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二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二

无着菩萨造

大唐天竺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

发心品第五

释曰。如说已分别菩萨种性。次分别菩萨发菩提心相。偈曰。

 勇勐及方便  利益及出离
 四大三功德  二义故心起

释曰。菩萨发心有四种大。一勇勐大。谓弘誓精进甚深难作长时随顺故。二方便大。谓被弘誓钾已恒时方便勤精进故。三利益大。谓一切时作自他利故。四出离大。谓为求无上菩提故。复次此四种大显示三种功德。第一第二大显示作丈夫所作功德。第三大显示作大义功德。第四大显示受果功德。此三功德以二义为缘。所谓无上菩提及一切众生。由此思故发菩提心。已说发心相。次说发心差别。偈曰。

 信行与净依  报得及无障
 发心依诸地  差别有四种

释曰。菩萨发心依诸地有四种差别。一信行发心。谓信行他。二净依发心。谓前七地。三报得发心。谓后三地。四无障发心。谓如来地。已说差别。次当广释。问如此发心。以何为根。何所依止。何所信。何所缘。何所乘。何所住。何等障难。何等功德。何等自性。何所出离。何处究竟。偈曰。

 大悲与利物  大法将种智
 胜欲亦大护  受障及增善
 福智与修度  及以地地满
 初根至后竟  随次解应知

释曰。菩萨发心以大悲为根。以利物为依止。以大乘法为所信。以种智为所缘。为求彼故。以胜欲为所乘。欲无上乘故。以大护为所住。住菩萨戒故。以受障为难。起异乘心故。以增善为功德。以福智为自性。以习诸度为出离。以地满为究竟。由地地勤方便。与彼彼相应故。如此已广分别。次说受世俗发心。偈曰。

 友力及因力  根力亦闻力
 四力总二发  不坚及以坚

释曰。若从他说得觉而发心。是名受世俗发心。此发心由四力。一者友力发心。或得善知识随顺故。二者因力发心。或过去曾发心为性故。三者根力发心。或过去曾行诸善根所圆满故。四者闻力发心。或处处说法时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故。又习善根者。或现在如法常闻受持等故。复次彼四力发心总为二种。一者不坚发。谓友力发心故。二者坚发。谓因等三力发心故。已说世俗发心。次说第一义发心。偈曰。

 亲近正遍知  善集福智聚
 于法无分别  最上真智生

释曰。第一义发心显有三种胜。一教授胜。亲近正遍知故。二随顺胜。善集福智聚故。三得果胜。生无分别智故。此发心名欢喜地。由欢喜胜故。问此胜以何为因。偈曰。

 诸法及众生  所作及佛体
 于此四平等  故得欢喜胜

释曰。四平等者一法平等。由通达法无我故。二众生平等。由至得自他平等故。三所作平等。由令他尽苦如自尽苦故。四佛体平等。由法界与我无别决定能通达故。已说胜因。次说胜差别。偈曰。

 生位及愿位  亦勐亦净依
 余巧及余出  六胜复如是

释曰。第一义发心复有六胜。一生位胜。二愿位胜三勇勐胜。四净依胜。五余巧胜。六余出胜。问此六云何胜。偈曰。

 生胜由四义  愿大有十种
 勇勐恒不退  净依二利生
 巧便进余地  出离善思惟
 如此六道理  次第成六胜

释曰。生胜由四义者。一种子胜。信大乘法为种子故。二生母胜。般若波罗蜜为生母故。三胎藏胜。大禅定乐为胎藏故。四乳母胜。大悲长养为乳母故。愿大有十种者。十大愿如十地经说。发此愿胜故。勇勐恒不退者。能行难行永不退故。净依二利生者。一知自近菩提。二知利他方便故巧便进余地者。得趣上地方便故。出离善思惟者。思惟住诸地中所建立法故问云何思惟。答如所建立分齐分别知故。以是分别亦知无分别故。已说发心。次说譬喻显此发心。偈曰。

 如地如净金  如月如增火
 如藏如宝箧  如海如金刚
 如山如药王  如友如如意
 如日如美乐  如王如库仓
 如道如车乘  如泉如喜声
 如流亦如云  发心譬如是

释曰。如此发心与诸譬喻。何义相似。答譬如大地。最初发心亦如是。一切佛法能生持故。譬如净金。依相应发心亦如是。利益安乐不退坏故。譬如新月。勤相应发心亦如是。一切善法渐渐增故。譬如增火。极依相应发心亦如是。益薪火炽积行依极故。譬如大藏。檀波罗蜜相应发心亦如是。以财周给亦无尽故。譬如宝箧。尸波罗蜜相应发心亦如是。功德法宝从彼生故。譬如大海。羼提波罗蜜相应发心亦如是。诸来违逆心不动故。譬如金刚。毗梨耶波罗蜜相应发心亦如是。勇勐坚牢不可坏故。譬如山王。禅波罗蜜相应发心亦如是。物无能动以不乱故。譬如药王。般若波罗蜜相应发心亦如是。惑智二病此能破故。譬如善友。无量相应发心亦如是。一切时中不舍众生故。譬如如意珠。神通相应发心亦如是。随所欲现能成就故。譬如盛日。摄相应发心亦如是。如日熟穀成熟众生故。譬如美乐。辩相应发心亦如是。说法教化摄众生故。譬如国王。量相应发心亦如是。能为正道不坏因故。譬如仓库。聚相应发心亦如是。福智法财之所聚故。譬如王路。觉分相应发心亦如是。大圣先行余随行故。譬如车乘。止观相应发心亦如是。二轮具足安乐去故。譬如涌泉。总持相应发心亦如是。闻者虽多法无尽故。譬如喜声。法印相应发心亦如是。求解脱者所乐闻故。譬如河流。自性相应发心亦如是。无生忍道自然而流不作意故。譬如大云能成世界。方便相应发心亦如是。示现八相成道化众生故。如此等及二十二譬。譬彼发心。如圣者无尽慧经广说应知。已说发心譬喻。次说不发心过失。偈曰。

 思利及得方  解义亦证实
 如是四时乐  趣寂则便舍

释曰。菩萨有四种乐。一思利乐。谓思惟利益他时。二得方乐。谓至得巧方便时。三解义乐。谓解了大乘意时。四证实乐。谓证人法无我时。若人弃舍众生趣向寂灭。应知是人不得菩萨如是四乐。已呵不发心。发心者应赞叹。偈曰。

 最初发大心  善护无边恶
 善增悲增故  乐喜苦亦喜

释曰。若菩萨初发大菩提心。尔时依无边众生。即得善护不作诸恶。为此故是人远离退堕恶道畏。复次由有善及增故于乐常喜。由有悲及增故于苦常喜。为此故是人远离退失善道畏。已赞发心。次说因此发心得不作护。偈曰。

 爱他过自爱  忘己利众生
 不为自憎他  岂作不善业

释曰。若略示彼义。菩萨爱他过于自爱。由此故忘自身命而利于他。不为自利而损于彼。由此故能于众生绝诸恶业。已说得不作护。次说得不退心。偈曰。

 观法如知幻  观生如入苑
 若成若不成  惑苦皆无怖

释曰。菩萨观一切诸法如似知幻。若成就时于烦恼不生怖。菩萨观自生处如入园苑。若不成就时于苦恼亦不生怖。若如是者。更有何意而退菩提心耶。复次偈曰。

 自严及自食  园地与戏喜
 如是有四事  悲者非余乘

释曰。菩萨以自功德而为自严。以利他欢喜而为自食。以作意生处而为园地。以神通变化而为戏喜。如此四事。唯菩萨有。于二乘无。菩萨既有此四事。云何当退菩提心。已说不退心。次遮畏苦心。偈曰。

 极勤利众生  大悲为性故
 无间如乐处  岂怖诸有苦

释曰。菩萨以大悲为体。是故极勤利他。虽入阿鼻地狱如游乐处。菩萨如是于余苦中岂生怖畏。因此怖畏而退心耶。偈曰。

 大悲恒在意  他苦为自苦
 自然作所作  待劝深惭羞

释曰。诸菩萨大悲阇梨常在心中。若见众生受苦即自生苦。由此道理自然作所应作。若待善友劝发深生极重惭羞。偈曰。

 荷负众生担  懈怠丑非胜
 为解自他缚  精进应百倍

释曰。菩萨发心荷负众生重担。若去赊缓此是丑事。非为第一端正众生。菩萨应思。若自若他有种种急缚。谓惑业生。为解此缚应须百倍精进。过彼声闻作所应作。发心品究竟。

大乘庄严经论二利品第六

释曰。已说发心。次说依此发心随顺修行自他利行。偈曰。

 大依及大行  大果次第说
 大取及大忍  大义三事成

释曰。大依者。依止大菩提而发心故。大行者。为利自他而发行故。大果者。令得无上菩提故。如其次第。大取者。发心时摄一切众生故。大忍者。发行时忍一切大苦故。大义者。得果时广利一切众生业成就故。已说次第。次说自他无差别。偈曰。

 他自心平等  爱则于彼胜
 如是有胜相  二利何差别

释曰。菩萨得他自心平等。或由信得。谓世俗发心时。或由智得。谓第一义发心时。菩萨虽有此心。然爱他身则胜自身。于他既有如此胜想。则不复分别何者为自利何者为他利。俱无别故。已说无差别。次说他利胜。偈曰。

 于世无怨业  利彼恒自苦
 悲性自然起  是故利他胜

释曰。菩萨于诸世间久绝怨业。是故恒为成就他利。自身受诸勤苦。由大悲为体自然起故。由此道理则利他为胜。问如是利他云何随顺。偈曰。

 善说令归向  令入亦令调
 令成亦令住  令觉令解脱
 集德及生家  得记并受职
 至成如来智  以是利群生

释曰。三种众生。谓住下中上性。菩萨如其所住而摄取之。以十三种随顺利益。一者善说。由随教及记心故。二者令归向。由神通力故。三者令入。由向已能令信受正教故。四者令调。由入已断其疑故。五者令成。由成熟善根故。六者令住。由教授令心住故。七者令觉。由得智慧故。八者令解脱。由得神通等诸胜功德故。九者集德。由遍集福智故。十者生家。由生佛家故。十一者得记。由八地受记故。十二者受职。由十地受职故。十三者得如来智。由入佛地故。问如此随顺云何成立。偈曰。

 不倒及不高  无着亦通达
 能忍及调顺  远去亦无尽
 应知此八义  成就彼十三

释曰。不倒者。若人已住于性。菩萨随机而为说法不妄授故。不高者。彼归向时不恃神通而自高故。无着者。彼入正法时不染众生故。通达者。断彼疑网故。能忍者。善成熟彼故。调顺者。随顺教授非不调教授故。远去者。随顺生家等非不远去令他能作故。无尽者。菩萨利益众生一切时愿无尽故。是名成就应知。问此随顺云何胜差别。偈曰。

 习欲大可畏  有爱动而倒
 乐灭断烦恼  大悲求佛法

释曰。习欲者。谓欲界人。大可畏者。身心苦多及向恶趣故。有爱者。谓色无色界人。动而倒者。彼乐无常故动。行苦故倒。乐灭者。谓自利人。断烦恼者。由烦恼所持则苦不断为离苦故。自断烦恼而求寂灭。大悲者。谓利他人。求佛法者。此人常求一切佛法。拟利一切众生故。偈曰。

 世间求自乐  不乐恒极苦
 菩萨勤乐他  二利成上乐

释曰。世间愚痴常求自乐。而不得乐反得极苦。菩萨不尔。常勤乐他而二利成就。更得第一大涅槃乐。此是菩萨胜随顺差别。已说利他随顺。次以此行回向众生。偈曰。

 异根于异处  异作有异行
 凡是诸所作  回以利众生

释曰。菩萨回向随眼等诸根行种种处作种种威仪业行利益众生。凡是诸行。若事相应及以相似。彼皆回向一切众生。如行清净经中广说。已说回向心。次遮不忍心。偈曰。

 众生不自在  常作诸恶业
 忍彼增悲故  无恼亦无违

释曰。众生为烦恼所恼心不自在。是故作诸恶业。菩萨智慧于彼常起大忍增长大悲。是故于彼不起恼心。亦不欲作不随顺事。已遮不忍心。次显随顺大。偈曰。

 胜出与寂静  功德及利物
 次第依四义  说大有四种

释曰。诸菩萨有四种随顺大。一者胜出大。于三有五趣中而胜出故。如般若波罗蜜经说。须菩提。若色有法非无法者是摩诃衍。不能胜出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故。二者寂静大。随向无住处涅槃故。三者功德大。福智二聚增长故。四者利物大。常依大悲不舍众生故。二利品究竟。

大乘庄严经论真实品第七

释曰。已说随顺修行。次说第一义相。偈曰。

 非有亦非无  非如亦非异
 非生亦非灭  非增亦非减
 非净非不净  此五无二相
 是名第一义  行者应当知

释曰。无二义是第一义。五种示现。非有者。分别依他二相无故非无者。真实相有故。非如者。分别依他二相无一实体故。非异者。彼二种如无异体故。非生非灭者。无为故。非增非减者。净染二分起时灭时法界正如是住故。非净者。自性无染不须净故。非不净者。客尘去故。如是五种无二相。是第一义相应知。已说第一义。次遮于彼起颠倒。偈曰。

 我见非见我  无相非无缘
 异二无我故  解脱唯迷尽

释曰。我见非见我者。无我相故。何以故。由我相但是分别故。非无缘者。烦恼习气所起缘五受阴故。异二无我故者。二谓我见及五受阴。亦非异此二种而有我相。如是我见但是迷谬。实无我相可得故。解脱唯迷尽者。若缘自身起解脱亦唯迷尽。无别有我名解脱者故。已遮妄见。次诃颠倒。偈曰。

 云何依我见  不见苦自性
 迷苦及苦者  法性与无性

释曰。云何依我见不见苦自性者。咄哉世间云何依止。我见起种种迷不能了达诸行。是苦自性而常随逐邪。迷苦及苦者法性与无性者。苦谓受彼苦触。苦者谓苦不断非我与苦相应。名为苦者。迷苦谓不解苦自性。迷苦者谓不解无我。法性者唯法。由人无我故。无性者非法。由法无我故。偈曰。

 云何缘起体  现见生异见
 闇故不见有  亦复不有见

释曰。云何缘起体现见生异见者。咄哉世间云何现见。诸行各从缘起。而依此体横生异见。谓眼等诸根体非缘起。邪闇故不见有。亦复不有见者。由无明故缘起之法是有而不见有。我体不有而复有见。问若尔云何得涅槃。偈曰。

 生死与涅槃  无二无少异
 善住无我故  生尽得涅槃

释曰。生死涅槃无有二。乃至无有少异。何以故。无我平等故。若人善住无我而修善业。则生死便尽而得涅槃。如是已遮颠倒。次应说彼对治。偈曰。

 福智无边际  生长悉圆满
 思法决定已  通达义类性

释曰。此偈显第一集大聚位。福智无边际者。由差别无数及时节无边故。生长悉圆满者。菩萨集此大聚到彼岸故。思法决定已者。依止定心而思惟故。通达义类性者。解所思诸法义类。悉以意言为自性故。偈曰。

 已知义类性  善住唯心光
 现见法界故  解脱于二相

释曰。此偈显第二通达分位。由解一切诸义唯是意言为性。则了一切诸义悉是心光。菩萨尔时名善住唯识。从彼后现见法界。了达所有二相。即解脱能执所执。偈曰。

 心外无有物  物无心亦无
 以解二无故  善住真法界

释曰。此偈显第三见道位。如彼现见法界故。解心外无有所取物。所取物无故。亦无能取心。由离所取能取二相故。应知善住法界自性。偈曰。

 无分别智力  恒平等遍行
 为坏过聚体  如药能除毒

释曰。此偈显第四修道位。菩萨入第一义智转依已。以无分别智恒平等行及遍处行。何以故。为坏依止依他性熏习稠林过聚相故。问此智力云何。答譬如阿伽陀大药。能除一切众毒。彼力如此。偈曰。

 缘佛善成法  心根安法界
 解念唯分别  速穷功德海

释曰。此偈显第五究竟位。缘佛善成法者。诸菩萨于佛善成立一切妙法中作总聚缘故。问云何总聚缘。答心根安法界。此明入第一义智故。由此慧安住法界。是故此心名根。问此后复云何。答解念唯分别。谓此后起观如前观事。处处念转。解知诸念唯是分别非实有故。问如此知已得进何位。答速穷功德海。谓如是知已佛果功德海。能速穷彼岸故。真实品究竟。

大乘庄严经论神通品第八

释曰。说真实义已。次显菩萨神通相。偈曰。

 起灭及言音  心行亦先住
 向彼令出离  六智自在通

释曰。起灭者。谓生死智境。知诸众生生死故。言音者。谓天耳智境。随彼所起言语悉闻知故。心行者。谓他心智境。能知他人心行差别故。先住者。谓宿命智境。知彼先住善恶所集故。向彼者。谓如意智境。随彼处处往教化故。出离者。谓漏尽智境。知彼众生出离应不应故。如此六智。于诸世界六义差别。遍知无碍勇勐自在。是名菩萨神通自性。已说自性。次说修习。偈曰。

 第四极净禅  无分别智摄
 如所立方便  依此净诸通

释曰。如所依禅。如所摄智。如所立方便。菩萨作意修习则得最上神通。已说修通。次说得果。偈曰。

 三住住无比  所住善供养
 令彼得清净  是说神通果

释曰。神通有三种果。一胜住果。此住有三种。一圣住。二梵住。三天住。所得无比无上故。二善供养果。随所住处世间众生大供养故。三令他清净果。能令供养者得清净故。问神通有六种业。一自业。二他业。三光业。四戏业。五化业。六净业此云何。偈曰。

 世生成坏事  见彼犹如幻
 种种他所欲  自在随意成

释曰。此偈上半显示自业。见诸世界及诸众生若成若坏。犹如幻故。下半显示他业。谓动地放光等事。随他所欲自在现故。十种自在如十地经说。偈曰。

 神光照恶趣  令信生善道
 威力震天宫  动殿令魔怖

释曰。此偈显示光业。光业二种。一救苦。二怖魔。上半偈明救苦。谓下照恶道众生。令发信心得生善道故。下半偈明怖魔。谓上照天宫动魔宫殿令魔惊怖故。偈曰。

 游戏诸三昧  僧中最第一
 恒现三种化  以是利众生

释曰。此偈上半显示戏业。于佛众中游戏诸定最得自在。下半显示化业。化有三种。一业化。工巧业处自在化故。二随化。随他所欲自在化故。三上化。住兜率天等胜上化故。以是三化恒为利益。偈曰。

 智力普自在  刹土随欲现
 无佛令闻佛  悬掷有佛境

释曰。此偈显示净业。净业二种。一净刹土。二净众生。上半偈明净刹土。由智自在随彼所欲能现水精琉璃等清净世界故。下半偈明净众生。于无佛世界能令闻佛起净信心生有佛处故。已说业用。次说相应。偈曰。

 成熟众生力  诸佛所称誉
 发语无不信  如是说相应

释曰。神通相应有三种。一成生相应。譬如鸟翅初得成就。二称誉相应。常得诸佛之所赞叹。三信受相应。凡所言说人皆信受。已说相应。次说住神通具。偈曰。

 六智及三明  八解八胜处
 十遍诸三昧  勇勐资神通

释曰。菩萨住神通具有六种差别。一六智。二三明。三八解脱。四八胜处。五十遍入。六诸三昧。如是六义。是分别神通具差别。已说住神通具。次说神通大。偈曰。

 能安不自在  常勤于利物
 行有无怖畏  勇勐如师子

释曰。菩萨神通有三种大。一自在大。众生由烦恼故不得自在。菩萨智力能自在安置故。二欢乐大。由常勤利益众生一向乐故。三无畏大。行三有中得极勇勐如师子故。神通品究竟。

大乘庄严经论成熟品第九

释曰。已说诸菩萨神通。诸菩萨云何自成熟。偈曰。

 欲信舍悲忍  念力坚支具
 应知自成熟  此九皆上品

释曰。菩萨有九种自成熟。一者欲成熟。由悕求大法故。二者信成熟。由净心说者故。三者舍成熟。由灭离烦恼故。四者悲成熟。由怜愍众生故。五者忍成熟。由能行难行故。六者念成熟。由一切受持故。七者力成熟。由皆能通达故。八者坚成熟。由恶魔外道不能夺故。九者支成熟。由善分圆满故。如此九种穷最上位。是名成熟相。此九成熟。一一有因有体有业。今当说。偈曰。

 近友闻亦思  胜勇胜究竟
 摄法及受法  说欲成熟相

释曰。亲近善友。听闻正法。如法思惟。此三能起大欲。是名欲因。上大精进一切不思议处究竟无疑。是名欲体。于大乘法有灾横处则能守护。菩萨所说信心领受。是名欲业。偈曰。

 如来福智聚  净心不可坏
 速受定智果  说信成熟相

释曰。婆伽婆如是广说。是名信因。得不坏净。是名信体。得定智果。是名信业。偈曰。

 善护于六根  离恶起对治
 乐修诸善法  说舍成熟相

释曰。以念倚等善护六根。是名舍因。离不善觉起无间道。是名舍体。一切善法恒乐修习。是名舍业。偈曰。

 见诸众生苦  哀怜离小心
 受身世间胜  说悲成熟相

释曰。菩萨见众生苦。是名悲因。起极怜愍远离小乘心。是名悲体。得一切世间胜诸地不退。是名悲业。偈曰。

 持性数修习  极苦能安忍
 善根恒乐进  说忍成熟相

释曰。持耐忍谓名门数习成性。是名忍因。能受极风寒等苦。是名忍体。随胜生处恒修善法。是名忍业。偈曰。

 报净善随顺  极入善恶说
 能起大般若  说念成熟相

释曰。得清净器。是名念因。随所闻说善恶二义。闻思修已深了不忘。是名念体。能生出世般若。是名念业。偈曰。

 二聚界圆满  果起依最上
 世间得第一  说力成熟相

释曰。福智二聚种子充满。是名力因。能得最上依止。是名力体。世间第一随意成熟。是名力业。偈曰。

 深观妙法理  诸魔不可夺
 能与异部过  说坚成熟相

释曰。妙法道理作心观察。是名坚固。恶魔波旬不能障碍。是名坚体。能与他部而作过失。是名坚业。偈曰。

 所有善根聚  依勤能发起
 离恶及修善  说支成熟相

释曰。彼成熟善根聚。是名支因。依此因能发起上精进。是名支体。离诸不善乐修胜善。是名支业。偈曰。

 如此九种物  自熟亦熟他
 增善增法身  如世极亲者

释曰。欲等九物能自成熟亦成熟他。常增长一切善根及增长法身。由此二种增故。如似世间第一亲者。已说菩萨自得成熟。次说菩萨成熟众生。偈曰。

 痈熟则堪治  食熟则堪噉
 众生熟亦尔  二分舍用故

释曰。二分者。一障分。二治分。障熟须舍。如痈熟须溃。治熟须用。如食熟须噉。是名成熟依止。已说成熟依止。次说成熟差别。偈曰。

 舍普胜随善  得常渐为八
 如此诸成熟  是说差别种

释曰。成熟他相有八种。一者舍成熟。令灭烦恼故。二者普成熟。化以三乘故。三者胜成熟。过外道法故。四者随成熟。应机说故。五者善成熟心恭敬故。六者得成熟。令不倒解故。七者常成熟。令永不退故。八者渐成熟。令次第增长故。已说成熟差别。次说成熟心胜。偈曰。

 利子及利亲  利己三利胜
 菩萨利一切  过彼胜无比

释曰。譬如世人安乐自子安乐自亲安乐自身。此心最胜。菩萨普欲成熟一切众生。过彼三心不可为比。是故菩萨成熟众生。其心最胜。问此胜云何成立。偈曰。

 世间不自爱  何况能爱他
 菩萨自爱舍  但为爱他故

释曰。世人虽欲自爱尚不能自安利处。况能爱他安他利处。菩萨不尔。舍于自爱但为爱他。是故成熟众生胜过于彼。问用此心胜云何成熟。偈曰。

 身财一切舍  平等及无厌
 所乏令充足  安立于善根

释曰。此偈显示檀波罗蜜成熟众生。檀有三种。一资生檀。内外身财一切舍故。二平等檀。于诸施田离高下故。三无厌檀。勇勐恒施不疲倦故。以是三檀二世随摄。于现在世皆令充足。于未来世安立善根。偈曰。

 常与性及满  自乐不放逸
 引入于戒足  二果常无尽

释曰。此偈显示尸波罗蜜成熟众生。菩萨有五种尸罗。一者常尸罗。生生常有故。二者自性尸罗。无功用心住真实体故。三者圆满尸罗。十善业道皆具足故。如十地经说。四者自乐尸罗。恒自爱乐故。五者不放逸尸罗。念念无犯故。以是五种尸罗二世随摄。于现在世安立戒品。于未来世令依报二果功德无绝。偈曰。

 不益得益想  极忍解方便
 令彼起随顺  及种诸善根

释曰。此偈显示羼提波罗蜜成熟众生。若他以不饶益事来向菩萨。菩萨于彼得饶益解起极忍辱。何以故。由彼随顺令我忍波罗蜜得增长故。亦以是忍二世随摄。于现在世令起归向。于未来世令种善根。偈曰。

 久劫行上勤  利物心无退
 令生一念善  况欲善无量

释曰。此偈显示毗梨耶波罗蜜成熟众生。菩萨于亿百千劫行最上精进。为成熟无边众生心无退转。以是精进二世随摄。于现在世但令得生一念善心。况于未来令无量善根皆得增益。偈曰。

 得上自在禅  离染及见慢
 现在令归向  未来善法增

释曰。此偈显示禅波罗蜜成熟众生。菩萨所得禅定远离爱见慢等故自在最上。以是禅定二世随摄。于现在世令归向第一妙法。于未来世令增长一切善根。偈曰。

 知真及知意  能断一切疑
 于法令恭敬  自他功德满

释曰。此偈显示般若波罗蜜成熟众生。知真者。解法不颠倒故。知意者。了达众生心行断彼疑故。以是般若二世随摄。于现在世令向大法深生恭敬。于未来世令彼自身功德及他身功德皆得圆满。偈曰。

 善趣及三乘  大悲有三品
 尽于未来际  如是熟众生

释曰。此偈显示大成熟相有三种。一者位大。谓穷四位安立善道及以三乘。二者品大。悲极三品。下者信行地。中者初地至七地。上者八九十地。三者时大。时节无边尽未来际。菩萨如是利益众生。是名大成熟相。成熟品究竟。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二

 

上篇:大乘庄严经论

下篇: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瑜伽部目录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时称...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唯识论

唯识论一卷(一名破色心论) 天亲菩萨造 后魏瞿昙般若流...

显识论

显识论一卷(从无相论出) 真谛三藏译 一切三界但唯有识...

大乘庄严经论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一 太子右庶子安平男臣李百药奉 勅...

佛性论

佛性论卷第一 天亲菩萨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缘起分第...

受用三水要行法

受用三水要行法 唐三藏法师义净撰 准依圣教。及西方现...

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

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

起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式

起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式 虞山普仁院净业比丘 行策 ...

大庄严论经

大庄严论经卷第一 马鸣菩萨造 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

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

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述 行者净身口意。至尊像前。应念...

佛说鬼问目连经

佛说鬼问目连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 一...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

灵峰藕益大师宗论卷第一之一 古歙门人成时编辑 【愿文...

佛说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

佛说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卷上 宋西天同译经宝法大师赐...

【注音版】地藏菩萨本愿经

根据弘化社《地藏菩萨本愿经》流通本印本校对注音。...

对来生的轮回有所期待,该怎么办

如果我现在已经养成一种对来生有所期待,怎么办?那我...

不离秽土而生净土

原文: 又以愿门广大,贵在知先;观法深玄,尤应守约。...

慧律法师《宽恕别人 升华自我》

犯错是平凡的,宽恕是一种超凡。 宽恕,是人类的一种...

学佛与赚钱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很多人以为修学佛法就要过极端艰苦的生活,认为赚钱和...

妄想断则恶业消,恶业消则百福集

夫善恶感应,捷如影响,声和响顺,形直影端。故圣人不...

念佛妄念纷飞,这种状态是不是难以往生

问: 顶礼法师,印光大师在与陈锡周书一文中提到,以散...

玄奘西行得佛菩萨慈悲加持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

【推荐】淫欲之害

一、什么是淫欲之害呢? 好,我们现在来看看。我们先讲...

寒冷的冬天来了,请给鸟儿一把米

冬天给鸟类施食与放生一样重要!冬天是枯竭的,没有食...

佛陀造像的最初因缘

释迦牟尼佛出家成道后第八年,渴思报答母亲摩耶夫人生...

为什么有人预知时至要往生却没走

问: 有人预知时至要往生,叫来佛友助念,但几次都没走...

学习观世音菩萨的精神

观音菩萨的法门,从显教来说,《心经》讲的行深般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