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宗教不宜混滥论

宏海法师  2019/03/2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宏海法师:宗教不宜混滥论

(第一讲)

各位闻思讲堂莲池海会的同修们,大家晚上吉祥。因缘非常殊胜,今天又跟大家一起来学修,特别是今天的缘起是我们要讲一部,内容与净土貌似没有多少关系,可是最后导归净土的这种发心非常的急切,这样的一部由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法师的代表经典作,叫做《宗教不宜混滥论》。所以今天是非常好的殊胜的缘起。那么也请大家发圆满心,自始自终能够把它听闻下来,了解法义。

好,请大家先一起来端身、正念、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大家在各自念一下皈依,三皈依,以匡正我们的皈依心。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各位同修,在此之前我们把净土宗传灯大师的一部法语叫《净土法语》,跟大家做了一个学习。因为我们莲池海会群,随着大家的佛学造诣不断攀升,我们引入的论典,或者说将来有机会讲经的话,可以说是不管从文上或者义上,会逐渐的更加的深邃,也是我们提高自己的见解也罢,对于领悟能力的一种长养也罢,都是一种很好的增进。

所以,今天我们带着这样一种心情再掀开另外一部论典,就是印光法师的《宗教不宜混滥论》。这部论典呢,首先还是要和大家强调一下,从内容里边的信息量,乃至文言的严谨度,足以让我们要全情的投入,或者再三的复习,才有可能慢慢能掌握一些祖师们所称性发挥出来的法义脉络。所以希望大家能更加的用心,从今天开始走进这部论典。

在学习这部论典之前,我们本来应该介绍一下印光法师的,鉴于我们此前已经把十三代祖师做过一个交代了,就不细讲了。今天首先我们想跟大家分享几点,在学这部论典之前,先谈一谈就是学习这部论典要有几个契入点,大家一定要注意。如果把这几个契入点稍微能够梳理的有所清楚的话,对这部论典的学习可能相对会有一些补助吧。所以在此我们从四个方面,首先做一个论前的一个漫谈,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点就是我们学习这部论典,要对祖师生起决定的信心,这是第一点。

(原文)给大家贴出来,可以总结的时候条理稍微清楚一点。为什么这样讲,大家知道,印祖是公认的西方三圣,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一位十地菩萨,也就是等觉菩萨这样一个资历的示现。所以他的一生的行履,跟他在《圆通章》里边向释迦牟尼佛报告,他从凡夫修到一生补处的经历的时候,有一句话就是说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就等于说在娑婆世界让所有的念佛人导归极乐世界。他一辈子的弘法主线从始自终,别无他论,就是专弘净土。

所以像这样的一位有精通教理,又有非常高的证量,还对于出家僧人的这种清苦生活有绝对的坚守,才让他具足了祖师的这种风范。我们就可以把这样的大师称之为精英中的专家吧。精英就是指他教理的精通,专家就是指他在无为法上的修证。也可以说是专家中的精英,也就是他是在修证专家中也可以是一线的祖师,是证量非常高的,可以说是圆满的见解。跟佛一样来度化众生,这样的一种信心生起来。

大家知道,印光法师他从陕西出家以后,因为对儒家的思想也极其的精通,到了二十一岁的时候,剃度受了具足戒以后,由于一次偶然的就是我们民间六月六时候会晒经,他在晒寺院道场里的经书的时候,发现宋朝的王日休居士的著作有叫《龙舒净土文》的。可能我们大家都看过。看到这篇小文章以后就觉得非常的相应,从此以后就情归净土一发不可收拾,再就没有疑过他的这种信仰。我说的这种信仰就是专修的,完全以极乐世界为根本法门,为根本所依的这种深度的信仰,没有疑过,没有变过。当时他在现在北京的红螺寺,在那个地方,在庙里当一些执事的时候,普陀山有一位和尚来北京请《乾隆大正藏》。这时候需要有帮手,大家都把印光法师推荐给他一起帮忙把藏经请回了普陀山了,他一起护送藏经的时候,索性就在那常住,从此法雨寺闭关。可以说将近三十年间默默无闻,一心一意地解行并进。到五十多岁的时候,才在上海,一篇自己写的文章在《佛学丛报》上刊登了,以后弘法因缘成熟,从此以书信利益众生,一发不可收拾。

今天讲的这部《宗教不宜混滥论》,可以说就是他在那个时候写的。就是初开始弘法的时候,把它给推出来的。这篇论文就是把老人家所有的内证境界,做了称性发挥。而且由于他有儒家的儒学的深厚功底,再加上佛学的称性流露,包括其中有一些禅宗公案的信手拈来,所以我们对他老人家要生起决定的信心,也要对他这部论文,也就是这部言教生起决定的信心。如果依着传印长老讲《宗教不宜混滥论》讲过几遍,后来也有出版讲记,他里边赞叹到说这篇论文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而且节节相扣,句句互应的。绝不是一般的平凡的庸俗的这些人能吐露的,这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所以咱们在学之前,首先把这种信心调制好,就是对他老人家的行持,和他这篇从行持中流露出来的言教,生起决定的信心,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这一点来讲比较重要,就是为什么这样说呢,要了解说法背景,以自受用。印光法师一生虽然以这个,大家都知道《文钞》都是以书信的形式接引众生,大多都是回信的方式,也就是有问而答。在他有感而发,就是自己主动的来写一篇论文,这在他的著作里边还是比较少见的。另外比较有名的一篇是《净土决疑论》,而这篇《宗教不宜混滥论》是他自己发心写的论文里面的经典代表。

所以从这一点来讲的话,我们都知道,佛讲法十二部法藏,其中有一部就是无问自说部,比如象净土法门这样高深的法门,一般人问不出来,佛只有无问而自说,就是有这一类的经典太殊胜。我们把这部《教不宜混滥论》也可以把它列为印光法师的无问自说部,也就是说对于这部论典在写的时候,一定是有他的紧迫性的,要不然为什么他无问而自己写呢。它的一个最重要的功用,就是对当时的教内外弘扬佛法者的主流,这种宣扬中,有一很大的弊病,为切中这种时弊,才写的这个无问而说的这篇《宗教不宜混滥论》。

因为当时的背景,就是印光法师他已经大事已办了,也就是他的修证已经大开圆解,明心见性了。一直以持佛名号为自己的行履。这么多年的修行等到他当时已经有能力来纠偏返正拔乱的时候,就不忍当时佛教界大家共同无法阻挡的这种误区。其实如果大家有了解,就是稍微对于教理,或者对一些宗派有了解的人就知道,直到现在,这种误区我们依然还是存在的,也就是把宗和教,相互成为障碍,条理不清。这个关系到整个住持法道的大是大非的问题,也就是关系到众生的法身慧命的,化导众生的重大问题。所以,可以说印祖慈悲不舍,才大笔一挥写出来,进行纠偏。从此我们就知道,这篇论文的出处它是有怎样的背景,带着背景再去相对应自己的学修过程中,看看有没有这样的弊病,有没有这样偏颇的知见等等,在我们自己的身心中受用起来。

所以第二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要知道其实自从释迦牟尼佛讲法流传开来以后,祖师们出世都是为了纠偏。为什么这么说,大家知道,在我们这个世间,因为它是有漏的染土,所以你有一个轨则的起建,一种思潮的出现,一旦它在这个世间流传的话,它就是决定不可能保持原汁原味的状态,所以它就一定会走形,为什么我们常说,一有一个法则出来了,就会生一百种弊病。所以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匡正,往直了走,往正了走。

大家可能听过,比如说佛讲法也是常说到,我们世间的众生就是说有,他就执著有,讲空他又执著空。没办法了再说一个中道,他又认为有个实在的中道。就是说什么他执著什么,放不下,这就是一个偏。有时候我们还会常说,你发心如初的话,成佛都有余。那就说明我们的第一念发心保持不住,会无常会变。有时候又讲到,有些东西需要固守,不能够妄加的弘通,因为你妄加弘通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妥协,有稀释,久久就会变味了。所以有时候我们常说目可更而纲不改,就是纲是不能改的,这是不会发展的。一旦有所把它从根上去动的时候,那就一定会走入误区。所以当时印祖就是由于宗和教这两门界定问题,在当时佛法主流的弘扬过程中出现这种状况。什么状况,就是弄不清楚,这里讲的叫做混滥。

你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宗和教的问题,待会儿我们下面讲的时候就知道,宗,它是所针对的是上上根器的人。教,针对的是上中下根器的人,所以说宗门从达摩祖师来说要起大利呀,中国的佛法后来全盘把佛教天撑下来的就是禅宗呀。整个把佛教的地铺满了那就是净土呀。所以禅宗可以说是在我们通常的凡夫分别心中,它是最高的最上的。这样的一种大利益来了以后,到我们东土有大乘气象的人,受用以后都是直指人心,教外别传,明心见性就成佛。“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等等这些畅快淋漓的语句,这都让所有这些根机熟了的大祖师们得到了大利益。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一般的轨则,但凡都是成正比的,你有大利益,一定会有大误区,也就是大受其害。而宗门来讲,在古人的时候是上上根器的人到处都是,所以得了大利益。到我们现在,如今已经到了末法时期,就是连个上中根器的人都没有了,都是下下根器的人。一旦上上根器的药被下下根器的人吃了,就只有大害而没大利了。 这就是为什么在《宗教不宜混滥论》的开篇开始就讲到了,他讲原因背景是为什么,“因讲经者每喜谈宗而发”,就是我写这篇《宗教不宜混滥论》就是说讲经的人每次在上面就把宗门的这些公案,本来是让你悟的这种语言,他开始用分别思维意识去讲了,这就彻底把他的功用给淹没了。所以我们学习这篇论文一定要随时随地跟进上它的说法背景,然后对自己受用。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希望大家在学这篇论文的时候,希望我们不要走偏,一定要圆满的受用法义。为什么这么讲呢,大家可能听过,印光法师他的最有名的一个崇拜者就是弘一大师。弘一大师赞叹说近三百年就这么一个人,弘一大师在赞叹印祖的功德中,最有名的一句话,他的评价八个字,是什么呢,叫做明弘净土,暗护诸宗。暗护诸宗,为什么这么说,就是说看上去老人家是以净土宗的大祖师出现的,他的正念来讲只弘净土。一般我们都说是专修专弘,孰不知人家是开了圆满见解的人。所以圆人去弘法,弘的一定是圆法,圆满的法。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很巧妙的正面来弘扬净土,反面来弘扬禅宗和各个教派,这非常巧妙的。所以弘一大师给了这么一个评价,明弘净土,暗护诸宗。

这个功德在这篇论文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的。虽然这篇论文前面讲的篇幅,每每的是纠禅宗的偏,最后呢浓墨重彩的点睛之笔是导归净土,这是没错的。但是在前面绝大部分的内容中讲到宗和教的定位,相得益彰的关系,乃至如果定位不明确以后呢相混滥以后形成的流弊,包括这个流弊所产生的危害,对整个宗与教的危害,对整个佛法的危害。他从中特别的就是明晰的给点出来。

所以说学习宗的人,为什么得不到宗的实益,真实的利益。学习教的人呢,他又不知道教的次第,就更不知道两者的关系。由于恰恰他在这样的铺垫过程中,讲解过程中,由于教门和宗门的的确确去深入去悟去证是如此之难,反而更加突出了净土易行道的胜义方便。但是虽然他看上去表面是先说宗和教的这种难,再把净土阐扬出来。可是问题是他在说宗和教的过程中,如果有学教有参禅的这些行人,都可以从他的言教中得到真实的利益,受到启发,这就是巧妙之处。

所以这篇论文不论是参禅的,学教的,修净土的都能从中受到法益。这就是我们说的圆满的受用法益,可以让我们确实顿开这种高超的见地,也可以对宗、教,对净,可以说从宗教方面对净土是一个补助。从净土又看出来对宗教的这种含摄的功德,都在其中显现,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知道,不要真的就以为我们又随着祖师说宗这样也不对,那就不能学宗了。那又看教这样麻烦,那就不学教了。又说净土如此之好,怎么个好法,也不知道。不知道,你自然就不会珍惜,你也不知道净土到底好在哪里。这些我们都可以从这篇论文中得到滋养。

上面可以说是,一个是对祖师的信心,再一个比较重要,要了解到他说的背景,第三个也很重要,就是要我们要学会圆满的去在一这篇醍醐味中去吸取营养,不要有非我方就是敌方。不要有这样的见解,千万不要以为祖师们的根本情怀是这样的。

第四点来讲对我们的外围利益,就是这篇论文的信息量可以说是具有了超级规模。特别是其中对禅宗祖师的行履,开悟的因缘,接引众生的手段,一花开五叶的这种美扬,乃至包括其中有一些特别是经典的这些譬喻打比方,往往就是让我们一下子茅塞顿开。包括其中还有一些千百年来,佛门也许是仅此一例的代表公案,在这篇论文中是应有尽有。

也可以告诉大家,印祖还可以领略他老人家什么呢?独特的文笔。一篇论文,其中三千五百五十七个字,可以说是一气呵成的,没有一点的多余话。所以这里也要先给大家说说就是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呢你得用心跟着,因为他的逻辑性非常严谨,我们讲的时候也不可以太泛泛了。所以大家心跟上来了,在这个法义上可能贯得下去,不在这个法义上你就进不来了。所以希望以此咱们能够今日有见闻者,有见者,有闻者,不但能够得到印祖号称文字三昧的加持,也可以就如同让我们身临其境,自然而然的,从始自终的学修,功不唐捐。希望大家都有一个圆满的功德,到时候我们回向同生西方净土中,这是首先跟大家说四点,我们学习这部论典的契入处,大家稍微梳理一下。这是论前的一个小漫谈。阿弥陀佛。

下面我们来把这个论的题目再做一个介绍吧,那首先我要要求大家在学习这部论典的时候,大家一定要坚持熟读这篇论文,就是要常学习,仔细地认真地翻来复去的看,看过看来的有些话不懂的,光读论文呢,你是肯定读不懂的,还可以网上辅佐打出来,最好有传印长老的一篇讲记,我们先做参考也可以。如果没有时间的就把论文读熟,然后按时来听我们讲解,这样呢只要你全神贯注,也可以学的比较不错。

所以我们先来看一下论文的论题,首先,一个字就是说了半天了,宗教的问题,一定要给大家提醒的是什么呢,这里的宗教啊,不要搞错了,绝不是我们广义的信仰宗教的那个宗教,而是指的学、修、悟、证的条理的这种表述点和方法论。

我们首先把定位精准了以后,再回过头来看一下宗教的背景。怎么讲呢,我们从广义上来看一下,为什么说宗教不能混滥。你看从广义上来讲,我们现在也知道各个宗教,教派这么多,你象咱们在国内现在合法的大宗教,除了佛教,还有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有,包括我们说的儒家思想,有时候也叫儒教。首先一点是没错,就是各个宗教起步都是劝人为善的,都可以是跟我们的佛教的五戒十善有一些并行不悖的内容,但是大家做为佛弟子,这个自信一定要有,就是对于宇宙万法的尽情解释,任何宗派决定没有佛教圆满到位。

特别是这种是最究竟的,我们佛教的核心精神是什么,就是缘起性空。我不知道大家没有听过这个词,总归我这样简短的粗浅的表白一下,一切都是临时的组合,然后不断地重组一切万法,其中的变化,不断地变化,这就叫做缘起。不断地变化,其中也没有主宰的物,也没有主宰的神,都是自己的因果相续缘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的成住坏空等等这些就是一个无常地变化,这是整个宇宙万法的律动节奏。其中这么多的变化之中,只有变是不变的,一切都是临时的,都将会导致离散再组合,就是这个法式是永远轨则不变的。只有变是不变的,这叫做性空。我们通常泛泛地说一下,就光对宇宙万法的真实解释,任何宗教都没达到这个顶点。

所以大家知道,你看那个时候有一个马胜比丘说了嘛“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我是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就是说只有我释迦牟尼本师才能够知道,万法都是缘起缘灭的,光这个就把当时是舍利弗吧,马上就折服了,就出家了,这是当时有名的大外道。

所以我们现在首先第一个不混滥,就是广义上的宗教不要混滥,这是一个前提给大家铺开了说一下。为什么呢,因为通常我们有一种和稀泥,就是说世间不是常说有三教合一,天下大同等等,印祖就明确提出来,光说天下大同的这些人,属于魔说,不可以这样说,就不能混滥。儒释道,他就是儒释道,你不可以完全就是说都一样,最后都觉得没什么区别,那是可能你学的太初步了,你都摸不着佛学的博大精深,然后就轻易的自己在那里臆断,看上去差不多。为什么你看那些外道后来发展成三教合一,包括什么混元教,等等这些,都理数不清呢。

所以我们要知道,各个宗教学习是学习,皈依是皈依,不一样的。你了解是了解,信仰是信仰,不可以混滥。现在来讲的话,不管是佛教,道教,基督教,那都在第几层就是第几层,从整个佛法究竟圆满的大背景下,你一下就是知道,把它们嵌进去在第几层,绝不可以和稀泥,擅自去联营啊,要不为什么要去皈依佛法僧,不皈依天魔外道,不皈依外道典籍,不皈依外道邪众。所以首先从广义上不能混滥,广义的宗教概念。

第二个,就再进一步说,就佛教的内部而言,宗派法门之间也是绝不可以混滥的。虽然我们常说一句话叫“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好象最后都是平等的,确实如此。但是你在方便中可是有多门的呀,有多门的话,就是说你只能择一门而进。所以在这个上面我们就要知道,比如说我们去学习各部经典,乃至一个宗派门派,或者都知道都是依着佛法总精神。但是某一个宗派,某一个法门,它都是一条道。这个道,从横向上来讲,我们可以从理论上去横着理解,横着相望,融汇贯通,这是可以的。但是从纵向上来讲,也就是我们的从事相上这种行门起,身口意的操作中,那一定要依附着整体的一个整合出来的一个成功体系,也就是依照每一个特色而行,这就是所谓的宗派。他每个宗派都有自己一套修学体系,你必须依着这个才能够做为其中的一个方便门而入,你不可能门门都入。门门都入到归元无二处了,才可以回过头来时候,门门入,门门出。你现在从修行路途中你是不可以的,所以就这点而言,不要说广义的宗教,就佛教内部来讲,你修什么你就主修什么,你一定要注重传承法脉。你是哪个宗派,你就要殷重这个宗派的祖师,你才能够得到这个传承,在一个道上,你就在这个道,就在这个梁,不能混滥的。读经也罢,受持法门,一系列的经典也罢,一定要把心念往一处汇,不要散了。

所以说恰恰这种盲目的把宗派往一块编排,恰恰会由于这种混乱度,把心给学散了,最后没有落脚点,没有根本的背景靠山了。不知道自己,越修越盲目,不知道我这修行干什么,这就是因为你没有体系,没有专修。所以这第二点是佛教内部宗派法门的,也是同样不能混滥的。我们由外而内的这样不断圈圈圈理解来,再来汇到本文里边,为什么讲到《宗教不宜混滥论》是这么一个文章。

首先跟大家讲一下宗和教,从知识上来讲,一切的教法就是说教,我们都知道,如果说就着宗派佛法,大乘的宗派佛法,有华严宗、天台宗、中观宗、唯识宗都属于教法。其实包括律宗和净土宗也属于教,就是说教、劝化,让你行的意思,这七个都称之为教,严格的分。只有禅宗称之为宗,这是一个一目了然的界定区别,就是对于宗教的定义,我们首先把这个地方要匡死,什么叫做教,什么叫做宗。

这篇论文讲的下面所有的内容,始终围绕着说明宗和教是不可混滥而谈的。这是对于宗教,我们由外,大的收缩到小的理解,乃至这篇论文的具体内容,我们有这样一个背景知识,我们大家了解一下。

其次我们还得明白,你不要以为说混滥是个汉词,这就是弄乱了嘛,大家要明白什么叫混滥。首先一点我们可以说,混滥就是我们自我的一种迷糊的状态,不清灵,自己以为我自己知道,自以为是的臆断的结果。所以混滥的状态,首先我们知道它既不是依法的,它是依人的。也不是依智的,它是依识的。也就是说自己在臆断、汇通佛法,瞎搅合。似乎在讲了一套理论,其实整个把原来本具的、现成的给搞混了,就这么个意思。我们在理解这个混滥,大家要知道,混滥并非是不可以汇通的。

什么叫汇通和混滥的区别,我们首先明确一下。就是如果我们不是在混滥的基础上,在汇通的基础上,在非常清晰的条理下,有序的对每一个门,每一个道进行组织说明,然后这样完美的互补,相得益彰,就叫做汇通,不叫混滥。大家要学习这篇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就知道《宗教不宜混滥论》,其实反而正好把宗和教做了完美的汇通,也就是以教悟宗,以宗应教。就是以次第的说教,依照这个方便,来悟到宗的境界,再回过头来,以圆满的宗的境界来印证教的次第的正确性,它是非常互补的,这叫汇通。

可是,当我们去乱汇通,没有条理清晰的,前期的分别组织,你还没有能力的时候,你就往一块和,往一块变,往一块捏,那这就叫混滥了。就是说每一条道,每一条道,你还没有搞清楚这条道在哪,你就把所有的道想弄成一条道,这就惨了,这才叫混滥,而不叫汇通。而那个有序的组织说明,就是汇通,而不叫混滥。

所以说《宗教不宜混滥论》就是做了完美的汇通,我们先明确一下。

所以,当我们常会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等等。那大家一定要知道,这一定是当我们探到法的这种本怀的最深处的时候,完全了然于心性的悟境以后,知道它是一味之法了,然后再做一些可以说是同时具备防御性的科学引导,施设出一条一条的脉络,各种背景。这我们是不能够推翻和抹平的,就是这种带有防御性的科学引导,每个宗派,每个法门。为什么它有排他性呢,就是防御性,害怕你混滥,你就依着这个宗派学。为什么叫科学引导呢,它给你设置了一套程序,非常正确的一个步骤,让你依之而行。因为佛法太广了,所以一门而入,你不能把它推翻了,抹平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知道,其实越是条理清楚,才能显现出它的统一度是最高的。也就是我们越分的清楚,才能够汇的越清楚。而不是说,你还没到最深处,还没学会转身的时候,在初入门的时候,就把它绕成一团乱麻,就根本进不去了。这就是这篇论文为什么不要混滥。

具体打个实例吧,真实的例子,释迦牟尼佛当时说法的时候,运用了一个诀窍,怎么个诀窍呢。当时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讲法一共四十九年,这四十九年中他各有时间段,比如一开始他讲《华严经》,然后又讲《阿含经》,再讲《方等经》,再讲《般若经》,再讲《法华经》,他是有五个时间段的,叫五时。

我们在学习这五时的时候,通常意义上我们都知道,讲《华严经》的时候,太深奥了,都听不懂。慢慢就讲《阿含经》,就讲的小乘佛法,起步。那再慢慢地讲小乘向大乘迈步,讲的方等经典。讲完方等经典以后,大家很多执著,就只能讲《般若经》,讲毕竟空来破执著,什么都是虚妄。最后总结陈词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讲的法华。这就分了五个时间段,我们一般都知道这叫五时。这五时其实就是一种条理,如果你说为什么非要这么条理呢,讲《华严经》的时候,也能讲《阿含经》,讲《阿含经》也讲《般若经》,他不是这样的,他确实,佛讲一辈子经就是这样的,这就叫做不混滥。

不混滥的时候,可是为什么又说“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就是五时,我们一定要把它定性的割裂开来的时候,这叫别五时。还有通五时,是什么意思,通的汇通的,通五时是什么意思,就是如果佛讲《华严经》的时候,有一些小乘根性的人,他就听不到华严的究竟道理,他在《华严经》里听出了阿含的道理。就是说这个功课有一百分,但是由于只有考五十分的能力,他就只听到五十分的水平。所以一百分的课程里边并不防碍五十分的去听,他是可以汇通的。也就是讲《般若经》的时候,听阿含的人,也可听出阿含的道理,听《阿含经》的时候,虽然我们是小乘根性,但是如果有的人是大乘根性,他听小乘法能听出大乘的究竟义趣,这就叫汇通,通五时了。

这就是一个混滥和汇通的问题,如果你强行把它打乱,说既然平等一味,不要分五时,这就叫混滥。你这五个时间段分得清清楚楚,然后再知道说,如果有的根性在听小乘的时候,他具足大乘法的根性,那他可以听出大乘法,如果听大乘法的时候,他只是小乘法的根性,他只听出小乘法,是并行不悖的,这就叫做汇通。

今天这篇文章就是为了宗和教,其实是并行不悖的。但是我们没有把它条理清晰之前就把它给混滥了,就是这么一个背景,所以我们理解什么叫做混滥。这个题目上的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宗教,一个是混滥。由于讲宗和教,不适合这样去混滥认知的一篇论文就叫做《宗教不宜混滥论》。对于这个题目,我们做这样的了解,就到此为止。

下面呢,我们就开始走入正文,先看一小段,大家来看,这一段来读:

“如来说经,诸祖造论,宗教二门,原是一法。从无可分,亦无可合。随机得益,随益立名。上根一闻,顿了自心,圆修道品,即名为宗。此约后世说,当初但只圆顿教耳”

这个就开始深了,大家要慢慢开始汇透,首先就一定给大家交代这篇论文的义理是很深的。

我们首先来看这两句话叫“如来说经”和“诸祖造论”。如来佛祖,一开口都会说这句话,什么是如来呢,我们也知道释迦佛有十种称号,其中第一个就叫如来,那什么是如来?咱们今天就不去依教而解了,说俗了,直白的来讲,如来就是把如如不动的真理,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个真理,用做世俗的呈现,就叫如来。真理是永恒不变的,如果我们随着像它一样就是“如”,如果它领引我们,能随着到我们来这度化众生,就是“来”。所以如果是把佛做为一个真理的体现,就是从来如此,如此再来。如果把它做为一个人性的发挥,就是称如是道,来成正觉,这就叫如来。

我不知道大家听明白没有,也可以这么说,就是佛这样的一位觉悟者,他的视野可以说是已经圆满不动了,在圆满充满不动的本性范围中,他其中的一些虚幻面,就是都有此起彼伏的因缘,是从来不曾停歇的。就在他不动的视野中,里边是因缘法,可以类似的理解,就是暗涛汹涌不曾停歇。为了让不曾停歇苦海中的众生们,可以攀升到他充满不动的尽情圆满视野中,他会善巧的,非常巧妙的潜入到这种因缘中去,左右逢缘,八面玲珑来度化,这就叫佛的功德,就称之为如来。所以我们说众生无边正在度,就叫如来。

在这样的一种波涛汹涌的三界苦海中,这种因缘中,他用什么形式来进行呢,用什么形式呀?每个世界都有每个世界的特色,每个世界都有每个世界的情态。那我们这的特色,一个功能就叫“说”,你看“说”嘛,一个言字边上面一个倒着的人对下面的一个儿,这样的一个,那就说明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用口来进行沟通,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用耳朵来进行了解,这就是“说”的内涵。说就是畅所胸怀嘛,所以从蓝毗尼释迦牟尼佛降生到三十岁出家成道,一直到圆寂,八十岁的时候呢,他这一生,他老人家的功德就是在说经,就是用口的功德,利用众生耳朵的闻性来讲解真理,只能依附在口和耳朵的相互作用的层面平台上来讲解真理。真理的汇总合成我们的文字、语言、书本,最后它的概念有一个命名就叫做经。圣者说的叫经,贤者造的叫论。所以这里叫如来说经。

什么叫诸祖造论呢,祖师爷呀,我们常听说有一些门外汉说如来佛祖,如来佛祖。祖师啊,我们常在初一、十五的时候都会说,顶礼西天东土历代祖师,他是随佛学修成功的佼佼者。他是有解有行的大德,有解就是准确无误的理解佛的法义。有行就是老老实实依着佛教而行。所以在这样一个学佛队伍中,成功的精英人士称之为祖师吧。

所以如来佛和祖师不一样的,不要混谈了。特别是我们现在称为祖师的话,如果第一代的祖师,那就是迦叶尊者。当时佛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供养他一枝大金色莲花,结果他就一声不吭的把这朵莲花拿在手里示众,在场的百万人天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这就是祖师和佛之间承接法脉的第一公案,教外别传,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所以所谓的祖师,就是对于佛传下来的心法,佛祖心法他能够正确的承接过来,再传下去。而且他一定会让在同时代的人,具足了根性的人,也能够发明心性。并且可以在不妨碍真理变味的同时,带领出一条当时的人能够接受的操作方法和方式,就是法门。体现在他的著作中,就叫做论,论典。所以三藏,就是佛说的经典,还有律典,还有祖师们造的论典。

这里讲到的“如来说经,诸祖造论”。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呢?你看这里讲到的“宗教二门原是一法”,大家要知道不论佛和祖,他们都有一个原则,讲法一定要契机契理的。宗和教这两门为什么讲到“原是一法”呢,就是其实是一个境界的两种视野。宗的表达方式,视野在境界上的体现就是究竟到了至高的境界,所以就叫契理了,把真理已经悟入进来了。教的表达方式,就是通往至高境界的路途中,也就是契机,契机是什么呢,就是让大家都能够得着。你光在最高的至高点,中间没有一个桥梁,怎么去够得着呢,这就是教的功德。所以也就是立足于最高的平台境界吧,这就是宗。从境界最高处铺至起点的次第上面的台阶,就是教法的内容。

如要大家能够了解了这个的话,我们再来说“宗教二门,原是一法”这句话的内涵。为什么说宗和教是“相即不相离”的呢。你看这里有一句话是“原是一法”,“原是一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原来根本点上,你看后面还有一句话是“从无可分,亦无可合”的,就是从根本源头上,它是不二法门,没有所谓的我们现在一定要冠一个概念,宗和教的分别。既然没有分别了,相对就不需要合了。它本来就是如如不动的真理,它就是这样子的,你去分了就是切割了,你去合了就是头上按头了,它本来就是一块,你为什么要去合呢。所以这里宗教的出现,是从哪里入手有了分别呢,就是从我们起分别的时候,对于没有悟到真如境界实相的人而言,为了引发出他的弘化的功能作用,所以这里叫做宗和教。

你看印祖这里讲到了“随机得益,随益立名”。什么意思,就是随着根性的不一样,有了利益的深浅。这里讲到“上根一闻,顿了自心,圆修道品,即名为宗。”就是如果是上上根器的人,他特别善于悟印心地,一下就了然开悟了,明心见性,然后又在开悟的境界中依照着次第来修行,这就称之为宗。有一些中根或者下根一类的人,他虽然没有开悟,但是他同样依着次第而修行,慢慢的逐渐的悟到这个真理,到了宗的境界,这个过程就称之为教。

打个比方,比如我们说上根人叫做宗,就等于走台阶,比如从开始修行到最后圆满是一百个台阶,每一个台阶,如果上根的人就像在白天走台阶一样,在光明中,他每一个台阶都看得清清楚楚,始终知道就在这条路上,所以他每个台阶都走的心知肚明,一目了然的情况下走。虽然走还是那样走。但是每走一步都有光明的这种照射,这就称之为圆修道品,已经开启了光明了,我在光明中去走这条一目了然的路,就叫做宗。这就叫圆修道品,道品就是次第的意思。

这里讲到的“此约后世说,当初但只圆顿教耳”就是这个分别怎么来的,约后来的人给他冠名的,在一开始只有宗,只有教,宗和教就没有一个宗教分别,宗就是教,教就是宗,都是为了言下就大悟,圆顿法门,直接就悟了。从教也能悟,从宗也能悟,所以教和宗的功德是一样的。

但是慢慢的怎么样呢,大家来看“中下闻之”,我们再给大家贴出来(原文)。中下根的人,他是“进修道品,渐悟真理,即名为教。”

这什么意思,就是中下根的人呢,他也在这一百个台阶上走,这是不会乱的,教就是这一百个台阶。可是,他跟上根人所不同的是在哪,上根人在白天光明中走,他在黑夜伸手不见五指中走,摸黑走。虽然是摸黑走,他也是这样走,依着有人指引的道路而行,就是教法的道路。终究也会慢慢走到上面,天也亮了,见到光明了。所以走的过程就叫做教。所以走的路是一样的,上根人是在自己心里明白的光明中走,中下根人在黑夜中随着明白人指导的这条路,不偏不倚的走,一模一样的走。这里我们才可以讲到宗与教的差别,就是从这个层面进行的分离。上根机的人顿入到心性的利益就叫做宗,中下根器人只能够渐入佳境有个过程就叫做教。

所以大家看到,为什么我们刚才再回过头来说,宗与教“原是一法,从无可分,亦无可合。”

再一个比喻,宗就是立体的全面的真实境界,教就是为了进入到立体境界中而设的平面指引。但是我们同时要知道,平面指引并非不在立体境界的范畴,立体境界必须用平面来进行指引,所以这两个其实是一体的,本来是一法。曾经的人直接就从这两个方面都可以进入立体,慢慢后来的人有了上根和中下根了,上根的人直接进入立体就叫宗,中下根的人必须依照平面走一段时间最后才进入立体这就是教。

所以,其实宗和教的分别,本来从无分别中而有分别,一个是顿一个是渐,从迟缓上见了分晓。这个分晓为了让我们后人学者能够懂得,所以才随义立名,随机得益。随义立名,就是随所受利益有了宗和教的差别,让我们去理解认知。大概大家领悟一下,就好比《地藏经》中说有一部分人是闻即信受,有一部分人勤劝才能成就,差别就是有些类似,这就是宗和教。什么是宗,什么是教,一开始要总体把握这样认知,好吧,今天不敢再多讲了。

我们大家要知道今天的学习脉络,再给大家理一下,首先要了解到,学习这篇论文有几个契入点,其次大家要知道就是宗教要搞清楚,混滥是什么状态,这是第二点。第三个就是这篇论文的开篇,我们已经给大家说了,从如来说经,诸祖造论,宗和教的合的时候是个怎么样的合法,分的时候是由于什么而分。既然分了以后,他们相互之间的状态是怎么样的一个差别,大家要好好地领悟一下。你看这篇论文一开始上来就比较难适应,希望大家能够多多的参悟,多多的复习,不断的复习,思维法义。今天的法义就到这里。现在我们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病不见愈,乃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

接下来一段呢是《示重报轻受及如法治丧》,就是开示的...

【推荐】印光大师画传

印光大师画传 (1) 地灵人杰 地灵人杰 祖师出生 一八...

大善人要做大善事,障碍别人实际是障碍自己

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力能为者,认真为之。 不能为...

念佛之人当吃长素

【原文】 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

从吃腊八粥想到佛教的未来

腊月初八,是佛陀经过六年苦行,在菩提树下觉悟成道的...

社会困乱之时,正是布施的好时机

印祖第三天开示,重要内容讲得差不多时,就谈了一下当...

把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这也是一种法施

令慈年迈,光若不说此弊,汝后会以尽孝之心,阻亲往生...

半日学解,半日学行

汝于净土修法,尚未了了。这意思是说,你对净土法门不...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

楞严咒注音版

楞严咒注音版...

【注音版】劝发菩提心文

劝发菩提心文...

佛说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

如何把唯识学跟念佛法门结合

我们怎么把唯识学跟念佛法门结合? 其实唯识学跟净土宗...

【推荐】为什么我们平时要念佛

有的人一听到别人跟他说 阿弥陀佛,他就说:不好意思啦...

素食之妙

当今素食话题越来越热门。或为健康,或为环保,或为保...

预防感冒十七字诀

感冒虽不算什么大病,但不注意防治可能引发其他多种疾...

【佛教词典】忍水

(术语)譬忍德之深广似水。大集经四十七曰:忍辱如大...

【佛教词典】迷企罗大将

迷企罗,梵名 Mihira。又称弥佉罗大将、迷佉罗大将。为...

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

上一次跟大家讲《四十二章经》,财色招苦。因为我们每...

学佛学什么

一、学习佛法以增进道德戒学 佛教的戒条有很多种,但...

能治或不治之病,皆宜服阿伽陀药

接手书,知夫人身婴贵恙,已经月余。用药颇难,诸医束...

「上根人」看电视,「下根人」进禅堂

修行,最主要一个根本的东西就是要有信心、要有道心。...

一生中这八种朋友是必不可少

有这样一句歌词:朋友多了路好走。于是,我们便急着把...

留点福报在临终时用

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 我...

万德洪名为何对每个人的加持力不一样

净土宗在整个大乘八宗中的特色,就是它是一种佛力加被...

有一个明心见性的善知识非常重要

有时候我们听古德说:修行是依法不依人。其实这句话我...

往生净土是不是要念到清净心才能往生

问: 请问法师,往生净土是不是要念佛念到清净心才能...

冒死求法心不悔

佛陀涅槃百年后,当时的印度由强盛的孔雀王朝阿育王所...

宋代高僧遵式法师

几乎每一位高僧大德,常讲到说他的弘化事业,能够教化...

往生极乐的九字真言

我们要先声明,这里所说的真言,不是密宗行人所持的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