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说须真天子经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佛说须真天子经卷第一(文殊师利所报法言称,一名断诸法狐疑法,一名诸佛法普入方便慧分别炤明持)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问四事品第一

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祇树之园给饭孤独精舍,与大众俱。比丘千二百五十人,菩萨万人,及诸欲天子、诸色天子、诸遍净天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于是世尊与无央数百千之众围绕会聚而为说法。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须真天子于会中坐。须真天子察众坐定,便从坐起,整衣服、叉手长跪白佛言:「愿欲有所问,惟佛分别解说其决?」

佛言:「善哉,善哉!天子!为世一切求最上义,乃以此念问多陀竭。所疑便说,恣所欲问!」

须真天子踊跃欢喜即白佛言:「世尊!何谓菩萨得不妄信而志大乘?何谓菩萨所作坚强,得不怯弱?何谓菩萨得无能及最禑之福?何谓菩萨得知无所罣碍之行?何谓菩萨去离冥尘而得智慧?何谓菩萨入众勇辩,得无恐惧?何谓菩萨得所闻义,依而有护?何谓菩萨得依法奥,超绝于俗?何谓菩萨得恭敬顺行佛、世尊教?何谓菩萨得承法教,导利一切?何谓菩萨得不可及神通之慧?何谓菩萨得魔现怪,心不倾动?何谓菩萨得深远智而不可逮?何谓菩萨得不为俗法之所沾污?何谓菩萨得入深行,殊胜无侣?何谓菩萨得知巧方便根,为众说法?何谓菩萨得入脱门,在生死中不与色欲会?何谓菩萨得奇特方便,降伏贡高?何谓菩萨得因缘方便,知诸所作?何谓菩萨得律方便,离诸所见?何谓菩萨得善权方便,长育一切?何谓菩萨得吉祥愿,身意清净?何谓菩萨得忍辱力,心无恚怒?何谓菩萨得波罗蜜,度于彼岸?何谓菩萨得应所乏,饶益一切?何谓菩萨得为一切世人所爱敬?何谓菩萨而得智黠,为人所誉?何谓菩萨所行功德而不可尽?何谓菩萨坚其本要,会得至佛?何谓菩萨常为豪尊,揽持诸法而得自在?何谓菩萨诸所施造辄为作师?何谓菩萨总持众事,无所不了?」须真天子问已,默然。

佛言:「善哉,善哉!须真天子!所问甚深,多所过度于世人民,念持是事以问如来,起菩萨意济脱生死。谛听,谛受!佛当为汝解说其义,踰于所问,疾得是事。」于是天子受教而听。

佛告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不妄信而志大乘。何等为四?一者,以善权方便入于智慧而不动转;二者,以立大哀住无盖慈;三者,以立法义所问能报;四者,以立于道逮得神通,晓知所有。是为四事,菩萨得不妄信而志大乘。」

佛尔时歌颂而言:

「坚住于权方便,  已见慧智无底,
 普弘广行大哀,  慈护人常得脱,
 得义法善方便,  应所报无踬碍,
 神通达道化之,  以得是无能坏。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所作坚强,得不怯弱。何等为四?一者,精进不转;二者,身所行净及净他人;三者,其意纯淑,得至于道;四者,不厌惓于佛法而得成就。是为四事,菩萨所作坚强,得不怯弱。」

佛尔时歌颂曰:

「得坚住于精进,  立中正无两际,
 常清净无垢浊,  身意行口亦尔,
 所作为常纯淑,  以是故乘佛义,
 于请益不厌惓,  常思念于佛法。
 此四事法之上,  是则为微妙持,
 若有坚住法者,  便当得道行径,
 于内外皆已了,  悉逮得道之节,
 在于此三处中,  为法王今不久。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法,得无能及最禑之福。何等为四事?一者,以般若波罗蜜广教授诸菩萨;二者,未发道心者而劝一切令发道意;三者,常行三品愿:一戒、二智慧、三平等,应是事者所作功德而无恚怒;四者,心念于道而无懈怠。是为四事,菩萨得无能及最禑之福。」

佛尔时歌颂言:

「用智慧度无极,  教导于解黠者,
 便以等住于道,  则恒以是道心,
 广劝勉于众人,  皆使令发道意。
 于三品而不转,  若有应于是者,
 便为合于道义。  其一切诸所作,
 是功德遂当办,  稍得依近于道。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知无所罣碍之行。何等为四?一者,有所作常以慧,不为顽佷自用;二者,知一切法因缘所属,离于吾我而无瞋怒;三者,以空法摄护一切;四者,远离爱欲,晓了六情。是为四事,菩萨得无所罣碍之行。」

佛尔时歌颂言:

「所作常以慧,  不佷不自从,
 信用律方便,  所见而不受,
 是法为以空,  终不舍离人,
 行过诸所欲,  内外为已净。
 如是最上法,  四事之所立,
 便得智无碍,  慧度于无极。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去离冥尘而得智慧。何等为四?一者,所闻不厌足;二者,应人所欲而为说法,心无所冀;三者,一切所作如幻,于诸法界慧无所坏;四者,一时发道意,超入法城。是为四事,菩萨去离冥尘而得智慧。」

佛尔时歌颂言:

「常求深学,  闻不厌足,  审观法义,
 应所欲教。  已得总持,  自以意说,
 不复从人,  有所启受。  所作若梦,
 及野马幻,  视一切法,  痴分如是。
 其所修设,  而不坏法,  一发净意,
 便弃苦痛。  如是法品,  甚为殊杰,
 是经尊特,  常当亲近。  去离冥尘,
 而得慧明,  游于三世,  譬如日光。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入诸勇辩,得不恐惧。何等为四?一者,得陀隣尼念持不忘;二者,语能报诸所问,皆断其狐疑;三者,以大哀教授一切,使入空;四者,所作离于魔事,便得神通之智。是为四事,菩萨入众勇辩,得不恐惧。」

佛尔时歌颂言:

「已得于总持,  所闻而不忘,
 语报坚诸问,  皆断众狐疑,
 大哀广教授,  一切无所有,
 神通为已达,  魔欲不能制。
 如是四事法,  则为应菩萨,
 于是无恐畏,  在众住不惧。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所闻义,依而有护。何等为四?一者,诸所闻者皆悉持之,于所闻、无所闻,亦无力,亦无持,亦无所至;二者,诸所音声非是正行,皆远离之,诸法皆解脱等,若如称义,议如响;三者,若闻他方有深经,轻身往求;四者,已入寂静义而无有愦閙。是为四事,菩萨得所闻义,依而有护。」

佛尔时歌颂言:

「虽欲多闻法,  不听采其义,
 无闻亦无力,  因义是其要。
 三界诸音声,  皆非正道行,
 响等譬如称,  知义亦如是。
 于是得闻听,  观受奉其义,
 无使身自行,  彼说闻欢喜。
 其义最第一,  法寂无愦义,
 用是深法行,  禀承敬其义。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依法隩,超绝于俗。何等为四?一者,聚会众人而为说法;二者,于大众中为现无常事;三者,劝大祠祀者,使为觉愿;四者,常欲舍诸所有,止空闲处。是为四事,菩萨得依法隩,超绝于俗。」

佛尔时歌颂言:

「在于大城,  常处其中,  因其黠慧,
 而为说法。  住身大会,  建立众人,
 淫放逸中,  为现无常。  会于大祠,
 彼我等佐,  因祠劝助,  用已觉故。
 与无有俱,  常念舍离,  心常愿求,
 处在空闲。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恭敬顺,行佛、世尊教。何等为四?一者,心常在道,究竟不离;二者,所闻受持,念未曾忘;三者,所许如言,有求不逆;四者,习于空无,入一切法。是为四事,得菩萨恭敬顺,行佛、世尊教。」

佛尔时歌颂言:

「身更诸苦痛,  道意终不转,
 得闻入法要,  是则大导师。
 心口有所许,  身行亦如言,
 习诸空无慧,  入众智黠法。
 奉行如法教,  得离淫怒痴,
 不懈不中止,  无恚亦无懊。
 十方称名誉,  歌叹其功德,
 若应顺此教,  法慧无过者。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承法教,道利一切。何等为四?一者,受空身住,能为众会广说大法;二者,已自调心,去离淫欲而得泥曰,复令会者调心止欲,说泥洹法;三者,自身所作满足至道,复令一切立摩诃衍;四者,自身求法,已畅众妙,复教于人,令求索法。是为四事,菩萨得承法教,导利一切。」

佛尔时歌颂曰:

「教授于人,  令受空要,  调心止欲,
 得住泥曰。  有德至尊,  及大神足,
 以法布施,  示人觉乘。  所为已具,
 至于道心,  于众立人,  使至大乘。
 常求于法,  便合义力,  为众说法,
 亦不增减。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不可及神通之慧。何等为四?一者,日日修梵四净之行;二者,常止宿于空闲之处;三者,深入于法忍;四者,身心而等慧。是为四事,菩萨得不可及神通之慧。」

佛尔时歌颂言:

「日修梵行,  以自兴立,  常乐空闲,
 处于清净。  已入深法,  便至于道,
 身心平等,  自致得慧。  已合如是,
 于行如等,  于五神通,  为已得达。
 飞到十方,  住诸佛前,  多所育养,
 于一切人。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魔现怪,心不倾动。何等为四?一者,住四禅者,皆令入空;二者,常以大哀不舍一切;三者,供施三宝精进不绝,常不厌足;四者,以沤和拘舍罗故,六波罗蜜而得坚住。是为四事,菩萨得魔现怪,心不倾动。」

佛尔时歌颂言:

「空无思想住,  建立道四禅,
 常以无极哀,  令众安入义。
 其于法宝贯,  不截亦不断,
 应诸度无极,  则是权所引。
 意尊无能坏,  坚住而不动,
 一切诸四魔,  皆悉为之伏。
 遍见诸庶人,  在魔罗网中,
 示于泥洹道,  皆令发是乘。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深远智而不可逮。何等为四?一者,常思惟入深法;二者,非义之事常悉舍离;三者,常忧念一切,便得合法议;四者,能调刚强,开解愚冥,得佛无碍智。是为四事,菩萨得深远智而不可逮。」

佛尔时歌颂言:

「意常思惟,  入于空法,  放舍非义,
 常合正义。  已入是念,  忧劳一切,
 得深远智,  则意之最。  得调刚强,
 开伏曚冥,  令发起意,  立摩诃衍。
 神通之智,  皆为已办,  得智深远,
 不可逮觉。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不为俗法之所沾污。何等为四?一者,若得利、若乐、若有名、若叹誉,不以喜悦;二者,若无利、若苦、若无名、若谤毁,亦不以忧;三者,依受五阴,护养一切;四者,若得受阴者,示现空聚处。是为四事,菩萨得不为俗法之所沾污。」

佛尔时歌颂言:

「若有利及名誉,  便已得一切乐,
 有如是称叹者,  心亦不以为喜。
 若无利无名苦,  有智者不以忧,
 如莲华无沾污,  于世行亦如是。
 若受阴用是义,  以将护养一切,
 已能灭尽诸阴,  计念之若如幻。
 于世行随其法,  不为俗所沾污,
 令一切得乐义,  以戒德为涂香。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入深行,殊胜无侣。何等为四?一者,是身亦无人;二者,是人亦非人,三者,诸法皆静寞;四者,慧无所着。是为四事,菩萨得入深行,殊胜无侣。」

佛尔时歌颂言:

「是身亦非身,  是人亦非人,
 法静亦如是,  慧亦无欲着。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知巧便根,为众说法。何等为四?一者,便得神通;二者,其慧无所罣碍;三者,得辩才之智;四者,本愿已净。是为四事,菩萨得知巧便根,为众说法。」

佛尔时歌颂言:

「神通已为达,  其慧无罣碍,
 辩智常如此,  本愿毕清净。
 已知见人根,  如应为说法,
 听者辄闻受,  不疑怪泥洹。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入脱门,在生死中不与色欲会。何等为四?一者,得住于空聚,若见系囚便度脱之;二者,得立无想,诸着行者皆度脱之;三者,逮得无愿,安和定隐,将育一切;四者,得沤和拘舍罗,以智慧示现诸法。是为四事,菩萨得入脱门,在生死中不与色欲会。」

佛尔时歌颂言:

「已得空于聚,  系囚即解脱,
 已立于无想,  度诸想着行。
 已得于无愿,  安详和定隐,
 随众所生处,  将育于一切。
 权慧开化人,  则住度脱门,
 具足以时入,  不止无色界。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奇特方便,降伏贡高。何等为四?一者,普视悉见知诸法界;二者,了生死本,以法度脱之;三者,悉知身欲本;四者,习于泥洹,不疑诸法。是为四事,菩萨得奇特方便,降伏贡高。」

佛尔时歌颂言:

「普察悉见知,  一切诸法界,
 终无偏恨心,  所视悉平等。
 至于身之本,  处欲而自在,
 已知殊特便,  以权应而说。
 一切无所习,  诸法皆灭度,
 不生无所趣,  所有为都尽。
 不慢不自大,  降伏诸贡高,
 一切以巧智,  皆使入泥洹。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因缘方便,知诸所作。何等为四?一者,布施得豪富,因此便致是;二者,持戒得生天,因此便致是;三者,博学成大智,因此便致是;四者,止观离生死,因此便致是。是为四事,菩萨得因缘方便,知诸所作。」

佛尔时歌颂言:

「布施得豪富,  缘是则果报,
 持戒生天上,  缘是则果报,
 博闻慧无欲,  缘是则果报,
 道观无识着,  缘是则果报。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律方便,离诸所见。何等为四?一者,在有常中心得无着;二者,在无常中意不有异;三者,见诸起者及生死本,乃从十二因缘合会生,其已见知,不作是事;四者,视诸起灭及生死灭,乃从十二因缘离散灭,其已见知,处于三界不作灭事。是为四事,菩萨得律方便,离诸所见。」

佛尔时歌颂言:

「见计有常者,  为示无常事,
 在于无常中,  为现中正法。
 若为一切人,  广说因缘意,
 其闻十二事,  心普得清净。
 一切诸十方,  世尊所可说,
 痴为生死本,  上下从是起。
 诸可所起者,  亦终不复灭,
 因缘皆已尽,  不与十二会。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善权方便,长育一切。何等为四?一者,一切人是我所,皆为示现其道;二者,所作功德而不厌足;三者,住于生死,无求泥洹无;四者,随诸所乐而入度脱之,以权行,不为爱欲所污。是为四事,菩萨得善权方便,长育一切。」

佛尔时歌颂言:

「坚于一切人,  使住于道觉,
 诸所作功德,  不念欲中止。
 在于生死中,  而为求灭度,
 如其所好乐,  因是而济脱。
 心意常当念,  亲近于是法,
 善权方便故,  都以晓了知。
 恒志在养护,  无数诸人民,
 揽持一切智,  皆使疾逮得。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吉祥愿,身意清净。何等为四?一者,无悭贪;二者,施不择时与;三者,坚于戒;四者,身意所作常愿于道。是为四事,菩萨得吉祥愿,身意清净。」

佛尔时歌颂言:

「心质朴不悭,  持戒净无瑕,
 坚住而不动,  譬如须弥山。
 身意之所作,  常愿于觉乘,
 今得吉祥应,  如是得不久。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忍辱力,心无恚怒。何等为四?一者,待遇一切人如父母爱其子,亦如自身无异;二者,若得苦痛、挝捶、割剥,计无有身而不愁忧;三者,已得解空,离诸所见;四者,身所行恶常自责悔,他人所作见而不证。是为四事,菩萨得忍辱力,心无恚怒。」

佛尔时歌颂言:

「视一切如身,  若父母爱子,
 常持大慈意,  照育诸人民。
 若有起恨心,  则觉随而灭,
 已解了于空,  能为第一忍。
 若身有短恶,  常深自责悔,
 及见他瑕秽,  终不证其阙。
 一切诸人民,  吾当尽度脱,
 在于夜梦中,  未曾起恚心。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波罗蜜,度于彼岸。何等为四?一者,所作福无央数;二者,所作慧无有限;三者,以一波罗蜜满诸度无极;四者,发意作功德不求余,但愿一切智。是为四事,菩萨得波罗蜜,度于彼岸。」

佛尔时歌颂言:

 所作福无厌足,  如众流归于海,
 修智慧无限量,  已得住于佛乘。
 则持一度无极,  满足诸波罗蜜,
 凡发意所作为,  常愿求于正道。
 已得度于彼岸,  诸度无极亦尔,
 则便入泥洹城,  如是得不为难。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应所乏,饶益一切。何等为四?一者,有无尽宝藏;二者,有无穷法教;三者,神通为已达;四者,心平等,譬如地。是为四事,菩萨得应所乏,饶益一切。」

佛尔时歌颂言:

「其福藏无有尽,  法教化亦无穷,
 神通智达无碍,  心平等其若地。
 如是法难称量,  已于道而得住,
 如是者多饶益,  便疾得至于佛。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得为一切世人所敬。何等为四?一者,行四梵行;二者,行四恩救摄一切;三者,有四谛慧;四者,得四无所罣碍:一义、二法、三次第均、四报答。是为四事,菩萨得为一切世人所敬。」

佛尔时歌颂言:

「如梵住行四净,  常乐施于四恩,
 已得有四谛慧,  用供养一切人。
 因是恩已得度,  应教授而说法,
 以恩行合会人,  用是故见敬爱。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而得智黠,为人所誉。何等为四?一者,多闻具足,不犯于戒,得无所疑;二者,已得乐止,安而无害;三者,已得寂寞,诸根便定;四者,自身已得安隐而无所贪,所作不自侵,悉逮见知。是为四事,菩萨而得智黠,为人所誉。」

佛尔时歌颂言:

「闻已具便受持,  以自戒度彼岸,
 如是者无所疑,  得乐止安隐处。
 已止宿在空闲,  则诸根用寂定,
 身已安无所贪,  悉逮见诸自侵。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所作功德而不可尽。何等为四?一者,已信得丰饶;二者,已精进得丰饶;三者,以大哀得丰饶;四者,所作功德但愿大乘。是为四事,菩萨所作功德而不可尽。」

佛尔时歌颂言:

「已信得坚住,  无能动摇者,
 常修精进行,  从是得大力。
 无尽之大慈,  及与无极哀,
 常为一切人,  行于广大道。
 以如是之故,  得无尽功德,
 稍稍复增益,  遂至不可量。
 如月盛满时,  净好无瑕秽,
 常在众星中,  其明无能蔽。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坚其本要,会得至佛。何等为四?一者,如口所言,身、意不异;二者,已受持要;三者,心已安隐,得住于道;四者,意得坚强,若如金刚。是为四事,菩萨坚其本要,会得至佛。」

佛尔时歌颂言:

「口之所言,  所作亦尔,  若已敬爱,
 奉持正要。  为已安住,  于此道意,
 其身坚强,  譬若金刚。  如是则为,
 四事法行,  智黠之人,  常修是事。
 意不犹预,  为已得定,  已坚其要,
 会得至佛。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常为豪尊揽持诸法而得自在。何等为四?一者,得于智力而无欲力;二者,得黠慧力,离诸痴冥;三者,心得自在,不随魔教;四者,为得总持,随人所乐而为说法。是为四事,菩萨常为豪尊揽持诸法而得自在。」

佛尔时歌颂言:

「已智力得勇慧,  为不随爱欲力,
 黠慧力消痴冥,  已度脱诸所见。
 心已尊魔皆伏,  得总持应问答,
 教授众不自侵,  已是故疾得尊。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诸所施造辄为作师。何等为四?一者,不瞋恚;二者,常恭敬于人;三者,不淫泆;四者,意纯淑。是为四事,菩萨诸所施造辄为作师。」

佛尔时歌颂言:

「心念无淫恚,  常住于恭敬,
 纯淑得至道,  为师敷要慧。
 造匠众方便,  于世世之上,
 世人咸归仰,  一切头面礼。

「复次,天子!菩萨有四事行,总持众事,无所不了。何等为四?一者,已通于智,于智中游无所不过;二者,所说十方诸佛皆闻其音佛寻报赞;三者,皆已离诸无功德法;四者,皆已得诸功德正法,即便逮得世雄印。是为四事,菩萨总持众事无所不了。」

佛尔时歌颂言:

「神通为已达,  飞行净众尘,
 其智甚广大,  普等如虚空。
 一切诸如来,  皆见闻其音,
 报答悉满足,  其音无缺减。
 诸非功德业,  为已悉远离,
 爱庆得吉祥,  立诸功德本。
 已住如此者,  为能光是法,
 于是功德中,  皆无自侵者。」

佛说此四事章句言时,万二千人发无上正真道意,五千菩萨得无所从生法忍。尔时三千大千刹土六反震动,其大光明无所不照。

佛说须真天子经卷第一

此经第十九幅末二行,人发无上正真道意之下,五千菩萨之上,丹本有为转法轮甘教慈教,乃至于泥越行永不泥越等,凡三十八行;宋本可五十行经,详其文相,首尾疣赘,皆不稳当,捡之即是下文宋本第三卷、丹本下卷,分别品第八之末文耳。丹本重安于此,错矣,故不添之。请详其致。


上篇:胜思惟梵天所问经

下篇:佛说魔逆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经集部目录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阙译人名今...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

【注音版】大方广佛华严经(81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悲咒注音版

1)南na 无mo 喝he 啰la 怛dan 那na 哆duo 啰la 夜ye...

修行道地经

偷迦遮复弥经晋名修行道地卷第一(并序) 造立《修行道...

佛说希有挍量功德经

佛说希有挍量功德经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 如是我闻:...

佛说八阳神咒经

佛说八阳神咒经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

佛说阿难四事经

佛说阿难四事经 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 闻如是: 一时,...

法句经

法句经卷上 尊者法救撰 吴天竺沙门维祇难等译 无常品...

佛说五王经

佛说五王经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昔有五王,国界相近,...

【注音版】供灯仪轨

供灯仪轨...

佛说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

佛说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 后汉临淮沙门严佛调译 佛言:...

佛说幻士仁贤经

佛说幻士仁贤经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

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

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 径山沙门语风圆信无地地主人郭...

佛说信佛功德经

佛说信佛功德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归命...

【注音版】佛说妙色陀罗尼经

佛说妙色陀罗尼经...

前进需要勇气,拐弯需要智慧

从每个人成长的轨迹来看,人生天地间,路路九曲弯,从...

【推荐】修行无别修,贵在识路途

说到用功、了生死,何谓生死?又如何了法?古人讲修行...

生死心切,道心就自然好

今天在禅堂里面种的是般若因,所以禅堂里面称智慧堂,...

另类的放生人

以前我去买小鱼小鸟,总是对卖主不屑一顾,有一种高傲...

弘一大师《授三皈依大意》

授三皈依大意 第一章 三皈之略义 三皈者,皈依于佛法...

祭祀祖先应该用素食

食肉一事,大是怪事,但以习行既久,不知其非,反以为...

白昼举烛

古时候有一位梵志,通达多种经典,很有学识,是位颇具...

生死无常,念佛之人自然得庇佑

前天中午,姐姐打来电话,我听她的声音有些异样,以为...

盘山宝积禅师的悟道因缘

幽州盘山宝积禅师是唐代高僧。与其他高僧的悟道因缘不...

勇悍精进无懈怠的常精进菩萨

常精进菩萨,又名常应时菩萨,以修行精进波罗蜜为最胜...

曾修无量福,今得礼尊足

【我闻遍知海。真实德无边。度脱诸有情。心欢喜敬礼。...

居士的正淫范围及其意义

男者俱通自他。非支分者,谓除产门所有余分,马鸣阿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