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南无阿弥陀佛,各位同修请大家合掌,端身正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阿弥陀佛。请大家发心来听闻佛法,得真实功德利益。
好,请放掌。好,各位闻思讲堂的道友们,大家晚上吉祥。今天又是一个快乐的周三,我们一起来听闻稀有难得的佛法,希望愿以此功德与诸位同生西方净土中。
那么今天是我们《宗教不宜混滥论》的第七讲了。在上一讲第六讲的时候我们已经把宗教的定义和宗教的教理做了一个交待。什么是宗,什么是教。今天开始我们要讲一下宗、教所被的根机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什么样的人可以学宗,什么样的人可以从教得到利益。这才是印光法师造这部论典,主要要说的一个点。因为宗教不宜混滥,其中混滥的一个内容就是由于不契机而导致的。理是好理,是醍醐是妙法,但是如果不契机,吃了以后反成毒药。所以你看,印祖就宗与教所被的根机在这里进行了一个比喻性的说明。这个比喻特别特别好,我记得在其他地方讲其他经论的时候常加引用,确实是精辟极了。
下面我们先把这一段论文给大家贴出来:“又教则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犹如圣帝明诏,万国钦崇。智愚贤否,皆令晓了,皆须遵行。有一不遵者,则处以极刑。佛教有一不遵者,则堕于恶道。”
这是这一段,那么这里就是进一步来讲,佛讲的一切语言文字教法次第,不管你是利根还是钝根,就是不管我们的智慧差别、善根深浅,都可以从中得到属于自己程度的领会。所以才这么说“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里的三根就是我们常说的根器、根机,一般我们走到哪里都会说,你是上根器还是中等的,还是下根器。在此之前我们跟大家讲《地藏经》的时候也讲的非常清楚。你看里边讲到:“或有利根,闻即信受”这是利根,“或有暗钝,久化方归”,这是钝根。 此前我们讲的成佛之道也是一样,五乘共法、三乘共法、乃至大乘不共法,都是根据根机不同而划分的别类。所以说根器上来讲,听闻佛法,怎么去讲,让他怎么接受,要观机逗教,是很重要,成败在此一举的。
那么如果单从教法来讲的话,他就犹如一个大王路,就是谁都可以走,人人都在上面行。反正总归是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自己的根机来得解。这个内容其实在《法华经》“药草喻品”里边讲的非常明确。他讲到佛是诸法之王,所有说的法都是真实不虚的,而且说的一切法都能以智慧方便而演说。所以他就能知道,原话是:“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也就是说佛能知道一切法的来龙去脉和众生的心理状态,他都一目了然。
所以佛在讲法的时候,就好比说是一云所雨,就是一片云彩下的雨。小根机就等于小树小叶子一样,中根机就好像中等的树中叶子一样,大根机就比喻大树大叶子一样,这些树随你自己的大小,就跟根器的上中下一样而各有所受,称其种性而得生长。看你是人天种性光修点善法,还是小乘种性光自己解脱,还是大乘根性可以自他皆利。总归这些法,由他的根性而来领略,而来修行受益。这是“教则三根普被”。
确确实实是这样的,我们讲一个教法上的知识,我们就知道这教的分别。因为每一个祖师说明佛陀教法的宗派,他都有一套独属于自己诠释的体系。
你比如说,华严宗他是怎样判别释迦牟尼佛讲的一代教法,他判别了五种教法,都是释迦牟尼佛对根机不同的人而说的,我们通常叫做:小、始、终、顿、圆。小教,大小的小,就是我们常说的三藏教法,有时候我们说通称为小乘,也可以这么讲。那么还有一个,始教是开始的始,还有一个终教就是终结的终。这都是从大乘始教和大乘终教而言。大乘始教就不是光讲小乘法了,他是讲大乘的空性,不共小乘的毕竟空性,但是他还讲的不够透彻,他不讲中道的妙理。一直到大乘终教的时候,到了终极究竟圆满的时候,才开始讲到中道第一义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就是更为究竟了。这就是大乘的终教,终就是终极目标的意思。
第四个叫做顿教。顿教里边的内容呢,就是不讲现象,只讲本质。也就是我们佛法里说的,不讲相,只说性。虚妄相的相,空性的性。只讲性,不说相。这就是其实我们常说的只说宗,不讲教。
那么最后一个圆教,他具足了前面四种教法,就是圆满周遍之法,究竟圆满的法叫做圆教。
所以大家来看,小、始、终、顿、圆,这五种教法,其实就给各种根性,所展示出来一个接受的渠道吧,我们这么讲。所以说各种根性都在里面可以得到他所需要的利益。这就是教。
从中大家发现了没有,你看,小教或者大乘始教终教和圆教来讲,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教则三根普被”。但是里边还有一个顿教其实就是讲的宗,所以从这一点理解的话,我们要明确,怎么说,就是教的这个广度呢,他是把宗给收进去的。你看这里三根普被就是不但可以摄化被教所摄受的根机,连同宗的根机也是在教中所具有的。这样才能称之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嘛,这就是教的作用。
那我们在这里看到,印祖说教的作用如同什么呢。就是如同“圣帝明诏,万国钦崇”,就是等于说就是一个大的联邦国主,这样一个,然后他可以昭告天下,明明白白的告诉天下佛法,就跟圣旨一样的。那么大家必须都来遵守,都来钦崇。不管你是有智慧还是愚痴,是善还是不善,都让你明白知道,就好像制定出来的国家法律一样的。大家都要遵守法律,这个法规、法律大家都要知道。那么这里我们要知道,所谓昭告天下的圣旨,也就是这里讲到的佛法。
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要明白,就是佛法之法啊,他是属于佛陀或者众生或者宇宙乃至整个规律的真实根本之法。这个法客观到什么程度,就是佛出不出世或者说还是不说,有没有弘扬,大家信不信仰,他就是这样的法。只不过佛陀完全彻见,了解了以后把它说出来、总结出来。那么这是真实之法,宇宙万法的总规律。如果我们知道了以后,依着这个规律而行,那就等于说我们被这个佛法给摄进去了。如果我们不遵守这个规律,大家记住这里跟世间法不一样的,就是佛法确实不是法律,它是真实状态。但是法律是为了维护国家大家共同遵守的一个共识。可是法律不立法的话,大家没有法律。佛法的话不管你信不信,佛说不说,他这个因果轮回都是真实不虚的。所以这里才讲到,如果你不依之而行,比如你造十恶业,那必然你就堕三途。就是这里说:“有一不遵者,则处以极刑”,“佛教有一不遵者,则堕于恶道”。就是这个道理。
再进一步来讲,既然是“圣帝明诏”,这个教法里边怎么具体的次第内容,我们怎么来了解。总而言之,我不知道大家都学过没有,其实所有这些“圣旨”里边的内容就是三十七道品。你依之而行,就叫“皆须遵行”。
三十七道品,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在这里细讲。总归我们学修的内容不能离开三十七道品。就是四念处,四如意足,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和八圣道分。最后一个八正道,也就是我们说的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精进和正定。都是往这汇,往这里修的,这就叫做大家都去遵守这个,来这么修。这就是“圣旨”里边所有内容来“昭告天下”大家要这么做。
当然,如果我们随着一代教法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的话,无非就是总结为苦、集、灭、道。这里传老也就着这个这么讲出来的。就是一代教法主要是依着这个苦、集、灭、道的脉络来讲的。那如果我们稍微对佛法知识有一点了解的话,就觉得会纳闷儿,因为苦、集、灭、道这叫四圣谛。那么这个法门其实是我们通常来讲,是独属于声闻乘来修的,也就阿罗汉来修的。他知道有苦的生起,苦怎么来的,由于我们集积了过去的一些业力、恶业才有苦的果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向往着解脱寂灭。然后修佛法之八正道,或者三十七道品,刚才我们讲的。通称为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这里为什么说本来小乘主打的一个修行次第,怎么放到整个佛法的大背景下呢。比如说,大乘佛法的话他是修的是六度万行,乃至成佛的话,他是毕竟空性证到整个如来藏性,四智三身都现前的时候,这跟小乘好像关系不大。其实不是的,整个佛法不管大小乘,我们就说佛法来讲离不开苦、集、灭、道。
你比如说我们就着苦、集、灭、道四个方面,咱们进行一个大小乘的比喻,通常我们依照着小乘法来讲什么是苦,就是苦的果报。过去造了恶业这辈子苦报现形了,生老病死等等这些,我们都感受着是苦。
如果从大乘的角度,你看《心经》里面讲到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么放在大乘法他也是有苦的,他的苦不是说感来的苦果,他是只要有分别就会苦。但凡起了一念分别,就是苦的。起心动念就是苦的,这也是苦。那么小乘“集”的话,因为我们造了十恶业所以集聚的感得这个苦报。那么大乘法比如《心经》的这个高度什么叫造业,只要我们“着相”就叫造业。这就是集。那小乘法讲的话一定是舍生死得涅槃、得寂灭,这就叫灭,已经进入寂灭的状态了。大乘法来讲的话不生不灭,这就叫灭,以此为灭。无住大涅槃,不生不灭就叫灭。
小乘法来讲的话依照三十七道品这样修,那么大乘法来讲的话,顿见一念法性。也就是我们说的,也可以理解为观自在菩萨之观,照见五蕴皆空之照。直接用大乘的毕竟空性,当体即空,一心三观来这么修,这就叫道。
虽然是大小乘之别,可是苦、集、灭、道的脉络永远是佛法的主题。这就是“教则三根普被”,不管你是小根也罢大根也罢,你不能逃脱苦、集、灭、道的范畴。所以说“皆令晓了,皆须遵行”,如果世间法里边造了恶业就堕三途,出世间法不依着苦、集、灭、道,那出不去。就是这样来修的。
特别是佛教的修学之道,从教下来讲当然我们还有自力修他力修,这都是教,自力呢自己断惑证真,他力呢带业往生极乐世界那就更好了。总归就是根机都在这里边,任何机都能得到自己相应的教。更别说因果轮回如果不依之而行的话,你不遵循,就反其道而行堕于恶道,还是自作自受,没有依教奉行。这是这一段讲的内容。但是大家一定要随喜赞叹这个比喻太精辟了,“犹如圣帝明诏,万国钦崇。智愚贤否,皆令晓了,皆须遵行。有一不遵者,则处以极刑。佛教有一不遵者,则堕于恶道。”是一样的道理。
下面我们再来看怎么讲宗,大家看“宗则独被上根,不摄中下。犹如将军密令,营内方知,营外之人,任凭智同生知,亦莫能晓。以此之故,方能全军灭贼,天下太平。军令一泄,三军倾覆。祖印一泄,五宗丧亡。”
这就讲到了宗和教的不同在哪里,所被的根机不一样。宗的修法“则独被上根”才能够接引,不能够接引中下根的人。所以你看为什么宗门里讲到说这个,唯入室人才可以成为宗门才将。也难怪释迦牟尼佛当年在灵鹫山捏花微笑的时候,讲宗的时候,百万人天只有迦叶一个人才会心一笑。
所以从这点来讲的话,教和宗对于根机的要求是不同的。宗锁定的是什么,可以说某种意义上来讲是高端的,是精英的。那么教呢,他是开放的普遍的。所以这里打这个比方,就是更加的跟上面这个可以说是非常的吻合了,特别匹配,就是宗如同将军的密令,也就是打仗的时候先设的这个口诀,这个暗号,这是只能让少数的操控者才能懂。虽然这些语言,就是我们在此之前讲的这些机锋转语,听着好像完全不着调。但是如果被对方知道了他的内涵,就有可能混进来来攻打我方,乃至被敌人消灭。
为什么这么说,你看说“营内方知”只有少部分人操纵,开悟的人,“营外之人,任凭智同生知”就是说你没有开悟的人凭你天生再怎么聪明,哪怕说生下来就很有智慧。通常我们说极其聪明,神童,就这一类人也不能知道。因为他是言外之意,所以说如果没有真正开悟的人,你喜欢摆弄个禅机,学习祖师的手段你没有祖师的心法,滥竽充数,有时候还冒充上人。所以这里说,没有开悟就如同敌人混进我方的军营帐内里边来了。这样的话呢就会坏乱佛法的眼藏,断自己和人家的慧命。
所以这里才叫做“军令一泄,三军倾覆”,“祖印一泄,五宗丧亡”,说实话就是不能说的。所以说,那么从这点来讲,你看这里打了个比方“将军密令”,就是你不能让别人知道,别人知道了就搅局,整个法脉就乱掉了。 而且就等于说滥竽充数,鱼龙混杂,鱼目混珠了。
大家都看过《智取威虎山》,不是有两句对暗号来的么,那个杨子荣对坐山雕,一个说“天王盖地虎”,一个说“宝塔镇河妖”,冷冰冰的来这么两句,要是不懂这个意思的人,你听着你怎么办,你不能够知道。他没有意思,他只要说明我们是自己人就好了。如果你不是自己人那就等于你是混进来的,果不其然他就整个把这个土匪窝给搅了,这是这个意思。
所以这里说军令不能泄,祖印不能亡。对于宗的学习程序,后面印祖就开始开示了,既然宗和教要求的根机不一样,那么就宗门来讲,他也是有一套必须的、必由的学习程序的,不能够乱来。是怎么样的呢,再给大家贴出来,继续往下讲,大家来看“未悟以前,只许参究话头,不准翻阅禅书。诚恐错会祖意,则以迷为悟,以假乱真,即名为泄,”我们来看,这就是开始要讲到禅宗住持禅法的相关利害,怎么带领一个上上根器的人进入修禅的正轨渠道。
首先在没有开悟之前是一套,开悟之后又是一套。你看大悟之后,“必须广阅祖录,决择见地,则差别智开,药忌明了。”
我们首先来看没有开悟之前,没有开悟之前,禅门的修持就让你抱紧一句话头,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去参。因为在此之前的内容中已经给大家交代过了,就是说禅宗的修学方法一定是让你苦参密究,就是一个话头,话之前念,念佛是谁,这一念未生之前的空白点,咬着他盯着他,相续在那里不断,这就叫做参。当然不管你用个什么话头,都行,或者说未生前的面目,或者说拖死尸的是谁,等等这些都一样。总归虽然你起的疑情不一样,但开的悟一定是一样的,只管去参。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下一个死功夫,一定能够见个分晓的。
所以讲到这里,确实大家都是修行人,我们用功的时候啊,有时候有些违缘有些业障,或者懈怠烦恼,甚至有时候说,哎呀我修不了福德不够啊。跟大家讲,并不是我们到不了那个境界。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个境界是本来具有的呀。本来面目怎么会到不了?人人能够得到为什么会到不了呢?我们之所以到不了,并不是没有这个境界,而是说业障深福报浅,体现在哪里?体现在我们想到,还是不想到。能不能在一直走、一直用功的上面,来体现我们是业障深还是业障浅,福德大还是福德小。看你是不是能够不断进取,这才叫福报。不是说好像那个境界很高我到不了,得有福报,人人都有的。
所以大家都是修行人,不妨在这里反省一下是否如此。这里传老在讲的时候他还讲出一个典故,就是黄檗希运禅师他有一段开示,他讲到“劝你兄弟家”,就是奉劝法门兄弟们,趁你健康的时候讨个分晓,赶紧去把这个大事因缘,把这个悟给开了。意思说这个机关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就是因为我们不肯下死心做功夫,偷心死不尽,他原话就是说“只管道难了又难”,就是你只说这个太难了,现在人开悟,不是这样的。虽然我们也常这样说,现在人哪里去参究开悟。就是福报浅,体现在不想参,不是参不透彻,不愿意参。所以他就讲到如果你是一个大丈夫,是一个立志修行的大丈夫啊,他说你只管看看公案。
比如他举的例子是,当时赵州禅师说,狗子有没有佛性,说你只要看这个“无”字,这个“无”字从哪儿来的。“无”字来之前,他说只要你昼参、夜参,就是白天晚上,行、住、坐、卧,着衣吃饭,穿衣服的时候,吃饭的时候,乃至上厕所尿尿拉屎的时候,这两句话非常精彩,你看人家怎么说的,“心心相顾”就是始终照顾的顾,“猛着精彩,日久岁深,打成一片,忽然心华顿发,悟佛祖之机,”你看这读起来,倒是挺畅快淋漓的。但是我们就是下不了这个死功夫,念佛也一样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是只许参究话头,认认真真的去参。确实古来大德在让大家去参的时候呢,真的也是想方设法,步步为营,手把手的教。像来果老和尚有一段开示,为什么我们这里老是参考虚云长老、来果老和尚的开示呢,就是离我们比较近,大家听了以后不管我们是念佛人,也可以用他的心性进行。
他说,从生至熟,就是参话头一开始你不会,生搬硬套没有感觉,怎么参的熟,就是这个力、心力会能够用。这也是参刚开始的时候不习惯,偶尔把这个心提的时候呢还找不着感觉,不得劲,“久而久之再再的加工,”也就是久而久之,渐入佳境就说参就参了。就跟我们念佛一样,一开始老是去妄,刚念了三句就能妄三十分钟三个钟头,这就生的。慢慢你老念,不能念就要念,不想念让他念。这样的话就会渐入佳境,说参就参,说念就念,这就叫熟了。
所以参禅跟念佛做功夫是一样的。熟了以后就把全身心放在这个话头上了,绝不可以说早上起来的时候很精进,下午就懈怠了,或者一天很精进,有十天就懈怠了,我们要追顶,就是要密密绵绵的。禅师的开悟,就是“宁死不离此法,由此决志”,是这样来用功。刚开的时候可能我们一举话头,无从下手,但是如果能把这个法,就是参究的这个心、这个劲呢,纵死也不离,就是我不撂着他,通身通心尽力的把他投入进去。
甚至你看禅师讲到说:“只知法在,不知有心”。大家仔细悟这八个字。“只知法在,不知有心”。如果这样的话,久而久之不但法熟了,心也熟了。这样才叫做,“未悟以前,只许参究话头”就这么来用功的。不要去先看禅书。为什么不让你先看禅书。对了首先在这里先要给大家提一点,就是说不是不让看经教了,不要搞错说完全不让看,三藏十二部也不看了。是不让看禅书,禅书里面因为描绘的都是祖师们的公案,或者问答时候的机锋转语。所以不要去看,为什么?因为“诚恐错会祖意,则以迷为悟,以假乱真,即名为泄,其害甚大。”
就是说,首先不让我们看禅宗公案语录的话,是等于说给我们吃保健药一样的,防止出现问题。先不管你用的什么你去参,如果你这会去看禅书的话,就等于妨碍我们正参,本来是忘我之法啊,往往就用来做增我知见了,这肯定不行的。所以大家看到这里有两个弊病,一个是以迷为悟,另外一个是以假乱真。
说实在的,以迷为悟在某种意义上讲尚可原谅。这是什么情形,就是他自己不知道,他以为他开悟了。你看在《大妄语律典》里面也是说,大妄语就是不能说我是开悟了或者说我是菩萨,明心见性了、证到空性了。就是不能说“我得上人法”。但是还有一条不犯的是什么,除增上慢者,增上慢就是他自己贡高我慢,以为自己开悟了,不知道,不是故意骗别人说我开悟了。他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开悟,他没有开以为自己开了,其实没有开。我也遇到这样的人,情有可原,自以为悟,这叫做以迷为悟。
其次以假乱真,这个就麻烦了。当然就是心怀不轨,故意的装开悟,这就更加的可恶了,也很可怕。因为这就彻底忘却了宗教原则,把如来法作为世间的利益来贩卖了。所以大妄语这个就是无间之罪了,其害甚大,所以这里讲到说“其害甚大”。
通常,禅门里出现的弊病就是错会祖意,或者说以假乱真,以迷为悟。当然刚才讲到错会祖意,因为祖师的这些话是从心性中流淌出来的,我们用意识去领会,那不错才怪。还有一些毛病就是参久的或者不会参的、参禅的禅和子,还有一个毛病就是妄自穿凿,凿就是拿着东西砍的意思。自己以为,在那判定一番,不好好用功,在外边的言语上打转。
比如让他参“念佛是谁”的时候,他给你去解释了说,念佛是谁,念就是心,佛就是觉,是就是我,谁呢不要去问谁了,他就这么来参了。或者看到禅堂里面,钟下面是直的,下面有一个香板挂下来是横的,他就说这叫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等等这些都属于穿凿。那么真正让他心地上去参究的话,他就一会烦一会闷,身体累了,这那的,懒人屎尿多,毛病就出来了。这叫妄自穿凿。
还有一种容易出的,错会祖意的,就是妄自承担。这一类的人就是说他还有点利益了,这种行人的功夫呢他感觉身心很自在,非常快乐就居住在这个快乐上了。以为我这个是对的,就跟上面讲到的以迷为悟一样。而且久而久之住在这个自以为是的法喜中的话,慢慢的这种知见、妄想心魔就着了。开始说一些过分的话了,说什么,尽大地是他着眼,满虚空不够他一拳。甚至说佛的手和他的手是一个经脉。狗的脸跟他的脸是一块肉。等等这些开悟的话就开始模拟的说了。其实没有,还没有到头,他自以为身心自在,就不知道惭愧了。这都属于妄自承担的这些,都在以迷为悟,以假乱真之列。
这样的话,肯定是把祖印给泄了。前面讲到“五宗丧亡”了。所以说他的害处是非常之大的。除非是一心参到瓜熟蒂落、心花怒放以后,这样怎么办,就开始“广阅祖录,”这就是必须,也就是说你已经到了妙高峰顶,大彻大悟以后,就不能够偷懒了,必须“广阅祖录,决择见地,则差别智开,药忌明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要开始去参考了,“决择见地,则差别智开”就好像现在我们说的去采风一样,去学习经验,那么祖师们这些无意味语,在当时他是起什么用。来的人的根机是什么型的,那么根机相应他们是怎么出彩的。增加见识,在禅宗公案里边领略,来的什么样的机,他们怎么对待的。而且看得越多,悟的更饱满,这就叫差别智开了。某种意义上我们就可以认为说见多识广了。那么以后遇到问题他即刻就知道怎么处理。
这个“药忌明了”是什么意思呢?那等于说有的学人,他就像佛一样,他就有技术,他知道怎么去下药。忌,忌讳么,怎么去免除这个副作用。总归就是说,抉择见地,差别智开以后,具足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就是说活了。这就是真善知识了。
纵然如此地步,大家要知道,大彻大悟他是理上顿悟,理上圆满了,事上的修行还没圆满。大家不要以为开悟了以后即刻就了生死了。那么佛菩萨的六度万行他们都是没开悟的时候修的么,为什么多此一举呢,比如说,知道应当是这样了,但是还做不到这样。在这样的情况下还得历缘对境真正去练心。乃至最后解行相应,你看这里讲的第三个层面,虽然你“广阅祖录,决择见地,则差别智开,药忌明了。”进一步还有啊,但是,“尚须历缘锻炼,必使行解相应,方可出世为人”。
说到这里,我们就知道,就是说到了这个阶段呀,还不敢说就是善知识一下子就出去接引根器去了,这是不行的。就好比说刚刚生的小孩,你要倍加的呵护,如果你一开悟就去领众修行的话,很可能会夭折你的法慧。所以佛门里有一个词叫“长养圣胎”。什么叫做“长养圣胎”,就是好好的要保任这个法,别让它走了,什么时候保任的差不多了,才有机会出世为人,而不受其害。不但你能利人,别人拖累不了你了。这才叫弘法利生。
所以大家回顾一下,为什么六祖开悟以后在猎人堆里待了十几年呢,吃肉边菜。为什么?就是他始终在长养啊。直到该出世为人的时候,才一举“心动还是幡动”,马上就一唱天下明了。
佛门里边传老在这里也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大梅的法常禅师,他在马祖坐下参禅的时候,就是开悟以后,他没有即刻出来弘法,他赶紧到余姚这个大梅山里就去养道去了。长养圣胎,有名的那个偈子就是说,“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你看,他完全不搭理人,自己在那养道。这些都是大彻大悟以后还得在这里历缘锻炼。历缘对境修,不是一下子就圆满了。直至你言行一致了,就是悟到哪里,行到哪里。行到哪里,行的这个地方就是你悟的地方。这个时候,方可出世为人,开始出来要做大祖师,领众弘化一方,我们常说叫做龙天推出了。
所以古时候一般修行到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大富长者啊宰相啊,丞相啊把宅子舍出来,把庙建了。然后你在这里领众修行,建寺安僧,是这样的。不像我们现在为了修庙累的都不成人样了。确实这就是时代性,所以说时代性到了我们现在的时候,禅宗的弊病也有了时代性的误区了。
所以大家再往下看,“今人不教人力参,而为人讲演。”
这是在印祖所处时代的一个弊病,而为人讲演。导致“使其开解路,起卜度,以己见会祖意,依稀仿佛,想个义理。全体是错,便谓就是。直饶不错,只是泥龙画饼,岂能致雨充饥。”
这个指的就是现代人了,也就是印祖时代。说实在的,讲到印祖那个时代还为人讲演,我们现在讲都不会讲了。讲禅法都不会讲了,不照着祖师们的讲,不老老实实的讲,不依样画葫芦的讲,自己在那瞎讲。这是很麻烦的。如果说依样画瓢的能力都没有了,更不用说叫人参究了。那就是说,印祖这时候的弊病,过大于功。我们现在是完全没有功,全剩下祸害了。
所以你看,为人讲演,宗门的公案他不是讲演的,是你悟的,是你往过去跳跃的。不是让你按着平地的路一步一步走的。所以你用走的方式什么时候能跳跃过去。越走越在外面绕圈,越走越远,累个半死,你进不去,而且可能会圈子越绕越大。这就是“使其开解路,起卜度,以己见会祖意,”。这样的情况下,就依稀仿佛的出来个道理。
所以大家想想看,把这个公案进行分析计度,这个还特别流行。为什么,这个我们现在也有这样的情形。
第一个他有趣,这个公案的形式他很神奇很格外,非常有传奇色彩,又在山水之间,有的又在这个伦理道义之外等等,就是让人觉得新奇,吊胃口,所以就爱讲公案。
第二个是什么,痛快啊。觉得说人家言下就大悟了,我们听着好像也要悟,想入非非了。 特别有一个弊病就是禅宗讲的不着相,一切都是当下,那么就不在吃肉喝酒,乃至老老实实修行,就按著相修行上论了。那么问题是,祖师们是不在这上边论了,你学的人不能不在这上边论,你学他的时候往往是学人家跳过去的那个活法,但是你没有人家跳过去的那个,怎么说,存款你没有那么多啊。
所以你的生活水准上不去,那你还学人家,那你不是马上就家败人亡了么。本来说让你好好念佛,一听参禅痛痛快快的,当下自心就是佛,就不念了。正好不念了,为什么?他念佛念的枯燥啊。本来说让你戒杀吃素,他一下子说这个吃肉不要执著,吃肉也是禅。谁在吃?有个肉给我吃么?正好口头不用失美味了,可以吃了。这就叫弄错了,听着痛快,自己受苦了。
第三个就是依稀仿佛,看上去好像理解的差不多,就跟说祖师们讲的老虎,我想了半天想成猫了,就错以为猫就是老虎了,也当老虎去显摆了,这就是“想个义理,全体是错”。就以为是了,但是猫怎么能是老虎呢。那么反过来,这里还讲到“直饶不错”,就是尽管你不错,这个大家不要听错了啊,这里讲的不错是说也许你理解的不错,不是你领悟的不错。你理解的可能就是祖师当时讲的那个意思,但是还是在理解层面,不是亲见本性,有什么用。所以这里讲到说,“只是泥龙画饼”,那你怎么能够祈雨,怎么能够吃来充饥呢,不可能。
所以说这一段统共以上两段,就是来说明讲教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够讲宗。莲池大师就说过,这里传老也引用,“宗门之坏”,就是宗门的这个败象,就是讲宗的来坏的,他说经、律、论有义路的话,所以经、律、论不讲则不明。这个宗门没有义路,讲之则反毁,就是越讲越黑,黑咕隆咚搞不清楚。所以宗门的教人,你看禅宗下面的,如果不是让你悟,老老实实去推波助澜往这个悟上着手,他就错。他不会亲口告诉你真实的悟境的,不可能。所以大家以后也可以在这上面来判别一下,他到底说的对不对。
你看最后一段就是讲到,“所以宗须真参,方有实益也。”
人家这里讲到宗须真参啊,一模一样的,真参就等于说咱们在净土门下的真信切愿。如果带着真信切愿去念佛,方有净土的实验。“未开眼者,闻其讲说”,也就等于说你不去信愿的,也许你在念阿弥陀佛或者什么,觉得这段时间有感觉,喜出望外,但是没有信愿你往生不了。
当然这是我们配套说明的,这里的原话就是,没有开悟的人,你纵然听其讲说,听别人在讲宗门这些活的时候喜出望外,是什么意思。正好啊,就是刚才讲的新奇、痛快、有趣,那大家就一个在讲的自以为是,一个在听的乐乐呵呵,就以为今天这个功德无量了。可是,“其有具眼者,”就是已经开悟了的明眼人善知识,在旁边看见了“必痛彻骨髓矣”,就是说败坏佛法呀,罪在之源。
所以印祖最后总结到,“如此宏宗”他没有说演教,我们常说弘宗演教善知识,教是一定要来演的,但是宗是来弘可以。但是怎么弘,不是用讲来弘的。所以他说,“如此宏宗,徒有大损,毫无实益。”还没有受利益,先开始受损了。这个无异于什么,就好比说你跟人要打仗了,“何异以军令往告敌兵,相邀共战”,就好比你把暗号告诉了敌军,那还能打得胜么。所以说,“其不自殄灭者鲜矣”,就是说你不可能不自取灭亡,直接就灭亡了。由于这样,最后一句,“由是假充悟道者,不胜其多。坏乱佛法者,实繁有徒矣。”这就是说越来越多了,这个弊病越来越大了,也就是说宗门这种纯净、高峻的门庭,这种参悟的手段,这个大顿之法被糟蹋了。你看是不是印祖暗护诸宗呢。在这里就是护宗法。
其实按照传老也给我们列过的,不仅仅在莲池大师的时候已经不能够讲了,讲的已经多了,莲池大师都力挽狂澜的说这样开示的话,那是在明朝时期。其实,在宋朝时期就有了这种弊病了。宋朝的永明延寿禅师就列了十条,以定你到底有没有开悟,你看你跟我列的这十条一致不一致。说明很早就有这样的弊病了。这里讲到说,假充悟道者不胜其多,就是错以为开悟了吧。
关于这个,印光法师在另外一篇文章上也回答过这个问题。这一段回答其实很多场合,我们都给大家讲过了。我们今天再用在这里讲一遍,因为用在这里呢确实最贴切,“假充悟道者”,当时在《印祖文钞》里也有一个人,跟他讨教的言语过程中流露出好像他是不是已经开悟了,悟到不生不灭的这个明心见性了。好像问了一下印光法师怎么保任,好像他已经长养圣胎了,怎么长养,怎么办。
后来印祖就回了说,你可不要以为自己已经开悟了要保任,大彻大悟的人不是那么容易的,他说你要真正悟到不生不灭的无生法,他原话说悟无生的人,也就是开悟的人,他定了一个标准。当然印祖这个话是说了一个开悟人的标准,鉴定方法,并不是说开悟的境界,我们要这样理解。他说已经开悟的人他的心体就是心念,就像一个大镜子一样,这个大镜子是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的,那么所有外境的起灭跟他没有关系,也有关系,就是外境起灭的时候镜子里也影现出来,但是外境消失了以后镜子也不会留恋。
所以一个开悟的人他是怎么样的心理感受。他是这么说的,“境界未至不将迎”,就是境界没有来,事情没有来没有发生的时候他不会去期盼奢望,奢望未来,就像我们说的幻想明天怎么样,希望明天怎么样,没有这个心念,不会生的。这是第一个,不将迎。第二个,“境界现前不攀览”,就是事情发生的时候不攀览,他特别作了一个说明,就是开悟明心见性的人他心不动,就是这个事情发生了他不攀览。
攀览分两种,我们一般以为说好的东西他想拿过来给我所用嘛,还有一种是坏的事情发生了他不逃避。同时具足这两种才能叫做不攀览。这是开悟人的作用。第三个是,境界过后不忆念。就是事情过了就过了,完全就是风过不留痕,雁过不留声。境界过后不忆念,不会留恋不舍。所以他说,境虽生灭,心不生灭。
如果达到这样的地步那也许你才开悟了。后面特别印祖还加了一段,虽然开悟了,对弘法利生的事业也要认认真真的去做。如果不做的话就会堕入断灭空,如果执着顽空的话,那就是诸佛出世也不能救。所以印祖就是当时应着那个人的祈问,给他回了这么一段,正好用在我们今天这里。你看就是,“由是假充悟道者,不胜其多。”就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悟道了。这样反而成了坏乱佛法之徒了。这就是说“其不自殄灭者鲜矣”,就是断送慧命,没救了。
这是我们今天的课程,那么下一讲的话,我们再开始下一段的论文,讲宗、教的悟和修。在悟和修上面再进一步跟大家共同学习。
今天我们就到这里,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今天就到这里,谢谢诸位,下周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