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观经四帖疏

宏海法师  2019/06/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四讲)

好,我们各位闻思讲堂诸位同修,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

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吉祥。今天是我们讲《观经四帖疏》的第四讲。我们也是行什么法就赞什么行吧。听法呢,如果常听,听得能够相应,也可以桶底脱落,也能够净土现前,怕就怕当真,这个功德。所以,如果你相应的话,这也是当下的修行功夫。有时候,我们通常会说,听那么多,说那么多,有什么用,说这个说不如做。实际上,说的时候,听的时候,就是在做。你不来听闻,不来闻思,你也没做。

所以说,其实多听也是多做,因为一切都是心法,这个心一直在相应的。那你看,也随喜诸位,特别是远道而来,来听法的。可能我自己也发了这个愿,我说没人了,反正对着大海,都是龙王老爷带着他的子孙们来听,就可以了。结果这一发愿,还每次噼里啪啦,每次噼里啪啦,一讲法就下雨,下得没完没了,这可能真的是来了。所以说,不管是哪一道,我们现在都在六道。

上一讲,我们讲到这个发愿归敬三宝颂的时候,就讲到说六道三界的众生,由于这个正使,就是烦恼,还有习气,没有尽,所以只能叫做贤,不能称之为圣。大家要知道,就是说这里讲到的这个,第四页这里这一句,“正使尽未尽”,要尽这个正使这个烦恼是很难的。在经典里面讲到,就像隔断四十里的瀑布一样,这么难。断习气的话就更难了。

大家想一想,我们现在几年,不要说几年,就算一辈子吧,一辈子养成的一个习惯,都很难改,一人一个样,你让他改一改。最后修行好的,都是改了自己了。

为什么呢,这就是一个习气。我想一想,有时候出去讲法,到另外的地方,或者远一点,出国的话,你说我们养成的一个作息时间表,一个时差你想倒过来,就整整的一个星期,还难受得不行。你想一想说,一生一世,何况累生累世形成的这个种子,这个现行,它的合作,你想把它掰过来,真的有时候觉得就跟那个凌迟一样,这就是修行的难度。

所以说,后面紧接着讲到说“功用无功用,证智未证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前面的外相上看他的这个风貌,就是说你的烦恼有没有断,习气有没有亡,这一句是从内证的功夫上而论的。

大家要知道,通常,比如说我们通常的就是自力修行,你必须,我们常讲到登地菩萨登地菩萨,你必须要登到初地,十住十行十回向,开始上了初地的菩萨,乃至到了这个七地,这个地步,就是从欢喜地到远行地,这个时候他会出什么功德,他就能够化身现身去百千万亿个无佛世界去八相成道,度化众生。

这登地菩萨的功德。但是七地之前还要干什么呢,就是他想做这个事儿,他必须要作心才能入三昧,才行。什么意思,就是刻意起了,我想,我要做这个事情的这个心念,虽然这个心念我们凡夫已经完全摸不着边了,但是他必须有刻意的心,才能入到这个三昧里边,化身百千万亿个佛土,他不能够什么呢,叫任运自如。

所以,这里讲到的“功用无功用”是什么呢?就是如果你是有功用,你就是刻意地要去做。如果说无功用,得到什么地步呢,得到八地以上,才叫无功用,这才叫做证智。七地之前,你还是有功用的,不能叫做证智,还得用这个智。所以,你看,为什么在八地以上就不管是在定中在散中,他都是自在的,一直在定,没有不定的时候。

我们把八地的菩萨叫做念不退,也就是念念无有不在定,散也是定,定也是定,这个跟七地之前是有差别的。七地之前的话,他得努一下劲儿,才能去,八地之后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只要你有水,哪儿哪儿都影现出来,不要动,同时就去。

当然讲到这样的话,我们觉得,凡夫听起来,觉着有这么可能性吗?我们想想,初地以上的菩萨都能到一百个佛土去作佛,何况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已经大圆满觉,成了极乐世界教主法王,分身散影地来接引嘛,想往生,他就来。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一个凡夫的小心小量,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你不要说,哎呀,还得登地菩萨这样的去,这样的去做大功德了,你发点儿心都很难。你比如说我们说,我们学习大乘法,你发点儿利他之心,你为什么要修菩提心,修菩提心要发四弘誓愿,要有这个四摄,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这样的,你得修呀,就是你不断地要提醒自己,告诫自己,反思自己,把他这样的一种发心要养成一种常态。

一有常态,那么一旦在因缘中,有一个因缘出现,一有对境的话,那么你的这个利他的这种心是练出来的,就是一直是无间的,不会断,不会转成要自私。有时候,人家修得好的,他一直在这个劲儿上,一直有这个劲儿,来了一件因缘,一件事情,他马上就发起心,为他着想,希望他学佛,希望他生信。

如果你不去修,你自然而然你就只为自己。那我们都是修行人,都有这个感触的。只为自己,就不能够无功用地利他,必须还得,在教法上一看,哦,我这发心不对,得转向说我得多护持他,善护他心。那想想,不要说无功用地说利他了,利自我们现在都不能利。为什么呀,还刚刚打过佛七,要念佛,要每天要定功课,就因为我们还没有无功用起来。还得要功用,要发心,要引发,要劝诫,要引导,促使自己去要念佛要求生。

如果你把这个求往生的心一直在,调成一直相续不断,一旦因缘成熟,机会来了,你顺势就走了,一拍即合嘛,往生大业就成就了。如果你没有无功用的这个常态,那么有功用的时候,佛来了,你可能都走不了,你会迟会疑。

那就和日本的那个佛像,日本有一个歪头的这么一个阿弥陀佛像,就说了说,那个永观法师,说你晚了一步。所以说,入到这个无功用中呀,不管是圣者,包括我们凡夫,都要调到这个,叫常态。这就叫“功用无功用,证智未证智”。

“妙觉及等觉,正受金刚心。”妙觉就是佛,已经修圆满了,到顶了,可以歇了。等觉是等于说,已经是佛了,就差那么一点点。又叫说一生补处,有时候也把他叫金刚心,有上士,就是只剩佛比他高了。一佛之下,万菩萨之上,所以叫“妙觉及等觉”。

等觉菩萨也很有意思,如果他跟十地菩萨相比,他就叫佛了,他向上望佛而比的话,那他还叫金刚心菩萨,所以这里说“正受金刚心”,就是举他们的觉的这个德行,就觉悟到什么程度。金刚心又叫金刚定,就是等于说入到这个,从等觉相续,一刹那到妙觉的那个其中,这个无障碍,顺势而为,自然而然的,无功用的,就叫金刚定,就是指的这个层面。

后面还有“相应一念后,果德涅槃者”,什么叫相应一念?诸位,我们都知道自己本来是佛,但是我们现在的行为是凡夫呀。行为是凡夫,就得开始皈依,出家,戒定慧,修。从开始第一念起,我们也没有离开我们本来是佛,那么什么时候我们彻底修得知道自己本来是佛了,现见自己本来是佛了,就那第一念的始觉跟本来是佛的本觉,本觉和始觉合在一起。

原来就跟我们眼睛上,大家一看,眼睛噌的一按,哎呦,你看每个东西都跟眼全花了转一样,是幻相。你这个手指一移开,哦呦,彻底把这个境界看清楚了,原来就是因为按了一下,才按成两个影子。实际上,一放开,从开始到结尾,一直只有一个影子,真实的现见。这就叫本觉始觉合在一起,就叫“相应一念后”,也是指的修行成就。

后面讲到的“果德涅槃者”,那就更不要说了,不是常说转烦恼为菩提,烦恼即菩提。大家能体悟什么叫烦恼即菩提,这个滋味非常甜,妙。我们总以为说烦恼就是烦恼,这不断地给自己烧火。

要么说,说发火的时候已经就没有觉悟了,说要觉悟的时候,肯定得乖乖地看好自己,守着在那儿,端身正坐。有的人威仪非常好,把自己管得憋屈地在那儿,石头压在那儿,难受得要命。什么时候真的能相应到烦恼即菩提,这是真事儿,但是这个法又说不得,说了也白说,为什么呢,够不着嘛。

生死即涅槃,你看那些大成就者,说走就走,有的那走了,为给后人留点儿信心,还走的坐化完了以后,谁说一句话,又把眼睛睁开,再给你留几句,又走了。这就叫生死即涅槃,叫“果德涅槃者”。

这一系列,前面的:“证智未证智,妙觉与等觉,正受金刚心,相应一念后,果德涅槃者。”这一系列其实都是最高程序。从前面的“时劫满未满”,“十地三贤海”,等等这一系列,可谓是什么呢,从凡到圣,从因至果,从初发心到大圆满觉,一切的圣贤僧,在这里,一一归命。

所以这里道:“我等咸归命,三佛菩提尊。”一一在这里,都咸归命是什么呢,为什么要皈依呢,大家不要丢开了,这里的内容一直在讲归敬僧宝。圣僧,贤僧,凡夫僧,初发心僧,都是僧宝。为什么要归命,因为他们在住持佛法,是僧宝的相貌。二一个,他就在我们人间,皆是成佛之道中的同行教授善知识。

第三个,这个“咸归命”,在净土法门来讲还是什么呀,就是一股脑儿,不管你是上圣还是下凡,反正咱们都扯平了,为什么,皆入弥陀法界,九界同归,都入佛界,就一样了。所以叫“咸归命”,就是都归到这一个法上来。

“我等咸归命,三佛菩提尊”,这里讲的三佛,大家听过一点知识的都知道,佛不是有法身报身化身嘛,实际上他就是讲佛的究竟功德,一体三功德。什么叫做法身呢,叫法身菩提,你看这里就“三佛菩提尊”,法身菩提就是本来自性清净,天真佛。这个又刚才说到烦恼即菩提,你看这桌子,看大家坐的凳子,再看看自己自身的这个色身,乃至你反观一下自己这个多么聪明,哎呀,灵机一算,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这个脑子,脑瓜子,这些心思。

可是大家要知道,这一切其实都是法身,本来如如不动,就算我们在上面不断地乱动,它就是这个,也没有动。这就叫清净法身。不是你,你再怎么累死,再怎么发心,它也不是修出来的,它本来就这样儿,本来就这样。什么叫报身菩提呢,这个就是要修了。

为什么,因为他有因和果呀。法身虽然说不论因果,可是不是没有因果的作用。你造了十恶五逆,那你就报在地狱饿鬼畜生。你造了六度万行,因圆果满,那么酬还的时候,你就是实报庄严土,最庄严的佛身叫圆满报身,所以这个叫做报身菩提。什么叫做化身菩提呢,就是从报起应,你这辈子该以什么样的身得度,就像观音菩萨,他就给你化现成一个什么样,你转头迈眼神儿之间,他就给你化出来。

你以为你行走在这个真实的宇宙世界,实际上你迈个眼神儿,就跟我,诶,往后一看,这个布,布帷就是化现出来的,我往左边一看,诸位就是化现出来的,往右边一看,诸位也是化现出来的。

这就叫化身,千百亿化身,这个是非常厉害的,为什么,他就为了利益众生,叫做化身菩提。实际上,听起来好像有点儿生涩,其实我们每天也常在念。

你比如说,什么叫法身菩提呢?我们说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就是法身菩提。什么叫报身菩提?无边罪障悉消除。什么叫化身菩提?世世常行无上道,就这意思。

如果说按咱们净土行人来讲也没有落下,大家知道,光说的我要往生西方,其实也是这个法。你比如说,愿生西方净土中,花开见佛悟无生,就是法身菩提;九品莲花为父母,就是报身菩提;不退菩萨为伴侣,就是化身菩提。所以这里说“我等咸归命,三佛菩提尊”,是一个法,是一个法,大家这个上面不必把它给裂开了。

既然说皈依了三佛菩提尊,那诸佛菩萨的神通妙用,“无碍神通力,冥加愿摄受。”大家一讲到神通就神得不行,因为我们一般人到不了呀。你放不下这个不通的这些障碍,就通不了这个神通,有分别,因为我们一直空不掉,就不通。但是,我们这里,你看,讲一下什么叫神通?我们听得多了,一说到神通,不知道有多么神,这个人马上就魅力无限,这些居士同修们一听到有神通,眼睛马上都发亮。为什么,为什么就好这口儿呢。

神通,今天专业地告诉大家,叫做神境智证通,境界的境。什么叫做神呢?不是神叨叨神乎其神的神,叫做等持,这个叫神。什么叫等持呢,就是一心一意,我们佛教里面叫一行三昧,就是你一直心在这个上面,一直相续,一直持守着。那么,你一心一意这样长期下去,一直下去,就能够打通这个障碍。

因为我们现在的心不是等持,呼嗵呼嗵地在起心动念,那就一个念头就隔一下,你通不了。所以说,这里叫做神就叫等持。神境,境是境界的境,境是什么意思,就叫行化,为了度化众生,周遍法界,无所不做,无所不能。像俱解脱的阿罗汉,咱们就不要说大菩萨了,俱解脱的阿罗汉都有这种神通。

他可以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真的就跟《西游记》里面那天兵天将下来一样,他可以从我们这里蹭地钻进去,就从美国直接就出来,澳大利亚也可以,都可以。这些呢,这就是他的神通。在他看起来就玩转了,彻底,你想,一念心把法界都玩转了,何况小小的一个地球,什么太阳系银河系。

所以这个时候,因为他无壅了,就是那个中间有这个,就跟脑血栓一样,血流不动了,就感觉到行动缓了,这就是凡夫。为什么,吃饭你得一口一口地吃,走路也得一步一步地走,脑子得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地用。神通起来的是什么呢,一念就哪儿都能去,神足通起来了,还用你一步一步地走,不要这样走了。

所以说大家要知道,就是有“血栓”,所以我们通不了,实际上就是跟自己过不去。所以说,经典里面讲到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都是我们没有尝到这个味道。你真正一念相应了,就神通,你都觉得太小儿科了。我们现在因为是,虽然也有通,凡夫,人还是有通的,但是因为通得不透彻,不厉害,还得假借一些着相的东西。

你想,其实我们也有神足通,就是会飞,但是因为你现在因为有这个着念,有这个贪着分别,那就必须借用飞机。实际上,大家想想,飞机怎么飞起来的,如果我们本来没有这个功能,它就几片金属,航空器械,弄起来就能飞吗?它跟我们的业习有关呀,这个业习是因为我们执着成一个业习,贪着成这个分别了,本质上它就是我们本具的能量和功能。

所以这个神通大家要知道,没什么大不了的,一往生,只要你一入极乐世界,全都有,阿弥陀佛已经给你备好了。所以说“无碍神通力,冥加愿摄受”。这里我们是凡夫,就要常祈请具足通力的无碍的诸佛菩萨,他来加被我们的心行不到之处。

大家常要知道,这个其实最上的修法,我们往往容易忘记。因为我们一有点儿问题,就是削尖了脑袋想办法怎么解决,其实下意识就是自己解决,虽然来说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菩萨,实际上他不敢靠菩萨,还是觉得自己,半信半疑,试试看,行不行,反正有这么一条道,就走着看一看吧。

所以这样的话,心行不到,就感应很小。实际上,你全身心地靠给诸佛菩萨,相信他的不可思议智,那么这就叫做摄取不舍,就是这里讲到的“愿摄受”,深信不疑,就可以了。这个法,因为我们,就跟饭一样,常吃不到,吃不到就不知道它有多香,因为不敢口张开把它咽下去。

“我等咸归命,三乘等圣贤,学佛大悲心,长时无退者。”这里讲到的“我等咸归命”,又一句“三乘等圣贤”。三乘,这是一个术语,大家都知道,像罗汉叫做声闻,辟支佛叫做缘觉,还有菩萨,我们常说到的三乘。这里有一个疑问是什么呢,“三乘等圣贤,学佛大悲心”,大家稍微有一点知识都知道,好像这个大悲,慈悲心,好像仅仅是菩萨,一般来说二乘的话就是光自利不利他。

实际上二乘也有很多种,就是声闻,罗汉爷也有很多种。有一种他是定性了,就叫做定性声闻。他确实就是这点儿水平,入到这个窠臼,他没办法超越。还有一些叫做增上慢声闻。其实有时候我们出家的法师吝法,或者有时候别人来请法,自己觉得了不起,或者烦了,或者心情不高兴,不给人家讲,又觉得我的法轻易就给你传吗,这种心念生起来,都叫做增上慢,增上慢。

当然还有一些是退失菩提心的声闻,就像舍利弗一样,发了菩提心,人家要他的眼珠子,也给了,最后给的人家不高兴,抱怨了,他就受不了了,就退下来了,曾经发过大悲心的。这里其实正指的是什么呢,有一种叫做应化声闻。特别是在座的居士同修,你们天天去普济寺拜佛,可能你们也没有仔细地看过。

普济寺两边有三十二应化身,那里面下面石头上面雕着,有一个部位,有两句话,叫做什么呢,“外现声闻相,内密菩萨行”,就叫应化声闻。实际上大菩萨来的,他在这里示现成一个罗汉,也有这样的。这叫做“三乘等圣贤,学佛大悲心”。

大家不要以为我们常讲说,好像罗汉就没有慈悲心,不发利他之心,他也是有的。但是为什么说不如菩萨常行利他,菩萨是专业的,任运的,一直相续的。罗汉是什么呢,就是随分随力的,叫法缘慈悲。就是凑到跟前来了,有这个景了,他应一下,没有了,他也不刻意发心,是这样子的。

所以说,声闻的慈悲,就好比我们人都长的,就像咱们说的皮毛一样。菩萨的慈悲,就像里面的肉一样,比较深。佛的大悲心,就像骨髓一样,完全透进去了。我们每个人都有骨髓,骨髓是我们的核心中枢,但是我们自己有时候也不知道,我们总是重个皮毛。所以这里讲到的说“学佛大悲心”。

当然,另外一个理解点也可以,为什么呢?就可以理解成说,罗汉,缘觉,菩萨,他们都是遇到佛,发大悲心度化他们。你看这里学佛,学什么,就是佛发的大悲心,给声闻说四谛,给缘觉说十二因缘,给菩萨说六度法门。这个也叫做“学佛大悲心”,随自己的因缘来学法。

长时无退者”,你看,善导大师讲法,他能抓住七寸。“长时无退者”,这是咱们这儿的情形。短时间你不退还容易,大家也有来听法的,你看今天来的就不一样,下次来的更不一样。我这个经的见的多了,一开始信誓旦旦,无比激情,最后七零八落,最后烟消云散。所以说,为什么,短时不退还可以,长时不退太难了。可是问题是,成佛就是长时不退才能成。

所以这里“请愿遥加被,念念见诸佛。”常请加持,常请加被。“遥加”是什么呢,就是你相信佛的神力弥漫,普被,就是一直储藏在那里。遥,是因为我们现在有烦恼,跟佛好像遥不可及,你不要忘了,阿弥陀佛去此不远,常在此处。

我们现在去普济寺烧香的时候,朝四面磕,我老现在在批判他们这个法,不如法,磕头跟捣蒜一样,不知道在祷告什么。如果他真能磕得,就是觉得四面都是阿弥陀佛,这倒也不错。走哪儿,反正你前方此处,活生生灵动动的,就是阿弥陀佛,捧着莲台,给你加持摩顶。

你能够一直相续到,观法能观到这样,那也不错了。如果大家常持往生咒,就有这样的功德,你看不见,佛就一直常住其顶。所以说,你说这些法,现在因为我们的障碍这么重,祖师爷他亲自得了这个功德利益,又用文字给我们表达出来,我们在这儿念呀,听呀,还是觉得羊皮上刮风一样。

实际上,真的,末法时期,包括我自己在内。所以这个讲法的功德,就是在这里,听法的功德。哪怕说羊皮上刮风,也比完全没风强。万一这根毛一下子吹开,渗进去一点。所以说,这里是请佛来遥加普被,因为感应道交,正是时机嘛。

大家要知道,造这部论典也不容易。《观经四帖疏》,我自己也算发点小心,这样出去讲。确实昨天还有北方的同修,还给我回馈发过来截图,说他们的群里也不知道从哪个渠道就转在那里,他们觉得听得,诶,实际上我就照着祖师说的讲,他们就觉得听得非常法喜。你想想,这部论典一出,有多少人又要峰回路转,而依净土了生脱死。

这个功德太巨大了,为什么?因为有这样的法,一定有魔来扰。大家不要以为说,哎呀,菩萨到处都是,龙天护法悉知悉见,常来护持。我告诉诸位,我们现在在三界之内,魔王关注得更紧密。你一旦有出轮回,一旦有机可乘,他马上就来伺机来阻挠破坏,就会有魔事的。特别是你还没有圆满,没有功成的时候,他给你把这个因缘弄断。

所以说,祖师也是害怕说,造这部论典不能够有始有终,所以才这里说“请愿遥加被,念念见诸佛”。多殊胜,念念见诸佛。我们每个人,此时此刻,都有这个念念的功能,为什么见不到诸佛。实际上,就刚才我们讲的,佛菩萨也在,我们的现前一念中就有佛。因为我们天天念的佛,祈祷的观音菩萨,他就在我们的一念中,佛就在这个本念中,念中本来就有这个佛,他是真的是可以念念见诸佛。

但是,为什么现在我们念力不够呢?一个是我们念力中的信力不够。信力不够,你的感应就成就不了,力量不够,他显现不出来。换一种方法,我们念力里面的定力不够,因为我们的心有染污,不能够水清月现。这是真的,你不要说,真正的像出家师父,特别是常住禅堂,乃至参学有心得的,你自己在那个很热闹的那些大马路,商场里面,音乐厅,你在这儿待一会儿,你回去再在自己的家里,或者有佛堂,你在那儿静坐一会儿,就这两种情境,一样吗?不一样。

你在家里待着,你来到白华庵住一下,一样吗?为什么叫水清月现?这是定力。要么你的念里面有信力,要么你的念里面有定力。当然,还有一个可以,你的念里面有观力,你观力成就也行。就像我刚才说的,你能一念起来,就是四方皆是阿弥陀佛,也可以,也可以念念见诸佛。因为唯心所现,执持成就。这是我们念的功用。

但是我们现在为什么还是这个样子,怎么样子呢?“我等愚痴身,旷劫来流转。今逢释迦佛,末法之遗迹。”大家想,我们的色身,这块肉,从哪里来 ?佛那会儿给弟子说,说我们生生世世轮回,假如果这个骨头能够积攒起来,一生又一世,生生世世积攒起来,高得比须弥山都高。那还不是光人骨头,动物骨头也有。

所以大家说,我们这个色身哪里来的?他是愚痴所引发的业果,召感的有漏色身。为什么《心经》里面说,色受想行识,这五样联袂猛坑猛拐骗,把我们骗了一辈子。第一个就是色,色就是我们的这个色身。你说我们这个穿的吃的,哪个不是为这个色身。你们女众喜欢打扮,描一下,扑一下,就为这块肉。可是这块肉,最后也得坏呀。

你看有时候出去放生,活的时候,鱼就游走了,舟山黄鱼肚子翻过来,死在那儿了,就一块肉。你说有啥意思呢?可是没有办法,为什么?就这个有漏的色身,我们百般呵护,念念不舍,相续到这一块肉坏掉了,还能召感下一块肉。所以说,这个愚痴相续不断,层出不穷,就成了什么了,旷劫来流转。

愚痴有两种。最可怜的就是不上道。他既不相信生死苦海的这个苦果,也不相信净土往生的这个乐果,不相信有这好事。他往生无份。当然还有一种愚痴比这种强点儿,可是品位不高。他虽然相信苦乐因果,可是他从圆融的真理,现象上,他把它合不起来。就是说,他讨厌娑婆世界,真的讨厌,一心一意就要往生西方,这也是可以往生的,但是他解不了第一义谛,品位会受影响,但是他还是可以往生的。

如果说我们想了断这个愚痴身旷劫流转,有个什么指标?大家读《无量寿经》,里面有一句话特别重要。我们总是觉得功课有多少,今天有什么感应,菩萨灵不灵,却不知忘掉了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心,是什么呢,求道之心,坚正不却。你有这样的心也不会误入歧途,也不会着魔,一定有诸佛菩萨护法来加持。求道之心,坚正不却。

甚至有时候你断线了,他都给你补足,就像这个桥梁断了,哪里断了,他就赶紧给你填平,火车“咵”地就驶过去了。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这样子的。你要知道,末法时期诸佛菩萨,我们老和尚以前也讲过,说一个两个来根本就不顶事,得一群来,一批一批地来,围绕着一个,这样度。

那么,好在我们有这条救命船,“今逢释迦佛,末法之遗迹。”“遗迹”就是遗教,遗迹之教。大家都知道有这个概念,所谓的正法,像法,末法。有一种说法,《大悲经》里面讲到说,正法有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正法有五百年,像法有一千年,末法也是一万年。

我们释迦牟尼佛,你看今天我们居士同修们发心,请的这尊佛特别庄严。这个佛像,大家等一下也可以瞻仰一下,这才叫佛面犹如净满月,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我们就再怎么讲什么高妙的法门,一定要前面供世尊呢?因为所有的这些法,都是他老人家说的。你要知道,释迦牟尼佛过去有愿,因为有一些前面的诸佛,有的佛的正法七天就灭了,大家知道吗?七天,就只能在这个世界流通七天,就灭了。

他看不下去了,那会儿才说,将来我成佛,我的正法至少要住世五百年。五百年跟七天嘛,大家想想他老人家的愿力。我们有的也可能读过《遗教三经》,这里讲到的“末法之遗迹”,这个《遗教三经》是释迦佛的遗教,但是大家要知道,它是正法中的遗教。世尊涅槃说的这个《遗教三经》,是最契当时之机的教法。

那么大家要知道,我们今天学的这个净土法门净土三经,是释迦牟尼佛末法中,遗于末法中之正教。在这个法末之机,才是最当时机之教,所以这里的这个“末法之遗迹”,大家要搞清楚。因为我们可能会联想到,不是还有《遗教三经》嘛。《遗教三经》是正法中的遗教,所以从这个对比度来讲,末法的遗迹就显得十分可贵了,大家知道吗?太可贵了。

可贵到什么程度,我打个比方。你看我们现在有喜欢,特别是在座的诸位法师,有写书法的,那书法上面的这个帖,叫书圣,不是还有什么三希堂,其他的不说,就说王羲之的《兰亭序》吧。大家想想,王羲之活着的时候,那他还随便走哪儿都大笔一挥,随便写个这个序那个序,那随处可见。

到此时此刻了,你再把王羲之的《兰亭序》拿出来,哪怕是临摹的,已经是举世独此一门,独此一幅,没了。这个一坏,一没,就等于彻底见不着了。大家要知道,净土法门在于“末法之遗迹”,就有这样的一个功德。就这一门,稀世罕见。

所以说后面讲到,“弥陀本誓愿,极乐之要门。定散等回向,速证无生身。”这个遗迹中的遗迹是什么?就是“极乐之要门”,阿弥陀佛的誓愿,四十八愿。前面也讲到了说,十六种观门,弥陀的愿力,十六观法,这是净土的核心眼目,通往极乐世界的切要之门。

特别是这里讲到的说,“定散等回向,速证无生身。”我们了解《观无量寿经》的,可能你还能听得懂。没读过的,这儿就听不懂。前面也讲过,什么叫“定散等回向”?定散是什么意思?就是在《观无量寿经》里面,有十六种方法,一系列的法门有十六种。十六种前十三种叫定善,就是你必须修定力。后面三种叫散善,就是你行点儿善法,行点儿功德也行。

那么,这里讲到的“定散等回向”,不是说修好,成就了定善,或者也培植了一点儿散善,等等这些善一起回向,皆能够往生。而是什么呢,说定善,你比如说在座的法师,他出家为僧,专门修观法,非常殊胜。他的观法成就了,这辈子能够证这个三昧了,能够入无生忍了,就像印光法师这样的,他能够见佛了,这就是定善修成了。

那我们修不成怎么办?我们只能在白华庵来做点儿功德。他们好多人还问,白华庵,你们做什么佛事?我说没有佛事,这儿不让做佛事的。这里是一个阅藏修行的道场。我跟他们说了,我说我们这的佛事只有一宗,就是供僧,无条件地供僧。我也不知道其他的可能有圣僧吧,我是凡夫僧,反正就这些圣贤僧。这也算造了一点儿散善。散善还有,读诵大乘经典,读了几部经,持了点儿咒,放了点儿生,反正总之这些散善都算在里边。

但是大家这里要搞清楚,这是给予我们希望,就是哪怕说,出家师父他厉害,他修成了定,那我们在家居士没办法,日子也得过,生意还得做,上有老下有小怎么办?我行了一点儿善,不管是定,或者散,只要回向往生西方,平平等等都能往生。所以叫做等回向,是这个意思,大家不要搞错了。

说反正诸如此类的等等都回向能够往生。也就是你善修得好,有了定善,你没修成,只有点儿散善,只要回向往生,都能往生。从往生而言,这个事情是一样的,平等的,九界同归。就这个意思。我讲的能听明白吧?特别是居士同修。这就叫上圣下凡,在这儿持平了,待遇一样。

什么待遇呢?速证无生身。这是讲往生以后的利益。从刚开始而言,只要你一往生,五逆重罪后悔了的,十念往生了,都能入不退。因为一旦九品往生,都得不退,何况你还修的定善。这是从开始而言。从终而言,从始到终,可以证什么?可以证悟无生法忍,就是快速证无生法忍。

现在我们根本就想象不来,无生法忍意味着什么?刚才给大家讲八地菩萨,证的是无生法忍。现在我们就我们这点忍力,叫什么忍呀,我告诉大家,我们现在叫生忍。还有一些法师跟我问说,他说海师,什么叫做生忍?我说,生忍就是活生生地忍住,硬生生地忍,这叫生忍。

你想想,生忍憋屈成这样,痛苦成这样,你想什么时候悟到无生法忍,就是一切法都如梦幻泡影,随便,无所谓。还没有无所谓这种傲气,这种清高,就是一切都心,彻底,我佛垂双手抹平了,就叫无生法忍。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个速证无生忍,唯有道人才能够体恤到这种要命的功德待遇。

因为在娑婆流浪生死,他退缘多嘛。为什么?第一个,短命,生病。再一个,恶缘多,坏你的信心。你不修了你倒还可以,你想稍微发点心,其他的不说,就像我们这儿阅藏也是这样。阅藏也能把,大家要知道,要把人的业障阅出来。为什么?因为你天天等于释迦牟尼佛给你炒小菜啊,他一个人讲的这些经典,你每天都在里边看,天天跟释迦牟尼佛的口业待在一起,心地待在一起,你想想那意味着什么?

所以,我说恶缘太多了,储存的太多了,它容易现行。再一个,外道杂善乱真正的法。你现在来看的话,有一些真的是,所谓的邪师说法如牛毛。你根本辨别不了,看不出来,他显现的甚至比这个正法都,苦行多,宗教情怀浓,不要命的这样的一种修。佛门里面又叫显异惑众。

纵然你这些你过去修得好,还有一个外在的尘境容易动心。为什么?因为你只见烦恼,常不能见佛呀。极乐世界不会死,永远没病,天天有这个诸上善人提携你,没有邪法,天天见阿弥陀佛。你说这两土的这功德,就体现在能够“速证无生身”上。

所以这里最后祖师讲的说:“我依菩萨藏,顿教一乘海。说偈归三宝,与佛心相应。

这里讲到的“我依菩萨藏,顿教一乘海”,这是一个佛学术语概念,大家了解一下。什么叫菩萨藏?是相对于声闻藏而言,就是大乘叫菩萨藏,小乘叫声闻藏。这儿有点判教的意思。就是对释迦牟尼佛一代的经书,进行了一个整合,分成两大类。

大家常听法的都知道,天台宗有五时八教,华严宗也有三时教,那么还有一种判教最直接痛快,就是说,没有那么多的线条,只有二藏,一个是大乘菩萨藏,一个是小乘声闻藏。

所以这里叫“我依菩萨藏”,就是指的净土法门是大乘法,是一乘法,所以叫顿教。大家要知道,顿教呀。我们都知道禅宗叫做顿教,殊不知净土是横超法,一生成就法,这才叫真正意义上的叫顿教,因为它一顿就给你顿出去了。

禅宗是因上的顿,净土是果上的顿,禅宗以明心见性为顿,净土以一生成就往生西方为顿,各有千秋。所以说“顿教一乘海”,一乘海就是说,其他的法不讲了,四十八愿作慈航,一句弥陀作大舟,我们常说的,就是表一乘之法的。

“说偈归三宝,与佛心相应”,今天在这儿,在此处呀,宣说了这么多的偈颂,赞叹皈依三宝的功德。这是讲到“十方恒沙佛,六通照知我”,这是换了一个说法。

善导大师说“十方恒沙佛,六通照知我”。其实我们每天如果大家念《普贤行愿品》呀,《忏悔文》也都念,实际上就是我以清净善解心,深信诸佛皆充满,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也是这个意思。像这个或者《弥陀经》里面,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也是这个意思,“六通照知我”。

“今秉二尊教,广开净土门”。今秉二尊教啊,二尊,我们前面讲到皈依谁呢?就是皈依两土世尊。释迦牟尼佛说阿弥陀佛的殊胜之事,能说的释迦佛和所说的阿弥陀合在一起叫做二尊。或者说释迦牟尼佛讲极乐净土要门,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宏愿,这也叫二尊二教。

还有一个这里我们理解什么叫做二尊教呢,后面善导大师啊,这是一个千古绝喻,什么叫千古绝喻?他在《观经四帖疏》里面,后面内容中讲到有一个二河白道喻。什么叫二河白道喻呢?就是一个人,比喻我们凡夫众生,跑着跑着后面有强盗追,两边还虎狼狮子,到了这儿了,有一条,就是白道,中间一般是个独木桥一样,这边是水,这边是火,水不断地瀑,瀑流,火呢不断地烧,就中间这么一条白道。

释迦牟尼佛说,你去,没问题。阿弥陀佛说,仁者,你来,我保你不出事儿。就这两土世尊讲的这个法,被善导大师给提炼成这么一个绝喻,叫二河白道喻。释迦牟尼佛说苦,你赶紧去,阿弥陀佛说我这儿乐,你快点儿来,就叫二河白道,天合之作,所以叫“二尊教”,广开净土门。

所以大家要知道,只有释迦牟尼佛才这么恳切地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只有阿弥陀佛这么慈悲,才讲“设我得佛,若有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就叫二尊教。由于他们这样一唱一和,把这个法演得很微妙。

因为释迦牟尼佛讲的其他法都是一尊教,哪怕他经典里面十方三世诸佛都说遍了,只有一尊教,唯有这个法叫二尊教。为什么呢?因为它可以广开净土门。大家要理解这个广开,刚才我们讲到了,有的人就因为学习这部论典,怎么样呢?峰回路转。本来以为就没辙了,这辈子不济事儿了,结果它给你把门槛儿,这广开第一个是什么?最大化呀。

就是我们原来以为说像我这样的肯定往生不了了,结果一看《观经四帖疏》,原来我也在其中,这就叫广开。然后还有一些人吭哧吭哧地修,觉得自己这辈子修得这么苦,这么艰辛,能不能够了却,最后一看《观经四帖疏》,这个这么好修,那比我现在要,这些难度要容易得多,同样成就,这也叫广开。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是没有广开的,以为自己,我就碰见也有的同修说,我这辈子估计往生不了了,我业障太重了,我这辈子是女身,我下辈子投生成男的,我再往生,再好好修。这叫什么呀?闭上了,关闭了,不叫广开了。本来这辈子就能去,她非得给你绕远。下辈子能不能去还两说呢。

所以这里的广开就是最大化,因为里面有一句最要紧的话就是,一切凡圣莫不以阿弥陀佛的愿力为强缘,增上因,才得以往生的。所以这个广开就是说,再撑开一点儿,因为我们很多时候对净土门是合上的,或者半开半掩的,知道吧,甚至是只是把它掩在那儿,没有关而已,有的人还觉得以为自己开,自己推。

实际上净土一门是永远都没有门,就这个槛儿,没有槛儿,就是只要你往这儿走就行,这才叫广开。当然就本经而言,就《观无量寿经》来说,不但它里面的主人翁,就是韦提希夫人,是《观无量寿经》里面的,还有她五百个宫女,这些呢,但有见闻者,都能够往生,才叫“广开净土门”。

最后一个偈颂就是回向,这么多的归敬颂讲完了以后,“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家知道,这个回向法门,是很重要,它是根本。有时候因为我们就缺了回向,有些把些功德都散掉了,知道吧,就浪费掉了。你看我们在白华庵,我跟师父们一起阅藏,

虽然我们简短,但是我们每天在阅七的时候,就是初一、初七、十一、十七、二十一、二十七的时候,哪怕阅一早上,完了我们也要回向一下说,这个阅藏功德殊胜行。当然有时候心力弱,有时候心力强,有时候心力散,有时候心力真,那功德也不一样。你如果当真今天说哪怕我在这个龙藏里面看了一句话一个字,这也是佛说的,你觉得它功德无量,你当真把它回向:阅藏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无边胜福皆回向,那它的功德就这么大。然后配上: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就是你的心靠近了,当真了这么过一遍,而不是说嘴里走一遍,心没动,这个差别相就出来了。所以说这里讲到的,回向也是要他把写这个《四帖疏》的功德要回向,发心往生。

那大家可能也有一些疑,说这论典还没有开始写怎么就回向了?难道回向还可以透支吗?我告诉大家,这是我的亲身经历,回向可以透支。就是你可以贷功德,咱们世间做生意叫贷款,没有钱了,你现在可以先贷功德。只要你的发心是真的。为什么回向可以透支呀?我自己那会儿,我也不止一次地讲过,我俗家的这个,有一次一个俗家的兄长死了,突然间心脏。那我回去怎么办呀,我只好念佛号,往生咒,那每天给他诵诵《弥陀经》。

那当时想想我说这个,他这个死得这样的冷不防,但是也不知道到哪一道儿去。哎呀,我就跪在那儿,因为带回去个小佛像,念佛机,我就念完《弥陀经》了,我说哎呀,只要我未来的讲法功德也先给你回向一下,希望你能够离苦得乐,不要下堕。诶!还真是这样,后来还梦到他了,一次比一次好。头一次梦到满身都是血,第二次梦到了好像就穿了那个医院的那种治疗服一样,头上也包装好了,第三次梦到的时候已经坐起来啦。

这个我也不是打妄语,而且是什么呢?妙就妙在哪里呢?每次今天有法务,只要今天讲经,讲完经晚上必梦,至少三回。所以你看这回向可以透支。那我们想起这个法,回向你得今天对吧,做了功德念了佛了,念了多少声了,你才回向。我告诉大家,这理上是能讲得通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发的善心,我们做的功德,它是通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念心是通过去现在未来的,全在我们现前一念当下的作用。

《华严经》里面就讲过这个法,就叫回向三世善。所以这应急的时候是可以的,只要你把它补足就行。所以大家想为什么我们有时候,求菩萨说,哎呀家里有事,说菩萨我许个愿,完了来还愿。这不也是透支吗?所以大家要知道为什么,观音菩萨就是只要大家,你发那么一点点的善法他都不嫌弃,跟地藏菩萨一模一样呀,看见说,南阎浮提众生只是有纤毫善心他就让你什么,微小转大。

所以说三世善根,那这个理很深,可能法师们听一下。虽然我们说,因为还没有造善业,那么说明你未来的善根虽然还没有,但是大家要知道,法师们懂这个,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叫种现相生,就是熏习这个种子,当下一念心,如果你当下一个愿力发出去,对吧。说明你的心地里边已经有了这个善法种子了,这个善法种子它会有这个摄持力,将来你修的善法就跟那个注射器一样,大家知道吗?就任运你修的那个善法,摄持在你发的这个愿力中,就是出不了愿力这个范畴了,它就像注射器一样,输液一样,全部给你打点滴打进来了,打到你提前发的这个愿力中了,所以就可以提前回向,不待后行。这是第一点。

另外再有一点就是说,我们菩萨摩诃萨,包括我们凡夫,修的一念善,能够摄持什么,遍于九世啊。什么叫九世?现在未来过去,过去中又有现在未来过去,现在又有过去现在未来,未来又有现在过去未来。所以这一念中遍于九世,所以说我们用这样的善根回向,但是回向心中呢,虽然不说未来的善根,可是它的未来在透支的这个法门,它是起作用的。

所以这里才敢说叫“平等施一切”呀,什么叫“平等施一切”呢?“平等施一切”就说明说不但施过去现在,还有未来的众生。按说的话他现在善法还没到位,未来还没有来,它怎么能够回向未来呢?心平了,功德就平了。所以说“平等施一切”,大家一定把这个法,特别是在座的居士同修要听明白,要不然我们有时候觉得,会遇到这种质难,法师们也有时候会听到一种质问是什么?说佛法中不是说自作自受吗?说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也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吧。

那么这个典型的自作自受,你这个回向不是回自向他,你能顶事儿吗?对不对?有时候我们说,哎呀祖上积了阴德了,我特别喜欢,来到浙江以后特别喜欢有的,前段时间还有一个小青年还给白华庵来送一幅观音像,哎呦,我听他说了一句话,我是非常的相应。他说,哎呀,蒙祖上的福德,就是说我现在有点儿福报,蒙祖上的福德,现代的年轻人很少信这个的,何况还跟你这么说。但是大家想想,父母祖辈修的福,你儿子怎么享受?说不通呀。

那这里道理在哪里呀?大家要知道,不但有因,还有缘。这个回向利他,主要是用这个缘。虽然说自己的业不能他受,但是我们彼此有这个因缘互助,能够相助,就让自己所修的善回施于他。所以你看为什么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度化的众生更多呢,就是曾经回向功德所召感的。他把一切众生都放在自己的觉海中了,能理解吗?觉海。

觉海就是我们发心,诸位居士来了,你们每天上功课就可以觉海说,有的发心,六亲眷属都要把他们度了。厨师你在厨房,你说谁吃了我的饭,我做的饭,谁将来就是我度化的众生。这一念你发出去不得了啊。所以你不要以为说,这个回向说“平等施一切”,自己没条件没工夫,任何时候都可以。所以由于你的回向力故,有这个作用力,所以尽未来世他们都不会舍弃你,都追随你,利益众生,令他们修善。

所以这里才需要回向。所以说这个回向法门呢,它就有菩提心的气氛。我们回向的时候呢,将来你自己成了佛了,众生缘就结在那里。这就为什么说把一切众生都要放在你的觉海中,因为我们心量不太大。你看我现在放的就只能现场的听法众,这个直播上的听法众,包括我们海上来的这些众生。那观音菩萨的心性就广大。

再一个你不要小看回向,你为什么我们现在觉得有的时候我们说法人家不听,你说的话也不听,你想度他,他根本听不进去,不买你的账,为什么?你以前没有给他回向过。如果你曾经给他回向过,那么将来这个众生再见了你了,一定会恭敬顺受你的法,就是你说什么他听,听得进去

所以大家不要以为说,那我曾经没给他回向,怎么办呀?现在还来得及呦。你试试。有一个人老这样不受你话,你多给他回向,你试试,不知不觉发生了改变了。所以说有时候这个回向呀,真的得到位。我那会儿我记得在五台山拜的时候也是,你的亲心,就亲自内心体悟过那个所有的功德都回向众生的那种法喜。

就是我连一点儿都不要了,包括当下我回向的功德,都点滴不漏,都回向众生了,诶呦,这个你的道行,你的福德提升得呀,当然你不是刻意为提升啊,那就等于说有为心了。所以为什么十地菩萨之前,登地之前要表什么法?十回向。十大愿王里边叫普皆回向,普皆回向。

所以这里叫“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同发菩提心”,为什么说这个回向还能同发呢?回向的功德就能实现同发,为什么?一个从理上来讲,我们其实是一体的,自他不二的,一切众生都是没有差别的。再一个“同发菩提心”,就是我们在座的,包括咱们今天听法就是这样的,平等慈悲,殷重回向。

你不要以为说等一下我们讲完了也会说,愿以此功德,闻法功德殊胜行,你不要觉得不痛不痒的,就是下意识地作用一下,根本没意识到它还有什么功德,不就是坐在这儿听了半天嘛,腿坐得还疼。所以说“同发菩提心”的人呀,是生生世世互有恩德,互有恩德的。你一定要相信。

《安乐集》里面就讲过这个回向功德,有的人临终的时候,死了堕到地狱了,堕到地狱里边呢,家里的眷属给他回向,就念佛转读供斋之福,给他回向,他就出了地狱往生净土了,而且跟他一块受苦的都沾光,阿弥陀佛的光明。《宝箧印陀罗尼经》里面就讲到说,如果有作恶的人死堕地狱,受苦无间,正在受苦无有出期的时候,如果他的子孙称他的名字,持诵这个神咒,才念七遍的时候,比如说正在油锅在炸他烧他,突然间就化成八功德池,就会化为八功德水了。

所以你以为这个回向功德,小看它了。这就叫“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我们讲这部论典的目标,那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为了往生西方。

到此就把这个归敬颂讲完了。当然为什么要这么细讲呢?就是这是我们的一种缺乏,特别是汉传佛教不重视这个,不调这个闻法之前的这种宗教情怀,这种相应的这种恭敬和虔诚心。其实因为我们的情还没有断,我们是有感情的,有感情,我们念头不在麻木或者恶念上,那一定要把它调成善法,要调成善法。

后面这一段我们再把它贯一下就可以了。你看后面是一个说明,因为再往后就要开始一段一段地讲了,但是它分了七个版块。大家看,“此观经一部之内,先作七门料简。

我跟诸位讲,一般唐朝人写的,写的话很难懂,在这里也有中国佛学院的法师来的,我那会儿也是,在法源寺的时候,传老就说过,他说唐朝人写得太难懂了。有一个唐朝的应该叫,就是那个念佛宝王,《念佛三昧宝王论》,那个就是,那个法师叫飞锡法师,应该是,就是唐朝的。他写的那个话确实很难懂,非常的深奥华丽,但是读起来我们现代人呢就心走不开,就是把它贯不开散不开,揪着。

但是大家看到了吗,善导大师,后边你往后看,善导大师也是唐朝人,没有一句是艰涩的。所以大家要相信这部论典,真的是阿弥陀佛化作一个圣僧,每天梦里边给他指导。唐朝人啊,到目前为止只出现了两个,一个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经典,流畅,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千百年来还好像在一个频率上。你想想我们现在看点什么,什么唐诗宋词,什么汉赋,你看看汉朝写的那些,堆砌了一堆堆的,你根本就读不懂,咿咿呀呀的。

但是呢,我也跟传老那会儿聊过,传老说唐朝人写得难懂,结果我当时就跟这个小叫板的一样,我说老和尚,《观经四帖疏》特别好读,谁都能读得懂,哎呦,传老也在那儿给磕住了没话了。确实非常神奇,很直白。

那这里讲到的说,“一经之内,先作七门料简”,就是先作一个总的说明。这里什么是“料简”呢?料简大家要知道,我们讲过永明延寿禅师也有一个叫《四料简》,“料简”就是简择的简,有时候又叫“料拣”,拣择的拣。就是清理整合一下,把义理进行一个量体简别,解释的异名叫“料简”。就是先作七门来解释。“然后依文释义”

后面开始我们就要讲了,第一个,“先标序题。”那法师们可能知道,天台宗不是讲五重玄义嘛,我们讲《弥陀要解》的时候也讲过五重玄义:释名,显体,明宗,论用,判教。那么其实善导大师也有这个意思在里边,但是他的名目不一样。

这里讲到的“第一先标序题”,有一点显体的内容,就是显这个《观经四帖疏》是以什么为体。然后次释其名,“第二次释其名,第三辩释宗旨不同,教之大小。第四正显说人差别。”就给谁说的。“第五料简定散二善通别有异”,就是十三种观法,前叫定善,后面三种叫散善。“第六和会经论相违,广施问答,释去疑情。”

就是这里面有一些其他经典里面跟《观经》里面说的时候,表面的矛盾呀,浅见的人他弄不明白,就以为佛说的是两样法,所以这里他进行了一个融会贯通。“第七料简韦提闻佛正说,得益分齐。”就是最后韦提希听完了以后,人家直接就证果,现见阿弥陀佛,现证无生法忍。从一个哭哭啼啼被儿子逼得要死的一个宫廷里边的一个皇后,一下子变成一个大菩萨,现证的大菩萨。这就是《观无量寿经》的一部的功德。那么善导大师用这七个版块,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那我们今天是第四讲,时间也差不多了,到此为止。下一讲开始我们就迈入正题,从“第一先标序题者”讲起。

好,今天就到这里,大家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随喜诸位。阿弥陀佛。

0:00 / 0:00
观经四帖疏1
观经四帖疏2
观经四帖疏3
观经四帖疏4
观经四帖疏5
观经四帖疏6
观经四帖疏7
观经四帖疏8
观经四帖疏9
观经四帖疏10
观经四帖疏11
观经四帖疏12
观经四帖疏13
观经四帖疏14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净土法门 老少皆宜

少年莫道尚青春,生死无常不贷人。 花正开时逢骤雨,索...

往生咒源自何处,有何功用

问: 往生咒源自何处,有何功用? 大安法师答: 往生咒...

大安法师:念佛可消业障,为什么高僧大德还会有病

问: 念佛修行可消业障,为什么很多菩萨境界的大德法...

短时间的修行就能把无量劫的轮回解决

净土法门下手的方法又极为容易,你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

用此念佛法何愁不成功

念佛须念念在心,我们的念心,对阿弥陀佛的思念要好似...

大船翻沉,靠念佛奇迹般生还

我叫陈兆启,31岁,家住辽宁省庄河市兴达街,在蔬菜批...

静心念佛见弥陀,百岁老人生西方

崔成贵老居士往生纪实 崔成贵老人,一九一六年农历八月...

一念十念可往生,为何还要三万五万

问: 一念、十念可决定往生,为何要一日三万、五万? ...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

观无量寿佛经疏

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印光法师 人生世间,祸福吉...

【注音版】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注音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印光大师校印本)...

孝顺心,是学佛的第一步

无始时来慈我者,诸母若苦我何乐?你想一想,我们无始...

女众出家好还是在家好

问: 女众出家修行好还是在家修行好?出家对家庭有什...

古代禅师们奇特的圆寂方式

如果对生命有了正确的认识,对佛法有了真实的了解,能...

如何克服瞌睡的习气

问: 我整天瞌睡多,上早课都起不来,一天到晚看到床...

【佛教词典】露处不定戒缘起

亦名:后不定戒缘起 含注戒本·二不定法:“佛在舍卫国...

【佛教词典】第一天道

【第一天道】 p0965 此卽初静虑也。大毗婆沙论八十卷十...

问一声汝今何处去,望三思何日君再来

放下,就会自在 若悲心庄严,则为人中天,若人无悲心,...

站在本来就没有的角度来面对人生

依止空正见跟发心,他开始修行了。 第一个,安心如空之...

扫除尘垢感得相貌庄严

记得在佛的公案里边,有位尊者的前生是香灯师,每天打...

不理睬妄念,是对付妄念最好的方法

稍有点修行体验的:妄念来了,很害怕,我一定要把这个...

一切众罪中,杀生最重;诸善行中,护生第一

佛言:世间第一恶行是以杀生为主,兼摄余恶。一切众生...

为何要先修布施才能够持戒

佛陀是什么因缘,一定要我们先布施、然后再持戒、然后...

善知识的八种相

居士要亲近善知识,居士在学习佛法,其目的无非是要求...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我们修净土宗的,如果把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当做阿伽陀...

明海法师京华托钵记:一个人挎着瘦瘦的香袋,从住处走到大街上

(在北京街道托钵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是明海法师几年...

感恩自己的枕边人

有位百合女居士找自在法师开示。自诉多年前年轻青春年...

五欲的事儿少回向,应多回向得智慧

你受的是皈依,如果不修行,不可靠的。你没有慧、没有...

佛弟子应如何看待儒道的思想

问: 弟子熏习道德教育多年,今方闻正宗佛教一年,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