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醒法师《拜佛要诀》

大醒法师  2012/01/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为什么要拜佛

佛教徒为何要拜佛呢?是佛需要我们拜吗?还是我们需要拜佛?

佛就是觉者。觉就是对一切事、理都明白清楚的人,他了知宇宙中千千万万种事物,各种相似与不相似,相同与不相同的生命形态。因为佛对于他们的生活、身体和心灵的习气全部了解,所以能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只要众生肯学习,肯依照他的话去做。

其次,佛还完全了解宇宙间一切生命形态的来龙去脉,也知道生死之间到底是怎么转换?如何转接?因此他能帮助一切众生从各个生命形态转换成另一种他们所企盼的生命形态,让他们能在一种理想的情况下生活。复次,佛还能印证一切,包括花草树木乃至于山河大地,甚至星球、宇宙,一切没有感情、无痛觉、无思考能力,我们称之为无情众生的东西。他们的成住坏空是如何形成的?小至原子,大至石头甚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佛无不知,无一不晓。

至于无情众生与有情众生之间的关系,无论微细或巨大的,直接的或间接的,何者在先,何者居后,以及彼此的依存、互动,他都了然于胸。

佛本是众生之一,经过累劫修行然后成佛。佛的基本条件有三:第一,他能确实了解众生平等,所以他对自己很有信心,却丝毫没有优越感。其次,有很伟大的成就,所以能了解一切宇宙的真相。他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学习、印证。所以他能从众生转为佛。佛有很大的成就,但决不执著于已有的成就。当因缘具足时,他还可以放弃他的成就,所以正法明如来,放弃了佛位,退归菩萨位,以寻声救苦的观世音大士身份,来护持法藏比丘,成就西方极乐世界。第三,该他做的,他会当仁不让,但没有丝毫的支配欲。他并不期待别人服从,只是一切尽其在我,尽其所能去成就别人。

既然佛没有丝毫的优越感,所以一定不需要我们拜他。那么,我们佛教徒为什么要拜佛呢?拜佛是一种运动吗?如果是的话,我们看一看,日常生活中所做的运动,到底有什么目的?大概不外乎是为了身心的健康吧!那要怎么来运动呢?所谓运动就是运用各种方式来活动我们的身体、四肢,以及内脏,乃至身体的任何部分,让它帮助我们去除疾病,达到身心安宁,这是运动的最终目的。

大家都知道运动必须要有肌肉,没有肌肉就不能运动。身体哪些部位有肌肉呢?脸部,颈部、四肢、腹部、背后都有肌肉。内脏当中,如心脏就有很强壮的肌肉;胃肠、子宫、膀胱都有肌肉,可是它不听我们支配,所以称作“不随意肌”。肺脏、肾脏和肝脏都没有肌肉。因为没有肌肉,所以不能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大脑,它也没有肌肉,到底我们哪些运动可运动到这些地方呢?

那么拜佛有什么好处呢?刚才谈到内脏中有不随意肌,即不随着你的意志来控制.所以叫不随意肌。幸好我们还有两组肌肉是随意肌,横隔膜和腰大肌。横膈膜上面是肺和心脏,下面是胃肠、胰脏、肝脏、肾脏,膀胱、子宫,卵巢、小肠等。还有两条很粗很壮的肌肉,叫做腰大肌,它约在脊椎骨中间,横膈膜后面的地方,它粘在脊椎骨,斜斜的往前下方走,走到骨盆的中间附近。

从侧面看,横膈膜就像把我们的身体切成上下两半,腰大肌它是从下半部斜斜的横切我们的身体。如果这两组肌肉可以运动,那就相当理想,因为当横膈膜上下运动的时候,它就可以按摩我们的肺脏。从气管下来,直到心窝的地方,这里有一个穴道,中医叫做膻中。气会膻中,它从这里分成两条支气管跑到肺脏里去。我们呼吸时,气体的进进出出,都要经过总支气管。横膈膜如果得到很恰当的运动,就可帮助肺脏下面的三分之一废气、脏气排出来。氧气可以下到肺脏的下面三分之一。横膈膜的上下运动,活动量够的话,连肺部上面的三分之一都可换气。所以横膈膜对肺脏很重要。它恰当的上下升降,就叫做腹式呼吸。横膈膜的上下运动还可以按摩心脏、肝脏胃、胰脏和脾脏。

再下面一点的子宫、卵巢、膀胱、小肠、大肠等就要靠腰大肌了。腰大肌与脊椎骨相连,刚好靠近肾脏动脉的后方。当我们手握紧,肌肉就会鼓起来,显出它的弹性和硬度,这叫肌肉收缩。腰大肌运动就是腰大肌在收缩,因为它的前面还有内脏,这时一运动,它就绷紧,所以肾脏的动脉和静脉就好象给夹住了。一松一紧形成了运动。一夹一放,因此血就会冲进冲出,肾脏好象被冲洗一番。沿此而下,此肌肉旁边有很多血管,分别延伸到内脏、肠子里去。因此横膈膜与腰大肌的运动是多么重要啊!

那么,我们如何让横膈膜与腰大肌来运动呢?就是拜佛。拜佛的时候,第一个动作,上身前屈,这时上半身与下半身形成九十度,头也是水平的,既不垂也不仰。身体形成这个姿势时,腰大肌下半部便收缩,这时它就把横膈膜拉下来,再配合身体前面的腹直肌,后面的背肌放松,人就是九十度鞠躬,此时横膈膜运动与腰大肌下半截运动,跪下去五体投地后再起来时,主要就是要运动腰大肌的上半截。如何能让腰大肌的上半截收缩放松呢?这时必须要用脚大趾,用它踮起来使臀部提高,如此腰大肌上半截收缩.就能把下半身提起来。

拜佛含有很深奥的道理,拜佛务必注意细节,需要有人好好指导。我们注意拜佛的一些动作细节,当三体投地拜下去时,正确的姿势应该是脚背贴着地面:站起来时,则用大脚趾尖一踮,臀部提高(身体不可往后退),然后站起来。

再谈到如何运动大脑?它关系到我们的生命和智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所谓运动,就是让大脑能够动。你怎么运动它呢?大脑里边有一个很小的器官内分泌腺,其中对人类特别重要的,叫做脑下垂体。它关系到我们的免疫系统。它是内分泌的总司令,所以佛教就教我们要五体投地。经过人类几千年来的试验考证,我们知道大拇指和大脚趾的腹面,就是我们脑下垂体的反应区,所以拜佛时脚趾尖踮高,把身体撑起来,就可以刺激到脑下垂体。我们这个脑下垂体,很难直接碰触得到,外面有很厚的头盖骨保护着,只好经过经络去刺激它。所以拜佛时,五体投地。首先是大脚趾收到讯息;皮肤底下的神经接受到压力,传达到脑下垂体。然后,弯腰、头着地,翻掌。起身的时候,用手指尖的力量把上半身撑起。

正确的拜佛

拜佛为何要五体投地呢?如果大家能了解拜佛可以健康长寿,使我们大脑得到运动,有助于开智慧的话,自然都会愿意去拜佛。所以拜佛的目的,是为了身体健康,开智慧,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安详,是福慧双修的好方法。

只有了解其中的道理之后,才易于起信,知识分子尤其如是,否则便会误会拜佛是迷信,以为拜佛的人自己不知努力而终日祈求。其实,拜佛若有所求,也只是求自己。明白了这个道理,便无论他的学问多大,社会地位多高,也会在佛前心甘情愿五体投地了。所以,不要勉强别人,佛菩萨和法师都不会在乎有没有人拜他。法师是佛的弟子,佛怎么做,他就怎么学。修行人并不希求人家向他拜,只是传统已经形成,只好让人家运动、运动,开开智慧罢了。

在佛教里,拜的学问是很大的!拜的人要有学问,受拜者更要有学问,希望从今以后,大家拜佛要心无挂碍。佛是不需要我们拜的,佛要是需要我们拜的话,就不能称佛。为什么拜佛的功德很大?因为拜佛能使身体健康、开智慧,那是千金难买的,这不是功德无量是什么?

我们的一切烦恼痛苦起因于太执著。现在学佛了,以后要放下执著、放弃不好的习气。但是突然间要改也很不容易,要有技巧,必须婉转。尤其劝说别人时,更要如此。因为一执著,心里就没有光明,现在学佛皈依了,拜佛就要面向光明。可是要有技巧,要婉转,所以拜佛时,五体投地之后,接着手要提起来转一个弯,再张开,这是象征得到光明。在双掌着地时,手掌向里面不是黑暗的吗?当很婉转地张开就得到光明了,这表示接受到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摩诃萨的慈悲智慧。然后握拳,这时不叫执著,叫做把握。你“把握”了,就不要只放在自己的口袋,你还要很婉转、有技巧的还诸大地,因为大地培育了众生及一切生命形态。在顶礼拜佛时,要将我们的无明烦恼等执著,很婉转、很善巧地放下,同时把握慈悲智慧;除自己受用外,还要回向在大地生长的一切众生。然后就用手指尖撑起上半身。为什么要向内转?因为从心里面向内心求,向内心去反省。你有了智慧光明、慈悲喜舍,你便要向外弘扬。除了这表法,它还有另外一种意思:我们手的内侧有三条经络。第一条是肺脏跟淋巴系统,中间的一条是血管跟神经系统,第三条是心脏系统跟小肠消化吸收系统。惟有这样提起来转一个圈,才能完全发挥两面肌肉的运动。

为什么有的人平常做早晚课时,或参加法会诵经持咒拜忏时会喘气?因为不懂技巧。无论念佛、诵经、唱赞都有一定的技巧与方法,这是让我们训练呼吸。人的一生过程与呼吸有极密切的关系。譬如持名念佛,就是称念阿弥陀佛,执持佛的名号。持名念佛法门有一口气多念,有多口气(换气)多念,有用上气念,也有用下气念;不懂的人就上气不接下气地念,因此就会喘。为何容易喘呢?原因就是没有拜佛,就算有拜佛,也不懂要领。如果能用正确的姿势来拜佛,能量场就会扩大,呼吸就会顺畅,气血就容易流通。

学佛皈依后,第一件事就是好好的拜佛,能够一天拜一百零八拜,不气喘,不脸红,然后才开始打坐,诵经、持咒、念佛等等,这样效果就不一样了。

佛遍十方

至于拜佛要朝哪个方向?其实,方向是出于我们人类的错觉。为什么有东方与西方?因为古代的人,眼见日出日没,便订立太阳升起的地方为东方,太阳下去的地方为西方。他们一直以为太阳是环绕着地球转,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也是我们人类的骄慢心使然。

在《医缘说法》这本书中,谈到何处是西方?在地球上不同的地区,东西南北,就有不同的电磁场与能量场。譬如大气层里,上面的气层与下面的气层,压力不一样,因为压力不一样,就形成交换。上面的气压高就往下,下面的气压高就往上。

成佛、成菩萨,必须要证悟《心经》中的四句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假使套上代数的一个方程式,以色就是物质,空就是能量来代替,则变成“物质即是能量,能量即是物质,物质不异能量,能量不异物质。”而物质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所以佛菩萨都必须经历《心经》这四句经文的修证,然后才可以凭着自己的愿力,成就佛净土,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拜佛应该朝那个方向,真要考据的话,是有方向的,我们人体也是个电磁场,地球也有电磁场,人类彼此间有关系,但不会绝对的互相影响。同理,大气里边有电磁场、能量场的交换,它与我们虽有关系,但不是绝对的影响到我们。液体、河流、大海也是如此。如佛经中便记载著人类是有电磁场的。

《观无量寿佛经》和《无量寿佛经》中谈到,只要证悟到声闻乘,身体就会放光,放光的范围有八尺。证悟到菩萨的境界,他的电磁场就有几千里。所以,佛教仪规中的一举一动,乃至任何法器佛像,都含藏大量讯息,包括知识、经验、智慧及宇宙的奥秘都在其中。我们拜佛时,常常看到佛像后面有圆光的表证,那是佛光,表法.也是电磁场。因此,在不同地方拜佛,只要心很虔诚,便会有感应,所谓感应就是和佛菩萨的电磁场重叠。两个电磁场、能量场碰在一起,通常只有两种情形出现,第一种是频率一样,互相重叠,互相增强;第二种是两者频率互相抵消。

广钦老和尚是当代的高僧,他在山洞中修行,老虎都来护法。本来只是公老虎来,后来还带着母老虎、小老虎一起来,何以致此?因为他能改变老虎的电磁场,使他们生起慈悲心,猴子也来献果,鸟也来献花。

我们不能否定大自然的环境学,但是,千万不可迷信,拜阿弥陀佛一定要向西拜吗?要知道佛的法性遍十方,无所不在,我们学佛修行,如果修到连常识都没有了。岂不太遗憾了吗?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礼佛拜佛的殊胜功德

礼佛是一种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愿令一切佛弟子从中得...

拜佛含蕴深奥医学原理

我还有一点经验也许可以提供给您们参考一下,也许在病...

岂能一日不拜佛

《普贤行愿品》的第一大愿是礼敬诸佛,可见佛法修持要...

如何正确的拜佛和念佛

佛教中念佛的方法有很多种,今天我们来介绍一种五点记...

拜佛有三层意义

一般人拜佛,多为追求财势名位及健康等利益,但是,有...

每天拜佛的重要性

我们每天修行,必须要有一段时间来礼佛。礼佛一方面降...

拜佛姿势图解

第一.站立姿势.轻轻合起双掌,手指并拢,手肘自然弯...

十种礼佛方法

今课要讲的,是拜佛的心态。身体端正,心恭敬专注。身...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

楞严经卷第一 楞严经卷第二 楞严经卷第三 楞严经卷第...

【注音版】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达观法师:无常观偈语

一切法相,梦幻泡影,似露似电,应起正观。 身心世界,...

心念与疾病有何关联

问: 佛法中提到病由业生,业由心生,心念与疾病的关...

不是遗传,这是共业,就是自作自受

这个无明呢,就是微细的愚痴,微细的愚痴就是对于一切...

善良的美丽

有一种美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需要我们用心来感...

【佛教词典】果

1、由前因而生的后果。   2、由道力而证悟的果位。...

【佛教词典】释家写经字数

(仪式)宋赵彦卫擫云麓漫钞曰:释氏写经一行,以十七...

「烧头香」与「撞头钟」的宗教内涵

在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春节的年味。每到农历正月初一,...

星云大师《伟大的佛陀》

各位法师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今天在座的各位,...

虚云老和尚睡觉打呼噜,但外边的境界都瞒不过他

一般我们只能看到经书上所记述的,五阴净了是何等何等...

本焕老和尚:要成佛就要结众生缘

首座和尚、班首师父、各位执事、各位护法居士: 你们...

汉地寺院常见的佛事与疑问

供斋 第一个,供斋。所谓供斋,通俗地说就是你们拿钱请...

车里的佛像要如何摆法

问: 我在龙华寺请了一尊阿弥陀佛,当时我问寺院里的...

了凡四训:改造命运的窍诀

前 言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居士写给孩子的四篇家...

参禅破宗门三关

过祖师关 参禅人,根器有大小不同,力大直透三关,力小...

死牛食草

有一对老年夫妇,惟生一子,不幸在二十岁时得了绝症,...

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一诚长老安详示寂

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北京法源寺方丈一诚长老一期报...

宏海法师:观无量寿佛经

(第一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

大乘佛法皆说空与不空两方面

常人因佛经中说五蕴皆空无常苦空等,因疑佛法只一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