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

净界法师  2021/11/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3讲

《净土十疑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页,甲三、偏念一佛疑。

佛陀在《法华经》讲到一个偈颂: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释迦牟尼佛依止大智慧的光明,观察我们三界流转的相貌,他说:在三界流转的众生,就好像是一个人住在一间起火燃烧的房子一样。在这一期的生命当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遭遇到很多的痛苦,以及修行上的障碍。所以,基于离开痛苦、离开障碍的理由,几乎所有的凡位菩萨,在修习成佛的过程当中,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先离开三界,把出离三界火宅当做第一个目标。

谈到离开三界,我们修行的方法有两种的差别:第一个是圣道法门,第二个是净土法门。这两个法门最大的差别,就是难跟易的差别。

如果我们今天选择圣道法门,它的修学重点在于断惑证真,你要断除无始的烦恼跟罪业,你要证得二空的真如之理,那这个过程,肯定是内忧外患,障碍重重。所以我们看历代的祖师,甚至于三世诸佛在经论上的开导,基本上并不鼓励我们走这个高风险的方式,因为成功率太小了,那这障碍也特别的多。

第二个法门,就是我们说的净土法门,净土法门修学的宗要在于感应道交,就是我们凡夫一念皈依的心情,跟三世诸佛本愿的功德,两个能够心心相应、感应道交。这种感应道交的修学方法,相对于前面的圣道门,可以说来得更加的容易、更加的顺利。所以,不管是佛陀、不管是历代祖师,对这个法门是鼓励而赞叹有加。

关于圣道门跟净土门、自力跟佛力之间的差别,我们在前面的两个疑问当中,都已经完全解释过了。当我们觉得离开三界火宅,是我生命的第一个目标,这当中我要选择净土门这种成功率比较高的修学方式。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净土的念佛,到底我是应该专心的念一尊佛,还是广泛的念许多佛?哪一个效果最大?这是我们今天的题目──偏念一佛疑。

就是说我现在知道在三界流转,这个地方的障碍太多了,那我要到净土去,我应该念佛,那我要怎么念佛比较适当呢?是应该念一尊佛,还是要广泛的念许多佛?这当中的疑惑就是这个意思。回答当中有两段:第一段是约着能念的心,这个地方的大意是说,如果你广泛的念许多许多的佛,你今天念普光佛、明天专心的念普明佛、后天专心的念药师佛,你每一天都换一尊佛,到最后的结果──心思散乱,三昧难成,你很难产生感应的力量。

所以,从能念的心,你应该修一相三昧,你今天念这个佛、你明天还是念这个佛、后天还是念这个佛,你的成功率会比较高,这个是约着能念的心来说明。

好,以下我们约着所念的佛,来说明这两者之间的差异。这当中我们分成两小段:第一小段先发明正义,第二段再引经证明。先看第一小段:

又求一佛功德,与一切佛功德无异,以同一佛法性故。为此念阿弥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净土,即生一切净土。

这个地方是约着所念的佛来分别,到底念一尊佛比较好,还是念多佛比较好?这个地方是说,你刚开始只要念一尊佛就好,比如说你念阿弥陀佛这一尊佛,刚开始是得到一尊佛本愿的加持,其他的佛当然没有加持力;但是最后的结果,当你能够成就三昧以后,你可以同时得到一切佛的加持。

就是说你刚开始只是念阿弥陀佛,但是你成就念佛三昧的时候,真正得到佛的根源时,是一切佛加持。为什么呢?我刚开始是念一尊佛,为什么到最后会得到一切佛的加持呢?

它的理由是──以同一佛法性故。每一尊佛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比如普光佛有普光佛的本愿,普明佛有普明佛的本愿,但是他们的根源是同一个真如法性的,所以刚开始你有一个门进去,不管你哪一个门进去,到最后的根源是一样的,就是因为三世诸佛的作用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体性、根源是没有差别的。

从这个道理就可以知道,你刚开始是念阿弥陀佛,得到阿弥陀佛单一佛本愿的加持,但是你最后的结果,是成就一切佛的加持。那刚开始你是生于一个净土,但是当你到西方净土以后,你同时也可以到达一切净土。就是你刚开始是专一的成就一个功德,但是成就一个功德以后,其他的功德也同时具足。

这个道理,有没有经典根据呢?以下就引经来证明这样的思想,我们看论文:

故《华严经》云: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又云:譬如净满月,普应一切水,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如是无碍智,成就等正觉,应现一切剎,佛身无有二。

这以下,论主就引用《华严经》来证明他前面的观念。《华严经》上说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切诸佛的作用是有差别的。你念本师释迦牟尼佛,有本师释迦牟尼佛本愿对你的加持;你念阿弥陀佛,有阿弥陀佛本愿对你的加持,这个肯定是不一样的,每一尊佛的本愿不同嘛。但是等到你能够念到诸佛根源的时候,他的根源是一样的,所以说到最后每一尊佛的根源是同一个心念的、同一个智慧、同一个十力、同一个四无所畏,这个根源是一样的。

这样的道理很难理解,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比如说天空清净的满月,它普应一切水,影像虽无量,但是天空中只有一个明月。这个明月它可以照在台湾,在台湾当中生起一个月亮的影像;它也可以照在美国,在美国生起一个月亮的影像。我们相信它映在台湾的影像,跟映在美国的影像,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从影像当中找到月亮的时候,它的根源是一样的。所以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你不管根据台湾的影像找到月亮,或者根据美国的影像找到月亮,它的根源是没有差别的。

从这样的一个譬喻,我们可以知道:三世诸佛这种我空、法空无障碍的智慧,他成就这种清净法身的等正觉,依止这样一个无差别的根源,他普现一切的佛身、普遍的成就一切的佛号、普遍成就一切的净土,但是他能现的这个佛的清净法身是没有差别的。

这段文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刚开始你念本师释迦牟尼佛、我念阿弥陀佛,他念观世音菩萨,刚开始的方便是差别的,但是到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这一点,我们凡夫是很难理解的,因为我们凡夫的妄想是对立的,你跟他不一样,他跟你也不一样,但是佛陀的根源不是妄想,他是法身,所以法身的思想,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他能够从一个根源,普遍的出现无量的差别;他也可以从无量的差别当中,回归到同一个根源。

这个就是说明,你刚开始的方便是不同,但是结果是一样的。

以下再把这个观念作一个总结,我们看论文:

智者以譬喻得解,智者若能达:一切月影即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月影无二。

故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法身无二。

故炽然念一佛时,即是念一切佛也。

我们以譬喻来做一个总结。

比如说,你在一切的月影当中,你随便找一个月影,只要你能找到月影的根源──月亮,每一个人依止不同的月影,但是最后得到的月亮是同一个的。也就是说,你刚开始选择任何一尊佛去忆念,刚开始的加持力有差别,但是最后的根源是没有差别的。

所以你刚开始不要因为你念一尊佛,好像功德有所欠缺、有所不足,这个想法是不对的。因为你刚开始念一尊佛,但是你最后的结果是具足一切佛的功德,完全没有欠缺、完全是圆满的,这个就是佛陀跟佛陀之间一种互含互摄的情况。

近代有一个数学大师,叫陈省身博士,这个陈居士是华裔的美国人,他研究数学七十多年,从二十几岁,到他九十三岁往生,总共研究数学七十三年。他在数学当中最大的贡献是,他提出零跟一的理论,他认为整个数学就讲两个道理:一个是一,一个是零。

什么是一呢?一就是动态,我们看到很多东西应该要主动的追求,是动态的、积极的,叫做一。另外一个是属于寂静的,我们有时候看到人事的时候不动,这个就是零。

一也可以表示刚强的、坚定的,零表示调柔的、善顺的。他这个理论提出来以后,他讲出一个譬喻,他说:你看一个人身体的结构就知道,我们外表皮肤、这个肉是柔软的,但是我们的骨头是刚强的,这就是宇宙间零跟一的配合。如果我们的身体全部是刚强的,那你就很容易受伤,整天伤痕累累;如果我们的身体全部是柔软的,你根本连站都站不起来。

这种零跟一的理论,这个思想提出来以后,在美国的科学界,产生很大的震撼,特别是对整个太空的发展,有很大很大的突破。因为西方人是赞叹积极、主动、刚强,而往往忽略了柔软的力量、寂静的力量。所以陈省身博士说:我们只看到活动的一面、积极的一面,但是我们忽略了宇宙间另外一种力量的存在,那就是一种寂静的力量、调柔的力量。

他说:你看下雨天,天空下了很多雨,但是这个雨活动的方向,它一定是往低处流。就是你刚开始下的时候下在高处、下在高山的地方,但是高山没有办法把雨水累积起来,它一定往低处流。所以低处本身虽然没有能量,但是它有一种吸收能量的潜能。

他这个思想是从数学的研究,最后达到人生的哲理,对整个美国太空的发展、技术的突破有很大的贡献,所以美国国会颁给他一个最高荣誉的终身成就奖,他的奖金有一百万美金。他说这些钱对我已经没有什么作用,就全部捐给慈善事业。当时国际行星协会,刚好在天空当中发现了一颗行星,为了纪念陈省身博士的贡献,就用他的名字立名。

他九十三岁往生,九十二岁接受访问,说明他一生的成功之道。他说:我们一个人的生命是有定数的,你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所以你最重要的就是你一定要做好一件事情。把一件事情做好,就是你刚开始只做一件事情,但是你最后成功的时候,是普遍跟一切事情相融通的。

陈省身博士他自己说:他读高中的时候,跑步跑不过人家,不要说男生,他连女生都跑不过,他的体力不行;他上音乐课的时候,没有办法去分辨音乐的好坏,他音乐也不行;他上美术课,他的手非常笨拙,也没有办法画出美好的图画;他读高中的时候,唯一的兴趣就是数学。在他深入数学七十年以后,他的数学之道,提出了零跟一的理论,其实是通于宇宙人生的整个哲学之道,这个道是法法相通,所以他提出的理论值得我们去思维。他说:你一个人一生当中,刚开始只能做好一件事情。

蕅益大师对于修行一门深入的看法,也提出一个非常贴切的譬喻,他说:修行这件事情,就好像挖井一样,你口渴想要挖井,你今天在东边挖一个井、明天在西边挖一个井,你挖一辈子都挖不到水。为什么呢?心思散乱,三昧难成。你应该要设定一个目标,然后穷你一生的精力,在这个地方好好的深入,才能够得到水,而得到的水,这个结果是一样的。

这个地方,就给我们很重要的启示:你生命的数目是固定的,你与其今天修这个法门、明天持大悲咒、后天持往生咒,倒不如在一生当中做好一件事情。

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这个问题——偏念一佛,既然你想要念佛,想要跟诸佛感应道交,这个根本思想,刚开始是要你一门深入,你不能广泛缘念一切佛的,这样子是没有办法成功的。刚开始念一尊佛,到最后的结果得到一切佛的加持,这个就是一即一切的道理。

好,我们再往下看,甲四、偏求一土疑。

那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我想要修习念佛法门、我要修习佛力加被的法门,而我只能念一尊佛,那我到底要念哪一尊佛呢?我要念一尊佛,但是佛太多了,我到底要选哪一尊佛,做为我一生所有精神体力的所缘境?提出这个问,我们看征问的地方:

乙一、征问

等是念求生一佛净土,何不十方佛土中,随念一佛净土,随得往生,何须偏念西方弥陀佛耶?

既然是佛佛道同,我们平等心的念一切佛,生一切佛净土,都是合理的,在修行当中,我们可以在十方的佛土中,随便选择一尊我喜欢的佛、选择一个我喜欢的净土,而去忆念,而去往生就好了,为什么一定要单单的专念阿弥陀佛,而单单的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呢?

就是说一门深入,那这个门有很多,不一定要以阿弥陀佛为门,我以药师佛为门、以普光佛、普明佛为门,为什么不可以呢?这个地方,从一门深入再说明哪一个门最好。

我们看回答的地方:

乙二、释疑

回答总共有三段:第一段先依止圣言量,先依人;第二段再依法。我们先看人怎么说,再看法怎么说。人当中有两段:第一个释义,第二个引证。先看释义:

凡夫无智,不敢自专,专用佛语,故能偏念阿弥陀佛。

说是应该一门深入,但是以哪一个门做为第一个门最为恰当呢?

智者大师谦卑说:我是一个没有高深智慧的凡夫,我哪有智慧去判断三世诸佛哪一尊最适合我呢,佛的功德太微妙了、太不可思议了,我没有办法判断阿弥陀佛本愿比较好、或者释迦牟尼佛本愿比较好,我没有办法去判断。那怎么办呢?

专用佛语!身为一个弟子,我只有尊重师长的教诲,依止圣言量,遵从师长的教诲,所以专念阿弥陀佛。就是依止人的教诲。

那释迦牟尼佛到底有哪些教诲呢?我们再往下看,看第二段引证:

云何用佛语?释迦大师一代说法,处处圣教,唯劝众生,专心偏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无量寿经》《观经》《往生论》等,数十余部经论文等,殷勤指授,劝生西方,故偏念也。

我们今天打开大藏经,把释迦牟尼佛一代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当中,我们会发现一个事实:释迦牟尼佛可以说是处处圣教,唯劝众生,专心偏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日本的学者研究,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当中、在藏经当中,有一百一十几部经,讲到阿弥陀佛的法门,这个比例太高了。

这以下讲出例子,比如说《无量寿经》,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观经》,它的修行也是观想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往生论》,它修五念法门──礼拜、赞叹、观察、咒愿、回向,它的所缘境也是西方的阿弥陀佛。所以一百一十余部的经论,都是劝我们念阿弥陀佛,然后往生西方。这个地方依止圣言量来加以说明。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在做一个比较重大判断的时候,我们不能相信自己的分别心,我们要知道这个分别心是怎么来的,说是根、尘、识,我们的分别心是六根、六尘碰撞以后,产生一个生灭的心识。所以我们的心识是受着环境的影响,因为分别心识的产生是根尘的碰撞才产生的,所以你的判断力,一定是依止当前的环境所影响。所以我们重大的抉择,一定是依止圣言量的。

台湾高雄南部有一个道场,提倡大家念南无毗卢遮那佛,这个就是自作主张了,因为你看所有的经论、历代的祖师,没有人提倡这个法。就是我们的修行,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一定要有佛陀、祖师尊贵的传承。

就是说,有很多的祖师弘传净土法门,从这个地方,我们只要好好的遵从历代祖师所走过的路就可以了。那这个地方是从人的角度,来说明以阿弥陀佛的法门当作主修的第一个理由。

我们再看第二个。

前面是依止人,依止圣言量,这以下依止法,我们也可以依止法义的抉择,来说明以阿弥陀佛为所缘境是最恰当的。这当中有三个理由,我们先看第一个理由:

又弥陀佛别有大悲四十八愿,接引众生。

就是说我们生死凡夫,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要祈求诸佛本愿的加持,离开了诸佛本愿的加持,实在是障碍重重。那到底要以哪一尊佛的本愿来当作第一个所缘境呢?

阿弥陀佛的本愿特别的殊胜,特别四十八大愿当中的第十八愿,所谓的临终接引,就是: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是十念必生愿。

我们看到其他诸佛的国土,你要到他的国土去,都是要靠你自己的力量解脱三界的业力,才能够到达的,没有哪一尊佛说在你临终的时候,像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一样现在其前,来接引你去的。因为阿弥陀佛的本愿当中,他有临终来到三界接引的愿力,我们在临终的时候是内忧外患,有阿弥陀佛的开示慰导,这是第一个理由,他有临终的接引。

再看第二个理由:

又《观经》云: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若有念者,机感相应,决定得生。

前面是约着临终的接引,我们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有阿弥陀佛的临终接引,这样子的成功率比较高;第二个是约着现生的安乐。就是说,身为阿弥陀佛,他的特色,就是他有八万四千相,相当中有八万四千微妙的好,而且每一个好当中,有种种的光明,来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这是出自于阿弥陀佛的第三十三愿──光明的摄受愿,就是你忆念他的名号,阿弥陀佛就以光明来照摄我们,使令我们身心调柔,业障消除。

我们讲一个念佛感应的故事:

在民国初年的时候,大陆江苏省有一个厨师,这个厨师以前是做荤的,所以造了很多的杀业,后来改做素食。做了素食以后,他一方面做素食,一方面只要哪一个地方有打佛七,他就去参加。他要做早餐、午餐,午餐做完以后,晚上没有事就到大殿去随喜念几枝香,只要大陆各地有地方念佛,他就会去参加。几年下来以后,他的大儿子生了病,往生之前经常做恶梦,晚上睡觉的时候,手又抓、脚又踢的,非常不安宁。

有一天大儿子醒过来,就跟他父亲说:这段时间我在睡觉的时候,经常有人干扰我,非常痛苦。昨天晚上那个干扰我的人出现了,他跟我说我前生造了很多罪业,所以今生要往生的时候就会有这些痛苦。我问他说:那应该怎么办呢?对方告诉我说:你父亲身上有很多阿弥陀佛光明的功德,只要你父亲答应你,把光明分一部分给你,你就能够把这个罪过消除掉。

这个时候做儿子的就非常高兴,有希望了,第二天早上就问他父亲说:父亲啊!你可不可以把你阿弥陀佛光明的功德,分一部分给我?他父亲说:我平常很少念佛,怎么分一部分给你?他儿子说:没有关系啦,你只要答应就好。他父亲就说:好啊,可以啊,我就把我阿弥陀佛的光明分一部分给你。诶!他讲完以后,从此以后睡觉就没有再出现事情。

这个作者在最后就讲一个评语说:这个厨师还没有真正的念佛,也可以说信愿还不具足,他只是护持别人打佛七,工作做完了,晚上闲着也闲着,看到别人念佛,就顺便进去念几句,也没有真心的念佛,但是你看他的身心就累积了很多光明的功德。

这个作者说:如果他真心的念佛,那还得了!所以,为什么一个法门会让这么多人来赞叹,这个地方有它的深义。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圣号,它有很多本愿的加持:

第一个、我们讲临终的接引,你的心经常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你就会产生临终弥陀现前的力量;第二个、光明的摄受,你每天跟佛号这样在一起,你肉眼上虽然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但是事实上你的身体就出现一种弥陀的光明,这是不可思议的。这个光明,就是消除罪障的一种征兆。所以阿弥陀佛的圣号,第二个他的光明特别殊胜,这是他第三十三愿所成就的。

我们再看第三个理由:

又《阿弥陀经》《大无量寿经》《鼓音王陀罗尼经》等云:释迦佛说经时,皆有十方恒沙诸佛,舒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证成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乘佛大悲本愿力故,决定得生极乐世界。

这个是讲十方诸佛的称叹。说为什么我们今天一门深入,一定要以阿弥陀佛为第一个门呢?

因为我们看《阿弥陀经》《大无量寿经》《鼓音王陀罗尼经》讲到,只要释迦佛在赞叹阿弥陀佛功德的时候,讲到最后都有十方诸佛的现前,来证明只要念佛的众生,一定可以成就弥陀本愿的摄受,而使令业障消除,乃至于往生净土。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一个法门能够得到十方诸佛的赞叹,表示这个法门的普遍性,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个就是我们从法义的抉择,我们选择阿弥陀佛当我们第一个感应的理由。

好,我们看总结:

故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极恶众生,偏有因缘。其余诸佛,一切净土,虽一经两经,略劝往生,不如弥陀佛国,处处经论,殷勤叮咛,劝往生也。

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作一个结论:阿弥陀佛的一个特色,他的本愿加持力,对这种极恶众生,偏有因缘,这个地方很重要。阿弥陀佛对我们这些所谓的弱势团体、对我们这种障深慧浅的众生,他的本愿对我们有太大的加持力。如果你今天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其实你选择一门深入,你不一定要选择阿弥陀佛。但是如果你是一个业障凡夫,阿弥陀佛的本愿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第一个、光明的摄受,现生消除罪障;第二个、在我们临终的时候、颠倒的时候、内忧外患的时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这两个理由都太重要了,所以说他有这个愿力,对我们来说就有特殊的因缘。

在其他的诸佛当中,很少有佛陀有这样特殊的加持,这就是为什么在一切的经论及历代的祖师当中,乃至十方诸佛在教诫他们自己的弟子,都是殷勤叮咛以阿弥陀佛当做第一个本尊相应的理由。

这件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一个众生忆念每一尊佛,跟每一尊佛产生感应以后,这一尊佛对我的加持力,就决定于这尊佛的本愿。我们可以从平常的生活来理解,比如说我们依止一个善知识,这个善知识他发的愿是喜欢广结善缘、修习福报,他的愿力是这样子,你跟他在一起,你肯定很快能够成就福报,因为他的本愿就是这种力量;另外一个善知识,他的本愿是专门弘扬佛法、开启智慧,你跟这个善知识在一起,你肯定很快增长智能。

也就是说,每一尊佛他本愿的功德是不同的,所以你跟每一尊佛接触的时候,他对你产生的加持力、救拔力,就会有所不同,是这样子的。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佛在世的时候,摩伽陀国有一个国王叫做频婆娑罗王,这个频婆娑罗王有一个大臣,晚年才生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出生的时候,就从地上涌出一只金色的象,所以大家就把这个小孩子称为象护。这只象平常的排泄物都是黄金,因为它每天排泄的关系,所以他们家的黄金就不断的增加。

长大以后,这个象护就骑着这只象到处的游玩。有一天在整个王宫的宴会当中,阿阇世王就跟这些大臣的儿子玩在一起,大人跟大人玩、小孩跟小孩玩。这个阿阇世王就说我们家有很多很多的珍宝,别人也说他有什么珍宝,等到象护的时候说:我们家有一只金色的象,每天都能够出现很多的黄金。这个时候,阿阇世王就生起了贪心,他内心就发愿:等到有一天我做国王的时候,我一定要把这只象夺过来。

后来阿阇世王把他的父亲频婆娑罗王关起来,让他活活的饿死,杀了他父亲以后,就自己做国王,他回忆他过去的誓愿,就请象护来到王宫参加宴会。这个时候,象护的父亲就跟象护说:阿阇世王是一个坏人,你去参加他的宴会一定是不吉祥的。象护说:没关系,我跟他以前是好朋友,没问题的,所以象护就坐着象去参加这个宴会。

但是参加完了以后,阿阇世王就说:象护啊!你一个人回去就好了,这只象就留在这个地方。象护没有办法,就一个人回去了。但是这个象护得到这只象是福德所招感的,不是他人能强夺的,所以他回到家以后,这只象就从王宫的地下沉没,回到自己的家里,因为这样子就得罪了阿阇世王,所以他父亲说:你现在的生命有危险,你现在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出家。

古时候要是犯到死罪,能远离死罪唯一的方法就是出家。所以象护就在这种情况之下勉强出家了,出家以后,后来就证得阿罗汉果。证得阿罗汉果,一个比丘托钵的时候,旁边跟着一只象威仪不好,后来释迦牟尼佛教导说,你应该对只象说:汝出去!汝出去!汝出去!念三次,后来这只象就离开了。

弟子们就问佛陀说:象护为什么一出生就有象来保护他?乃至于后来能跟释迦牟尼佛出家,在释迦牟尼佛法中成就阿罗汉?

佛陀说:在迦叶佛的时代,有一个商人,这个商人经商圆满以后,得到很多财宝。这一天在回家的过程,经过一间寺庙,有法师在讲经,他偶然到里面去听经,听了以后起欢喜心。他离开的时候到大殿去拜佛,礼谢三宝,这时候他发现在本尊迦叶佛的旁边,有一尊当来下生释迦牟尼佛。我们知道,所有贤劫千佛来到人世间,都是先生到兜率天,然后乘六牙白象而降生。但是当来下生释迦牟尼佛的象,有一点剥落了,所以他就出钱把这只象作一个修整,顺便把象上面的当来下生释迦牟尼佛也作修整,再安上黄金。这个时候跟释迦牟尼佛结缘、跟释迦牟尼佛乘的六牙白象结缘,所以生生世世招感象的出现,乃至于释迦牟尼佛出现的时候,跟他出家做他的弟子,最后在释迦牟尼佛的座下得度。

就是说,这个法界有三世诸佛,每一尊佛都代表一种加持力,而这个加持力的来源是他的本愿。你看,释迦牟尼佛刚好有本愿来到娑婆世界,而象护又刚好跟释迦牟尼佛结缘,刚好机感相应,就得度了。

所以一切法因缘生,当然因缘是你决定的,因缘是由你的心来引导的,你今天跟阿弥陀佛的圣号不断的结缘,一次又一次的忆念他,这尊阿弥陀佛就对你产生四十八种力量──四十八愿,包括现生光明的照摄、也包括临终的接引,乃至包括他很多很多的功德。而在整个三世诸佛的本愿当中,对我们末法极恶的众生来说,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对我们是最有效率的,这个就是为什么刚开始我们以阿弥陀佛为本尊的理由,因为他的本愿殊胜。

好,我们先讲到这个地方。

0:00 / 0:00
净土十疑论导读(义德寺)1
净土十疑论导读(义德寺)2
净土十疑论导读(义德寺)3
净土十疑论导读(义德寺)4
净土十疑论导读(义德寺)5
净土十疑论导读(义德寺)6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大安法师:断气之后助念还有用吗

问: 有人说,往生只是在人断气前,若断气后顶多生人...

弥陀即是毗卢师,极乐即是华藏界

同一法身 《华严经》以卢舍那佛为教主,极乐世界以阿弥...

净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

1.生平 永明大师(公元904---975年),讳延寿,字冲元...

千万不要向阿弥陀佛请假

我们在人世间的成就不是有多大的产业,名下有几栋房子...

【推荐】做弥陀的使者

大家在劝进行者,做阿弥陀佛使者,帮助众生往生这一点...

一句佛号圆融四法界

一句弥陀,圆融法界。觌体全真,交罗无碍。彻悟大师 一...

四十八大愿——(第41愿)闻名诸根具足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

生起厌离心,净业才容易成功

信、愿、行是修行净土三资粮,其中愿即厌离娑婆、欣求...

在家菩萨戒本

在家菩萨戒本(六重二十八轻读诵仪轨) 香赞 炉香乍热...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注音版】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轮回真相与处理方法

众生有两种缘起。佛陀在大乘经典中,把我们生命的缘起...

怎样得到观音菩萨的感应,使事情能够如愿呢

端坐普陀常入禅,众生有叩遍垂怜; 欲知感应玄妙义,试...

勿使「菩萨」的真意义埋没

一般人都指定庵堂庙宇的偶像为菩萨,从事烧香、礼拜、...

佛说不敬论说师长长短的果报

阿难问佛陀:世尊,若是有比丘,对他们的老师或和尚,...

【佛教词典】禀教

(术语)禀承佛之教法也。止观辅行一曰:受化禀教,须...

【佛教词典】红衣派

(流派)喇嘛之旧教也。...

不失信于人

唐朝陆元方,曾为武则天时的大臣,为官清廉诚信。他在...

现今社会如何净化自己的心灵

今天的社会到处充满污染,处在染浊、复杂的环境里,我...

宽容是一种拯救

在2005年秋季的一天,有两个失落的少年在加州的一个林...

上根人尚会从迷入迷,更何况中下根人

佛应我们的根机,施设八万四千法门。通途佛法,一个重...

善知识法与恶知识法

昔日,佛陀在舍卫城只树给孤独园时,对众比丘说:今日...

敦煌风格连环画《微妙比丘尼受难因缘》

(1)从前,有一位巨富长者没有儿女,就聘娶了一个贫寒...

慧律法师《楞伽经大纲》节录

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义工,今天是2004年9月26号...

在观想的过程中,生命产生了两道力量

我们要知道,在观想过程当中,当你起观,不管是观极乐...

印光大师的健康饮食建议

1、提倡吃面食 先后天衰弱,当以善于保养为事。若欲靠...

止恶才能至善,自律方可自由

如果你问一些人:你信佛吗?他们会脱口而出:信佛! 如...

哪怕是独处,也不要去交那些损友

作为一个朋友,一定要讲信誉。那这个信不欺的意思,也...

念佛的十种心

「念佛之人,虽观如来相好,而不生爱着之心;于无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