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四十七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四十七

 辨护法等四种罪人不定义 论阐提断善根义 广辩诸佛非天非非天等事 辨三漏义 辨七漏义

德王品之第三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至)是名不闻而闻。

桉。僧亮曰。上说有为作因无常。涅槃从了因得则常。若尔者。十二部经。皆是涅槃了因。即是经也。文深义奥。非二乘所闻也。声闻缘觉经中。无阐提有佛性。所以重说此事者。欲发德王问也。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至)何故名为一阐提耶。

桉。僧亮曰。德王以二难。初以佛性一难。成前第五涅槃不定之义。若佛性是善。应遮地狱及阐提也。性若常者。应遮令不无常也。僧宗曰。此问之生。由前而来。前六难。初句令本无今有。如来已释此义。明非是始有。言佛性之理。万化之表。生死之外。其旨已彰。其令承本有之言。便谓与阴为一。阴既无常。使性亦无常。此中有八句。前三句难使不得已有。若有则应见用。无则金刚谢时方有。还复成本无今有。若本无今有。便是无常也。下五句不定难。大意皆欲佛果是无常。成前六句无常难也。寻不定难之来由。前佛答高贵。明不定之理。今难言。若以不定使不问。可得闻者。便应还生也。初难言。若有佛性。则应有用。便应遮地狱。而令四禁五逆之人。不免恶道。当知身中非是本有。若非本有。则无常也。第二难言。若身有性。此性既常。便应有常乐之用。何故复言。无常乐我耶。若无常我。则身中不得有性也。第三难言。阐提断善。而佛性既云已有。便应为阐提所断。若汝言虽有。不可断者。复不得言无常乐我。若言即时未有。则是本无之义。又且若有性。不可令断者。即阐提之义。不定反覆致难也。犯四重名不定者。先就邪定中。四种人是不定。故无常也。第二就正定聚中。二乘人是不定。故无常也。第三就如来明不定。第四就涅槃明不定。第五总举一切法通因果。皆为不定。下至阐提。上至诸佛。阐提穷恶之原。以其不定。得成佛者。如来是尽善之极。亦以不定之义。还为生死。虽有五句。意在难果也。宝亮曰。德王第二问。后卷方答。何故尔。向答初问后言。犯重禁人。及一阐提。尽有佛性。今于此经。而得闻之。德王今因斯语。复更作二难。佛正得先遣此义。故来假答向大小涅槃之相也。后二难中。初难有五关。若使犯重及一阐提等有佛性者。佛性是善。何故堕于地狱。第二关言。若使是等。必有佛性。不应言无有常乐我净。第三关言。若断善根。名一阐提。佛性是善。何故不断。第四关言。若佛性果断。复云何言是常乐我净。第五关言。若佛性不断。则不应得受一阐提名也。虽有此五关。皆展转相成。共结一难。智秀曰。由佛答前难云。涅槃非本无今有。体非闻法。此第三翻。更复设难执阐提无性。及以不定。使涅槃体。还成本无今有。便是无常可闻之法也。初三句为难虽异。意正欲令佛性非是本有。涅槃应是本无今有。不得非是闻法。后五句作不定难责。使诸法皆悉不定。涅槃既尔。应还为无常成闻法也。

世尊犯四重禁名为不定(至)一阐提等当得涅槃。

桉。僧亮曰。第二难阐提不应成佛。何者。四人是邪定。若邪定不定。正定亦应不定。若不定者。涅槃则非常。若有常乐。则阐提不应成佛也。宝亮曰。此下作不定难。且前并列不定之事。然后结难。若阐提不定。后还成佛者。万法皆然。涅槃既是万法之数。亦应不定。还可作生死。法瑶曰。若更是不定。当知无有常乐也。

尔时世尊告光明遍照(至)吾当为汝分别演说。

桉。宝亮曰。将欲答难。先赞其得理兼识之也。

善男子一阐提者亦不决定(至)以不决定是故能得。

桉。僧亮曰。先答后问也。僧宗曰。就答中先答第四。其前引四种邪定为难。令且举阐提。后更历四人出也。次答第三。义势兼答第一第二。下答二乘竟。未答第五。先答涅槃第六句也。初句实如汝语。正以不定故得佛。但法不可一类。欲使涅槃亦是不定。何以故尔。夫法有有同异。若是有为。则备三种。以其体无常故。是相续假。以其无自性故。有一时因成假也。相待得称故。有相待假。答涅槃唯可名中相待耳。以如此义故。亦义称不定。以其是常。免二假之相。故可为实不定也。僧亮曰。未是正答。且略举第二问。以虚众人之心。令体万法无定相也。智秀曰。所以别答前问难者。欲明阐提成佛。知所断之善。非是佛性。为成答前三难义耳。此第一先举第四难。第四事偏别答第四难者。欲明阐提后得成佛。故知因中所断之善。非是佛性。为成答前三难义耳。

如汝所言佛性不断(至)非有漏非无漏是故不断。

桉。僧亮曰。答第三也。从理名内。不从理名外。内外皆是性。不可断也。僧宗曰。此下答前三中第三句。其前难意。欲阐提善根既断。性亦应断。今答言。善有二种。内之与外。意业善为内。身口业善为外。佛性非内外。故非无常也。阐提佛性。既是当有。非为已有。岂可责令遮地狱。既言当有。岂得有常乐我净义。势可得兼当第一第二难也。复有二种。更广明佛性不同此也。此言无漏。是因地无漏也。非常者。佛性不同三心灭处。及三无为常也。若断已得名阐提者。言起作之善是可断。后复还得故。以断起作之善。故称阐提。佛性理常。性相恒尔。岂可断耶。宝亮曰。正举第一问来答我上言。譬提有佛性。唯有正因性。本不论有缘因。何故作此之难。而令断生已得善故。受阐提名也。善有二种。一内二外者。若意地所生善名内。从身口所生善为外。正因之性。非此内外善摄。故不断也。漏有漏者。若狭相所起之善名有漏。若于缘中称境解。不与惑俱。名之无漏。明正因性亦非此二善。是故不断也。常无常者。昔于灭谛中善名常。从缘中所起者。名无常。正因性亦非常善无常善。所以不断也。而正因佛性若可断。则应同上所列善。而今不然。故知不断。正断缘中所生善故。得一阐提名也。

复有二种一者常(至)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

桉。僧亮曰。正因是常。缘因是无常也。

若是断者则应还得(至)若断已得名一阐提。

桉。僧亮曰。明起作法力相倾夺。起邪见断善根入地狱。起正见则断阐提遮地狱。佛性非起作。不能遮地狱无常。及阐提通答前三难也。

犯四重者亦是不定(至)见一切法是无常相。

桉。僧亮曰。犯四重者。更称后难答也。宝亮曰。此下答第二问。明阐提虽当时断善根。后若善根发时。其必成佛。无有中间停者。若是定者。云何成佛耶。涅槃乃可是万法之数。其体用是定故。不得同生死虚伪也。真体不动。迹无定相。先说十譬。明万法是虚。后广明化物也。

善男子亦有定相(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桉。僧亮曰。谓涅槃者。对二十五有。故为定也。

善男子如来今于拘尸城(至)如来涅槃亦复如是。

桉。僧亮曰。涅槃有大小。亦多义。今唯大涅槃。常乐我净四义是定。余义皆不定也。如有为法。无常苦定。余义不定也。二端不可烧者。明其应二身不可灭也。宝亮曰。此下乃至非说非非说。当知如来之身。非如来。非不如来。是故如来不定。

善男子当知如来亦复不定(至)以是义故如来不定。

桉。僧亮曰。前非天一句。四种天明如来并非也。从非人以下。先列竟。后次第释也。

善男子何故如来不名世天(至)是故如来亦非非定。

桉。僧亮曰。说众生相者。自言我是人中师子。诸法各各别异相者。如眼不见香。耳不覩色。诸佛不尔也。唯有一相者。可以法身为目。不可以六根分别也。金刚身品云。除一法相。不可以人天一相而名也。如来法界者。如来法性也。久已远离诸相者。上明三十二相。下明如来久离此事也。善知诸相者。随众生应见诸相。善知应之也。虚空相故者。空无分别。如来不尔。

如来非有漏何以故(至)如来永断是故非漏。

桉。僧宗曰。此下释非漏。先总明非三漏。从三漏后起七漏。二是漏。五是助漏因缘。其或有从治道制名。或从因受称。将说起见故。先明疑心。此是见之所由也。又一释。生六种见者。此正见见漏。体无别有。思惟漏。义剋可知。宝亮曰。诸佛所以能如此乘迹体尽。无一切漏。具一切德。故有所运。为绝人天之境。而凡夫具诸漏故。故无此神德。下去因即广明凡夫起漏之过患。若寻其漏。原不出见谛思惟。两漏为本。正有此两漏。能广生诸漏。今一方明漏。大分七种。若离三漏为七。亦终不离见谛思惟。七漏者。第一见谛漏。第二思惟漏。第三根漏。第四离漏。第五亲近漏。第六受漏。第七念漏。下去次第。解此七门。述其过患。行人若当依此大涅槃作观解。其漏即灭。常昇无为也。智秀曰。此下明七漏中。始举三漏。正出见谛思惟。为正漏体。次出疑见。是别显见谛漏也。

复次一切凡夫不见有漏(至)常修圣行是故无漏。

桉。僧亮曰。下释七漏也。有漏见漏是实漏。余五是漏因说也。于有漏中。分为见漏。从疑生故。先明也。以凡夫不见有漏过故也。僧宗曰。前二为章门。言我见我者。是假我。而见为实我。亦可佛地是真我。而计为麻麦我也。我见无我者。佛实是我。计为无我也。无我计我者。于生死常计我也。生六种见。决定有我者。起身见也。无我者断见也。无我见我者。如眠是无我。见于净色也。我见我者。以定力。见未来相续不断。我见无我者。若以捉四阴为我。见色为非我。可举一我自释无在也。我作受知。此三句为一。此用为小异不出身见也。若不尔。前决定为章门。后分我作知。更为三句也。宝亮曰。此下正出漏体。明此七漏皆不离见谛思惟。然众生痴重。种种妄计。皆不得法实。因是疑见生六种心者。在始二心。决定有我。决定无我。是总句。恐非六之数。我见我者。第一心。但有假名我。以凡夫计。有一性我之法也。我见无我者。第二心。佛实是真我。横计为无我也。无我见我者。第三心。实无神我。然是假名。假名我执者。言是实性我也。下余三心。谓作者受者知者。而凡夫妄计。所以成邪见。如来永断此漏源。是故非漏。

善男子凡夫不能善摄五根(至)观欲如是多诸过患。

桉。僧亮曰。下次明根漏。依六根所起。名曰根漏。若能摄六根静三业。制不为非。其恶则止。若就所对治。名曰戒漏也。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至)永断根本是故非漏。

桉。僧亮曰。二十五里譬二界。以摄相为喻也。王譬佛。一臣譬菩萨。油钵譬念慧。断汝命者失念慧。故慧命断也。一人拔刀者。譬精进见净。不生色相。至识亦如是。明真俗。观真则无色。观俗则见苦。不作生相。至不作因相。生灭是行苦。因是集也。释真中。尚无苦集。况净色观也。和合相者。释俗和合。是苦是集也。

复次善男子复有离漏(至)思惟其义是名为离。

桉。僧亮曰。离者。以行经为离。先说离体也。宝亮曰。此下明恶漏。若从治道。名为离漏。如昔教明恶生恶马恶知识等。若能长人恶法。教令避也。就今经为论。直覩之为生死无我。即得远离。何以然。既体诸佛所师法。便知生死是虚妄。依如来藏有故。不假远避也。从云何亲近漏下。第五若亲近衣服饮食。则生人贪染。断于慧命。若不着此四事。便善日夜增。恶法稍断。若据所对治。名之近漏。

何以故善男子我都不见(至)亦复如是心不造恶。

桉。僧亮曰。上说行经者。此说经是离也。

善男子譬如世间有善咒术(至)有如是等无量功德。

桉。僧亮曰。师教长良弟子恭。由此二事。能灭恶也。咒术以下。广譬经能者也。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四十七

 

上篇:大般涅槃经集解

下篇:大般涅槃经义记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经疏部目录

佛说疗痔病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苾刍...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

净土五经日诵集要(净宗早晚课)

序 诸佛如来出兴于世,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净...

金刚般若经疏

金刚般若经疏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略释经题。法譬标名。...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一 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翻经...

般若心经略疏连珠记

般若心经略疏连珠记上 立斯题者。示无胸臆尔。谓此记...

大般涅槃经玄义

大般涅槃经玄义卷上 隋天台沙门灌顶撰 夫正道幽寂无始...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毗...

【注音版】佛说业报差别经

佛说业报差别经...

止观辅行传弘决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宗虚无者名教之道废。遗文字者述作...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三劫三千佛缘起(出《观药王药上经》) 宋畺良耶舍译 尔...

马祖道一禅师广录

江西马祖道一禅师语录(四家语录卷一) 江西道一禅师...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宋元嘉年昙无蜜多于杨州译 如是...

受持佛说阿弥陀经行愿仪

(行者西向治室,称阿弥陀佛出入。入时,想云。) (...

【注音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

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 四明沙门知礼集 此大陀罗尼。忝自...

学佛后为什么更倒霉了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五 是人今世恶业成就,或因贪欲瞋恚...

寺庙对联大全,真正的大智慧

1、杭州城隍庙: 上联:夫妇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

怎样求得平安

同样是拜佛,许多人的目的,并不尽同;有的求福,有的...

做恶梦的时候,你还能念圣号吗

假使说,我们临命终时能够念佛号,能够念大乘经典一句...

转苦为乐

人世间有很多人都能够忍苦耐劳,即使在非常艰苦的生活...

凡夫念佛十疑

《弥陀疏钞》中,莲池大师指出凡夫念佛十疑,不如借此...

供养佛陀的发霉玉米团

为善就好像掘井一样,只要井掘开了将水汲出来同样会再...

革除习气

僧团是讲求六和无诤的团体,但由于摄受的对象普遍,难...

智者大师把第六意识分成四种情况

第六意识它有自身的问题,也有内外的问题。我们谈谈它...

幸得人身,幸闻净土法门

我们造什么业,就一定要得到什么样的果报又叫业报,这...

本焕老和尚:父母恩德难报一定要报

日前,笔者就佛教在线《愿天下儿女发起孝心》一书的倡...

佛以大悲出此法门横截生死

救世最急者:末世众生,根钝障深,解脱禅定,甚难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