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四十七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四十七

迦旃延子造 五百罗汉释

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

智犍度八道品上

问曰。四道体性是何。答曰。是五阴四阴性。若在禅地是五阴。在无色定是四阴。此是四道体性我相物分。

已说体性。所以今当说。何故名道。道是何义。趣向正义是道义。趣向涅槃城义是道义。苦迟慧道者。问曰。无漏道非苦受不与苦受相应。何故名苦耶。答曰。诸边无色道难生故名苦。根本禅道易生故名乐。云何诸边无色道难生耶。答曰。欲界烦恼及业系缚故。多用功。乃生未至禅。如人被缚。多用功力。乃能自解。彼亦如是。或有修不净观生彼地者。或有修安那波那念生彼地者。修不净观者。或于十年或十二年中。常观白骨。或有能生彼地者。或不能生者。修安那波那念者。若于十年若十二年中。常数息。或有能生彼地者或不能生者。已离欲爱。不多用功。能起初禅现在前。初禅异心心数法灭。异心心数法生。灭麁心生细心。觉俱心灭。观俱心生。如人以木折木多用功然后乃折。初禅亦尔。异心心数法灭。异心心数法生。麁心灭细心生。觉俱心灭。观俱心生。已离初禅欲。不多用功。起第二禅现在前。第三第四禅亦如是。问曰。离第四禅欲。亦不多用功起无色定现在前。何故名苦道耶。答曰。无色定是微细法。或有言无无色定者。如多毗婆居士。往诣尊者阿难所。作如是问。尊者阿难。我是在家之人。长夜乐着色声香味触。闻说无色众生。心生怖畏。如临大坑。云何名众生而无有色根本禅是乐道。如二人俱至一方。一从水道。一从陆道。虽俱至一方。从水道者乐。非陆道者。诸众生离欲亦如是。或依诸边无色定。或依根本禅。虽俱得离欲。依禅者乐。非诸边无色定。复次有二种乐故名乐。谓受乐猗乐。三禅中有猗乐受乐。第四禅虽无受乐。而猗乐多胜。余地二种乐。复次有二种乐故名乐。谓旧乐客乐。旧乐者。住禅起禅现在前。客乐者。住禅起无色定现在前。余说禅乐相。如上四禅中广说。问曰。何故名迟。答曰。以得此道不能速至涅槃城故名迟。问曰。何故名速。答曰。以得此道能速至涅槃城故名速。问曰。若不速至名迟疾至名速者。有信解脱人速至胜见到者。若信解脱人精勤。见到人不精勤。则信解脱人速有所至。非见到者。如偈说。

 不放逸放逸  睡眠觉寤者
 犹如利钝马  前发者先至

犹如二人俱至一方。一乘疾马。一乘钝马。虽乘钝马。以前发故。先有所至。如是信解脱人。勤行精进。先至涅槃。见到人不勤精进故。后至涅槃。答曰。此中说等行精进者。若等行精进。见到者则先至。问曰。此四道是四阴五阴性。何故说名慧耶。答曰。此道虽是四阴五阴性。以慧偏多故名慧道。如见道是五阴性以见偏多故名为见道。边等智。是五阴四阴性。以智偏多故名智。金刚喻定是五阴四阴性。以定偏多故名定。四道亦尔。是五阴四阴性。以慧偏多故名慧道。云何苦迟慧道。如经说。比丘厌恶五取阴。是名苦迟慧道。问曰。此道缘四谛。何故世尊唯说缘苦谛耶。答曰。应说缘四谛。而不说者。当知此说有余。复次此说始初入法。为说缘苦谛。当知亦说缘余谛。复次佛经说四道方便。不说四道体。四道方便道中。作如是厌恶观集法。经中复说。云何苦迟慧道。答曰。非根本禅所摄钝五根是也。云何苦速慧道。答曰。非根本禅所摄利五根是也。云何乐迟慧道。答曰。根本禅所摄钝五根是也。云何乐速慧道。答曰。根本禅所摄利五根是也。问曰。此道是五阴四阴性。何故但说是根耶。答曰。此中说最胜者五根性。是巧便能成大事故。问曰。为有中根不。若有者此中何故不说耶。若无者佛经云何通。如说诸众生随世而生。随世而长。有下根者。有中根者。有上根者。其上根者。烦恼微薄易可教化。若不闻法则退失善根。答曰。应作是说。无有中根。所以者何。见道有二种。一坚信道。二坚法道。修道中亦有二种。一信解脱道。二见到道。无学道中亦有二种。一时解脱道。二不时解脱道。以无第三道故。无有中根。问曰。若然者。佛经云何通。答曰。受化见圣谛者。或有在初。或有在中。或有在后。在初者名利根。在中者名中根在后者名下根。复次受化见圣谛者。有近有远。或有不近不远者。近者是利根。如憍陈如等。远者是钝根。如须跋陀罗等。不近不远是中根。如舍利弗目揵连等。复有说者。有中根。问曰。此中何故不说耶。答曰。已说在先所说中。若说下根时。中根则在上根中。若说上根时中根则在下根中。是故尊者瞿沙作如是说。中根为在何处。答曰。在下中。所以者何。上中下者名中。复次在上中。所以者何。下中上者名中。复次俱在二中。评曰。如是说者好。所以者何。佛亦是坚法人。辟支佛亦是坚法人。声闻得波罗蜜者。亦是坚法人。彼根尽等耶。以于一道有三种根故。经作是说。以无第三道故。阿毗昙者。则说无中根。是故二说善通。集法经复说。修行广布苦迟慧道。能满足苦速慧道。修行广布乐迟慧道。能满足乐速慧道。问曰。此说何者满足。为说满足根。为说满足离欲耶。若满足根者。苦迟慧道则满足二速慧道。乐迟慧道亦满足二速慧道。若满足离欲者。则迟道满足迟道。速道满足速道。答曰。应作是说。满足根。所以者何。彼经说相似法满足。不说不相似法满足。苦道与苦道相似。乐道与乐道相似。问曰。谁成就几道。答曰。或一或二。谁一耶。答曰。未离欲界欲钝根者。成就苦迟道。已离欲界欲成就二。谓乐迟道。未离欲界欲利根者。成就一苦速道。已离欲界欲成就二。谓乐速道。尊者僧伽婆修说曰。有尽成就四道者。如依根本禅。转根住无碍道时。不舍二钝道。已得二利道。不应作是说。所以者何。若作是说。则坏根坏人。坏根者。亦是钝根。亦是利根。坏人者。亦是信解脱。亦是见到。

◎问曰。谁以此几道能有所作。答曰。或有以一二三四道者。而不于一时。钝根者。离欲界欲时。以苦迟慧道。而有所作。即此人依根本禅。离禅欲时。以乐迟道。而有所作。信解脱人。依根本禅。转根作见到。复依根本禅。离禅欲以乐速慧道。而有所作。复依无色定。离无色定欲。以苦速道。而有所作。复有以四道而有所作者。钝根人。离欲界欲。乃至离非想非非想处欲时。以苦迟道乐迟道。而有所作。于彼离欲退从信解脱。转根作见到。复离欲界欲时。乃至离非想非非想处欲时。以二速道。而有所作。

问曰。谁当得此几道。谁当舍此几道。答曰。或有不当得不当舍者。如一切凡夫人。问曰。此中不应问答凡夫人。答曰。圣人亦有不当得不当舍者。如住本性圣人。若圣人胜进时。乃有当得当舍者。未离欲界欲。得正决定时。苦法忍乃至道法智无所舍。当得一道比忍。当舍一得一。已离欲界欲。依未至禅。得正决定时。苦法忍乃至道法智无所舍。当得一道比忍。当舍一。当得二。若依上地。得正决定时。苦法忍乃至道法智无所舍。当得二道比忍。当舍二。当得二。须陀洹向斯陀含果时。方便道。五无碍道。五解脱道。无所舍。当得一。第六无碍道。当舍一。当得一。斯陀含向阿那含果时。方便道二无碍二解脱道无所舍。当得一第九无碍道。当舍一得二。离初禅欲。乃至离无所有处欲。方便道无碍道解脱道无所舍。当得二。离非想非非想处欲时。方便道八无碍道八解脱道无所舍。当得二第九无碍道。当舍二得二。是说离欲法。转根时未离欲界欲。信解脱转根作见到。方便道无所舍。当得一无碍道。当舍一得一。已离欲界欲。信解脱转根作见到时。方便道无所舍。当得二无碍道。当舍二得二。时解脱阿罗汉。转根作不动时。方便道八无碍道八解脱道无所舍。当得二第九无碍道。当舍二得二。未离欲界欲圣人。起无量初一解脱初四胜处不净安那波那念念处时无所舍。当得一。已离欲界欲圣人。起无量解脱胜处。一切处不净安那波那念念处修熏禅起通时。五无碍道三解脱道。起无碍无诤愿智般多俱置空无愿无相空无愿无相三昧灭定微细想时无所舍。当得二是说胜进时。退时者阿罗汉起色无色界结退当舍二得二起欲界结退时。当舍二得一。离色界结阿那含。起色界结退时。当舍二无所得。即此阿那含。起欲界结退时。当舍二得一。退斯陀含果时。舍一得一。

如说有四种人。一现法迟身坏速。二现法速身坏迟。三现法迟身坏迟。四现法速身坏速。问曰。如说。有现法迟身坏亦迟有现法速身坏亦速。此事可尔。若说现法迟身坏速者。此则不然。所以者何。圣人易世尚不退不转根不生色无色界。何况有现法速身坏迟耶。答曰。此中不说退。亦不说转根者。但说精勤不精勤者。若现身精勤身坏不精勤。是说现身速身坏迟。若现身不精勤身坏精勤。是说现身迟身坏速。若现身不精勤身坏亦不精勤。是说现身迟身坏亦迟。若现身精勤身坏亦精勤。是说现身速身坏速。

经说有四种道。一不堪忍道。二堪忍道。三调伏道。四寂静道。不堪忍道者不堪忍寒热饥渴蚊虻虱蚤诸虫等他人恶语非理之言。身生种种苦痛。不能堪忍如是等事。是名不堪忍道。堪忍道者。能堪忍寒热等苦。是名堪忍道。调伏道者。是能守护诸根。是名调伏道。寂静道者。无漏圣道。名寂静道。问曰。为前四道摄后四道。后四道摄前四道耶。答曰。后则摄前。非前摄后。

问曰。不摄何等。

答曰。不摄后三道。谓不堪忍道堪忍道调伏道。

经说有四种断。有苦迟慧断苦速慧断乐迟慧断乐速慧断。若断是苦是迟是断以苦以迟故是下。若断是苦是速是断以苦故是下。若断是迟是乐是断以迟故是下。若断是乐是速是断不能利益多人亦不广及人天故是下。世尊所有断。能利益多人。广及人天故。是断最上。问曰。为四道摄四断四断摄四道耶。答曰。展转随相相摄。若断是苦是迟。是苦迟慧道。若断是苦是速。是苦速慧道。若断是乐是迟。是乐迟慧道。若断是乐是速。是乐速慧道。或有说者。四断是无学。四道是学无学。若作是说。四断是无学。四道是学无学者。四道则摄四断。非四断摄四道。不摄何等。不摄学四道。问曰。圣道非下。如波伽罗那说。云何下法。不善隐没无记法。何故说断名下耶。答曰。下有二种。一染污下。二减损下。断虽非染污下。是减损下。是故名下。若断是苦是迟。是说未至禅禅中间三无色定。是说时解脱道。若断是苦是速。是说声闻人。非时解脱道。若断是乐是迟。是说根本禅。时解脱道。若断是乐是速。不利益多人。不广及人天。是说根本禅声闻人。非时解脱道。若断是乐是速。能利益多人。广及人天。是说佛道。是中余者是辟支佛道。为在何分。或有说者。是声闻分。评曰。应作是说。是佛分。所以者何。如佛独觉无师。辟支佛亦尔。复有说者。三断如先。若断是乐是速。不能利益多人广及人天者。说是辟支佛道。若断是乐是速。能利益多人。广及人天。是说佛道。是中余者是根本禅声闻人。非时解脱道。为在何分。或有说者。是辟支佛分。评曰。应作是说。是佛分。所以者何。此根从佛边生故。复有说者。三道是外道法。若断是乐是速。不能利益多人广及人天。是说辟支佛道。若断是乐是速。能利益多人。广及人天。是说佛道。是中余者是声闻道。为在何分耶。答曰。或有说者。在辟支佛分。评曰。应作是说。在佛分。所以者何。此根从佛边生故。复有说者。前三道是外道法。若断是乐是速。不能利益多人广及人天。是说声闻道。若断是乐是速。能利益多人广及人天。是说佛道。是中余者辟支佛道。为在何分。答曰。或有说者。在声闻分。评曰。应作是说。在佛分。所以者何。如佛无师。辟支佛亦尔。

问曰。此四道中。世尊为依何道入正决定得果离欲尽漏。辟支佛。为依何道得波罗蜜。声闻人。为依何道耶。答曰。佛世尊依乐速道入正决定得果离欲尽漏。何以知之。经说摩勒迦子。往诣佛所。作如是问。世尊于此四道。为以何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佛答摩勒迦子言。如来依乐速慧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摩勒迦子便作二难言。是乐道。

云何行种种苦行。言是速道。云何经六年。佛告摩勒迦子。愚人我不以如是威仪所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事故。知如来以乐速慧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渴伽兽角独出辟支佛当知。如佛世尊。为众多出世者。此则不定。尊者舍利弗依苦速慧道。入正决定。依乐速慧道得尽漏。所以者何。依未至禅。入正决定。依第四禅尽漏故。尊者目犍连。依苦速慧道。入正决定。乃至尽漏。所以者何。依未至禅。入正决定。依无色定尽漏故。问曰。何故尊者舍利弗。依第四禅。尊者目犍连。依无色定。得阿罗汉果耶。答曰。尊者舍利弗多行慧故。依第四禅。尊者目犍连多行定故。依无色定。问曰。得波罗蜜声闻人。为尽次第得四沙门果不耶。答曰。尽次第得。所以者何。彼尊者善能解说出入住沙门道果故。问曰。善能解说出入住沙门果道。无有与如来等者。何故不次第得四沙门果耶。答曰。不应于如来作如是问。所以者何。如来本为菩萨时。自在解说四沙门果。胜于尊者舍利弗得尽智时。复有说者。得波罗蜜声闻人。不次第得四沙门果。所以者何。若有先离欲者要退然后得须陀洹果耶。问曰。若然者。云何能善解说四沙门果耶。答曰。此亦无过。如尊者阿难。是钝根人。住于学地。善能解说四沙门果。何况利根住无学地者。评曰。应作是说。得波罗蜜声闻人。尽次第得四沙门果。不以善能解说四沙门果。如恒河沙数得波罗蜜声闻人。尽顺次入正决定。次第得四沙门果法。应如是。

漏尽阿罗汉梵行已立。十种无学道。几成就过去。几成就未来。几成就现在。答曰。若依有觉有观三昧。有觉有观三昧者。是未至禅初禅。依者如先说。初者有二种。一得阿罗汉果初。二时解脱转根作不动初。是中因此二初而作论。应随相而说无学初智现在前。如所说。二时初刹那无过去。所以者何。未有刹那生灭故。已有者。以得果转根故舍。十成就未来。是未来修者。九成就现在。是现在前者。除正见。所以者何。彼刹那中无故。若灭已不舍灭者是无常灭。不舍者舍圣道有三种。如先说。彼不得果不退不转根。依彼地复起圣道现在前。所以复起圣道现在前者。如先说。第二刹那顷。九成就过去。是前刹那生灭者。十成就未来。是未来修者。九成就现在。是现在前者。彼灭已不舍。依无觉无观三昧。无学智现在前。九成就过去。是有觉有观地生灭者。十成就未来。是未来修者。八成就现在是现在前者。除正觉。彼地中无故。除正见。彼刹那中无故。彼灭已不舍。依无色定。无学智现在前。九成就过去。是有觉有观地生灭者。十成就未来。是未来修者。五成就现在。是现在前者。除正见。彼刹那中无故。除正觉正语正业正命。彼地中无故。彼灭已不舍。若入灭定。若起世俗心。九成就过去。是有觉有观地生灭者。十成就未来。是未来修者。现在无入灭定者。无心有心者。能修道世俗心。是有漏无学法。是无漏。彼灭已不舍。依有觉有观三昧无学初见现在前。九成就过去。是与智俱生灭者。十成就未来。是未来修者。九成就现在。是现在前者。除正智。彼刹那中无故。彼灭已不舍。依有觉有观三昧。无学若智若见现在前。十成就过去。是与智与见俱生灭者。十成就未来。是未来修者。九成就现在。是现在前者。若智现在前。彼刹那中无见。若见现在前。彼刹那中无智。灭已不舍。依无觉无观三昧。无学若智若见现在前。十成就过去。是有觉有观地生灭者。十成就未来。是未来修者。八成就现在。是现在前者。若智现在前。彼刹那中无见。若见现在前。彼刹那中无智除正觉。彼地中无故。彼灭已不舍。依无色定。无学若智若见现在前。十成就过去。是有觉有观地生灭者。十成就未来。是未来修者。五成就现在。见现在前者。若智现在前。彼刹那中无见。若见现在前。彼刹那中无智。除正觉正语正业正命。彼地中无故。彼灭已不舍。若入灭定。若起世俗心现在前。十成就过去。十成就未来。现在无。如先说。若依无觉无观三昧无学初智现在前。无觉无观三昧者。是第二第三第四禅。问曰。何故不说中间禅耶。答曰。如先说。依者如先说。初者如先说。无学初正智现在前。过去无。如先说。十成就未来。如先说。八成就现在。除正见。彼刹那中无故。除正觉。彼地无故。彼灭已不舍。如先说。复依无觉无观三昧。无学正智现在前。八成就过去。是前刹那俱生灭者。十成就未来。如先说。八成就现在。如先说。彼灭已不舍。依无色定。无学正智现在前。八成就过去。十成就未来。五成就现在。如先说。彼灭已不舍。若入灭定。若起世俗心现在前。八成就过去。十成就未来。现在无。如先说。彼灭已不舍。依有觉有观三昧。无学正智现在前。八成就过去。十成就未来。如先说。九成就现在除正见。彼刹那中无故。彼灭已不舍。依无觉无观三昧。无学初见现在前。八成就过去。与智俱生灭者。十成就未来。如先说。八成就现在除正智。彼刹那中无故。除正觉。如先说。彼灭已不舍。复依无觉无观三昧。无学若智若见现在前。九成就过去。与智与见俱生灭者。十成就未来。八成就现在。如先说。彼灭已不舍。依无色定。无学若智若见现在前。九成就过去。十成就未来。五成就现在。如先说。彼灭已不舍。若入灭定。若起世俗心现在前。九成就过去。十成就未来。现在无。如先说。彼灭已不舍。依有觉有观三昧。无学若智若见现在前。九成就过去。十成就未来。九成就现在。如先说。若依无色定。无学初智现在前。无色定是空处识处无所有处。依者。如先说。初者如先说。无学初智现在前。过去无。十成就未来。五成就现在。如先说。彼灭已不舍。复依无色定。无学正智现在前。五成就过去。是前刹那俱生灭者。十成就未来。五成就现在。如先说。彼灭已不舍。若入灭定。若起世俗心现在前。五成就过去。十成就未来。现在前无。如先说。彼灭已不舍。依有觉有观三昧。无学正智现在前。五成就过去。十成就未来。九成就现在。如先说。彼灭已不舍。依无觉无观三昧。无学正智现在前。五成就过去。十成就未来。八成就现在。如先说。彼灭已不舍。依无色定。无学初见现在前。五成就过去。是与智俱生灭者。十成就未来。如先说。五成就现在。除正智。彼刹那中无故。除正觉正语正业正命。彼地中无故彼灭已不舍。复依无色定。无学若智若见现在前。六成就过去。与智与见俱生灭者。十成就未来。五成就现在。如先说。彼灭已不舍。若入灭定。若起世俗心现在前。六成就过去。十成就未来。现在无。如先说。彼灭已不舍。依有觉有观三昧。无学若智若见现在前。六成就过去。十成就未来。九成就现在如先说。彼灭已不舍。依无觉无观三昧。无学若智若见现在前。六成就过去。十成就未来。八成就现在。如先说。问曰。何故余沙门果见是无碍道见是解脱道。阿罗汉果见是无碍道智是解脱道耶。答曰。得阿罗汉果时。息一切所作。更不施设方便故。

问曰。学人为有正智正解脱不耶。若有者此中何故不说。若无者佛经云何通。如说。居士莫怖。凡夫愚小。成就邪智邪解脱故。畏堕地狱畜生饿鬼趣。汝已断邪智邪解脱。成就正智正解脱。答曰。应作是说有。问曰。此中何故不说。答曰。法或有唯是法体者。或有是法体亦是支体者。学人唯有法体而无支体。问曰。何故无学正智正解脱立支学人不立耶。答曰。以名义胜故。若以法而言。无学法胜学法。若以人而言。无学人胜学人。复次以无学正智正解脱名胜。无过患故。复次以无学断一切有根本故。复次无学得二种心解脱。一自性解脱。二在身解脱。是故得作四句。有心自性解脱非在身解脱。有在身解脱非自性解脱。有自性解脱亦在身解脱。有非自性解脱非在身解脱。自性解脱非在身解脱者。学心是也。在身解脱非自性解脱者。无学有漏心是也。自性解脱亦在身解脱者。无学心是也。非自性解脱非在身解脱者。学有漏心一切凡夫人心是也。复次无学正智正解脱无障碍故。学人邪智障碍正智邪解脱障碍正解脱。问曰。邪见能障碍正见。何故学正见立支耶。答曰。学人正见。断于烦恼时。犹如铠仗。故立支。复次无学正智正解脱。无相对法故。学人正智。与邪智相对。正解脱与邪解脱相对。复次无学心一切解脱学心。少分解脱。少分不解脱。少分解脱者。是见道所断烦恼。少分不解脱者。是修道所断烦恼。复次若心一切障碍解脱一切障碍处解脱者立支一切障碍者。是五种断烦恼。一切障碍处者。是五种断烦恼。境界学人不尔。余无学功德。广说如杂犍度。问曰。若如所说学人。则有邪智邪解脱。佛经云何通。如说。居士莫怖。凡夫愚小。成就邪智邪解脱故。畏堕地狱畜生饿鬼趣。汝邪智邪解脱。已断成就正智正解脱。答曰。经说无堕恶趣。邪智邪解脱。学人犹有余邪智邪解脱。

佛经说。阿难当知。舍利弗。是聪明比丘。须陀洹所有四支。为须达长者。分别有十种。问曰。云何尊者舍利弗。分别须陀洹四支为十种耶。尊者波奢说曰。一支说有十种。亲近善知识有十种。乃至如法修行有十种。尊者富那耶奢说曰。信是亲近善知识多闻法。正见是正思惟。余是如法修行。尊者瞿沙说曰。信戒是亲近善知识。多闻是闻法。正见是正思惟。余是如法修行。尊者和须蜜说曰。信戒是亲近善知识多闻智慧是闻法。正见是正思惟。余者是如法修行。阿毗昙者。作如是说。信戒施是亲近善知识多闻智慧是闻法。正见是正思惟。余是如法修行。尊者佛陀提婆说曰。须陀洹支者。即是须陀洹支尊者舍利弗为须达长者。分别不坏信有十种。以三事故。一以自体。二以起处。三以所依。以自体者。是信是戒。何者是信戒根本。谓无漏智。无漏善根。以起处者。是正觉依正觉故。长养戒闻施慧所依者是解脱。

问曰。何故名阿罗汉。答曰。阿罗名烦恼汉名杀。以智慧刀杀烦恼故。名阿罗汉。复次更不生诸界诸趣诸生死中。名阿罗汉。复次远离恶不善法故。名阿罗汉。如偈说。

 远离恶不善  安住善住中
 应受世上供  故名阿罗汉

复次应受最胜供养故。名阿罗汉。一切沙门。所应用物。无有不应受者。漏尽者。问曰。如漏处亦尽。何故但说漏尽。答曰。世尊先说漏尽。当知亦说漏处。复次若法是自性断。断已不成就。此法与圣道相妨。圣道不与有漏善不隐没无记法相妨。唯与漏法相妨。若漏断善有漏法。不隐没无记法亦断同一对治故。如灯不与炷油器相妨而与闇相妨。为破闇故。然灯亦燋炷尽油热器。复次以漏难断难除难过。复次以漏是重过患故。复次漏是漏是漏处。流枙缚取使结亦尔。善有漏不隐没无记法不尔。

云何为智。云何为见。云何为慧。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或有说。忍是智。如譬喻者。佛陀提婆作如是说。慧眼初缘境界是忍。后增长是智。是故下智是忍。如人在道行。先生念欲住。然后乃住。慧眼初缘境界时是忍。增长是智是故下智是忍。为止如是说者意。亦明忍非智故而作此论。复次所以作论者。或有说尽智无生智是见性。为止如是说者意。亦明尽智无生智非见性故。而作此论。复次此揵度是智。此中应分别。何者是智性见性慧性法。

◎云何为见。答曰。眼根五见世俗正见学见无学见是也。问曰。眼根何故名见耶。答曰。以四事故名见。一以贤圣人说故。二以世俗人说故。三以经说故。四以世间现见故。贤圣世俗人说者。如说我见是人行住坐卧。若见人颠蹶迷错者。作如是说。如有见邪经说者。佛说。若眼见色。不应分别。是男是女。生于染爱。复说。若眼见色。好不生爱。恶不生恚。复说。若见适意。色不适意。色非适意。色非不适意。色应当观察。复说。若眼见色。不应生爱恚。应生舍心。复说。若见色应当正观是不净法世间现见者。尊者和须蜜说曰。此是世人言说。我现见是事净。现见是事不净。尊者佛陀提婆说曰。经亦说。世人亦说。眼所及识所更。是名为见。五见名见者。以四事故。广说如见揵度见处中所说。世俗正见名见者。以是见性故。学见无学见。所以名见者。以是见性故。如夜有云时见色。染污慧见法亦尔。如夜无云时见色。善有漏慧见亦尔。如昼有云时见色。学慧见法亦尔。如昼无云时见色。无学慧见法亦尔。云何为智。答曰。除见道中忍。余意识相应慧是也。彼有三种。善染污不隐没无记。善有二种。有漏无漏。有漏者。是世俗正见。无漏者。是学无学八智。染污者。是五见及爱恚慢疑无明相应者。不隐没无记者。威仪工巧报生变化心俱者是也。及五识身相应慧。彼亦有三种。善秽污不隐没无记善者是生得善。秽污者。与爱恚俱。不隐没无记者。与报心俱。云何为慧。答曰。意识相应慧是也。彼亦有三种。善秽污不隐没无记善者。有二种。有漏无漏。有漏者。是世俗正见。无漏者。是见道中八忍学无学八智。余如先说。五识相应慧。如先说。已说自体。今当说同异相。若见是智耶。乃至广作四句。是见非智者。眼根见见道中诸忍是也。问曰。何故眼根非智耶。答曰。眼根是色智非是色。复次眼根是非相应非依非行非缘。智是相应是依是行是缘。见道中诸忍。何故非智耶。答曰。是忍非已忍。是观非知是观非已观。是求觅非已足。是施设止息方便。复次忍是疑对治。彼疑得与此忍俱生故。决定义是智义。复次无碍。道解脱道。虽同作一事。不得同在一刹那中生。尊者和须蜜说曰。堪忍故名忍。不可以堪忍是智。尊者佛陀提婆说曰。己见名智忍非己见。是名见非智。智非见者。除五见及世俗正见。诸余意识相应有漏慧。彼有二种。染污不隐没无记。染污者。与爱恚慢疑无明相应者是也。问曰。何故与爱等相应染污慧非见耶。答曰。见所行勐利。彼慧所行不勐利。复次见于缘深入。慧于缘不深入。复次爱相应慧。为二结所覆蔽遍故。二结者。谓爱及相应无明。余亦如是。问曰。不共无明相应慧。不为二结所覆。何以故。不名见耶。答曰。不共无明覆慧重于三结。不隐没无记者。是威仪工巧报生变化心俱者是也。问曰。何故不隐没无记慧非见耶。答曰。见所行勐利。彼慧所行不勐利。复次见于缘深入。彼慧于缘不深入。复次见有势力。彼慧微劣。问曰。如报慧微劣可尔。威仪工巧者。亦有势用。如世尊威仪。毗首羯磨天工巧。乃似愿智所作。答曰。虽极工巧。为邪命所覆。复次虽是极巧。犹为他人所讥言。是处不好五识相应慧。何故非见耶。答曰。见所行勐利。于缘深入。彼慧所行不勐利。于缘不深入。复次见能分别。彼慧不能分别。复次见缘三世及无为。彼慧唯缘现在。复次见缘总相别相。彼慧唯缘别相。复次见于缘数数行。彼慧不尔。复次见于缘筹量观察。彼慧不尔。问曰。尽智无生智。何故非见耶。答曰。见所行勐利。彼智所行不勐利。复次见生时。于施设有所作。彼智生止息方便无所作。如鸟住安隐处。复次见现在前有所求。彼智现前无所求。是故尊者瞿沙作。如是说。于胜法更无所求故。尽智无生智非见。复次一切无漏慧有二种。或对治邪见。或对治无智。复有说者。无漏法三种。或对治邪见非无智。或对治无智非邪见。或对治邪见亦对治无智。若对治邪见非无智者。是见非智。如见道中诸忍。若对治无智非邪见者。是智非见。如尽智无生智。对治邪见亦对治无智者。诸余无漏慧。尊者和须蜜。说曰。尽智无生智。何故非见耶。答曰。若尽智无生智。是见性者。阿罗汉则成就九种道。然佛世尊说阿罗汉成就十种道。问曰。如世俗正见是见性智性。学见是见性智性。无学见是见性智性。若尽智无生智。亦是见性智性者。有何过耶。答曰。若如方便初入法时。世俗正见是见是智。立是正见支。非正智支。学见是见是智。立正见支非正智支。无学见是见是智。立正见支。不立正智支如是尽智无生智体。亦是见是智者。亦应立正见支不立正智支。则阿罗汉成就九种道无十。世尊说阿罗汉成就十种道。尊者佛陀提婆说曰。决定无疑。此智是见所以者何。以勐利故。若作是问。阿罗汉成就九种道。然佛说有十种道。应如是答。十道二在无学地。八在学无学地。亦见亦智者。除见道中诸忍尽智无生智。诸余无漏慧。彼是何耶。谓学八智无学正见五见世俗正见。亦是见相。亦是智相。非智非见者。除上尔所事。若法第一第二第三句已立名已称说。除之诸余法。未立名未称说者。作第四句。彼是何耶。色阴中除眼根。诸余色阴是也。行阴中除一切慧。谓善染污不隐没无记。亦在意地。亦五识地。亦有漏无漏。诸余相应不相应行阴是也。三阴及无为法。如是等作第四句。是名除上尔所事。若见是慧耶。乃至广作四句。见非慧者眼根是也。慧非见者。除五见世俗正见。诸余意识相应有漏慧。五识相应慧。及尽智无生智。余广说如前四句。亦见亦慧者。除尽智无生智。诸余无漏慧彼是何耶。谓见道中诸忍。学八智无学正见五见世俗正见。是诸法有见相慧相。非见非慧者。除上尔所事。如先说。若智是慧耶。答曰。诸智是慧。颇有是慧非智耶。答曰。有见道中诸忍是也。广说摄亦如是。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四十七

 

上篇:阿毗昙毗婆沙论

下篇:鞞婆沙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阿毗达磨发智论

阿毗达磨发智论卷第一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师玄奘...

阿毗昙毗婆沙论

毗婆沙序 释道挻作 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卷上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第一 尊者大目乾连造 三藏法师玄奘...

菩萨本生鬘论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一 圣勇菩萨等造 宋朝散大夫试鸿胪少...

【注音版】佛说护诸童子陀罗尼咒经

佛说护诸童子陀罗尼咒经...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上 宋国庐山慧远法师。公少瞻儒道...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

佛说息诤因缘经

佛说息诤因缘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

佛说灌洗佛形像经

佛说灌洗佛形像经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 尔时佛告摩诃刹头...

【注音版】佛说五大施经

佛说五大施经...

西方发愿文解

△初总序归敬三:初标主、二明愿、三请加 ○初标主 稽...

佛说宝网经

佛说宝网经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佛...

无论打了多少妄想,我们的心都是清净的

什么是真如呢?它的体性,经典上给它两句话,叫清净本...

在家居士的三种戒

戒、定、慧三无漏学是学佛的全部内涵,由戒生定,由定...

出家与在家修行的区别和出家的条件

问: 出家修行与在家修行的区别在何处?若要出家,应...

龙树菩萨的故事

龙树菩萨大约出生于公元二至三世纪,是南天竺的婆罗门...

吉凶祸福的根源揭秘

一、吉凶祸福的根源心念 为什么会有吉凶祸福的现象呢?...

憨山大师:念佛与参禅

学佛没有其他伎俩,也没有什么诀窍,只是生处要熟,熟...

戒香

仙人山中,微风徐徐,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香味。在树...

慈悲语二十条

1.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2.福莫大于心善。 3.一点慈爱...

一心念佛,是为自己要事

原文 昨接守良书,知汝母求生之心,尚未实发,病中且勿...

违缘很多是不是学佛没加持力

平时总听人抱怨:我学了这么多年的佛,可违缘很多,是...

人的命运有两种

人的命运有两种: 一种是定数, 人一出生,来到这个世...

有人念佛多年病没好,便怀疑佛号不灵

《普贤行愿品》第四,忏悔业障: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