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发自内心的礼貌

圣严法师  2016/02/1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发自内心的礼貌

人与人的关系是建立在礼貌之上,但是今天社会上懂礼貌的人太少了,发自内心真正懂礼貌的人更少。有些人是为了自己的生意,和自己有利害关系时,不得不说几句有礼貌的话,表现出礼貌的行为,若对于不相干的、疏远的人,却没有礼貌。

在日本,见到人时,一定会互道早安、午安及晚安,孩子要出门上学及回家之时,也都会禀告父母亲。

我曾经在台湾看到一位年轻人等车时,东张西望踩到一位老人家,他一看是一位老人被踩了一脚,便赶快跑,一句对不起的话也不说。老人便追上去对年轻人说:「对不起啊!我的脚吓了你一跳。」这老人是希望年轻人记取这个经验,以后踩到别人要说一声对不起。

站在佛教的立场,有三个礼仪项目:

(一)身仪的礼让、礼敬:佛教徒合掌、军人敬礼、一般人鞠躬都是礼貌,行、住、坐、卧,待人接物中,谦让、诚恳的态度也是一种礼貌。

(二)口仪的赞美、慰勉:有时即使对方错了,也要慰勉一下,对的更应该赞美才是。对方如有二点正确、八点错误,我们应该赞美他对的二点,而慰勉错误的八点,告诉他现在虽错了,但是下次一定会改善。

对父母师长等长辈,对诸佛菩萨乃至祖先,也可用身仪、口仪来表示我们的尊敬。对活着的人要赞美、慰勉,对亡者也该赞美他们在世时的美德。

(三)心仪的真诚、恳切:我们应该用真诚恳切的心来敬上礼下,对人对事都以感恩感谢的心来接触,如果心里不诚恳,任何一个外表的礼仪,做得再庄重都不能感动人。

在任何仪典中,若用物质的浪费来铺张,只是资源的损失,讲究场面,仅是虚荣的满足,不是真正的礼仪。

唯有以真诚恳切的心仪,赞美慰勉的口仪,谦躬整洁的身仪,来举行仪典,才是真正有益于社会的礼仪。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不重视恭敬三宝,会构成灭法的因缘

接着看第二段的申诫: 既知多过,弥须大慎。 至堂殿塔...

我们的生命需要拜佛

礼拜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一种礼仪,相信只要是中国人都...

印光大师:读经须知

何谓恭敬?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

闲置的佛经该如何处理

问: 请来的经书该如何摆放?暂时不用的话又该怎么处理...

佛陀为什么没有主动说法,而是等待众生祈请

我们知道,佛陀在出家的过程是远离人群的,这个过程是...

【推荐】学会欣赏别人,才能得到别人更多欣赏

这个故事是克林顿希拉里在演讲中多次提及的,她在中学...

人为什么会瞋恨

由于他有欲望,当这欲望满足的时候他很得意,当这欲望...

每天拜佛的重要性

我们每天修行,必须要有一段时间来礼佛。礼佛一方面降...

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佛说佛名经

佛说佛名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婆提城祇树给...

【注音版】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

圣严法师《放焰口做什么》

焰口,是指鬼道之中的饿鬼。鬼道众生分为三等: 1.在...

圣严法师:别人不做的工作都由我来做吧

如果你对工作有非你不可的责任和使命感,做起事来一定...

圣严法师的三个安心法

如何才能心安平安呢?圣严法师表示,现在社会普遍有种...

圣严法师:没有一个不变的「我」

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心中诸多的烦恼现象,总是围绕著...

【佛教词典】钵伐多国

钵伐多,梵名 Parvata。七世纪西印度古国名。据大唐西...

【佛教词典】云门一曲

(公案)僧问如何是云门一曲?门云:腊月二十五。见会...

为了我们的健康请尽量素食

1976年,美国成立由参议员乔治麦高文主持的营养与人类...

星云大师开示健康八法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健康的身体,不希望病痛缠身,但健康...

你的贪嗔痴多久能平复

你忽然遇上很大的刺激,心中很烦很气,你看看这个气多...

参禅与念佛法门是异是同

或问蕅益子曰:参禅、教观与念佛法门,同耶?异耶? 答...

世间并没有不好的东西

新近因了某种因缘,和方外友弘一和尚(在家时姓李,字...

圣严法师:面对不想活的人要如何劝说

问: 近日常有自杀的消息,有些人是因日子不好过,生...

忍辱求安

寒山是唐代著名的和尚诗人。他的诗大多富有禅理,令人...

造佛塔与绕塔的功德

塔的历史典故 佛塔,梵文译名是窣堵婆(STUPA),略译...

忙到没有办法休息

由于工作忙碌,现代人常会因过度劳累身体而生病,像我...

为什么只靠佛号,就能把弥陀功德转到我的功德

此则与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

印光大师:临终舟楫(白话文)

佛制亡僧焚化,原本是为了令其离开分段生死的虚假形体...

【推荐】在不坚牢中,求得牢靠的功德利益

过去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世尊教诫比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