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既然理即是佛,我们与佛又有何区别

虚云老和尚  2018/07/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既然理即是佛,我们与佛又有何区别

《楞严经》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 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理者是理性,即人人本心,本来平等之性。天台宗的六即是圆教菩萨的行位:

一、理即。是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也。凡夫唯于理性与佛均,故云理即。

二、名字即。闻说一实菩提之道,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皆可成佛。

三、观行即。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

四、相似即。始入别教所立之十信位,发类似真无漏之观行。

五、分证即。始断一分无明而见佛性,开宝藏,显真如,名为发心住。此后九住乃至等分破四十一品无觉四十一位,明,分见法性。

六、究竟即。破第四十二品元品无明,发究竟圆满之觉智,即妙觉也。理即虽说众生即佛,佛性人人具足,但不是一步可即。古德几十年劳苦修行,于理虽已顿悟,还要渐除习气。因清净本性染了习气就不是佛,习气去了就是佛。

既然理即佛了,我们与佛有何分别呢? 自己每天想佛是一个人,我也是一个人,何以他那么尊贵,人人敬仰,我们则业识茫茫,作不得主? 自己也不相信自己,怎能使人相信呢? 我们与佛不同,其中差别就是我们一天所作所为,都是为自己,佛就不是这样。《金光明经》上说:于大讲堂众会之中,有七宝塔,从地涌出。尔时世尊,即礼拜此塔。菩提树神白佛言:何因缘故,礼拜此塔?

佛言:善天女! 我本修行菩萨道时,我身舍利,安止是塔。因由有是身,令我早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欲为大众断疑网故,说是舍利往昔因缘: 阿难,过去之世,有王名曰摩诃罗陀,时有三子,见有一虎,适产七日,而有七子,围绕周匝,饥饿穷悴,身体羸损,命将欲绝。第三王子,作是念言: 我今舍身,时已到矣。是时王子,勇猛堪任,作是大愿,愿自放身,卧饿虎前。而以干竹,刺头出血,于高山上,投身虎前。是虎尔时,见血流出,污王子身。即便舐血啖食其肉,唯留余骨。尔时大王摩诃罗陀,及其妃后,悲号涕泣。悉皆脱身服御瓔珞,与诸大众往竹林中,收其舍利。即于此处,起七宝塔,是名礼塔往昔因缘。

你看,这不是佛的行为和我们不同之处吗? 舍身饲虎,不知有我,我相既除,怎能不成佛呢? 我惭愧得很,跑了几十年,还未痛切加鞭,放不下。不讲别的,只看二六时中,遇境逢缘,看打得开打不开。年少时在外挂单,不以为然,至今才知错过了。在教下听经,听到讲得好的就生欢喜,愿跟他学。听讲小座,讲得不如法的,就看不起人,生贡高心,这就是习气毛病。在坐香门头混节令,和尚上堂说法,班首小参,秉拂讲开示,好的天天望他讲,不好的不感听,自己心里就生障碍。其实他讲得好,我又学不到行不到,他好与不好,与我何干? 讲人长短的习气难除,上客堂里间春谷子,说哪里过冬,哪里过夏,哪里茶饭如何如何,哪里的僧值如何如何,维那和尚如何如何。说这些无聊话,讲修行就是假的了。

名利两字的关口也难过,常州天宁寺一年发两次犒劳钱,平常普佛,每堂每人赚钱十二文,他扣下二文,只发十文。拜大悲忏每堂每人六十文,他扣下十文,只发五十文。七月期头,正月期头。凡常住的人,一律平等发犒劳钱,就有人说多说少的,这是利关过不得。一到八月十五日大请职,别人请在前头,请不到我或请小了,也放不下,这是名关过不得。既说修行,还有这些名利思想,修的是什么行呢? 事要渐除,就是要除这些事。遇着境界,放不下的也要放下。眉毛一动,就犯了祖师规矩。听善知识说过了,就勿失觉照。凡事要向道上会,道就是理,理者心也。心是什么? 心就是佛,佛者,不增不减,不青不黄,不长不短,如《金刚经》所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透得这些理路,即和佛一般,以理治事,什么事放不下? 以此理一照就放下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烦恼是非从何处来呢? 要想修行,过不去的也要过去。会取法性如如,各人打起精神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虚云老和尚文章列表

若论幻身,则生同傀儡死作尘土

夫前之无始,后之无终。包太虚而无外,入微尘而无内。...

把自己卖出去

在一次法会上,南泉禅师对着众人说,我今天想把自己卖...

见影谓己有

《大庄严论经》中马鸣菩萨提到过去曾听闻过的一段故事...

临终念佛与开示如何把握时机

问: 临终念佛与开示如何把握时机?是先开示吗? 净界...

星云大师《拥有与享有》

良田万顷,日食几何?大厦千间,睡眠几尺?你有想过吗...

枉受轮回之苦,难道不悲哀吗

文钞原文: 迨至众生机尽,如来应息,而大悲利生,终无...

无能所无对待,合二为一

在终南山有两位修道者,有一位修道者自己感觉一直没有...

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破四相

问: 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破四相,请师父开示? 大安法...

佛说疗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疮、青春痘等等) 佛说疗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卷上 问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

晚课(暮时课诵)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龟兹三...

龙舒增广净土文

龙舒净土文序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

佛教徒应该用什么方式祭奠亡灵

佛教主张给亡灵焚烧纸钱吗? 作为寺院来讲,清明节一般...

极乐世界要修到什么果位,才需要回到娑婆

问: 请师父慈悲开示回入娑婆度有情是什么相状?我们那...

往生咒的功德利益

「往生净土神咒」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字是什么呢?「拔...

莫以为做和尚容易,除非你不修行

他们看到和尚没儿没女,自由自在,以为当和尚好玩。其...

【佛教词典】烦恼

烦恼者,谓由数故、相故、缘起故、境界故、相应故、差...

【佛教词典】菩萨乘

梵语 bodhisattva-yāna。三乘之一,五乘之一。又称佛...

学佛之本,立愿为先

有一位刚学佛不久的信徒,在《劝发菩提心文》上看到金...

定时定点去放生,这样如法吗

问: 现在很多地方上的念佛团队会定时定点去放生,但...

讲品行保气节的范景文

人生际遇各有不同,但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一致的,那就...

忆佛念佛,实得道之捷径

【原文】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纲宗。忆佛念佛,实得道之...

星云大师《习气与习惯》

每个人都有习气,每个人也都有习惯。习气多数是不好不...

只看到挥杖鞭策的外相,见不着无相的慈悲

有一天,一头迷路的鹿跑进高山寺境内,明惠上人看了连...

培植福德的十种方法

一、孝亲 百善孝为先,所以孝亲为修福第一要务,人间第...

有十种行持,可远离魔业的障碍和困扰

《八十华严》中说: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舍离魔业。也就是...

善良的表达

每次回老家,母亲一定要摘下耳环,穿上洗得发白的休闲...

学佛越久,离佛就会越远吗

经常听说:信佛一年,佛在眼前;信佛两年,佛在身边,...

驴子还债

有个秀才从乡村要赶到城里,就骑了一只驴子赶路,到目...

罪恶生死凡夫,只配下品下生吗

问: 念佛行人,在只能粗持五戒的基础上,能上品上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