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四十五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四十五

迦旃延子造 五百罗汉释

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

使犍度十门品之九

如说。若得此定。依此定立此定。更不受未来生老病死受苦起集。问曰。此定不能断结。何故作是说。若得此定。乃至广说。答曰。应观是事为以何故。若学人入灭定者起定。作如是念。此是须臾灭。须臾心心数法不行。静妙乃尔。何况毕竟灭。毕竟心心数法不行者。以是事故。即断烦恼。入无余涅槃。若无学人。入灭定者起定。作如是念。乃至以是事故。舍诸阴入无余涅槃。以是事故。作如是说。若得此定。乃至广说。更不受苦起集。

施设经说。有作愿入定不作愿出定。有不作愿入定作愿出定。有作愿入定作愿出定。有不作愿入定不作愿出定。作愿入定不作愿出定者。犹如有一作如是念。使我入灭定。不作是念。使我出灭定。起四种有想定。若一现在前。得彼定出。四种有想定。若一现在前。是名作愿入定不作愿出定。不作愿入定作愿出定者。犹如有一不作是念。使我入灭定而作是念。使我出灭定。起四种有想定。若一现在前。彼入灭定出灭定。起四种有想定。若一现在前。是名不作愿入定作愿出定。作愿入定作愿出定者。犹如有一作如是念。使我入灭定。使我出灭定。起四种有想定。若一现在前。彼入灭定出灭定。起四种有想定。若一现在前。是名作愿入定作愿出定。有不作愿入定不作愿出定者。犹如有一不作是念。使我入灭定出灭定。起四种有想定。若一现在前。彼入灭定出灭定。起四种有想定。若一现在前。是名不作愿入定不作愿出定。问曰。作愿入定作愿出定可尔。何者是不欲入定出定。而入定出定。答曰。此尽欲入定。尽欲出定。然入定出定。有自在者。有不自在者。是故施设经。作如是说。或有入定心得自在出定心不得自在。或有出定心得自在。入定心不得自在。或有入定出定心得自在。或有入定出定心不得自在。入定心得自在出定心不得自在者。不作愿入定作愿出定。出定心得自在入定心不得自在者。不作愿出定作愿入定。入定心得自在出定心得自在者。不作愿入定不作愿出定。入定心不得自在出定心不得自在者。作愿入定作愿出定。以是事故。作如是说。入定者。尽欲入定。出定者尽欲出定。问曰。此中说。何者四有想定。答曰。是四无色。问曰。何故说四无色是四有想定。答曰。四无色定。于灭定得作逆次定逆超定。若出彼定。起非想非非想处心。次起无所有处心。是逆次定。若起识处心。是逆超定。若出彼定。起无所有处心。次起识处心。是逆次定。若起空处心。是逆超定。以是事故。说四无色是四有想定。经说。入灭定者。火不能烧。水不能漂。刀不能伤。毒不能害。不为他所杀。问曰。何故入灭定者。火不能烧水不能漂。刀不能伤。毒不能害。不为他所杀耶。尊者和须蜜说曰。此定是不害法。若入此定。害不能害。复次此定有大威势故。威德诸天。常守护定。复次禅禅境界神足神足境界。是不可思议。复次此定无心。无心者不死不生。散耆婆经。是此论因缘。曾闻。过去有迦拘孙陀佛。有二大贤弟子。一名毗头罗。二名散耆婆。尔时尊者散耆婆。于一城中。多所教化。于彼城边。多人行处。入于灭定。时牧牛羊者。担薪草者。行道者。见皆作是念。此大德平坐而死。我等应取牛粪乾薪烧之而去。如其念。即取乾薪牛粪烧已舍去。尔时尊者散耆婆。晨朝从灭定起。速抖擞僧伽梨。以日初分。着衣持钵。入城乞食。时诸牧牛羊担薪草行道人见者。皆作是言。此尊者昨日平坐而死。我等以乾薪牛粪烧已舍来。今复还活。时人皆号之为还活。所以不烧身者。以定力护故。所以不烧衣者。以神足力持故。复有说者。所以不烧身不烧衣者。皆以定力故。是故散耆婆经是此论因缘。

如因缘中说。施起灭定人。得现世报。问曰。何故施起灭定人。得现世报耶。答曰。此不必须通。所以者何。此说非修多罗毗尼阿毗昙此是因缘。或然不然。若必欲通者。有何意耶。答曰。不得现世报。而受多报。问曰。何故施起灭定者。若得现报。若得多报。答曰。若施灭定者食。便为施起诸禅解脱三昧者食。所以者何。若欲入此定者。先起欲界善心。次第入初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入灭定。欲起此定。从此定次第起非想非非想处心。乃至初禅。次第起欲界善心。以行者身中修如是等功德故。施食得现世报。若得多报。复次从此定起。出入言说着衣受取饮食。如是等威仪寂静故。信心婆罗门居士。生敬重心。以衣食等施。得现世报。若得多报。复次此定。生人希有想。若人闻彼比丘得于灭定。极生希有想。信心婆罗门居士。以清净心。施其衣食等。得现世报。若得多报。复次若施起灭定者。食便名施。不食人食入有想定者。虽不食抟食。而食有漏触食意思食识食。入无漏定。虽不食四种有漏食。而以无漏触意思识持身。入灭定者。无四种食。亦不以无漏触意思识持身。是故施起灭定者。则施不食人食。得现世报。若得多报。复次若施起灭定者。食便是施。到涅槃还者食。所以者何。此定与涅槃相似故。如入无余涅槃时。一切心心数法不生。灭一切有缘法。此定亦尔。是故施其食者。得现世报。若得多报。不但施灭定人食得现世报。施五种人食。亦得现世报。一从灭定起。二从慈心起。三从无诤起。四从见道起。五从得尽智起。又施五种人食得多报。一施父。二施母。三施病人。四施说法人。五施近佛菩萨。

问曰。此定为是受生处造业为是满业耶。答曰。此是满业。非是造业。所以者何。造业必是业性。彼非业性。问曰。此定为得现报。为得生报。为得后报耶。答曰。此定得生报。不得现报。所以者何。非想非非想处。不能起此定。问曰。何处受此定报。答曰。于非想非非想处报四阴。若成就灭定。亦成就灭定报耶。答曰。或成就灭定。不成就灭定报。乃至广作四句。成就灭定不成就灭定报者。生欲色界得灭定。若得灭定不退。生非非想处。未受灭定报。成就灭定报不成就灭定者于此得灭定退。生非想非非想处。受灭定报。成就灭定亦成就灭定报者。于此得灭定不退。生非想非非想处。受灭定报。不成就灭定亦不成就灭定报者。生欲色界中。不得灭定。生空处识处无所有处。若得灭定退。若不得灭定。生非想非非想处。不受灭定报。

若退灭定。亦退阿罗汉果耶。答曰。或退灭定。不退阿罗汉果。乃至广作四句。退灭定不退阿罗汉果者。学人退灭定。阿罗汉得灭定退。不得自在。非起结现在前。退阿罗汉果不退灭定者。慧解脱阿罗汉退。学时得灭定。无学时起非想非非想处结。退灭定亦退阿罗汉果者。学时得灭定。无学时起下地结。退无学时得灭定。三界结若起一界结退。不退灭定亦不退阿罗汉果者。除上尔所事。

阿罗汉果者六种。谓退法。忆法。护法。等住。能进。不动。诸退法阿罗汉。尽是俱解脱耶。若是俱解脱阿罗汉。尽是退法耶。乃至不动阿罗汉。尽是俱解脱耶。若是俱解脱阿罗汉。尽是不动耶。答曰。或是退法阿罗汉非是俱解脱。乃至广作四句。是退法阿罗汉非俱解脱者。诸退法阿罗汉不得灭定。是俱解脱阿罗汉非是退法者。忆法乃至不动得灭定。是退法阿罗汉亦是俱解脱者。退法阿罗汉得灭定。非退法阿罗汉亦非俱解脱者。忆法乃至不动不得灭定。如退法阿罗汉作四句。余五种阿罗汉。作五四句亦如是。

如无学道有六种阿罗汉。学地亦有六种性。学诸退法学。尽是身证耶。若是身证。尽是退法学耶。乃至不动性学。是身证耶。若是身证。尽是不动性学耶。答曰。或是退法性学非身证。乃至广作四句。是退法性学非身证者。退法性学不得灭定。是身证非退法性学者。忆法乃至不动性学得灭定。是退法性学亦是身证者。退法学得灭定。非退性学亦非得身证者。忆法乃至不动性学不得灭定。如退法性学作四句。余五性学作五四句亦如是。若法与心作次第。亦是无间耶。答曰。或法与心作次第。非是心无间。乃至广作四句。与心作次第非心无间者。除定初刹那及有心时。余定刹那及出定心是也。是心无间非心次第者。定初刹那及有心时生住无常是也。是心次第亦心无间者。定初刹那及有心时是也。非心次第非心无间者。除定初刹那及有心时生住无常。余定刹那及出定心生住无常是也。若法是心次第亦是定无间耶。答曰。或法是心次第非定无间。乃至广作四句。是心次第非定无问者。定初刹那及有心时是也。是定无间非心次第者。除定初刹那及有心时生住无常。余定刹那及出定心生住无常是也。是心次第亦定无间者。除定初刹那及有心时定。余刹那及出定心是也。非心次第非定无间者。定初刹那及余有心生住无常是也。八胜处乃至广说。问曰。胜处体性是何。答曰。是不贪善根。对治于贪。若取相应回转。欲界是四阴。色界是五阴。

已说体性。所以今当说。何故名胜处。胜处是何义。答曰。胜于境界。胜于烦恼。故名胜处。虽诸行者不能尽胜境界。然于境界不生烦恼故名胜处。如世尊说。胜此处故名胜处。

界者是色界。地者初四胜处。未至中间初禅第二禅地。后四胜处。在第四禅地。所依身者。是欲界身。缘者缘于欲界。为何所缘。答曰。缘色入。尽缘一切欲界色入耶。答曰。尽缘。问曰。若然者经云何通。如说。尊者阿泥卢头。在舍卫国。住一精舍。有四快意天女。来诣尊者阿泥卢头所。作如是言。尊者阿泥卢头。我等是快意天女。于四处得自在意欲。作何等色。随意能作。以自娱乐。若欲须衣服璎珞。随意能作。而自娱乐。尔时尊者阿泥卢头作如是念。我今应观此女作不净想即起初禅不净想。不能胜之。乃至起第四禅不净观。亦不能胜。复作是念。此色杂故。不能胜之。若纯一色。我则能胜。作是念已。而语之言。姊妹汝等。于四处中。得自在者。尽作青色来。即皆青色。亦不能胜。复作是念。若转此色。或能胜之。复语之言。作黄色来。即皆黄色。赤色亦尔。不能胜之。尔时阿泥卢头。复作是念。白色随顺不净想。若作白色。我或能胜。复语之言。作白色来。即皆白色。亦不能胜。尔时尊者阿泥卢头。知此色杂妙不可胜故。闭目而坐。是时天女。作如是念。今此尊者。不能忆念我等。知此事已。忽然不现。尊者阿泥卢头。不胜境界。境界不胜尊者阿泥卢头。譬如二力士。相扑不能相胜。彼亦如是。此说云何通。答曰。尊者阿泥卢头。虽不能胜余利根者。如佛舍利弗目揵连等则胜。问曰。能于佛身作不净观不。答曰。能作唯佛。能非余声闻辟支佛能。所以者何。佛身清净无垢。一切不净观者。不能于佛身作不净想。唯佛世尊。能于自身。作不净观。复次不净观有二种。一观色过患。二观缘起。观色过患不净观。不能于佛身作观色过患。不净观能作缘起观。余广说如杂揵度不净观处。念处者尽与身念处。俱智者尽与等智俱。三昧者不与三昧俱。根者总而言之。与二根相应。谓喜根舍根。过去未来现在者。是三世。缘三世者。过去缘过去。未来必生者缘未来。不生者缘三世。现在者缘现在。善不善无记者。是善缘善。不善无记者尽缘三种。三界系者是色界系。缘三界系及不系者。是缘欲界系。是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是非学非无学。缘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缘非学非无学。是见道断修道断无断者。是修道断。缘见道断修道断无断者。缘修道断。名缘义缘者。是缘义。缘自身他身非身者。初二缘自身他身。余缘他身。是离欲得方便得者。是离欲得。亦是方便得。初禅者。离欲界欲。得二禅者。离初禅欲。得第四禅者。离第三禅欲。得以方便起现在前。是方便得。佛不以方便起现在前。辟支佛以下方便。声闻或以中。或以上方便。是曾得未曾得者。圣人最后身凡夫起曾得。未曾得者。余凡夫起曾得者。

八胜处。内有色想观外色。内有色想者。观自身色。修色想。不离色想。观外色者。观少外色。若好若恶。少有二种。一境界少。二自在少。好色者。不弊坏青黄赤白色。恶色者。弊坏青黄赤白。色于此色。生胜知见者。断于欲爱。过于欲爱。缘取前色。皆得自在。是名为胜。犹如大家大家子驱使奴僕皆得自在。彼亦如是。是名初胜处。初者次第数在初故名初。复次次第入彼定时初入故名初。胜处者。若入此定。善色受想行识是名胜处。如初胜处。第二胜处亦尔。异者。先观少今观多。多有二种。一境界多。二自在多。余如上说。内无色想观外色。内无色想者。内不修色想。离色想观外色少。余广说如上。是名第三胜处。如第三胜处。第四胜处亦尔。异者。第三观少好恶色。第四观多内无色想。观外色。如上所说。观青色者。作如是观解。诸所有色。若略若广。尽观是青。如眼识所观眼识所行。次生意识。观青色青光青影。如是内无色想。观外青色青光青影。生胜知胜见者。断于欲爱。过于欲爱。是名胜于色。缘取前色。皆得自在。犹如大家大家子驱使奴僕皆得自在。彼亦如是。有如是想者。起如是想现在前。是名第五胜处。第五义广说如上。如青色。黄色赤色白色说亦如是。一一异者。黄胜处。应说迦那迦华喻。赤色者。应说槃头耆婆迦华喻。白色者应说优师迦星喻。问曰。此四种色。何者最妙。尊者和须蜜说曰。白色最妙。世人亦说是吉色。犹如四方之中东方最胜世人亦称为吉。彼亦如是。尊者佛陀提婆说曰。观白色者。心则清净。不随顺睡眠法。

十一切处。乃至广说。问曰。十一切处体性是何。答曰。八是无贪善根。对治于贪。若取相应回转。是四阴五阴性。若是欲界四阴。若是色界五阴。空处识处一切处体性是四阴。此是一切处体性。乃至广说。

已说体性。所以今当说。何故名一切处。一切处是何义。答曰。以二事故。名一切处。一以不缺。二以广大。不缺者。无有处所缘地。复缘于水如缘地。若缘水缘火风青黄赤白空处识处不缺亦如是。广大者。普遍缘地。乃至普遍缘识。尊者佛陀提婆说曰。遍缘一切。无有空缺。名一切处。

界者。八在色界。二在无色界。地者。八在第四禅地空处一切处在空处地识处一切处在识处地。所以者何。净解脱在第四禅地。能入后四胜处。后四胜处。能入八一切处。净解脱。缘净境界。不能分别若好若恶。青黄赤白胜处。能分别不能令无边一切处。能令青黄赤白无边。此色为何所依。如依四大。是故次观无边地无边水无边火无边风。此广大谁所生。以觉故知色等依空。是故次观无边空处。彼觉何所依。依于识。是故次观无边识。识更无所依故。更不立一切处。所依身者。八依欲界身。后二依三界身。行者不行行。缘者。八缘欲界。缘欲界何法。答曰。缘于色入。二缘无色界。念处者八与身念处俱。后二与法念处俱。智者尽与等智俱。三昧者不与三昧俱。根者与一舍根相应。过去未来现在者。是三世。缘三世者八。过去者缘过去。未来必生者缘未来。必不生者缘三世。现在者缘现在。后二者缘三世。善不善无记者。是善缘善。不善无记者。八缘三种。二缘善无记。是三界系不系者。八是色界系。二是无色界系。缘三界系不系者。八缘欲界系。二缘无色界系。是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是非学非无学。缘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缘非学非无学。是见道断修道断不断者。是修道断。缘见道断修道断不断者。八缘修道断。二缘见道修道断。缘名缘义者是缘义。缘自身他身非身法者。八缘他身。二缘自身他身。是离欲得方便得者。是离欲得是方便得。离欲得者。离欲时得。方便得者。作方便得。佛不以方便起现在前。辟支佛以下方便。声闻或以中。或以上。是本得。未曾得者。是本得亦是未曾得。圣人内道凡夫。亦是本得。亦是未曾得。余凡夫是本得。问曰。一切处方便云何。答曰。四以眼识为方便满足时。缘青黄赤白色入。四以身识为方便满足时。缘地水火风触入。复有说者。七以眼识为方便。除风一切处。复有说者。八以眼识为方便。问曰。风一切处。云何以眼识为方便。答曰。眼识亦取风色入如是相。谓有尘无尘。满一切处。毗岚风等。空一切处。以空为方便。识处一切处。以识为方便。

十一切处。云何为十观。上下诸边地无有缺无有量。上者是上方。下者是下方。诸边者是四方四维。无缺者不杂。无量者无有边际。是名初一切处。初者次第数在初故名初。复次顺次入此定时初入故名初。一切处者。入此定时。善色受想行识。此是一切处。乃至识处一切处说亦如是。异者空处一切处。识处一切处。不说色阴。问曰。八一切处。缘上下诸边可尔。所以者何。彼所缘有方所故。空处一切处。识处一切处。所缘无方所。云何有上下诸边。答曰。八一切处。应说有上下诸边。二一切处。无上下诸边。若如是说者。有何意耶。答曰。行此定者。在上下诸边故。如人中修空处一切处。是下四天王天中修。识处一切处是上余方。说亦如是。

问曰。何故第三禅。无解脱无胜处无一切处耶。答曰。非其田器。乃至广说。复次对治欲界色爱故。初禅立解脱。对治初禅色爱故。第二禅立解脱。第二禅无色爱故。第三禅不立解脱。以第三禅无解脱故。亦无胜处。亦无一切处。所以者何。以解脱入胜处。以胜处入一切处故。复次以远故不妙故。第三禅于欲界远。于四禅不妙。复次以如第三无色定故。空处识处。有无边行。非想非非想处。有灭定。无所有处。无无边行。亦无灭定。如第三无色定善根减少。第三禅亦如是。复次第三禅。有一切生死最胜受乐。行者多于中着乐故。不能起解脱胜处一切处。问曰。若然者。何故有无量神通等功德。答曰。一切起不必有一切功德。若当彼地。无无量无神通者。彼地便是空无功德地。

佛经说入地一切定者。作如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我定与地。无二无别。余一切处亦如是。问曰。若得一切处。必离第三禅欲。若计地是我。必是第四禅地身见。计第四禅地是我。一切处缘欲界。此云何可尔。答曰。此中说不定名定。如非沙门说名沙门非婆罗门说名婆罗门。彼亦如是。复次此说前所得事。譬如国王虽复亡国。富贵之事。犹名为王。此亦如是。先得此定。而退失之。以曾得故。作如是说。复次彼是速入定者。于彼定退。起欲界身见。计欲界地是我。速还离欲。起一切处。复缘欲界。如提婆达多。能速入定。以神足力。自化作小儿。五花剃发。着金璎珞。于太子阿阇世抱上。宛转游戏。复现此相。使太子阿阇世知是大圣提婆达多。时太子阿阇世。抱弄呜之。以唾着其口中。以贪利养故。而咽其唾是故世尊语提婆达多。汝如死尸食唾之人。彼食唾时。退失神足。速入定故。寻得离欲。自化其身。还在太子阿阇世抱上。宛转游戏。复次身见计第四禅地是我。一切处亦观第四禅地。问曰。一切处缘于欲界。答曰。亦有缘第四禅者。若作是说者。一切处亦缘第四禅。问曰。若然者。色界诸天纯是白色。云何观青黄赤色耶。答曰。彼作是说。色界诸天身。纯一白色。诸非众生数物。有青黄赤色。不应作是说。若身见与一切处相应者。有如是过。云何相应共有法。或缘欲界。或缘第四禅身见。不与一切处相应。然一人亦名计我。亦名得定。以起身见故。名为计我。以起一切处故。名为得定。身见计第四禅地是我。一切处缘欲界。非一时故。此经善通。

有地定。有地一切处定。乃至有白定。有白一切处定。问曰。地定地一切处定。有何差别。答曰。地定在欲界四禅地。一切处定在第四禅。复次方便是定。满足是一切处。复次因是定。果是一切处。复次少分。是定遍是一切处地定地一切处定。是谓差别。

问曰解脱胜处。一切处。有何差别。答曰。名即差别。是名解脱。是名胜处。是名一切处。复次下善根是解脱。中善根是胜处。上善根是一切处。复次少善根是解脱多。中善根是胜处无量。上善根是一切处。复次因是解脱。果是一切处。因果是胜处。复次背舍义是解脱。胜缘义是胜处。遍缘义是一切处。复次心解脱是解脱。胜烦恼义是胜处。无缺遍义是一切处。复次若得解脱。不必得胜处一切处。若得解脱胜处。不必得一切处。若得一切处。必得解脱胜处。所以者何。解脱能入胜处。胜处能入一切处。解脱胜处。一切处。是谓差别。

◎八智法智比智他心智等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云何法智。乃至道智。广说如经本。问曰。彼尊者何故于此论中。以八智而作论。答曰。彼尊者有如是欲如是可如是意欲。以八智而作论。随其欲意。亦不违法相。立八智而作论。余处亦立八智而作论。如定智揵度中说。或欲以二智而作论。即立二智。如智揵度中说他心智念前世智。根揵度中立法智比智。定揵度中立尽智无生智。或欲以四智而作论。即立四智。如根揵度中说。若苦智。是苦无漏智耶。乃至若道智。是道无漏智耶。或欲以十智而作论。即立十智。随其所知。譬如陶师以知泥团安置轮上。随其所欲。出种种物。不损所能。彼尊者亦如是。以闻思修慧。除所知过。随其所欲而作论。不违法相亦如是。复次不应求彼尊者何故立八智耶。所以者何。此是佛经。佛经说八智。法智乃至道智。彼尊者以佛经是此论根本因缘故。依八智而作论。彼尊者无力。于八智中。减一智说七智。增一智说九智。所以者何。佛经无有增减。无增者无增可减。无减者无减可增。如无增无减。无益无损。无量无边。无量者。是无量义。无边者。是无边文。犹如大海水无量无边。无量者深无量。无边者广无边。一切佛经。亦无量无边。无量者。义无量。无边者。文无边。如尊者舍利弗等。百千论师。欲解佛经二句义故。造百千那由他论。尽其觉性退还而不能知佛经二句义边际到于彼岸。问曰。若佛经是此论根本因缘者。佛经中多种说智。或说二智。如二法中。或说四智。如四法中。或说八智。如八法中。或说十智。如十法中。何故彼尊者于多种智中。此使揵度依八智而作论。答曰。八智是中说摄一切智。二智虽摄一切智。而是略说。十智虽摄一切智。而是广说。复次若智数数修数数现在前者。依此智而作论。复次此八智。亦是智性。亦是见性。尽智无生智。虽是智性。而非见性。复次若智是有欲无欲人身中可得者。依此智而作论。尽智无生智。是无欲人身中可得。复次若智是学无学人身中可得者。依此智而作论。尽智无生智。是无学人身中可得。如学无学。所作已所作。未弃重担已弃重担。未逮己利已逮己利。有求无求。当知亦尔。彼尊者或依刹那顷一智而作论。如杂揵度说。颇有一智知一切法耶。答曰。不知。若依十智而作论者。此论不成。若依九八七六五四三二智而作论者。此论不成。乃至一智二刹那顷而作论者。此论亦不成。所以者何。初智刹那顷。不知自体相应共有法。第二刹那顷。知前智相应共有法。彼中依刹那顷一智而作论故。答曰。不知。或说一智摄一切智。谓法智非如法智。以体是法故。或说二智摄一切智。如有漏智无漏智缚智解智系智不系智。或说三智摄一切智。如法智比智等智。或说四智摄一切智。前三智更增他心智。或说五智摄一切智。如等智苦集灭道智。或说六智摄一切智。前五智更增他心智。或说七智摄一切智。除他心智。或说八智摄一切智。增他心智。问曰。若八智摄一切智者。复有八智。谓法住智。涅槃智。生死智。漏尽智。念前世智。愿智。尽智。无生智。云何摄耶。答曰。虽更有八智。亦是八智所摄。所以者何。此八智尽在前八智中故。问曰。此八智云何在前八智中。答曰。住名诸法因三界上中下果在因中住。若知此智。名为因智。因智是四智性。等智法智比智集智涅槃智。是灭智。亦是四智性。等智法智比智灭智生死智者。旧阿毗昙者。罽宾沙门。作如是说。是一智。谓等智。尊者婆摩勒。已作如是说。生死智是四智性。谓法智比智等智苦智。评曰。应作是说。是一等智漏尽智。或有说者。是漏尽。人身中可得故。名漏尽智。若作是说。是十智性。或有说者。漏尽智是缘漏尽处智。若作是说。漏尽智是四智性。谓法智比智等智灭智念前世智。旧阿毗昙者罽宾沙门。作如是说。是一等智。尊者瞿沙。作如是说。是六智。除灭智他心智非他心智。所以者何。他心智缘现在法非灭智。所以者何。灭智缘无为法。评曰。应作是说。是一等智愿智。是一等智。或有说是八智性者。除尽智无生智。所以者何。愿智是见性。彼二智非见性。评曰。应作是说。愿智是一等智。尽智无生智是六智。谓法智比智苦集灭道智。以如是等事故。八智摄一切智。尊者僧伽婆修说曰。应说一智。谓决定智。所以者何。决定义是智义。彼决定有有漏有无漏有缚有解有系有不系。有漏者是等智。是缚是系。无漏智。是解是无系。或是欲界对治。或是色无色界对治。或是欲界对治者。是法智。若色无色界对治者。是比智此三智。若知他心心数法。是知他心智无漏决定智。或行苦四行。乃至行道四行。若行苦四行者。是苦智。乃至若行道四行者。是道智。问曰。若然者唯有三智。法智比智等智。答曰。如是唯有三智。谓法智比智等智。问曰。若然者。云何立八智。答曰。以五事故。一以对治。二以方便。三以自体。四以行。五以缘行。对治者。是法智比智。方便者。是他心智。自体者。是等智。行者是苦智集智。所以者何。此智行不同缘。同缘行者。是灭智道智。所以者何。此智缘不同行不同故。以此五事故。立八智。尊者婆摩勒说曰。对治四种愚故立八智。四种愚者。界愚心愚法愚谛愚。对治界愚故说法智比智。对治心愚故说他心智。对治法愚故说等智。对治谛愚故说苦集灭道智。此是智体性。乃至广说。已说体性。所以今当说。何故名智。智是何义。答曰。决定义是智义。问曰。若决定义是智义者。疑相应智则非智。所以者何。不决定故。答曰。疑相应慧亦是智。但疑于聚中有势用故。言是疑聚。如多爱人名为爱行。非无恚痴以爱有势用故名为爱行。彼亦如是。恚行痴行。说亦如是。譬喻者。作如是说。若心有智。则无不智。若心决定。则无犹豫。若心有麁。则无有细。亦为阿毗昙者说过。汝说法相。犹如若干草木杂生一处而无别相。一心中有智无智。非智非不智。犹豫决定。非犹豫非决定。麁细非麁非细。阿毗昙者。复作是说。我法生时。聚生一心中。有智无智。非智非无智。决定犹豫。非决定非犹豫。麁细非麁非细。智者是智。非智者是无明。非智非无智者。是余心心数法。犹豫者是疑。决定者是慧。非决定非犹豫者。是余心心数法。麁是觉细是观。非麁非细是余法。复有说者。以二事故名智。一以决定。二以适可。知苦乃至知道名决定。自适适他意故名适可。

已总说诸智。所以今当一一分别说。所以者何。何故名法智。答曰。体是法故名法智。问曰。余智体亦是法。何故不名法智耶。答曰。余智虽体是法。而法智是法。如十八界虽体是法。十二入体亦是法。七觉支体亦是法。四念处体亦是法。四不坏净体亦是法。四无碍体亦是法。三归三宝体亦是法。而法界法入择法觉支念法法念处法不坏净法无碍法归法宝法。而名为法。如是十智体。虽是法而法智名法。复次法智有一名。余智有二名。法智是共名。余智是共不共名。以不共名说。复次以初知法故名法智。后知法故名比智。复次彼智相应。初得信法名法智。后得信法名比智。复次于法中现见故名法智。次现后生故名比智。复次欲界多诸非法烦恼。如忿恨谄诳放逸害等非法。谁是彼近对治。谓法智是也。色无色界。无如是非法烦恼故名比智。复次若智是六地所摄。缘于一地是法智。若智九地所摄缘于八地是比智。复次若智六地所摄缘六地者是法智。若智九地所摄缘九地者是比智。复次若智对治十八界十二入五阴者是法智。若智对治十四界十二入五阴者是比智。复次若智对治善不善无记五阴者是法智。若智对治善无记五阴者是比智。若智对治福非福不动行者是法智。若智对治福不动行者是比智。复次若智对治抟食爱淫欲爱是法智。若智对治定爱是比智。何故名知他心智。答曰。知他心故名知他心智。问曰。亦知他心数法。何故但名知他心智耶。答曰。以期心故。行者期心。作如是念。使我知他心。若知他心。亦知数法。犹如有人作如是念。使我见王。若见王时。亦见王侍者。彼亦如是。复次此法以种种事故得名。或以自体。或以对治。或以方便。或以相应。或以所依。或以行。或以缘。或以行缘。以自体者。如阴如谛如等智。以对治者。如法智比智。若对治欲界名法智。若对治色无色界名比智。以方便者。如空处识处五现三昧他心智。以相应者。如婆伽罗经说。云何乐受法。答曰。若法与乐受相应。云何苦受法。答曰。若法与苦受相应。云何不苦不乐受法。答曰。若法与不苦不乐受相应。以所依者。眼识乃至意识。若依眼生名眼识。乃至依意生名意识以行者是苦智集智。所以者何。此智行不同缘同。或以缘者。念处无相三昧。以行缘者。是灭道智。所以者何。彼行不同。缘亦不同。复次以名义胜故。此聚中。谁为最胜。心为最胜。譬如王来眷属亦来。但言王来。彼亦如是余广说。如杂揵度说心处。何故名等智。答曰。世人等行此智故名等智。如男女来去世人现所行法等。问曰。亦缘第一义法。何故名世智。答曰。从多分故多缘世法。少缘第一义法。复次此智无第一义相。以多人所称故名世智。犹如多人所立之王。虽非王种。以多人所立故。亦名为王。彼亦如是。复次此智是假名。所以者何。一切人一切众生一切处。尽有此智故。复次此智是愚所依处愚立足处。复次此智是所差故。犹如人差上座差维那声。论者说曰。此智为无智所覆故名等智。犹器中物名为覆物。何故名苦智乃至道智。答曰。以对治决定故。所缘决定故。乃至道智亦如是。复次处所决定故。对治决定故。名苦智乃至道智。复次行苦四行故名苦智。乃至行道四行故名道智。问曰。若有漏慧。行苦四行。乃至行道四行。是苦智耶。答曰。若行苦四行。行道四行。于谛有决定者。名苦智道智。善有漏慧。虽行苦四行乃至行道四行。于谛不决定故。不名苦智乃至道智。复次若行苦四行。乃至行道四行。烦恼更生。复次若行苦集灭道四行。见不复名不见。知不复名不知。已得决定处。不为无知犹豫邪见所覆。善有漏慧。虽行苦等四行。见还不见。知还不知。还为无明犹豫邪见所覆。复次若行苦等四行。能减损破坏。于有是苦智乃至道智。善有漏慧。虽行苦四行乃至行道四行。增益长养。于有余。答如杂揵度说。复次若行苦等四行。不行集灭道等四行是苦智。若行集等四行。不行苦灭道等四行是集智。若行灭等四行。不行苦集道等四行是灭智。若行道四行。不行苦集灭等四行是道智。善有漏慧。若行苦等四行。亦行集灭道等四行。或行苦行亦行集行。或行苦行亦行灭行。或行苦行亦行道行。或行集行亦行灭行。或行集行亦行道行。或行灭行。亦行道行。或行苦行亦行集行灭行。或行苦行亦行集行道行。或行苦行亦行灭行道行。或行集行亦行灭行道行。或行苦行亦行集行灭行道行。行如是行时。当言是苦智。乃至当言是道智。复次若行苦集灭道四行。不同苦集一系。善有漏慧。虽行苦集灭道四行。同苦集一系。问曰。灭道不同一系。何故不立灭道智耶。答曰。以始不中立故。终亦不中立。界者他心智。有漏者是色界系。无漏者是不系。等智是三界系。余是不系。地者。法智在六地。谓未至中间根本四禅。比智在九地。上说六地。三无色地。除非想非非想地。他心智在根本四禅地。等智在十一地。欲界未至中间根本四禅四无色地。余若是法智。分在六地。若是比智分在九地。所依身者。法智依欲界身。他心智依欲色界身。比智等智依三界身。余若是法智分依欲界身。若是比智分依三界身。行者。法智比智。行十六行。他心智。若无漏者行道四行。有漏者。不行行等智行十六行。亦有不行行者。苦智行苦等四行。集智行集等四行。灭智行灭等四行。道智行道等四行缘者。法智比智缘四谛。他心智缘心心数法。等智缘一切法。苦智缘苦谛。集智缘集谛。灭智缘灭谛。道智缘道谛。念处者。他心智是三念处。除身念处。灭智是法念处。余智是四念处。智者即智。三昧者。法智比智。与三三昧俱。他心智。若无漏者。与道无愿三昧俱。有漏者。不与三昧俱。等智不与三昧俱。苦智与二三昧俱。集智与集无愿三昧俱。灭智与无相三昧俱。道智与道无愿三昧俱。根者。等智与五根相应。余智总而言之。与三根相应。过去未来现在者。是三世。缘三世及非世者。法智比智等智。缘三世亦缘非世法。他心智。过去者缘过去。现在者缘现在。未来必不生者缘三世。必生者缘未来。灭智缘非世法。余智缘三世。善不善无记者。等智是三种。余智是善。缘善不善无记者。比智缘善无记。灭智道智缘善。余智缘三种。是三界系及不系者。他心智。有漏者是色界系。无漏者是不系。等智是三界系。余智是不系。缘三界系不系者。法智缘欲界系及不系。比智缘色无色界系及不系。他心智缘欲色界系及不系。等智缘三界系及不系。苦智集智缘三界系。灭智道智缘不系。是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他心智是三种。等智是非学非无学。余智是学无学。缘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法智比智等智他心智缘三种。苦集灭智缘非学非无学。道智缘学无学。是见道断修道断不断者。他心智。有漏者修道断。无漏者是不断。等智是见道修道断。余智是不断。缘见道断修道断不断者。法智比智他心智等智缘三种。苦智集智缘。见道断修道断。灭智道智缘不断。缘名缘义者。法智比智等智苦智集智缘名缘义。余智缘义。缘自身他身非身者。法智比智等智缘自身他身及非身。他心智缘他身。苦智集智道智缘自身他身。灭智缘非身。若苦智行苦行耶。若行苦行是苦智耶。答曰。或是苦智非行苦行。乃至广作四句。是苦智非行苦行者。苦智行无常行空行无我行行。苦行非苦智者。行苦行苦智相应法。是苦智亦行苦行者。苦智行苦行。非苦智非行苦行者。若即取此种性者。行无常行空行无我行苦智相应法。若不即取此种性者。除上尔所事。已行苦行。当行苦行。说亦如是。如苦行有三四句。无常行空行无我行。亦有三四句。如苦智有十二四句。集智灭智道智。各十二四句。合四十八四句。

有四事故名法智。一以初知法。二以现见法。三是实智。四是舍智。有四事名比智。一以因比相知果。二以果比相知因。三以身口行比相知心。四以所说比相知。佛有四事。名他心智。谓因次第缘威势。如此智有四事。智所缘亦有四事。谓因次第缘威势。有四事名等智。一以名等。二以缚等。三以假等。四以着等。有四事名苦。一以热恼。二以生。三以身受。四以死。若智行此四事。是名苦智。有四事名集。一以业。二以烦恼。三以爱。四以无明。若智行此四事名集智。有四事名灭。初沙门果断三结。第二果断三结薄爱恚痴。第三果断五下分结。第四果断一切结。若智行此四行。是灭智。有四事名道。一从第八乃至一切学诸有所作。二降伏怨敌。三观本所作。四近漏尽。若智行此四行。是名道智。有四事名尽智。一不摄见。二不行空。三除他心智。四方便迟缓。有四事名无生智。一知因。二知果。三知自身。四以人。

十智应言一智。谓法智。非如法智以体是法故。十智应言一智。谓决定智。所以者何。决定义是智。十智应言一智。谓智所知。亦是一智。谓于所知审实生着。九智应言一智。谓道智。以道谛摄故。十智应言一智。谓愿智。以满所愿故。十智应言一智。谓尽智。尽诸烦恼。身中可得故。十智应言一智。谓无生智。更不回还故。

三三昧。空无愿无相。应说一三昧。如心数法中定。如定根定力定觉枝正定。应说二三昧。谓有漏无漏缚解。应说四三昧。谓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不系。应说五三昧。谓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学无学。若以在身。若以刹那。则有无量三昧。云何世尊。于一三昧于无量三昧。立三三昧。答曰。以三事故。一以对治。二以期心。三以所缘。对治者是空三昧。空三昧是身见近对治。身见行我行我所行。空三昧行空无我行。为以何行对治何行。答曰。以无我行。对治我行。以空行。对治我所行。复次无我行。对治五我见行。空行对治十五我所见行。复次无我行。对治己见。空行对治己所见。复次无我行。对治我见爱。空行对治我所见爱。复次阴非我是无我行。阴中无我是空行。复次眼非我。是无我行。眼中无我。是空行。乃至意亦如是。复次性空是无我行。无所行空是空行。期心者。是无愿期心不愿于有。故名无愿。问曰。亦期心不愿于道耶。答曰。不应作是问。亦不期心。不愿于道。然不愿于道。自有所以。圣道虽非有。而依于有。行者期心。不愿于阴。而圣道依阴。不愿于世。而圣道依世。不愿于苦。而圣道与苦相续。问曰。若然者。圣人何故修道。答曰。欲到涅槃故。行者作如是念。除于圣道。更有方便到涅槃。不知更无有是故。欲到涅槃故修道。所缘者是无相缘。无十相法故是无相十相者。谓色声香味触男女相。及三有为相。复次阴是相。彼缘阴灭故是无相。世是相。前后是相。下中上是相。彼不缘世不缘前后。不缘下中上。故是无相。复有说者。三三昧亦行行。空三昧行二行。谓空无我行。无愿三昧行十行。谓集道八行无常苦行。无相三昧行四行。谓灭四行。复有说者。三三昧是对治。空三昧是身见近对治。无愿三昧是戒取近对治。无相三昧是疑近对治。施设经说。空三昧是空非无愿。无相无愿三昧是无愿非空。无相无相三昧是无相非空无愿。所以者何。空三昧所行非无愿无相。无愿无相亦如是。复次说空三昧是无愿。无愿是空三昧。无相即无相非空非无愿。问曰。何故二三昧同一体。一三昧异体耶。答曰。以此二三昧一时得对治一种法。一时得者。若依空三昧。得正决定。见苦四心顷。未来无愿三昧修。若依无愿三昧。得正决定。见苦四心顷。未来空三昧。修对治一种法者。此二三昧俱对治见苦所断法。复次说空三昧是空无愿无相。云何是空。此中无有常不变易空无我无我所。云何是无愿。此三昧。不愿于爱。不愿于恚。不愿于痴。不愿未来有。云何是无相。答曰。此三昧无色声香味触故。是无相无愿。是无愿亦是空。亦是无相。云何是无愿。此三昧。不愿爱恚痴。不愿未来有。云何是空。此三昧空无有常。乃至无我无我所。云何是无相。此三昧。无有色相乃至触相。无相三昧。是无相是空是无愿。云何是无相。此三昧。无色相乃至无触相。云何是空。此三昧。无有常乃至无我无我所。云何是无愿。此三昧。不愿于爱。乃至广说。此是三昧体性。乃至广说。

已说体性。所以今当说。何故名三昧。三昧是何义。答曰。以三事故名三昧。一以正。二以摄。三以相续。正者无始以来。烦恼恶行。邪见颠倒。令心心数法娆触。所以令其正直者。皆是三昧力。摄者无始以来。心心数法散乱。于色声香味触法中。所以摄令不散。住一缘中。皆是三昧力。相续者心心数法。生无色定。次第善心。次第生染污无记心。染污心次第生善心无记心。无记心次第生善心染污心。所以能舍二种心。但令善心相续者。皆是三昧力。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四十五

 

上篇:阿毗昙毗婆沙论

下篇:鞞婆沙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品

(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阇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阿毗昙心论

阿毗昙心论卷第一 尊者法胜造 晋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

入阿毗达磨论

入阿毗达磨论卷上 塞建陀罗阿罗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

阿毗达磨发智论

阿毗达磨发智论卷第一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师玄奘...

阿毗昙毗婆沙论

毗婆沙序 释道挻作 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

佛说自爱经

佛说自爱经 东晋天竺三藏竺昙无兰译 闻如是: 一时佛...

佛说摩邓女经

佛说摩邓女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 一时...

佛说舍卫国王十梦经

佛说舍卫国王十梦经 附西晋录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

弟子死复生经

弟子死复生经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祇...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宋中印度三藏求那跋陀罗...

佛遗教经解

明古吴蕅益释智旭述 归命常住大悲尊 应病与药权实法...

菩萨诃色欲法经

菩萨诃色欲法经 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女色者,世间之枷...

【注音版】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

佛说方等般泥洹经

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卷上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哀泣品第...

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发来生之愿

原文: 净土法门,以深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发来生...

「厚德载物」如何理解

问: 厚德载物如何理解? 大安法师答: 这句话是出自《...

自己为自己负责

在南传佛教中,出家人,早晚要用这么一段话:我们不能...

恶口的报应

从前,舍卫城中有一个富翁,名叫师质,信奉佛教。有一...

熄灭淫欲的简便方法

色欲祸害极其酷烈,从古到今,因此亡国败家、丧身绝嗣...

草木成佛

日本真观禅师,最初研究天台教义六年,后来改习禅学七...

赤裸裸地来到这世间,亦两手空空的离开

《四十二章经》中,佛说: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

再恩爱的夫妻对死亡也无能为力

即使有再恩爱的夫妻,再美满的家眷,再要好的朋友,对...

心中无「诚」,损失的是自己

侨萨罗国的国王有一种特别的兴趣──喜欢玩剑。 因为...

船子和尚与夹山禅师

这幅图描绘的是禅宗极为有名的公案,说的是唐代夹山善...

金地藏与九华山的故事

佛陀住世时,有四大菩萨协助应化人间;他们分别是:大...

圣严法师《感动是化敌为友最好的方法》

在我所提倡的「心五四」运动中,「四感」是与人相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