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记卷第十九
沙门释光述
分别随眠品第五之一
分别随眠品者。随逐有情名随。行相微细名眠。如人睡眠行相难了。此品广明故名分别。此品虽亦明缠.垢等。随眠强胜故以标名 又解此品初明随眠。从初立号故以标名。所以业后次明随眠者。业因感果不能独起。必藉惑缘。惑望果疎故随眠后说。
前言世别至无感有能者。就此品中。一明惑体。二明惑灭 就第一明惑体中。一正明根本惑。一明杂诸烦恼 就正明根本惑中。一辨根本惑。二诸门分别。就辨根本惑中。一增数以明。二明见.修断。三别明五见。四便明四倒。五明七.九慢 就第一增数明中。一明六随眠。二明七随眠。三明十随眠。四明九十八。此下第一明六随眠 前品初言世别皆由业生。此业复由随眠方得生长。离随眠之业。无感有果功能。此即牒前生起。
所以者何随眠有几者。一问所以者何。二问随眠有几。
颂曰至无明见及疑者。上一句答初问。下三句答第二问。
论曰至无感有能者。释第一句 三有非一名为诸有。谓由随眠能发诸业。复由诸业能感有果。由此随眠是诸三有根本故业离此随眠无感有果功能。故十二支初说随眠。
何故随眠能为有本者。问。
诸烦恼现起至有感有能者。答。诸烦恼现起。能为十事故 一坚根本。正理四十五云。一坚固根本。令得坚牢。对治远故。烦恼根本谓烦恼得 解云由惑起故对治道不生。惑得转强名为坚固。要由成惑惑方现前。故烦恼得是烦恼根本也 二立相续。正理云。建立相续。能数令余连续起故 解云能数令余后念诸惑连续起故。或引后余生连续起故 三治自田。正理云。修治自田令所依止随彼住故 解云自田谓烦恼现行所依止身。令此依身顺生烦恼。谓由烦恼数起现行。令自身.心起善梗澁。若起烦恼任运滑利故名修治自田 四引等流。正理云。引毒等流。能引如自随烦恼故 解云能引如自诸随烦恼等流果故 五发业有。正理云。能发业有。发起能招后有业故 解云业即有故。或业.及有。以业.及果皆名有故 六摄自具。正理云。摄自资粮。能数数摄起非理作意故 解云自具。资粮。名异义同 又解此论言自具。谓惑同时心.心所等 七迷所缘。正理云。迷于所缘。能害自身正觉慧故 解云由不了境故。损正慧故 八导识流。正理云将导识流。于后有所缘能引发识故 解云烦恼起时将导染识。于后有能引识支。于所缘能发染识故名导识流 九越善品。正理云。违越善品。令诸善法皆退失故(可知)。
十广缚义。至自界.地故。正理云广系缚义。令不能越自界.自地。以能长养染污界故 解云染污界。谓诸烦恼是界摄故。染界增长。系缚弥多。故能广缚有情不越界.地。由此随眠能为有本。故业因此有感有能。有谓后有。故正理云。虽离染者亦造善业。而无势力能招后有。
此略应知至体各不同者。释下三句。随眠有六。如文可知。
颂说亦言。不但瞋由贪力于境随增。意显慢等亦由贪力于境随增 由贪随增。义如后辨。指同下文。爱是一切诸烦恼足。是故引余起。余由此生具足应言贪瞋。贪慢.贪无明等。此由贪力义便兼明 及声显六体各不同于六释中相违释也。
若诸随眠至有七随眠者。此下第二明七随眠。此即问也。
颂曰至为遮解脱想者。上一句正答。下三句立有贪所以。就下三句中 第一句有贪上二界。为异经部等。经部等言有贪亦通欲界 又解别显有贪名异别标。欲界名欲贪。义准可解故不别说。或自名显故不别说 第二句于内门转故。所以不名欲贪 第三句为遮解脱想。所以名有贪。
论曰至故经说七者。释第一句。
何等为七者。问。
一欲贪随眠至七疑随眠者。答。
欲贪随眠至徵问亦尔者。两关徵定。为欲贪体即是随眠据持业释。为是欲贪之随眠义据依主释 于余六惑义徵问亦尔。
若尔何失者。反责疑意。
二俱有过至三根相应者。重显疑意。持业。依主二俱有过。若欲贪体即是随眠。据持业释。便违契经。如契经说若有一类有情非于多时。乃至并随眠断。欲贪缠遣除。显断现行。并随眠断。显断种子。经中既说于欲贪缠能正遣除。外别说并随眠断。明知欲贪体非即是随眠。引经正取并随眠断一句为难。余者同文故来 若是欲贪之随眠义。据依主释。随眠应是心不相应同大众部等。彼计随眠是心不相应。谓诸烦恼于正起位。于自相续引起别法心不相应行蕴所摄。名为随眠。准宗轮论。大众部等说随眠与心不相应 说不相应非但同大众部等。亦违对法。如本论说欲贪随眠与喜.乐.舍三根相应。论既言欲贪随眠三根相应。明知欲贪即是随眠现行相应。非欲贪外有随眠名不相应。
毗婆沙师至即是随眠者。毗婆沙师作如是说。欲贪等体即是随眠。据持业释。是心相应非不相应。
岂不违经者。大众部等徵。
无违经失至是相应法者。毗婆沙师通经。经言并随眠断者。不但断欲贪体。并贪相应.所缘随缚亦断故。正理四十五云。又即彼经言并随眠断者。显欲贪缠无余断故。谓断八品修所断时。一品随眠犹能随缚。为显体断说正遣除。并随眠断言显随缚皆尽(已上论文) 或经于得假说随眠。不但断贪并贪得亦断。得非随眠生随眠故。假说随眠。犹如火等能生苦等故。于火等中立苦等名。言想者。想能生名故 或名生想故说名为想 阿毗达磨依实相说即诸烦恼说名随眠。据持业释。由此随眠现起相应。是相应法非不相应。
何理为证知定相应者。大众部等责。
以诸随眠至是相应法者。毗婆沙师中法胜论师解。故正理云。经主此中先叙法胜所说。以诸随眠等 所以得知随眠是相应法者。一以诸随眠染恼心故。二覆障心故。三能违善故。谓随眠力染恼心故。能染恼心。覆障心故未生善不生。能违善故。已生善退失。如其次第 又解谓下通释前三 又解谓下且释初一。后二略而不论。由此随眠能为三事。故随眠体非不相应 返难大众部等言。若不相应能为此三事。则诸善法应无起时。以汝立不相应念念恒现前故 顺成已义言既诸善法容有起时。故知随眠是相应法非不相应法。
此皆非证至是随眠所为者。大众部等非。此皆非证。所以者何。我宗若许彼随眠体非相应者。不许上三事是随眠所为。皆是现起烦恼所为。大众部等现起烦恼名缠。熏成种子名随眠是不相应。
然经部师所说最善者。论主评取经部。
经部于此所说如何者。问。
彼说欲贪至即名缠故者。述经部宗。彼说欲贪之随眠义据依主释。然随眠体非心相应故。不同说一切有部。非不相应不同大众部等以此随眠离色.心外。无有别物名心相应。不相应故。所以俱非二种。烦恼睡位熏成种子说名随眠。于觉位中现起觉境即名缠故。
何名为睡者。问。
谓不现行种子随逐者。经部答。惑不现行如睡相似故名为睡。
何名为觉者。问。
谓诸烦恼现起缠心者。经部答。惑现行时觉察前境。故名为觉。
何等名为烦恼种子者。问。
谓自体上至不可得故者。经部答。谓于色.心自体之上。烦恼种子异余种故。名差别功能。即此功能从前现行烦恼生。能生后现行烦恼 言证智者。次五识后意识相应智 又解亦取定心相应智。又解亦取五识相应智俱现量证故 如念种子是前证智俱起念生。能生当念果功能差别名为种子。此文应言如念种子是念生。而言是证智生者。前位智强故标智名。后位念胜故称念号 又解前心聚中智强故总名证智。后心聚中念强故总名为念.若作此解从强立名。以实而言各熏成种。又解心.心所法能记前境通名为念。能证前境通名为智。故言如念种子。是证智生能生当念功能差别 又如芽等中有前麦果等生能生后茎等果。功能差别说名种子。汝大众部等。若执现行烦恼之外别有随眠。是心不相应名烦恼种子者。应许念种非但功能生现行念。亦应别有不相应体名念种子。能引生后念。此念既不尔。彼烦恼云何然。念与烦恼流类相似。差别因缘不可得故 立量云。念种应是不相应。以从他生能生他故。犹如随眠 又立量云。随眠应无有体。以从他生能生他故。犹如念种 以大众部等烦恼力强。无始久习熏成种子。别有体性心不相应。若念种子势力微弱非无始习。虽熏成种。但有功能无别体性 若经部师烦恼种子.及念种子。俱有功能竝无别体。由此不同故难大众部等。
若尔六六至有贪随眠故者。说一切有部难。经中既说于其乐受有贪随眠。明知随眠即是现起。如何乃言随眠名种。
经但说有至何所违害者。经部通经。经中但说有贪随眠。不言乐受现行之时即有随眠。何所违害。
于何时有者。说一切有部问。
于彼睡时至立随眠想者。经部答。于彼乐受熏种睡时名有贪随眠。或假于贪因上立随眠果名。说名为想如前已释。
傍论且止应辨正论者。此下释后三句。止诤生下。
言贪分二至以何为体者。牒解问起。
谓色无色二界中贪者。举第二句答。
此名何因唯于彼立者。问。此有贪名何因唯于彼上界立。
彼贪多託至不别显示者。举下两句答。彼上界贪虽亦缘外。多託内门转故。谓彼二界多起定贪。一切定贪于内门转。故唯于彼立有贪名 又由有人于上二界所依止身起解脱想。为遮彼故。谓于上界立有贪名。显贪所缘非真解脱 若泛论有。有通三界。通内。通外。此中但于上界有漏内自体上立以有名。故名为有。彼界诸有情多于等至定。及所依止身二自体上深生味着故。说彼唯味着内自体。非味着外境。离欲界贪故。以定身胜故偏味着。由此唯彼界立有贪名 既说有贪在上二界。义准欲界贪名五欲境贪。故于颂中不别显示 于欲界贪虽亦缘内身。多缘外境。从多分说名为欲贪。
即上所说至五疑者。此即第三明十随眠。如文可知。
又即所说至余等如欲说者。此即第四明九十八。问及颂答。
论曰至无色三界者。此释初两句 部是众义。故婆沙云。问此中部言欲显何义。答欲显众义 余文可知。
且于欲界至及修所断者。释次四句。乘十随眠成三十六。谓见苦所断有十。是一具十。集灭所断各七。是二离三见。见道所断有八。是一离二见。修道所断有四。是一离见.疑。显十随眠五部通局如文可知 习谓修也。数数修道彼方断故。身.边二见麁果处起唯在一部。戒禁取果处起者见苦所断。非果处起。但总相缘不推因果见道所断。故通二部。邪见.见取.疑。前一后一缘四谛故。中一见取。若果因处起者。见苦集所断。若总相缘不推因果。是见灭.道断。此三竝非迷事起。非修道断。贪.瞋.慢三若缘四谛所断起者。通四谛断。若迷事起者。修道所断。以此贪等行麁非细不推理故。非亲迷理。无明若与五见.疑相应及与缘彼四谛所断贪等相应。并独头者。四谛所断。若与迷事贪等相应修道断。故贪等四各通五部。
此中何相至是修所断者。总问五断相。
若缘见此至名修所断者。答。如苦.集下五见.疑。及彼相应.不共无明。灭.道下无漏缘惑。随其所应。是若缘见此谛为境名见此谛所断。如苦.集下贪.瞋.慢.及彼相应无明。灭.道下有漏缘惑。随其所应。是若缘见此谛所断为境名见此谛所断。余贪.瞋.慢.及彼相应无明。不缘见此谛为境。亦不缘见此谛所断为境。但迷事生名修所断 问如他界缘惑。如何可言缘见此谛为境。名见此谛所断耶 解云此文且约自界缘惑说。以他界缘非是缘见此谛。非是缘见此谛所断。缘他界法故 又解缘此类故见此所断 又解此文亦约他界惑说。缘他界时亦缘苦.集故。今此文中通据三界.五断总说。正理四十六破云。经主于此自问答言。此中何相见苦所断。乃至何相是修所断。若缘见此所断为境名见此所断。余名修所断。此不应理。所以者何。遍行随眠缘五部故。即见苦集所断随眠。亦应通是见集.苦等所断。又见灭.道所断随眠缘非所断法。当言何所断。故彼非善立所断相。应言若见缘苦为境名为见苦。即是苦法.苦类智忍。此二所断总说名为见苦所断。乃至见道所断亦然 数习名修。谓见迹者为得上义。于苦等智数数熏习说名为修。此道所除名修所断。是名为善立所断相 俱舍师救云。正理论师谬解我文。谓唯缘此谛所断为境。名见此谛所断。故以他部缘.及无漏缘为难。应作是言。若缘见此谛为境。若缘见此谛所断为境。名见此谛所断。他部缘惑.及无漏缘。应知即是若缘见此谛为境所摄。以缘谛故。又自解释非异我说。
如是六中至有三十六者。别计六惑。开成三十六。
色无色界至各三十一者。释第七.第八句。可知 问何缘上界无瞋随眠 答显宗云。彼瞋随眠事非有故。谓于苦受有瞋随眠。苦受彼无故瞋非有。又彼相续由定润故。又彼非瞋异熟因故。有说彼无恼害事故。慈等善根所居处故。诸所摄受皆远离故。
由是本论至说九十八者。引本论文总结记说。由离界贪建立遍知。故约界非地立九十八随眠。故显宗云。约界非地建立随眠。由离界贪立遍知故。谓四静虑诸烦恼法性少相似。虽有四地而合说一。于四无色合说亦然。经但说色贪.无色贪等故。
于此所辨至智所害故者。此下第二明见.修断。此即总标。
如是所说至为决定尔者。问。
不尔者。答。
云何者。徵。
颂曰至智所害唯修者。颂答。
论曰至方能断故者。释初两句。忍声通说法智忍.类智忍。此中明忍。而言智者从果为名。于忍所害诸随眠中。有顶地摄唯见所断。唯类智忍方能断故。
余八地摄至智所断故者。释第三句。余欲界.四静虑.三无色八地摄。忍所断者通见.修断。谓圣者断唯见非修。若欲界法智忍断。若上七地类智忍断。若异生断唯修非见。数习世俗智所断故。
智所害至智所断故者。释第四句。智所害诸随眠。一切九地摄。唯修所断。以诸圣者.及诸异生如其所应。圣者由数习无漏世俗智所断故。异生由数习世俗智所断故。
有余师说至诸见未断者。叙异说。外道诸仙不能伏见所断惑。修所断惑但能暂伏而得上生。故婆沙五十一云。谓譬喻者作如是说。异生不能断诸烦恼。又婆沙九十云。或复有执。异生不能断见所断随眠。有余复执。异生不能断诸随眠。唯能制伏 解云。见所断惑不能伏不能断。若修所断伏而非断 如大分别诸业契经说。离欲修所断贪诸外道类。有缘欲界邪见现行。故知不能伏断见惑。余见所断准此邪见皆不能断 及梵网经亦说。离欲诸外道类。有缘欲界诸见现行。谓于前际分别论者。有执四全常。有执四一分常。有执诸法二无因生等。彼经总说六十二见。以此故知。不能伏断见所断惑。非色界惑缘欲界生。于欲界境已离贪故。定是欲界诸见未断 问六十二见名体云何 解云如婆沙一百九十九.及二百广明。今略取意标显。彼论六十二见者。又梵网经说。六十二诸恶见趣皆有身见为本。六十二见趣者。谓前际分别见有十八。后际分别见有四十四 前际分别见有十八者。谓四遍常论。四一分常论。二无因生论。四有边等论。四不死矫乱论 后际分别见有四十四者。谓十六有想论。八无想论。八非有想非无想论。七断灭论。五现法涅槃论 此中依过去起分别见名前际分别见。依未来起分别见名后际分别见若依现在起分别见此即不定。或名前际分别见。或名后际分别见。以现在世是未来前.过去后故。或未来因.过去果故 前际分别见中四遍常论者。一由忆劫。谓由能忆一成坏劫.或二.或三.乃至八.十。彼便执我.及世间俱常。二由忆生。谓由能忆一生.或二.或三.乃至百.千生事。彼便执我.及世间俱常。前虽忆多。而于能忆诸生无间未得自在。今虽忆少。而于能忆诸生无间已得自在。三由死生。谓由天眼见诸有情死时。生时。诸蕴相续。由斯便执我.及世间俱是常住。四由寻伺。谓由如是虚妄寻伺执我.世间俱是常住。如是四种执遍常故名为遍常。常见为性 四一分常论者。一由大梵。谓从梵世来生此间由得宿住随念通故。作如是执。我等皆是大梵天王之所化作。梵王能化在彼常住。我等所化故是无常。二由大种.或心。谓闻梵王说大种或心。随一是常便作是执。我以大梵天王为定量。是故世间一分常住。一分无常。三由戏忘念天谓有先从戏忘大没来生此间。由得宿住随念通故便作是执。彼天诸有不极游戏忘失念者在彼常住。我等先由极游戏忘念彼处没故是无常。四由意愤恚天。谓有先从意愤天没来生此间。由得宿住随念通故即作是执。彼天诸有不极意愤角眼相视在彼常住。我等先由意极相愤角眼相视。从彼处没故是无常 有说。彼住妙高层级。有说。彼是三十三天。如是四种执一分常名为一分。以常见为性 二无因生论者。一由无想天。谓从无想有情没来生此间。由得宿住随念通故。虽能忆彼出无想心.及后诸位。而不能忆出心已前所有诸位。便作是念。我于彼时本无而起。诸法如我亦应一切本无而生。由斯便执我.及世间。皆无有因。自然生起。二虚妄寻伺。谓由寻伺虚妄推求今身所更既皆能忆。前身若有彼所更事。今此身中亦应能忆。既不能忆。故知彼无。由斯便执我.及世间。皆无因生自然而有。如是二种执无因生名无因生论。以邪见为性 四有边等论者。一有边。谓由天眼见下。唯至无间地狱。见上唯至初静虑天。执我于中悉皆遍满。彼作是念。过此若有我.及世间我亦应见。既不能见故知非有。由斯便执我.及世间。俱是有边。即是二种有分限义。二无边。谓由依止胜分静虑发净天眼。傍见无边。执我于中悉皆遍满。由斯便执我.及世间俱是无边。即是二种无分限义。三亦有边亦无边。谓由天眼.及神境通。由天眼通见下。唯至无间地狱。见上唯至初静虑天。由神境通运身傍去不得边际。遂于上.下起有边想。于傍世界起无边想。执我于中悉皆遍满。由斯便执。我.及世间。亦有边亦无边。即是二种俱有分限无分限义。四非有边非无边。即遮第三为此第四。彼作是念。我.及世间俱不可说定是有边定是无边。然皆实有。或有说者。彼见世间横无边故。执我.世间俱非有边。彼见世间竪有边故。执我.世间俱非无边。虽无决定而实有我。复有说者。彼执我体或舒.或卷不可定说。舒无边故说非有边。卷有边故说非无边 问如是四种既缘现在。云何说为前际分别 答彼待未来亦名前际。广如婆沙 又云。有作是说执有边者即是断见。执无边者即是常见。执亦有边亦无边者。即是一分断见一分常见。执非有边非无边者。即是唯起萨伽耶见 解云。前说以我见为性说执我言故。后师以断常我见为性 四不死矫乱论者。计天常住名为不死。能无乱答得生彼天。不能实答恐不生天。以言矫乱名为矫乱。一怖妄语。我于诸法不如实知。他问我答便为妄语。怖妄语故恐不生天。便矫乱言秘密义等不应皆说。二怖邪见。我于诸法不如实知。他问我拨便为邪见。怖邪见故恐不生天。便矫乱言秘密义等不应皆说。三怖无知。我于诸法不如实知。他问我印虑诘不知。怖无知。故恐不生天。便矫乱言秘密义等不应皆说。四怖愚钝。若违他意便不生天。诸有问我皆应返问。随彼所欲我便印之。又性愚痴。若违拒他彼便别我。怖愚痴故恐不生天以言矫乱。此四虽于现在事转。待未来故立前际名。如是四种计天不死。体皆常见。计答他问为生天因是戒禁取 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有色等四有边等四。一想等四。有乐等四 有色等四者。一我有色死后有想。谓所执我以色为性故名有色。此有色我有彼想故名为有想。彼作是念。此有色我死后有想。二我无色死后有想。谓所执我无色为性故名无色。此无色我或想为性。或有想用说名有想。或有彼想说名有想。彼作是念。此无色我死后有想。三我亦有色亦无色死后有想。谓所执我以色.无色为性。故名亦有色亦无色。我或以想为性。或有想用说名有想。或有彼想说名有想。然作是念。此亦有色亦无色我死后有想。四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有想。遮前第三无别依彼作是念。我虽实有而不可说定亦有色亦无色。彼见实我定亦有色亦无色。俱有过失故作是说。此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有想 有边等四者。一我有边死后有想。彼所执我体有分限名我有边。此有边我死后有想。二执我无边死后有想。彼所执我遍一切处名我无边。此无边我死后有想。三执我亦有边亦无边死后有想。彼所执我。或时有边或时无边。计此我死后有想。四执我非有边非无边死后有想。即遮第三为此第四 一想等四者。一我有一想死后有想。缘一境转名为一想。我与彼合名有一想。此下死后有想皆准前释。二我有种种想死后有想。缘异境起名种种想。我与彼合名有种种相。三我有小想死后有想。依小身故缘少境故。说为小想。我与彼合名有小想。若执小想蕴为我。有想用故名有少想。下准此释。四我有无量想死后有想。依无量身故缘无量境故。名无量想。我与彼合名有无量想 有乐等四者。一我纯有乐死后有想。乐谓乐受。或谓乐具。我与彼合名纯有乐。二我纯有苦死后有想。苦谓苦受。或谓苦具。我与彼合名纯有苦。三我有乐有苦死后有想。或苦乐杂受。或苦乐俱合。便作是念我有苦乐。四我无苦无乐死后有想。不受苦乐名无苦乐。或时暂受如容非有。便作是念我无苦乐。应知十六有想论虽皆有想。然初四色.无色差别。次四边.无边差别。次四约想差别。后四约受差别。此十六皆以常见为体 八无想论者。谓有色等四。有边等四 有色等四者。一执我有色死后无想。执色为我名我有色。或当生无想。或当闷绝等。但有色身想不起故名为死后无想。二执我无色.死后无想。执命为我名我无色。当生无想天。或当闷绝等。伹有命根想不起故名死后无想。或说受.行.识三为我。亦容执我无色.死后无想。三执我亦有色亦无色死后无想。执色.命根名为我.亦有色亦无色。当生无想天。或当闷绝等。但有色.命想不起故名死后无想。或说色.受.行.识四蕴为我。亦容执我亦有色亦无色.死后无想。四执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无想。即遮第三为此第四 有边等四者。一执我有边.死后无想。执色.或命为我自体。二俱有量边名我有边。当生无想天。或当闷绝等。但有色.命想不起故名死后无想。准前应知。二执我无边死后无想。执色.或命为我自体。俱遍诸处名我无边。当生无想天。或当闷绝等。但有色.命想不起故名死后无想。三执我亦有边亦无边.死后无想。执色.或命为我自性。随身卷舒其量不定。名我亦有边亦无边。当生无想天。或当闷绝等。但有色.命想不起故名死后无想。四执我非有边非无边.死后无想。即遮第三为此第四。如是八种虽俱无想。前四种色.无色差别故。后四种边.无边差别故。此八皆以常见为性 八非有想非无想论者。谓有色等四。有边等四 有色等四者。一执我有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执色为我名我有色。非有想谓非有麁相。非无想谓非全无想。此显不明了想也。此有色我当有不明了想名死后非有想非无想。此而不明了想。或是有顶。或通余处。随其所应下皆准释。二执我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执无色为我。死后有不明了想。三执我亦有色亦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执色.无色为我。死后有不明了想也。四执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即遮第三为此第四 有边等四者。一执我有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或执无色。或亦执色为我自性。俱有边量。死后当有不明了想。二执我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或执无色。或兼色为我自性俱无分限。死后当有不明了想。三执我亦有边亦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或执无色。或兼执色为我自性其量不定。死后当有不明了想。四执我非有边非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即遮第三为其第四。此前八种前四约有色.无色差别。后四约有边无边差别。此八皆以常见为性。故前文云彼有想论。无想论。非有想非无想论。即此常见 又问何故无想论.及非有想非无想论中不说我有一想等八耶 答若亦说者。一切皆应名有想论。以有想受者非无想等故。如是一切有想等论说死后故。皆是后际分别见摄 七断灭论者。一作是念此我有色麁四大种所造为性。死后断灭。彼作是念。我初受胎本无而有。若至死位有已还无名善断灭。二作是念。此我欲界天死后断灭。彼作是念。我既不因产门而生。本无而有。有已还无。如彗星等。名善断灭。三作是念。此我色界天.死后断灭。彼作是念。我既不因产门而生。本无而有。由等至力有已还无名善断灭广如婆沙说。四作是念。此我空无边处天.死后断灭。彼执空处为生死顶死后断灭。五作是念此我识无边处天。死后断灭。彼执识处为生死顶。死后断灭。六作是念。此我无所有处天.死后断灭。彼执无所有处为生死顶。死后断灭。七作是念。此我非想非非想处天.死后断灭。彼执有顶为生死顶。死后断灭。如是七种皆说死后是后际分别见摄。此七皆以断见为性。故前文云。彼断灭论即此断见 五现法涅槃论者。一受五欲乐。初作是念。此我清净解脱出离一切灾横。谓现受用妙五欲乐。尔时名得现法涅槃。二住初静虑。第二能见诸欲过失。彼作是念。欲所生乐众苦所随多诸怨害。定所生乐微妙寂静无众苦随离诸怨害。复作是念。此我清净解脱出离一切灾横。谓现安住最初静虑。尔时名得现法涅槃。三住第二静虑。第三能见诸欲.寻.伺俱有过失。彼作是念。此我清净解脱出离一切灾横。谓现安住第二静虑。尔时名得现法涅槃也。四住第三静虑。第四能见诸欲.寻伺及喜过失。彼作是念。此我清净解脱出离一切灾横。谓现安住第三静虑。尔时名得现法涅槃。五住第四静虑。第五能见诸欲.寻伺.喜.入出息。皆有过失。彼作是念。此我清净解脱出离一切灾横。谓现安住第四静虑。尔时名得现法涅槃 问云何此五现法涅槃论。是后际分别见摄 答此五虽缘现在而待过去名后。是故说为后际分别。广如婆沙说 言释名者。若于现在我受安乐名得涅槃 言出体者。以见取为体。故前文言。彼现法涅槃论即此见取。
毗婆沙师至如提婆达多者。毗婆沙师意。异生能断下八地中见.修烦恼。释彼经云。已离欲染起欲见者。起见时暂退。如提婆达多。故婆沙八十五云。如提婆达多。先得静虑以神境通力变作小儿着金缨络衣作五花顶。在未生怨太子膝上。宛转而戏仍令太子知是尊者提婆达多。时未生怨怜哀抱弄呜而后以唾置口中。提婆达多贪利益故遂咽其唾。故佛诃曰。汝是死尸。食人唾者。彼咽唾时便退静虑。速复还得令所变身在太子膝如故而戏(已上论文) 问如破僧中说天授是见行。既是见行即是利根。如何言退 解云未必见行皆是利根。未必爱行皆是钝根。如菩萨虽是爱行而是利根。以此准知。见行亦通钝根。天授虽是见行中利。不可以见行证成利根。总而言之。爱.见两行俱通钝.利 问天授利根如何言退。菩萨利根如何先得八定。后于菩提树下退起三恶觉耶 解云异生位中种性未定。虽有六种似而非真。由似非真。虽是利根亦容有退。若至圣位种性决定。是真非似。故六种性。前五有退。第六不退 又解退略有三。一由处退。如利根异生在于人中。二由姓退。如钝根圣人。三由位退。如未得忍诸异生类 不退亦三。一由处不退。如钝根异生在于天中。二由姓不退。如利根圣人。三由位不退。如已得忍诸异生类。应知天授菩萨。虽是利根种姓不退。由在人中又未得忍故有退也 问若言菩萨亦有退者。何故婆沙第七说解脱.决择二位善根皆有六姓。于菩萨种姓定不可退 解云言定不退。不退自乘种姓。非言决定不退起惑 又问若异生位第六种姓容有退者。何故前业品云。坚于离染地异生不造生。长行又云。不退姓名坚。准此利根异生亦不可退。云何乃言天授菩萨虽是利根。由是异生可说退耶 解云但言不退异生于离染地不造生业。非全第六种姓皆定不退。或据天中故言不退。
由行有殊至是五见自体者。此下第三别明五见体。就中。一正明五见体。二别释戒禁取 此即第一正明五见体。牒名问体。及颂答也。
论曰至是萨迦耶见者。释我.我所。明有身见。执我.及我所是萨迦耶见。
坏故名萨至方执我故者。经部师释。坏故名萨。聚谓迦耶。迦耶名身。坏即是非常义。聚即是和合蕴义。迦耶即萨名萨迦耶。持业释也。此萨迦耶即五取蕴。为遮常想故立萨名。为遮一想故立迦耶名。要此常一想为先。后方执我故。萨迦耶之见名萨迦耶见。依主释也。
毗婆沙者至五取蕴起者。第二毗婆沙师释。有故名萨。身义如前。故正理云。有故名萨。聚谓迦耶。即是和合积聚为义。迦耶即萨名萨迦耶。即是实有非一为义(已上论文)勿无所缘计我.我所。不同经部缘无生心。故说此见缘有身不缘无法。缘萨迦耶而起此见。从境为名。故标此见名萨迦耶。身即是有故名有身。持业释也。有身之见名有身见。依主释也 诸见但缘有漏法者。皆应标以萨迦耶名。以彼皆缘有身起故 然佛但于我.我所执标此名者。令知此见缘有身起非我.我所。以我.我所毕竟无故。如契经说。诸有执我者。佛等随观见彼。一切唯于五取蕴起。非于余法。以此故知。唯缘有身非我.我所 又解诸有执我者。自等随观见 又解诸有执我等。等取我所。佛随观见 又解诸有执我等。彼自随观见 又解遍缘名等。别起名随。初寻名观。后决名见。谓等随于何蕴而观起见 又解等缘彼法名等。将起此见必先观察。今随此观起有身见名随观见。
即于所执至断.常边故者。释断.常明边执见。即于所执我.我所事。或执为断。或执为常。乖于中道非断.常理。以妄执取断.常边。故名边执见 缘边起执。边之执故名为边执。依主释也 边执即见。名边执见。持业释也。
于实有体至余增益故者。释拨无明邪见。于实有体苦.集.灭.道四圣谛中。起见拨无名为邪见 又婆沙第九云。问何故邪见不缘虚空。及非择灭。答若法是蕴.是蕴因.是蕴灭.是蕴对治。邪见即缘。虚空.非择灭非蕴等故彼不缘。广如彼释 又云。问拨无虚空.非择灭者。为缘何法。答即缘虚空.非择灭名。所以者何。拨无彼者无深重心。如谤杂染.清净事故。问此是何智。答此是欲界修所断中无覆无记邪行相智(已上论文)一切五见皆颠倒转并应名邪。而但拨无名邪见者。以过重故偏立邪名 如说臭苏凡苏皆臭。臭中极者名曰臭苏 诸旃荼罗皆名执恶。于中造恶过极甚者名恶执恶 等。显举法未尽。谓此邪见唯损减故。所余四见有增益故。谓有身见.见取.戒禁取唯增益。边执见中一分常见。亦增益故。虽有断见亦是损减。而非唯故 邪即见故。名为邪见。持业释也。
于劣谓胜至但名见取者。释劣谓胜。明见取。诸有漏法皆名为劣。圣所断故。执此劣法为最胜者。总名见取。理不但执见以为胜法。亦执非见 以为胜法。理实应立见等取名。略去等言但名见取。又正理云。或见胜故但举见名。以见为初取余法故(已上论文)言见取者。缘见起取见之取故。名为见取。依主释也。
于非因道至但名戒禁取者。释第三句非因道妄谓。明戒禁取。于非因.非道。妄谓是因.是道。是见一切总说名戒禁取。如诸外道或计大自在天为因。或计生主为因 生主。即是梵王。能生一切世间。是世间主。或主是天主。或余外道计时.方.我等为因。如是等计非世间因妄起因执。或诸外道投水.火等种种邪行非生天因妄起因执 唯受持戒禁。戒谓内道戒即五戒等。禁谓外道禁即狗.牛等禁。或此戒禁俱通内.外 外道尼乾子常计数诸法为解脱道。智与数相应名数相应智 等。谓等余诸外道等 此等所执非真解脱道。妄起真道执。皆名戒禁取。此戒禁取不但执戒禁为因为道。亦执非戒禁为因为道 理实应立戒禁等取名。略去等言但名戒禁取。又正理云。或禁戒胜。是故但立戒禁取名(已上论文) 言戒禁取者。缘戒禁起取。戒禁之取名戒禁取。依主释也。
是谓五见自体应知者。释第四句。此即结也。五见中三立见名。二立取名者。如婆沙云。问何故二见但名为取。答由此二见取行相转故但名取。谓有身见执我.我所。边执见执断.常。邪见执无。取此诸见以为最胜故名见取。取诸戒禁能得净故名戒禁取 复次前之三见推度所缘势用勐利故名为见。后之二见执受能缘势用勐利故名为取。
若于非因至非见集断者。此下第二别释戒禁取问。若于非因起是因见。此见何故非见集断。而说见苦断耶。
颂曰至故唯见苦断者。颂答。
论曰至因执亦断者。诸外道等执大自在天.梵王.生主.或余时等。为世间因生世间者。于自在等麁苦果义。必先计度彼体是常。常谓常见 一.我.作者。我谓我见 即由斯理身.边二见唯见苦断。计我.常已方于我.常起世因执 因执。谓戒禁取 才见苦谛时于自在等常执我执永断无余。故彼我.常所生戒禁因执亦断 此显非因计因。戒禁从常.我生。麁果处起故见苦断非于集因妄计我.常方起因执 故非因计因。非见集断。
若尔有执至是见苦断者。论主难。若尔有执投水.火等种种邪行是生天因。或执但由受持戒禁等便得清净解脱涅槃。此投水.火。既不从彼常我倒生。不应见苦断。然本论说是见苦断。故彼论言。有诸外道受持牛戒等便得清净解脱涅槃。出离生死永超世间众苦乐。至超世间众苦乐处。处即是涅槃。如是等类非因执因。一切应知是戒禁取见苦所断。如彼本论广说。应知竝非从常.我倒生。此复何因是见苦断。
迷苦谛故者。毗婆沙师答。虽非从彼常.我倒生。迷苦谛故见苦所断。应知颂文且据戒禁从常.我生见苦所断。以实而言。亦有不从常.我生者。婆沙一百九十九云。前来所说诸戒禁取。皆见苦所断者。依我.常倒起。于果处转故。虽非因计因。而言见苦所断。谓戒禁取总有二类。一非因计因。二非道计道。非因计因复有二类。一迷执我.常法起。二迷宿作苦行等起。前依我.常倒。亦于果处转故。随二倒见苦所断。后唯于果处转。果相麁显易可见故。计苦因为因非全邪故。既迷果相故亦见苦所断。非道计道亦有二类。一执有漏戒等为道。此迷麁显果相起故。见苦谛时便永断。二执谤道谛邪见等为道。此亲违道于因果相不别迷执故。见道时方能永断。谤集.灭时既拨所断.所证法相。若执为道便为无用。定依所断.及所证法而立道故。又彼所拨与道相异。必无彼无间执彼为道者。若于后时执彼为道。定于果处而起道执。见苦谛时此见便断故。无戒禁取见集.灭所断。
有太过失至皆迷苦故者。此下论主总为四难。一太过失难。二无别相难。三即执见.疑难。四集.灭邪见难 此即第一太过失难。迷苦谛故即见苦断。有太过失。五部所断缘有漏惑皆迷苦故。应当皆是见苦所断 正理救云。唯见苦所断缘牛戒等故。但计麁果为彼因故。由此已遮经主所难。迷苦谛故有太过失。缘有漏惑皆迷苦故。以非一切缘有漏惑。皆以果苦为所缘故。如何得有太过失耶 俱舍师破云。苦下戒禁缘有漏。即于果处生。余有漏惑亦于缘有漏。宁非果处起。
复有何相至迷苦谛故者。此即第二无别相难。汝宗戒禁通苦道断。复有何相别戒禁取可说彼为见道所断。诸缘见道所断法生。彼亦应名迷苦谛。故应见苦断。正理救云。然于非道计为道中。若违见强道则见道所断(解云彼论意说。非道计道诸戒禁取。有两类故。若果处起者见苦断。若非果处起缘亲迷道为所缘者。违见道强则见道断) 俱舍师破云。两种戒禁俱缘有漏俱非道计道。何故一于果处起。一非果处起。义既是齐应俱果起。若俱果起相还无别。违道徒言。
又缘道谛至理亦不成者。此即第三即执见.疑难。又缘道谛邪见.及疑。若拨无解脱道。若疑无解脱道。如何即执此邪见.及疑能得永清净。若彼拨无如来所说真解脱道。妄执别有无想定等余清净因。是则执余无想定等能得清净。非邪见等。此戒禁取缘见道所断理亦不成。正理救云。此戒禁取体非不成。以计有于谤道邪见执为能证永清净道。由彼计为如理解故。谓彼先以余解脱道蕴在心中。后执诽谤真道邪见为如理觉。言如理者。彼谓拨疑真解脱道是不颠倒。以如理故执为净因。由此得成戒禁取体。彼心所蕴余解脱道非见道所断。戒禁取所缘以彼唯缘自部法故。道有多类于理无失 解云余解脱道。谓无想定等。正理救意言。既拨疑他所说道谛。复执拨疑为如理觉。故即执彼为清净因。时间迅速于非因果处起故。非见苦集断是见道断。复计心所蕴余无想等为解脱道。果处起故见苦所断。应知道有多类。或见道所断。或见苦所断。于理何失 俱舍师破云。亦有戒禁即执净因见苦所断。此亦即执何非苦断。若不即执彼执余为净因。是即应无见道所断。
又若有缘至非见彼断者。此即第四集.灭邪见难。又若有缘见集.灭谛所断邪见等执为清净因。此戒禁取复何因缘。非见彼集.灭断耶。正理救云。若有计彼谤集邪见能得清净。岂不此见无断集用。若有计彼谤灭邪见能得清净。岂不此见无证灭用(解云彼论意说。若拨无集便无所断。计道无用。若拨无灭便无所证。计道无用)俱舍师破云。如拨无道应无能证。虽拨无道计有余道能证。何妨虽拨无集.灭。计有余集.灭为所断.所证。
故所执义应更思择者。论主难讫复劝应思 正理思择如前应知。俱舍复难亦如前说。
如前所说至二种颠倒者。此下第四明四颠倒 问。如前所说戒禁取从常.我倒生。为但有斯二种颠倒。
应知颠倒至执我颠倒者。答。总有四。
如是四倒其体云何者。问。名字既尔。其体云何。
颂曰至想.心随见力者。上两句出倒体。第三句废立。第四句通经。
论曰至以为我倒者。释初两句。总有两说。此是初师。于五见中从于三见立四倒体。谓边见中唯取常见以为常倒。不取断见。诸见取中唯取苦下计乐.净者为乐.净倒。非余见取。有漏法中非真乐.净妄计乐.净故得说为非胜计胜。有身见中唯取我见以为我倒非我所见。应知四倒唯于有漏麁果处起见苦所断。见取虽亦通余三谛。非增胜故不立为倒。故婆沙一百四云。有作是说四颠倒于五见中。三见各一分以为自性。谓有身见中我见是我颠倒自性。非我所见。边执见中常见是常颠倒自性。非断见。见取中见苦所断执乐净见是乐净颠倒自性。非余见取 又正理四十七一说亦同此论初师。此论.婆沙.正理。皆约五见出体故言三见各一分。有说我倒摄身见全者。此是第二说。常.乐.净倒同前说。我倒异说故别叙也。故婆沙一百四云。问五见中几见为自性。答此以见苦所断二见半为自性。谓有身见。见取全。及边执见中常见。二见半非颠倒自性。谓邪见。戒禁取全。及边执见中断见。又正理四十七云。然毗婆沙决定义者。约部分别十二见中。唯二见半是颠倒体。谓有身见.苦见取全.边执见中取计常分。断.常二见行相乖违。故可说言二体各别 此论.婆沙.正理。皆约五部十二见出体。故言身见.见取全.边见一分。此论两说虽无评文。婆沙.正理意以此论后师为正。婆沙不言有说。正理复言决定义故。
我倒如何摄我所见者。此即问也。
如何不摄者。有说返责。
由倒经故至是我所见者。答。由四倒经作是说故。诸有计我于彼事中有自在力是我所见 既于我外别说我所。明知我所非我倒摄 又解此文有说引经证摄我所。我于彼事自在义边。是我所见。无有别体。
此即我见至见亦应别者。有说释经。此我所见即是我见。由我.我所二门转故所以别说 是我。是我见。第一转声 属我。是我所见。第六转声 由我。谓由我如此是第三转声 为我。谓为我如此是第四转声。于八转声中第一.第六。若是别见第三.第四。见亦应别。三.四见既不殊。初.六见宁有异。
何故余惑非颠倒体者。是下释第三句。此即问也。
要具三因至非颠倒体者答。谓要具三因胜者成倒。言三因者。一向倒故。推度性故。妄增益故。又正理云。增声亦显体增胜故(已上论文) 于五见中谓戒禁取。虽推度性.及妄增益。非一向倒。缘少分法得清净故。如戒禁取计有漏道得净涅槃。虽非究竟断惑证灭。而能暂离下八地染证彼灭故婆沙一百四云。戒禁取虽是推度性及妄增益。而非一向倒。亦于少分实处转故。谓有色界道能净欲界有。无色道能净色界有。上地道能净下地。与无漏道断染证灭。义相似故 又显宗云。谓戒禁取非一向倒。所计容离欲染等故。少分暂时得清净故 问如见取计乐受为乐。计善法为净。亦于少分实处转故。何故是倒 解云彼执有漏同涅槃乐。同涅槃净。于有漏中无少乐.净同彼涅槃一向倒故所以名倒。其戒禁取非道计道。即有分同无漏圣道证净涅槃故不成倒。断见.邪见虽一向倒及推度性。非妄增益。无门转故。所以非倒。所余贪.瞋.慢.疑等。虽一向倒.及妄增益。不能推度。非见性故。所以非倒。由具三因胜者成倒。是故余惑非颠倒体。集.灭.道下见取亦应别简。略而不论。故正理云。余部见取非增胜故(已上论文) 其我所见异执不同故不别简。若依初师。我所见非倒。应作是言我所见虽推度性及妄增益。非一向倒。亦于少分实处转故。如计实法是我所有。非无体故。所以非倒。若依第二师。此我所见即是我见。异门说二。既我见摄。亦具三因。所以是倒。
若尔何故至非我亦然者。此下释第四句难。若唯说见名为倒者。何故经中言诸颠倒总有十二。亦说想心。
理实应知至行相同故者。答。理唯见倒。想.心。随见亦立倒名。与见相应行相同故。相从说倒。体非推度。非四倒摄。
若尔何故不说受等者。难。若尔受等随见亦应名受等倒。
彼于世间至故经不说者。答。受等世间不极成故。谓心想倒世间极成。如言此事恼我心想。而不说言恼我受等。故经不说。
如是诸倒至见所断故者。显唯见断。如是诸倒预流已断。见及相应想.心等法见所断故。
有余部说至宁起欲贪者。叙异说。准婆沙.正理。是分别论者。于十二中八唯见断。常.我各三。谓想。心。见。乐.净各一。所谓见倒。四通见.修断。乐.净各二。所谓想。心。若谓不然。未离欲圣离乐.净想心。宁起欲贪。以此故知。乐.净想心亦通修断。
毗婆沙师至画药叉迷乱者。毗婆沙师不许此义。若有乐.净想.心现行。便许圣者有乐.净倒。圣者亦起有情想.心。是即亦应许有我见倒。非于妇女等及于自身。离有情想.心有起欲贪故。既起有情想.心。应起我见倒。复引经证。不通修断。经说诸圣于苦圣谛无间道如实见。解脱道如实知。如是于集.灭.道圣谛如实见.知 正理具引经文。此论略引经文故云乃至。超余三谛取后经文。当于尔时彼圣弟子非常计常。想.心.见倒皆已永断。乃至广说于苦.不净.非我三种。计乐.净.我想.心.见倒皆已永断。故知想.心唯取见倒相应力起是想.心倒。非余想.心。理实四倒见苦所断。而此经言如实见知集等谛时皆已永断者。于具见圣谛。说已永断故。圣虽于境知苦.不净。然圣有时为贪所逼暂迷乱故。率尔于境欲贪现前起乐净想.心觉已即止。非推度等故不成颠倒。如于旋火轮以迷乱故。非实是轮怱见谓轮。起轮心想。觉已即无。如于画药叉以迷乱故。非实药叉怱见谓是。起彼心想而生怖畏。觉已即无。此既非倒。圣者亦然。
若尔何故至不违彼经者。难毗婆沙师 庆喜。梵云阿难陀辨自在。是初果人。若想.心倒唯见所断不通修断。何故庆喜告辨自在。由有想乱倒故汝心焦热。后得无学果。远离彼想已贪息心便净。学位犹起想.心二倒。故知想.心亦通修断 有余经部师复作是说。八想.心倒学未全断。彼宗意说。见唯迷理故唯见断。想.心通迷理.事起故通见.修断。复通前经。前经所说于四圣谛如实见知想.心见倒皆永断者。此经非唯说见断。亦通修断 如是八种于修位中终由如实见知圣谛方得永断。离此谛观无余永断八种方便故。此经部所说八种亦通修断。不违前经。论主意朋经部。所以此中绝救 十二颠倒。若依毗婆沙师。唯见苦断麁果起故。于学位中诸染想.心及学.无学位无记想.心有迷乱者容可说倒。而非四倒。具三义就胜名倒如先。若依余部。八唯见断。四通见.修。如前应知。若依余经部师。四唯见断。八通见.修。亦如前说。
为唯见随眠至为余亦有者。此下第五明七.九慢。就中。一正明七.九慢。二释未断不起 此下第一正明七.九慢问。为唯见随眠约行不同有多差别。为余随眠亦有差别。
慢亦有者。答。
云何者。徵。
颂曰至有修断不行者。上句正答。第二句明见.修断。下两句显未断不行。
论曰至故分七种者。此下释七慢。此即总释。
于劣于等至总说为慢者。此下别释七慢。文即为七。此释第一慢。于劣谓胜。于等谓等。令心高举。总说为慢 于等云何。如有二人精神齐等。一先诵得阿笈摩经。一后诵得。心便高举。故正理四十七云。于他劣等族明等中。谓己胜等高举名慢 岂不此二俱于境中如实而转不应成慢。方劣言胜。方等言等。称量而知何失名慢 于可爱事心生爱染如实而转如何成贪。此既耽求诸可意事无有颠倒。应非烦恼。然由此起能染恼心既许成贪。是烦恼性。如是虽实胜劣处生。而能令心高举染恼。名慢烦恼。于理何失 解云。族。谓种族。明。谓聪明。等言。即显色.力.财等。于等于胜至总名过慢者。释第二慢。于等谓胜。于胜谓等。总名过慢。慢太过故妄进一阶。或过前慢。或慢过重前。故名过慢。正理论云。于他等胜族。明等中。谓己胜等名为过慢。
于胜谓胜名慢过慢者。释第三慢 于胜谓胜。胜名过己。慢他过故名慢过慢。
或慢谓高举。高前过慢名慢过慢。正理论云。于他殊胜族。明等中。谓己胜彼名慢过慢。
于五取蕴至名为我慢者。释第四慢。于五取蕴执我.我所。此是我见 或缘我起慢。或恃我起慢。或由我起慢。故名我慢。
于未证得至名增上慢者。释第五慢。于未证得殊胜功德中。谓己证得。名增上慢。正理云。有余师说。于证少德谓己证多。心生高举名增上慢。
于多分胜至名为卑慢者。释第六慢。正理论云。诸有在家。或出家者。于他工巧尸罗等德多分胜中。谓己少劣心生高举名为卑慢。此中于己心高举者。于他多胜谓己少劣。有增己故亦说为高。
于无德中至名为邪慢者。释第七慢。于诸恶行无德法中。谓己有德名为邪慢。故正理云。于无德中谓己有德名为邪慢。言无德者谓诸恶行。违功德故立无德名。犹如不善。彼于成此无德法中。谓己有斯殊胜功德。恃恶高举故名邪慢 若谓无德者是遮有德言。于实无德中谓有名邪慢。彼辨增上.邪慢别中说无种子名增上慢。有种子者名为邪慢。或全增益名增上慢。少分增益名为邪慢。如是差别理应不成。是故应知前说为胜。
然本论说至三中离出者。此下释九从三。会释本论。然发智本论说。慢类有九 我胜者。谓我胜彼 我等者。谓我等彼 我劣者。谓我劣彼 有胜我者。谓有他胜我 有等我者。谓有他等我 有劣我者。谓有他劣我 无胜我者。谓无他胜我与我齐等 无等我者。谓无他与我等我胜于彼 无劣我者。谓无他劣我我居下劣 此九从前七中三出离。
从三者何者。问。
谓从前慢至过慢卑慢者。答。谓从前七慢中第一慢。第二过慢。第六卑慢。如是三慢若依我见生行解。次第有殊。成三三九慢类。九中初三如其次第。我胜慢类谓我胜彼。于等谓己胜即是过慢。我等慢类谓我等彼。于等谓己等即是慢。我劣慢类谓我劣彼。于胜谓己劣即是卑慢 九中中三如其次第。有胜我慢类谓有他胜我。于胜谓己劣即是卑慢。有等我慢类谓有他等我。于等谓己等即是慢。有劣我慢类谓有他劣我。于等谓己胜即是过慢 九中后三如其次第。无胜我慢类谓无他胜我。于等谓已胜即是过慢。无劣我慢类谓无他劣我。于胜谓己劣即是卑慢。
于多分胜至高处是何者。问。如于他人多分胜法。谓己少劣卑慢可成。有高处故。无劣我慢类高处是何而起慢耶。
谓于如是至而自尊重者。答。无劣我慢虽无高处。于自爱乐胜有情聚。反顾己身虽知极劣。而自尊重故能起彼无劣我慢。
如是且依发智论释者。结。如是九慢类且依发智论释。
依品类足至胜境别故者。复依品类释慢类者。且我胜慢类从三慢出。若观劣境谓己胜即是慢摄。若观等境谓己胜即是过慢。若观胜境谓己胜即是慢过慢。余八慢类如理应说。
如是七慢何所断耶者。释第二句。此即问。
一切皆通见.修所断者。答。如是七慢一切皆通见.修断随其所应。若缘见所断者见断。若缘事者修断。应知七慢皆通三界。故婆沙四十三云。评曰应作是说。非卑慢等要比度他胜.劣而起。无始时来数习力故。虽生上界亦有现行。是故三界皆具七慢。
诸修所断至为可现行者。问。诸修断慢圣者未断时为可现行不。
此不决定至唯修所断者。答。此不决定。于七慢中或有修所断于未断位圣容现行。谓除慢类及与我慢。所余诸慢于此慢中或有修所断。于未断位而圣定不行。谓慢类我慢。此不行因次后当辨。寄喻来况。如杀生缠是修所断。而诸圣者必不现行。杀生缠者显由此惑发起故思断众生命。颂说等言显盗.淫.诳缠。无有爱全不起。有爱一分不起 问无有名何法 答谓三界非常灭相名为无有。于此非常贪求名无有爱。若泛说三界非常。诸无有爱通见.修断 此中意说于三界中。众同分上非常灭相名为无有。愿我死后断坏无有。于无有贪名无有爱。圣于此爱全不起故。唯修断故。所以但取缘众同分无常贪爱名无有爱。故婆沙二十七云。无有者谓众同分无常。缘此爱名无有爱。是故此爱唯修所断。以众同分唯修所断故。
又正理四十七云。岂不见所断亦有无常无有爱。何缘唯修所断 实亦见断。且随经说。谓契经中说有三爱。欲爱.有爱.无有爱三。于此经中说无有爱。取缘众同分无常为境者。贪爱异熟相续断故。如契经言一类苦逼作如是念。愿我死后断坏无有无病乐哉。今且据斯说唯修断。非见所断无无有爱(已上论文) 又解三界五阴无常灭相。于此贪求名无有爱。此即总说诸无有爱。然意唯取缘众同分无常贪求名无有爱。圣于此爱全不起故。唯修断故。故婆沙云。显此论者前来成立随契经义说无有爱唯修所断。今随实义显无有爱通二所断。三界无常通二断故。以此故知。三界无常诸无有爱是总说也 于当有身而起爱故名为有爱 言一分者。谓异生时发愿当为蔼罗筏拏大龙王等。正理云。等言为显阿素洛王。北俱卢洲。无想天等(已上论文) 蔼罗筏拏。是水名。水中龙象从水为名。即是帝释所乘龙象王也。故正理七十五说。蔼罗筏拏大象王。是三十三天所乘象王(已上论文) 圣人虽于善趣有身起爱。于恶趣龙王等有爱一分未断不起。以圣不爱恶趣身故。故名有爱一分。此杀.盗.淫.诳诸缠。此诸有爱。无有爱。一切皆唯缘修所断法故唯修所断。见所断法虽亦能缘修所断法。而非唯故非唯修断。杀.盗.淫缠。缘修所断身业起。诳缠缘修所断语业起。无有爱缘修所断众同分上无常法起。有爱一分缘修所断当有身起。
已说慢类等至见.疑所增故者。此即第二释未断.不起。
论曰至皆定不起者 等言。为显杀.盗.淫.诳诸缠。无有爱全。有爱一分 此慢类等。我慢。恶悔。是见及疑亲所增长 言亲增长。谓亲导引连续现前 虽修所断而由见.疑背已折故。圣虽未断。定不能起。见.疑有力扶持慢等。断如背折。有而不行。谓九慢类及七慢中我慢。有身见所增由我起故。应知九慢类。若依发智从慢过慢卑慢中出。即此三慢一分不行。若依品类亦有慢过慢。即有四慢一分不行。杀.盗.淫.诳缠。邪见所增。由邪见故行杀等事。语四过中以虚诳语是五戒中不虚诳语所远离故。所以别说。诸无有爱断见所增以缘当有断灭起爱。有爱一分常见所增。以贪当有大龙等身多时住故。于恶作中不善恶作是疑所增。追悔与疑少相似故。故圣身中虽有未断。而由背折皆定不起 问修断贪等亦用见.疑为遍行因。圣断见.疑如何现起 解云应知修断起由多因。或有要由亲因导起。如慢类等。或有但由疎因亦生。如贪瞋等。或因有二。一未断因。二已断因。如慢类等。要由未断因方能现起。余贪.瞋等由已断因亦能引起。
九十八随眠中至亦是遍行摄者。此下大文第二诸门分别。就中。一遍行.非遍行。二漏.无漏缘。三二种随增。四二性分别。五明根.非根。六明惑能系。七明惑随增。八明次第起 此即明遍.非遍行。
论曰至立遍行名者。释初行颂。唯苦.集断十一随眠力。能遍行自界地五部。故此十一皆得遍行名。除此十一余五部惑。无有力能遍行自界地五部。故皆不立遍行名也。如是十一于自界地五部诸法。一遍缘。遍缘五部为境界故。二遍随眠。遍于五部随增眠故。三为因。遍生五部染法。依此三义立遍行随眠名。除此十一余五部惑.及彼相应俱有诸法三义皆阙。十一遍行诸相应法。有初.后义阙中一义。十一遍行诸俱有法。有后一义阙前二义。故皆不立遍行随眠。
此中所言至或世间因者。问。此中所言遍缘五部。为渐。为顿 若渐次缘。余贪等惑亦应名遍行。以贪等惑缘五部故 若顿缘者。谁复普于欲界一切诸有漏法。顿计为胜起于见取。能得清净涅槃。或世间生天因起戒禁取。
不说顿缘至能顿缘五部者。答。不说顿缘自界地中一切有漏。皆为最胜。能得清净。或世间因。然说有力能顿缘五部各少分法名为遍行。
虽尔遍行至应亦遍行者。经部难。虽尔遍行亦非唯此十一随眠。以理而言。若于是处有我见行。是处必应起我爱.我慢。若于是处能得清净。或戒禁取见行。非胜计胜见取见行。是处必应起希求爱起高举慢。是即爱.慢亦应遍行。
若尔顿缘至何所断耶者。毗婆沙师反责经部。若说爱.慢顿缘见.修所断起故。应言爱.慢何所断耶。
应言修所断至见力引故者。经部答。应言修所断。以杂缘境界故。见断爱.慢部分别缘。或应见所断。由见力引故 经部意许爱.慢二种亦是遍行。以能遍缘五部法故。
毗婆沙师至不说自成者。述自宗。毗婆沙师作如是说。此爱.慢二是自相惑非共相惑。无顿缘力故非遍行是故遍行唯此十一。余瞋等惑非是遍行。准此爱.慢不说自成。
于十一中至缘下随眠者。此下释第五.第六句。缘上胜境不随增故无失得缘。缘下劣境即随增故有失不缘。故婆沙云。问何故是欲界烦恼能缘色.无色界。彼二界烦恼不能缘欲界耶。有一复次云。复次若色.无色界烦恼缘欲界者即应随增。若随增者界应杂乱。故彼烦恼不缘欲界 问如欲界烦恼虽缘上界而不随增。上界烦恼何故不尔。答上界蕴胜。欲界烦恼虽缘彼起而不随增。欲界蕴劣。上界烦恼若缘此起即便随增。如下劣人于尊胜者虽能现见而不为损。若尊胜者见下劣人便能损害。此亦如是。
此九虽能至准界应思者。此九虽能通缘自.上。然理无有自.上顿缘。于缘上中且约界说。或唯缘一界或二界合缘。引证可知。约地分别准界应思。又婆沙十九云。问何故不一刹那顷顿缘三界若苦。若集耶 答彼缘欲界亦随增。缘色.无色界不随增故。问彼何故缘欲界亦随增缘色.无色界不随增耶。有一复次云。复次欲界有彼等流。异熟果。色.无色界无彼等流。异熟果故。又一复次解非顿缘云。若如缘欲界即随增。缘色.无色界亦尔者。界应杂乱。若如缘色.无色界不随增。缘欲界亦尔者。即不应理。以无烦恼缘自界法。而有不具所缘。相应二随增者。缘自地法必具所缘。相应缚故。若一刹那顿缘三界若苦。若集。于所缘境有随增。有不随增者。亦应于相应法有随增。有不随增。是即违此因理亦坏相应法。勿有此失。故别时缘自界.他界理善成立 广如彼释 又婆沙云。何故遍行随眠能于他部随增非他界地 答遍行随眠于他部法有等流果。或异熟果。故能随增。于他界地无等流.及异熟果。故不随增 复次自界他部麁细相似故能随增。上界地细故不能随增。
生在欲界至不缘上界地者。问意可知。
不执彼为至身见起故者。答。身生下界。必不执彼上界诸法为我.我所。边见必由身见起故。身见既不起。边见亦不生 又婆沙十八云。问何故此二不缘他界耶。答唯有尔所缘境力故。复次此二见唯于麁果法转故。谓此二见唯于麁显现见诸蕴。执我.我所及计断.常。若生欲界于色.无色界微细诸蕴不能现见故不执为我.我所等。问若尔生色界者现见欲界麁显诸蕴。何不执为我.我所等 答已离染故。谓生色界者。于欲界蕴已得离染故。虽现见而不执为我.我所等。复次上地烦恼不缘下故。问因论生论。何故上地烦恼不缘下耶。答已离彼染故。谓要已离下地染者。方起上地烦恼现前。于下地法既已离染。上地烦恼宁复缘彼。问如何得知要离下染。上地烦恼方得现前。答如施设论说。有六种非律仪。谓三界系各有二种。一相应。二不相应。欲界相应非律仪现在前时。六非律仪成就。四非律仪亦现在前。谓欲界二。色.无色界各不相应。色界相应非律仪现在前时。四非律仪成就。三非律仪亦现在前。谓色界二。无色界不相应。无色界相应.非律仪现在前时。二非律仪成就亦现在前。谓无色界二。此中染污法名非律仪。由此故知。要离下染。上地烦恼方现在前(广如彼释) 若尔计彼至是何见摄者。难。若尔计彼上界梵王或为有情。或为常住。是何见摄。
对法者言至是邪智摄者。答。对法者言。此有情常非身.边见。是邪智摄 言邪智者谓无明相应邪智。于欲界中先起二见执我。执常。次后即起独头无明。缘彼大梵谓为我.常。行相朦昧不能决执。所以非见。故正理云。生欲界中若缘大梵起有情.常见。为何见摄耶。理实应言此二非见。是身.边见所引邪智。现见蕴中执我.常已于不现见比谓如斯 又解疑相应智为邪智。谓随身.边次复起疑缘彼大梵。为常.无常。为我.非我。不决执故亦非是见 又解身.边见后引起欲界无覆无记。但缘欲界说梵王名。谓为我.常名为邪智非缘彼体。无覆无记不缘上故。如缘虚空非择灭名非缘彼体。非称理故名之为邪。非是染污。应知此是四无记中威仪.工巧.异熟三心。但非通果。唯缘色故 又解威仪.工巧非余二种 虽有两解前解为胜。
何缘所余至而非见耶者。难。何缘所余二取邪见缘彼是见。此邪智亦缘彼而非见耶。
以宗为量故作是说者。毗婆沙师答。以宗为量故作是说。
为遍行体唯是随眠者。释后两句问。为遍行因体唯是随眠。
不尔者。答。
云何者。徵。
并随行法至如理应辨者。释。并随行法。谓上所说十一随眠。并彼随行相应.俱有皆遍行因摄。然除彼得。得与所得非一果故非遍行因 由此故有作是问言。诸遍行随眠皆遍行因不 答言于此应作四句。第一句者。谓未来世遍行随眠。十一摄故是遍行随眠。无前后故非遍行因。第二句者。谓过.现世彼俱有法。有前后故是遍行因。非十一故非遍行随眠。第三句者。谓过.现世遍行随眠。十一摄故是遍行随眠。有前后故是遍行因。第四句者。谓除前相。故言如理应辨。
九十八随眠中至静净胜性故者。此即漏.无漏缘初颂总明。第二颂别释。第三颂简法。
论曰至准此自成者。此释初颂。灭.道下六。此缘无漏除此六种余五部惑皆缘有漏。准此自成颂不别显。
于此六中至诸行择灭者。释第五.第六句。六中缘灭各以自地诸行上灭为其所缘。诸地择灭更互相望。非因果故不缘异地善智悟境通缘多地不同染法。故显宗云。然诸善智悟境。理通容有顿缘多地灭。诸邪见起于境迷谬。固执所隔不能总缘 问九上缘惑于境亦迷。如何得缘多地苦集 解云虽迷境起。诸地苦.集由互相望为能作因.增上果故容缘多地。又正理云。谤灭邪见为见灭耶。不见灭耶。若见灭者。如何见灭谤言无灭。若不见灭者。如何无漏缘。又如何言此物非有。应言见灭。但寻教见即谤如是所说灭无。岂不此见亲能缘灭。如何即拨此灭为无。如有目者于多杌处。遥见人立拨为非人。虽亲缘人而非不谤。故有见灭而拨为无。然非所有谤灭道慧。皆是见灭。见道所断。谓若有慧非审察生闻说灭.道便生诽谤。唯缘名故非彼见所断。若慧于境因审寻伺推度而生决定。拨无所说灭.道方见彼断(已上论文) 缘道谛者至以类同故者。释第七句。谓欲界系邪见.疑.无明。唯缘六地法智品道。不缘类智品道 若治欲界。谓未至定中法智品道能治欲者 若能治余。谓六地中灭.道法智品。于修道位能治余色.无色界者 皆彼邪见.疑.无明所缘。以法智品类同故 若上八地各三随眠。一一唯能通缘九地类智品道不缘法智品 若治自地。谓九地中类智品道能治自地者 若能治余。谓九地中类智品道能治余七地者 皆彼邪见.疑.无明所缘。以是类智品类同故。
何故缘灭至六九同类者。释第八句。此即问也。
以诸地道至非欲三所缘者。答。以诸地中法智品道。类智品道。各互相望同类因故。由相因故。若缘法智即缘六地。若缘类智即缘九地。
虽法智品与类智品。亦互相望为同类因。而类智品不治欲界。由别治故。故类智品道非是欲界三种所缘。
法智品既能至各三所缘者。难。欲界修位灭.道法智。既能治上色.无色界。应为彼八各三所缘。
非此皆能至非能对治故者。通。非此法智皆能治彼色.无色界。苦.集法智品非彼上界对治道故。九地苦.集下麁上细。缘麁不能断细。故缘欲界苦.集法智。不能对治上八地。或缘细以可断麁。故缘欲界灭.道法智。能治上惑 灭道法智。亦非全能治色.无色界。唯断修惑不能治彼见所断。故以见所断惑对治决定。又于见位迅疾急速故。见道中灭道法智品。非能对治上界见惑。以修断惑对治不定。又于修位稍容预故。故修道中灭道法智。而能对治上界修惑 问先离欲染后入见道。于见位中灭.道法智。既无所断应稍容预。何故不治上见惑耶 解云非要断惑起欲法智。为观谛理起斯法智。又次必起类智品道断上见惑。故欲法智不能对治上界见惑 其法智品四谛分别阙苦.集初。见.修分别阙见道初 故言二初无故。非彼八地三惑所缘。又类释言。即由此前缘灭唯一缘道六九诸因缘故。显遍行惑中有缘苦.集九地无遮境互为缘因故。或二合缘。乃至或八合缘。不同灭谛灭互相望非缘因故 言缘因者。是疎缘因。简亲因缘。即能作因。或增上缘名为缘因 又解缘是增上缘。或是等无间缘。或是所缘缘。或通前二。或总通三因。谓能作因 非是无漏能对治故。有缘一地非缘六.九。不同道谛以缘道时缘六.九地。
何缘贪瞋慢至非无漏缘者。此下释后一颂。此即问也。
以贪随眠至不缘无漏者。答。释贪.瞋.慢。及与二取。不缘无漏。如文可知。
九十八随眠中至相应故随增者。此即第三明二种随增。前六句明所缘随增。后两句明相应随增 前六句中初四句正明所缘随增。后两句简差别。
论曰至为所缘故者。此释初颂。如文可知。正理云。言随增者。谓诸随眠于此法中随住增长。即是随縳增昏滞义 此据总说至及相违故者。此下释第五.第六句。所缘随增此据总说。若别分别灭.道谛下六无漏缘惑。及苦.集下九上缘惑。于所缘境无随增义。所以者何。灭.道无漏.及上地境。一非见爱所摄受故。二与能缘惑相违故。此即标章。
谓若有法至非所缘随增者。此释初章。谓若有法为此地中身见。及爱。摄为己有。可有为此身见.爱地中所有随眠所缘随增理。如衣润湿。埃尘随住 衣即喻法 润湿喻身.见爱 埃尘随住喻惑随增 非诸无漏法为诸身见.爱摄为己有。非诸上地法为诸下身见.爱摄为己有 故缘彼无漏惑。缘彼上地下惑。非所缘随增。
住下地心至非谓随眠者。通伏难。伏难意云。贪求上地即此下贪能缘上地者。为通此伏难故作是言。住下地心求上地等。是善法欲。非谓随眠。
圣道涅槃至足不随住者。此释后章。若圣道谛。涅槃灭谛。与能缘彼惑相违。若上地法与能缘彼下惑相违故。彼无漏缘。九上缘二。亦无所缘随增理。如于炎石足不随住 炎石。喻境 足不随住。喻能缘惑。
有说随眠至非所随增者。叙异说。此约随顺解随增。有说随眠是随顺义。非无漏境顺诸随眠。非上地境顺诸下随眠故虽是所缘而无随增理。如风病人服乾澁药。病人于药不相随顺非所随增。药于病人无有势力。非能随增 病人。喻境 药。喻能缘惑 此中正取风病人为喻。非取风病 若将风病望乾澁药。相随顺故有所随增。
已约所缘至于彼随增者。释后两句。谓随何遍.不遍缘有漏.无漏缘。自界.他界缘。随眠一切皆于自相应法由相应故。于彼随增。
诸说随增至标未断言者。上来所言诸所随增。谓诸随眠至未断。故初颂首标未断言。
颇有随眠至非所缘不者。问意可知。
有至随眠者。答。言有 谓缘上地诸遍行随眠。如初静虑遍行随眠缘上三地。亦如空处遍行随眠缘上三地。非缘上界而彼随增。唯于相应非所缘。
九十八随眠中至此余皆不善者。此即第四二性分别。
论曰至至彼定无故者。释第一句。上界诸惑皆唯无记。以染污法中若是不善有苦异熟果上二界无。他逼恼因缘决定无故 说彼无果。显因亦无 又正理云。色.无色界一切随眠。四支.五支定所伏故。无有势力招异熟果。故彼皆是无记性摄 又婆沙云。若法是无惭.无愧自性与无惭.无愧相应。是无惭.无愧等起等流果者。是不善。色.无色界烦恼不尔故是无记(广如彼说)。
身边二见至他有情故者。释第二.第三句。欲身.边见。及相应痴。亦无记性 所以者何 与善相违名为不善。此我.常见与彼施等不相违故。执我.常者恐此常.我当来受苦。为此常.我于当来世受人.天乐。现在勤修布施.持戒及静虑等 执断边见随顺涅槃。能断灭故。故世尊说于诸外道诸见趣中此断见最胜 趣。谓趣求 谓我不有。我所亦不有。执我.我所现在已无。以于身中求之不得。谓为已断 我当不有。我所当不有。执我.我所死后方无 又解前之二句执我.我所与现在身死时俱断。后之二句执我.我所于未来世毕竟不生。由顺涅槃故非不善。
又身.边二见迷自事故。非欲逼害他有情故。其过是轻故是无记。
若尔贪求至何亦应然者难。若尔贪求天上快乐。及起我慢。此与施等亦不相违。贪.慢二种应亦无记 或贪天乐。及起我慢。亦迷自事。非害有情。应名无记 或贪求天上快乐现修施等。及起我慢。迷自事故非欲害他。应名无记。
先轨范师至是不善性者。叙异说。经部先代轨范诸师作如是说。俱生身见是无记性。如禽兽等身见现行 与身俱生故名俱生。修道所断 若分别生。依教起者此不善。见道所断 立二身见同大乘经说 若依说一切有部。身见唯分别。唯见断无俱生 禽兽等计皆应知但是修道所断。不染无记邪智所摄。
余欲界系至皆不善性者。释第四句。于三界中除前所说余欲界系一切随眠。与上相违皆不善性。
于上所说至贪瞋.不善痴者。此下第五明根.非根。就中。一明不善根。二明无记根 此即第一明不善根。
论曰至故颂不说者。唯欲界系一切五部贪.瞋。及不善痴。不善根摄。引证可知 言不善根者。唯不善烦恼。为不善法根立不善根 余则不尔但说此三。所余烦恼非不善根义准已成故颂不说。婆沙一百一十二废立云。又此三种具足五义。谓通五部。遍在六识。是随眠性。能起麁恶身业.语业。作断善根牢强加行。是故独立为不善根 通五部者遮五见.疑。遍六识者遮其诸慢。随眠性者遮缠垢等。能起麁恶身业.语业。作断善根牢强加行者示现根义 又此五义遮一切法成立根义。谓不染污法有遍六识无余四义。染污色蕴全无五义。染污受蕴.想蕴。及余烦恼缠垢所余相应染污行蕴。虽通五部亦遍六识。而非随眠性。虽能起麁恶身.语二业。而非断善牢强加行有染污不相应行蕴。虽通五部无余四义。染污识蕴中眼等五识全无五义。意识虽通五部亦能起麁恶身业.语业。而无余三义。十烦恼中。五见及疑。有随眠性无余四义。慢通五部。是随眠性。能起麁恶身业.语业。无余二义。于十缠中惛沉.掉举.无惭.无愧。虽通五部亦遍六识。而非随眠性。虽起麁恶身业.语业。而非断善牢强加行。睡眠一种。虽通五部无余四义。所余五缠。虽起麁恶身.语二业无余四义。六烦恼垢。虽亦有时能起麁恶身.语二业。无余四义。唯贪.瞋.痴具足五义。非所余法。是故独立为不善根 准此婆沙文。染污睡眠不发身.语业。准此善眠不发业。无覆睡眠。婆沙.正理各有两说。一说发业。一说不发业。其下十缠当具引释 又准此文恶作发身.语业 问恶作与忧根相应法离欲舍。若发得别解脱戒。此戒岂有离欲舍耶 解云恶作.忧根但能发处中善.不善身.语业。不能发别解脱戒。故无有妨。恶作追悔往事。忧根别有所忧。正发戒时无此相故。又准此文六垢发业。
于上所说至三定皆痴故者。此下第二明无记根。中一正明无记根。二因论明四无记 此即第一正明无记根。初三句述此国。后三句述外方。
论曰至亦无记根摄者。释初两句。此国诸师说。无记根亦有三种。诸无记言通有覆无覆。谓诸有覆爱.痴。及诸有覆无覆慧。于无覆中下至异熟生。亦无记根摄。故婆沙一百五十六云。迦湿弥罗国毗婆沙师说。无记根有三。谓无记爱.慧.无明 无记爱者。谓色.无色界五部爱 无记慧者。谓有覆无记慧。无覆无记慧。有覆无记慧。谓欲界有身见.边执见。及色.无色界五部染污慧。无覆无记慧。谓威仪路.工巧处.异熟生.变化心俱生慧 无记无明者。谓欲界有身见.边执见相应无明。及色.无色界五部无明 问于无记中何故此三别立为根 解云根是因义。此三为因生诸法胜故立为根。爱是诸烦恼足。痴即遍与诸惑相应。慧能简择为众导首。
何缘疑慢非无记根者。释第三句 问十随眠中瞋非无记理在绝言。何缘疑.慢非无记根。
疑二趣转至故彼非根者。答。文可知 余非随眠。或无胜用。故不立根。
外方诸师至遮善.恶故者。释第四.第五句。外方即是西方诸师。立无记根总有四种。谓诸有覆无记爱.见.慢.痴四种。颂言中无记名中。遮善.恶故。此唯有覆不通无覆。故婆沙云。西方诸师说无记根有四。谓无记爱.见.慢.无明。无记爱者。谓色.无色界五部爱。无记见者。谓欲界有身见.边执见。及色.无色界五见。无记慢者。谓色.无色界五部慢无记无明者。谓欲界有身见.边执见相应无明。及色.无色界五部无明。
何缘此四立无记根者。释第六句。此即问也。
以诸愚夫至为无记根者。答。以诸愚夫修上定者。不过依託爱.见.慢三。谓爱上定者。见上定者。慢上定者。有由爱力。有由见力。有由慢力。此三皆由无明转故。有斯胜用。故立此四为无记根。余非胜故不立为根 问此国。外方。何故不同。于二说中何者为正 解云据义各别故说不同。于二说中前说为正。故婆沙云。问何故西方诸师立慢为无记根。答彼说力坚强义是根义。慢力坚强故立为根。谓瑜伽师所以退失百千善品皆由慢力。问何故此国诸师不立为根耶。答此说下义是根义。慢令心举。于下不顺故不立根。问何故此国诸师立无覆无记慧为无记根。答此说为依因义是根义。无覆无记慧为依因胜故立为根。问何故西方诸师不立为根。答彼说力坚强义是根义。无覆无记慧势力羸劣故不立根。问何故此彼国师不立疑为无记根。答俱说定住义是根义。疑不定住。二门转故。不立为根。如是说者善.不善根俱有三种。无记亦应尔。又如不善慢不立不善根。无记慢亦应尔。故无记根唯三者善。
诸契经中至无记摄耶者。此下第二因论明四记问。诸契经中说十四无记事。彼亦是此三性之中无记摄耶。
不尔者。答。
云何者。徵。
彼经但约至立无记名者。答。彼经中十四。于四记中但约第四应舍置问立无记名。记之言答。
谓问记门总有四种者。论主因答此问总明四种。记之言答。下皆准此。谓问答门总有四种。
何等为四者。问。
颂曰至我蕴一异等者。上两句正答。下两句指事说。
论曰至谓答四问者。就长行中。一毗婆沙师解四记。二本论师解四记 等。谓等取对法诸师等。故正理云。等言为摄有约异门。且问四者。此总举数。第一问应一向记。第二问应分别记。第三问应反诘记。第四问应舍置记。此之四记如其次第答彼四问。此即释上半颂 如有问者。一问死。问生。三问胜。四问我一.异等。此即指事别显四也 所以记有四者。谓答此四问。此即释下半颂 若作是问至白黑等性者。此下别释。前三问记。如文可知 第四问记若作是问。蕴与有情为一。为异。得此问时应舍置彼一异之记但作是言。此不应记。以彼有情无实有故。若一。若异。性皆不成故言应舍置记。又如问言。石女所生儿为白。为黑等性。若得此问亦应舍置。石女本自无儿。何论白.黑 女不生子名为石女。故婆沙十六云。如女身中不任怀孕。空无子故说名石女。
如何舍置而立记名者。问。如何舍置一.异等问不记一.异等而立记名。
以记彼问言此不应记故者。答。以记彼一.异等问言此不应记故。准此即是发言记问。非是默然不记名舍置记古来诸德皆言第四名为默答。此释不然.又婆沙十五云。如诸外道问世尊言。世界常耶。佛言此不应答 以此准知。发言名答。
有作是说至非一切当生者。初问无异说。后三问有异说。此即外人设难。有作是说。彼第二问一切死者皆当生不。应分别记。亦应一向记非一切当生。
然问者言至仍未解故者。此即论主释通。然问者一切死者死当生不。理应分别答彼所问。有烦恼者死已当生。无烦恼者死已不生。直作是言。非一切当生。此总说记不成。虽令总知非一切当生。仍未分明解如何者当生何者不生。
又作是说至如识果因者。此即外人设难。又作是说彼第三问人为胜.劣不。应反诘记。亦应一向记摄。人亦胜.亦劣。所待异故。犹如一识从前意生名果。能生后识名因。故正理云。如有问识为果为因耶。应一向记。亦果.亦因。所待异故。
然彼问者至应反诘记者。此即论主释通。然彼问者一向为问人为胜.劣汝言亦胜.亦劣。非一向记故应成分别记。何名一向记。既不审知前人问意。但此应诘问意所方。若言方天应记人劣。若言方下恶趣。应记人胜。故此名为应反诘记。
又作是说至云何名记者。此即外人设难。又作是说彼第四问蕴与有情为一为异。既全不记蕴与有情若异若一。云何名记。
然彼所问至如何不名记者。此即论主释通。然彼所问蕴与有情为一为异。理应舍置。一异之问不应为记。记言应舍置。如何不名记。既发言记。所以名记。
对法诸师至契实义故者。此第二本论诸师解四问记。即是六足.发智诸师。此解第一一向记者 若有问言。世尊是如来应正等觉耶。此问佛宝 所说法要是善说耶。问教法宝 诸弟子众行妙行耶。此问僧宝 及五蕴无常耶。四谛善施设耶 皆应一向记。是如来应正等觉。是善说。是行妙行。皆无常。善施设。契合实义故。
分别记者至欲说何者者。此释第二分别记。可知。
反诘记者至无便求非者。此释第三反诘记。者。若人谄心欲求过非。请言愿尊为我说法。应反诘彼。法有众多欲说何者。不应分别三世等法。若无所知者。乃至令彼默然而住。若有所知。令彼自记无便求非。
岂不二中至成问记耶者。问。岂不分别。反诘。二中都无有问。唯有请说。亦无有记。唯反诘欲说何者 如何分别。反问。二种成问记耶。
如有请言至岂非记道者。答。谓如有人请言为我说其道路。岂非问道。即由反诘。记彼所问。道有众多。谓洛阳道。益州道。欲说何者。岂非记道 或由反诘记彼所问。道有众多。欲说何者。岂非记道。
若尔应俱是反诘记者。难。若尔反诘记彼所问。此二应俱是反诘记。
不尔问意至无分别故者。答。不尔。问意直。谄。有殊。此即问意不同。若直心问者记有分别故。若谄曲心问者记无分别。所以前名分别记。后名反诘记。
舍置记者至不应为记者。此释第四舍置记。外道说世为我。若有问言。世为有边等。总有十四。此应舍置。不应为说。
今依契经至问记有四者。此下第三依经辨释。今依契经辨问记相。于大众部经。问记有四。
何等为四者。此即总问。
谓或有问至但应舍置者。此即总答。
云何有问应一向记者。别问第一。
谓问诸行至应一向记者。答文可知。
云何有问应分别记者。别问第二。
谓若有问至应分别记者。答。谓若有问。诸有故思造作业已为受何果。此问名为应分别记。若造善业受人.天果。若造恶业受三涂果。
云何有问应反诘记者。别问第三。
谓若有问至应反诘记者答 想。谓想蕴 又解想者。谓名。名从想生。或能生想。从想为名。行蕴所摄。若有问云。士夫想。与我。为一。为异耶。应反诘言。汝依何我作如是问。若言依麁五蕴假我。应记与想异。若依汝执别有真实细我。不可言一异 问想即五蕴摄。宁得言异 解云除士夫想计余五蕴为我。故言想异 又解我有二种。一麁。二细。若言依麁色蕴假我。应记与想异。想非色故。若言依细四蕴假我。还应反诘。依何细我。若言依余三蕴。应记与想异。若言依想。应答一。麁我与想决定异故。论文偏举。细我不定略而不说。此问名为应反诘记。
云何有问但应舍置者。别问第四。
谓若有问至但应舍置者。答 世及如来死后命者。皆我异名。外道执此即为我故 世常等四。有边等四。及有等四。三.四十二 并命者即身。命者异身。足前十四。谓若有问世为常等。此问名为但应舍置。
俱舍论记卷第十九
上篇:俱舍论记
下篇:律宗新学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