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观经四帖疏

宏海法师  2019/06/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二讲)

 好,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同修,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我们闻思讲堂群三的各位莲友们,大家晚上吉祥。

今天是我们学习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第二个课时了。今天也特别随喜在场,我们现场也增加了很多的听法众,特别是在普陀山,大家还得漂洋过海,为法而来,所以由衷地随喜大家有这种发心。本来还想着说,坐在这个正趣堂,面对着海上的众生多讲。那还是我们人世界为本,所以今天也很高兴跟大家在一起,来一起学习这个甚深妙法。

其实我们来听法,是一件特大的好事儿。这个并不是说我在这里,好像说咱们坐在一起,说点儿好听的,找一个共同语言,乃至说唠唠叨叨,在这儿叨扰大家。听闻佛法,我们都是生生世世这么过来,积攒到这辈子。所以每当我们,你要听一遍,就从心地上走一遍,也就是我们说的从自己的阿赖耶识里边过一遍。虽然现在好像有的说还达不到,用不着,起不来。特别像我们讲到的《观经四帖疏》,要告诉大家,这是从心地上通透了以后才能达到的这种安心顶点,安心起行法。

这个《观经四帖疏》讲的内容,我们听下去的话好像,因为我们前面也学习了《弥陀要解》,有可能会觉得很土,怎么这么实在。但是我要告诉诸位,你的心力越提升上来,跟这个净土一门,也就是跟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越相应,你会觉得说,你觉得越来越近,反而会觉得它越来越广,越来越高远,这是对的。

这个法一般的人是接不着的。我们发心供养这么一遍,为什么呢?就是说,哪怕我们在里边熏习一遍,你听进去了,虽然暂时这个说心地也罢,愿行也罢,境界也罢,到不了这里。但是大家想想我们有时候的悟性是怎么来的?怎么在某种情况下,一言对机,触景生情,突然会觉得法喜充满,这是怎么来的?就是过去世听法听来的,甚至你根本当时也没听懂,就这么过了一遍,懵懵懂懂跟着法师大德走了一遍而已。打个比方,就跟买电器一样,现在有的很多功能,比如说手机,这么多功能,你暂时你不会弄,弄不上,但是你先让它在这儿。

因为它这个科技一直在翻新,如果你的心慢慢地也提高,就是这个技术你掌握了以后,你再把这个手机的功能拿在手上,那这个用处就是说,等于说方便所在,它提供的作用,种种的功能,你会得心应手。我们听法也是这样,你先听进去,不懂也不要紧,等你的见地,行持,福慧增长起来的时候,它会出来应你的机,知道吧。你的感悟,你的觉受,等到那个层面的时候,它又是一番风景,全凭我们现在能够听进去。如果你熏不进去,没有这个法,那么你机缘现前的时候,你也没办法相应。所以大家莫要疲厌,或者小瞧这个闻法功德,这是我们提前说一下。

我们讲到这个《观经四帖疏》,今天迈入了正题,就看一下为什么叫这么个名字,叫《观经四帖疏》。这是一个略称,就是简称,它的全称叫做《佛说观无量寿经疏》。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经典的讲解。有时候如果说古人对一部经典的讲解,一般把它称之为疏。有的时候随着时代的流淌,后来又读不懂了,那就给它进一步地再进行再注释,就有时候叫做钞。所以有时候大家会看到,比如说讲《弥陀经》还有一部叫《弥陀疏钞》,这是再讲解。这里讲的是给它的一个直接对经典的注释。

观经,就是我们说所注释的经,四帖疏是它能解释的名。为什么简称呢?就像你看智者大师是天台宗,他也讲《法华经》讲得非常出名,但是他讲《法华经》,讲到《妙法莲华经文句》的时候就叫《法华文句》,讲《妙法莲华经》这个玄义的时候叫《法华玄义》,也是简称,一样的道理。

为什么说从这个内容上分了四帖疏?它分了四个版块。其实我们发心给大家学的,最最重要的反而是第一个版块,叫玄义分。这个法本,你就翻开第一页过了,第二页就是目录,目录上面讲到第一个玄义分,第一卷。玄义分是讲什么呢?就是讲《观无量寿经》的宗旨。里边一些内容,当时对这部经典的误解,历史上曾出现怎样的误判,善导大师把它拨云见日,力挽狂澜地,所谓的我们上一讲的楷定疏的内容就体现在玄义分里面最多。

第二个叫做序分义,就是讲它的《观经》里边的序文,为什么讲这部经典,怎样的缘起。后边两个版块,一个叫定善义,一个叫散善义。这是怎么来的呢?因为在《观无量寿经》里边讲到十六种观法,就是我们现在修行的法门。一会儿让你观这个落日,一会儿让你观这个水,一会儿观琉璃地等等,到十三观的时候是一个分水岭。为什么呢?因为前十二观都是一般的凡夫心力很难到达。你看我们现在的心力,所感的我后面就这么一尊佛像,这也是个阿弥陀佛的形象,比人还小。一般我们现在凡夫的心力,能够观到一丈六的一个金身就算不错了。你说观西方三圣遍满虚空,说他说莲花叶上面的一个叶子就不知道有多少脉络,像天画一样,你的心力根本达不到。

所以大家要知道《观无量寿经》也不是光给人道讲的,人道里边其实到这个时代,最适合的就是观第十三观,就是叫劣应身,跟我们人身高差不多,观这样的阿弥陀佛。但是前面的这十三个都属于要修定力,你有定功了,才能观得出来。你比如说我们就讲到说,里面有一个内容叫开眼闭眼。大家尝试一下,你这会儿忆念设想阿弥陀佛,把他的形象想一遍,眼睛开合的时候会不会受干扰?他里面的要求达到标准是开眼闭眼如如不动。

就跟我们念阿弥陀佛,持名念佛的时候,不管是有人叫唤,有人干扰,在动在静,你都能名号不断,相续起来,是一个道理。所以这叫定善义。后面第四个版块其实比较重要反而,为什么呢?它叫散善义,就解释的最后三观九品,九品往生。那里边种种的就讲到说,你再怎么不济,再怎么修行差,甚至你什么坏事都做绝,依然还有往生极乐世界的机会。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法。这四个版块合在一起,称之为四帖疏。这我们做一个内容上的讲解。

我们今天开始从第四页讲起,翻到第四页,玄义分。我们今天来看玄义分,第一个部分。什么叫做“玄”呢?我们都讲到佛法里边讲到说“谈玄说妙”,“玄”就是什么呢?就是先给你把它挂在前面,让你有所总体的了知和把握,这是玄的第一个意思。玄嘛,就像我们说悬在前边,有点儿谐音。那么这个玄义的“玄”的正解是什么呢,是幽远深妙的意思。

就是一般情况下,一般乱的这种平常心,一般在红尘滚滚里边,你根本达不到。你必须来听,好好地坐下来听,认认真真地思惟,然后不断地参悟,还要相续他提供出来的这个行持,你要去实践,那么慢慢慢慢你才能达到这个既幽又远,很深,微妙的意思,这就叫玄义分。所以大家要知道,先谈经文的大概的宗旨就是从玄义分讲起来。我们说到说: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就是你看这个经典,倒是也看得懂,也字认得,但是你看来看去,有些东西你就是看不出来,你只能看出来你看出来的,你看不出来的,需要另外的人看出来的,给你讲,那么相互,这就叫互作增上,叫闻思修。

所以我们讲佛法,大家来听闻,要解,也是有讲究的。你首先第一个你要有正解,不是要偏解。什么叫正解呢?就是佛讲的一切法,说这部经典,说这法的本意是让你断恶修善,求解脱,成佛道。一定不能失去了这个中轴,正脉。所以说你只有听到了正解,不要产生偏解了以后,你才能正得这个利益,就是能不偏不倚,正正好得到这个法的利益,能够得这个正利益。就是正是佛想让你听明白的,往这儿会的这个利益,你要善会佛意,这叫做正解。另外还有一个解叫做适解,就是适合的适,不是过解。大家听明白,适解和过解不一样。适合的适是什么?就正正好。我们有时候讲到说过犹不及,为什么这么说?你听对了,听适合了,你就把佛讲的这部经典的原意,能够怎么说呢?就正中下怀,把它的利益调到最大化,能够得这个殊胜的力用。

所以为什么叫善解佛意,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部经典能于此方国土里边的我们这些众生,能够得什么法,得什么利益,你要听得正正好刚刚好,不能少,也不要多。少了,你没有领解佛的意思,多了,就把你凡夫的心给劈头盖脸盖上去,把佛的本意给什么呀?给歪曲掉,给复杂化,或者走偏。第三个,这是我们讲净土法门比较重要的,就是定解,不是要不定解。什么叫定解呢?就是我们念《弥陀经》的时候,大家一定会念到说,哎呀,说在极乐世界,水鸟树林,鹦鹉舍利,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欲令法音宣流,其音演畅五根五力。听过这个法,这句话。什么叫做五根五力?第一个,给你信根。就是听了这个法,我就笃定了,相信了,就这么办,这要信根要扎下去。

有了信根,你还经不起别人的忽悠,知道吧,这一风吹,那一动荡,你就走了,歪了,不依这个法了。所以第二个叫增长信力,这叫做定解。决定深信,决定要往生,相信我一定能得生而念佛。这叫做定解,非不定解。第四个,什么叫做玄义的讲解,我们讲到深解这个玄义,就是叫巧解,而不是拙解,笨拙的拙,拙劣的拙。就是说我们来学习,当然我们需要一些知识性的了解,要不然你云里雾里,有的坐在这儿,根本就听不懂,这是说什么呢?从来没有在这里面泡过。但是你知道了,还不能够只仅仅只有匠气的这种贯文,或者这种宣科,大家一定要从信仰,从这个纯正的信仰,仰信佛菩萨的这个功德,从自己的心地修证的体悟中和感应里边,才能跟有缘的大家,去分享这个微妙的见解法义。所以要巧解,不要拙解。

现在好多时候,其实我们看经书,或者学习论典,看上去好像还弄得进来出去很自如,实际上他很拙,没有这个巧。我今天告诉大家,怎么能达到最巧呢?就是相信,这是最直接的一条路。所以说,这个就是玄义的意思。你看,智者大师修的法华三昧,所以才讲《法华玄义》,我们善导大师他是证得了念佛三昧,所以才借《观无量寿经》的这个开示,注释了一部叫做《观无量寿经疏》,观经的玄义在一开始就讲,是这么个意思,叫做玄义。

那好,诸位,我们大家先来关注一下,其实今天头几句,其实也比较重要。可能读的时候都读过。你看,第一句黑体字就九个字,叫“先劝大众发愿归三宝”。就是劝大家,你看这个“劝”字是什么意思?又力,再加点儿力,再把自己的烦恼洗一洗,不清净的心洗一洗。再往这个三宝上靠拢,再往上面依托,全身心的皈依,就这个意思。所以要先劝,我们就听明白了。为什么这么大部头的一部论典,都还要开始先劝?说实在的,善导大师在这里先调动大众发心皈依三宝。我们现在在汉传佛教到这个时代,学习,特别是学习论典,有些东西是流失的。到后来的时代中,你看我们现在学习的这些比较著名的论典,一般刚开始基本上就是一封序了。大家看到,就是这个作者,这个大祖师爷,他先写一封序,固然说序里面也提出来一种他的发心,对大家的劝诫,想让大家开示到这个法门的殊胜,功德,得到真实的利益。

但是真正的古印度的论典,特别是刚刚翻译到咱们东土的论典里面,其实一开始的标准模式,都是先要念这个《归敬颂》。大家有了解到,比如说,在中国的论典里面,最著名翻译过来的《大乘起信论》,这个有的知道,有的听也没听过,一开始就是《归敬颂》。甚至佛法整个论典里面最根本的核心大论,比如说《中论》,《中论》是讲般若智慧的,讲空性的,但是他开始还是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念的是《归敬颂》。现在我们有时候就没有了,只能见到一篇序文,这就是一种演变,演变就没有这个宗教仪式感。所以,你看在唐朝的时候,善导大师作疏,还是给大家说,先要劝大家大众发愿归三宝,而有这么一大篇的偈颂。

我们从中看,不管说在僧在俗,出家久近,学佛长短,皈依是学佛的初门,也是久修深证者的印证。大家要知道,就是个皈依法。刚刚学佛的行者,刚刚才迈入佛法,啥都不懂,进来看,看你皈依进到佛门,就看你是不是明白了皈依法。现在好多时候不明白皈依法。我偶尔有时到那边放生去了,有过来也打个闲岔的,说耍逗趣的,开点儿戏论,他说我也要皈依佛门,但是我还要吃肉。因为我们不是正在放生嘛。他就不明白,皈依了,可以吃肉。我常说到,不要杀人放火就可以皈依,杀人放火了,后悔了,也能皈依,这就叫皈依法。

不知道嘛。很多人一听到皈依,吓也吓死了,说从此以后什么也不能干了。就有人问过我说,皈依了以后说,那不行,他还想成家。你说我们现在对皈依法就不明了,三皈三结,什么叫皈依呀?皈依佛,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不皈依外道邪众,就具足了。标准的一个正经八百的三皈佛弟子。刚刚开始都上不了道。

我们今天在座的,可能在直播里面听的都是号称说老修行了,当之无愧的三宝弟子。可是大家扪心一问,我们的皈依法有没有到位。我自己一说到这个,我都心虚的不行。为什么,比如说,我们对佛法的信心不够,心存疑虑,力度不纯,没有佛弟子的人生观,下意识地就体现这个皈依的人生观,没有。皈依还没有依上。比如说学佛多年了,到了一个大坎中,修行的境界,或者说障碍逆缘出来了,为什么迈不过去呢?真的就是迈不过去。为什么?就忘了说仰仗三宝的威德,勤求加被,没有这回说的。你是三宝弟子,你这会儿不用他用谁呢?

所以说佛菩萨的加被,佛的加被,才能给自己信力行力。法功德的加被,大家看,坐在我们这个法堂里面,我们白天在这就吃饭就叫斋堂,现在我们讲法就叫法堂,这不一样的。对无上法宝所尊。那么对善知识的这种教导,速速地心地上去相应,起行,而不是看他怎么样,觉得他不咋地。

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常说的皈命顶礼,就是让你体现信仰,但是往往我们信仰的,还是信自己居多,信自己的聪明,信自己的心计,信自己的手段。那三宝呢?所以看我们现在,为什么在我们的法缘中,这个大家人人都有份,共业嘛。为什么呈现出如此多的舍本逐末的现象,为什么?根本的原因就是皈依法没有到位,乱象频生,附会混同嘛。所以大家要知道,佛法僧,如果我们在这样的俗情中,你不断地去起身迎合,你还指望在紧急关头你能顶得住?这种大因缘大时代能住持正法?你能靠得上?能皈依?我不相信。所以,善导大师为什么在这里又劝,叫说“先劝大众发愿归三宝”。

我们今天索性也正好讲到《观经四帖疏》,把这个皈依三宝再捋一遍。三宝是人天眼目,这是真实不虚的,长夜明灯。你如果想起信,想修行,想超凡入圣,没有三宝,你根本没门。大家一定要记住。一定是先从归敬三宝开始。特别是包括我们今天,这也算是要演这个正法呀。这满满当当,对面这海上的众生多着呢,我就观想,要演这个正法,但是浊世来讲,障太多了,我们先要劝大家,所有的今天的众生法会,一定要先归敬三宝。归敬三宝,这么起一念,要归敬三宝。三宝有住持三宝,什么叫住持三宝?还有化相三宝,还有理体三宝。

实际上最殊胜的,当然我们常讲到的理体三宝。理体三宝,法师们接触的多,可能居士们未必能够听得懂。什么叫做理体三宝呢?就是佛的法身是周遍的,他不是有形有相这么一个拟人的角色而已了。当然,拟人成这么一个角色也是法身的一部分。所有的山河大地,万古星辰,尽虚空遍法界,这是佛的法身,这叫佛宝。那么,这个法身本身就是法,本身就是法,就是真如实相,就是真理,唯一的真理就是这个,这就叫做法宝。

所有的修行者,你比如说僧证阿罗汉,证什么?就证这个空性。诸佛菩萨证什么?证中道实相,就证这个法,见这个法身,这就叫僧。所以理体三宝,有时候我们也叫做一体三宝,他是这么个意思。就是真理只有一条,无二无别。我们也是真理中的一份子,只是现在认不清自己。

我们现在见到的,多是化相三宝和住持三宝。化相三宝就是当时释迦牟尼佛慈悲不舍,到咱们这个世界示现了。我们现在能听这一点儿法,全凭他老人家来,他不来,我们不知道。他成道了以后,不断地弘宗演教,以法宝开始说法,这就叫做法宝。当时我们每部经典里面,那么多的罗汉弟子跟着他,走哪跟哪,那就叫做僧宝。这就叫化相三宝,当时在这个娑婆世界起了个头。化相三宝,化现一种相,在这个人世间流传。可是理体三宝,我们现在也没证到,也搞不清楚,说实在的搞不清楚。化相三宝,也越来越远了。

现在告诉大家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住持三宝。住持三宝,我告诉大家排名是怎么排的呢?佛在最后,法在中间,僧在第一名。特别是在座的居士同修,为什么呢?因为佛宝,现在我们看见的只有,你看就这张佛像,只能看见他了。舍利,去礼拜,这就叫佛宝,住持的,还在世的。法宝呢,我现在拿的论典,大家人手一本,这也算法宝。但是这个佛宝由谁来每天供着,我们大殿的香灯师父每天都去上香,师父们都去做功课,礼拜,由僧来供,由僧来显,法宝由僧来传。

所以,所有现在的佛之道法,只有用出家人来弘,就叫住持僧宝,最重要,排名第一。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个三宝的功德真实不虚的。特别是到我们末法时期,住持三宝是最尊、最贵的。你们不要以为说,我知道普陀山有一个“佛灵僧不灵”。其实,可能大家把“佛灵僧不灵”的法也给误会错了。

跟大家说一句实话,为什么说三宝在末法时期,就是我们已经滑落到这个时代了,也不可能鸡蛋里面挑骨头。为什么?因为好多指标都下降了。这个倒不是说给好像出家人,或者说抱怨三宝,因为我们作为学佛弟子,特别是在家皈依三宝的同修们,这直接也跟我们的业果是有关的。就是大家共同,我们也是这个因缘中招感了这么一个情景,《安乐集》里面讲到说,能够五戒十善持的人都太少太少了,就这么个时代。所以大家要知道,末法时期什么叫三宝?哪怕只有一个名字比丘,就是世间真实的三宝。除此之外更找不着福田给你种,就是没地儿培福去了,大家知道嘛。那我等一下就讲到名字比丘,你们都觉得说,这太受不了了。

什么叫做名字比丘呢?就是持戒都持不全,就是只穿了个衣服看上去像,就从这号人里边去求福求慧求佛法。听起来讲得这么决断,为什么说除此之外不能更觅福田呢?因为在末法中,假如果就给打个比方,说真正有持戒者,当然有。可是如果你把持戒者真正这样出现,以一个持戒清净圆满者的,他都没法在咱们世界待的,知道吗?太染污了嘛。就跟我们现在说,到菜市场里边说买几条鱼,我去了一下,还有老母鸡,甚至是有的人好吃这个那个,泥鳅呀黄鳝呀都有。你说今天在菜市场说卖老虎,没人相信,知道吧。为什么?谁相信有这么回事,菜市场里有老虎,大家都受不了了,知道吧。因为我们现在共业所感的菜市场里边,就只能买点黄鳝、买点泥鳅,买几个鸡,买几条鱼。所以鸡鸭鱼肉,就算我们的真正能吃饱的东西了,有老虎也只能在这儿当猫看。

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个说法,好像容易说,你是不是给和尚找借口呀,不好好修行,破戒,犯斋,好像。不是的,给大家讲,这里不是说给出家人找冠冕的借口,这是佛早就观到末法的情状,亲口留的余地,告诉大家,亲口留的余地。在《大集经》里面讲过,《大集经》这是佛说的呀。他说的什么?好比真金,就是黄金为无价宝,在这个世间里。那么如果没有真金者,就是银子,白银为无价宝。没有白银了,鍮石伪宝叫无价宝。什么叫鍮石呢?就是黄铜,或者看上去好像金银的,就像我们现在的那些所谓的贴金,那这也算是金色呀,它是黄金吗?不是呀,这叫伪宝。

好比现在我们有时候不是美其名曰叫做料器吗?叫做什么老琉璃呀等等这些,什么玻璃,实际上就是假的。那么如果连这个伪宝都没有了,怎么办呢?就是铜呀,铁呀,铅呀,锡呀,这些都算是无价宝。就是牛没有了,就驴也当宝了,用毛驴吧,反正也能够拉磨。所以他就讲到,如是,说一切世间佛宝是无价的,佛在世的时候,佛是无价的。那么没有佛宝了,就是缘觉和罗汉,就是二乘人是无价的宝,辟支佛和罗汉是无价的宝。

如果没有这样的圣人为宝了,能够有点定力的凡夫是无上宝。大家想想,我们现在能见到有定力的凡夫吗?没有了,怎么办呢?如果没有定力的凡夫了,就以持戒的人就为无上宝。如果持戒也没有办法,就以污戒的比丘,就是持戒没持全,偶尔的犯了一回,破了一次,那么这就叫无上宝。连污戒的比丘都没有了,怎么办呢?说头发剃了,身上穿了个袈裟,一看,名字比丘为无上宝。这叫三宝。

所以其实我们现在在末法时期,还算末法中的前期,那我们还能够见到表法,表树法幢,修清净行的这样的一种比丘。虽然也有假冒,这个怎么说呢,外面游荡的骗子呀什么的,但是还是有这样的对比性,这是我们的福报,大家要知道。实际上你说真的假的也没法定。一念真,一念假,念念之间而已了。所以说,有这样的比丘为无上宝,就能把九十六种外道,给他降伏了,有名字比丘就可以。为什么,他就可以受世间供养,为世间福田,能示给大家因果、轮回、佛法。如果有人能够护持成就这样的名字比丘,这个人修行的速度会很快。所以跟大家讲讲,这就叫我们说“先劝大众发愿归三宝”,到现在的三宝。

那当然我们也要回到我们今天的这个法上来,我们具体内容的本位上来,也就是说,从善导大师的法本来看,前面讲的皈依三宝,叫做入门,叫入门。大家都知道,如果我们修净土的,也就是下面开始讲的皈依呢,是你要依止净土法门,开始要入道了,不是入门了,才这么说的,进行一个发挥,提升。那大家要听明白。就是说从修净土,善导大师讲《观经四贴疏》来讲,虽然佛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就法而言,我们现在是就净土的这一法、一门而言,怎么来体现这个深度的皈依。

因为我们现在在专讲净土,只在赞净土,提炼。为什么?因为法界广大,那我们心力太微小了嘛,那只能说我们现在先跟着祖师爷的步履,近水楼台从中先得月。来这么一个皈依三宝的背景下,轮廓下,来更为专精地来皈依三宝。怎么皈依啊?告诉诸位,佛、法、僧三宝。我们修净土的行者,皈依佛宝皈依谁?两土世尊。释迦牟尼佛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阿弥陀佛说,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

六方佛说,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就皈依两土世尊、六方诸佛就够了。这就是皈依的佛宝,我们今天讲这个法的现前佛宝。皈依法皈依什么呢?皈依净土的根本经典、论著,三经一论,五经一论,信愿行三资粮。皈依僧皈依什么呢?皈依历代净土的祖师,和净土圣贤录,就是成功已经往生了的行者。这是我们修这个法里边,要皈依的佛、法、僧。大家要把它提炼清楚。如果说再进一步,再进一步说,专修,皈依佛就只皈依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皈依法只皈依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度众生。皈依僧就皈依诸上善人,就是想着去极乐世界跟诸上善人待在一起。

娑婆世界没有最苦,只有更苦,善导大师叫“魔乡不可留”。就不断地提炼,你要提炼提炼到心相应到什么程度呢,相应到皈依佛皈依谁呢,阿弥陀佛在他方接引,去极乐讲法的本座也不管了,只皈依临终授手接引的那一尊,这叫皈依佛宝,专而又专。皈依法皈依什么呢,只皈依四十八愿,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前一条记住就忘了后一条了,后面的记住了,前面的也不知道了。那就把核心提出来,只皈依第十八愿,正愿眼心,四十八愿之核心眼目:设我得佛,若有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如果佛说的不能兑现,那么三世诸佛就是妄语,那我们学佛有何意义呢?你亲口说了,说:若有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你说的呀,那我就只能相信你说的,怪你说的呀。你说了我就得信,我信了你就得应。所以这叫皈依法,就皈依十八愿,核心眼目。皈依僧皈依谁呢,皈依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观音甘露洒吾头,势至金台安我足。这就是我们今天发愿归敬三宝,这就是净土行者里边,当然我再强调一下,不要又说以法谤法,反对前面那种皈依三宝,那个叫入门,我们今天讲入道。

你把这个核心的佛法僧,临终接引佛,第十八愿,观音西方三圣僧能够皈依好,我告诉大家,就大事已办,就大事已办。

当然你能够皈依得住皈依不住,也是要有前助和后助力的。就是说没往生之前,你也要有点助力,对于往生之后你也要生点向往,你才能把中间的这个核心佛法僧能皈依得住。你比如说,我们现在虽然还没有往生之前,那我们皈依什么呢,皈依佛,皈依什么,皈依说阿弥陀佛的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正在说法,皈依这个佛。我们皈依法,皈依什么法呢,皈依“死”法,没往生之前一定要皈依“死”法。为什么?印祖说了,修道的人,不忘这个“死”字的,道业自成。念念要皈依这个“死”。皈依僧皈依什么呢,就皈依众生生者皆是莲花化生,就皈依莲花化生。这就叫前期助力。

后期这个牵引,后皈依什么,皈依佛,你要向往,皈依佛皈依什么,哎呀,皈依极乐世界皆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就皈依这个变化所作。这就叫佛。你皈依法,皈依什么法呢,自然念佛、念法、念僧,就这么修。你皈依僧,铁定了一生补处,这也是皈依了。所以大家要知道,能够锁定这样的皈依,你能把净土的修法,推至放大到这个层面,那么我们才这里讲到的说,带着净土的发心,透过皈依三宝的功德,那么把自己的心调到究竟大方便,显究竟这个往生之法上。千方百计地调,这才能入道。好,那我们再看看下面几句,这是叫“先劝大众发愿归三宝”。啰嗦了这么多。

下面叫:“道俗时众等,各发无上心,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欣。共发金刚志,横超断四流,愿入弥陀界,归依合掌礼。”这两个偈颂呢,大家看到了,实际就是给定调。就是说皈依的这个根本法,皈依所对的这个根本境,你看这里讲到的说,愿入弥陀界。

那我们前面讲的想必还没有理解错,它是这么一个皈依。那大家看,总的来看,刚才我们读的这两个偈颂呀,是属于发愿,前期的发愿。后面的十二个偈颂,一直到第五页的这些,五个字五个字的这个,那么这属于正归敬三宝。其实归敬三宝里边呢,前七个偈颂也是归敬序,就是主要针对归敬的内容。后五个偈颂是发起序,就是说我为什么要造这部论典,皈依完了以后,再讲我为什么要造这个论典。总而言之,这就叫正明发愿归三宝。

什么叫道和俗呢?在坐的居士同修知道什么叫道和俗吗?什么是道和俗?你们听过咱们跟师父们一起统称叫四众弟子,这个话听过吗?有时候佛门里边又讲叫七众弟子。出家修道者就称之为道,出家有五众:男众,女众。男女众里边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还有一个式叉摩那,这五个呢都算是出家众,在古印度也是这样的,所以叫出家五众。在家二众,就是在座的男居士和女居士,叫优婆塞,优婆夷。你们不是皈依了三宝受五戒以后就叫优婆塞,优婆夷,就近事男女嘛。咱们合起来,我们都叫,大家不要忘了咱们都是佛弟子,同在解脱路上,把手同行的。道友也是一个称谓,同修也是一个称谓,那么我们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莲友也是一个称谓。

所以这里叫“道俗”,就是指的在家出家,合起来四众七众弟子。那当然我们也知道,这个道和俗呀,不是咱们通常说还有道教,还有什么其他的宗教,这个“道”是讲的佛中道实相的道,就修这个道的。如果你离开这个道,就属于外道。这个“俗”,不是指的完全不了解佛法什么的这些凡夫俗子,是指的受了三皈,甚至五戒,已经皈依了的佛的俗家弟子、外护弟子。这叫做“道俗”,这里讲的这些。

后面的叫“时众等”,才是指的歪打正着,刚好来了,正好在这个法会里边。所以大家要看到,净土的微妙就在这里,能化的主,就是佛要讲这个法,这个善导大师要注这个法,弘扬这个法的时候,刚好有人遇上这个法。有的遇上了他很明白,有的遇上根本就没明白,稀里糊涂今天坐在这就听了,这也叫做“时众等”。什么叫时众,就是正好碰上他来了。就像我们去普济寺,正好师父们在唱诵梵呗,哇,你一听听得特别相应,跟观音菩萨亲临来了一样,就泪如雨下。这个就是你正好碰上了,善根显发了。他这里讲的这个情形也是这样的。而且这个“时众等”,不仅仅是当时善导大师所在的时代,我们现在,咱们坐在这也算在时众等的这些时众里边。

因为这个佛的教法,善导大师注释的这个遗教呀,流布到咱们此时此刻,我们在这个时间段里边,所以叫“时众等”。那大家要参究一下,这一句话也很微妙,为什么叫“时众等”?正好说明什么,净土法门它就是这么个特色。你看佛讲的时候,也是这么一个特色。韦提希或者说缘起中请法的时候,也是这么一个特色。法藏比丘当时要作阿弥陀佛的时候,也是这么一个特色。什么特色呢?就是说他不想自己修行。你知道吗,他在这里就讲到,他不在自己修行断了多少烦恼、证了多少实相上论,他不在这个上面论,他就看你能不能碰得上这个法,能不能承担这个法,弥陀救度的法。

所以我们一直说,不在断惑多少,而在遇缘大小。你正好混到这堆人里边来了,你就得度了,就这么个法。所以叫“道俗时众等”,它有这样的内涵在里边,那我们了解一下。

“各发无上心”,要发心啊。这里的无上心就是菩提心,这三个字多少人会讲,可是怎么也摸不到它的热度,滚烫不起来,难呀。你说我们现在修法,不要说胜义的菩提心了,凡夫俗子的菩提心都发不起来,甚至连一颗善良的心都难以保持。省庵法师在讲到《劝发菩提心文》就讲到说: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你心不发你入不了道呀。

大家在座的,你回想一下这个入道得有多难,自己好不容易才摸着这个道,说要这么办,说这辈子要往生。那多少人活在人世间根本就起不了这一念,连半念都起不了,越活越离得越远嘛。所以说:“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立了愿了众生可度,心发了佛道堪成。你不发这个心,经尘劫还在轮回,纵然修点行也是徒劳的。为什么?下辈子换点福报,下下辈子又耗光了,就这样。

不断地就跟我们赚钱一样,买来了花掉,花完了再赚,就是这样。所以这里讲的无上心就是菩提心。但是菩提心一般我们都讲到说,凭着自力勇猛菩萨的这种根性,在苦海中,在这个三界火宅内度化众生,这不是才叫无上道心嘛,对吧。这种道心罗汉他都不敢发,发不起来呀。众生无边誓愿度呀,世世常行无上道呀。但是大家要知道这个叫做圣道门,因为他的根性比较强烈,他厉害,他能发得起来心。大家尝试一下,你自己想想,想一会儿,想都不敢这么想,累得受不了知道吧,发不起来嘛。

所以现在我们修的是净土门的菩提心,就是因为我们心弱,这是事实。我们自己的心弱,阿弥陀佛的心强大的这种力量才能注入进来,所以这里是有差别相的。为什么他说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这里一般念愿生西方净土中。他说世世常行无上道,我们说,哎呀,于一刹那离五浊。这不是两码事啊。切莫认为说前者厉害,后者就窝囊,他是有手段的,我先打不过了,我先躲,躲到哪里,去极乐世界去练,然后再来。所以大家要知道,圣道门当然也是发菩提心,他是什么呢?他属于自力修行,所以他的这个菩提心,各发无上心的差别相在哪里?圣道门凭自己修行的人,是在秽土中发愿,对的,就在娑婆世界发愿。但是他在秽土中起行,还是在这儿修,这属于圣道门的修法,所以叫难行。

我们这个菩提心是怎么发的呢?也是在秽土中发愿,就在娑婆世界发愿,但是将来在什么,在净土中起行,而是先要往生,所以叫易行。这叫无上心。现在我们都是有上心,几乎。有上心就是人天之心,想求点回报之心。真正的无上心的话,至少要出离心圆满才算及格,成佛心发起来了算满分,真的想成佛。所以说各个而发,一人一发,大家一起发,不离现前,大家心都是一个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就是佛国净土之因。

也就是极乐世界为什么皆是清一色的童男子相,皆同时具足六种神通等等,全从菩提心发心而来。所以不要觉得说自己现在发不起,尽量发,尽量一定要发。你现在发起来了,虽然兑现不了,你将来就知道这个好处是如此之大。

那为什么说难发呢?因为,后一句紧接而来,“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欣。”大家知道为什么生死难厌,这是实况,真情实景。我们现在觉得生死就是自己活着好像这辈子我离不开,确实生死难厌。我们剖析一下大家就知道,我们确实一个凡夫在三界中轮回的人他有苦衷,不得已的苦衷,他没办法,吃不消。生死有两种,一种叫分段生死,一种叫变易生死。这个听起来比较专业。

什么叫变易生死?我们先把高的给大家讲一下。变易生死就是你已经跳出三界了,了生脱死了,还没成佛的这段时间,罗汉菩萨受的就叫变易生死。变易生死是什么样的?是精神上的一种心念的生灭,就是有前念后念的相续。所以大家要知道,都了了生死了,还为什么说生死甚难厌呢?就是厌不出来,成不了佛呢?因为变易生死一般修到这地步不想出来,都是圣人了。大家知道罗汉为什么住在空性中,他觉得自己修行已经修到头了,就住在这种我们讲过的说叫方便有余土里边,他不想出来。这才叫生死甚难厌,他变易生死他不想出来。

为什么,因为随着菩萨越往后高,越往高修越费时间,就说明越难修呀。越难修的话,他已经觉得自己已经很了不起了,不要受轮回了,没有这个苦楚了,他就想当菩萨就好了嘛,为什么要成佛呢?所以越往后修越慢,越费的时间多,三大阿僧祇劫呀,从八地到佛就用了三分之一,前面的用了三分之二。所以你看为什么像这个天台宗讲到一个六即佛里边,已经修到分证即佛,就是到了第五步了,就差第六步到了,还说什么呢,“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就是月亮还没看清楚,还是朦朦胧胧,好像有一层雾给罩着,乌云遮住了。

直到说究竟了以后才说,哎呀,从来真是妄,今天妄归真。原来都以为是妄想,今天原来本来就是佛。这个时候才算是什么呀,彻底出了生死了,变易生死也出了。所以第一点大家要知道,变易生死就是不想出,他不是不出,他觉得不想出,连想出的那个念都很难生起来,这个非常难,比我们分段生死更难。

可是分段生死对我们来讲已经难成这样,为什么?没有能力出,不能出呀,出不去嘛。六道里边轮回不息,你没有能力拔出根本业缘。《地藏经》里边讲到的,说菩萨于百千劫救拔如是众生早令解脱,但是这些人呢,一会儿堕大地狱,一会儿堕饿鬼,为什么?然后菩萨还以方便力拔除根本业缘,让他遣悟宿世之事。可是这些人呢还是没办法,一会进来一会又出去,把他弄出来了又进去了,旋出旋入。劳斯菩萨,久经劫数,而作度脱。还没有办法。为什么?不能,出不来啊。

就跟那掉到水里面的人,你一根绳子拉给他,拽着拽不上来,棍子拉给他拽着拽着,好容易差不多了,噌地又滑下去了。我们就好像医生跟病人一样,佛要给我们打针吃药,佛菩萨,自己碰都不让医生碰,疼。这个大家都是凡夫,我自己也最有体悟了。这就叫做什么,一个是不想出,一个是不能出。从这个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来看,分段生死没能力出,想不起来出,不想出。变易生死就觉得不错了,不想出了。分段生死是出不去。

就光从分段生死来讲,大家要体悟为什么说“生死甚难厌”,讲这些话不是白说的,就是你要仔仔细细认真勘查自己的心,有没有被困在这些窠臼里边。你比如说我们说变易生死离得太远了,那都是圣人的事,我们就光说分段生死,也是一个不想出,一个不能出。为什么不想出呢?虚生浪死,认他乡作故乡。所以你看一进这个道场里边都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都是说你要出要出,三界火宅。可是问题是什么呢,没有愿望出呀,不想出,觉得还美滋滋的不错。

“有海无边际,世间多忧苦”,可是他有因就有果,他在这儿因果牵着他,不想出呀,活得挺滋润的。修行修得稍微涉及一点真正的出离就受不了。第二个,没有能力出,为什么?好了,既然说,已经说不想再苦海无边了,那想回头了,修道之人,为什么,又出不来?这是很苦的,更苦的,为什么,就错认消息。我们现在就是说一般的修行,甚至俗人就不讲,就光说道人,已经要了生脱死,死心塌地已经踏上修行之路了,但是他求取法上的舒服,俗话这么说。

你比如说落入到四禅八定的凡夫定。大家要知道,不要说生在人道了,就生在上面天道,什么色界无色界那些天,还都在凡夫,他一定会还要生死的,还要掉下来的。有天人死的时候又要下来做猪,他自己看见了,最后去找释迦牟尼佛,皈依了三宝了,才免除了这个果报。所以说你只要有一点点刻意修道的心,你就一定是出不了生死,知道吧。你有觉有观,那你还在轮回中。可是一般我们来讲了,我说这个词儿,这也可能只有说用功夫深的师父们,或者说老禅和子们,禅堂里边坐了多少了,或者念佛念得得力的人,才能够听得出来感觉,要不然说有觉有观,你搞不清楚说什么呢。

到这地步他出不去,为什么,他既然刻意修道,刻意修道啊,那就说明什么,既然他认为解脱是真的,那一定六道还是真的,他出不去。就把这个执着又粘在法上了,道上了,不是无功用行。所以禅宗里面讲到什么“贴身布衫”呀,什么透不过去呀,楞严经里面讲到说,“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是个什么状态呢?就是你坐在那儿,以为已经境界生得不得了了,什么感应,什么出现,什么从来没到过的状况,心里一喜,一有感觉,一觉得自己还不错,别人没到这儿,完蛋了。

这就叫做什么呀,不能出,你出不来呀,又把你套住了。以为一念不生就是道,实际上只不过是在享受功夫,还是第六意识的境界,以为就是佛法。所以你看还是这两个遭遇,不修行的不想出,想修行的不能出。你真正体悟这些你才说,你不把心靠到阿弥陀佛上,这辈子根本没有办法了,生死甚难厌,是你没有能力厌。大家不要轻而易举地听成说,诶呦,我发不出来一个了生脱死的心。发了都没门。告诉大家,你要知道这种生死的厉害,太厉害了,无量劫来的积累。所以说厌离生死、欣求无为是学佛法的大纲,所谓的菩提心就是厌生死欣佛法。所以这里讲到说“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欣”。不外乎说一个难字。

那今天我们就先把这一个偈颂讲完吧,也算热身一下,一个半小时一晃而过。

好,下面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随喜各位的闻法功德。

阿弥陀佛。

0:00 / 0:00
观经四帖疏1
观经四帖疏2
观经四帖疏3
观经四帖疏4
观经四帖疏5
观经四帖疏6
观经四帖疏7
观经四帖疏8
观经四帖疏9
观经四帖疏10
观经四帖疏11
观经四帖疏12
观经四帖疏13
观经四帖疏14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净土法门 老少皆宜

少年莫道尚青春,生死无常不贷人。 花正开时逢骤雨,索...

往生咒源自何处,有何功用

问: 往生咒源自何处,有何功用? 大安法师答: 往生咒...

大安法师:念佛可消业障,为什么高僧大德还会有病

问: 念佛修行可消业障,为什么很多菩萨境界的大德法...

短时间的修行就能把无量劫的轮回解决

净土法门下手的方法又极为容易,你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

用此念佛法何愁不成功

念佛须念念在心,我们的念心,对阿弥陀佛的思念要好似...

大船翻沉,靠念佛奇迹般生还

我叫陈兆启,31岁,家住辽宁省庄河市兴达街,在蔬菜批...

静心念佛见弥陀,百岁老人生西方

崔成贵老居士往生纪实 崔成贵老人,一九一六年农历八月...

一念十念可往生,为何还要三万五万

问: 一念、十念可决定往生,为何要一日三万、五万? ...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

观无量寿佛经疏

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印光法师 人生世间,祸福吉...

【注音版】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注音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印光大师校印本)...

孝顺心,是学佛的第一步

无始时来慈我者,诸母若苦我何乐?你想一想,我们无始...

女众出家好还是在家好

问: 女众出家修行好还是在家修行好?出家对家庭有什...

古代禅师们奇特的圆寂方式

如果对生命有了正确的认识,对佛法有了真实的了解,能...

如何克服瞌睡的习气

问: 我整天瞌睡多,上早课都起不来,一天到晚看到床...

【佛教词典】露处不定戒缘起

亦名:后不定戒缘起 含注戒本·二不定法:“佛在舍卫国...

【佛教词典】第一天道

【第一天道】 p0965 此卽初静虑也。大毗婆沙论八十卷十...

问一声汝今何处去,望三思何日君再来

放下,就会自在 若悲心庄严,则为人中天,若人无悲心,...

站在本来就没有的角度来面对人生

依止空正见跟发心,他开始修行了。 第一个,安心如空之...

扫除尘垢感得相貌庄严

记得在佛的公案里边,有位尊者的前生是香灯师,每天打...

不理睬妄念,是对付妄念最好的方法

稍有点修行体验的:妄念来了,很害怕,我一定要把这个...

一切众罪中,杀生最重;诸善行中,护生第一

佛言:世间第一恶行是以杀生为主,兼摄余恶。一切众生...

为何要先修布施才能够持戒

佛陀是什么因缘,一定要我们先布施、然后再持戒、然后...

善知识的八种相

居士要亲近善知识,居士在学习佛法,其目的无非是要求...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我们修净土宗的,如果把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当做阿伽陀...

明海法师京华托钵记:一个人挎着瘦瘦的香袋,从住处走到大街上

(在北京街道托钵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是明海法师几年...

感恩自己的枕边人

有位百合女居士找自在法师开示。自诉多年前年轻青春年...

五欲的事儿少回向,应多回向得智慧

你受的是皈依,如果不修行,不可靠的。你没有慧、没有...

佛弟子应如何看待儒道的思想

问: 弟子熏习道德教育多年,今方闻正宗佛教一年,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