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乘佛教修学的三个次第

净界法师  2022/10/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大乘佛教修学的三个次第

楞严经在大乘佛教当中,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门,因为它探讨的是我们生命的根本。从佛教的角度来说,我们对于我们生命的根本,已经远离太久了,已经找不到我们自己原来的家,这是我们修行一个很大的障碍。而在智者大师的判教当中,他把大乘佛教的修学,分成三个次第:

第一、是修学安乐道:我们刚开始皈依佛门,我们依止的是一念的信心,我们相信三宝的功德是甚深广大的,我们相信因果丝毫不爽,依止这一念的信心,开始积集善业,做很多护持三宝的慈善事业;那么在这阶段当中,主要是一种业力的修学。但是这个时候,因为缺乏智慧的观照,所以在整个过程当中,虽修善业,心不安稳。

就是我们修了善业以后,我们总觉得弟子心不安,我们会有一种没有家的感觉,因为你在修善业的时候,你依止的是一个攀缘心。攀缘心的特色,我们的心是住在外境的——心有所住,而外在的环境是变化的,你根本作不了主,所以在整个阶段当中,我们总觉得内心有一种不安的感觉。但我们透过这样的善业,可以成就来世暂时的安乐,所以智者大师把它判做安乐道。

第二、慢慢的学佛时间久了之后,我们觉得自己还可以再进步,就从安乐道转上了解脱道。我们开始很慎重的学习佛陀所宣说的经典,慢慢的开启心中的智慧,我们遇到人事的时候——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不再随外在的环境而转,开始把心带回家——安住在现前一念心性。那么这时候我们心开始安定了,外在的因缘不管怎么变化,它只是我一个生命历练的所缘境而已,智者大师把它判作解脱道。

也就是说,一个凡夫他在整个生命当中,他开始走上了出世的圣道,他内心圣道的力量开始生起了;因为他懂得回光返照,以正念我空、法空的真如理,来息灭他心中的颠倒想。

第三、从解脱道的过程当中,可能会经过三年,或者五年的时间,进一步从解脱道再趋向于菩提道,开始依止一念心性从空出假─广度众生,成就万德庄严。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楞严经的定位,就是一个解脱道的法门。为什么要研究楞严经?一言以蔽之,就是:我们必须把过去凡夫的世界,提升到圣人的世界——转凡成圣。

它的一个关键点就在首楞严王三昧,看你遇到事情的时候,是不是能够开始回光返照——把心带回家!我们一个人能够成就圣道,跟你所修的善业并没有直接的关系,那只是一个助行、一个资粮力而已。你要能够成就圣道,你要找到圣道的因,你要找到真实的因地。

佛陀在楞严经中说:你今天拿沙去煮饭,放在电锅煮了很久,它叫做热沙,它煮不出饭。为什么?因为沙非饭本,你要煮饭,你要拿米去煮。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如果还找不到圣道真实的因地,我们不可能有圣道出现,我们不可能有临终的正念出现!

虽然我们相信了三宝,也积聚了一些善业,但是我们还活在自己的妄想中,这个妄想是一个虚妄的因地,不可能产生真实的功德。所以这个首楞严王三昧,不管你是走圣道门的,或是走净土门的,你想要成就一种坚固的临终的正念,你都要经过这个阶段——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整个大乘佛弟子必修的课程。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坐禅就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

坐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不断地放下...

念佛一法对在家人最为亲切

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

一直打妄想还说什么五蕴皆空

不要打妄想,看好自己的话头,不知道又跑到哪里去了。...

智者的十大追求

顶级的学业是拥有圣贤的智慧; 顶级的事业是广利一切...

端心正念,这是最要紧的

当自端心,正念求度。 要自己端正自己的心,要保持正念...

心地善良必须以实际利益他人来展现

众生的数目如虚空般无边无际。然而我们总是认为,我们...

密勒日巴之歌

年轻像夏日之花朵,很快就凋谢了。 老年如火势蔓延至...

大安法师:往生靠佛力是否不必辛苦修行了呢

问: 请问法师,既然往生全靠佛力,那我们又何必辛苦...

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集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

【注音版】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往生咒)...

供灯的功德利益与仪轨

供灯之功德利益 在《大藏经》中,对供灯的功德介绍得很...

【推荐】对治烦恼的最好方式

禅宗有一句话,我希望大家好好体验一下,你就知道什么...

【推荐】净土宗的思考,永远要把功德归于佛陀

什么叫皈依?就是:必须要空掉自我! 我们能够往生,是...

圣一法师《梵网经菩萨戒之杀戒》

佛言:若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

【佛教词典】不动阿罗汉

不动阿罗汉者,谓钝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皆能不退现...

【佛教词典】静虑能入现观非无色定

【静虑能入现观非无色定】 p1380 显扬十九卷十四页云:...

第八识转变的两个关键点

我们再看看无漏的情况。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

修行路上的三个注意事项

1、不贪名闻利养:名利心是苦,平常心是道; 2、不在...

懂得舍弃便是拥有

有些东西一旦拥有了就是负担,拥有的越多,负担就越重...

念佛一定要「念兹在兹」

我们很多人念念佛,念念佛这个心就会像野马,就往外跑...

人言我好坏,不生喜怒心

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

梦参老和尚《佛七开示》

第一日 上:念佛的障碍 念佛的障碍 我们念佛,要先把...

字体潦草易误事

【原文】 书信一事,关系甚重。若常用草体,或成习惯,...

陶石梁禁演淫戏文

【原文】 今之院本,即古之乐章也。每演戏时,见有孝子...

不为明日而忧

刚才来了位信徒。 她带着小孩,有点忧心的样子。一见...

遇到什么灾难,就这样去发愿

菩萨做些个什么事呢?利益众生。总的说一句,就是利益...

父母悦,即为孝

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从我们懂事起,就开始读书,幼儿...

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

根机利的,你用一些小法来跟他谈,那也不对机,这就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