才开始怎么样呢: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所以为什么说蕅益大师真是专家呀,他就是害怕一讲到欣求极乐厌离娑婆,就跟唯心所现的这个法,在凡夫的理解中容易起冲突。为什么容易起冲突呢?他不知道欣求极乐和厌离娑婆,正是在唯心的平台中展开的。但是我们一般理解会以为说唯心就锁定方寸之内,然后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就觉得说,得跑了那么远,跟唯心没有关系。

甚至说唯心当下就在方寸之内,你跑那么远干什么,好像是徒劳万里。这样的话,就不知道唯心所现和欣厌思想,正是配合的节奏和合理的选择。所以你看蕅益大师他虽然讲说我们应该,娑婆世界是染污的应该厌离;极乐世界是快乐自在的应该欣求。但是前提是什么呢,都在上面儿给备注了唯心所现,并没有离开唯心这个法。也就是说你既明白了这个理念就是一心唯心所造的,同时你又合理的有了这个取极乐舍娑婆的这个厌离情怀,都在一心中全部同时实施的。这个道理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全修在性,称性起修。所以大家你们看,就既然前面信到了说,国土都是一心所现的,那我们唯心所现我们都知道呀。大家现在现前放眼一下我们这个世界,是不是唯心所现为业所感呢。

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人道,它一个世界一个人道,比如说我们又生在中国这种共同的业力,都是黄皮肤黑头发,长久以来,自古以来这个传统思想的熏染,包括我们现在的共业在这里听法,有大乘佛法的闻熏,这都属于唯心所现。外在的环境都是唯心所感的。就国土里边你看都不一样,曾经的丝绸之路不是有什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家一读就好像马上就到了那个大漠边关,飞天敦煌,整个儿就是边塞的这个豪情就起来了。然后一讲到这个忆江南,什么春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江花红胜火。那你又觉得,这小桥流水吴越文化又映在眼前了。这些差别相怎么来的呢?你在北京的时候,哗地几个小时的动车就坐在杭州上海南京了,就整个儿一下子就变了。

为什么?就是唯心所现的。我们虽然如此的物化,在生活在这个物质凝固中,但是你要知道它就是唯心所现自心所感。六道中所感的也各个不同,而且每一道中又有六道。所以说实在的在人道中呀,我们天天讲唯心所现,见的就这么点儿,见识太少了,不知道这个欣厌的思想,就是厌离娑婆和欣求极乐的这个妙用。你如果有一天,不要说看极乐世界了,你把六欲天给你看一下。你不要说看六欲天了,你就四天王天,是离咱们这儿距离最近的,二十八重天里边最矮的,最低的,最陋劣的天,跟咱们这儿比比,你都不想在这儿活一天,你都觉得活不下去,就跟掉在粪坑里一样,真是这种感觉。但是我们不知道唯心所现这个道理,受不了这个说法。在咱们这个道场里面,不是有一次有一位同修来听法,就因为我说了一句说,其实我们在这儿生活,就跟在三界粪坑一样,他受不了了。他说这个法师太不尽人意了,把人都比作蛆和苍蝇,后来又回馈给我,真的有这么件事儿。就是因为他不懂得唯心所现呀。既不懂得如此陋劣是我们唯心所现,他就追求不来说,那么的自在究竟圆满的净土也可以唯心所现。

他不知此就不知彼。他没有受过害,他就不知道那个利益,所以为什么要让大家说知苦知苦。所以你看这里讲到的说,娑婆是自心所感之秽,没有离开唯心。但是它就是因为你唯心而感的,就是这样的秽土染土,就是每天就是这样子的苦乐相伴,根本上是苦的。因为我们有时候觉得说,既然是当体唯心的,还厌离什么呀,就好像赖在唯心中不走,不是这个样子的。你既然明明知道唯心,一切境都是唯心,你就必须在这个境界里面进行取舍,就得离开这儿。所以说自心秽,理应厌离,虽然是自心的,但是它就是染污的。虽然是染污的,就是你自心所显的。既然自心所显的,是染污的,那你自心应该发起这个厌离之心才起作用。不是你光懂一下唯心道理,好像把这个功能作用就给圆满了,圆满不了。那么这样来讲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这段话大家能听得透过来吗?我们打个比方吧,就说这个一切境界,一切唯心所现,是怎么个意思。你看我们现在每个人都会做梦,在说这个梦境。大家很科学地现场做个实验,就是我们现在当体都有心念,那么假如果我们睡着了以后做一个梦,这个梦是哪来的?

梦里面有山川,河流,人物,这个梦是哪来的?前段时间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别人给我提来这么一包钱,哎呀,给我拉开一包钱,我说终于可以建个庙了,数十万块钱。后来起来跟这个道友们一聊,他说梦都是反的,说这有可能你要破财了。哎呀,我说破财是破啥财呀,这个资财嘛穷和尚也没有,法财也不让破了吧。可是我们在做梦的时候,那个梦境是清清楚楚的。我眼看着他手把那个手提袋拉开,红扑扑的毛爷爷就露出来了,梦境呀。那么这个梦境是哪里来的呢?能离得开我们会梦做梦的这个心吗,能离开吗?没有这个梦心,就显现不出来那个梦境,因为这个梦境,你才能够触摸得着这个梦心,要不然这个心在哪里呀?所以在这个时候,你就知道说心外没有有别于心外的境,境外没有一个说光在那火火热热的心。

心就是境,境就是心,它是一体的,这就叫唯心所现。那既然你都在这个梦里面,唯心所现,那说实在的,你想好,你就得赶紧把这个钱包拿来,你真的拿到钱,你点钱,在梦里面还可以花钱,变现成梦里面买的东西,哪一个会错呀,你得一件一件地去实施,你光在那看着钱,没拿到手,没去买东西,虽然是个梦,可是梦里面的东西你受用不了,对不对?就等于说你们明明知道唯心所梦,但是梦里面你不去走那么一遭,你这个钱花不到手,就等于说我们说虽然知道唯心所现,染污和净土,净秽都是梦,可是你必须去跨越这个梦,就得依着梦中的情节,舍这个梦中的秽,求那个梦中的净。这总明白了吧?这一段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理应厌离,理应欣求。这是这段话。

我们再往下看,下一段话就开始防止了,因为这个道理很多人听不懂,而且会产生误解,所以你看这几句话,蕅益大师真的是,一再说就是切要之解,拨云见日。很多时候出现的问题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地听闻。有时候我们想想,我们这辈子不要说三藏经了,好多经论都没听过没看过,那我们怎么能够深入地了解它的核心内容呢?大家想想要不是跟净土这一门偏有因缘,确实通过这样的通达人,能够把通达的法义,又能把三藏通达的这个总持的义理,通到这个净土这一法中来,我们就没办法深入到三藏的核心区。所以说净土法门,它不但是让我们成功的,从法门中的一个总持的核心修行法,也是我们在学习法义中核心的义理。所以这段话开始确实也比较难以契,大家一定要用心性来通,很可能听不明白。

你看: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这是个什么意思,首先我们来把这几个词把它摆弄一下,你看首先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个叫做究竟,一个叫做取舍。那一般我们这两个词大家还都是听过的,究竟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修行到顶了,对,刚才同修讲的就是圆满了,从这个修行境界上来讲已经彻见了,从这个道理理论上来讲已经圆融了,平等一味没有差别了,所以才称之为究竟。那么如果我们下意识地再说什么叫做取舍呢?取舍是一个凡夫视野中最根本的一个意识形态,就是一定要对立,为什么要取,为什么要舍呢,因为你觉得这儿不好,那儿好,所以我们要舍掉娑婆,要往极乐欣求。可是如果说光从这个常规来理解的话,那么这个究竟和取舍它是相冲突的,听明白了吗?

就是你在究竟的时候,已经没有取舍了,你在取舍的时候,你并没有达到究竟,这就是我们二元法的局限性,不圆。这里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既然说究竟,在究竟中可以取舍,既然说取舍,就是在取舍中当体就是究竟。怎么个说法呢?你看这里讲到的说,我们平常说的取舍,它是因为你在这个取舍的程度上没有凸显出来,因为我们舍没有舍至究竟,什么叫做舍至究竟呢?万事万物,唯心所现的法,每一法你都能够舍,当体每一法就代表你已经不执着了,每一法代表不执着,你是不是已经圆满了成就了!但是因为现在不圆满不成就,只能什么呢?你放不下,你就拼命地往起提,把它提起来,因为我们现在每个人的特质就是不喜欢放,喜欢揪着不放。既然你揪着不放,那就顺势而为,给你一个揪着不放的,但是你要揪到底,放不到底你揪到底也可以,揪到底跟放到底其实是一个底。

一般我们以为揪着跟放着一定是两回事,但是因为我们没到究竟,你只要揪到究竟和放到究竟,其实是一个究竟。蕅益大师这里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所以才说你程度没到,如果你到了这个程度,你拼命地往下舍,舍到没有一个舍了,连舍都舍掉了,是不是究竟呀。你欣求极乐,你就想着西方,一定要去,取取取,天天想着取,取到没有一个可取,连取都已经忘我了,那你是不是取到究竟了。如果取舍到究竟,跟不取不舍的究竟是一个究竟,所以蕅益大师这里引了一句话,叫做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就是说你取舍到最佳状态,跟放下到最佳状态是一个状态。妙宗云是什么意思呢?跟大家说一下,天台宗有一个祖师叫做四明知礼法师,有的可能听说过,他对于天台宗的第一代的开创者智者大师,当时讲净土,讲《观无量寿经》的时候,他给《观无量寿经》做过一个注释,做过一个注释以后,四明知礼法师又对他自己的这个祖师爷,对他的这个注疏又给进行了一次注解,再一步地把它细化,就叫做《妙宗钞》,其实就是讲《观无量寿经》这本经,在别人讲的前提上,他进行了再度的讲解。

那么在这里面,当时可能在讲的过程中,就像咱们现场一样,有人就提问了,问什么呢?问说这个大道微妙,就是最究竟圆满之理非常微妙,就如同《心经》里面讲的不垢不净,无取无舍,但是你这里不断地让观想西方,要往生西方,你这里列一个娑婆是垢,极乐是净,让人舍掉娑婆,执取极乐,这不是跟妙理是相违背的吗?你看这个,有人就这么问了,问得有没有道理呀?非常有道理,我相信大家也曾经犯过这样的疑问。这里就是没有拔高,提高到一定知见上,你看这里四明知礼就给他说:取舍若极,与不取不舍亦非两门。大家要知道,这些问题是净土法和根本佛法中最难以跨越的问题,就被这些大祖师们一笔就给勾销了,这就叫见地,见地非常重要。你看就这个,我们就马上就知道说,原来是从事相上来讲,我们所谓的取舍都是半吊子,如果你取舍到究竟的时候,跟这个理就通达了。所以说这里就是让你厌秽则须舍至究竟。大家想想,我们如果说舍就是说,彻底从圆发的这个发心上来舍,就永离众苦了。如果说从见解上来讲,真的得舍至究竟。

现在大家修净土,我们基本上舍不究竟,我们舍不究竟。那我们能舍的是什么呢?有些烦恼的时候,就跟蝎子蛰你一下的时候,你想甩的时候,有可能有点舍心,烦恼生起来了,或者有点病痛了,会发起这个舍心。一旦归于平淡自在的日子就忘却了,其实这就不叫做舍至究竟。为什么?你在某种情况下,发生了因缘了,你舍;这个缘分过去了,你没有舍心了;在某一个时间段你舍,这个时间段过去了,你又没有舍心了。就是不究竟,不圆满,没有把它充满。你要知道,如果说咱们在六道中,你要心存厌离娑婆的知见的话,比如说我们现在在人道里面,你作为以人为本,就从六道粗浅地讲一下。你必须心里要什么呀,你要首先知道说,三恶道太苦了,我害怕,你要舍,我绝不下堕,不想求生,不想求生到三恶道去,那你得舍呀。

做为人本来而言,人身我是不保的呀,虽然人是可以上上下下,但是就因为可以上上下下,所以人身是不保的,你也得舍。到了天道来讲,天道太享福享得多了,非常麻痹大意,很难发起来出离心,也得舍。就这么舍。那既然在这个三界内六道中,以人为本这么舍,那么在人道中的每一个具体的事,所经的人,就是念念你都得发起具体的舍心,在这样的心念观照中。大家要注意啊,我把舍用作叫做观照。因为我们没有操作过,没有尝到这个法味,如果你尝到这个法味你就知道,厌离娑婆是一种非常妙的观照,就等于说每时每刻你生厌离心,就说明你每时每刻都在道上,这就叫舍至究竟。取至究竟怎么个取法呢,就是你对极乐世界的想念,要充斥在你每天的吃喝拉撒中。你就上厕所蹲在那儿,你就都觉得说,这个地方,太不待见这个地儿了。

为什么呢?你就拉个屎拉个尿,你还一会儿会便秘,有时候还要有结石,就这么个本来已经是九孔流不尽的这种陋劣色身了,还在上面还要给你生事,让你不痛快。你在吃饭的时候,你就想想我们这儿是段食,极乐世界应念即至。你在行的时候,你就觉得说人家那儿是一念就他方国土,随便去供养诸佛。我们这儿来个居士林,你就早上住远点儿,你就得坐几个小时的公交和地铁。所以在公交地铁中,在吃饭的时候,在穿衣的时候,你就说人家那儿自然应念天衣就即至。就是整个充满占据在你日常的生活中,这才叫做取至究竟。如此仔细地一思量,我们现前的这点儿取舍,你说算个取舍吗,大家具足了真正意义上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吗?为什么觉得往生的人少,净土法成就不了,然后又埋头在生活中,再为那点儿点点滴滴又在去寻求解脱,这么好的这么究竟的法弃而不顾。

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个法你没修起来。如果你修起来,这儿的任何事你都不在乎,天大的事都不在乎,不在乎到连生死都不在乎,那不就当体就究竟了嘛。我们缺乏这个训练。所以大家你看,到了这个地方的话,这就是真正能够取舍到极致,其实总持法门没有把其他法门给落掉,还在这个究竟法中,还是向着究竟法迈进的。所以说这个是对前面取舍思想的解释,就是你不要把它肤浅地来进行理解,要从深度上去剖析,到底这个厌离的功用在哪里,能够在我们身心世界中起什么将来的殊胜果报,你要明了。明了了以后,再进行反面的解释,说假如你不随顺着我们前面讲这个道理,你会在见解上发生什么误区,大家来看,什么误区呢:设不从事取舍,就是假如你觉得这个道理你听不下去,觉得佛法就是无取舍法,你非得说取舍,我不听,不买你的帐,我就如如不动,当体就不取不舍。

但是能做到吗?做不到呀,你看: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就是一味地去崇尚追求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就会走到这个误区中。所以我昨天晚上,我觉得说到这个《弥陀要解》难解是真的。你看这里讲到的,如果你不从事这个取舍法,不随着佛的这个教法,随顺他教诲,那我们一定是,比如说在常途法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去不来。我们讲中观,八不中道,一开始就是不来亦不去,不一亦不异,什么所有的不生不灭,不长不短等等这些,都是不能够有这些分别心,所谓的不二法门。可是理上是这么个理,我们现在很多时候就是把理,很高高在上,最终的尽头的那个境界先给你呈现出来,先给你呈现出来的意思是让你好好地当下开始走,不是让你坐在这一动不动地就想着那儿,永远到不了呀。

那怎么办呢?我们现在很多时候修行有这样的一种知见,就是事和理,现象和本质你搞不清楚,混在一起。我们甚至有时候连个事和理还是弄不明白。你看我就说了多少次了,包括在咱们这个堂里面,从讲《楞严经》开始讲,到讲《弥陀要解》也讲了,但是光两个字,就是我们佛法里面形容的什么叫事,什么叫理,还是非常抽象,弄不明白。为什么呢?因为没到过那个高人胜境。所以你就只能干巴巴地,在这干巴巴地听一听,能够听明白也算可以了。就是我们在讲事,你下意识地马上就要联想出来这个事是,它的语境内涵是个什么内容。说到理,你就要知道这个理和事的鉴别在哪里,圆融在哪里,至少要训练出来这么一个佛学素养,要不然真的听不下去。

那么这里讲到的说,如果说你这个事理不分明了,不分明就会导致不圆融。在你不圆融的时候,你不可以说圆融的话来作为你不尽心去做的借口。其实这句话就是,虽然道理上他说我崇尚不取不舍,可是事实上他做不到不取不舍。你信吗,为什么?因为他这里已经把尾巴露出来了。怎么露出来?大家看啊,你虽然说你崇尚不取不舍,但是你在取这个不取不舍的理的时候,你是不是在取?你说我光有这个理就行了,我不必非得要去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是不是在舍这个事?不注重求生,是不是在舍这个事?所以你说你不取不舍而不要去求生,其实已经就落入到同步的取舍分别中了。所以你看这个尾巴一下就被蕅益大师抓住了。你以为你说不取不舍,你已经在取这个不取不舍的理,而在舍这个应该认认真真取舍的事,还是在取舍。

所以大家知道,修行人最怕的一个状态是什么?就是不执着的执着,他执着“不执着”,这是修行人最怕的一个状态,你们一定要把这个记住。他以为自己不执着了,深深地坚固在自己的以为我不执着中,就执着这个,放不开,死掉了,一定是死掉了。所以你看这里讲到说,如果你执理废事,那么你就是等于说,你把这个事相上认认真真去做的这个过程也没了,做的这个过程没了,没想到理就体现在这个过程中,你把这个过程没了,你的理也不是圆满的理了。就等于说不管是于事于理,你都已经不圆满,已经走入偏颇的境界了。这是蕅益大师在这里防范于未然做这么一个开示。

然后又讲: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你看说如果你明白地说,当体的所有的这些事就是本有的理,那么你取一下也没有脱离理,舍一下也没有脱离理,你取与舍还是唯心所现的这个周遍法界。会错吗?不会错的。我就再次地又想起了,曾经有一个非常修行的同修道友,他就是这个知见会不过来。一开始那会儿刚刚步入佛法的时候,也是听大德法师讲经嘛,讲经讲的就是净土,用净土入的佛法。他净土入的佛法,他又不知道后来看了一些禅宗的公案,又看到有一个什么恒河大手印这样的一个心地修法。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就慢慢舍弃了净土的这种求生,自己去一心一意地去参悟去了,打坐去了。打坐倒也罢了,我怎么觉得他知见有可能出现了不对的地方呢?

他后来就是说,他说:我原来也是念佛念得,哎呀,就要成佛呀,一定要在西方呀,就在十万亿佛土之外,地球在哪儿,极乐世界一定有,我现在发现所有这些都在心里呀。那么言外之意,我已经明显地发现他放弃了求生十万亿佛土之外极乐的,这个信事的功能他已经没有了。一旦信事的功能没有了,信理的见解一定会发生错误,事和理就乱掉了。事和理一乱,你在因果上你就摆不平了,因为你不认真做了。大家可能还不太好了解,信事信理的这个功能一紊乱,信因信果你就摆不平了。为什么?你在因地上你不认真了,为什么说菩萨畏因呀,人家都证了空性了,他在因地上还生怕有一点点错误,导致将来不好的果报。

那你在因果上摆不平以后,最后只能够信自,属于盲目的信自,而且也不信他了,佛说的净土法门他抛之脑后。甚至有的人他佛说的这个法他信,佛说的那个法他不信。你说这算信佛吗?同样的一个人,他说有地狱他能信,说有极乐世界他就不信了,怪得很我就觉得。真的有这样的人,你们没见过么?你说六道轮回或说地狱,他还觉得能信,但是说极乐世界他不信。而且有时候说地狱,他怎么个信法呢?他说人心不好了其实就是地狱。我告诉你,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是你要知道,人心不好了将来真的会到地狱,那才是真地狱。不是说你现在一念人心不好了,造点恶业或者说你发的就是地狱的心。这个地狱的心发出来,将来会有地狱的境呀,这才是叫心即是境,境即是心。所以大家要在这里深思,这就是讲到这个愿力的发愿的内涵。但是这段话确实是非常的深邃,它让我们发愿,是从根本的心地法门围绕着来,见到它我们浅白容易理解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这个妙用。所以大家多消化消化。好,我们时间关系,也让大家消化一下,我们上半场就到这里,休息一刻钟再回来,阿弥陀佛。

好,各位同修,我们《净土十要》第五讲下半场的讲解。刚才有的同修上来跟我讨论这个法义,我也非常高兴,说明我们就是说在这个法义上或者说在平时的修行的过程中,大家确实还是在心地上已经在用功了。用功夫有两套:一个是说,对了就长驱直入,这样的话就是说渐入佳境;还有一套,就是越用越到高处越不敢走了,就是不知道很可能这个修行是有利于自己的,但是他越走越觉得险,或者说不知所措,走不下去。但是这个境界又比较相应,或者有时候出来了曾经不到之处等等这些都有的。就像祖师们说的,越到高处,就跟太阳要出来了,云开日出的时候,刚下过暴雨,然后整个云层瞬息万千,你根本不知道什么对什么是错,什么是佛什么是魔。

正因为如此,所以为什么在此本人长期是专弘净土。专弘净土要有代价的,一个就是不被理解,认为他就说净土好,其他的都不好。我再再地说,不是说这个好那个就不好,这就是我们的分别法,取舍法。我们要知道,说这个好,或者说这个比别的好,那是从这个的角度说好,不是说其他就不好,这是第一点。第二从修法上来讲,我们要依着教法,一点都不能错的。依着教法怎么做呢?你看比如说,刚才有的同修就说起了这个,那么我们念佛念得用功夫的时候,他觉得心地上也在相应,那么是这样子的,刚才蕅益大师的这段开示,大家要知道他的出发点是什么呢?是提倡你要认真取舍,究竟取舍,一定要取舍,如果说是修学净土的人。也就是说要明目张胆地厌离娑婆和欣求极乐,不要在这上面再和稀泥,说一些当体就自性怎么怎么样这些话。

但是并不是说排斥唯心自性,为什么呢?因为说了如果你取舍到究竟的时候,你就明白了取也在法界,在唯心自性中;舍也在法界,在唯心自性中。就跟做梦一样,做梦你在梦里边不明白这是梦的时候,你肯定还是说,我要认认真真把这个钱拿过来,给我所有,我去花,这是从染到净,假如不恰当的比喻。但是有些人他知道这是梦,知道这是梦,他不可能把这个梦凝固在知道的时候就不动了,就跟佛菩萨一样,不是死在那就不动了,而是依然依着梦境走,还是得把钱拿过来自己再花,自己买东西,只不过他在全体的过程中完全知道这是梦。所以说你如果说心里知道信自信理信事信他,信这个的时候,你知道说我念此时的我,在念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那么我跟阿弥陀佛同步都在我现前一念心性中就足够了。

剩下的你就老老实实地从这儿往那儿念,不是就没有这儿和没有那儿了。如果你一旦在这个上面以为没有彼此,没有这儿那儿,乱把它拧为一把的时候,就容易落入到自力,把佛号来做功夫了。因为虽然你会强调我还是想求生,可是在事实的操作中,你把不住自己,一定会落到做功夫。而且会功夫做得越高,你越相信自己了,会放弃弥陀的,这是势所必然的一个结果。但是反过来说,你死执己见,比如说我们还会有种修法,排他性,就是拼命地说就是一句佛号,或者我们也会听到说一句佛号足够足够怎么怎么样,这些如果说你当真认为足够,当真为了了生死,当真一心一意求往生,一句佛号足够了。不要再批判人家这个法,知道吧?

那么问题是,如果他这个法是这样说的,但是他的心性没有跟上,甚至是固执自己的己见,并没有足够当真,可能真正让他死的时候他害怕了。你知道吧,会有这样的人,那么这个时候他也没有把一句佛号足够当真起来,我们才可以说他有可能走偏了,或者死执崖板了。就是在这些上面,你一定要定盘心要定清楚,要看清楚,不能够乱扣帽子,更不能够依着自己当下的见解去跟他的会通,或者想把自己的流向于他,或者想把他的什么来自己做一个判断。因为谁也不知道谁的内证功夫,除非佛菩萨或者内证比你高的人,他能够辐射到你,在平级的时候你顾及不到,甚至我们有时候连自己都管不好。那么这里要最后要说的是什么呢?假如你不能够知道一直知道这是梦,那么你就老老实实在梦里边去求生。

因为虽然从此到彼的求生也没有离开这个梦,知道吧,所以你在求生的过程中,这个梦自然而然就醒了,就是说你在事相上去认真做,这个理也没有离开呀。我们为什么现在觉得,想占个禅净双修的名儿或者什么,那就是因为你有点小贪,害怕两边都失去了,结果一边都没挑起来。你死死地挑着从事相去做,理上就在事中呀,没有离开事,你稳稳地你就放开了去从事相上做,一定理就在其中的。终在这个事到理的途中它会显现的呀,迟早有一天会显现的。可是问题是什么?纵然显现了,你还得去做。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你就一定要把这个逻辑思想弄清楚,这样你的见地才能明朗,才能指导着你去修行。否则走着走着你不知道该怎么走了,或者这儿出来一点香味,你就以为这是厨房了,就不往这个桌子边走了,所以不一定的啊。这是这里,这就是这个道理,你看为什么说难解难解。

难解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明明白白告诉你,你还是定不了这个乾坤。还有自己的特别是无明二障,特别是这个障我们所知的这种障,理障,这个更麻烦。但是很多人还是到不了这个层面。那你就知道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让你铁下心来,老实下来,老老实实念阿弥陀佛,欣求极乐世界,就这么点儿。然后你再有了信愿以后,你老老实实念佛,念念念念得有一天,突然间你就明理了,后面会讲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那么这些只不过在你往生以后你的国土的层面,它会有级别高低,有显现的差别相,是这样子的。

我们再往下看,再往下看就是开始讲到信愿行的行了。我们现在还在讲这个明宗。这一部经典以信愿持名为宗,要讲到持名啦。大家来看: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这个有时候会把它断成什么呢: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也能读得过去。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这就是告诉我们,刚才你看讲到的功用修行。那么首先我们来看,为什么说净土三经里面首推《阿弥陀经》呢?就是它这里的这个行门,特别重在讲念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就是唯在首推这个方法,而且说最后导致到了这个一心不乱这个状态,也就是用这个方法一直能够相续到这个状态,这是完美的。

那么你想我们念这句名号,也就是说这个行门,你得得点儿好处呀。我们总是有功利心的嘛,你怎么让我说就念这句阿弥陀佛,怎么让我就能够说念得有滋有味,后劲比前劲还足呢?很多时候我们现在是有前劲没有后劲,为什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就是对这句名号的功德,你没办法接纳,或者说不能自信。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很多时候不是说,一样的字,怎么就念这六个字,就这么一句佛号,就能提升那么高的修行呢?有这么好的事么?所以你看蕅益大师这里讲到: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就这几句话,你听起来说很难理解呀,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名是个假名,南无阿弥陀佛,要是拆开的话,就真的这六个字都跟阿弥陀佛好像没什么关系,除了佛字还跟这个佛有关系。那么佛字拆开的话又是只是一个人一个弗,那就更成了另外的意思了。所以这个名号是假名,但是它能够招感这个实德,德行是真的,能够呼唤招感这个实德,真实的德能呀!因为我们有时候,你看后面要讲到说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不可思议。大家怎么理解这种佛的真实德能不可思议?我们总在讲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法到底是个什么法呢?

因为我们很容易就觉得说,有时候觉得净土反正你也弄不明白听不懂,就扔这么一句吧,让你别想了。不是这样子的。这个不可思议它只是一种描绘的真实情况。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一个小小的人道中的,六道中里人道中的这么一个众生的一个意识思维局限,你再怎么攀援,再怎么往开撑往开打,你都窥不到佛的不可思议功德的全貌。他当初的发心,怎么开始发心,修行途中的积累,人家途中的一件事我们都已经根本窥不到,不要说六度万行中,无量劫来每一生每一世的件件修行功德之事了。那么在这样的积累,积功累德中,他就完全对于法界的这个彻底的开发,我们也不知道开发的那个地步有多大,那个能量显现的有多强,我们不知道。达到这种境界,发挥出来这种能量有多么的微妙,多么的势不可挡,我们也不知道。我们怎么想都想不到,所以这时候才叫做德不可思议。你能知道阿弥陀佛现在在整个法界藏身,他这个功德怎么发挥的,怎么设置的,大家能想到吗?根本想不到,你永远都要在他后面。这种想不到就是他永远比你就高那么一点儿,他就不在你上边浪费,也不在你上边不够。

就这些巧妙的设置,我们想不到,所以称之为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呀!你如果能跟这个不可思议法相应,其实你也就是说跟佛相应了。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彻底破除我执,否定自己自我的这种思维功能,这才叫不可思议法的受持。但是问题是什么呢?这个不可思议,不是我们就没办法受用了,怎么受用呢?这个不可以思议功德虽然作为佛的拥有,佛现前拥有的,可是如果我们要把佛的功德用这个来进行一个统摄或者吸收,怎么用载体,怎么用呢?就是用这个名号。由于用了这个名号,所以这个佛的实德不可思议,显的流淌过来到名号的身上,他也不可思议,这就叫做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大家能理解吗?名以召德。什么叫名以召德呢?我们说水,渴了一说水都有望梅止渴的功能,想一想水就马上有一点止渴了。为什么?就是水的功德在你心念中起了作用了,这就叫名以召德。你说火,非常寒冷的冬天,你说烤个火吧,你一说火,这个火的温暖感就马上就开始,就在你心念中就开始变现,这就叫名以召德。我一说北京,你们都生活在北京,有谁不能够马上明白说北京的一些内容呢?

虽然你们每个人对北京的认知,对北京的接纳,对北京的投入都不一样,但是肯定每个人一说北京都有你心里的北京,马上就同步就引发出来了。但是怪得很,你说我们身在北京,现在身子真的身在北京吗?但是我们确实又在北京,现前受用着北京的这个承载啊。那我们怎么知道我在北京的?就是因为你懂北京,也同步懂“北”、“京”这两个词合起来所承载的北京内容,那么这个时候一系列的这种形式化,就开显了我们的觉性,就开始就用名就显这个德能。所以这就是说,这里讲到说一心不乱者,首先我们要知道名号的功德,再次要吃透他的不可思议的内涵。你看成时法师在这一句上面说,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不可思议,他后面批眉了一下,就是注释了一下,什么大家知道不?

他说:信则便信,拟议则不堪,就是你信就信,不信你就拉倒,根本就不跟你多说。为什么?你肯定又要问,为什么不可思议啊?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啊,你给我说说。他都说了不可思议了,你还要问为什么不可思议。所以你说这样的法,我告诉大家,净土确实在这个时代会越来越不吃香的,你知道为什么?因为他要求都是熟瓜呀,现在满世界都是生瓜,连花都没开,你说他结果以后,熟了甜了,他能想象得到吗?他根本不愿意,根本就不想,他连个死都不愿意面对,不想听这样的不吉利的话,他不知道生死其实是我们所有的生活内容。这就是现在弘扬净土法门越走越窄吧,有时候真的越走越窄,我遇到太多的抱怨,嫌说讲这些法不受用,没用。可是大家知道,我们不是说这个法给你用,而是让你来用这个法,不是说迎合着说你想怎么用,我给你怎么用。这法能变吗?只有你自己变呀。

不过虽然拟议则不堪,我们这里进行一个自我说服,尝试一下吧。什么叫做名能够召德呢?它是真实存在的。那么我们不要远离当下了,就以我们现在说法的道场来讲。什么叫做以名召德呢?就包括我们现在,刚才给大家灌输的这个道理,这是个道理吧?这个道理,我说了这么多的话,这些话真的跟我们讲的这个道理有关吗?从本质来讲,从割裂开来一条一条地分析来讲,它没有关系。为什么?话就这些话,你看,我说的“话就这些话”,跟这个道理有什么关系呢?没有关系。但是问题是什么呢?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全凭这些话。所以这个话的重要性,就显现在跟道理同步的重要,就显现在它能让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这就叫做以话召道理,就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大家听了以后,弘扬出去,传播开来,功德无量,都是因为这个道理。因为不是一般的人都能够掌握这个道理,领会这个道理,都能行这个道理,不是的呀。在这个层面来讲,这个道理怎么知道,怎么受用啊?还是用我今天嘚吧嘚一早上的一堆文字把它叙述的呀。所以导致本质上这个道理的功德就用这个名言来传达,而且有了实效,我们还可以依着这个名言来收到,吸收,那从这一点来讲的话,这个道理全部由这些名词概念给凸现出来的,离开它,你根本就没办法知道它的意义,这就叫以名召德,以德印名。

如果你真的把这个现前的这个道理能够同步到念一句佛号来讲,你就知道,虽然“南无阿弥佗佛”这句话没什么,可是因为阿弥陀佛背后真的有个阿弥陀佛,真的修行,而且我们念他的功德,执持他的功德转为自功德,就是由于这一句名号,所以由于这一句名号,就由于阿弥陀佛本身他非凡无比,也使得这句名号一样的非凡无比,就是在名言上,这就叫做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你了解了这个以后,那么下面就好处是什么呀: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就是两种情况出现了:一种从偶尔的情况来讲,你散乱地称一句佛号都是成佛的种子,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就是把这个佛种纳于我们的八识心田中了,一旦时机成熟,就成为成佛的决定性第一因素,这就叫做名号功德,这还是从偶尔的玩儿票的性质来一下。如果你从专业的角度,从执持来讲,就靠这个法,执持,一心执持,相续不断,得佛接引,往生极乐,就到不退位的功德利益。后面我们会讲到这个力用,达到不退。这是这一段话。

我们再往下看,虽然讲到这里,但是修行的途中你所用的手法它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蕅益大师这里先讲到了说:然诸经示净土行,就是说所有的经典里面开示怎么修行净土之行,所有的行门,万别千差,各种各样。修学净土法,念阿弥陀佛是正业,可是其他的助业有很多种,所有的修行其实都是在修净土。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你看,万善同修,每一善只要你修行成就了,都能够生净土。当然,我们也要知道,这些是全凭着你要回向,全在于回向发愿求生,才能够净土行成。那我们大家这里了解一下,你看每部经典里面都讲到各种修行的方法,这里讲到的说观像,这个法门呢,大家读过《般舟三昧经》吗?

《般舟三昧经》里面主要讲的就是观像的方法,就是真正地得塑一尊阿弥陀佛,现在大家大众的视野前,然后大家就是在这个上面修,《般舟三昧经》的修法也是常在修,常在行。我们现在很多人也不是去修般舟嘛,修不了嘛,站一会就腿酸了腿肿了,身体不如古人。但是《般舟三昧经》里面讲的就是观像念佛的方法。你们要知道,《般舟三昧经》翻译过来的时间很早,真正咱们东土就是翻译释迦牟尼佛讲的经典,那个时候同步最早的有两部大概作为代表:一部叫做《般若道行经》,听过没有?也就是讲般若,就是讲空这一类的经典;还有一部就是这部《般舟三昧经》。所以大家看,古来大德从这个西天的法水往东土引的时候,他们就知道说最重要的先往过来引。

所以那个时候他引的第一个就是根本法,就是万法皆空,般若波罗蜜,《般若道行经》。第二个同步引的就是《般舟三昧经》,念佛忆佛。这里边都有道理有密义在其中的。就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现在已经公认的就是这两部经典翻译得最早,最具有代表性。这是《般舟三昧经》里面讲到观像的方法。那么观想,就是我们后来净土的第一经《观无量寿经》,我也讲过《观无量寿经》,十六种观法,就是观想念佛。大家要知道,三部经典里面《观无量寿经》,就是净土的根本经典,是最早期的,而且那时候特别火。我们给大家讲解的时候,《观无量寿经》的注释要多过《无量寿经》。说明当时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是最突出的。那里边讲到说观想念佛的十六种观法。你看这还是步步没离开忆佛念佛。

那么这里讲到的礼拜供养五悔,这三个版块主要是《普贤行愿品》里面的十大愿王展开的。十大愿王最后导归什么呀?极乐。你看,所以蕅益大师就没有离开。这里边随着展开,你看里边,十大愿王里边,这里讲到的礼拜,就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这就是指的礼拜这个内容。供养,当然就是广修供养了。五悔比较难理解一点。大家知道五悔包括什么内容,当然五悔的核心就是忏悔。五悔,核心就是忏悔法门,多发露忏悔。还有四个就是说劝请,劝请佛住世呀,劝请佛讲法呀,这也是可以灭罪过的。包括回向,还有随喜,还有发愿。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这五个门,叫做五悔门。这五悔门,这里边其实也在十大愿王里边。比如说忏悔,就是忏悔业障,十大愿王里边有。劝请,其实就是请佛住世,请转法轮。这叫做劝请。随喜,不是有一条叫随喜功德嘛。发愿,就是常随佛学和恒顺众生,这都是指愿力的范畴。那么这个回向就是指的普皆回向。等等这些,这就叫做五悔。

六念的话,大家可能比较接触得多了,你们都受过八关斋戒,对不对。八关斋戒里面就讲的六念嘛。要念佛是我们的慈悲导师,念法是诸佛之母,念僧是这个人天的福田。如果念天,念戒,念施,这就是说长寿安乐,清净三业。念戒也能够清净三业。念布施能够普济有情。这属于六念。但是六念并没有跟往生脱离关系。因为如果大家还记得《观无量寿经》的内容,有三种众生可以往生。除去这个慈心不杀,具足戒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之外,还有一个:勤修六念,修行六念,回向发愿。在观经里讲到说,有这么三种众生可以往生,其中的一种就是:修行六念,回向发愿。这还是没有跟净土脱离开来。

当然这些一一行成,皆生净土。就是说,以念佛为正修,余行这些都属于助道,助行。但是助行只要你修行成就了,能够回向发愿,那么也都能够往生。但是大家要知道,后面因为有重点的突出,所以这里其实它是一个铺垫。为什么铺垫呢?就是这些法门收机不广,下手不易。能明白这句话吗?我们来弘扬受用佛法,一定要知道它要最大意义上的利益,就是必须有一个普度的功能。你看有的那佛法非常的高妙,或者甚至完全不按套路来,它也能度人,可能这个世界里面它就度一个,有一个这么个根机。那你说这就意义不是很大了。佛出世他最基本的一个情怀就是什么?普度众生啊,慈航普度啊。观音菩萨就叫普度。所以我们以后在跟别人分享的时候一定要记住,有碍普度的法不能够普讲。如果是独特的法,你可以独讲,你不能够在公开场合普遍讲,普遍讲就可能度了五个人,就害了五百个人,那你这是度呢还是害呢?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这些法,这些法也是普度法,只不过不如念佛这一法来得最广最容易。

所以你看,后面讲到说: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就只有持名这一法,能够执持名号,最具普度价值,最能发挥这个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的出世本怀。下手最易就是适用一切根机,谁都会,哪有不会念阿弥陀佛的。这个普度价值普度到什么程度呢?我给大家讲啊,这法灭完了的时候,到那个时候只有一句阿弥陀佛了,南无阿弥陀佛。而且还不是能够人人都能念全乎。到那个时候,谁能把南无阿弥陀佛一口气念下来,两口气也行,只要念全就行,那时候就叫天人之师。什么标准?能够念全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的人就是人天师表。大家知道那个年代到了什么地步。可是那样的话,它还能够具足普度价值,还能够摄应当时的根器。因为那个时代的人是怎么样的情形呢,就是念个南无,就不会念阿弥,认得阿弥,就不知道陀佛。

就东倒西歪,踉踉跄跄,都是这样的人。可怕吧?所以为什么说这里下手最易,收机最广,你想想,你比如说我们前面讲到的,不要说其他的,就说这个十大愿王里边吧,随喜法门是个好法门,是不是?可是如果让嫉妒心强的人修,他修不了啊。他下意识地就是不随喜,不是随喜。如果他修不了的话,光在这个上面迎刃而上,他上不去,那还不如绕开,让他修什么啊?或者是请佛住世,或者是普皆回向,可能他能够修。那就用那个门入,这个门入不了,或者难入。你比如说,恭敬心弱的人,让他礼敬诸佛,一尊佛他能做得到,跟他相应的佛他能做得到,然后其他的佛他就做不到。很多人他就礼阿弥陀佛,他就不礼药师佛。为什么?他说他是修净土的。

这样执着的人,你修净土你也不是个好修净土的人,排他性极强,我们也不提倡这样。你能够礼现在佛,能够礼过去佛,未来佛你能礼吗?因为人人都是未来佛啊,六道众生全是未来佛啊,所有一切法界众生都是未来佛,你能礼遍吗?你礼不了啊。你比较吝啬的人,你让他去修个普皆回向,诸位都是修行人,应该最有这个感慨了吧。生怕今天修的那点功德一下子给谁谁回向完了,就剩下的不够给自己回向的。普皆回向就是你连回向的功德一点不要,全部送给人家。但是我们没有,这个账算不过来,不知道这才是大账,然后完了,哎呀我今天诵了一部《地藏经》,我给他回向完了以后,我自己还能给自己回向吗?其实言外之意就害怕这点功德没了嘛。给他花了,不能给自己花了。把它点着了,自己就灭了。所以他就修不了这个,心到不了这个普皆回向法上。所以这些行,一一行成,皆生净土。但是我们一一行,可能成不了。这个也成不了,那个也成不了,就不如索性修这个能成的。这个谁都能成,为什么?就会念就可以,你就念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这里才讲到说这个执持名号。执持名号,它可以说具足三种殊妙,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有三种殊妙。你看,第一个我们上面说的:收机最广,下手最易。这是从事相上来讲,属于事妙。后面形容叫做: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这属于理妙,这个道理非常妙。为什么说这个道理非常妙呢?第一方便是什么意思?方便中第一方便。大家都知道说,《法华经》里面有讲:无二亦无三,唯有一佛乘。后面也讲到唯有一佛乘,那么这个一佛乘就叫做什么呀?才叫做真方便,不落到三乘的诸行方便中,也就是第一方便。我念念都是念佛,以无上佛境界做为手法,还有比这个方便的方便吗?其他的方便都是慢慢慢慢往上引,这个就直接把最高处拿来你用,这就叫第一方便。无上了义是什么呢?

念念即佛,佛的境界是什么?叫做第一义谛。大家听过第一义谛这个词吗?就是最高、妙高峰顶,再不落第二义门,就是在第二个层面都不跟你去商量的,离言绝待的。那么你念念即是佛,念念即是无上了义。这里讲到圆顿中最极圆顿是什么呢?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二,没有心外有佛,没有佛外有心了。到这个地步,你一定不会走偏,而且一定不会慢慢地来,是顿入。所以叫做圆融顿超之法,圆顿中最极圆顿。从度化的众生广度上,下手的这个容易度上来讲,这个事相上它很妙,那么这三个形容上,在道理上它也很妙,这样的一个殊妙。为什么呢?因为它具足了所有的修行中的修行,都在这个念佛心中,已经具足了,无量法门都在心中,所以才叫做圆妙。事也妙、理也妙,修行起来就属于圆修圆妙,圆证法门,所以叫圆妙,这才叫持名一法最为殊妙。大家相信这些话,相信这些话你才能念得起来有劲啊!如果你不相信这些话呢,就这么说了一堆道理,也没什么意思。

后面形容: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这都强调它的什么呀,讲到它的功用了。投到乱心里边,自然而然,你的这个凡夫心就转成了佛心了。就像这个浑浊的水,在上古的时期,应该有这样的一种清珠,好像我们现在不是有一种沉淀剂,或者放点石头,或者说过滤一下,这个水的杂质就都能够过滤变清。在古人的福报中,人家有一种叫做清水珠,这个清水珠主要你放到浑浊的水里边,即刻这个浑浊就沉净下来,水就清了,这就叫做: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我们现在没见过这个宝贝,很可能这么一听说,诶,这是个啥东西,浊水不得不清。那么中间有一句大家看: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所以释迦牟尼佛由于这么个法门,持名一法,谁都不知道有这个法,谁都不知道有这个门,所以他才没有人问他自己说出来的。特别向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把这个法给他讲出来,让大家向舍利弗大智慧第一的弟子来学习。大家要相信,要随顺教法,要这个要执持名号,是这个意思。

再往下看,这一段里面我们还在讲明宗,明这个宗,这部经典的五重玄义是宗。后面就是说总的一个汇总的一个结果。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宗。你看,刚才讲到《法华经》里面只有这个一乘的真实教法。一乘真因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其实成佛之道就一种之道,就只有一道。用佛之乘,乘载的意思嘛,成佛,运载大家从凡夫到佛的这条道路上,这个船只有一条大船,无二亦无三,其他的都是方便法,只有这个一乘成佛之法,才叫做真实的教法。所以这里讲到的说,信愿持名,大家看,本来把《法华经》里面成佛的状态,这个成佛的因果,这里居然给替换成信愿持名就能够达到了。

那这样来讲的话,以为一乘妙果,就是说念佛求生的四种净土,就是成佛之土,到了这儿就是去成佛的,一生补处嘛。后面我们会讲到。这里的四种净土,就是指的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或者叫实报无障碍土和常寂光土。这后面又要讲到一些大的佛学知识,我们还是要准备准备,认真来听。那么这里讲到的说以三资粮为正因,有因必定有果,那么这四种净土,往生到那儿称之为三资粮的果报。就是说你如果以信愿念佛了,将来一定会如影随形般地生到这四种净土去。故这里讲到的说这部经典,以信愿持名为这部经典的正宗。这里说四种净土之相状,详在妙宗钞,及梵网玄义,兹不具述。在后面,依正文中,当略示耳。

也就是在后面会给大家稍微详细地讲解一下。四种土,大家有没有概念?四种国土?什么叫做凡圣同居土呢?什么叫凡圣同居土?很多时候我们听这些,哎呀凡圣同居,真的是抽象。凡圣同居土,就是说在这个国土里面,人和天属于凡夫,又有罗汉和辟支佛属于圣者,还有菩萨。当然这些圣人也是有差别的,有的叫做权圣,权巧的权,有的叫做实圣,真实的实。什么叫做实圣呢?就是他这辈子投生到这儿来了,他真的是六道轮回来的,他做不了主,被业力牵引到这儿来的。那么牵引到这儿来呢,他还有一种业力是发奋图强,要修行出世的业力,所以他就发勇猛心,行精进行,就修。修着修着,这辈子就正好从凡夫转向圣人途中,在这辈子显现,所以他就真的从凡夫修成一个圣者了。

但是修成圣者,他没有真正的成佛,或者大菩萨,他还是有局限性的,这叫做实圣,真实的圣人。权圣是什么呢?人家早就成就了,权巧示现方便地又再来这儿水月光中又一场,又来演一回,度一把,这个叫做权圣。也就是我们这个国土里面,有这么两号人,那么这两号人都属于圣。又有两号人,除了圣,还有我们这些罪恶生死凡夫,所以叫凡圣同居土。大家听明白,先把这个内容给大家贯一下,下一讲来的时候特别要用到这四种国土,所以我们一定要记得,回去再自己也查一查。什么叫做方便有余土呢?以前也讲过,今天稍微再详细一点。方便有余土就是已经断了见思烦恼,又出来个名词,什么叫见思烦恼呢?下一讲讲,今天不讲了。

见思烦恼就是等于说,一旦断了见思烦恼,就能够跳出三界,跳出三界去哪儿去了?不是就灰飞烟灭,没了,哪里去了呢?就生到方便有余土。为什么叫做方便呢?这个小乘的行者,他修这个方便道,七方便道,有知道的吗?五停心观、总相念住、别相念住,还有暖、忍、顶、世第一这七种阶位。修这个七方便道,然后慢慢断掉见思烦恼,这些生到的国土,因为他是修的方便道,所以叫做方便。但是我们所具的烦恼不仅仅有见思烦恼,还有什么呢,还有尘沙烦恼和无明烦恼。一般一个凡夫所具足的跟佛比起来就差这三样,我们多了这三样,佛断了这三样:见思烦恼,尘沙烦恼和无明烦恼。因为修到方便有余土的人,他的见思烦恼断了,但是尘沙和无明的烦恼没有断,所以叫做有余,方便有余土。

这个方便有余土有时候又叫做变易土。就是虽然他出了分段生死了,他还有变易生死,所以又叫做变易土。变易土是什么呢,变我们凡圣同居土的这个色身和外在的世界,而把它转易为方便有余土的正报和依报,所以叫做变易土。这个第三个叫实报庄严土,又叫做实报无障碍土,这就我们更不能想象了。什么叫做实报呢,就是因为你修真实的六度万行之法感得真实的殊胜果报,就叫实报。那为什么叫实报无障碍土、实报庄严土呢?一旦进入这个国土,就是说外境跟内心,人家已经没有分别了,就跟我给大家讲的,心和境已经互不妨碍了,也就是精神和物质已经没分别了,没有这种对待的分别。尘刹互和,一个小微尘跟十方国土能够相互就能够无碍圆融地掺和一起,我们说的掺和在一起,和和面一样和在一起了。

所以这就叫做无障碍。这个国土只有菩萨所居,凡夫和二乘没份儿的,你根本去不了。极乐世界就属于实报无障碍土。但是可不是这种类型的,他说是实报无障碍,可是我们这儿的实报无障碍,他是只有菩萨所居,没有凡夫二乘。极乐世界的实报无障碍是,只要你念佛往生的,都能够在那儿待,这就叫横超。那么这个常寂光土,大家就不要多说了,就是常有的本有的法身常住,就跟镜子一样的,它自己没有样儿,但是你什么东西来了,它都能映出来那个样儿,所以叫做常寂光土,这才叫做真佛真土。这四重国土。这个四重国土,咱们这儿都属于秽,比如说凡圣同居,就凡圣同居来讲,我们处在凡圣同居的秽土,但是带业往生的人处在,到了往生以后就叫凡圣同居的净土。

所以为什么今天先给大家讲这个内容,因为后面我们要讲到它的释名显体明宗论用,要讲到这部经典有什么功德力用,你得知道。可是问题是你要知道他这部经典有什么好处,你连好处是个什么你都不知道。能听明白意思吗,就是我想讲讲说,大家要知道这部经典学习以后有什么好处呀。问题是说有什么好处,你要首先知道什么是好处和坏处对吧。我们现在连好处坏处都不知道,啥是好处啥是坏处?所以今天先把这点知识告诉大家。好处,就是先往净土生。那么净土有些什么类型的净土,有四种净土。这四种净土是怎么个概念,里边都是怎么待的,怎么样的人能待,大家要至少有一个粗浅的认知。今天就给大家讲到说这四种国土的相状,相貌,大概是这个意思。

下一讲开始我们就要讲到这部经典的力用是什么。力用是什么?大家看到下一句话了吗,力用是什么,第四明力用,对吧,什么力用呀,怎么说的,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那你要知道往生不退的这个好处呀,首先你要知道什么叫做往生,其次你还要知道怎么个退法。然后你才能知道,假如果退了会怎么样,你才能知道说不退意味着什么。那么到这个不退,一般情况下有多么的难,然后我们现在让你怎么一下就能不退,你也得知道。这样全部清楚了,你才能理解说,这部经典的功德力用是什么呢?是说往生后能够当即就得到不退的这种位置待遇,这才叫做好处。

今天时间关系不往下讲了,今天留一点时间吧,因为毕竟这几讲比较难。你们仔细把你内心的这种想法呀,不解呀,疑惑呀倒是捋一捋,不要故意地想问题,为了提问而提问。但是你确实真的有问,我有个要求,你的问题必须与我们五重玄义的内容有关系,你不要再站起来问一下,我这前几天有附体了,谁附体了,怎么办呀,今天不回答这些问题。你所问的问题不要问高考,过一段时间小孩要高考了,要怎么怎么样,今天都不回答这些问题。只回答你学习五重玄义哪个部位你真的有疑惑,贯不过去。你们可以想一想有什么问题可以现场提出来,我们尝试着看能不能够解答。大家想,站起来说。为什么每次中途休息,我要温习一下功课,好多问题就来了,在这会儿明目张胆地让你提,你说吧。

提问:今天说到要有厌离心,厌离心呢,如果对境,痛苦的境我们容易生厌离心,但是你看我们现在工作挺舒服的,房子也有,车子,家庭,这种厌离心呢比较难生出来,那如何修?在这种环境下如何修,容易生出一种厌离心呢?

宏海法师:好好好,请坐,谢谢。好我们大家感恩这位同修,他这就是非常生活化的问题,就提出来这个厌离心的问题。厌离心,他就觉得我们如果说有一些烦恼或者不自在的时候,很可能还能够发生点厌离心,可是问题生活又如此的温存,每天在花花绿绿的世界,那么我们如此的喜欢跟它拥抱投入,就是你就割裂不开。这样的话,这个厌离心就生不起来。所以你看,我想这个问题出在哪儿呢?有一个典故,就是说一个人的福报非常大,他特别喜欢修福,修福他修得福报很大,而且要常享福嘛,马上又要享大福了。结果就被佛菩萨给观到了,这个佛就化现成一个人来跟他来结缘。结缘以后还给他当侍者,就给他洗衣服,提鞋,伺候他,每天伺候他就让他快速地消损福报。

为什么?世间的福报障碍他智慧的产生。所以说,我们说知苦的这种呀,为什么你看在我们通常的修法中叫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呢,首先你一定要了知苦的生起,那苦有几种范畴,这就我们教法上没有去对应自己的生活状态。一般我们以为说,不舒服的时候是苦,舒服的时候就不是苦了。你一定要知道舒服是会过去的,舒服一定会过去的。如果说遇到这样的情况,有几点可以,就是说具体我们操作上有几点可以补足。一个是你树立见解,树立见解是什么呢,就是咱们这个世界,在《红楼梦》里边都说到那块石头要来红尘中走一遭嘛。那两个道人就告诉他说,那个地方不是很好玩,有一种情况叫做乐极生悲。所以大家我们世间也有居安思危,你在乐的时候,你就要想一想这是无常的。

就见解马上警觉生起来,这是无常的。但是确实是很多时候,我们在痛苦中能够厌离,在这个麻木中享受中厌离不了。这就需要我们在法上熏修,建立自己的见解,这是第一点。再一个怎么样的弥补呢,就是你得修法。为什么你在痛苦的时候,有这个想出离心。然后比较自在的时候就没有出离心了,因为在法上没有体验。如果你一旦在法上有体验,就是法味尝到了,你还不用说入大禅定得念佛三昧。你今天心里稍微清凉一点,或者说得点法喜轻安,你马上对世间的这些自然而然就会生厌离心。而且这种厌离心,不仅仅是在逼迫和烦恼的苦中,对享受也会生厌离心,对情爱也会生厌离心,对什么亲情友情爱情,整个这个娑婆世界,这种染缘的包围,都会生起厌离心。

为什么,因为我们尝到西瓜了呀。你之所以对这个芝麻丢不下,就是因为你从来没吃过西瓜。而且永远都是一堆没吃过西瓜的人,看着你丢芝麻的时候他就过来,你傻呀,这个芝麻,人人都有芝麻,我们都抱得紧紧的,你为什么要丢呀。因为他们眼里没有西瓜,结果你也没尝到西瓜。只有吃到西瓜,才知道芝麻太容易就丢了,出离心就出来了。而且这种出离心你是占据了主动权,不是在被动逼迫的情况下,被佛菩萨加持,被因缘促成了才修的法。所以要在这个上面要多多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讲《弥陀要解》,你看说出来厌离。这位同修提的这种问题,其实就是我们厌没有什么呀,就是没有舍至究竟。只能舍苦的层面,舍不了乐的层面。所以往往就对极乐世界误解以为就是去享乐去了。不知道极乐之乐是什么,是绝待超越苦乐掺杂和无常转化的这种超脱之乐。其实就是法味,就是禅定。好。希望大家能够树立这个见解。

提问:我想问一下那个,就是《无量寿经》里面的一句话,就是:无极之胜道,易往而无人,我总觉得那么多师父弘扬净土,让大家念佛,但这句话怎么解释啊?我总觉得特别,大家都想去,为什么会有这么一种结果,我想问问您怎么修才能够不会是这样。

宏海法师:谢谢啊,阿弥陀佛。这个问题跟咱们今天要求的内容,从这个现象上来说偏离的,但是从本质上来讲,确实还是跟我们今天的内容有相关的。无极之胜道,就是究竟之道。为什么?就是如果说从通俗直白讲一点,佛在这里感慨:无极之胜道,易往而无人。就是这么好去,没有人去,去的很少,很多人去不了。所以你看这就我们要联想到,我们现在都号称净土行人,可是净土是没问题的,净土法也是没问题的,信愿行法也是没问题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也是没问题的。问题是什么呢?也许我们绝大多数的人以为,以为我们自己在修净土,以为我们已经上到这个无极之胜道了,殊不知我们太不究竟了,可能连门都没入。

所以,你看这就是前段时间,一个同修来跟我分享。他就觉得,为什么觉得说,净土的要求的根机越来越高了。他越修他越觉得净土法非常高,我说这是对的。他提出来一个话题呢,我觉得我们今天真的非常深思一下,他说也许我们号称修行净土,再再的口号,愿生西方净土中,或许把自己都骗了,或许把自己都骗了。这个对我心里震撼非常大。至少我们有很大成份其实都在自己骗自己。也就是在娑婆其实安然的度过,万般不想舍离,只不过就是因为现实中达不到,然后不断地喊口号,我要厌离娑婆,动不动就是将来阿弥陀佛见。哎呀,巴不得能够早点儿或者怎么样,但是确实有很多号称修行净土的人,临死的时候不想死,怕死。这也是避免不了的。所以我想可能症结就出在没有真修起来,今天我们倒不谈这个教理上的见解。易往而无人,就是因为什么呢,还是没有真修起来吧,我觉得是还是没有真修起来。就是已经信了的没有真修起来,这是一个,没得受用。没得受用的核心,还是没有在厌离娑婆和欣求极乐上,没有认识到净土法门极乐世界的好,没有认识到极乐世界的好。

没有观照到这个娑婆世界的苦和恶。所以这个在展开经文的时候,我们也会讲到这个苦乐的这种深义,这是一种。当然,第二个呢,易往而无人的还有一种,就是知道这个法好,但是他呢就不修,或者泛泛地修。就每天知道这个路摆在这里,可是他就原地坐在那,等着太阳落山,就不修。终归还以为说太阳不会落山,结果太阳终有一天落了山了,晚了,为时已晚了,没有去成,还得从头来过。这也是一种易往而无人,就是说有教没有行。再一个第三点,前两点都说的还算是不管你上不上道,入不入门,还都沾点边的。最难的一个,就是易往而无人的时候,大家常给说,净土法门的难就难在太易了,所以他不买这个账,他觉得根本没有这么好的事儿。这是佛感叹易往而无人的正解。

因为在《观经》里面讲到的其实就是劝大家往生嘛。然后说临终十念,乃至五逆十恶,都能往生嘛。这么一个究竟圆满,下手易成功高的法门,就叫做无极之胜道。但是易往而无人,大家都不相信。就跟我那会儿,我记得在讲《弥陀经》的时候,也打过比喻,商鞅变法,不是给大家讲过吗。谁都不相信那根柱子,从一个门扛到另一个门,就给几十两银子。因为平常的话来讲的话,连几文银子都赚不到。所以大家都在那儿看,就不去修,不相信这个法。真有一个傻后生,他说管他三七二十一,我试一把。结果他扛到那边去,银子就到手。这就叫易往,扛过去就行;而无人,谁都不去扛。但是它确是无极之胜道,为什么?扛到那儿,银子就到手了。所以难就难在易,易就易在难。就是这个互相互作注解的,难就难在它是极难信,因为太容易了。容易就容易在难,为什么呢,因为它把所有的力量,都使在这个信的这个度的关口了。就是净土法门,确实是以信作为它的最头牌的度坎、玄关。希望大家在这个上面多多用心吧。阿弥陀佛。再有一个问题。还谁有?你说。

提问:首先,感恩宏海法师,让我们有提问的机会。因为台上台下的互动交流是很重要的。同学们,打开《净土十要》的教科书。这个教科书,我这个是第十五页,最底下的一行。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实在是弄不明白,请您再讲一下。

宏海法师:非常感谢,请坐。我再把这个讲一下。这应该是我们上一讲的内容。讲到这个,确实就是这个内容呢,因为跟上上一讲隔开了,这个非常遗憾,就是时节因缘。本来我原来计划的是说什么呢,就是因为讲到了这个真如实相,万法之相是一相之相,是无相之相,是不二法门。所以说,在这个实相的大背景平台,或者一个总持真理中,一切法都是佛法。我们很简单地理解吧,就是说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的时候,在这个道理上来讲,这个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给大家贯着文讲一遍。确实有的同修,包括在这个直播上面讲,也是说听到这就彻底糊了。我想这个糊了,一个是因为当时的因缘,这也是因缘点滴不会乱,你看因缘不具足。

我想如果在上上一讲一气呵成的时候,大家正在热身,热度上去了,很可能就心神领会,就因为隔了一节再来讲。这一段话,就是讲到我们要信这个道理的时候,那么信这个道理是以什么呢?以真如实相的法界为理。你相信了这个道理,相信了这个道理以后,你看这里讲到的说,深信说十万亿佛土,这个十万亿佛土就指的是我们娑婆世界,从娑婆到极乐,包括途中不是隔十万亿佛土吗?那就肯定说途中有十万亿佛土,这是一个具体内容的指向。深信这十万亿佛土呢,还没有出我现前介尔一念心,就是没有出我真如实相的这个理。这个真如实相就是我现前一念心,我现前一念心就是这个真如实相。那从这来讲的话,那就说明什么?所有的万事万法都在真如实相之中。既然真如实相之中,那么真如实相就包括了所有的万事万法,是不是这样?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先来定调,定完了以后,全事即理,就是指的这个真如实相之理。那么所有的万事万法,就是这个事,所有的事能够离得开理吗?离不开吧。所有的现象能够离得开本质吗?也离不开吧。

所有的世界显现能离得开现前一念之心吗?也离不开吧。所以叫做全事即理。全妄即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这个妄想怎么来的?妄想怎么来的?大家想。妄想真的有妄想吗?妄想是怎么来的?是什么呀?本没有的妄想,依着本有的真心,迷了以后而来的。所以说虽然迷,它没有离开本心啊。虽然妄,它还是本心之所显现的。所以说现在在迷的这个真心迷了所起,但是它妄想没有自体本性,它当体就是真心,没有妄心。妄即是真,真迷了以后才显的妄。那么这个妄当体就是真嘛!就跟说,水。上次不是说嘛,水是本性,那么这个妄想是什么?波浪,真的有个波浪吗?你把这一池子水全给我抽掉,这个波浪从哪来呀?没有抽波浪,只抽了水对吧?可是问题这个波浪从哪来的呀?是水起的呀,水起的妄浪,这个妄想的浪能离得开这个本有的水吗?所以叫做全妄即真。是不是?那么全妄即真以后,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一浪又一浪的这个妄想呀,把它平复下来,慢慢地不要动了,不起浪了,平平平……,平成什么呀?一潭清澈不动,如如不动的心如止水,这就叫做全修即性。从此起彼伏的浪,慢慢沉静沉静成一潭如如不动的水。

在这过程中离开水了吗?没有离开水,这就叫做全修即性。你在任何的修行过程中,就没有离开这个水的本体,这就叫做全修即性。那什么叫做全他即自呢?这个呀,可能是这四个词里面最难理解的。大家想想《金刚经》里面讲到的说:人相我相众生相,都没有。那我们怎么有的呀?前面讲到的全妄即真,那我们反过来一个就是什么?全真成妄。我相人相众生相,都是妄想分别的。有我,有你,有他,都是妄想。但是在妄想中,有你我他,在真如的本心中,有个你我他吗?你也是我,我也是你,他也是你,我也是你,你也是他,你也是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即是我,我即是佛,全在一念心体中。这里是什么呢?就着以自为主导,而把他归于自。

所以叫做全他即自。如果就着他为主导,把自归于他,就应该表达成什么?全自即他。但是真如本性中其实没有一个自,没有一个他,在没有一个自没有一个他,你缘起中可以说自即是他,他即是自。也不妨有自有他。既然不妨有自有他,那么如果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由自去他,对吧?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来接引,就是他来到自。他和自,自和他,全自即他,全他即自,是不是感应道交,临终接引嘛。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这里讲到的说全他即自,最后总结的时候,大家要明白了才能把这个道理,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才能明白。为什么?因为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皆遍。就像屋子里面的灯光,所有的灯都开着。

光是一个光,这一个光,在这一个光的一团,一个光的平等平台中,你才说什么?凡夫的光是妄光,佛的光是真光,但是就是这一个光。所以叫做全妄即真。整个光,这个灯发出来的这个是你的光,那个灯发出来的好像一人一个灯一个光,对吧?好像事相是这样,可是平等来讲,就这一个光。这就叫做全事即理。那么,你以为佛的光是全部显现出来了,凡夫的光可能小点儿,慢慢你往大放,往大放,可是小的时候的光,跟放大的光,过程中的光,是两个光吗?还是一个光,所以叫做全修即性。最后才发现了根本都是一团光,没有一个你我他,就叫做全他即自。就是这个道理。讲明白了没有?能明白吗,这位居士?能明白了就如是信,如是解就可以了,再不要多想了。为什么说这些越是难的话,越不能讲,因为太讲得多了,绕来绕去就智慧都退掉了,你就越糊了,根本那个神儿提不起来,就越麻烦。

0:00 / 0:00
净土十要1
净土十要2
净土十要3
净土十要4
净土十要5
净土十要6
净土十要7
净土十要8
净土十要9
净土十要10
净土十要11
净土十要12
净土十要13
净土十要14
净土十要15
净土十要16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宗七祖-省常大师

1.生平 省常大师(公元959---1020年),字造微,俗姓颜...

印光大师论念佛人如何对待疾病

生老病死是人的自然规律,疾病是人生八苦之一,念佛人...

将错就错,西方极乐

宋代很多文人士大夫修学佛法,不仅是研究佛法,而且真...

上中下根各自修行,都有往生之分

《莫到老来方修道》。我们今天讲《西方合论》第九门的...

助念主事者宜明理,莫以世间俗情贻害病人

若病人将欲断气,宜三班同念。直至气断以后,又复分班...

一心三观和临终正念有何关联

问: 一心三观和净土宗的临终正念有何关联? 净界法师...

父亲往生净土的故事

我们全家学佛修净土法门,缘起于父亲往生西方净土的真...

临终俱宜念佛以助

原文: 人之临终,只可念佛,不宜持咒。以念佛令彼听,...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宽运法师:佛教的爱情观

近日有网友给我留言说,因遭受感情波折而情绪低落,希...

永远不要看不起任何人

在这个世界上,会有很多人没你混的好,但是也有很多人...

【推荐】本焕老和尚最后的开示与4个心愿

2012年4月3日是本焕长老圆寂的第二天,本焕长老的衣钵...

不可忘失自己清净之心,这就是道

从前的人没有禅堂,坐什么香呢?没有。六祖说:生来坐...

【佛教词典】缘起偈

(术语)说佛教根本义之四谛中,苦集灭三谛之偈文也(...

【佛教词典】火光三昧

(术语)即第四禅定。与火光定同。本行集经四十曰:如...

藏传净土法门弟子的问答

问:昨天聆听你的开示,颇感受益匪浅,感恩法师。可是...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不起贪计身见愿

第十 不起贪计身见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

一心专念预知时至

丁菉馨,浙江嵊县人,从事教育学生的工作,屡次参加科...

圣严法师《装出来的自信靠不住》

有些人看起来很有自信,或是自认为很有自信,但这种人...

「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极乐」的三种解释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佛说阿...

古人教你怎样识人不走眼

通则观其所礼 一个人发达了,要看他是否还谦虚谨慎、彬...

人生短暂,行善不能等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在平日的生活中尽己所能地多做善事,...

少年学佛之本

注重躬行,检点身心 少年学佛,必须要敦伦尽分(即实行...

每一次的付出,都为心中砌一条大道

有三个工人在工地上砌墙砖,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 第一...

为什么一梦见保家仙,身体就生病

问: 我妈妈信仰佛教几十年了,现在除了住在家里之外,...

憨山大师《观音赞》

大悲观音像赞 我闻大士本无住。但在众生心想中。众生既...

【推荐】生命面临着两个抉择

你的生命面临着两个抉择: 第一个,你把你今生布施、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