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宗镜录卷第十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宗镜录卷第十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凡圣一心境界。如何是自在出生无碍之力。

答。一是法尔。二由诸佛菩萨行愿。三即众生信解。自业感现。又总具十力。一法如是力。二空无性力。三诸佛神力。四菩萨善根力。五普贤行愿力。六众生净业力。七深信胜解力。八如幻法生力。九如梦法生力。十无作真心所现力。又华严疏释云。一多相持。互为本末。一心所现。总有十义。一孤标独立。以是唯一。故独立为主。二双现同时。各相资无碍故。三。两相俱亡。互夺齐泯故。四自在无碍。隐显同时。一际现故。五去来不动。各住本法。不坏自位故。六无力相持。以有力。持无力故。七彼此无知。以各无自性。法法不相知。不相到故。八。力用交彻。以异体相入。有力相持故。九自性非有。以无体性。方能即入无碍故。十究竟离言。冥性德。没果海故。释云。孤标独立者。即经颂云。多中无一性。一亦无有多。二法互无故。得独立。亦一。即多而唯多。多即一而唯一。废己同他。故云独立。二双现同时者。即经颂云。知以一故众。知以众故一。无一即无多。无多即无一。故二双现。更无前后。如牛二角。三两相俱亡者。即前二俱舍也。四自在无碍者。欲一即一。不坏相故。欲多即多。一即多故。一既如此。多亦准之。常一常多。常即不即故。故云自在。五去来不动者。一入多而一在。多入一而多存。若两镜相入。而不动本相。相即亦然。六无力相持者。因一有多。多无力而持一。因多有一。一无力而持多。七彼此无知者。二互相依。皆无体用。故不相知。如经颂云。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八力用交彻者。即经颂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义。九自性非有者。互为因起。举体性空。十究竟离言者。不可言一。不可言非一。不可言亦一亦非一。不可言非一非非一。不可言相即。以相入故。不可言相入。以相即故。不可言即入。不坏相故。不可言不即入。互交彻故。口欲辩而词丧。心将缘而虑息。唯证智知。同果海故。一多既尔。染净等法无不皆然。又约一心圆别之理。无碍之力者。圆别遍理。微细难分。别。则要有差别方能遍。若不差别不能遍。圆。则不要差别而能遍。能遍之法。一一圆虽。故无差别。而言圆融者。一会即是彼一切会。亦非此会处处到也。即此即彼。即一即多。故云圆融。又约所遍处。以论总别。东名非西名。所遍别也。此会即彼会。所遍处总也。又约能遍论圆别。要将差别之法。方能普遍。是名别也。今是圆融无差之法。即能遍故。名为圆也。前之别。如列宿遍九天。此之别。如一月落百川。前之总。如一云之满宇宙。此之圆。如和香之遍一室。故云总圆有异也。华严论云。此华藏界。隐显自在。为利众生显胜福德故。即具相万差。光明显照。若令众生情无取着。如幻云散。一物便无有所得。存其计故。以如此大愿智力。法性自体空无性力。隐显自在。若随法性。万相都无。随智力。众相随现。隐显随缘。都无作者。凡夫执着。用作无明。执障既无。智用自在。不离一真之境。化仪百变。是以箭穿石虎。非功力之所能。醉告三军。岂麴糵之所造。笋抽寒谷。非阳和之所生。鱼跃氷河。岂网罗之所致。悉为心感。显此灵通。故知万法施为。皆自心之力耳。若或信受。具此力能。则广闢障门。尽枯业海。所以仁王经云。能起一念清净信者。是人超过百劫千劫。无量无边恒河沙劫一切苦难。不生恶趣。不久当得无上菩提。是以了心无作。即悟业空。观业空时。名为得道。其道若现。何智不明。心智明时。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法尔能现自利利他之力。如华严经云。善见比丘。在林中经行。告善财言。善男子。我经行时。一念中。一切十方皆悉现前。智慧清净故。一念中。一切世界皆悉现前。经过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故。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佛刹皆悉严净。成就大愿力故。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众差别行皆悉现前。满足十力智故。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诸佛清净身皆悉现前。成就普贤行愿力故。一念中。恭敬供养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如来。成就柔软心。供养如来愿力故。一念中。领受不可说不可说如来法。得证阿僧祇差别法。住持法轮陀罗尼力故。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菩萨行海皆悉现前。得能净一切行。如因陀罗网愿力故。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诸三昧海皆悉现前。得于一三昧门。入一切三昧门。皆令清净愿力故。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诸根海皆悉现前。得了知诸根际。于一根中。见一切根愿力故。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时皆悉现前。得于一切时转法轮。众生界尽。法轮无尽愿力故。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一切三世海皆悉现前。得了知一切世界中。一切三世分位。智光明愿力故。经行既尔。坐立亦然。故法华经偈云。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

问。此宗镜录中。德用所因。有何因缘。令此诸法溷融无碍。

答。约华严宗有其十义。一唯心现者。一切诸法。真心所现。如大海水。举体成波。以一切法无非一心故。大小等相随心回转。即入无碍。二无定性者。既唯心现。从缘而生。无有定性。性相俱离。小非定小。故能容太虚而有余。以同大之无外故。大非定大。故能入小尘而无间。以同小之无内故。是则等太虚之微尘。含如尘之广刹。有何难哉。是以一非定一。故能是一切。多非定多。故能是一。边非定边。故能即中。中非定中。故能即边。延促静乱等。一一皆然。三缘起相由者。谓大法界中缘起法海。义门无量。略有十门。具在下帙法性因缘中说。四法性融通门者。谓若唯约事。则互相碍。不可即入。若唯约理。则唯一味。无可即入。今则理事融通。具斯无碍。谓不异理之一事。具摄理性时。令彼不异理之多事。随所依理。皆于一中现。若一中摄理不尽。则真理有分限失。若一中摄理尽。多事不随现。则事在理外失。今既一事之中。全摄理尽。多事岂不依中现。华藏品颂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法界即事法界矣。斯即总意。别亦具十玄门。一既真理与一切法而共相应。摄理无遗。即是诸门诸法。同时具足门。二事既如理能包。亦如理广遍。不坏狭相。故有广狭纯杂无碍门。又性常平等故纯。普摄诸法故杂。三理既遍在一切多事。故令一事随理遍一切中。遍理全在一事。则一切随理在一事中。故有一多相容门。又如尘自相是一。由自一不动。方能遍应成多。若动自一即失遍应。多。亦不成。一。二三皆如是。又一多相由成立。如一全是多。方名为一。又多全是一方名为多。多外无别一。明知是多中一。一外无别多。明知是一中多。良以非多。然能为一多。非一然能为多一。以不失无性。方有一多之智。经颂云。譬如算数法。增一至无量。皆悉是本数。智慧故差别。四真理既不离诸法。则一事即是真理。真理即是一切事故。是故此一即彼一切事。一切即一反上可知。故有相即自在门。五由真理在事。各全非分故。正在此时。彼即为隐。故有隐显门。六真理既普摄诸法。带彼能依之事。顿在一中。故有微细门。七此全摄理。故能现一切。彼全摄理。同此顿现。此现彼时。彼能现所现俱现此中。彼现此时。此能现所现亦现彼中。如是重重无尽。故有帝网门。所以真如毕竟无尽故。八即事同理故。随举一事。即真法门。故有託事门。九以真如遍在。昼夜日月年劫皆全在故。在日之时。不异在劫。故有十世异成门。况时因法有。法融时不融耶。十此事即理时。不碍。与余一切恒相应。故有主伴门。又谓尘是法界。体无分剂。普通一切。是为主也。即彼一切各各别。故是伴也。伴不异主。必全主而成伴。主不异伴。亦全伴以成主。主之与伴。互相资摄。若相摄。彼此互无。不可别说一切。若相资。则彼此互有。不可同说一切。皆由即主即伴。是故亦同亦异。当知主中亦主亦伴。伴中亦伴亦主也。故一理融通。十门具矣。故知此理。尘尘具足。念念圆融。无有一法而非所被。如华严经云。时彼普救众生妙德夜神为善财童子。示现菩萨调伏众生解脱神力。以诸相好庄严其身。于两眉间放大光明。名智灯普照清净幢。无量光明以为眷属。其光普照一切世间。照世间已。入善财顶。充满其身。善财尔时。即得究竟清净轮三昧。得此三昧已。悉见二神两处中间所有一切地尘水尘。及以火尘。金刚摩尼众宝微尘。华香缨络诸庄严具。如是一切。所有微尘。一一尘中。各见佛刹微尘数世界成坏。及见一切地水火风。诸大积聚。亦见一切世界接连。皆以地轮。任持而住。种种山海。种种河池。种种树林。种种宫殿。所谓天宫殿.龙宫殿.夜叉宫殿。乃至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宫殿屋宅。地狱.畜生.阎罗王界。一切住处。诸趣轮转。生死往来。随业受报。各各差别。靡不悉见。又见一切世界差别。所谓或有世界杂秽。或有世界清净。或有世界趣杂秽。或有世界趣清净。或有世界杂秽清净。或有世界清净杂秽。或有世界一向清净。或有世界其形平正。或有覆住。或有侧住。如是等一切世界。一切趣中。悉见此普救众生夜神。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诸众生形貌言词。行解差别。以方便力。普现其前。随宜化度。五如幻梦者。犹如幻师。能幻一物以为种种。幻。种种物以为一物等。经云。或现须臾作百年等。一切诸法。业幻所作。故一异无碍。言如梦者。如梦中所见广大。未移枕上。历时久远。未经斯须。六如影像者。经云。远物近物。虽皆影现。影不随物而有远近等。七因无限者。谓诸佛菩萨。昔在因中。常修缘起无性等观。大愿回向等。称法界。修及余无量殊胜因。故今如所起果。具斯无碍。八佛证穷故者。由冥真性。得如性用。故经云。无比功德故能尔。九深定用故者。谓海印定等。诸三昧力。故贤首品颂云。入微尘数诸三昧。一一出生尘等定。而彼微尘亦不增等。十神通解脱故者。谓由十通。及不思议等解脱故。不思议法品。十种解脱中云。于一尘中。建立三世一切佛法等。

问。目心为镜。有何证文。

答。大乘起信论云。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一如实空镜。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二因熏习镜。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三。法出离镜。谓不空。出烦恼碍。离和合相淳净明故。四缘熏习镜。谓依法出离故。遍照众生之心。令修善根。随念示现。故释摩诃衍论云。性净本觉。中论云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者。此四种大义中。各有二义。与彼大义不相舍离。一者等空义。二者同镜义。如论云。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故云何名为如实空镜。及有二义。其相云何。颂曰。性净本觉中。远离虑知知。如远离妄境。实示远离义。镜摩奢趺娑。举一示一。故论曰。性净本觉之体性中。远离一切攀缘虑知。诸戏论识。成就一味平等之义。故名为如。远离一切。虚妄境界。种种相分。成就决定真实之相。故名为实。为欲现示远离之义。故名为空。镜谓喻。明然此中镜。则喻摩奢趺娑珠镜。非余种种油摩等镜。以为譬喻。何以故。取此摩奢趺娑珠镜。安置一处。珠镜前中。或蕴种种石。或蕴种种饮食。或蕴种种庄严具。或蕴同类珠镜。彼珠镜中。余像不现。唯同类珠。分明显了故。如实空镜。亦复如是。于此镜中。唯同类清净功德。安立集成。种种异类诸过患法。皆远离故。如论云。一者如实空镜。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故。各有二种义。而唯示同镜义。等空之义。不现示耶。以举一义。兼示一义故。若如是者。云何名为等空义耶。谓如虚空清净无染。四障所不能覆。广大无边。三世所不能摄。如实空镜。亦复如是。故非觉照义故者。即是现示远离因缘。为如彼摩奢趺娑珠镜中石等诸像不现前者。石等诸法。皆鄙秽故。此本觉珠镜中。种种妄法不现前者。一切染法。皆悉是无明不觉之相。无照达义故。云何名为因熏习镜。及有二义。其相云何。颂曰。性净本觉智。三种世间法。皆悉不舍离。为一觉熏习。庄严法身果。故名因熏习。镜轮多梨华。空容受遍一。论曰。性净本觉。三世间皆悉不离。熏习。彼三而为一觉熏习。庄严一大法身之果。是故名为因熏习镜。云何名为三种世间。一者众生世间。二者器世间。三者智正觉世间。众生世间者。谓异生性界。器世间者。谓所依止土。智正觉世间者。谓佛菩萨。是名为三。此中镜者。谓轮多梨华镜。如取轮多梨华。安置一处。周集诸物。由此华熏。一切诸物皆悉明净。又明净物。华中现前。皆悉无余。一切诸物中。彼华现前。亦复无余。因熏习镜。亦复如是。熏一切法。为清净觉。熏令平等。复次虚空义。则有二种。一者容受义。二者遍一义。容受义者。容受诸色无障碍故。遍一义者。种种诸色。唯同一种大虚空故。如论云。二者因熏习镜。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故。如是本觉。从无始来。远离四种过。自性清净。常住一心。一者。远离不遍之过。三种世间不出本觉清净镜故。如论云。不出故。二者。远离杂乱之过。一切诸法。不入本觉清净镜故。如论云。不入故。三者。远离过患之过。本觉镜中。现前诸法。无不本觉净功德故。如论云。不失故。四者。远离无常之过。本觉镜中。现前诸法。无不常住无为智故。如论云。不坏故。远离边过。圆满中实。是故说言。常住一心。自此已下。显示因缘。何因缘故。本觉智中种种诸法。如彼本觉离诸过耶。种种诸法。皆悉无不真实体故。如论云。以一切法则真实性故。故自此已下。作缘决疑。谓有众生。作如是疑。三世间中。众生世间无明染法。具足圆满。流转迁动。无休息时。如是世间现本觉者。不可得言。本觉清净。远离诸过。以此义故。今通而言。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般若实智。其体不动。自性清净。具足无漏。常恒熏习众生世间令清净故。如论云。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云何名为法出离镜。及有二义。其相云何。颂曰。如实不空法。出离三过失。圆满三种德。故名法出离。镜销鍊玻瓈。空出离色义。论曰。无漏性德。出离三过。圆满三德。名法出离。云何名为三种过失。一者。无明染品。名烦恼碍。二者。根本无明。名为智碍。三者。俱合转相。名戏论识。是名为三。如是三过。究竟离故。名为出离。如论云。三者法出离镜。谓不空法。出烦恼碍。智碍。离和合相故。云何名为三种功德。一者淳成就功德。二者。净成就功德。三者。明成就功德。是名为三。如论云。淳净明故。故出离何过。圆满何德。谓出离烦恼碍。圆满净成就功德。出离智碍。圆满明成就功德。出离和合转相。圆满淳成就功德。何以故。相对法尔故。此中镜者。谓玻瓈珠。譬如玻瓈珠沦深泥中。则便涌出。离彼泥腾一丈量。若置浊水中。驱溷成尘累。唯上清净水。安住其中。若置福多伽林中。出现香气。碍彼秽香。远去而住。法出离镜。亦复尔故。此中喻者。喻自体净义。等空义者。出离色义。谓如虚空远离大种。一向清净。法出离镜。亦复尔故。云何名为缘熏习镜。及有二义。其相云何。颂曰。于无量无边。诸众生缘中。出无量无边。殊胜应化身。熏习众生心。出生诸善根。增长两轮华。庄严法身果。故名缘熏习。镜中玻瓈空。随顺成就义。如法应观察。论曰。譬如取玻瓈珠。安置一处。周匝积集种种色珠。彼玻瓈珠。随向珠色现前转变。缘熏习镜。亦复尔。又譬如虚空有自在力故。于一切所作之事中。随顺成立。缘熏习境亦复如是。于一切众生修行之事中。随应建立故。如论云。四者缘熏习镜。谓依法出离故。遍照众生之心。令修善根。随念示现故。故如是四种本觉大义。遍一切众生界。一切二乘界。一切菩萨界。一切如来界中。无不住处。无不照处。无不通处。无不至处。具足圆满。具足圆满。起信疏释云。性净本觉者。以空及镜喻。别解四义。论云。一如实空镜。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者。初内。真如中妄法本无。非先有后无。故云如实空。下释空义。倒心妄境。本不相应。故云远离。非谓有而不现。但以妄法理无故。无可现境。非不能现。但以兔角无故。无可现也。非觉照者。有二义。一以妄念望于真智。无觉照之功。以情执违理故。如镜非即外物。以彼外物无照用义故。即显镜中无外物体。二以本觉望于妄法。亦无觉照功能。以妄本无故。如净眼望空华。无照瞩之功。亦如镜望兔角。

问。若然者。何故下因熏习镜中。即现一切世间法耶。

答。约依他似法。此是真心随熏所作。无自体故。不异真如。故论云。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今此约遍计所执实性。故无可现也。

问。所现似法。岂不由彼执实有耶。

答。虽由执实有。然似恒非实。如影由质。影恒非质。镜中现影不现质。不现质故。故云空镜。能现影故。是因熏也。论云。二因熏习镜。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者。释内有二因义。初能作现法之因。二作内熏之因。亦可初是因义。后是熏习义。故云因熏习也。言如实不空者。此总出因熏体。谓有自体。及功能故。二因初中。一切世间境界悉现。明一切法离此心外。无别体性。犹如镜中能现影也。不出者。明心待熏故。及现诸法。非不熏而自出也。不入者。离心以无能熏。故不从外入也。不失者。虽复不从内出外入。然缘起之时。显现不无。故云不失也。不坏者。诸法缘集。起无所从。不异真如。故不可坏。如镜中影。以因镜故不可坏也。常住一心者。会相同体。染法不能染者。以性净故。智体不动者。以本无染。今无始净。是故本觉之智。未曾移动。又虽现染法。不为所染。故云不动。如镜中像。随质转变。然其镜体未曾动也。又一空镜。离一切外物之体。二不空镜。谓体不无。能现万像。三净镜。谓已磨治。离尘垢故。四受用镜。谓置之高堂。须者受用。前二自性净。后二离垢净。又初二就因隐时说。后二就果显时说。又前二约空不空。后二约体用。如佛地经云。复次妙生。大圆镜智者。如依圆镜。众像影现。如是依止如来智镜。诸处境识众像影现。唯以圆镜为譬喻者。当知圆镜。如来智镜。平等平等。是故智镜。名圆镜智。如来大圆镜。有福乐人。悬高胜处。无所动摇。诸有去来。无量众生。于此观察。自身得失。为欲存得舍诸失故。如是如来悬圆镜智。处净法界。无间断故。无所动摇。欲令无量无数众生。观于染净。为欲取净舍诸染故。又如圆镜。极善磨莹。鉴净无垢。光明遍照。如是如来大圆镜智。于佛智上。一切烦恼所知障。垢。永出离故。极善磨莹。为依止定所摄持故。鉴净无垢。作诸众生利乐事故。光明遍照。又如圆镜。依缘本质。种种影像相貌生起。如是如来。大圆镜智。于一切时依诸缘故。种种智影相貌生起。如圆镜上。非一众多诸影像起。而圆镜上无诸影像。而此圆镜无动无作。如是如来圆镜智上。非一众多诸智影起。圆镜智上无诸智影。而此智镜无动无作。又如圆镜。与众影像非合非离。不聚集故。现彼缘故。如是如来大圆镜智。与众智影非合非离。不聚集故。不散失故。大涅槃经云。若能听受是大涅槃经。悉能具知一切方等大乘经典。甚深义味。譬如男女。于明净镜。见其色像。了了分明。大涅槃镜。亦复如是。菩萨执之。悉得明见大乘经典甚深之义。又云。何等名为伊帝目多伽经。乃至拘那牟尼佛时。名曰法镜。是知古佛。皆目此为镜。以教法万义。真俗万缘。无不于中显现故。天台顶尊者。涅槃疏云。般若者。即是无上调御一切种智。名大涅槃明净之镜。此镜一照一切照。照中故是镜。照真故是净。照俗故是明。明故像亮假现。净故瑕尽真显。镜故体圆中显。三智一心中得。故言明净镜。摄一切法。故称调御。佛智藏。故名般若德。是知诸圣皆目心为镜。妙尽其中矣。大乘千钵经云。谛观心境照见心性。唯照唯清。唯照唯净。遍观十方。廓周法界。朗然寂静。无有障碍。所以先德云。此真如性。犹如明镜。万像悉于中现。又一切万法有二。一。皆如明镜含明了性。一心所成故。二分别所现。如影像故。由初义。故为能现。由后义。故为所现。故一切法互为镜像。如镜互照而不坏本相。经云。远物近物。虽皆影现。影不随物而有远近。且如河泉之中见日月者。是为能现。若河泉以为所现者。长河飞泉。入于镜中。出是所现之相。登楼持镜。则黄河一带尽入镜中。瀑布千丈。见于迳尺。王右丞诗云。隔窓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明是所现矣。如高悬心镜。无法不含。似廓彻性空。何门不入。故唐朝太宗皇帝云。朕闻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今以心为镜。可以照法界。又明镜只照其形。不照其心。只照生灭。不照无生。但照世间不照出世。有形方照。无形不照。且如心镜。洞该性地。鉴彻心原。遍了无生。广明真俗。有无俱察。隐显咸通。优劣悬殊。略齐少喻。如华严普贤行愿品云。时婆罗门为善财童子赞甘露大王。颂云。我主胜端严。惩忿诫诸欲。心如净明镜。鉴物未尝私。明镜唯照形。不鉴于心想。我王心镜净。洞见于心原。先德云。如大摩尼宝镜。悬耀太虚。十方色相。悉皆顿现。而此镜性净光。无有影像。诸佛法身。亦复如是。澄彻清净。而无影像。以昔大悲不倦。随众生业缘。感应差别。普现一切色身三昧。众生闻见。无不蒙益。诸佛。与无漏金刚心为身。普现一切众生界。但为烦恼习气所覆。无体不现。如瓶内净。灯光不灭。名如来藏。亦名功德藏。亦名无尽藏。诸祖共传。诸佛清净自觉圣智。真如妙心。不同世间文字所得。何以故。无碍解脱。是一真法性。不与世间出世间所共故。经云。无比是菩提。不可喻故。若有悟斯真实法性。此人则能了知三世诸佛。及一切众生同一法界。本来平等。常恒不变。诸佛一切时中。离观相故。经偈云。心净已度诸禅定。是以心净故。则孤光一照。万虑全消。如闇室悬灯。重云见日。如古德偈云。安知一念蒙光处。亿劫昏迷灭此时。故云。法有应照之能。故况之以镜。教有可传之义。故喻之于灯。可谓慧月入怀。灵珠在握。法界洞彻。无不鉴矣。才命论云。心彻宝镜。注云。夫心以鉴物。庶品不遗。洞彻幽明。同乎宝镜。又庄子云。志人之心若镜也。又如世间之镜。尚照人肝胆。何况灵台心镜。而不洞鉴耶。昔秦宫以玉为镜。照诸群僚。肝胆腑脏。皆悉显现。所以昔人云。不游大海。未覩沃日之奇。不仰太山。靡觌干霄之状。如未临宗镜。焉识自心。恢廓而体纳太虚。澄湛而影含万像。不信入者。莫测高深。故真觉大师歌云。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万像森罗影现中。一性圆光非内外。是故依此起信论。四种空镜义。遂乃广录祖教。显现一心。证成宗镜。所以论云。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者。有法者。谓一心法。若人能解此法。必起广大信根故。信根既立。即入佛道。以成佛道故。离二现行。云何现行。一者凡夫现行。生死。成杂染事。二者二乘现行。涅槃。失利乐事。缚脱虽殊。俱迷宗镜。今成佛道。无二现行。圆证一心。具摩诃行。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作一种之光明。为万途之津济。

问。宗镜广照。万法同归。是此镜义不。

答。若凡若圣。说异说同。皆是镜中之影像。此唯一镜。圆极十方。镜外无法。彼我俱绝。古德云。若言众生心性。同诸佛心性者。别教也。圆教心性。是一寂光。无彼无此。极十方三世佛。及众生边际。成一大圆镜。但是一镜。无有同异也。佛及众生。一镜上像耳。

问。今宗镜录。以镜为义者。是约法相宗立。约法性宗立。

答。若约因缘对待门。以法相宗。即本识为镜。如楞伽经云。譬如明镜。现众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现识。即第八识。以法性宗。即如来藏为镜。如起。信论云。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又占察善恶经。立二种观门。为钝根人。立唯心识观。为利根人。立真如实观。又起信论云。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令住正念。其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故。若唯心识观。及正念。唯心。当法相宗。若真如实观。与其心念念不可得。即法性宗。若约法性融通门。皆归一旨。无复分别。今论正宗。取胜而言。约法性宗说。若总包含。如海纳川。以本摄末。岂唯性相。无有一法而遗所照。

问。此宗镜中。如何信入。

答。但不动一心。不住诸法。无能所之证。亡智解之心。则是无信之信。不入之入。人法二空。心境双寂。如大般若经。文殊师利云。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不动法界。知真法界。不应动摇。谓若言我入法界。已动法界。能所两亡。入相斯寂。故不动法界。是入法界。大乘千钵大教王经云。云何方便。而得证入无性观者。菩萨先须当心观照。本性静寂。悟入灭尽定。得心识性。证见清净。唯清唯净。证见圣性。自性如如。一道寂静。悟达本原。返照见净。唯照唯莹。唯莹唯净。唯寂唯圣。则是名为菩萨得入无动涅槃无性观。故知若有能证。则为有人。若有所证。则为有法。以唯一真法界故。则心外无法。不可以法界更证法界。如无生义云。如经言。舍利弗赞比丘言。汝等今者。住于福田。诸比丘言。大师。世尊犹尚不能消供养。何况我等。大师解言。此是佛不住。佛则无有佛。亦无福田。能消供养者。此正是真福田人。佛若住佛。即是有佛。亦是有福田。能消供养者。此即非是真福田也。类此住神通智慧。则有智慧。此则非真智慧。若无所住。乃是真有智慧。又思益经论释云。离于法界。更无有人受供养者故。以彼法界。本来清净故。是以此录。削去浮华。唯谈真实。不依名字。直显心宗。如普贤观经云。昔在灵山。演于一实之道。又究竟一乘宝性论偈云。虽无善巧言。但有真实义。彼法应受持。如取金舍石。妙义如真金。巧语如瓦石。依名不依义。彼人无明盲。若亲见性。入宗镜中。乃是自信法门。决定无惑。则日可使冷。月可使热。纵千途异说。终不能易。如大法炬陀罗尼经云。佛言。憍尸迦。如来弟子。见诸世间。犹如幻化。无有疑网。所以者何。彼信如来。即自见法。是故自信。不唯信他。何以故。若世间人。既自见已。彼人终不更取他言。憍尸迦。如人裸露。在道而行。设有一人。语众人言。此人希有。锦衣覆身。憍尸迦。于意云何。彼虽有言。自余众人。信此言不。不也世尊。何以故。眼亲见故。佛言。如是如是。憍尸迦。诸佛如来诸有弟子。自见法故。不取他言。其义亦尔。释曰。若见自法。何法非自。或凡或圣。若是若非。凡有指陈。皆不出自心之际。如是信者。方到法原。如入法界体性经云。佛复告文殊师利。汝知实际乎。文殊师利言。如是。世尊。我知实际。佛言。文殊师利。何谓实际。文殊师利言。世尊。有我所际。彼即实际。所有凡夫际。彼即实际。若业若果报。一切诸法。悉是实际。世尊。若如是信者。即是实信。世尊。若颠倒信者。即是正信。若行非行。彼即正行。所以者何。正不正者。但有言说不可得也。是知若信唯心实义者。则不为言语所转。闻深而不怖。闻浅而不疑。闻非深非浅而不痴。如清凉演义云。闻深不怖者。即大分深义。所谓空也。闻说于空。谓同断灭。故令人怖。故大品云。既非先有。后亦非无。自性常空。勿生惊怖。闻浅不疑者。浅谓涉事。方便多门。则令疑惑。今知随宜。何所疑耶。闻非深非浅。谓无所据。使身心湛然。知非深为妙有。非浅为真空。离身心相。方为勇勐。可造斯境。又此三句。亦即三观。初空。次假。后中道。三句齐闻。一念皆会。则三观一心。何疑不遣。

宗镜录卷第十

      丙午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上篇:宗镜录(100卷)

下篇:万善同归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诸宗部目录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风、寒、热病,为患轻微。心有三病,患祸深...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

【注音版】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

信心铭

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  洞然明白  毫...

劝发菩提心集

劝发菩提心集卷上 翻经沙门慧沼撰 一明菩萨种姓相门 ...

勅修百丈清规

勅修百丈清规 礼部尚书臣胡濙等谨 题为重刊清规事礼科...

炽盛光道场念诵仪

炽盛光道场念诵仪拾遗序 宋云间沙门灵鉴述 宋天竺法师...

佛说决定义经

佛说决定义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

西方合论

重刻西方合论序 儒以三纲五常,奠乾坤而正人类;至于...

佛说七佛经

佛说七佛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教大师臣...

佛说妇人遇辜经

佛说妇人遇辜经 乞伏秦沙门圣坚译 闻如是: 一时,佛...

【注音版】佛说辟除贼害咒经

佛说辟除贼害咒经...

后出阿弥陀佛偈

惟念法比丘,  乃从世饶王, 发愿喻诸佛,  誓二...

佛说太子墓魄经

佛说太子墓魄经(开元录云:沐魄或慕魄) 西晋月氏三藏...

大正句王经

大正句王经卷上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

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推荐】你有没有想到工作就是修行呢

以前常听到老师讲要放下,我并没有真正地领悟个中意义...

矮国王

微观人间片段,以小见大,说浮生,道世情,情到深处有...

哪里有迷妄哪里便有平静

大部分的人仍不知禅修的本质,他们认为行禅、坐禅与闻...

「舍」时的心念

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原本是迦毗罗卫国的悉达多太子,...

寺院屋檐下为什么要挂铃铛

在我国一些寺庙等传统古建筑的屋檐下,总能看到这系挂...

特蕾莎修女的感人箴言

01、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和以自我为中心的...

无处不在的恭敬--东林大佛的设计与建造历程

大佛的建设意义与建设理念 东林寺净土苑的定位是纯宗教...

至今未受三皈五戒,这样算盲修瞎练吗

问: 弟子学习的途径为自学和网络听法师讲经,每日定课...

念佛法门就是「菩萨之父」

菩萨父者,《华严》十一经:威光童子睹如来相,获十种...

销我亿劫颠倒想

《首楞严王三昧》它所破的当然是烦恼。我们刚刚讲过烦...

善恶果存乎一念间

昔日舍卫国的国王波斯匿,来到佛陀住处,至诚恳切地顶...

老中医所遇的因果业报

池草师兄出生于中医世家,几代人在行医过程中,记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