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记卷第八
沙门释光述
分别世品第三之一
分别世品者。世谓世间。可毁坏故。有对治故。此品广明故名分别。所以次明世品者。上来二品总明有漏.无漏。自下六品别明有漏.无漏。总是其本。所以先明。依总释别所以后明别。就别明六品中。前三品别明有漏法。后三品别明无漏法。有漏麁显所以先明。无漏微细所以后说。就别明有漏中。世品明有漏果。业品明有漏因。随眠品明有漏缘。就三品中果相麁显所以先明。
已依三界至处别有几者。就世品中。一明有情世间。二明器世间 就明有情世间中。一总辨有情。二判聚差别 就总辨有情中。一明有情生。二明有情住。三明有情没。就明有情生中。一明三界。二明五趣。三明七识住。四明九有情居。五明四识住。六明四生。七明中有。八明缘起。九明四有 此下第一明三界。结前问起。于前品末已依三界分别诸心。今次应说三界是何。各自界中处别有几。
颂曰至令心等相续者。此即正辨。初颂明欲界。第二颂明色界。第三颂明无色界。随次不同答前两问。
论曰至他化自在天者。就长行中一释颂文。二问答分别。此下正释颂文 六天有欲名六欲天 显宗十六曰唯六欲天受妙欲境。六欲天者。一四大王众天。谓彼有四大王及所领众。或彼天众事四大王。是四大王之所领故。二三十三天。谓彼天处是三十三部诸天所居。妙高山顶四面各有八部天众。中央有一即天帝释。故三十三。三夜摩天。此云时分。谓彼天处时时多分称快乐哉。四覩史多天。此云喜足。谓彼天处多于自所受生喜足心。五乐变化天。谓彼天处乐数化欲境。于中受乐。六他化自在天。谓彼天处于他所化欲境自在受乐。
如是欲界处别有几者。问。
地狱洲异至皆欲界摄者。答。正理三十一释前七地狱云。众苦逼身数闷如死。寻苏如本。故名等活。谓彼有情。虽遭种种斫刺磨擣。而彼暂遇凉风所吹。寻苏如本。等前活故立等活名。先以黑索拼量支体。后方斩锯故名黑绳。众多苦具俱来逼身。合党相残故名众合。众苦所逼异类悲号。怨发叫声故名号叫。剧苦所逼发大酷声。悲叫称怨故名大叫。火随身转炎炽周围。热苦难任故名炎热。若内.若外。自身.他身。皆出勐火互相烧害。热中极故名为极热 又此论下文释第八地狱云。受苦无间故名无间。无乐间苦故名无间 言四洲者。南赡部洲。或从林立号。或以菓标名 东胜身洲身形胜故。或身胜赡部故名胜身。梵云毗提河 西牛货洲以牛货易故名牛货。梵云瞿陀尼 北俱卢唐言胜处。于四洲中处最胜故。或云胜生。于四洲中生最胜故 余文可知。
此欲界上至八色究竟天者。此释色界十七天。正理二十一释诸天名云。广善所生故名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获得中间定故。最初生故。最后没故。威德等胜。故名为大大梵所有所化所领故名梵众。于大梵前行列.侍卫故名梵辅。自地天内光明最少故名小光。光明转胜量难测故名无量光。净光遍照自地处故名极光净。意地受乐说名为净。于自地中此净最劣故名小净。此净转增量难测故名无量净。此净周普故名遍净。意显更无乐能过此。以下空中天所居地。如云密合故说名云。此上诸天更无云地。在无云首故说无云。更有异生胜福。方所可往生故说名福生。居在方所。异生果中此最殊胜故名广果。离欲诸圣。以圣道水濯烦恼垢故名为净。净身所止故名净居。或住于此穷生死边。如还债尽故名为净。净者所住故名净居。或此天中无异生杂。纯圣所止故名净居。繁谓繁杂。或谓繁广。无繁杂中此最初故。繁广天中此最劣故说名无繁。或名无求。不求趣入无色界故。已善伏除杂修静虑上.中品障。意乐调柔离诸热恼故名无热。或令下生烦恼名热。此初远离得无热名。或复热者炽盛为义。谓上品修静虑.及果。此犹未证说名无热。已得上品杂修静虑。果德易彰故名善现。杂修定障余品至微见极清彻故名善见。更无有处于有色中能过于此名色究竟。或此已到众苦所依身最后边名色究竟。有言色者是积集色。至彼后边名色究竟。
迦湿弥罗国至四众围绕者。论主颂中述西方师义说有十七。故婆沙云西方师说色界十七。彼师意.说。以大梵王寿.量.处等异余二天故。于初定别立三天。故婆沙云。西方诸师作如是说。初静虑地处别有三。一梵天处。二梵辅天处。三大梵天处。此处即是静虑中间 彼师所以不立无想天者。寿.量.地等与广果天无差别故。又正理云。有余别说十七处名。初静虑中总立二处。第四静虑别说无想 解云彼师意说。别类修故立所招果。不立大梵初定说二。又正理云。上座色界立十八处 解云由二因别故立十八。今此国师二俱不立。由无别地故唯十六。故婆沙云。迦湿弥罗诸论师说初静虑地唯有二处。
无色界中至胜劣有殊者。此下明无色释上两句。显无色界定无方所。但由同分.命.异熟生有胜劣故差别有四 初修无色定。必先厌色思无边空故。作空无边解 次厌外空复思内识故。作识无边解 次识亦厌复思无所有故。作无所有解 次非下七定麁想故名非想。不同无心故名非非想 处是有情生长处故。前三从加行立名。第四当体受称。故定品云。空无边等三名从加行立。非想非非想昧劣故立名。如下广释。
复如何知彼无方所者。问。
谓于是处至中有起故者。答 言是处者。于欲.色界随其所应得彼定处。虽于此处得彼定者。亦得余处命终。此中且据此处命终者说 或是处者。随于何州等处。此显总处。以于是处得彼定者。亦于余处得命终故。故知处言据总非别。既言是处受生是处中有现前。明知无色无别方所 若有别处应往受生彼处中有现前。此大众部计。彼执无色界别有方所。若无方所如何可说此处之言 问既言是处生故。既言是处中有现前。此无色界应有方所 解云言是处者。谓得无色定处。非言无色别有方所。如眼识依眼根。根有方所识无方所。由斯理趣可言中有传识受生 又解言是处生者显无方所。非言是处别有方所。如言空处。故婆沙六十八云。欲界没生无色界者。无色界生有不在欲界死处起故(已上论文)复从彼没生欲.色时。即于应所生处中有起。故婆沙六十八云。问无色没生欲.色界者。彼二中有何处现在前。有作是说在第四静虑。评曰彼不应作是说。所以者何。若无色界有方处者可作是说。然无色界无有方处。何缘远至第四静虑。有余师说。若从彼没生无色界。即在彼方处中有现在前。彼亦不应作如是说。所以者何。若作是说。彼无色界没生无色者。云何可尔。应作是说。若欲.色界没生无色界。及无色没生无色者。彼无色界没生欲.色时。彼二中有。即当生处而现在前 问若如后解可顺婆沙评家。若如前解岂不相违 解云论主以理为宗。非以婆沙评家为量。何劳通释 问若如前解。可言中有传识受生。若如后解。当生处现何须中有 答婆沙六十九云。问无色界没生欲界.色界者。既随当生处中有现在前。彼无往来何用中有。答彼先已造感中有业。虽无往来亦受中有。业力所引必应起故 又解欲.色四生要由中有而生。方便随染受生。
如有色界至心等相续者。此下释后两句。论主问。欲.色二界俱有色故名有色。有色有情要依色身心等相续。无色有情以何为依心等相续。此即以下二界例问无色。
对法诸师至而得相续者。说一切有部答。无色心等虽无色身。依同分等而得相续。
若尔有色至此二相续者。论主难。有色心等。何不依此同分.命二。
有色界生此二劣故者。说一切有部释。有色二劣心等不依。
无色此二因何故强者。论主复难。
彼界二从至能伏色想者。说一切有部答。从胜定生故彼二强。由定伏色故说定胜 或定伏色故不依色但依此二。
若尔于彼至何用别依者。论主难杀。彼定既胜心等应依。何用别同分.命根。
又今应说至以何为依者。论主问。欲.色有情同分.命根必依色转。无色此二以何为依。以下例上。
此二更互相依而转者。说一切有部答。同分.命根更互相依。
有色此二何不相依者。论主难。
有色界生此二劣故者。说一切有部答。劣不相依。
无色此二因何故强者。论主复徵。
彼界此二种至能伏色想者。说一切有部答。由因胜故其果亦强。前说彼定能伏色想故说为胜。或伏色想彼不依色。
是则还同心相续难者。论主难杀。指同前破。若言由定胜故二强相依。是则还同前心相续难也。应言若尔于彼同分.命根相续转者。但依胜定何用相依。
或心心所唯互相依者。论主以理复难。若言无色同分.命根互相依者。或无色界心.心所法。唯互相依非须别依 又解彼因既胜。心.心所法应唯互相依。如是所难方便欲明同分.命根非实有体。
故经部师至不依色转者。引说同已。故经部说。无色界心.心所法相续但互相依。无别同分.命等为依。谓若有因未离色爱引起心等果。由因未离色爱故。所引心等果。与色俱生依色而转 若因于色已得离爱。厌背色故。由因离色故。所引心等果非色俱生。不依色转。显无色界心.心所法唯互相依。
何故名为欲等三界者。此下问答分别。问三界名。
能持自相至喻如前说者。答 言界者。或是持义。或种族义。两释如前 界名是总。欲等是别。别依于总名欲等界。具足应言欲所属界。略去所属但言欲界。欲是能属。界是所属。能.所合论故名欲界。以欲强故且别言欲。即以别标总界也。如人所属县。人是能属。县是所属 色所属界说名色界应知亦尔。饮中有胡椒名胡椒饮。环上有金刚宝名金刚环。具足应言胡椒所属饮。金刚所属环。略去中言故作是说。皆是以别属总 彼界无色故名无色 所言色者是变碍义。即十种色。或示现义即是色处。恐疑无色以色无为体。故今释言彼四无色体非是色立无色名。非彼无色但用色无之处无法为体 释无色界.及与二喻皆准前说。
又欲之界至应知亦然者。第二解约依主释。此界是欲之界故名欲界。即是欲之任持。以此界能任持欲故。界是能持。欲是所持。能.所合论故名欲界。余二界亦然。
此中欲言为说何法者。问。
略说段食至妙色故者。答。略说段食.淫所引贪名之为欲。下复引颂证欲是贪。大意可知。如法蕴足论第六云。然五妙欲非真欲体。真欲体者是缘彼贪。如世尊说。世诸妙境非真欲。真欲谓人分别贪。妙境如本住世间。智者于中已除欲。此颂意言。可爱妙色.声.香.味.触非真欲体。真欲体者谓缘彼生分别贪着。欲境如本。智者于中名离欲。故尊者舍利子。有时为人说如是颂。尔时有一邪命外道不远而住。以颂难诘舍利子说。若世妙境非真欲。真欲谓人分别贪。苾刍应名受欲人。起恶分别寻思故。时舍利子报外道言。起恶寻思实名受欲。非诸苾刍于世妙境皆起不善分别寻思。故汝不应作斯难诘。以颂反诘彼外道言。若世妙境是真欲。说欲非人分别贪。汝师应名受欲人。恒观可意妙色故 时彼外道默然不能答。彼师实观可爱色故。由此知欲是贪非境(已上论文) 问何故境名欲 解云是欲具故名欲。如乐具故名乐 问何故名妙 答如婆沙一百七十三。一解云。复次诸欲下贱而贪欲者分别增益取为净妙。故说为妙(广如彼释) 问何故但言五妙欲境不言法耶 答如婆沙云。意所识法。何故不立妙欲耶。答皆是爱所缘者立妙欲。意所识法。有非爱所缘。故不立妙欲(广如彼释)。
若法于彼至三界系不者。问。三界现行法即三界系不。
不尔者。答。
云何者。徵。
于中随增至是三界系者。答。于彼三界现行法中。随顺增长三界贪者是三界系。
此中何法名三界贪者。复问三界贪。
谓三界中各随增者者。答。谓三界中各别随顺增长有漏法者。名三界贪。
今此所言至皆不令解者。外难。西方解义不分明者。便相调言同缚马答。论主今此所言同缚马答 外道杀马祀天缚马着柱。有人问言缚马者谁。答言马主。马主是谁。答言缚者。
如是二答皆不令解。不知何人姓名何等故不令解。论主答问应知亦尔 我问论主三界系法。答言于中随增三界贪者。
复问何法名三界贪。复答我言谓三界中各随增者 如是二答皆不令解。不知何法是三界系。不知何法是三界贪。答不分明同缚马答。
今此所言至名无色界系者。论主答。今此所言不同汝引缚马答也。谓于前说欲界二十处。未离贪者贪名欲界贪。此贪所随顺.增长处。名欲界系法。
于前所说色界十七处。未离贪者贪名色界贪。此贪所随顺.增长处。名色界系法。
于前所说无色界四处。未离贪者贪名无色贪。此贪所随顺.增长处。名无色界系法。贪与系法宽.狭悬殊体性分明。岂同缚马 第二约不定等解。准前应知。
于欲化心上如何起欲贪者。问。得欲化心欲贪已断。若贪未断不得化心。于欲化心如何贪起。
从他所闻至生贪爱故者。答。或从他闻于未来化心生爱味故。或自退失于过去化心生爱味故。或观化者自在势力于现在化心生贪爱故。
若心能化至化作香味故者。义便兼明。
如是三界唯有一耶者。问数。
三界无边至犹若虚空者。答。三界无边。所以度生难尽。若依化地部即有始起有情。不从业.惑生。第二身已去方从惑.业生。由数生故佛度难尽。
世界当言云何安住者。问。为傍布。为重叠。
当言傍住至不说上下者。说一切有部答。说有八方世界傍住。经中既说四方不说上.下.明知傍布。经说四方摄四维也 复言雨滴无间无断。此喻世界无边无间无断或坏或成无暂时息。
有说亦有至应知亦尔者。有说亦有上.下二方。余法密部经中说十方故。于此十方欲界中。若有众生离一欲界贪时。于一切十方欲界贪皆得灭离。以相同故。离色.无色应知亦尔 一日.月所照名一世界。千世界中有一梵王。梵王通为千世界主 然依初静虑起通慧时。所发神通但能往至自所生千世界中。及能往自生梵世。非能往余世界.及余梵世。以处别故。若依所余第二静虑等起通慧时。随其所应应知亦尔 又解所余四通慧应知亦尔。此据异生。若据圣人此则不定。此据五通。若据漏尽亦能通证余界无为。
已说三界至有情非中有者。此下第二明五趣。上两句正答。下两句简法。
论曰至天趣一分者。地下有狱名为地狱。此乃义翻。梵名那落迦。若依正理二十二释五趣名云。那落名人。迦名为恶。人多造恶颠坠其中。由是故名那落迦趣 或近人故名那落迦。造重罪人速堕彼故 或复迦者是乐异名。那者言无。落是与义。无乐相与名那落迦 或复落迦是救济义。那名不可。不可救济名那落迦 或复落迦是爱乐义。不可爱乐名那落迦 婆沙有说名奈落迦。奈是短声。总谈彼趣。那是长声。是别所有。前总后别。别是总之所有。约兹异义故立别名 言傍生者。彼趣多分身横住故。或彼趣中容有少分傍行者故。又类多故。多愚痴故。名曰傍生 言饿鬼者。谓余生中喜盗他物习悭贪等。又复多是所祀祖宗。又多希求以自存济。又多怯劣其形疲悴。身心轻躁故名饿鬼 人。谓令天缘之起慢。我于此类善趣中尊。或彼自心多增上慢。或多思虑故名为人 天。谓光明威德炽盛。游戏谈论勇悍相凌。或复尊高神用自在。众所祈告故为天(已上论文) 婆沙亦解五趣名不能具述 婆沙一百七十二说阿素罗。有说是天趣摄。如是说者是鬼趣摄。若依正量部.大众部。阿素洛是第六趣 问五趣身形.语言如何 解云天其形上立。皆作圣言。人形现见。劫初皆作圣言。后随处别作种种语。鬼劫初皆作圣言。后随处别形.言不定。傍生身形现见。劫初皆作圣言。后随处别作种种语。地狱有情其形如人。初生皆作圣言。后受苦已出种种苦声。略以婆沙意解五趣形.言。
为有三界至说有五趣者。此下释第三句问起。
有谓善染至体非中有者。答。趣唯无记不通善染当婆沙评家义。若异此者言通善.染趣应相杂。于一趣中具成五趣业.烦恼故。五趣唯是有情数.摄不通外器。以此外器亦容五趣共受用故。还成杂乱故非趣体 五趣体非中有。趣是所往。中有非是所往趣故。趣方便故。故非趣摄。
施设足论至所谓中有者。以此故知中有非趣。
法蕴足论至修成中有者。复引证 是眼。简异耳等。二十二根中是眼根。十二处中是眼处。十八界中是眼界。及五趣眼。修成天眼。及中有眼。既离五趣别说中有。明知中有非五趣摄。
契经亦简中有异趣者。引经证。
是何契经者。问。
谓七有经至异诸趣故者。答。谓七有经。彼经离趣别说中有。是趣方便。故知中有非五趣摄 此即正证中有非趣乘此义便兼显趣体唯是无记。彼经离趣别说业有是五趣因。即知五趣是异熟果。故趣唯是无覆无记其理极成。经简业因异诸趣故。
迦湿弥罗国至无覆无记者。复引经证趣唯无记 诸漏。即显发业烦恼 地狱受业。正显彼因 曲者。谓謟 秽者。谓瞋 浊者。谓贪 彼身.语.意从謟.瞋.贪生故。名身语意曲秽浊业。此即正显顺地狱受业。由造此恶业故于捺落迦中受五蕴异熟果。异熟起已名那落迦。除五蕴法彼那落迦都不可得。由此经说故趣唯是无覆无记。以异熟果唯无记故。
若如是者至所随增故者。难。论说五趣一切随眠所随增故。明知亦通于染。若唯无记异熟果者。彼论应言五趣修所断。及遍行随眠随增。不应言一切。既言一切明知通染。
彼说五趣至总名村落者。通。五趣续生容起诸惑名趣入心。趣及入心总名为趣无相违失。喻况可知。
有说趣体至是故别说者。有大众部说趣体亦通善.染。然七有经离五趣外简业有者非别说业定非趣摄 五浊。谓劫浊.命浊.有情浊.烦恼浊.见浊 如五浊中烦恼与见别说为浊非由别说故彼见定非烦恼所摄。以十随眠皆烦恼故 业虽是趣显因别说。
若尔中有亦应是趣者。难。业有虽别说然说是趣摄。中有亦别说。亦应是趣摄。
不尔趣义至即死生故者。异说通难。趣是所往。中有是能往。不可说能往是所往趣。即死处生故。
若尔无色至而受生故者。难。中有死处生中有非趣摄。无色死处生亦应非趣摄。
既尔中有至说名中有者。更作好解。名中有故不应名趣。二趣中间而受生故名为中有。此若趣摄不应名中。
然彼尊者至故作是言者。大众部等复会前经。然彼尊者舍利子言异熟起已方名地狱。非唯异熟故通善.染。彼经复言除五蕴法彼那落伽不可得者。为遮异执实有能往诸趣补特伽罗真实我体故作是说。非遮善.染余蕴故作是言。
毗婆沙师至亦通长养者。结归本宗。此中两师前说为正。故婆沙一百七十二云。问已知趣体唯是无覆无记。于中为但是异熟。为通长养。若但是异熟者。品类足说当云何通。如说五趣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若通长养者则趣体杂乱。以人趣中亦引起色界长养诸根大种故。答应说趣体唯是异熟 问品类足说当云何通。答彼文应说五趣摄五蕴.十一处.十七界少分。而不作是说者。当知是诵者错谬。有说彼论通五趣眷属。感五趣业及能防护。非唯说趣是故无过。然由烦恼界有差别。由异熟蕴趣有差别。是故趣体唯是异熟。
即于三界至识住有七者。此下第三明七识住。即于三界及五趣中从下至上如其次第识住其有七。
其七者何者。问。
颂曰至余非有损坏者。初句明第一识住。第二句明第二识住。翻此第三识住。谓翻此第二句应身一想异。身想一是第四识住。第四句是后三识住无色下三。第五句结。第六句简法。
论曰至说名想异者。明初识住。谓彼有情成就色身。故名有色有情。身.想俱异如人趣全.及一分天是初识住。
一分天者。谓欲天全及初定中除劫初起取后余时 问如婆沙一百三十七云一分天谓欲界天不言初定。又婆沙云初识住唯欲界系故但依未至灭。第二识住初定系故依初静虑未至静虑中间。第二静虑近分灭。彼论既言初识住依未至定灭不言初定等灭。明知不通初定一分。又品类足第九云。初识住七智知。除类.灭.道智。若通初定应言类智知 解云一分天言理通初定。以初定天一分初识住摄。一分第二识住摄。以不定故是故不言。欲界六天全初识住以决定故故彼偏说。即彼论解第二识住。但取初定劫初起时不取后时。故不相违。又言初识住未至定灭者。据全分说。初定一分以与第二识住合断。非全分故故略不言。品类足文初识住亦应言类智知。还据全说不约少分 言身异者。谓彼色身一切皆异 彼由身异。约体以明 或有异身。据成就说。故彼有情说名身异 言想异者。三想不同 言苦想等约相应受分成三种。若在欲界具有三想若在初定除苦有二 彼由想异。约体以明 或有异想。据成就说。故彼有情说名想异。
有色有情至故名身异者。释第二句。梵众天言举初显后。总摄三天唯取劫初不取后时。以劫初起梵众起想。我等皆是大梵所生。大梵起想是诸梵众皆我所生。梵王梵众同执一因而生想故名想一。故正理二十云。岂不梵众言我从彼生。而大梵王言我能生彼。想即有异如何言一。此责非理。梵众.梵王同执一因而生想故。或缘所化想是一故 解云同执一因同缘所化。想无别故与此论意同 又正理云。何缘梵众同生此想。由见梵王处所.形色.及神通等皆殊胜故。又观大梵先时已有已.及余天后方生故。彼不能见从上地没。依初静虑发宿住通。不能了知上地境故。何缘大梵亦生此想。彼才发心众便生故谓己所化。非速没故。或愚业果感起理故。或见己身形状.势力.寿.威德等过余众故。梵众.梵王身虽有殊而生一想 言身异者。梵王.梵众其身各异故名身异。此文且以大梵对梵众明身异。梵辅.梵众当处相望身亦有异。故显宗十二云。言身异者。初静虑中有表.无表寻.伺。多识为因感身有差别故。
经说梵众至曾见梵王者。依经起问。
有余师言至来生此故者。答。有三说。此即初师。昔在二定曾见梵王。
云何今时至戒禁取者。论主破。生初定时非得二定。如何能忆彼地事耶。得二定时初惑已断。云何缘大梵犹起戒禁取。
有余师说住中有中者。第二师解。昔住中有曾见梵王。
彼住中有中至长寿久住者。论主破。欲界中有受胎生等。生缘未合容可经停。色界中有皆受化生受生无碍。既不阙缘无容久住。何得说言曾见梵王长寿久住。
是故梵众至起如是念者。第三论主正解。初生见已后重见时起如是念。我等曾见如是有情长寿久住。又正理第二十二云。有余师言。住极光净从彼天没来生此故。既从彼没来生此间。云何未得第二静虑。而能忆彼诸宿住事。谁言未得第二静虑。若得应离初静虑贪。如何彼尚生初定戒禁取。退已方生斯有何失。岂不色界无有退耶。有说初生无妨有退。有余师说住中有中曾见梵王。此不应理。经言见彼久住世故。彼天中有。于正所受生既不阙缘无容久住世故。应说梵众即住自天曾见梵王。极光净没初受生时曾见彼故。谓诸梵众初下生时。见大梵王威光赫烈。虽怀敬慕欲往亲承。威神所逼未早前诣。于兹荏苒还致多时。后励专诚预近瞻仰到已皆共作是念言。我等曾见。乃至广说。谓彼近见大梵王时。便能忆知先所见事。复能了达众下生前。独有梵王及心所愿。或彼先在极光净天。曾见梵王今见能忆。谓彼昔在极光净天。曾见梵王独居下地。亦知愿心与众同居。俯愍便兴初静虑化。令所化众偶侍梵王。起化须臾自便福尽。命终生下初静虑中。大梵王身心.及所化事。皆初静虑通慧所缘。今见便发宿住随念。故彼梵众作是念言。我等曾见乃至广说。有余师说二静虑中所起。能缘梵世眼识。是初静虑地法所收。故今亦能随念彼法(次前二师皆起宿住随念缘曾起法故言曾见)有作是说。彼梵众天不受处胎.断末磨苦。由斯得有念无忘失。故忆前生所见等事 上来正理总有六解。前三同此。后三不同 又婆沙九十八有五解。初三同此论。第四解云。有余师说。彼以本性念生智忆上曾见事。问岂不色界无本性念生智耶。答劫初成时。色界亦得有本性念生智。第五解云。或有说者梵王先入中间静虑住经多时。彼诸梵众从上地没生梵世中。见大梵王长寿久住威光赫奕不敢亲附。后出定已命诸梵众共相慰问。时诸梵众互相谓言我等曾见如是有情长寿久住 又婆沙云问大梵天王。经几时量独一而住。经几时量与众共住。复与众别。评曰应作是说。经于半劫独一而住。经于半劫与众共住。经于半劫复与众别。二十中劫是半劫量 有色有情至复受欲乐者。释翻此即第三识住 极光净言。举后摄初二天 言身一者。无异因感其身是同故言身一。若望同地三天上下相望其身亦异。而言身一当处相望。故正理二十二云。彼天中无有表业等为因所感差别身形。故言身一。即形显等同处诸天相无别义。然彼尊者阿奴律陀契经中言。光净天等。身有高.下胜.劣。可得此依别处故作是言。非一天中身有差别。
言相异者乐舍别故言想异 三受明义。喜.乐名乐 喻况可知。
岂不遍净想亦应然者。难。岂不遍净乐.舍二想亦交参故应名想异。
非遍净天至扰动心故者。答。三定中乐曾无厌时。喜则不然。扰动心故二差别。
经部师说至得想异名者。经部引经释第三识住名想异。如文可知。正理难意。第三定天见下水灾。新.旧生天有怖.不怖想。应名想异。若俱舍师救。第二定中喜扰动故。见下火灾怖.不怖想。第三定中乐凝静故。虽见水灾而不生怖。由不怖想言想一。
有色有情至故名想一者。释身想一第四识住。有色有情.及与身一竝如前释。此异熟乐曾无厌时故名想一。虽三定中亦起舍受。从多分故。据不厌故。故言想一。
初静虑中至故言想一者。总明三想差别不同。
下三无色至是名为七者。此释第四.第五句。四无色中取下三种。谓空无边处天是第五识住。识无边处天是第六识住。无所有处天是第七识住。是名为七。
此中何法名为识住者。问识住体。
谓彼所系至是名识住者。答。若欲.色所系五蕴为体。若无色所系四蕴为体。如其所应有情数.法。识于其中乐住着故。是名识住。
所余何故非识住耶者。释第六句问起。
于余处皆有损坏识法故者。举颂正答。
余处者何者。徵。
谓诸恶处至故非识住者。释。可知。
何等名为损坏识法者。问。
谓诸恶处至故非识住者。答中有二。此即初解。三恶趣中苦受损识第四.有顶。有灭识法故非识住。
复说若处至故非识住者。第二解。具二义者立为识住。余皆不具故非识住。求入无想天。或求入无想定。有顶昧劣故非识住。
如是分别至九有情居者。此下第四明九有情居。
其九者何者。问。
颂曰至余非不乐住者。答。上三句显体。下一句简法。
论曰至如识住中释者。有情是假。居谓所居五蕴实法。假居于实。有情之居名有情居。此中意明所居之法。总而言之。取自有情法不取他身.非情.中有。故正理二十二云。谓诸有情自乐安住所依色等。实物非余。以诸有情是假有故。然诸实物是假所居。故有情居唯有情法。以有情类于自依身爱住增强非于处所。又于处所立有情居。即有情居应成杂乱。居无杂乱唯有内身。故有情居唯有情法。既言生已名有情居。知有情居不摄中有。又诸中有非久所居故。诸有情不乐安住。又必应尔。由本论说为显生处立有情居 又正理简七识住有情居差别云。于生死中为显诸识由爱住着建立识住。显诸有情于自依止爱乐安住立有情居。故此二门差别建立(已上论文) 罗刹。具足应言罗刹婆。此云守护。又婆沙一百三十七云七识住。九有情居。为七摄九。九摄七耶。答九摄七非七摄九。何所不摄。谓无想天.及非想处。此中所以如前应知(准此相摄七识住亦唯有情数)。
前所引经至其四者何者。此下第五明四识住。依经起问。
颂曰至有漏四句摄者。上三句。及有漏。明体 四句摄。明宽狭。
论曰至是名四种者。列四识住名。
如是四种其体云何者。问。
谓随次第至依着于彼者。答 有漏。简无漏 四蕴。简识蕴。就有漏四蕴中唯取自地非余他地。就自地中取自身.情数。非取他身非情。故正理二十二云。又自地中唯有情数.唯自相续立为识住。非非情数.他相续中。识随乐住如自相续(已上论文)此自地.自身有漏四蕴是识所依。是识所着 所依。谓识俱生依。同时助伴令识起故。最极亲近故名为依。非要是识所依根故方名所依。此所依言显亲由藉义 所着。谓识所着境。通俱.不俱引识起故。诸有漏识随其爱力依着于彼。有斯二义故名识住。于地狱中亦爱自身或贪乐等故于地狱亦有识住。若于非情.他身四蕴虽是所缘可名所着。而非是依非亲俱故故非识住。若于异地.及无漏法二义俱阙。非识随爱力依彼.着彼。以爱不缘无漏.异地法。设起异地法。设起异地心。或无心时现在二蕴亦名识住。同识住相故。诸同分识余缘阙故不生。非此不能生也。
如何不说识为识住者。问。
由离能住至所说如是者。答。凡言识住。由离能住识别立所住四蕴。非能住识可名识住故。不可说识为识住。如非即王可名王座。或若有四蕴法。识所乘御说名识住。喻况如人乘船道理。非识御识故识非识住。
若尔何故至五蕴为体者。难。经言于识有喜.染故识住其中。识所乘御。又说识体为七识住。明知识体亦是所住。
虽有是说至于余可说者。答。于契经中虽有是说而于生处所摄五蕴中不别分拆总生喜.染。缘识义边名识食。缘五蕴义边名七识住。转之言起。故识起时不但四蕴名识住。识蕴亦名识住。非独说识别生喜.染名为所住。然色等四蕴一一能生种种喜.染。令识着故名识住。独识不然故非所住。是故于此四识住中识非识住。于余四食.及七识住中可言识住于识。
又佛意说至教意如是者。又引教证识非所住。
又法与识至故非识住者。四蕴与识可俱时生为识良田可立识住。无识与识俱时而生。故识望识非是识住。故婆沙一百三十七云。谓若有法识所乘御与识俱行亲近和合立四识住。识望于识无如是事。故不立在四识住中。若法与识为因为果。展转相资立七识住。识望于识有如是事。是故立在七识住中。
如是所说至谓除前相者。明七识住四识住。互有宽狭四句差别。七识住体宽处狭。四识住处宽体狭。四句如文可知。第三句中既言七中四蕴。正理又说四识住唯是有情。明知七识住亦唯有情。若以九有情居对四识住。互有宽狭还成四句 第一句有九非四。谓九中识 第二句有四非九。谓三恶趣.及第四定中无想天所不摄余天。色.受.想.行 第三句有九亦四谓九中四蕴 第四句有非九非四。谓除前相。
于前所说至略有四种者。此下第六明四生。于前所说三界.五趣中应知其生略有四种。
何等为四何处有何者。一问数。二别约处问。
颂曰至鬼通胎化二者。前两句答初问。后四句答后问。
论曰至而生类等者 生。谓四生种类。诸有情中虽有种种形貌不同余类相杂而由四生种类各等。又婆沙一百二十云。问如是四生以何为自性。答四蕴五蕴以为自性。谓欲.色界五蕴。无色界四蕴。此中有说唯异熟蕴以为自性。有说亦通长养。是名四生自性。
婆沙二说前说为正。以四生.五趣相摄中。云四生摄五趣非五趣摄四生。不摄者何所谓中有。若不尔者。应更说言不摄长养。若言五趣亦通长养无斯过者。此救不然。婆沙正义五趣体性唯是异熟。
云何卵生至故名为化者。此释四名。
人傍生趣各具四种者。释第三句。此即总举。
人卵生者至五百子等者。此明人卵生 世罗唐言山。邬波世罗唐言小山。大小不同故以小标别。兄弟二人皆阿罗汉。近山生故以山为名。故婆沙一百二十云。人卵生者。昔于此州有商人入海得一雌鹤。形色伟丽奇而悦之。遂生二卵。于后卵开生二童子端正聪慧年长出家。皆得阿罗汉。小者名邬波世罗。大者名世罗(已上论文) 鹿母者。是毗舍佉夫人。毗舍佉是二月星名从星为名。此云长养。即功德生长也。是弥伽罗长者儿。妇有子名鹿故名鹿母从子为名。生三十二卵。卵出一儿。故婆沙一百二十四云。毗舍佉鹿子母 般遮罗是地名。唐言执五。此王从地为名王妃生五百卵已羞愧恐为灾变。以小函盛弃殑伽河。随流而去。下有隣国王因观水遣人接取见卵。将归经数日间各出一子。养大骁勇所往皆伏无敢敌者。时彼隣国王与彼父王久来怨雠。欲遣征罚先作书告今欲决战。寻后兵至围绕其城即欲摧破。般遮罗王极生忙怖。王妃问委。慰喻王言。王不须愁。此五百子皆是我儿。具陈上事夫子见母恶心必息。妃自登城告五百子说上因缘。如何今者欲造逆罪。若不信者皆应张口。妃按两乳有五百道乳汁各注一口。应时信伏。因即和好各起慈心。两国交通永无征伐。
人胎生者至唯劫初人者。此明人胎.湿.化生。
曼驮多。是王名。唐云我养。从布杀陀王顶疱而生颜貌端正。王抱入宫告谁能养。诸宫各言我养也故以标名。旧云顶生王此义翻也。然非正目。此王长大为金轮王。
遮卢。唐言髀。邬波遮卢。唐言小髀。于我养王两髀上各生一疱。疱生一子。颜貌端正。从所生处为名。以小标别。亦为轮王。
鸽鬘者。昔有一王名跋罗哈摩达多。唐言静授。于王腋下有疱生一女子。名为鸽鬘。从腋下出如鸽出飞。王重如鬘故以名焉。或生已后鸽恒随逐。王重如鬘。故以名焉 菴罗卫者。有菴罗卫女。从菴罗卫树湿气而生。或从子生。或从枝生。余文可知。
正理云。此四生人皆可得圣。得圣无受卵湿二生。以圣皆欣殊胜智见。卵.湿生类性多愚痴。或诸卵生生皆开再。故飞禽等世号再生。圣怖多生故无受义。湿生多分众聚同生。圣怖杂居故亦不受。
傍生三种至揭路荼等者。明傍生具四。胎.卵.湿三世共现见。化生如龙.及揭路荼等 揭路荼此云顶瘿或名苏钵剌尼。此云妙翅。翅殊妙也。旧云金翅鸟非正所目。
一切地狱至皆唯化生者。释第四.第五句。可知。
鬼趣唯通至虽尽而无饱者。释第六句。鬼化生可知。胎生难知。故引颂证。卵.湿生类性多愚痴。鬼多黠慧。故非卵.湿。
一切生中何生最胜者。此下第二问答。
应言最胜唯是化生者。答。化生最胜。亦有地狱受劣化生据总相说。故正理云。应言最胜唯是化生。支分诸根圆具勐利。身形微妙故胜余生。
若尔何缘至而受胎生者。难。既化生胜。后身菩萨何不化生。
见受胎生至息诸疑谤者。就答中。一明现益。二明后益。此即现益。略有四种。或引释种。或引余类。或引同类。或复止谤。故受胎生(曹之言辈)。
有余师说至即无所见者。此明后益。若受化生死无遗形不能益后。若受胎生得留身界。益后有情故受胎生 身界。梵曰驮都。即佛身界也。亦名室利罗。唐言体佛身体也。旧云舍利讹也。
若人信佛至此不成释者。论主难。意佛有持愿通。谓发胜愿愿留身界。起通持愿令久留身不假胎生故不成释 通能持愿名持愿通。此即神境智证通。或即以愿持身令住。愿能持故。持愿即通名持愿通。正理二十二救曰。今谓此释其理必成。通所留身非佛功德力.无畏等所依熏故。不能广大饶益世间。所以然者。是可留法通愿能留。一切化生如刹那法必无留义。谓诸有为刹那定灭。诸佛神力亦不能留。设欲久留即须别化。此所别化非佛功德力.无畏等之所依熏。故于世间无大饶益 若作俱舍师破佛后身界非力等依如何益物。若言后身接前力等所依身起能益物者。此留化身亦接力等所依身起何不获益。若谓留化非情摄者供养非益。汝留身界言是岂是情耶。
因论生论至为充所食者。问。化死无遗。如何取食。
以不知故至暂食何咎者。答。或不知取食。或暂充饥 问何故化生死无遗形 答如正理论云。化生何故死无遗形。由彼顿生故应顿灭。如戏水者出没亦然。毗婆沙师说。化生者造色多故死无遗形。大种多者死非顿灭。即由此义可以证知一四大种生多造色。正理虽作此说非婆沙正义。故婆沙一百二十七云。问一四大种为但造一造色极微。为能造多。若但造一。如何不成因四果一。因多果小理不应然。若能造多。即一四大种所造造色有多极微。云何展转非俱有因。对法者说有对造色展转相望无俱有因。许则便违对法宗义。答应作是说一四大种但能造一造色极微。问如何不成因四果一。因多果小理不应然。答果小因多理亦无失。世现见有如是类故。因四果一于理无违。有说造多。问一四大种所造造色有多极微。云何展转非俱有因。答非一果故非俱有因。以俱有因法必同一果故。此不成因同犹预故。评云如前所说者好 婆沙评家既取前师一四大种但造一色。故知造色多者死无遗形是不正义。
于四生内何者最多者。问。
唯多化生者。答。
何以故者。徵。
三趣少分至皆化生故者。释。正理两说。一说同此论。又一说云有说湿生现见多故。设有肉等聚广无边。下越三轮上过五净。容遍其量顿变为虫。是故湿生多余三种。然无评家。
此中何法至非即名生者。此下第七明中有。就中。一明中有。二破外道 就明中有中。一正明中有。二证有中有。三诸门分别 此即正明中有。一问中有。二问非生。
颂曰至故中有非生者。上两句答初问。后两句答后问。
论曰至故名中有者。释上两句。可知。
此身已起何不名生者。问。
生谓当来至故不名生者。答。亦可知。
何谓当来所应至处者。问。
所引异熟至所应至处者。答。中有昧劣唯天眼见非肉眼观故不名生。生位分明肉天眼见故得生名。
有余部说至故无中有者。此下第二证有中有。将明先叙异部无中有计。准宗轮论大众部等说无中有。
此不应许至依理教故者。论主破。
理教者何者。问。
颂曰至及五七经故者。答。前六句理证。后两句教证。就前六句中。初两句正立理。次四句遣外疑。次四句中第三句释第一句 第四句释第二句。经之一字通显多经。于此颂中既破像实。明知论主以经部义破。虽复意破异部无中有。亦兼显说一切有部像色非实。
论曰至处必无间者。如春下种秋时收果中间必有芽等相续。有情死.生亦应相续中间必有中有刹那续生。立量言死.生中间必有连续。相续生故。喻如种果。
岂不现见至何妨续生者。无中有家救。从质像生中间虽间然得续生。从死至生中间虽间何妨续生。即显论主因不定过。为如种果。相续生故。死生中间必有连续。为如质像。相续生故。死生中间而无连续。
实有诸像至为喻不成者。论主破 就中。一标章。二略释。三广破。此即标章。一即像实不成。二即设成非等。
谓别色生至故不成喻者。此即略释二章。
言像不成至无二竝故者。此下广破。就中。一破实像。二显非等 就破实像中。一正破。二明所见。就正破中。一总破。二别破。此即总破。凡言实色于一处所无二竝生。像既竝生。知非实有。实有不成。所以非喻。此释颂文第三句.第五句.及第四句小分。
谓于一处至依异大故者。此下别破。就中有四。一约镜像同处破。二约二像同处破。三约影光同处破。四约近远别见破。即此第一约镜像同处破。镜色及像于一处所竝见现前。若像是实二色不应同处竝有。各别自依异大种故。既同处有。明像是假。
又狭水上至二色竝生者。此约二像同处破。于一狭水同处同时。现两岸像互见分明。曾无一处见二实色。不应谓此二像俱生。此既竝见。故知非实。
又影与光至谓二竝生者。此约影.光同处破。影.光相违未曾同处。然镜影中有光像现。不应于此一镜面上影与光像二色竝生。既二竝生。知像非实。
或言一处至于理实无者。此约近.远别见破。观镜.月像。见镜即近。见像即远。如观井水。若有实色竝生如何别见。既见不同明知像假。即总结言。故知诸像于理实无。
然诸因缘至难可思议者。此明所见。论主上来破无实像。今显经部所见镜.水等中实无像色然诸本质.镜等因缘和合势力。而有像现令如是见。非有似有。实见之时还见本质 尔时观像如何能见本质 以诸法性功能差别难可思议所以得见。
已辨不成所以非喻者。结。
言非等故至故不成喻者。此下第二显非等。此释颂文第四句.第六句。就中。一约非相续破。二约二生破。此即初门。论主言。设许像实非等于法为喻不成。谓质与像非是一物此灭彼生前后相续。唯依镜等有像现故非于本质。此显像.质体类各别非一相续 又像.本质俱时有故非一相续前灭后生如死.生有。是一相续前灭后生中无间隔。质.像不然故不成喻。
又所现像至为胜依性者。此约二生破。像由二缘胜者即现。生有唯一死有为缘无别胜依故喻非等法 亦不可说精血等缘为胜依性。胎生可尔。化复如何。
已依正理至决定非无者。结。
次依圣教至业有中有者。此下依教证有中有释后两句。此即第一引七有经。既言中有。明知别有。
若此契经至何现在前者。第二健达缚经 健达名香。缚名食。即中有名 谓具三缘方入母胎一母身调适。谓无乾.湿二疾。二交爱现前。谓俱起贪。三健达缚现前。谓中有起。意取第三证有中有。
若此契经至固唯中有者。第三掌马族经。父祖皆执掌马故名掌马族。此人彼族中生故以为名。佛为掌马族人说此经经言中有正现前者。四姓之中为是何姓。于四方面为何方来。前蕴已坏不可言来。此所言来定唯中有 婆罗门。此云静志 刹帝利。此云守田种 吠舍。此是兴事种 戍达罗。是营田种。
若复不诵至何名中般者。第四五不还经。既言中般明有中有。
有余师执至故名中般者。叙异执。可知。婆沙六十九称为分别论者。若依宗轮论。大众部等说无中有。
是则应许至故执非善者。破异执。闻言有中般即执有中天。既有生般等应许生天等。既不许然故执非善。
又经说有至定非应理者。第五七善士趣经。谓于前五不还内中般分三为七善士 言分三者。欲界没已受色界中有。往上受生由处.及时各有三种。谓近.中.远分成三人。未出欲界而般涅槃。处.时俱近是名初人。至二界中间而般涅槃。处.时俱中是第二人。至彼色界而般涅槃处.时俱远是第三人 言未堕者。喻未受生。非彼所执别有中天有此时.处近.中.远别。故彼所执定非应理。此即兼破异执。
有余复说至是名中般者。叙异执。婆沙六十九称为分别论者。就中有二。一总释。二别解。就总释中有二异解。一寿量中间。谓生色界未终彼寿。寿量中间断余烦恼。成阿罗汉是名中般。二近天中间。谓生色界近根本天中间。稍居边远。生已便来趣于天众。即于中路未至本天中间。即断惑成阿罗汉是名中般。此即总释。
田至界位至故有三品者。此下别解。此释寿量中间有其三种。一由至界位。界谓惑种。二由至想位。想谓染想。三由至寻位。寻谓寻求。而般涅槃故有三品。故正理二十四云。有说诸有寿量中间断余烦恼皆名中般。由至界位或想或寻而般涅槃故说三品。彼谓烦恼随眠位中修断加行名至界位。此中意显有种未行说名果位。即利根者。创起烦恼便能精勤修断加行名至想位。此中意显染想初行说名想位。即中根者。起烦恼久方能精勤修断加行名至寻位。此中意显由烦恼力令心于境种种寻求说名寻位。即钝根者 又解近天中间说有三种还约界.想.寻位分为三种。
或取色界至故名生般者。此别释近天中间三种差别 或取色界众同分已初至即般涅槃是名第一 从是次后受天乐已未入法会方般涅槃是名第二 复从此后初入法会未至本天乃般涅槃是名第三。已上三人中般分三。竝是近根本天中间般涅槃故 义便释生般言。入法会已复经多时方般涅槃是名生般 或减已下更解生般 又解此中三种亦通寿量中间 又解此中三种亦如其次第释前界.想.寻三。
如是所说至无差别故者。此下论主破。约时虽有近.中.远别。以彼色界约处辨行即无差别。谓欲界没受色中有。从此至彼近.中.远处。速往受生行不住故。由处行异可等火星近.中.远别。于彼处行皆无差别。设近天中分为三种。岂生彼已恒行不住如彼中有。故与火星喻近.中.远别皆不相应。
又无色界至皆是虚妄者。又破。若言寿量中间般涅槃故名为中般。无色亦有寿量中间般涅槃故应名中般。然不说彼无色界中有中般者。如嗢陀南伽陀中说 嗢陀南此云集施 伽陀此云颂。佛集要义为颂施诸有情故名集施颂 圣。谓圣人 贤。谓凡夫。谓如有一离欲恶不善法得初静虑。而于初定生爱乐心不求出世。或造上品因生大梵处。或造中品因生梵辅处。或造下品因生梵众处。即为三人。或有一人得初定已不以为足而于初定诸有漏法生心厌离。欣乐涅槃所有善根回求菩提。便能种殖解脱分善。足前为四。复有一人得彼定已证不还果。于欲界身能断诸漏名为现般。足前为五。复有五人得初定已或至中般。或至生般。或有行般。或无行般。或上流般。即五不还。足前为十。如是十种皆依初定如依初定有十。依二.三.四定准此皆十 问第四定中天数既多如何乃言同下唯十 解云五净居天唯是圣者。应知即是生般等收。无想必是外道所生。此明贤.圣唯佛弟子。是故不说。大梵由是无寻定果必应得故。佛弟子故。所以别说。故言四静虑各十。前三无色于前十中各除中般。得彼定者无中有故。又除二生。彼处一故各有七种。故言三无色各七。非想地中于前七内又除上流。得彼定已无上生故。若横望而言。非想地中亦有上流般。今据无上地可生言无上流。故言唯六谓非想 又解初定业为一人。得初定已种解脱分善为第二人得彼定已现般为第三。及七善士趣。即中般分三.并生般等四。足前为十。二.三.四定.及无色准除可知。以此证知。于无色界无有中般。故彼所执皆是虚妄。
若复不诵至实有极成者。论主伤叹无中有家结成 无上法王。所谓如来 诸大法将。舍利子等。已成多部执见不同 于今转盛。至今造论九百年时。问于何时代分成多部 答异部宗轮论意云。佛涅槃后百有余年。无忧王时。创分二部。一大众部。二上座部。次即于此第二百年大众部中流出三部。一一说部。二说出世部。三鸡胤部。次复于此第二百年大众部中复流出一部名多闻部。次复于此第二百年大众部中复流出一部名说假部。至第二百年满复于大众部中分为三部。一制多山部。二西山住部。三北山住部。如是诸部本.末别说总有九部。一大众部。二一说部。三说出世部。四鸡胤部。五多闻部。六说假部。七制多山部。八西山住部。九北山住部 其上座部经尔所时一味和合。至三百年初上座部中分为二部。一说一切有部亦名说因部。二即本上座部转名雪山部。复即于此第三百年从说一切有部中复流出一部名犊子部。次复于第三百年从犊子部中复流出四部。一法上部。二贤胄部。三正量部。四蜜林山部。次复于此第三百年从说一切有部中复流出一部名化地部。次复于此第三百年从化地部中流一部名法藏部。至三百年末从说一切有部中复流出一部名饮光部亦名善岁部。至第四百年初从说一切有部中复流出一部名经量部亦名说转部。如是诸部本.末别说总有十一部。一说一切有部。二雪山部。三犊子部。四法上部。五贤胄部。六正量部。七蜜林山部。八化地部。九法藏部。十饮光部。十一经量部。
若尔云何至无间地狱者。无中有家引经为难。若有中有。何故经言现身颠堕无间地狱 魔罗名度使。度使此言毁坏。魔罗此言杀者。故婆沙一百二十五云。羯落迦孙驮佛诃叱度使魔罗。应时彼魔陷入地狱。曾闻彼佛将一侍者名曰志远。入婆罗村次第乞食。时魔度使化作小年。掷石遥打。侍者头破血流被面。随佛后行。时佛右旋如象王顾。见如是事诃叱魔言。汝何非分造斯恶业。魔时业尽便堕地狱 解云释迦佛魔王名波旬。羯洛迦孙驮佛魔王名度使。
此经意说至后受生受者。论主通经。魔由恶业增上力故现受地狱勐焰绕身。苦相已至先受现前。约此前相故言现身颠堕。非即是彼无间地狱。
何故经说至生那落迦者。无中有家复引经难。造五逆已既言无间生那落迦明无中有。若有中有应成有间。
此经意说至即是生有者。论主通经。经言无间定堕地狱。无异趣间。及显顺生无余业间。若但执文即为定者。应要具五方生地狱非随阙一。造一.二.三.四应当不生。亦应唯此五无间业能生地狱非余业因能生地狱。若不生者便成大过 又言无间生那落迦应作业已第二刹那即生地狱不待身坏。然有造无间业已或经十年.二十年等方生无间。不应如文即执。我许中有亦得名生。生方便故。亦名那落迦。那落迦此名不可乐。地狱中有亦不可乐故。经言无间生那落迦。不言尔时即是生。何所相违。
若尔经颂至无有所止者。无中有家复引经难。此颂佛为婆罗门说。以彼学外道法。佛见年老说颂呵啧 婆罗门名再生。初生名一生。后受婆罗门法复名一生。故受法已名曰再生。如苾刍亦名再生。谓初生及受戒。如卵生亦名再生。谓胎生及卵生 胎外有五位。一婴孩。二童子。三小年。四盛年。五老年。佛告彼曰。再生汝今五位之中。已过四盛位至衰老位将近琰魔王 旧云阎罗者讹也。琰魔此云静息。谓犯罪人不自知过。于苦不忍违拒狱卒更造过非。由王示语便知己罪意分而受。息诤息罪皆由王故故名息诤。汝今欲往前善趣路无有施.戒.修等资粮。往生地狱求住中间复无止。若有中有如何世尊云彼中间无有所止。以此明知无有中有。
此颂意显至行无碍故者。论主通经。造恶业已速归磨灭无暂停义。故言中间无止 或据中有速往受生。故言中间无止。
宁知经意如此非余者。无中有家云。宁知经意如此说有中有非余说无中有。
汝复焉知如余非此者。论主反责。汝复焉知此经意趣如余说无中有。非此说有中有。
二责既等何乃偏徵者。无中有家云二责既等。何乃偏徵中有是无。
二释于经至为证不成者。论主云彼此二释理竝无违。如何偏证中有是无。凡引证言不通异趣。此有异趣为证不成。
俱舍论记卷第八
上篇:俱舍论记
下篇:律宗新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