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陀是随时存在的,要掌握感应道交的方法

净界法师  2017/12/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陀是随时存在的,要掌握感应道交的方法

我们再看,《法华经》对果地的功德,佛陀讲到什么是佛。

当我们透过权实二法的操作,成佛以后,那什么是佛呢?我们来看看迹本二门,开迹显本。迹,就是佛陀一期的示现,所谓八相成道,他的出家、成佛、转法轮、入涅槃;本,就是他久远劫来的法身,报身。

来看看什么叫开迹显本,看经文。

《法华经》云:“自我得佛来,所经诸劫数,无量百千万,亿载阿僧祇,常说法教化,无数亿众生,令入于佛道。尔来无量劫,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我常住于此,以诸神通力,令颠倒众生,虽近而不见。”

佛陀在《法华经》前面的十四品讲到,法力不可思议。我们掌握权法实法以后,到了后面的十四品,讲到佛的功德不可思议。要了解佛的功德,就要掌握佛陀一期的示现,跟他法身报身的本门。说我成佛以来,经过无量劫的时间,“无量百千万亿载阿僧祇”这么长的时间,而且这么多时间,我从来都没有离开过众生,一直陪伴着凡夫众生,“常说法教化,无数亿众生,令入于佛道”。智者大师入法华三昧以后,在传记上说,他又回到灵山会上听佛陀说法,所以他肯定佛陀没有灭度,是我们看不到而已。

“尔来无量劫,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佛陀为什么要示现入灭呢?在《法华经》上说,佛陀长久住世,众生心生高慢,不生渴仰,所以佛陀必须暂时地显现离开,这时弟子们知道渴仰了,佛陀再重新出世。所以,“我常住于此,以诸神通力,令颠倒众生,虽近而不见”。

这个地方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法身常住”的概念。《法华经》要释放的果地,就是法身常住。在《法华经》之前佛陀对自己的身世并没有明显交代,所以诸弟子在《法华经》之前对佛陀的认识是:喔,您老人家在迦毗罗卫国出生,出生以后厌世无常就出家,出家以后成道,成道后转法轮就入涅槃。您老人家一生就这么回事,然后就永远消失,灰身泯智了。

在法华会之前,佛陀并没有明显地说明他老人家法身常住、永远陪伴众生的概念。这个概念对净土宗非常重要!阿弥陀佛在哪里?深信诸佛皆充满,你每一句佛号都是在诠释阿弥陀佛。

其实小乘佛法秘密义里面有法身常住的概念,比方说在〈舍利弗品〉,讲到舍利弗入灭以后,阿难尊者因为跟舍利弗交情很好,哭得非常伤心,办完舍利弗的丧事以后他很沮丧。佛陀就过来安慰他说:“阿难啊!你看舍利弗尊者灭度了,他的色身消逝了,你认为他的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他的五分法身灭度了吗?有消逝吗?”阿难尊者说:“否也,世尊!”佛陀说:“如是,如是。”就是说,灰身泯智是一个空话,阿罗汉只有灰身没有泯智。他的一念的心,修行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还是在的,他是去跟十方诸佛继续修学。

这种法身常住的概念,使我们对佛陀有更深层的认识了。原来佛陀是随时存在的,关键是要掌握感应道交的方法。《法华经》的这个思想对净土宗影响深远。为什么我们念一句佛号能够启动四十八愿?佛号是中间的桥梁,一个很好的桥梁。但是更重要的是,佛陀的四十八愿并没有消失。佛陀的色身消失了,但是佛陀所发的愿,他成就了圆满的四十八种功德,这四十八种能量是随时存在的。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你就能够跟他产生接触。在《法华经》明显讲到佛德的常住。所以整个《法华经》讲到因地的修学跟果地的功德。

做一个总结。按照智者大师的说法,三世诸佛出世,有些人讲《金刚经》,有些人讲《楞严经》,有些经有讲,有些经没有讲,有可能!但是《法华经》一定要讲的,没有例外!过去、现在、未来,因为不讲《法华经》,就不能够把前面的教法做一个完整的交代。就是说,佛陀您前面讲那么多话,到底哪些是方便,哪些是您的真实话?哪些是您为了满足众生的需求而说的一时方便,哪些是您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我们没办法判断。

因为佛陀讲的话有些是互相矛盾的。佛陀有时候叫我们生天,努力修五戒十善,生天吧;但是佛陀在其他经典,诃责天界的果报是有过失的,“以有烦恼故,有诸罪业故,有老病死故,非实安乐住。”说天上的快乐,会刺激你的烦恼,带动你的罪业,让生死轮回更加加重。在天界享受快乐,回来以后,留下太多的习气,留下太多后遗症。这不是矛盾吗?您一开始引导我五戒十善叫我生天,结果生天以后,您又说生天不好。你不能怪佛陀啊!你不知道佛陀什么是善巧,什么是究竟。

所以,三世诸佛一定要讲《法华经》,才能够让我们判断:喔,这句话是佛陀一时的方便,这个是佛陀的真实义,然后对佛陀法身常住的概念产生定解。也就是说,我们从整个天台的判教,从基本的一心三观的思想,最后跟《法华经》的结合,成立整个五时八教,成功地把佛陀的一代时教做一个很有条理的整合,让末世众生虽然不能广学一切法门,但至少能找到这个法门,知道佛法有一定的规矩跟章法。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常律法师:修持药师法门的感应实例

药师经云: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

错过班车 意外免祸

这是我亲耳听到的一则有关念佛消灾免难的感应故事。 在...

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应」

《大乘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记述,当众生遭遇...

念大悲咒化险为夷

在我家乡东北,有一个种田的农人,家里颇为富裕。某年...

背诵《华严经》口放光明

根据《续高僧传》记载,魏武陵王东下以后,令他的弟弟...

佛是不是真的涅槃了呢

佛对待我们一切众生,就像对待子女一样,用他的法乳,...

【推荐】地藏菩萨慈悲拯救父亲出危险

此文的写作,缘起于《净土》杂志上的一篇题为《感观音...

「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

净土宗的重点就是:你要往生,你得靠阿弥陀佛来接引你...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注音版】延生普佛仪规

延生普佛仪规...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断际心要 河东裴休集并序 有大禅师。法讳希运。住洪州...

专注做事少成见

在修行中我们的智慧是因为我们的成见给障碍了。要想开...

最根本的世间善法

太虚法师讲过一句话:人成即佛成。说的是:我们在人世...

心律法师:分手,也可以很美好

近来关于明星分手的传闻不少,其实说起来,明星离婚,...

欠钱不还会遭什么报应

愿意将钱借与我们,这说明对方对我们很好,也很信任。...

【佛教词典】实相

梵语 dharmatā、bhūta-tathatā。原义为本体、实体、...

【佛教词典】道元

(一)谓正道之根元。唐译华严经卷十四(大一○·七二中...

星云大师:增加营养

身体不好,要增加营养;体力不足,要增加营养。总之,...

三条会「直立」的鱼

屈指算来,我学佛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平时我也会和一...

印祖开示如何对治瞋恚

本文节选自《印光法师文钞示净土法门及对治瞋恚等义》...

修行,是从「修不行」开始的

修行,其实是从修不行开始的。各位在炎热的夏天里还来...

清明节应该怎样正确的祭奠祖先呢

问: 每年的清明节,我们都会祭奠我们的祖先。请问,应...

诈称眼瞎喻

从前,有一位工匠为国王做事,由于工作非常繁重,身心...

贫女供灯的故事

在佛陀时代,古印度舍卫国里的国王、大臣和施主们常常...

应该用什么方式来许愿还愿呢

许愿和还愿,是信奉佛教的善男信女们事佛礼佛的一种方...

佛陀是如何来统理大众的

处众能伏说,远离二杂染,无护无忘失,摄御众归礼。 这...

失眠的食疗法

失眠的人,睡不着觉是个好麻烦的事情。失眠往往是有几...

始于立心,得于人和,顺于天道,成于勤恳

一、始于立心 立心就是立志,立下志向,心也就有了方向...

折伏现行的烦恼,化解心中千千结

所谓把佛号念好,折伏现行烦恼。不只是说你在风平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