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净土十要

2017/09/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七讲)

各位莲友,今天是我们《净土十要》的第七讲,也就是《弥陀要解》的第六讲了。那么请大家放下万缘,还是来闻思这个圣教。因为在此前,我们把这部《阿弥陀经要解》的五重玄义,也是最为关键的部分,给大家这样贯解了一遍。希望大家能够常再去复习和读诵。可以说一代教法的核心已经就在其中,就在里许了。

现在来说,弘扬佛法确实很不容易。诸位都是同道中人,都知道现在学修佛法特别不容易。一个是佛法有结缘的佛法和解脱的佛法。我们现在结缘的佛法貌似很多很盛,其实也未必然。所以你看现在善知识们讲起来说,以前大德呢属于坐诊。你们去过医院吧,坐诊什么意思,就我坐在这儿,你来了,你问我说。现在这个时代必须要出诊,要提着药箱拿着听筒,要到处去看。他不想治病,也不知道自己有病,或者对佛法之药没有缘。所以刚才从地铁出来走过来,看到有的小朋友拿着这么一叠广告在那儿发,也没人要,偶尔有个人拿一张。我还向同修问,我说这么发顶事儿吗?他说虽然发那么一沓,只要有一两个人能够拿起,或者是能够依着这个推销过来了,也就顶事儿了。所以我们想想也是,只要有一两个人这辈子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算顶了大事儿了。当然在座的皆能够沾光,为什么呢?毕竟有在此法会的因缘,已经同在其中,共业已经在这儿,殊胜因缘已经结下了。

今天的内容我们要开始迈入正文。正文迈入之前,要从三分开始讲起。第一个概念就是大家要明白什么叫做三分。不过从今天开始,内容就比较易懂了,甚至也可以有一些知识,有一些典故。大家贯起来也可能比较顺畅,不像前几堂法,这种玄妙,要把我们的这个精和神调动起来,要悟入进去。那么我想从今天开始的内容,主要是要我们生起朴实决定的信心,和要往道上走的这个发愿发心。什么叫做三分呢?这首先要了解一位人物,先从这位人物讲起。就是在东晋时代有一位叫做道安法师,道安法师有个外号儿叫做弥天高判。弥天高判就是觉得这个人太伟大了,为什么叫高判呢,只有他把佛经分判三分,在东晋时期。

那么东晋以前这个经典来了以后,所有的法师们在讲经的时候,都是这么随文消义,不立科判。什么叫科判,就是不把这个经文用版块呀,大意呀,脉络,他就是依着经文一句一句这么讲,讲到哪儿算哪儿。那么到了道安法师的时候,他就开启了对经文的一个划分。就是为了让人更加容易分明地学习。所以我们现在在学的时候,比如要掌握这个脉络,也得感恩古大德们的这种这种婆心,流到我们现在,才比较容易的这样走进经文的真实义理。那么道安法师当时把这个佛经的内容就分开来标了三份。让这个学修的人研习起来就非常容易和层次分明。因为他要把握住这个重点。就是判了三分,叫做序分,就是我们说的序文的序;正宗分,主体部分;还有一个叫流通分。当时判出来这个内容的时候,很多教内的人并不相从,而且有很多非议,不承认他的这个分判。特别是我们说起来,说佛经你在上面就是敢用自己的知见这样进行整合。结果后来直到唐朝的玄奘法师,不是不断地翻译经论嘛。玄奘法师翻译的有一部论叫做《佛地经论》。

《佛地经论》是印度的一位叫做亲光菩萨所造的。玄奘法师把这个《佛地经论》翻译到咱们东土以后,大家学习的时候才发现,东晋时期的道安法师,他的这个判法,就是这个分法,其实已经跟印度的菩萨们判的是完全吻合的,是对的。当时这个亲光菩萨判呢,一个叫做教起因缘分,就等于我们这里讲到的序分。就是为什么要说这个法,这个说法的这个牵头儿,是怎么牵出来的这个缘份,当时有些啥,什么场合,有什么人来听。这就跟说一个人的头一样,你得有五官倶存。在哪儿说,什么时候,有谁来听,是不是佛说的,这就叫序分。那么亲光菩萨判的第二个叫做圣教所说分,就是我们说的正宗分,像躯干一样,你得这个脏腑俱全,这里边的东西得有。后一个叫做依教奉行分,你看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流通分。这一般到了最后一句话总是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大家只要常读诵经典都能够读到这个。就是像手足一样儿,让它走起来,让这个法流通起来,运行不滞。这是道安法师的贡献。

我们可能了解道安法师,其实他的贡献非常多。他曾经整理过一部目录性的书籍叫做《众经目录》,《综理众经目录》,把所有翻译过来的佛经进行了一个统计。以至于我们现在研究的时候,你看有些经典是不是伪经,或者是不是佛说的,他当时在里边把这个名目罗列出来,我们现在后人研究的时候就有了参考。他刚开始,在这个道场里面制定说,出家人僧尼你要怎么样儿,制定你讲法的时候要有什么仪轨,你过堂吃饭的时候要怎么念诵,你要发露忏悔的时候应该怎么个次序、议程,都是他制定的,这是第一人。包括我现在叫做释宏海,为什么姓释呢,也是道安法师制定的。他提倡说印度的四种种姓出家,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所以就跟各种河流汇到海里边一样,都姓释,我现在叫释宏海。这都是道安法师当时给定的这个规矩、方轨。所以我们今天来学习,从三分开始学起呢,也要对他老人家有一个缅怀,东晋的道安法师,非常了不起的大菩萨。

那好,我们这里从这个经文,这个《要解》里面,大家先把这一段儿话进行一个听闻。刚开始,是小字儿,说:入文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你看这就是讲的一般的经文里边,一定要这样的一个划分。下面我们就要学一点背景知识,第二是蕅益大师的知见。虽然说道安法师开始,有了这么一个理论上的划分。但是随着大家走着走着,大家习以为常了,就走入流俗了,产生一种流俗之见。我们先来把这个解文给大家读完。你看:序如首,五官具存。正宗如身,脏腑无阙。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故智者释法华。后面的这段话为什么要引出来一个智者大师呢,先给大家交待一下。就是说由于判这个三分的人呀,久而久之大家都习以为常了,不管哪部经典拿过来,就把前面的那段话呢,下意识地判为什么呀,都是序分。

中间的只要涉及一点道理,或者内容的,都判做正宗分。最后,只要最后一段说,欢喜,得了法喜了,又有多少人证了果了,然后说大家作礼而去,就修行去了,这就叫流通分。久而久之大家都认为什么呀,就进入一个死框框,机械性地划分,不去认真地去体悟这部经典里边,真正意义上的这三分应该从哪里划起。所以这里蕅益大师,因为在当时来讲他自己很自谦,他把谁给搬出来了,把他们的祖师爷智者大师给搬出来了。为什么要把智者大师搬出来了,因为蕅益大师对于这部《佛说阿弥陀经》的判法,跟前人讲的判法不一样。他判的是什么呢:从如是我闻一直到今现在说法是序分。这是我们今天待会儿要讲的内容。

从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至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为正宗分。那么一般我们会觉得说,你看后面因为还有什么内容呢,说不是东方不可思议诸佛嘛,称赞这个也有什么佛什么佛,一般我们判的话就容易说,还有这么大一段儿话,还讲了这些甚深的道理,这肯定是在正宗分,应该不在流通分,流通分就后面那一小点儿。蕅益大师不是的,他判的认为什么呢,真正的流通分就是让这部经典流通起来,运行不滞,那当然要把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开始,全部判入流通的功德。大家说为什么,为什么要把诸佛赞叹,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这些判入流通分,你不信你会去弘扬吗?你不信你会去读诵吗?所以真正你看,这就是蕅益大师的智慧。

他认为所有的这一段,都是为运行不滞而做服务的。他就把它判入流通分了。但是因为他这个道理,这个判法也是发前人所未发。他就说找到一个仰靠,说不是我自己杜撰主意,真正意义上就是要把经,认真地去读懂了以后才进行划分,把智者大师给请出来。这里做了一个什么例子呢,因为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那么我们也知道,天台宗的这个代表的一些形象,最主要的就是讲经说法,称之为教下。讲经说法的一些仪轨,像五重玄义这都是从天台宗来的。既然是以讲经见长的一个宗派,又是这个宗派的第一祖师,那么他肯定不会错。所以蕅益大师这里就讲到了你看,故就是说,所以。为什么呢,我告诉大家,所以智者大师,智者释法华,就是智者大师去解释讲解《法华经》的时候,他是怎么判的呢:初一品皆为序,后十一品半皆为流通。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智者大师把整个一部《法华经》,一部《法华经》二十八品,二十八品里边他把第一品判为序以后,后十一品皆为流通。也就是说把第二品方便品到第十七品中间,十七品叫做分别功德品。

他把这一品不是说判到前或者判到后,他把这一品中间给隔开了。也就是说这一品中间的第十九行的偈文,他把它判成正宗分,然后这一品的后半部分,和后面的十一品,皆判为流通分。所以他就没有完全按照古人的套路说,前面的一点点都是序,后面的一点点都是流通,中间的一大块儿是正宗。他就把中间的一大块儿给隔开了,说后面的一大块儿也是流通分。那么蕅益大师这里把这个讲出来是什么呢,就是因为说我们要判这部经典,你要真正把它判对。不是墨守成规地说,前面一点儿就是序,后面一点儿必然是流通,中间一定是正宗分,不是这样子的。我这么讲大家知道了吧,所以他才这里把智者大师给说了一下,智者大师判《法华经》的缘由。

你看后面还有讲到又一时迹本二门,各分三段。则法师等五品,皆为迹门流通。如果大家要是不了解《法华经》的话,可能就更不知道了。《法华经》二十八品,前十四品判为迹门,痕迹的迹。就是讲释迦牟尼佛,他是应化的,应化的就是隐了这个本地的风光,应化在咱们娑婆世界,所以叫做迹。如来示现八相成道成佛,这都属于示现,所以叫做迹,印迹嘛,前十四品。后十四品为本,就是佛讲他无量劫来早就成佛了的根本事实,所以叫本。这二十八品,前十四品为迹门,后十四品为本门。这两部分里边,智者大师把它各个都分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所以这一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各分三段。所以你看说则法师等五品,也就是说,前迹门里面,前十四品里面的后面这些,其实是经文里面的中间部分,但是他也把它判为流通分。这就是蕅益大师提出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们再来往下看:盖序必提一经之纲。就是说你要把它判为序分呢,一定是序分里面要提一经之纲,要提纲挈领地把这部经典的纲目要给写出来。不是说头几句话一定是序分,如果后面有的内容还是提纲挈领的内容,就要把它判为序分。

流通则法施不壅,就是说你要判为流通分的话,一定要大家信受奉行起来去流通,乐意去弘扬这个经典,要起到这个作用才能叫流通分。所以说这个功能划分起来很重要。但是后面的人呢,有点儿流于俗套了,就认为说只要前面一句话必然是序分,稍微有点儿义理或者内容的就是正宗分,那么后面都是流通分。就成客套了,一个样儿了,千篇一律。那么蕅益大师说这是不对的,你看说:一经之纲,流通则法施不壅,关系非小,说这个划分是很重要的,让大家正确地理解经典。但是后人不达,后来的人没有明了祖师爷们的苦心,也没有明了道安法师的这个苦心。所以出现一种什么情况呢?你看:见经文稍涉义理。就是稍微有点儿道理刚才讲的,就判入正宗了,就把它划到正宗分里边了。

致序及流通,仅存故套。你看,就仅仅是一个什么呢,流于俗套。安所称初语亦善,后语亦善也哉。因为三分的话,叫初善中善后善,那么你把它划错了以后,让大家血脉流通不起来,真正的义理也吃不透,那这怎么能叫做初善中善后善呢?所以大家来看,这就是判法的重要性。当然我们在学习经典的时候,也是既要正确地了解它的划分,也要知道这全是一部经的整体血脉流通,不要把它隔开了。为什么在《四十二章经》里边佛就说到:我所说的法都应该信顺。你看我们现在有时候不是,这个经典相应了,就说这个经典好,那个经典可能缘分不太深,或者也不喜欢读诵,读起来绕口,就觉得不太相应。所有的这些经典都是佛说的,我们都应该信顺。为什么呢?就如同蜜一样,中间的是甜的,边上的也是甜的。不是说蜜舀的第一勺子甜,第二勺子就不甜了。中边皆甜,佛说的经也是这个样子的。所以首先把这段给大家交代一下,这是在《阿弥陀经要解》里边,蕅益大师先提出来要讲序分,那么他判的这个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有别于其他法师们讲的,所以他在这里做了一个说明。而且进一步说,我的这个判法也是有根据的,天台宗历来有如此的先例。智者大师曾经就是这样,这就是这一段内容要告诉我们的信息。大家做一个知识性的了解。

下面我们就开始讲到要解里面的对于经文的注释。第一句,大家来看: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这都知道了吧,恐怕一句说起来就滔滔不绝地就能说下去,你们做功课的时候确实念得很溜。可是呢我们可能就光顾着溜了,不能够善解。所以今天因缘殊胜,我们看一下蕅益大师是怎么善解,就这句话他怎么解的。从“如是”接着“我闻”,还有“一时”到“佛在舍卫国”,乃至“祇树给孤独园”,这里面都有表的法,都有含摄的内容,都有激荡的信心,都有劝你起行的这种力。所以虽然可能我说了,一般我们在开一部经的时候,这些内容涉及到无数了,大家估计听得耳朵都生了茧了。我们也都知道把这个常称之为六种成就,具足了里边,比如说如是我闻,具足了这种条件,就说明说这次法会确实开过。大家要知道讲《阿弥陀经》的这个法会,确实在印度开过,真实不虚的。这个法确实当时讲过,是佛亲口说的,而且现场的所有人都听到,这没有问题。但是我们每部经典的这种开场白的信息呀,我们今天还是要再从头认真地领会一下,希望大家能够都往这个法上来会。

大家来看,蕅益大师的解,第一个:如是,标信顺。什么叫做标?你们当过标兵吗?有经过一个年代说,不是有三八红旗手是吗,还有为人民服务标兵。那就得把你标明在这里,让大家都知道,标显出来,这就叫标。所以后面连续你看:如是,标信顺。我闻,标师承。一时,标机感。佛,标教主。舍卫等,标说经处也。这就是标的意思。要标明什么呢?信顺,对于佛言的信和顺。你看开经最关键的词就启动在这里。一个是要对于佛的话要仰信,后面说的话全是真的,尽管我们不知道看不到。第二对佛的话要随顺,你要随顺佛。你既然不知道,相信他,就要随顺,佛说什么,你要依教奉行。所以你看这个如是,其实跟最后一句什么是相呼应的呢: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但是事实上我们其实做到这两点,就是仰信与随顺是很难的。你信不信?有些这个信,你说仰信他就是信不起来呀,这不是你想信就信的。诸位,你要扪心看一下说我这辈子能够信仰净土法门,信受有极乐世界,不是想信就信的,大家知道吗。是你到了这个点儿了,善根福德因缘到了这儿了,才能自然而然激发生出来信心,显现出来。而且只有你信了以后你才能顺,只有你完全顺了以后你才是真的信。当然可能我们现在坐在这儿的话会觉得,这部经典是佛陀说的,后来被阿难呀等大长老们集结成经典,还特别嘱托我们,那么这样的话说如是我闻,其实就是为了让我们信顺。说佛曾经讲法的时候,因为流传了这么长的时间了,到现在好像我们在隔空听佛在讲法一样。

我们也见不到,好像佛在现场讲的时候那是多么殊胜啊,多么殊胜的境界,多么庄严的法会,肯定佛也是放光现瑞,光彩照人,神奇成什么样,当时这些人才会信顺。我告诉大家信顺呀,就要在我们现在这个层面,就这个现场,看你有没有这个信顺的能力。实际上在当时,阿难和这些大长者大菩萨们,在那儿听佛讲法那个现场,跟我们现在是一样的。大家不要以为说当时佛在那儿讲的时候,人家那是什么场景,好像咱们这也只是一个凡夫界的居士林,维摩讲堂,一模一样。那如果说从实报庄严来讲,可能佛的这个当时大菩萨们见的境界,那跟我们凡夫不一样。如果说就当时的场地,也许很可能还不如咱们这儿的摆设的这样呢。

去过祇树给孤独园的人,在当时虽然说后来我们要讲到说这个长者给金砖铺地了,黄金铺地了,贴了金了,但是它就是一个庄园而已,它也在地球上。你去过印度的人都知道,就很普通,现在去的话就也是有佛陀休息的屋子,大众住的房间倒是挺多的,还有一口水井,一些树林,就是这么一个平凡的地点。就是这样一位老比丘,就讲了这些话呀。那么他们大众是怎么对佛,对这个经典《弥陀经》,对净土法生起信心的呢?全凭对这位老比丘的什么呀?对他的法身的信顺,跟他的法的相应啊。我们今天来信顺这个也是这样子的,就是相信佛的正遍知功德。大家要知道,当时在会场也是一位老和尚就坐在这儿呀,印度人你们见过吧?眼睛大大的,就坐在那儿,还是偏袒右肩,一群比丘都这样。很朴素,仅此而已。那为什么当时人家听完就能够依教奉行,作礼而去呢?就是他对佛的功德,虽然对于佛的正遍知功德,佛的五眼圆明,凡夫来讲没有沟通的机会,但是人家当体就信顺了。我们的这个信顺功德怎么样呢?我确实也听过有一些初机来入佛法,他觉得讲《金刚经》听起来不是爽嘛,空嘛,所言即非。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稍微听一下,因为我们有时候着的相太多会烦恼呀,你这么猛醒一下他很舒服,然后就开始在上面摆弄了。但是你给他说一些神奇的六道轮回呀,地狱里面受苦呀,乃至西方极乐,他就觉得这就很难接受,为什么?不能够信顺。大家要知道这就属于偏信顺,偏信偏顺。这个经典他能够信,似乎能够顺,那个经典他就不能顺了。此法他可以信,彼法他不信了。可是忘了这都是同一张金口所宣说的圣言啊,这就叫偏信偏顺。还有一些情况是什么呢?叫次第信顺。就是一开始能够信那么一点点,慢慢再来。比如说他相信现世做好事肯定没错,现世的因果,但是前生后世他不信。有的人觉得说做好事肯定有好报,反正我相信了,但是你说来生怎样怎样他不管,这就得慢慢久化方归,次第性的信顺,这也是一种信顺。

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今天这里讲的这个信顺,待会儿要说一句: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那么你这里讲到的如是,标信顺是什么?叫做圆顿信顺。圆顿信顺是什么呢?就是全体你怎么说我就端起来,当下就受持,住在其中,对佛说的净土法门,这才叫信顺。所以大家知道呀,这里虽然说就这么两个字,其实是我们学习这部经典的基石:信顺。它要引发我们成就的功德。你思维一下,大家想想,你想啊,只有我们信了释迦佛,才能顺释迦佛所说信阿弥陀佛呀,信极乐世界。只有我们真的信阿弥陀佛的功德,我们才能顺着信阿弥陀佛,顺着再信他发的四十八愿。你只有说信四十八的愿功德真实不虚,你才能顺着它对照生起我要往生的这个信愿资粮。所以这都是要信顺,你不信顺,后边的全白搭。所以大家要知道,这里所谓的信顺,就是要信顺弥陀的本愿,信顺释迦的咐嘱,信顺六方佛金口的证成真实不虚,而去执持名号的,所以这句话就是跟后面的欢喜信受,作礼而去,是遥相呼应的,叫做标信顺。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大家看到我们刚才读的说如是,标信顺。我们跳几个我闻和一时、佛、舍卫等,标说经处呢,我们先把它隔开,后面有一句话呢,是解释“如是”的。怎么解释大家看到了吗?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你看蕅益大师人家是怎么解释“如是”的。这就叫大开圆解。还记得我们在讲显体的时候讲到说什么叫做实相吗?什么叫做实相?就从字面上来讲,我们也会解释呀,因为后面这不是解释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那么实相就是这个本来的真理呀,不变就是从来没有变过,一直如此,如如不动,就叫“如”。 那么依着这个实相妙理,你老老实实念佛求生净土,这就叫“是”。

肯定是这样子的,对不对。那么说明这个实相就是宇宙的真理,就是宇宙万法的真实状态。什么叫做“状”,“状”就是存在的秩序,“态”就是运作的原理。大家要听清楚啊,为什么蕅益大师这里讲到说:实相妙理,古今不变。这个是不会变的,真理就是这一个,但是真理它是有状态的,有它的秩序,有它的状态,怎么显现它的状态呢,万法皆是它的状态。但是我们万法中,不外乎就有这个念佛求生净土之法。我们相信极乐世界,念佛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面见阿弥陀佛。所有的这些秩序,这就是个秩序对不对?它的运作原理、存在秩序,就跟这个实相的状态完全是吻合的,是对的,没有乱的,不会错的,就叫做“是”。你只要成功地与这个实相的运作模式吻合了,就决定能够往生,就叫做“是”。这就叫暗合道妙。

所以为什么说我们修净土呀,其实就是真正的合法合心。但凡我们现在是什么呢?有时候你这个解呀解不起来,为什么?因为你还是对实相没有感觉。诸位对实相有感觉吗?怎么个感觉呀?你看就上当了。你有感觉那叫实相吗?讲辨体的时候说实相无相呀,你的感觉从什么来的?这么一说又上当了,就不敢想,说实相不能想就把自己封在那儿,马上就框死了。还有实相无相,还有实相无不相。就是你放开了想,打妄想也是,你敢不敢认?前面虽然那么地叮咛,那么地嘱托说,全妄即真。不敢呀。所以大家就听了这么多,今天就趁此机缘,因缘到了,我们就悟一下这个实相。什么叫做实相?如果说不想修行,不谈开悟,不想见道,不想成就菩提涅槃的,那我们也不说了。

那么你说多少人去苦修,去密参,去用功,那么精进地去做功课,他就是回不过身,一直在往那儿跑,一直在跑。当然这个回身也得你跑到底儿了,到了这个终点以后才能够歇下来,才回过身来。可是你不能跑到终点,已经差不多跑得到了这儿了,你还不会回身。什么是实相?你说我们真正修,要修道,要见道,要悟道,你要悟到哪里嘛?你要修出来个啥呢?你要悟个什么呢?就这个都是,现在就是这样子。你不要说修了,不要说悟了,也没有证了,当下就是实相,本来面目呀,满目青山嘛。当然我们这么讲了,你心不到了也是到不了。这就是不敢认,知道不敢认是怎么样的不敢认吗?不敢承担嘛。就觉得我们这个色身,说了五蕴皆空,我们光就修行佛法来论,不了生死的不管了,佛说了那么多的五蕴皆空,佛说了四大非有,可是你说现在,《楞严经》里面讲四大皆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大家仔细琢磨一下,实相无相,当体就是这个样子。那我们这个时候又要起了另一番疑情,为什么?就觉得说,这么久的修行,往往下意识在了别中,会觉得说那实相一定要端坐念实相,不是有祖师开示说端坐念实相嘛。那一定要端身正念,赶紧想想实相,要静下心来,要怎么怎么样,好像这个定呀,禅定呀,本有的佛性呀,这个功夫是什么呀,这个境界是个死的东西,是个物化的固化的,就觉得只要你启动了一念念头,只要精神层面的好像就不是实相了。又错了。物质精神,所有的把它打通,就现前的都是实相,包括你的妄想,只要你敢认妄想是真实,就是实相,就没有妄想。所以你看《楞严经》里面非常妙的比喻,实相是什么呀?就是我们现在眼睛一捏,看东西好像是花了,眼睛一放,还是这个东西,就是这个东西,不是离开这个东西还有别的东西,这就是实相。

你敢不敢认?你敢不敢承担?敢不敢?祖师们就是逼着说你要敢,就是,就开悟了,不是悟到什么东西了,就开了。这说一千道一万,不是点儿就是不行,透不过去。我跟大家说一下,你看我前段,前几天我突发奇想,你们都知道我是西北人,西北人他有习气的呀,大家知道陕北民歌吗?“提起家来家有名”,我们家是有名的,为什么?“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然后就有,你们听过“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总听过吧?这都知道。这个绥德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就是三哥哥和四妹妹,这是非常感人的一个民间爱情故事,非常纯洁,然后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唯美的,简直就是不次于这个牛郎织女,那我们那儿都唱。后来呢,这不是陕北榆林出了一个有名的唱歌的叫王二妮,因为微信现在发达,老家有亲朋好友就给我发过来一个王二妮的歌。我听了一下,里面有一句歌,就是现代化地把这个原来的流通版给改了一下,但是有一句话叫做什么呢:三十里铺的好妹妹等来哥哥把家归。我那几天状态比较好,我一听这个“把家归”的时候,突然间就有点小悟。就是把家归呀!

为什么?因为从来没有离开家,就在实相中呀。到处都是实相,我们现在就一念起来就去找实相。结果我突然间就变了个风格,怎么样呢?就把这首歌就分享到朋友圈里面。诶呦,把人们给吓坏了,不敢点赞了。因为我当时除了分享这个歌,我直接就把这一句话说:三十里铺的好妹妹等来哥哥把家归。这不是谈情说爱吗?哎呀,这宏海法师是怎么了?有的弟子赶紧发信息说:“师父,你最近还好吧?”这是委婉一点的。还有法师的,也说:“法师,你今儿是怎么了?”这是我们的大德法师们这么关照我。还有的说:“师父,你出去散散心吧。”怎么样,就以为我开始思凡了,想还俗吗?家里有个谁等着我吗?这就叫不敢认。如果你的心在道上,就不会这么想了。你不要想哥哥妹妹,你想这个家在哪里,怎么归嘛。你八十岁去行脚,归来方知无一物呀。而且就是为什么?其实我们的心就是现在这个,哥哥妹妹就不敢认,就不敢认,就觉得一认就难为情了嘛。明明我是个妄想,我是个幻相,我是个我执,怎么敢说我就是实相呢?大家要去承担,这就叫实相。

我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实相,我不念佛不求生也是实相,我念佛的这个心就是这个真心觉心,我不念佛的心还是真心觉心,就是这个。你打妄想的这个,还是真。你看看,佛法,这就叫佛法。就是这个实相,才知道说:哎呀,取不得舍不得。你取舍什么呢?开悟了的祖师说:哎呀,原来比丘尼是女的。是真的呀,这就是实相。妈就是妈,爹就是爹,就是实相啊。所以说一切本来就是具足的,你就是不敢认,不敢认一切法皆是佛法,你不敢承担:不断妄想不求真。因为我们修行人明明要断惑要证真嘛,那么大老远跑了半天,那么如果说你不断妄想不求真的时候,那岂不是白白瞎了吗?所以大家都知道,不到那个点你不敢认,不敢认这个实相,不敢知道这个实相妙理古今不变,一直这样,随他变,从来没有变。

所以第二天呢,我因为点赞量一下子下降了三分之二,我就害怕这些人犯嘀咕,真的觉得我思凡了,要找对象去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做了几条补的说了一下,又进行了一个解释。但是有明眼人,大家知道吗,有明眼人哦,就在我们法源寺的小师父,就直接来批我,说:法师,你一解释,这个法就废掉了。结果,我只好回他说:我不解释废得更多。因为大家以为失了信心了嘛。所以后来我也评价说,为什么呀?就是这个哥哥把家归,这个哥哥妹妹不敢相认。我们的真心就在,妹妹一直在,就这个哥哥难为情地不敢相认,觉得到处要去找。只要你认的时候,即刻就归家了。我后来说,就是花本来好,月早已圆,你不要再去到处去找,又引用了一个歌,不要“妹妹找哥泪花流”了,这就叫实相。

所以你看我们就对这个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如不起来。如不起来可以啊,你只要依实相理,如不起来,只要你依这个理,求生净土,肯定不会错,没错,就叫“是”。所以这就叫实相妙理。大家悟不到呀,特别悟不到说这个依实相理念佛求生,这个更悟不到了呀。所以你看,天如法师就写过一首偈子叫做什么,说:世人皆悟向上窍,我们真的以为说禅宗高妙,向上一路,不知道要开个什么悟,怎么一个明心见性。又能悟得心王妙,说这个心呀,真心呀,佛性呀也能悟。独有一个佛名号,千悟万悟悟不到,为什么?你真正的实相理你没有悟透,你就不知道一句名号正是实相的当体实相,悟不到。所以大家要知道,这就是解释什么呢?标信顺,解释“如是”的。

好,我们再往下看,第二个,我闻,标师承。师承很重要啊。为什么这里要说一句我闻呢?因为念佛往生法是阿难尊者的耳朵跟与会大众亲耳听闻于世尊之口,表我是从佛那儿听来的,不是我自己杜撰的,所以师承很重要。第一个,因为是佛说的。以佛为师,说的圣言量,佛说的可信,其他人说的皆不可信,这是一个师承。第二个是什么呢?我闻是我阿难听的,原汁原味,没有走样。大家要知道,在弘扬流传中,它不能够走样。为什么经典不让大家在上面乱动呢?现在人都好动呀,有的人在经典里面读了一句两句,有点儿小小的感触,他就在那里哗哗哗地说一大堆。经典真的不能动,为什么?因为它是权威呀。现在权威里面去学术上大家研究,你看怎么去选择文献呢?做学问,这个文献是越早越真实,这是达成的共识。

那么佛,这是亲口从佛那承来的,越不变越真实,没有变过,这也是师承,要表的原汁原味。所以以前跟大家讲到说阿难讲法,或者阿难在这里,佛赞叹阿难叫:分瓶泻水,就是阿难从佛的口中倒到他的耳朵肚子里,就水一滴都没有滴到外面去。为什么这里再有一个我闻,如是我闻呢?这个师承就是为了区别于外道。大家知道,当时的印度外道很兴盛呀。我们现在也有外道很兴盛,所以为什么佛法刚才讲到要出诊而不能坐诊。当时外道所有的经典呢,在里面都要开头写一个什么呀?不是如是我闻,写一个“阿沤”。阿沤,这个阿沤的意思就是,一切法,一切万法不是有就是无,不是有就是空的。为了当时跟外道区别开来,所以这里标了一个我闻。再一个就是说这个我闻呢,是为了成就信顺的功德,因为佛已经灭掉了,阿难说法大家不一定信。

而且阿难又那么年轻,资格又不老,还有好多老资格的大上座。他又跟佛长得很像,因为他是佛的堂弟嘛,大家都会错以为这是不是佛又活过来了,在这儿又登座说法呢?所以为了铸成大家说,我就是阿难,是照着佛说,但是是我从佛听来的,我也不是佛,可是我真的是听佛说的,在这里加了一个我闻,就是为了表这个师承。当然,如果说表师承来讲的话,这是指的我们娑婆世界的师承。为什么这么说呢?娑婆世界是凡圣同居土的师承,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应现一尊到咱们这个国土来,阿难又作为他的弟子,来听他这个法,准备着结集传到后面来,到我们现在。那么如果说真正在常寂光土的话,佛在常寂光讲的话,阿难人家是法身大士的资格啊,那个师承跟我们这儿来讲的话,虽然法是一样的,也是师承,承接这个大法,但是所见的就不一样了。

我们见的是八十岁的老比丘对年轻的阿难在讲,现在进了大雄宝殿,看见了吗?还是这个样子。可是如果在常寂光,在一真法界中的话,那就非常殊胜了。佛是法身佛,阿难是法身大士,早就成就了。为什么你看在这个经典里面讲到说,阿难跟他的师父释迦牟尼佛在空王佛所,因地的时候是同时发心要成佛道的,所以现在已经在常寂光土,人家说的是什么呢?还在师承这一法,但是境界已经完全不同了,但是因为我们凡夫惑业所障,所见不同,所见的不一样。所以后面大家再来看讲到说“我闻”,那么这里蕅益大师是怎么解的呢?实相非我非无我,阿难不坏假名,故仍称我。耳根发耳识,亲聆圆音,如空印空名闻。

这是蕅益大师讲的“如是我闻”。刚才我们讲到了实相,实相有我吗?有没有我?没有我,离开一切戏论,没有一个我的定见。但是我们凡夫是怎么样的呢?你听见说无我了,觉得实相离开一切戏论了,他又认为实相是无我,就执着又有一个无我。所以我们有时候悟不到,说无我是说无有我,但是我们往往又会认为说有无我了。本来是让你无有我,一句就定乾坤了,结果你又在上面无了我以后,又生出来了一个有无我,所以怎么也在外面打转,入不了这个实相。所以这里只能解释说:实相非我非无我。既然非我非无我,那怎么说都行,阿难不坏假名而说实相,假说了有一个我,随顺我们这儿这个秩序说有一个我,因为大家都有我嘛。

想必这些法大家都已经知道了这个其中的缘由,但是大家要知道,为什么叫随顺世俗呢?因为我们世俗就要入这个法。咱们这儿的现象是都有没有我呢?有吗?有我呀!你错了一个都不行,有我就有你呀,你我他,错了都不行的呀。男他都不能用女她表示的,表达人的时候必须用男他女她,用动物它都不行,你骂我呢。所以这就叫世俗,没有办法,随顺世俗,只好就此讲如是我闻。其实,当时阿难在结集的时候,讲到我闻的时候,还是有些说法,为什么呢?因为有一种说法就是,佛成道二十年后阿难才出的家,佛成佛的时候阿难才出生呀,那佛成道二十年了阿难出家,十年后才当了佛的侍者。虽然侍奉佛,那这三十年前佛讲的经典,他怎么能闻的呢?

所以这里就有几个说法:一个是在经里面讲到,叫辗转闻,就是虽然阿难后来随着佛出家做侍者以后,可是他没有听到的经典是从其他比丘那里听闻得来的,所以叫辗转闻。还有一类部分是什么呢?是佛重说的。因为当时阿难被佛选为侍者,跟着他,多闻第一嘛。被选为侍者以后,他有三个愿望,希望佛满他的愿,其中有一个愿望就是说,这三十年我没有听过的法,您老人家能不能再讲一遍。你看《无量寿经》好几个版本,那就说不是一个地方说过一次。还有一个怎么说呢?阿难也是大圣者来的,那么他已经得了一个法性觉自在三昧,法性觉自在三昧这个功德有什么呢?就是没有听过的经,他自己能够忆持,就自己自然而然就听了,就具足了听闻的这个功德了。所以这里才叫做如是我闻。大家要对阿难生起信心,阿难一定是全听过,而且全听对,当时结集经典说的也没有错,就叫信顺、师承。所以这里蕅益大师解释叫做:实相非我非无我,阿难不坏假名,故仍称我。随顺大家说有我,毕竟一下空不掉嘛。你看我们坐在这,坐一会就累了呀,累了我就要歇一会了,歇一会我们再回过来再听,这都离不开我,所以大家还是歇一会儿。休息一刻钟,到十点十分的时候回来继续,阿弥陀佛。

好,各位,时间到,我们下半场,《净土十要》第七讲。前半场呢,讲的内容虽然文词比较少,但是这个义理还是比较深,希望大家多闻思,多去领悟。后面开始,我们要讲到这个我闻的“闻”了,先讲这个为什么讲到“我”。蕅益大师这里讲到的“闻”呢,是说耳根发耳识。什么叫做耳根发耳识呢?你看我现在一直在讲话,南无阿弥陀佛,这么一念,大家都能够听,这是从凡夫的六根的运作现象上来讲。我们还是听到声音,由于这个耳根对外在的声尘,然后会引发耳识的生起,这就是耳根发耳识,发就是引发的意思,因为我们六根有妄想嘛。我记得咱们在此前学习《楞严经》的时候,不是知道本来是一精明分成六个结了嘛,就错以为只有耳朵听声音、鼻子闻味道。其实是一个性,闻性嗅性是一个性,就是这个功能。

但是自从打了结以后,我们就只能用这个耳根来听声音了。所以这样呢,蕅益大师才解释说,耳根发耳识,虽然耳根发的耳识是一个妄想妄识,但是借这个妄想的作用,我们接收到的信息,这个法语是圆满真实不虚的,就叫亲聆圆音。亲聆圆音以后又讲到说:如空印空名闻。蕅益大师说的这些话呀,真的是让人难以理解。什么叫做如空印空呢?大家有个概念吗?说难道如空印空就是声音也没有,耳朵听的能力也没有?可是我这不在说,你们不是在听吗?明明有啊。他只是说所听的根跟所闻的声,其实都是了不可得的。咱们仔细商量一下,大家想想,苏东坡不是写过一首诗嘛,他好弹琴,给弹琴的人说,说这个琴声到底是哪里来的呢?大家想想弹琴,现在不是好弹古琴嘛,这个琴声是从哪里来的? 如果是从琴上面来的,为什么这个琴放在匣子里边就不响呢?琴一直在呀。如果这个声音是从弹的人指头上来的,那为什么不从指头上听,而要有琴才能听?

这大家跟着走啊,这个声音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说以空印空?如果声音是释迦牟尼佛的口说出来的,那为什么口闭起来就没有声音了呢?如果这个经文是从阿难耳朵上听来的,那要是佛不说,光有他的耳朵能听吗?你说这人死了,耳朵一直在,怎么就啥也听不到呢?声音怎么来的?以空印空,就跟说闻的根听的尘,其实都是了不可得的,只是我们有一个闻的闻相,有说的说相,所以我们就以为有一个声音了。所以以空印空,界诠法师也讲过,其实这个印也没有字,这个纸上也没写,就这么咵地一印,就叫以空空印。那我们就又要想说,原来如此,那就是说等于听闻的这个功能没有,作用也没有,是不是呢?也不是的。

如果没有这个功能作用,可是这个听的声音这个功能作用确实进行在这儿了,依然发生了呀。没办法,又要讲到实相了,大家再跟着走一下啊。你说我们常有一个状态吧,比如说我们出去走路,你觉得前面有一个电线杆子,或者一棵树,或者这儿有一堵墙,然后你走着走着你看见了。哎哟,有一堵墙,我看见了这堵墙,我得绕开走。大家猜想一下,这个绕开的功能,是你主动发挥成这样呢?还是本来就具足会这样?是怎么样成的?我们都以为说,哎呀,我看见墙了,我明白了,然后我动了一个念头,我赶紧又绕开了。告诉诸位,在诸法实相中它不是死的,你在走的过程中其实是没有一个走的形态的,但是不是就没有这个走的行为,这个走依然在走,而且见了树杆子他自然会绕。就跟说我拿起一个杯子,这里面都是热水,咵地一下,我要把它扔开,为什么?因为烫我。

那我们在虚相中的时候就觉得说,我拿起杯子,它烫,把我烫着了,我主动地把它放弃了,我意识到热了,我赶紧把它扔开。不是的。是就算你没有思维,你拿起这个热的杯子,自然而然咵地就松开了,这是一切都是本具的功能。所以说,阿难闻的根去听,和佛说的声尘的讲,都是本具的。但是这个本具的功能没有一个真正的闻相和说相,上面虚妄相是没有的,自然而然就会这样,这就叫实相,大家知道吧?我们依然每天我吃喝拉撒,你柴米油盐,这都是实相,不是说实相以后就没有这些相了,但是你不要在这个上面主动地另起炉灶,还有一个我能够的相,那就是虚相。所以这里讲到以空印空,说的功能依然在进行,听的作用也在发生,但是没有一个说相和听相,就叫以空印空。好,这是我们第二个概念,讲的我闻,标师承。

第三个概念再讲一时,标机感。那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在跳着讲,就是如是,我们后面有蕅益大师解释的如是,我闻也串着蕅益大师解释的我闻,现在我们标机感也是要跳着蕅益大师解释的机感。你看,标机感这里讲到的:时无实法,就是说时间这个东西是个错觉,假的,你上当了,以为真的有一个时间。大家首先,我们再来说一下,你说这个时间是怎么出现的呢?昨天我还在讲破时间这个假相。有时候我们认为时间是显了出来的,比如说春夏秋冬,好像一旦有春夏秋冬,花开花落,那花开的时候,我们就觉得这是春天的时间,花落的时候我们就以为是秋天的时间。真的有时间出来让它花开花落了吗?哪有啊,错觉。

所以说时世古今都不离当下。那么,虽然时间这是一个错觉,可是问题是什么呢?这里他就讲到了,没有用某年某月某时,而用了一个“一时”,你看这说得多妙。“一时”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管它哪一时,反正到了这个时间点了,火候儿到了,根机熟了,要启动佛来说净土这个共同造的因缘果报,往生之法要出现,成佛之道要聚在一起,要发生这个事情的时候,就叫“一时”。每一个在座的众生,要听这个法的时间已经到了,势不可挡了,佛看到这个时候必然要说了,呼之欲出了,这两个机感相扣,非常吻合地发生了这件事情,就叫“一时”。要不然你说是哪一时呢?这个时间的错觉,你说我到底用公元呢,还是用西元呢?到底用阳历呢,还是用农历呢?用北京时间,还是用纽约时间?你搞不清楚的。

所以这里讲到的时间,时无实法,以师资道合,说听周足名一时。“师资道合”是什么?是感应道交,成熟了。什么叫做成熟了?就是众生根机成熟了,他要听这个法,就是这个劲已经出来了。就跟敲钟一样,那么众生的根机不去敲,佛这口钟不能够响,那么如果说光有敲没有响,他敲也没用啊。一定要敲,必然会响,众生来敲了,佛来讲这个法来响了,机感相应,就叫做“一时”。把这个了生脱死的大法告诉大家,所以叫做一时,标机感。时间是假的,你看我们有时候做一个梦,在梦里边,你咋活了一辈子呢?你看一部电影,这个电影讲了这个人的一生,怎么你在那才坐了一个多小时呢?到底电影里边算,还是你现实中算呀?过去有一个王子,周朝的一个王子,不是到山里边去求仙嘛,求仙求得看见人家白胡子老头在那里边待了七天,出来到世上的时候已经过了一千年了,孙子重孙子都比他大。这是何故呢?时间是假的。所以大家好好悟这些,就是我们其实每一讲、每一句都没有离开实相,都在表这个法,而且恰恰它是实相中流露出来这些现象。所以前面给大家讲到,此经以实相为体,念念不离实相。这叫一时,标机感。

佛,标教主,这尊佛标显说法之教,说法之主。现在我们有时候一听教主就有点儿异味儿,这个教主好像就是一种权力,掌控的这种力量,这种感觉,你说是不是这样?大家一听教主,什么感想啊?就他是个主宰的,得听他的。这就是我们这儿众生的习气,因为大家都有地位,有差别相,有主有次,有差别相。实际上什么叫做教主呢,就是应机施教之主,应机设教设法之主,可以说教主是用来满大家的愿,应请而说法,来服务的,来教化的,是这么一个角色。所以我们要向佛学习,佛是来服务的,来满众生的愿的。标教主。蕅益大师这里讲的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人天大师,名佛。你看他老人家的解释也没有说那么多。就通常我们总是觉得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嘛。大家想,佛的圆满不也就是围绕着这个觉嘛,如果你修的够了,其实觉是一个很简单的事。

觉是一个很简单,因为它本来就是具有的呀。前面我们都讲到了,你就这一招,你认了就行,这就叫觉。但是你修不够的话,你不敢认呀。我们再回到上半场,为什么不敢认啊?你有恐高症,就在上面抖得不行,不知道圣境多么的高,我们一直在高推圣境,不知道要到哪去,不知道有多高多妙,所以当给你说最低处的时候呢,你反而有恐高症了,你害怕,就不敢认了。为什么,你就修不够,它就到不了。不是你不想认,你就认不了,认的能力出不来嘛。所以我们还是只管修六度万行,依教而行,就能够觉。那么依教奉行的话,从自觉的角度来讲,真正我们能够自觉的话,你才能够起到觉他的作用,否则因为你自己是糊涂着,你怎么觉他呢?反过来,你一直发心觉他,那么就正在自觉之道上,所以自他其实也是在一个道,就是要在觉道上,把心放在觉道上。

对自己而言,内心常要观照,就我们今天讲这个法你就用嘛,就认嘛,你一直认下去: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但用此心,顺利往生。那么如果你认不下去,那就说明什么呢?就不能够,就因缘就坏了,人与人之间也不是以觉相交了,事与事之间也不是用觉来处理了,就产生不觉的效果了。你心不在觉道的话,你就没办法了,种不了菩提种了嘛,也不能提携别人,也不能让自己成熟,就带不出道气,就不在觉道,就成了是非。所以只有佛觉行圆满了,称之为人天大师名佛。一直觉行圆满了就是成佛之时。当然我们这里也格外要讲一下净土法门,要另外看待净土法门。这个净土法门,为什么这里叫做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天大师,这里才叫佛说呢?才叫佛标的教主呢?

也就是说这个法门是释迦牟尼佛的大觉行圆满海中,特别施设的这么一个教门,所以称之为教主。他的这个教门就是说最妙妙在哪里?我们通常都会这样:特别用了一个貌似,大家听清楚,貌似以自觉为主的一套修学体系,因为我们念佛求生净土不是就把自己管好嘛。印光法师常说自己是一个斋饭自了僧,就只会吃饭只管自了的一个僧人,斋饭自了僧。这叫做貌似以自了为主的修学体系,而发生实际意义上最大幅度的觉他之门,这才叫做施的圣教妙教,才叫做觉行圆满。一般人设不出来这个教,为什么?因为我们连自都顾不上,还觉他?先只管自了,但是自了又有违菩提成佛之道呀,他就让你在自了的途中不知不觉地觉他,只管自了,最能觉他,是这么个法门。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你说人人都依着这个自了,是不是就是大家都是最佳的觉他效果呢,是不是?都听释迦牟尼佛,往生了西方极乐世界,还去觉谁呢?都觉完了,你觉谁呢?所以自觉就是觉他。二一个,快速自觉以便最佳觉他。我们现在觉他觉不了,你这个本事好不了嘛,你说有一丁点不对,马上就喷。谁能逃出来这个魔掌呢?谁能逃得出这个魔掌,这个我执的控制。所以说现在只管先自己,先自己发愿而去。但是又出来一种声音,说这就叫自了汉,那不度众生,往生到极乐世界待着干什么呢?大家想想,往生到极乐世界待着干什么?现在我们净土的修法是提倡你先往生,你往生不了什么都白谈。那么往生后你怎么会没有意义呢,但凡往生者到了极乐世界,你想他能够不再度化众生吗?能够不再乘愿再来吗?

不可能呀,那会儿他已经控制不住就要来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你不要远的比,就咱们娑婆世界的真实情景,你比如说一个穷乡僻壤,从小生在那,他有点理想,有点志向,那就发愿一定走出这个大山沟,一定要考上名校,一定要出人头地,对不对。当他的奋斗成功,理想实现了以后,有哪个人不去想衣锦还乡,为父老乡亲做点事呢,有这样的人吗?都想为父老乡亲做点事,这是自然而然,帮助他们致富,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没有人不去这么干的。那我们这里的世间法里边尚且如此,何况出世自利利他这个成佛之道。所以这才叫做觉行圆满的智慧,才能设这个如此巧妙之教。这叫教主。应机施教,应末法机,施净土教。所以这是佛,标教主。

我们再来看,舍卫等,标说经处也。这个就大家知道这是一个地点,就好理解了。后面蕅益大师这里讲到:舍卫,此云闻物,中印度大国之名,波斯匿王所都也。这里边有一些内容我们了解一下,可能以前讲《阿弥陀经》的时候大家也都学过。舍卫是梵语,是印度话,这个标的地方就在舍卫国。这部经典的因缘成熟是在舍卫国讲的,是在祇树给孤独园讲的,这个地方,这个处所是真实存在的,那我们朝圣印度都去过。这个梵语翻译成咱们汉语,从知识了解一下。你看这里讲到叫做此云闻物,闻物不是在首都博物馆里的文物,你不要搞错了,这个是听闻的闻。闻物是什么意思呢?闻,就是说这个地方在当时知名度非常高。这个舍卫城其实是乔萨罗国的首都。为什么它当时知名度很高呢,是当时的魅力之都,就像我们现在的国际大都市一样,唐朝的长安,现在的北京上海纽约巴黎等等这些。但是当时人家印度,为什么它名气这么大?你看这里讲到中印度大国之名,因为当时佛在世的时候,印度有三十六个小国,有十六个大国,这个国家有大有小的。

那么这个舍卫国是当时的十六大国之一,很有影响力。为什么这个舍卫城又是魅力之都呢?它里边的功德很大。一个,环境优美,依照祖师爷们讲的话,这个闻物,为什么说都能够听闻到,有名呢?就是它具足了四个功德:一个就是环境优美,就叫尘德,六根六尘的尘嘛,就是外在的环境很优美;第二个财德,具足财宝,经济发达,这是从世间法来讲;第三个叫做圣德,就是三藏法在里边流通,修行的人很多,讲法的人、学法的人很多;第四个就叫解脱德,里边的很多人已经转凡成圣了,已经清净无染了,所以叫做闻物。由于它里面具足了这样的功德,各种精英,环境好,经济发达,经济核心,那么又有这个文化中心,而且又转凡成圣的,修法成圣的,那么这里当时很有名气,影响力很大,就称之为闻物。这么一个大国。可能大家会觉得说,为什么又叫舍卫城,又叫舍卫国呢?这个舍卫城在北方,因为当时印度南方呢,南方还有一个叫做乔萨罗城,他们这个叫乔萨罗国,南方还有一个叫乔萨罗国,那个乔萨罗呢就叫乔萨罗城,很小。

就跟现在的新加坡,国家也叫这个国名,首都也叫新加坡。所以那个很小,但是,为了跟那个区别开来,所以这个舍卫城呢,国也叫舍卫国,城也叫舍卫城,就直接把它命名为首都了,是这个意思。你看,祇树给孤独园。为什么这里叫做祇树呢?蕅益大师讲到的说,匿王太子名祇陀,此云战胜。就是这个波斯匿王的儿子,叫做祇陀太子。翻译成咱们汉语呢,叫做战胜。为什么叫战胜?就是他出生的时候,正好他爸打仗得胜回营,那叫怎么说,得胜还朝了。那么打了胜仗了,非常高兴,又生了一个儿子,就给他起成叫做战胜。战胜,印度话就叫祈陀。那么为什么又叫做给孤独呢?这个叫做给(jǐ),不是给(gěi),给孤独长者,是当时一个叫做须达多的一个人,是一个老人家。

他常常救济这些贫苦的人,所以把他就叫做,有个外号,美名就叫给(jǐ)孤独,就是给这些孤独的人们去救济一点。为什么叫这么个园呢,这里面有典故。这个给孤独长者,有一次看望他的老朋友,老朋友正好请佛到他们家来应供。他就觉得生起了无上的好奇心,就去见佛去了。结果见到佛以后,佛就放了个光,就把他给度了。度了以后就证到圣果了,证到圣果就开始要护法了。护法呢,就回老家去找地方了,找这儿也不满意,那儿也不满意。终于有一天,他找到了祇陀太子的庄园,看上了。去跟这个太子去买,太子不卖。不卖,为难他,说:你把黄金铺满这个地,我卖给你。给孤独长者呢,就动了真格的了,就真的把地窖里面的黄金拿出来,把它铺满了。

一铺满了,好,一句戏言成真了,必须要卖了。看在他心诚的份上,说:我的土地里边的树,种这些树的地方就不卖了,就不算钱了,算我的一份,咱们俩一块供养佛陀。由于祇陀太子种树的地方没有算钱,然后又卖给了给孤独长者,两个人合伙做了这么一个大功德,把它供养给佛讲法,常住。所以这个园林就叫祇树给孤独园。我说得这么快,你们听懂了吗?那是因为听多了,可能听多了,就这么个意思。所以这里讲到的:匿王大臣名须达多,此云给孤独。给孤独长者布金买太子园,供佛及僧。祇陀感叹。施余未布少地。故并名祇树给孤独园也。就是这么个园了。有的一块儿去过印度的就知道,现在去了还能到这个祇桓精舍,也就是祇树给孤独园。

但是呢,曾经有讲堂,有房间,好几千房间呢,当时。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六年后建成的。我们如果常读诵经典,哪能少得了这个熟悉的字眼呢?现在的这个时节因缘比较快捷、便利。一个飞机坐到印度,坐会儿车呢,就到了祇树给孤独园。但是现在去的时候,毕竟是还会觉得正法、像法已经流逝过去了,有点伤感。因为毕竟就成了一个遗迹了。佛陀也不在,这些大阿罗汉们也不在,文殊菩萨也看不见了,弥勒菩萨也再来,也看不见了。就跟唐太宗当时去到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经典的那个逍遥园里边,不是还说:堪叹逍遥园里事,空余明月草青青。我们现在去也是只能看见点儿树,看见点儿砖头,那口井还在。当然,导游为了让你更加生起猛烈的宗教情怀,说这口井,当时谁,迦叶也打过水,还捧给释加牟尼佛喝。然后大家都非常激动,在那儿哭一鼻子。这些还是在实相中,还是没离开实相。这就是标这个说经处。这一段就给大家讲完了。

下面又是一段小字,我们来看。讲这些小字之前,我们要总结一下。因为必然有法嘛,我们今天要表一下法。把上一段做一个回向性的理解。怎么理解呢?大家要往净土教法上来会,就是表一下这个净土法门的殊胜,殊胜义。怎么表呢?为什么这里叫舍卫国?把舍卫国动用出来表国家殊胜,当时的大国呀,就表这个净土法门也是当时的核心法,广大,最殊胜。就像这个大国,大国它有一个什么能力呀?有包容力。一切的精英也能来,一切的流浪汉,一切的乞讨者也能来,都能够包得住。你看现在我们的大都市是不是这样子的,是不是,有没有这个功能。上海就是这样的,你有钱的你可以住,你拼命地只管有钱。你没钱的也在那儿开个小店,卖个路边摊也能过,这就叫包容力。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就是这样子的,所以叫舍卫国。有的那些城市就不一样了,有些新兴的移民城市必须搞旅游,或者是搞其它什么的,那你如果没有钱的,可能你就那儿住不住。非常奢华,住一晚上就多少钱,每天的消费都非常高,有这样的地方。它包不了呀,就只接上上根器。这是国的殊胜。那么用这个舍卫城呢,就是这个城的殊胜了。为什么能以这个城就代表了这个国呢,就说明净土法是总持法,极乐世界就是整个法界净土的国都,就以一个土,就代表所有的土。以一尊佛就代表见到所有的佛。所以叫舍卫城,城的殊胜。祇树,这不是祇树给孤独园嘛。祇树表树的殊胜。树的殊胜是什么意思呢?树是直的吧,有弯的树吗?我们不说弯的树,只说极乐世界的树。

直的树,七重行树。这个树直呢,就代表:只要往生者,只要往生了,就一生补处,不必再绕远,再艰辛,再绕弯了,一生成佛,就是这么个法。而且这个树来讲,树的根就表这个法门,一切的法门都是从这个根出的,从净土出的。树上面的树梢,树的荫,树荫就表所有的荫都是从这个根出的。所有的枝,还回绕这个根上面来。一切法门还归此法界,这不是我们常说嘛。这就是用这个树殊胜来表这个净土的殊胜法。园,你看这里表园的殊胜。这个给孤独园的园殊胜是什么呢:就等于我们一旦成功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入到弥陀净土,一切恐惧,为作大安,就安稳了,一入这个园,就表示你已经入清凉地了,一入净土就超凡入圣了。

就是表这个园的殊胜,表净土法界殊胜。那为什么这里还动用了个太子呢,祇陀太子,表他的种姓殊胜。为什么呢?因为一旦往生净土就等于说太子堕地嘛,成为佛的法子了。一往生呢,就一定到一生补处,法王子位。就等于说,一入这个园林,这是谁的园林呀?祇陀太子的。你看为什么他不说一个大富长者,不说一个国王,就说了个太子呢,这里面他暗表法嘛,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其实就等同于法王子嘛。那么这个须达多长者,就是这个给孤独长者表伴侣殊胜。一旦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是诸上善人呀,就表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想想,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都是一生补处,都是阿鞞跋致呀。为什么你一入住就是法王子了,因为你是买来的,你都不是自己修的这个园林,就表示他力本愿,你往生到那儿就行了,住进去就行了。种种表法,都是法门特色,缘起殊胜。所以大家,我们做一个回向性的理解。因为讲了半天故事,又知道了这么多知识,你要知道他为什么这里表这个法。这个我们了解一下。

好,下面我们就开始,再往下看。这一段开始,前面的叫做序,序里面还有分别的,刚才讲的这些叫做通序,就是介绍法会的时间、地点。通序里边分了两个部分。刚才讲的这一部分第一个呢,就只介绍这个法会时处。后面讲的,我们就开始引大众同闻,就是一起来听。那么听闻的这些人,听闻这些在场者有些谁呢?大家来了解,来看:引大众同闻三,初声闻众,二菩萨众,三天人众。这是要说,参加法会的这三类人。这里面有次序的,为什么?因为听法者都是大家聚集在一起的,可是他得怎么坐呀,这个场地得有秩序呀,有讲究的呀。那好,我们有的一些不明就里的,听了一下又觉得不平等了,哎呀,佛法中还有先后,还要讲究个座次,又不是开会说你官有多大坐在前面。这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呢?因为平等是从差别来显现的。

不是平等了就完全没有这个人世间的秩序了,那就乱掉了。而且很可能越讲秩序,才越能够负责任地把这个佛法长久住世、坚固住世之道,给维护起来。所以你看这里,虽然有声闻、菩萨、天人,这都是些什么?声闻的话就是,听佛讲话,听佛的声音而悟道,就叫声闻嘛。声闻,我们有时候把他叫做小乘,就罗汉修的法就是声闻。那么他是认为说一定要了生死,一定要得涅槃。但是这个见解非常的坚固,到了这个以后,就再不去前进了,再不去成佛道了,所以有时候把他贬为小乘。那么这个小乘如果一旦发心,你看这里,听了净土教法以后回心向大,就叫做大乘声闻,就离开这个中间的这个停靠地,进一步地往最终的佛果境界去走。这就是回心向大,有两种。

所以这里讲到的初声闻众是这样的。那么,二菩萨众就是,菩萨我们都知道,就是觉有情嘛。从自己来讲,虽然觉悟了,可是他还有这个情念还没有尽,还没有成佛,叫觉有情。从他而言呢,觉悟有情,让所有的有情,都能够觉悟嘛。这是我们了解一下,解释都知道的,觉有情。第三天人众。这个天,就是指的两部分,一个是天道的众生,二一个是人道的,乃至包括天龙八部这些等等,反正总归就是一个七众弟子。所以这里叫做大众,就是这三众。当然,虽然说大众,得的利益也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说都是来听法的,得的利益、所造的这个缘起也不一样呢?有一些大众啊,叫做发起众。你们以后仔细观察,我们也参加法会,或者一块儿共修都知道,什么叫做发起众呢?顾名思义,发起就是能什么呀,他好折腾、能张罗。

他就弄这个事情,给整出个事出来,这个事情整好了,整得什么了,要讲《弥陀经》了。所以我们有时候看见,发起这个讲解宣化,但是他未必自己能好好听,他自己不听。有没有这样的人?他自己不爱听,也不想修,这就叫做发起众。当然发起众也有自己也要听,有的听,有的不听。那么,真正的闻法,得到利益的这部分啊,就是说讨了便宜的叫做当机众。就是他在场听了以后受用了,从此以后就修了,修了就成了,这就叫当机众,听闻这个法义后得了利益。那么还有一些叫做影响众。什么叫影响众,你们知道吗?咱们这堆人里边肯定也有影响众。影响众就是说,他早就成就了,已经往生了。往生了以后又跟个特务似的偷偷地回来了。

这罪过啊,其实每一尊菩萨,其实都是这样的。他不能说自己的真实身份嘛。那么偷偷地回来了,带领大家在这儿说,哎呀好!这个法好,你看我们要修,怎么怎么样,这是一种。还有一种呢,示现成说,你们修吧,这个法不好,骗子。结果大家都修成了,说他谤法。他就是越谤让你越真。也有这样。这就叫做影响众。就给你造势,造得把大家都连这个稀里糊涂,说连哄带骗好像也不太恭敬。但是管他呢,去了极乐世界就成了,这就叫做影响众。当然最次的一种就叫结缘众。懵懵懂懂也不知道讲了些什么,反正听了好像说了几个佛法,听了几个佛法概念名词。好歹也听了佛字,种了种子了,这就是结缘众。每个法会里边都不出这一些。有的是发起的,他在那儿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完了他就不管了。你们见过这号人吧。张罗完了,出了问题他不管了。还有一些当机众,还有影响众,还有结缘众。这就叫大众,什么都有。但是这些大众呢,你看排名是有差别相的,我们来看后面的。有什么差别相呢?

第一个,声闻居首者,就是出家人,这个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啊,这今天终于讲到这个《阿弥陀要解》了,才看到这个出处了。我以前在其他地方也老给大家讲。为什么把出家人排在第一,声闻居首呢?三个原因:一个出世相故,二一个常随从故,第三个佛法赖僧传故。这三点你具备不了呀,所以必须让他们排名第一,你不要心里有异议。说哎呀,好像菩萨更高呢。菩萨更高没办法,为什么?因为你不是出世相呀。如果说我们从修证的功德而言,菩萨是佛的真子,因为他是法王子啊,是佛的真子,心心相印。但是大家知道,罗汉是佛的什么子呢?就是出家人是佛的什么子呢?这不是菩萨是真子嘛,罗汉是佛的内子。内外的内,内子,就是也有人说是亲子。

为什么?因为他金刀剃下娘生发,他是从这儿出生的,这就是出世相嘛。他显的是出世相:辞亲割爱,出家修道。这是阿罗汉成佛的常法呀。就是不管你在成佛的路上,你曾经可能什么角色都担当过,但是在解脱道中,一定是出家相,行作沙门,这个是必须的。所以,第一个为什么把他排在首呢?出世相故,他表的是出世解脱法。你们读过《地藏十轮经》吗?《地藏十轮经》怎么说的?说末法时期,就有一个傻瓜,或者疯子发疯了,发疯了,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把头剃光,穿了个出家人的衣服,就在那人堆里面,呼呼地跑了一圈,还是个疯子呀。然后就说他的功德大得就不可思议,佛说。为什么呢?说因为他传出去的是佛法、三宝的形状和信息,他代表出家相,表的是解脱法。就在末法时期,没出家人的时候,就这么一下,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大家要知道,这叫出世相。第二个原因是常随众,其实常随众,这里就有一点我们前面讲到的,既是当机众又是影响众,为什么说常随呢?你想想大家国土里面走的时候,大家会发现说,哟!这人怎么这么厉害呢?怎么这么多人乌央乌央地都跟着他呀?你们有没有上过这个当啊?有没有?

现在我们不是追求个名吗?谁有名,就开始,哎呀!他有名,有多少这个,讲了多少经,有多少弟子,等等。就跟着就去了嘛!没有名的,默默无闻的,心里明的,你们能看得出来吗?又看不出来。所以这个影响众还是必要的,大家一看说:哎呀,怎么这么多人跟着他?那他就对这个佛就另眼相看。所以说常随众,从佛成道以后度这个五比丘开始,他们非常感念佛的深恩,对他们剃度的恩德,所以常随着,从来都没有离开过,一共一千二百个先得道的,一直到佛涅槃都一直跟着,一直跟着。这就是表佛的功德,常随故。第三个,佛法赖僧而传。这是佛法的核心的活动力,就是三宝。你必须三宝,特别是现在的二宝,佛和法这两宝,必须有僧宝来弘扬、传扬,要不怎么传呢?没有传了呀!形相就表的法。第二个,他能够住持法道。为什么?因为你没有私家嘛!没有自己的小家嘛!所以就说你哪怕你这个性格自私点,你都没办法再着落,再兑现你的那个自私心了。自私心怎么出来的?有自私的人,才有自私的心。你有私家的人,才有自私的心,你得先顾他们。所以说住持法道领众修行,领众修行,因为他没有家人,所有就全是家人,皆是家人,都是这个佛家之人。这是佛法赖僧而传。所以我们说:圆领方袍僧相现,如来座下又添孙。就是表的这个出世间的幢啊!就跟法幢一样,由这身衣服来树立的。这是第一个。

我们再来看第二段,讲到菩萨为什么会排在中间呢?菩萨居中者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相不定故。你看,因为菩萨他有在家出家的相,他什么相都显现。你看在大菩萨里面,只有地藏菩萨才现的出家相,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那都是现的在家相。而且菩萨是什么?他有的是在这个此土来受生的,投生到我们这个国土来应现的,还有一些是他方国土来示现的,男女老幼,天上人间,天龙八部里边都有菩萨,发菩提心的就可以称菩萨。但是从法上来讲呢,他的证量、德行、愿行是菩萨,可是从相上来讲,他不是齐刷刷的出家相,他不能表这个住世的庄严的威仪功德。所以他只能是居中,就是相不定故。第二个,不常随故。

为什么呢?因为菩萨他是按照因缘,哪里有因缘他就在哪里流动来利益众生,他是不定的。万一有的大菩萨,他不是跟着佛才功德大,他得自己到哪哪哪儿,他有缘的众生在那一方,他就去大做佛事,所以他不常随佛。另外如果从这个法的意义上来讲啊,确实如此,他可以出去,为什么?我们拜师学艺,世间法里面不是为人徒弟嘛。学徒的话你还得出师吧,你们这儿讲不讲出师啊?就是学成就了,差不多了,你自己可以独挡一面了,那就出去了。菩萨就是说,至少有的已经行不退了,可以独自担当了,那就可以出去度化众生了。但是这个声闻弟子呢,他还没有入到大乘法中,有可能还要退,他不能够离佛,所以他一直是常随的。

那么菩萨呢,他不常随,是有这两个原因的。第三个是表中道义,这个就比较高妙了。这你看蕅益大师说法,他真的是确实圆融到位。虽然说,居中好像是排在第二,但是他把居中的这个中的功德,给他用法来显现一下,就是反而赞叹菩萨修的是什么?他已经见中道佛性了。凡夫还执着有,前面的罗汉还住在空,住在空解脱中,只有菩萨不偏有不偏空。他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反而是修的中道实相的最高之行,佛行。所以从这点来讲,他生在世间,生在世间怎么样?他不执着出家相,不执着出世间相,所以他不一定现出家相。但是他又以出世的心来做世间的事,自行化他,所以他修的是中道法。这是菩萨的特色,大家得要了解一下。其实菩萨特别是登地菩萨,跟一般修行者的差别在哪里呢?就是见到中道实相。今天给大家讲了一堆实相,实相上面你不能起见,起空见、起有见都非实相,所以你看讲菩萨法还没有离开实相。他修的是什么?表中道法义,行中道之法。你看蕅益大师解这个与会大众的次序,他解得非常妙。这也是无上的智慧才能流露出来的。

后面大家来看,天人列后者,是怎么样呢?世间相故,有三个原因,凡圣品杂故,外护职故。一个是什么呢?他是与声闻相相反的,它代表了世俗的在家弟子,所以把他列在第三。那么虽然在家弟子,这里边有凡也有圣,有的是大权菩萨示现的,你看大家进了居士林,第一眼看到的是谁?对,维摩诘大师他就是在家相,但是他是古佛示现的。包括天龙八部里面也有很多大菩萨啊。韦陀菩萨的样子现的是什么样子?在《普门品》里面讲到了,《楞严经》里面也讲到了,他现的是天大将军的身啊,你看韦陀菩萨,就是韦陀天将,但是他实际上是菩萨化身,现这个相而已。所以他各种相都在现,天龙八部里面各种都有可能是菩萨,他的凡圣品杂就是有凡有圣,你搞不清楚就把他安排在外围。

好,那我们安排在外围了,如果说不满意了,又觉得说排名第三,其实是倒数第一,很没有地位怎么的。不是这样的,蕅益大师已经给摊派了职责了,为什么在外边呢?因为他起的是外护职责,外护呀。你说出家人他不能够直接从事生产事业,社会分工里面他就是来教化的呀!所以你的这些生活所需呀,道场这些等等他不能够去商务经营,他平日的养护只能靠什么呀?弘法啊,平台啊,场地啊,秩序啊,他需要外护呀,这就是我们在家弟子四事供养外护功德。现在称护法护法,护什么?就护这个啊。当然现在还算好,我们的这个护法机制还在,虽然有时候护着护着也就越护越歪。不护法了,护短了,护名利了,不护法了。

现在有时候护着护着,最后只有法不需要护,最不要紧了。所以我们有时候现在称为护法护法,你看他护什么,是护地盘呢?还是护人身安全呢?还是为护法服务的呢?搞不清楚,大家也不知道。但是我们要知道什么叫外护,就是护持闻思修佛法的。不是为了这个目标,不是为了达到这个程度都不算护法。更有甚者可能叫做害法、败法,不叫护法。所以大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那么这三类各司其职,作为佛法住持的大事的缘起的力量。这三类,从法会大众开始做一个具体的,从名位也罢,德行也罢,种种这些分别介绍,就到这里。

那好,我们今天呢也就讲到这吧!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是下面开始的经文,那么蕅益大师也有《要解》里面讲到的,大比丘是什么意思?千二百五十人是怎么来的?这个欲知就要等到下回分解了。

但是今天呢,等一下啊!如果你拿着是这个流通的本子,请大家翻到一百六十页,好像一共是二百八十页,你翻到一百六十页,自己请的法本在二百一十七,《西斋净土诗》。以后我们每一讲要最后贯讲一首《西斋净土诗》。因为这个《西斋净土诗》呢,我们说了讲《净土十要》,其中的一要就是《西斋净土诗》,其中的一要就是《西斋净土诗》,但是如果把《西斋净土诗》,就这么一首一首地讲,可能大家会听得疲厌,或者也觉得没有起伏,我们索性就是配讲,以后每讲一次最后总结的时候,大家做一个体悟,就是来贯解一首《西斋净土诗》。

看到这句话了没有?我佛真身不可量,大人陪从有辉光。今天我们把这一首给贯解一下,以后我们每一讲贯解一首,这样的话,我们就配着讲,把《西斋净土诗》也这样贯学一遍。这是什么意思呢?赞叹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导师是谁?阿弥陀佛。所以你看这里第一句,我佛真身不可量,就是我们极乐世界的导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的真实的报身是不可测量的,非常庄严。在这个《观无量寿经》里面,形容的话那就是太庄严了,以我们凡夫心根本想不过来。那么身边的菩萨是怎么样的呢?大人陪从有辉光。就是身边的清净海众,这些一生补处的大菩萨们陪从,陪伴跟从,他们都有光辉,光明遍照,跟佛一样。叫做大人陪从有辉光。这是赞叹佛的正报庄严和大众的正报庄严。

第二句是什么?食时并是天肴膳,行处无非圣道场。你看多殊胜多美啊!吃饭的时候,所用的都跟天人的肴膳一样,美味佳肴,那么步行之处无非都是圣人所在的道场。所以大家想,你说到了极乐世界,三个一伙,五个一排,然后出去,这儿又聚了一堆,那儿又聚了一堆,在干啥呢?咱们这儿是这样:你待会儿你等我们说:好,大家今天就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我出去以后,大家就出去了,呼呼呼,三个五个在一起,干什么呀?诶呦!憋了半天不行了,赶紧说点儿是非,赶紧说点儿事儿,都在说是非,都在拉家常。或者说,今天讲得怎么样,好不好?听得怎么样,妙不妙?反正就是这些。那人家在干什么?无非是诸圣人的道场,行处无非圣道场。都在用功办道啊!你一言我一语都在实相中住着,你来一个眼神,他使个眼色,都说咱们这会去哪个国土里面,有谁谁谁,赶紧去度他一把,一念间就来了。行处无非圣道场。

庭下碧流微吐韵,殿前瑶草细吹香。你看这个梵琦祖师他多会描绘。你看,说这个庭院下清澈的八功德水呀,到处都在流水,那八功德水盈满,然后这个水呢,也不会有什么感觉,只是微微地感觉到,它在吐露着法音之韵,都在说法,八功德水都在说法,让你听了以后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佛殿前,一说佛殿前,你们要想什么呀?我们这儿不是也是佛殿吗?后面竖着三尊佛,可是不会动。如果在极乐世界,所有这个佛殿里面的佛都是阿弥陀佛。每一个殿堂里面,每一个法堂里面阿弥陀佛都在,活灵活现地现前说法,或者灌顶,或者放光,或者微微一笑,乃至像迦叶尊者拈花微笑的法,在极乐世界随时随地都在开,不是说释迦牟尼佛一代教法中就开这么一次。这是人家那的佛殿。美好的、洁白的、光明的这些草啊花啊,一直吹着这个芳香,细细地吹过来。闻了以后,不是说:哎呀,这花好香啊!马上又悟到实相了:啊!原来这个花的味道是这么来的,我的鼻子是这么运作的,其实都在实相里面本具的功德,马上就明白了。就这样。

十方一等庄严刹,终说西方出异方。这是什么意思呢?说正因为前面的种种殊胜,正报依报庄严,所以尽管十方世界同等的庄严,清净的佛刹,但是诸佛终归还是偏要赞叹西方极乐世界超出他方国土。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请大家相信: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0:00 / 0:00
净土十要1
净土十要2
净土十要3
净土十要4
净土十要5
净土十要6
净土十要7
净土十要8
净土十要9
净土十要10
净土十要11
净土十要12
净土十要13
净土十要14
净土十要15
净土十要16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宗七祖-省常大师

1.生平 省常大师(公元959---1020年),字造微,俗姓颜...

印光大师论念佛人如何对待疾病

生老病死是人的自然规律,疾病是人生八苦之一,念佛人...

将错就错,西方极乐

宋代很多文人士大夫修学佛法,不仅是研究佛法,而且真...

上中下根各自修行,都有往生之分

《莫到老来方修道》。我们今天讲《西方合论》第九门的...

助念主事者宜明理,莫以世间俗情贻害病人

若病人将欲断气,宜三班同念。直至气断以后,又复分班...

一心三观和临终正念有何关联

问: 一心三观和净土宗的临终正念有何关联? 净界法师...

父亲往生净土的故事

我们全家学佛修净土法门,缘起于父亲往生西方净土的真...

临终俱宜念佛以助

原文: 人之临终,只可念佛,不宜持咒。以念佛令彼听,...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宽运法师:佛教的爱情观

近日有网友给我留言说,因遭受感情波折而情绪低落,希...

永远不要看不起任何人

在这个世界上,会有很多人没你混的好,但是也有很多人...

【推荐】本焕老和尚最后的开示与4个心愿

2012年4月3日是本焕长老圆寂的第二天,本焕长老的衣钵...

不可忘失自己清净之心,这就是道

从前的人没有禅堂,坐什么香呢?没有。六祖说:生来坐...

【佛教词典】缘起偈

(术语)说佛教根本义之四谛中,苦集灭三谛之偈文也(...

【佛教词典】火光三昧

(术语)即第四禅定。与火光定同。本行集经四十曰:如...

藏传净土法门弟子的问答

问:昨天聆听你的开示,颇感受益匪浅,感恩法师。可是...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不起贪计身见愿

第十 不起贪计身见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

一心专念预知时至

丁菉馨,浙江嵊县人,从事教育学生的工作,屡次参加科...

圣严法师《装出来的自信靠不住》

有些人看起来很有自信,或是自认为很有自信,但这种人...

「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极乐」的三种解释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佛说阿...

古人教你怎样识人不走眼

通则观其所礼 一个人发达了,要看他是否还谦虚谨慎、彬...

人生短暂,行善不能等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在平日的生活中尽己所能地多做善事,...

少年学佛之本

注重躬行,检点身心 少年学佛,必须要敦伦尽分(即实行...

每一次的付出,都为心中砌一条大道

有三个工人在工地上砌墙砖,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 第一...

为什么一梦见保家仙,身体就生病

问: 我妈妈信仰佛教几十年了,现在除了住在家里之外,...

憨山大师《观音赞》

大悲观音像赞 我闻大士本无住。但在众生心想中。众生既...

【推荐】生命面临着两个抉择

你的生命面临着两个抉择: 第一个,你把你今生布施、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