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2017/10/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十三讲)

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学子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请大家放掌。

各位晚上吉祥,今天是周一,又是我们讲《金刚经》的日子,今天是第十三讲。《金刚经》与我们东土的众生来讲,真的是太有缘了。多少人能够听闻、学习、读诵、受持。听闻就是说知道这部经典,但是不管是解波罗蜜,或者行波罗蜜,也需要金刚的精神。你要来受用,一个是时间要能够坚持得长久,再一个知见一定要笃定,还有一个就是长期的要专修深入,修般若海。大家想想,你只要在你的觉中,为什么是觉即菩提,要么你就能够放弃舍离这一切世间法,一切相,一切的世间相。同时你要么就能够体认现前的这一切法,一切境界,一切相的真实相,要体认这个真实相。所以,总而言之,其实就是一个法门,就是你要持这个觉,这个觉一定要在。

其他的不讲,就算我们禅宗的祖师,这是修学般若最典型的代表了,达摩祖师。那他在《二入四行论》里边就讲过,入般若要么是从理入,道理上入。我们此前也给大家说了,从知见理体上入,入空性的境界。要么是从行入,我们现在一般人来讲,从理入确实比较难,虽然这个理非常地痛快直接,但是你时时刻刻心念能够相应得上非常难,哪怕我们自以为是的相应上了,其实也是落到行入中。大家知道理入,这个顿悟就是一下子就要入到无相的实相中。那就意味着你所有的分别心和执着相都要顿歇下来,没有久而久之的钻木取火,就没有这个效果。所以说,很多时候都是入在行入上,像祖师爷开示说:随缘行,就是在生活中一切境界、一切人事中随缘。不想前不想后,当下也不要在乎,就是这样依任因缘。真正能做到随缘的,只有佛陀老人家一位。他是彻底能够悟到住到无生法中,然后应缘来度化众生。你哪儿想,他回应,你不想,他不要主动地去刻意地去起动攀缘心,不会的,这叫随缘行。

还有无所求行,对于世间的既然是无处不在的这种虚幻之相,你就不要在上面起奢盼祈求之心。很多时候,我们会把外在的境界,或者我们心地上的法,进行一个自然的一种划分。觉得有些法,好像是舍了是对的,有些法就不自觉地下意识地觉得,既舍不掉又找借口不该舍。其实从无所求上来讲,一切法都得舍。“舍到究竟”就是我们根本觉得没有办法撼动、身为佛弟子的修行信仰等等,这一切的幻相都得舍到究竟,才能入真修。还有称法行就是随法理,报冤行就是有些不好的遭遇,你把它观想说偿还,来还他,报我过去恼乱他(的业),这种冤家债主。随便这么一行,只要你能够坚持以这个方便入这个觉海,那么所有的觉就在你的这一行中,就具足了,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大家受持《金刚经》,其实最重要的就是“金刚”,要把金刚的功用给持起来。你看上一讲的时候我们讲到了怎么如法受持。后面讲到,“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其实我跟大家讲一切法都是这样子的。包括我们修净土,又说到净土,因为这段时间讲《金刚经》,我们一开始的主题思想是有补助于净土。所以我也担心大家会把净土给散掉泄掉,这个不可以。

所以我们《金刚经》讲完了,又要导归净土,但是看上去是两门修法,其实是一个道理。你想从信愿行,也是要入觉海,一开始我们说你要信要发愿要真信要念要持名,就跟我们所说的般若波罗蜜,修着修着好像信愿行当体就具足了,你不要再去加油啊,发动啊,已经信了还要不断地说什么呢。这就是即非般若波罗蜜,那么最后还是什么呢,是名般若波罗蜜,就是依然在清净的心下面来受持这个法,依然是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中,去信、去愿、去念佛。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就是讲的“所说即非是名”这个概念,一样的法。

所以大家不要搞错。禅宗为什么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蹉路”就是绕远,因为本来真正的毕竟空法,圆满的禅法,它是无修之修,就是以不修为修,那当我们一定刻意要起修,当然这个起修是必然的,大家不要以为是错误的。可是这种必然的起点中,已经就带了跟终点相违背的意愿,所以最后虽然回到了还是彻证无修之修,可是开始刻意起修已经就绕远了,就这样子。所以,真正的不会绕弯的就是“只要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不要愁住不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可以的。

我们上一讲讲到了“受持”,特别讲到为什么这部经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个细节就是在经典的中途,怎么开始就问这部经怎么称呼,怎么受持,这都给大家讲过了。所以佛给须菩提说到,这个经叫《金刚般若波罗蜜》,以这样的名字你应该受持。

当然大家也一定要能够反应过来,这个受持。我们上次讲到的解行并进,所说的“般若波罗蜜”,既没有一个定法当真是“般若波罗蜜”,你当下就是在所说的“般若波罗蜜”中,要具足这个没有定法的“般若波罗蜜”。它是因缘所生的,应缘而有的称谓,有此比喻而已。可是当体上,它既然是个假名,就没有这个相。这才是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就是这么个说,就这么个“释名”,只要你在法上不取不舍,就能见实相。三祖的《信心铭》里面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所以这一切的波罗蜜也是一个假名,我们听到的般若波罗蜜是一个假名的感觉也是假的,我们觉得这个感觉是假的,生起自以为是的智慧也是假的。那什么是真的?去掉假的就是真的了。所以说,哪里有什么真真假假,听听就算了,这个法就是听听就算了,这不是我说的是佛说的。

佛后面说:“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所以大家看佛法就是一个断舍离法。前面讲“佛说般若即非般若”,这是让我们从心行上断。也就是从你的心理体验上,不要有法的真实感存在。那么这里“如来无所说法”是让我们从哪里断呢,是从语言上断。你不要以为真的有这个话,有这个法,有这个讲。而且这部经典的来处呢,就是要楷定成佛的必由之路无非就是般若,所以这个是诸佛所成佛的常法。

这里有一句叫“如来有所说法”,前面也讲过这个话,但是怎么说的,是说“佛说般若波罗蜜”。意思是只有释迦牟尼做了如是的说。这里“如来所说法”是表达十方三世的如来,所有的诸佛如来,皆作如是说。不仅仅释迦佛的法是此所说的无所说法,所有十方诸佛皆是异口同声说这个无所说法,大家看多么殊胜,像我们在读《佛说阿弥陀经》的时候,不是也有一个让人非常心动的一个篇章吗。这个情景就像六方佛出广长舌,“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里讲到的“如来有所说法不。世尊。如来无所说。”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是《金刚经》在《大品般若经》中讲般若的时候,十方诸佛各个都现前,而且同时都在说般若,谁来请问这个般若呢,都是释提桓因,帝释天在请。谁来解释的呢,都是须菩提来解释的,所有的佛都是如此,所以大家看,多么殊胜。

好,我们再往下看一段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大家看这段,又讲到了三千大千,但是这里不是说七宝了,而是说所有的微尘多不多。这段经文讲空,讲虚妄之相,最有代表性。大家看出来了没有,非常巧妙,也就是根本上告诉我们什么呢,你看它一个是引用了三千大千世界,一个是引用了佛的三十二相,就是告诉我们所谓的世界,它是幻相变现的。这个依报,就是承载我们这个世界,我们感觉到的国土、世界等等,这都是唯心所现的,这个依报它是假的,是虚幻的,同时我们每个人由于唯心所现,取相做种种想做种种相,这么多相也是假的,了不可得的。

这是就外在的世界而言。那就我们自己而言呢,大家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活着,我们一说起漂亮就是明眸皓齿,眉清目秀,还是幻相是假的。所以说依报的世界和正报的色相,都是空的。空到什么地步,所有依报世界里面最大的三千大千世界,所有正报有情中最庄严相好的无非佛的三十二相,可是问题是,这都是分别的了知心,而不是法性心。所以这里讲到的一个是微尘世界,一个是三十二相。

但是我们从经文上来连贯地理解,佛讲法时他的次第很严谨。这里讲世界的时候,先用微尘来讲。那表明什么呢,微尘是指的真正有一个实在的物质性,我们以为真实的物质法其实是空的,再用一个世界的称谓,一个概念性的称谓叫世界,来辨明假名世界也是空的。大家想我们的世界从哪里来,世界这个概念其实是一个总的对外在物质的和合相的统称。也就是说对一个世界的理解,不论你是从实质的物质组成和抽象的和合概念来讲,不管是从别相来讲和总相而言,都是虚幻之相。光这里讲到的微尘组成的世界。说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当然在世界的组成中,我们以前学过《楞严经》都知道,观地性,说粗大为地,粗大的叫做地,微细的叫做微尘,最小的质叫做邻虚尘。我不知道大家对微尘到底有多微多大的东西有没有概念。这个微尘是我们人的眼力所能见到的最小的东西,叫微尘。小到什么地步呢?七个微尘叫一个金尘,“黄金”的“金”,七个金尘叫一个水尘,就是喝的这个“矿泉水”的“水”。可是金尘和水尘有多大,我告诉大家,金尘和水尘都能够在金属或者水的空隙中来往,就这么点。再往大,七个水尘可以组成一个叫兔毛尘,就是兔子的毛的尖端,这么大点。这是往上组合。而微尘再往下组合,它还有可能分出七个叫做极微尘,我们肉眼就看不见了,只有天人的眼能够看得见。极微尘已经到了毗邻物质的和虚空的最边际,不可以再分析了。这个时候呢,就叫做邻虚尘。

那我们从理论的这种分析讲解上来讲,世界的物质就是一个一个的微尘构成。那么当体其实微尘本来就是幻相,何况微尘组成的世界呢。所以这一段经文,为什么要在这里设置,就是说告诉大家,为了说明,还是前面的法叫布施,虽然多,但是还是烦恼、染因,只能得生死颠倒的果报。只要你是有所得布施,那么还是杂染因。就好比说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尘虽然多,可是最终它成就的还是一个世界而已,这样的果报。修行福慧圆满以后,修的三十二相虽然是在这个世界来讲,最最圆满庄严,可是它只不过还是世间的分别心所见的色相之法。所以这里又论证:布施虽然多,福报少。受持经典为人讲说,虽然少,四句偈就可以,可是它的福德无量无边。

这么一大段就是为了论证推比,说我们最大的依报就是世界,最殊胜的正报就是佛的相好,可是还不是最上法,还是无常之境,只有《金刚经》的不住一切法而生心,这才是真正的福德。所以这里讲到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如来所说的三十二相,从法性上来讲,也是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我们再往下看: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这里开始又讲到了,若复有人,相对而言说,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大家发现了没有,这里讲的布施步入高规格。那我们常讲,前面讲到的布施布施,都属于什么,七宝呀,七宝是什么,是身外之物,在佛教的语言中叫做外财。虽然你用七宝,甚至用恒河沙世界的七宝都属于外施,外财的布施。外财的布施是所有布施中,是属于下施,最下的布施。

那么这里,以恒河沙等身命,就是以内财来布施,什么叫内财,就是我的命,这个色身就叫内财。内财的布施属于什么呢,属于中等布施,大家听明白了,并不是上上布施,只属于中等布施,可是已经非常难得。谁能够舍命,只有佛陀舍身饲虎、割肉喂鹰。像我们现在一般的凡夫,想一下浑身都打个哆嗦,害怕。而且这种布施,这里讲到的不是说布施一条命、两条,一生布施一次自己的生命。生生世世布施,恒河沙这么多的生生世世布施叫做“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可是这样的布施,依然还是中等布施,比外财布施,要强一些。但是它还是比不上“于此经中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你看都到了这种地步,能够舍生忘死的去布施尚属于有为法。说到内施,大家想我们说为什么要有布施生命的情况。有时候你想不想布施都得受这个,甚至是一种果报而已。

在这个内财布施中,就是生命的布施中,受施的情况有几种。有一种它是只需要你的身,不是需要你的命。这什么意思,如果从一种不太令人接受的角度来讲,就是牛羊,肉给我们吃也是布施。那么吃肉的人呢,在接受牛羊布施的时候,假如牛羊是布施,那么他是只需要它的身体,不是想断它的命,因为他只想吃肉。那么还有一些,比如说我们遇到冤家了,向冤家布施生命的时候,他要的不是你的这块肉,而是要你的命,要讨这个债。那我们布施生命的时候,就等于说是布施给他命而不是身,这是有差别相。当然还有一些就是既要命又要身,总归我们要明白,无得无依的布施,无所得无所依的无相布施,才可以称之为上等布施。

所以大家看最后虽然是布施,也导归到无得无依无相之法上。还是金刚般若波罗蜜,所以这个法就是这一个法,就是这个究竟法,就一个诀窍。最后都会到这里来了。好,那我们再往下看,因为这几段经文也比较流畅,通俗易懂,我们这么贯一下就可以了,下面再看。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来看这一段,这又在一个“尔时”了,尔时,须菩提听闻了《金刚经》以后,就是“闻说是经”。紧接着一句话“深解义趣”。大家看到,这其实就是闻思修,“闻说是经”就是闻,“深解义趣”就是思和修。他明了实相的理了,这个道理,无相的道理,那么他信解了。他就直接信解以后就证解到这个境界,就叫“深解义趣”。

什么叫深解,就是不可思议的解。不可思议之解才叫深解,诸佛所行之境才叫做深。不可思议,才叫做解。那这个太不容易了,我们一般的凡夫,现在要从这里讲到的深解,就从解而言,从字面上来浅的解一下是可以的。因为有的人如果没听过,可能觉得云里雾里或者说这些佛学术语都没怎么听惯,听起来就不顺畅。

那顺便这里讲到,也有的同修,或者说微信上有兴趣的人在问,总说讲的法他听不懂,听不懂。我就试着测试了几次,到底是我讲的太绕了,还是表达不明白或者怎么样。最后我测试几次,我发现是什么原因,是他听的太少。为什么说要多闻熏习,多思多闻,就是让你首先要常熏习佛经法义。你完全没有感觉,那么在世间法里边你那么热忱地去投入,新出来的事物三两天马上就进入状态,网络上出来一个词,即刻就上口就流行起来,这些东西你原来也不懂啊。所以我们听法还是要拿点时间出来,有点诚意来听。这才能得点解,这只不过是云里雾里的就是理解的解,字面上浅解。有的人也会生起几分这种畅快的觉受吧,似乎是一种法喜充满,也不知道。还有的呢,就着一些知识说几句,甚至自以为是的称性发挥,其实这些跟大家讲都属于解,浅解。

问题是浅解了还算好,有的他怎么样,他会跑偏。落到断灭空顽空上面,这样的话,他就会执理废事了。你看今天下午的时候,我还去了一下道生长老的屋里,道老房间刚好有人来求字,这有时候因缘也妙的很。我也不知道是不是道老他知道我们晚上要学习《金刚经》。求字人写了一堆,法师在那念说他们要写“凡所有相皆是空”。当然用空,只要我们的心行上相应的话,用空来表达,毕竟空也是对的,但是这里他说“凡所有相皆是空”,大概道老就观到他的根器,说:不可以这样说,应该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是空,什么都没有。你看,我们一般以为一说空性的理解,就把它执着到这个顽空中。所以前面属于浅解,后面属于偏解,都不属于正解,更不算是深解。

那大家要知道,要理解“深解义趣”,你也得用深度的理解才能理解的了,真的是深啊。大家想想,我们修行一场,在次第中这样不断的上台阶。这样的苦修、精进修,勇猛坚持修。可是一定要懂得它的原理,就是退步是向前,全凭是放了又放,空了又空。是种最后彻底的破斥否定法。解缚,解开我们的束缚,不是往上面再绑。很多时候,我们现在修行的基本上都在绑,绑的越来越多,借着佛法的借口在绑。如果真能领略一句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佛法也要舍的时候,还真是让人有点受不了。因为我们凡夫的烦恼,他最根本的体现的特点就一定要想方设法抓住一个东西。你不信仔细想想,我们在世间法里面,你能放下一个东西的时候,肯定是要找到更好的一个自以为是、更好更值得的。就包括我们学佛法,也是才发现,世间法如何如何,终于走进佛法。可是什么是佛法呢,佛法的本怀是一种怎样的纯粹状态,我们能不能接受,有没有去走进,不一定的,甚至还受不了。象《金刚经》讲最究竟法,就是让本质上没有一个东西给你可抓。

所以这里讲到的“深解义趣”真得很深,直到我们说的桶底脱落的这种感觉,就不可见底了,就这么深。不可见底的深,你只要不脱落桶底,那你一定有一个停处,站处,靠处,脱不了。所以就这点来讲,我们在放弃,在这种空的过程中,永远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抛弃一切的成果。除了世间还有出世间的,大家一定要明白,还有出世间的。这才能叫做“深解义趣”,有时候我们的心根本上不到这里,不想上来。

可是须菩提这里听了以后,确实深解义趣而且还浓浓的哭了一鼻子。何以故,涕泪悲泣。这可以说是一种悲欣交集。他来深解本经的一种相貌体现,就是他听完这个法以后,就控制不住成这样一个状态。每当释迦牟尼佛讲法的时候,总有其中的听法弟子就是这种状态,要么是很欢喜。解了这个经体以后呢,非常的欢喜,就像《法华经》里面的舍利弗,非常踊跃欢喜,《净土经》里边说,大家欢喜信受作礼而去等等。这都是“深解义趣”了以后,生起了欢喜心。那么还有一些“深解义趣”以后起了悲泣心,象《金刚经》(里的须菩提)。还有一些就是悲欣交集。

为什么一会儿喜呢一会儿悲呢,喜的是终于悟到了实相真理了。这个道呀,为什么我说道人道人,说他悟道了悟道了,说他入道了,太珍贵了。悲的是无始以来,就在这个道上沉迷颠倒。喜的是今天突然间心开意解了,有种畅快淋漓的解脱感。悲的是无量劫来就在三界之内,火宅之内,虚生浪死。这就叫悲欣交集、涕泪悲泣。也是这样的一种状态相貌。就等于我们是喜极而泣嘛,喜的是一切众生到了这个地步,明白了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悲的是一切众生,现在尚还在背觉合尘在烦恼中。喜的是佛说的是这样的一种第一稀有、成佛难遇之法。那悲的是能够承担,能够信解受持的太少太少,像凤毛麟角一样,听都不想听呀,听起来都枯燥了,因为尝不到这个味道,得不到这个法喜。

但是呢,人家须菩提这里确实是入到这个法中来了,所以这里你看“而白佛言,希有,世尊。”说佛讲这样的“甚深经典”,说他“我从昔来”,就是他随佛以来,这个以来可以说他这世以来,也可以说他生生世世以来,虽然到这一地步,也得了慧眼,“所得慧眼”,慧眼就是二乘人的一种境界,小乘法中,小乘人罗汉,他观我空嘛。

在这里加一个知识,大家听过一个词叫五眼圆明,就指的佛,那么这个眼是什么概念呢,狭隘的说他的见闻,实际上是指他的见地,即对佛法的一种见解,到了什么层次、境界的意思。从肉眼来讲的话,就是凡夫的境界。天眼来讲的话,就是天道众生的境界。

慧眼,这里须菩提说的,是指的罗汉境界,就是能见到人我空的道理境界。法眼就高了,是菩萨的境界,他不但见到人我空还能见到法我空。可是最究竟圆满是佛眼,佛眼具足了前面五眼,五眼圆明就是指的佛的境界,佛的见地,超胜一切。

所以这里须菩提说他从昔来就是已经得了慧眼,罗汉这个境界了,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经。一方面,因为他停留在慧眼的层面,他入不了大乘。另外就是因为没有经典法义给他听,他超越不了慧眼,但是现在已经得了法眼了,这就是表明自己已经得了这个解了,深解。下面是表明说,除了他之外还得有人得这个“深解”。所以这里讲说“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假如果有人,可是这个假如果得多难呀,我们现在还在释迦牟尼佛的法中呢,可是法灭了以后,你想想下一尊佛要是不出来,谁能够听到《金刚经》的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呀。所以从中可见,这里讲到的说,如果有人能够听到这句经典,我们“得闻是经”怎么样呢?“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大家要把这个听明白。

“信心清净”什么概念,一方面他是要断疑,就是不存疑虑。不仅仅不存疑虑,就是对实相法,而且没有麻木感,他一定是清明和笃定的。这从相貌上来讲什么叫做信心清净。

如果从行持上来讲的话,就是不会再动了,一切时一切处都不能坏他执持《金刚经》,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心,就执持这个,这叫不动,这是从行持上。

当然从根本的心地上而言,这三方面其实一体的,我们分开给大家讲一下,就是为了好理解。从心地上而讲,信心清净就是无所住心,就是无相之心,因为清净了。所以每一句,其实真的都不好理解,你想这个“则生实相”,这就是由信心得了清净解了以后,那么就入这个无相之解。你由这个信心,我们不是说修行是所谓的信解行证吗,其实后面都是信心最圆满和更加充实的表现,只有信了以后,清净的信心才能导致你清净的理解。

什么叫清净的理解,就是无相之解,什么叫清净的行呢,就是无相行。什么叫生实相,就是证到清净的境界了,那么就见到实相。所以就是由信心清净直接就导致这个结果,所以《金刚经》的这种痛快呀,真实法。

大家从平常的道理上我们可以推敲一下,我们说到的转凡成圣,转迷为悟,可是实际上就是在我们本有的心地、念头中要么是迷,要么就是悟,怎么转呢。怎么从迷慢慢到悟,它中间难道有百分之多少百分之多少,有这样的情况?实际上没有的。真正的就是以为这种情况,只不过是我们现在的修行依然还是在颠倒中修,可是慢慢的趋向于不颠倒的实相。就是在迷中又有迷中之迷和迷中之悟,迷中之悟就是趋向于悟的方向,往那儿走。可是真正的悟,说悟了就悟了,悟就是悟,悟中没有迷的,迷中其实也没有悟的,要么就是迷,要么就是悟。那么能够理解这个辩证法的话,你觉得信心清净了,那一定就能够体验实相。因为信心清净了,就是无相的信心,当体就是实相。

大家有时候会有一种误解,好像就是信心生起,慢慢儿把这个实相真理给生出来了吗,不是这样子的。大家如果有修行体验的话,就会知道。这个实相里它是如如不动的,本身是不生灭法,你怎么能够把它生出来呢?所以它真正意义上的操作,是实相上把这个虚幻之相给去掉,给摆平了,那么实相就显现出来了,用什么呢,就是用的智慧的观照。所以说实相根本不是生出来的,是随着智慧的这种练习、提升而照见的,《心经》里面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嘛。

所以为什么这里讲到“则生实相”呢,是相对于我们智慧的转化,从烦恼转化成智慧,相对的境界,那么就提供出一个实相的境界,列的这个名字。这又是一个法门大家发现了没有,“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所以说八万四千法门只多不少,每一句话就是一个法门,大家就着此情此景,我们体悟一下,在般若中也就是中观中它有一个说法,大家不妨从知识上这样了解一下。

怎么个说法呢,中观里面把般若叫做中道实相,所以它就是要么是从观来启发中,或者说从中来发这个观,中就是中道实相,观就是般若正观。那么从观来发这个中,就是说由中观,观照的智慧慢慢显发,就是这讲到“则生实相”,显发出来的中道实相。由中来发观,是什么呢?就是由中道实相的道理,引发你能够观照的智慧,也就是改变你的人生观,那么慢慢起中道的正观,人生观慢慢趋向于正确。正确的观就会引发出正确的相对的外在的实相道理。正确的实相道理,能够指引你启动正确的般若正观,所以他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其实这里讲到的由观来发这个中,就是由般若正观来引发中道实相,就是这里讲的“则生实相”。

这个知识可能有点涩,大家这么一听吧,但是我们虽然在这里说什么中发观观发中,可是实际运用中,就是说观就是中,中就是观,它是不二的,这才能真正意义上出生中道实相。所以大家看,永远都是让你当下这一念就转,即刻就转即刻就悟,即刻就转即刻就迷,就在当下这一念,永远都离不开当下,仅此而已。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这就不必说了,成就了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这个就很好理解了,“实相者,即是非相”,那么就是等于说一切的虚幻之相你把它堪破了,实相就显现出来。所谓若见诸法实相的话,就是要见诸相非相,所以“如来说名实相”,在这种情况下佛把它称之为实相,包括实相还是一个假名,就是包括实相也是要去实相,才能够得到实相。绕来绕去把大家绕糊了哈。

那下面我们再来看吧,这段开始就是明确的讲解自己也罢,他人也罢,来受持这个,有难有易。容易的来讲,对自己而言,从须菩提来讲还是比较容易的。可是对众生而言,特别是对末世的众生而言,太难。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首先它为什么明确说从须菩提来讲“信解守持,不足为难”。为什么呢,大家想,人家的般若缘深啊。因为过去世久久的就在培植善根福德因缘,久久的一直在培德。现在善根福德显现的时候,又显现的是身在现前值佛之世,能够遇到佛,那所以对他来讲“不足为难”。可是他人受持信解就难了,为什么,一个是“若当来世,后五百岁”,生在后五百岁,就我们现在,这更在后了。这个时候就信般若者少,不信般若的属于主流,也就是整体的这个世界众生中佛法已经流传不开了,甚至你看现在的佛法就是一个边角地带了。那么这个时候这些众生他的善根福德过去本身已经就不够了,现世又不会栽培,又不能够生在佛世,内因外缘都不具足,所以才太难了,

大家掂量掂量,我们讲《金刚经》,大家在听。那说实在,在常寂光佛土中诸佛菩萨都非常的欣慰,说这个时代我们还能够来学修。那为什么这么难呢?“何以故”就是解释为什么这么难信。如果要相信的话,意味着什么。

说“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这就解释为什么这么难信,因为还是有相和无相的问题。大家一听说,哎哟,我就太厉害了,因为我现在在听法师在讲,我也知道无我相、人相、众生相,我受持住了,我信了,信解受持了,我成为第一稀有了。我告诉大家,错了。大家知道这里的“信解受持”意味着什么,前面也讲过,真正意义上的“深解义趣”,我可以打保票,几乎我们现在都是在浅解,都是在“有所得”解。

比如说我们来信的话,一定是下意识就会说,“哎呀,有我,这是一个能信,有般若这个道理就是无相之道理,我一定要信,一切都是幻相,有般若为所信。”你有我就是人,有般若就是法,人法生了定见了,怎么叫信呢。所以说,其实这种信心我们是能生得起来的,现在大家在听讲已经就似乎生的起来了。可是这个信心也不难,难是难在什么了?这个“第一希有”,希有在哪里呢?信这个法怎么信的,在哪个高度,他没有一个我的感觉,我能信,这就是没有我见。也不见真的有般若这个定法为我所信,这就是法空,没有法见。这才叫做第一希有,信解受持,这才叫做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为什么呢,你看,我相即是非相,我相是诸相中的一相,幻相中的一相。那没有我相,人我众生相都是非相,你能够见一切相,能够离开,那见到一切幻相上的真相,才叫做诸佛,离一切相。当然大家从理解上也是很难反转,就我们在说无我相的时候,不是说有一个我相,然后我不取我相,这才叫做无我相,是要意识到实际上本来就没有一个我,所以你取怎么去取,哪取去,没有嘛。才叫做“我相即是非相”,是这个角度,在大品经里面讲到众所著的相,如果有一丝一毫一点点是真的,一丢丢是真的,我们就离不了。因为众生所著的相没有一丝一毫是真的,所以我们当然能离开。所以这里叫“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大家现前观照“离一切诸相”,这就是我在听法,法师在讲法,我用手机在听,我们在微信圈里在学,今天晚上这是一个周一,明天怎样怎样,一系列这种妄想,哎哟,一念压着一念,没完没了,这都是相。若见诸相非相,把一念提起来,你到底找找这个相在哪里,没有!

好,今天就到这里。下面请大家一起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心经》与生活禅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心经》与生活禅。既然是讲...

这样才叫真正的布施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

你若执著它,那你的烦恼就来了

《般若心经》讲的是什么?当然讲的是般若了。般若又是...

六祖悟道时的五句话道尽了一切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

空有不二契真如

古印大乘佛法东传震旦,主流乃是般若与净土两大法系并...

憨山大师《观心铭》

观身非身,镜像水月。观心无相,光明皎洁。 一念不生...

因不忍而导致的惨剧

忍就是忍耐的意思了,你能够安住你的心不动,人家把对...

忏悔法门「无生观」很重要

假设我们这一念心跟人事接触的时候都有真正结合,无量...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注音版】准提咒持诵仪轨

准提咒持诵仪轨...

「心不在内、不在外」是什么含义

当我们谈到心的实相,世尊曾经说:心不在内、不在外。...

增添成功十大关键要点

极多烦恼皆由不明白做人处世时,造下的后患。故我们应...

从凡夫转变为圣人

五停心观中的因缘观,即观察一切法皆因缘生、因缘灭。...

这一生啊,就这样下去,完了

出于丛林,入于古刹,从这个禅堂出来到那个禅堂去,一...

【佛教词典】七聚

将犯戒之相分为七类,即统括五篇与篇外诸戒条为七类。...

【佛教词典】夏路派

又作布顿派。西藏佛教派别之一。系十四世纪由布顿仁钦...

平生无信愿者,临终难仗佛力往生

平生绝无信愿者,临终决定难仗佛力。既云善恶俱时顿现...

释迦如来成道日 各寺院熬施腊八粥

杭州灵隐寺:腊八节施粥20万份 1月22日(农历腊月初八...

五逆谤法不能往生,是否意味佛的慈悲不够普遍

问: 五逆加上谤法,不能往生。这是否意味佛的慈悲不够...

令心明记不忘为性

二别境五者:言念者,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

王阳明的五大处世之道

王阳明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

堕胎后的身心状态、补救与预防

随着西方的种种价值观渐渐被许多人接受。有许多人竟然...

嗔心的火烧的是自己

佛法是认为生命重在过程,你这个过程是用什么心态来面...

修学首楞严王三昧时要注意的两个重点

当我们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基本上要注意两个重...

圣严法师《出家人的孝道与责任》

许多父母认为子女出家,比往生还令人难以接受。他们宁...

信仰的虔诚与否与贫富无关

( 导语: 不论世俗之中还是在佛门里,人们通常都会看...

临命终的三个忆念

善根人直接从不迷下手,观想这个东西是我过去欠你的,...

出家人能役使鬼神吗

有人问:你们出家人能役使鬼神吗? 答:不但出家人能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