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禅净双修

净界法师  2021/11/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三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面,丙三、结示劝修。

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其实你修学什么样的法门对我们的影响并不是这么的重大,反倒是你用什么样的心态来修学这个法门,它是有一个决定性的影响。

所以我们在大乘经典当中,佛陀常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们的生命是由我们的内心创造出来的。蕅益大师说,诸法无性,尽随心转,心为名利,一切法趋名利,心为菩提,一切法趋菩提。不管你是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念佛也好,这个法门本身是无自性的。

我们念佛,有可能这个佛号会带到人天的果报,也可能这个佛号会带我们到极乐世界去,就是你那个能念的心态会影响到你整个生命的状态,心态决定我们的状态。

在《楞严经》讲到修学佛法有两种的心态:

第一个你用攀缘的心来修学佛法,你的心对于你整个内在的五蕴身心,对于整个外境产生强烈的攀缘跟执取,产生一种我法二执。那么这种情况会有两种过失:

第一,即便你修学佛法经过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你还是感觉到弟子心不安,因为你的心是住在外境。当你一帆风顺的时候,你内心很安定。但是不幸的是,外境是变化的,就像这个空中的灰尘,随业力而变化。我们的生命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当你住在外境的时候,你的心就随境而起伏,你生命的快乐跟痛苦你自己做不了主的,是由业力来推动的。所以你的心习惯性是住在外境,第一个你永远感到一种没有安全感。

第二,你不断地在积集一种生死的力量。也就是说,你整个生命的轮回的力量不断地在加强。因为轮回的根本,就是我们对生命的一种错误的颠倒的执取,就是十二因缘里面的无明,这个无明就是攀缘心的意思。为什么我们死亡以后,我们来生还会出现一个生命?为什么圣人死掉以后,他能够没有生命,他能够进入无生?因为我们的心态不同。

所以当我们心态不能改变的时候,我们在整个佛教修学当中,我们顶多做到积集福报,成就一种安乐的功德。当我们不能调整我们心态的时候,我们永远不可能趋向于解脱,不可能的!你那个生死轮回的力量永远不会停止的。

在整个《楞严经》当中一再地告诉我们,你修什么法门都好,你一定要把心带回家,你要找到你整个身心世界一个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清净心,一个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一种清净本然的本性,在那个地方安住下来。

所以我们在学佛过程当中,要有一个比较高的标准。说你这个人修行是不是上路了,怎么判断?我想我们不会说,因为你一天念了几万声佛号,你做了多大的布施跟持戒,就说你这个人修学上路了,其实不是。因为你搞不清楚,你内心当中是安住在虚妄的攀缘心,跟安住在真实的心性,你对心中的主人跟客人还分不清楚的时候,依我们的标准来看,你这个人还是颠倒众生,你还没有真正修学上路,你跟三宝叫作结缘。你高速公路的入口都没找到,你根本谈不上上路。

一个人要真正地能够看清楚你生命的真相,照见五蕴皆空,然后在我空法空的清净本性安住,从此以后,你跟生命开始保持距离,从无住当中而生心。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说你这个人修学已经上路了。为什么呢?因为你认清路头,你找到了生死的关键点。

在整个禅净双修当中,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念佛一定要修禅观?改变你的心态!因为你用攀缘心念阿弥陀佛,这个整个佛号完全变成一种攀缘的力量。阿弥陀佛是一个无量的功德,但是被你的心染污掉了,内心是攀缘,一切法成攀缘。

印光大师说的,本来是摩尼宝珠,这个佛号到你的心中变成一只糖果。所以我们必须透过大乘的禅观,然后破妄显真,真实地找到我们的家,然后从那个地方提起佛号,这个佛号才能够坚固的。

那么这个地方就有一个问题:那我怎么去找到我的家呢?在《楞严经》的思想模式,就是空假中三观。你遇到任何的人事,你永远保持空假中三观。

第一个,就是你要先修空观,破执。

我们遇到一个生命的现象,可能是一个顺境,也可能是一个逆境。我们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心随境转,我们顺着因缘的方向去走,那就完了。

《楞严经》告诉我们,你要逆向思考,你要问它,你从什么地方来?你不要管这个因缘怎么走,你要去回光返照,去找它的根源,你从什么地方来?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色身?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从什么地方来?那么当然答案就是,我们觅之了不可得。我们从空性而来,眼前的只就是一种业力的显现而已。

我们过去曾经有一段的业力,现在表现出来了,创造你今生的一个假相,这个假相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它只就是一个生命的一段的假相,所以它没有一个真实的体性。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看清楚生命的真相,我们的内心开始平静下来,开始无住,不能够住在色受想行识。我们从今以后不再跟着我们的感觉走,不再跟着我们一时的想象走。我们在生命当中这叫正念真如。

在你回家的路当中,虽然我们的感觉还会不断地干扰我们,我们过去习惯性的贪恋娑婆的想法还会不断地刺激我们,但是你可以做到不随妄转,因为它是一时的假相,你连断它都不要断它。因为它是虚妄的,你断它干什么呢?你只要不跟它结合,它就不能对你产生力量。

所以在整个生灭的因缘当中,找到一个不生不灭的家就非常重要了。第一个,让你今生能够达到最大的安定;第二个,让你所念的佛号变得非常的坚固,不可破坏。

你的烦恼不能障碍你,即使你有病痛也不能干扰你,外在的鬼神、外在的魔王也不能刺激你,因为你的心住在一个真实不生灭的本性。所以这个空假中,从空观当中找到我们生命的一个安住处,假观让我们务实地面对生命,也不要否定今生五蕴的假相,因为你未来的往生净土的资粮还得靠这个假相,靠这个身体来拜佛,靠你内心来忆佛念佛。

所以大乘佛法是观一切法空,但是不坏假名假相假用。保持它的功能,但是不要对它产生执取。这个我们叫作借假修真。所以当我们用这个空假中的智慧来面对人生的时候,你这个时候的心态是一个最圆满的心态。大乘佛法对人生就是这三种看法,空假中。其实,中的话它只是个调整,其实就是空观跟假观。

你觉得你最近躁动不安,假观太强,就加强空观;你觉得你最近心好像提不起来,太沉闷,加强假观,思维你来生的安乐,思维你极乐世界的功德,由这种功德相、安乐相来启发你前进的动力。所以这个中观是随时调整自己的脚步,让你合乎中道。

所以说这个禅观就是一个心态的调整。那么你平常经常保持一个对五蕴身心的不即不离,临命终的时候,你生命的水泡破裂的时候,对你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你早就有心理准备了。所以这个般若波罗蜜的智慧的确是可以引导我们到彼岸的。

那么我们看这段经文。在结示法要当中有两段,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生命当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

我们一个人念大悲咒,凡夫来念大悲咒,跟观世音菩萨来念大悲咒,产生的效果不一样,因为我们的心会有很多很多的干扰,就是受到阿赖耶识的干扰。

阿赖耶识是我们生命的仓库,我们生命当中走过的路都会留下痕迹的,留下一些烦恼跟罪业,不幸的是都被阿赖耶识给记忆下来。所以我们现在的生命体的身心世界,是把过去的你全部放在你的心中。我们为什么会有现在?从唯识的角度,因为你有很多的过去过去过去过去,所以现在你的心态是由很多过去的你累积而来的,这个就是阿赖耶识。所以,假设你不改变心态,你很难走出过去的障碍。过去有时候是善业表现出来,有时候是恶业表现出来。

所以,蕅益大师对阿赖耶识讲出一个批判,他说阿赖耶识是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阿赖耶识是一个产生生死轮回的根本,但是我们紧抱阿赖耶识不放,我们宁可被它带着走。所以说,我们在修学当中所破的生灭心就是阿赖耶识,当然这个地方包括了第七意识把它执着为我,还有第六意识一个错误的想象,所以第八识也包括了六七八这三个心识,都是我们要破坏的。

那应该怎么办呢?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自心去取着自心,第二个自心是指的阿赖耶识如实地把我们的身心世界变现出来,然后这个第一个自心是第六意识的攀缘,把它执着为真实的自我跟真实的法,然后产生颠倒想,就产生了一种生死的业力。

所以我们刚开始在修学把心带回家的过程当中,最重要就是不取,告诉你自己,你眼前的因缘都是暂时存在的,你不能取着。你一取着,有两个过失:

第一个,你今生肯定活得很痛苦。

第二个你永远不可能出离生死,你就被它牵着走,产生一种恶性循环的轮回的力量。

为什么我们取着眼前的生命会产生痛苦呢?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由阿赖耶识的能量释放出来的,阿赖耶识是一个善恶的混合体。我们过去造了善业,可也造作了恶业。所以你看稍微懂得命相学的人都知道,我们生命当中有三种因缘是没办法具足的,一定有一个残缺的,孤贫残。如果你一定要取着今生的生命,那你就要做出抉择。

第一个,你是孤独的,你的情感生活是非常失败的,包括夫妻的因缘,包括子女的因缘,你是永远孤独的,这是第一种选择。

第二个你选择贫穷,你经常要为衣食奔忙的。

第三个是残缺,你身体有重大的病痛。

在整个五术的思想当中,如果你今天身体很健康,财运也非常的好,你的感情生活也很丰富,这个是一个非常不吉祥的状态,因为你生命达到了巅峰,物极必反,这是一种大凶之兆,因为这个不合乎生命的真相,因为生命是有残缺的。

所以你一旦取着的时候,你第一个,你肯定要痛苦。

你看佛陀在经典讲很清楚嘛,佛陀说,有一个人他去礼拜一个功德天,礼拜了十二年。这个天被他感动了,就跟他敲门说,你顶礼我这么久,我把我这个女儿送给你,送给他非常漂亮的一个美女叫作功德天。他说,你需要什么就向她乞求,她就会给你种种的安乐。那么这个人正在快乐的时候,诶,功德天的妹妹过来了,叫作黑暗。她说,她给你快乐,但是我是给你痛苦的,我们两个是不能分开的。

所以当你的生命产生执取的时候,你一定会产生一个痛苦的感受。而更严重的时候,是你临命终的时候,你的心就产生很大很大的颠倒跟障碍。所以我们现在开始要试着跟我们的五蕴身心保持距离,不取,不迷不取不动,这个在禅宗叫作大死一番。

那么总而言之在整个禅观的思想当中,就是你要能够破妄显真,你要对这个生命的假相要慢慢放掉,安住在你一念清净的不生不灭的本性。从那个地方来建立你所有的功德,那么这个功德才是真实的功德,就是以不生灭心来修学一切的善法。

那么这样有什么好处呢?看丁二、功德超胜。

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是名妙莲花,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摩,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当我们能够对于五蕴的身心开始用空假中三观保持不迷不取不动,那么这样子是一种微妙不可思议的莲花。大乘佛法喜欢用莲花来表达菩萨的智慧。莲花的特色是出污泥而不染,它能够在整个五欲六尘当中活动,但是它又能够不取于相,不取着它的一个真实相,它能够出污泥而不染。金刚王指的是这样的一个智慧,它像金刚一样的坚固,能够破除一切的障碍。

所有的障碍都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所以我们是自己障碍自己了。因为业力它没有错,你今天遇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事出必有因嘛!我们身为一个有情众生,我们必须要无条件地去承当我们过去的业力,这个没有话讲了,修学佛法第一个特质就是先认命,先认命。你要先认命,才能够去改造未来。

我们现在不是。我们现在,过去的业力显现出来,我们抗拒,弄到自己很痛苦,把现在弄得很痛苦,也把来生破坏了,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你一定是要有一个智慧来观察,你面对你过去业力的表现,反正它只是一个能量的释放,过去就好了,不要让这个能量再产生恶性循环的力量。所以真正的金刚就是去破坏你心中的执取,而不是去改变外境。

我必须提醒大家一个观念,如果你每遇到什么事情都去怪罪别人,去改变外在的环境,你这个心态到临命终的时候会非常的痛苦。因为你的心是习惯于跟外境结合在一起,你到临命终的时候突然想收回来,收不回来。这个小孩子在外面跑太久了,你的心在六尘当中活动得太久了。

所以你要训练你自己,遇到事情,调整自己的心态。我告诉大家一个观念,任何一件事情会在诸位的身上发生,一定有它的原因,而这个原因是跟你有关系的,是你自己造作的,自作自受,没有一件事情是会莫名其妙出现的,不可能有这种事情。所以金刚王就是说,我们现在必须无条件地承当过去的业力的释放,好,我今生认了,好坏都不取。但是我们着眼在什么?着眼在来生的创造。

你今生的使命是干什么?你知道我们生命的使命是干什么?有两件事,人生只有两件事:

第一个来还债,把过去的债还完;

第二个更重要的,创造来生。

第一个去酬偿过去,第二个去创造未来。而这个时候,你今生的操作,你的智慧,怎么去面对你的生命,就扮演重要的角色。所以人生的重点在过程。你重视结果有什么好处?结果是每一个人都面临死亡嘛,结果是每一个水泡都要破裂,没有一个例外嘛!你福报再怎么大,你这个水泡也要破裂。那问题是,在破裂之前,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这样的破裂?那你这个智慧就很重要了。

所以我们经常要观察,对人生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动。我们对于已经要成熟的业力保持认命随顺,但是我们内心当中要创造另外一个功德,这个下一堂课我们会说到,如何忆佛念佛来积集来生的资粮,这个是重点。

那么宝觉当然是一种智慧,所以说,一个禅净双修的心态,他对人生跟我们一般人不太一样,一个有安住在不生灭心的人,他人生不是来受用的。你如果是抱着一个来受用人生的心态,你很难往生极乐世界的。你把人生要当作历练,历事练心,它是让你积集往生资粮的一个所缘境。因为你要抱着一种受用的心态,那你是跟它结合在一起。所以人生不是让你来享用的,是让你来历事练心的,假借这个人事的因缘来积集你往生的资粮:遇到顺境,我们感恩阿弥陀佛;遇到逆境,加强我们往生的力量,那这样子的话,所有的环境对你来说都是增上的。

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不要试图去改变外在的环境,你会越弄越糟的。你会把今生弄糟的,你也会把来生也弄糟的。你今天老是去注意外境,你今生就完了,你来生也完了,什么都完了。最好的心态是,把这样的环境当作你往生的资粮。我遇到顺境,我深深地对弥陀感恩,他对我的加持;我遇到了逆境,让我更加地觉悟,我不能再轮回下去了。这样子这个环境对你来说都是一种增上的力量!那么这种智慧就是不可破坏,任何因缘都不可破坏的一种坚定往生的一种智慧,叫金刚王宝觉。

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

那么这个三摩提当然是一种止观的三昧,但是这个三昧为什么叫如幻呢?因为我们在正念真如的过程当中是空假中三观。虽然观一切法空,但是不否定生命的假相假用,就是如幻。你说它没有,它有它的相状跟作用,你说它有,它又没有真实的体性,是暂时有的。所以只好说是一种如梦如幻的三摩提,就是它观一切法空,而不坏假相。那么这样子的功德是超越一切二乘的功德,因为二乘是偏空的,他没有修假观的,所以他不能积集资粮。

那么这个是阿毗达摩,这个阿毗达摩指的就是一种无上殊胜的意思,它是一种无上殊胜的法门,而且是十方薄伽梵,薄伽梵就是佛陀,这是十方三世一切佛要成就大般涅槃必经的道路,只有这条路,没有其它的道路可以走。你要用空假中的智慧来面对人生,你才能够产生最大的功德。

那么这个思想——如幻三摩提我们再解释一下。

小乘对人生的观察,我们叫作灭色取空,他对人生是完全否定的。你看他观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所以小乘佛法他不把人生当历练的,他认为人生没什么好历练的,就是出离就对了,反正我对人生完全地排斥。我离开了人群,走入了山林,他的思想就是完全趋向空性的。

当然从大乘的角度,这个人成就了解脱了,但是他很难成就功德庄严,因为他否定了生命的假相假用。所以小乘佛法的空观,我们叫作偏空的思想,消极的。

大乘佛法的空观叫作缘起性空,他从因缘所生当中回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否定的是它的自性执,它是没有自性的,但是我们不否定它的作用,只否定它的体性,不否定它的作用。所以你看大乘佛法的空是——色即是空,但是空即是色,双向思考。

我们可以从现前的五蕴身心当中回到了清净本性,在那个地方安住,但是我们也可以从清净本性当中回到眼前的身心世界,空即是色。或者我们这样讲,我们可以从现前的个体生命这个水泡回到整体生命,水泡可以回到大海,也可以从整体生命回到个体生命。所以大乘佛法色即是空,但是空还得要即是色。这就是大乘佛法的如幻三摩提,他不否定你眼前的假名假相假用,他只是破坏我们的自性执而已。

这是在整个修学念佛当中,你要先安住你的内心,把心带回家,就是你的心态很重要。你心态不调整,你今生就活得非常的苦恼,非常的动荡不安,你会不断地受到过去业力的刺激,包括临命终亦复如是。

所以我们应该在生命当中找到一个无眼耳鼻舌身意,没有风浪、没有波浪的一个环境住下来,把心安住下来,以无住为住,或者说以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为住。那么这个就是把整个佛号的基础、把地基打下来,就是找到你的不生灭心,然后在那个地方住下来。那么这个是十方一切诸佛所必经的过程,这个是所谓的一路涅槃门。

好,禅观的部分我们就讲到这里。

乙二、净土宗修学法要。

禅观的思想是比较偏重在以空观来破执,所以它空假中其实比较偏重在空观这一块,其实假观,净土宗是比较偏重假观的,从空出假而产生一种正确的忆念,因为它的重点在感应道交。禅宗的思想在正念真如,它是一种理观,理性的观照,净土宗它是一个因缘的事修,这个地方不同了。

但是这个地方不同,但是有关系,因为你的感应道交要安立在不生灭心的基础,这个后面我们会说到。为什么不能用攀缘心来感应道交呢?因为有很多过患。你依止攀缘心来念佛,过患非常的多。

好,我们看丙一、感应道交。这个地方有两段经文,先看第一段: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这个地方先讲出一个譬喻说,我们在世间上,我们面对很多众生。面对很多众生,我们把众生分成两块:一个是跟我们没有缘的众生,你看你到街上去,到超商去,你看到他没感觉,他看到你也没感觉。为什么呢?就讲出这件事情有它过去的因缘,因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

为什么你跟他会没有感觉呢?因为在过去生的生命当中,可能是某甲去忆念某乙,但是某乙心中早就忘了某甲。这当中某一个人忆念某一方,但是某一方并没有释放出相对的一种忆念的力量,那么这两个人在未来的生命当中,是若逢不逢,可能是相逢,也可能是不相逢,即便是相逢也没有用,或见非见,就是相逢就等于是没有相逢。那么即使是见面,你看你跟他在超商也见过好几次,但是完全没有产生互动的作用,所以有见面等于没有见面,视若无睹,当面错过,不能产生感应的力量。因为你过去生跟他没有产生彼此的互相忆念,所以你看到他没感觉,他看到你也没什么感觉,就是这样子。

这个就是为什么今生会变成跟你无缘的道理,在这个地方。

好,我们再看有些人跟你因缘很好,诶,你看到你的儿子,就打从内心地欢喜,他看到你也打从内心地欢喜,这怎么回事呢?二人相忆,二忆念深,那么因缘当然,有缘还得分两种,一个是缘很深,一个是缘很浅。

假设你跟他有缘,但是很浅,那只是两个人偶尔地忆念,你可能是偶尔会想起他,他也是偶尔会想起你,而且时间不是很相续,这个有缘,但是缘不深。

第二种是二忆念深,这个是经常地、相续地会去忆念到对方,他也是经常地相续地忆念到你,那么这个时候你们两个因缘就很深了。你今生会在一起,来生也会在一起,再来生也会在一起,就好像是那个形体跟影子一样,你们两个因缘就不会再分离了,你们两个总是会相逢,总是会构成眷属,为什么?因为你们两个过去彼此互相会忆念对方。

那这个地方就有个问题了,没有提到恶因缘的众生,他这个地方提到无缘的众生,第二个有缘的众生,第三个是恶因缘的众生。什么叫恶因缘的众生呢?恶因缘还是有缘嘛!就是你过去用烦恼心、用嗔恨心去忆念他,假设你今生经常用负面的情绪来忆念某甲,他也用负面的情绪来忆念你,那糟糕了,来生变成恶因缘。

所以说,这个人跟人之间完全是一种彼此的忆念,而产生一种相互的关系。内心的相互忆念会决定你来生会跟他构成什么样的因缘。在这个地方是世俗的因缘,它只是一个譬喻。

净土宗重点就是,你要往生,你得靠阿弥陀佛来接引你。那么阿弥陀佛,到底他会选择去接引谁?这个地方就牵涉到你跟阿弥陀佛必须要有很深厚的因缘。那么关键在哪里呢?看这段经文就清楚了: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我们先看佛陀,身为阿弥陀佛,他对众生是什么心情。身为一个如来,他在大般涅槃的寂静明了的心性当中,他那个大悲心是经常地悯念众生,就像母亲忆念儿子一样。所以佛陀是对我们安排了四十八愿,这个四十八愿已经存在法界当中,而且他四十八愿已经对我们释放出很强烈的磁场、很强烈的善意。

但是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若子逃逝,虽忆何为?你整天所想的就是你现在这些尘劳的事情,你的色身怎么样?你的感受怎么样?你有怎么样的妄想出现,你的心都在这个五蕴身心里面不断地活动,当然你来生只好在三界再创造一个五蕴,因为你整天忆念你的五蕴嘛!

所以身为儿子,离家出走,从今以后你再也不去忆念母亲了,母亲对你的忆念是不能产生感应的。反过来说,身为儿子能够不断地忆念母亲,就像母亲忆念儿子一样,那么这个时候,母子之间的关系,生生世世就能够相逢在一起了。

这个意思就是说,阿弥陀佛他在过去的无量劫当中,经过五劫的思维,成立了四十八愿,然后再用尘点劫的六波罗蜜的善法,把四十八愿产生一种生命的力量,用他的六波罗蜜把这个愿力填满,变成一个有真实功德、有真实救拔力量的四十八种功德力存在法界当中,他不断地对众生释放善意。但是我们没有相对地去忆念佛陀,那四十八愿等于没有效果。

很多人都问我说,到底有没有阿弥陀佛的存在?这个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很难讲。

你不相信他,对你来说就不存在嘛!

你不忆念他,对你来说就是没有嘛!

所以阿弥陀佛到底有没有存在?这个是你决定的嘛!你问我,我怎么知道?我怎么知道对你来说有没有存在呢?你相信他的存在,你不断地忆念他,对你来说就是有存在嘛!

所以这个佛陀跟众生的忆念,你看这个人他就是容易跟本师释迦牟尼佛感应,他就,诶,观世音菩萨他没念几声,他就跟观世音菩萨感应。我告诉大家,事出必有因,生命没有一件事情是偶然出现的,不可能!诶,你说他念几声,那你知道他前生念多久啊?念多少声了?那当然我们过去也不知道。从现在开始,也就是说,你今天要下定决心往生极乐世界,你就必须要仰仗佛力。

那么这个时候你对阿弥陀佛的忆念就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了。这个忆念包括两种:第一个信心的忆念,第二个用愿力来忆念。其实我们很多人只会用信心来忆念弥陀,但是有些人对往生的意愿不高,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他相信阿弥陀佛会救拔你,救拔我,但是他大部分念佛只是在消业障、增福慧,那这样子阿弥陀佛的圣号对我们的救拔只仅于现世的安乐。你必须对阿弥陀佛释放两种信息:第一个,信仰皈依的心,第二个往生的心。那么阿弥陀佛就给你两种功德,包括今生的安乐,包括来世的往生。

所以你用什么心态来释放出你的佛号,那么阿弥陀佛给你的反作用的功德力,就是你释放信心跟释放愿力,就会有不同的效果。你完全没有忆念,阿弥陀佛在你生命当中就等于是不存在。

这个地方就把感应道交这个彼此间的心灵的互动先作一个说明。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六种往生净土发愿文

历代祖师大德依据净宗精要,针对行人根机,曾撰述诸多...

不肯坐下的弥陀慈父

我们看阿弥陀佛接引像他都是站着的,为什么他不坐?众...

龙裤国师念佛成就的公案

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位国师,名号为龙裤(法名已经佚...

禅净能同时修吗

问: 禅净能同时修吗? 大安法师答: 对这个问题,我...

印光大师开示佛七:打七该怎么打

临近年关,各大寺院都陆续开展起精进办道的打七修行。...

法灭之际特留此经,独留一百年

正入斗争者,前五百年,解脱坚固。渐次五百,禅定、多...

本既无迷,悟亦不立

问:如何是修道? 师云: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

终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

清朝有一位东瓜和尚,名没有传下来,不知什么名字,喜...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风、寒、热病,为患轻微。心有三病,患祸深...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

【注音版】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当来变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

久修之人当警惕此「五花箭」

五花箭者、皆烦恼所摄,谓诸魔王,有神通力,由见修行...

佛法是世界之光

过去有些人有误解,说佛教是封建的、迷信的、消极的,...

吃狗肉会投胎成狗吗

偶读《来果禅师语录》,看到一桩动人的公案:坐香一枝...

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怎么下功夫

2015年9月24日,受大安法师委托,《净土》杂志编辑部一...

【佛教词典】怨结

(术语)怨恨之心,结而不解也。唐华严经六十八曰:于...

【佛教词典】三长斋月

(术语)又曰三斋月。于正五九之三月,自朔至晦持每日...

梦里五家财

这一生都是在做一个梦,在梦境里面我们常常不知道是梦...

【推荐】念佛是大事中之大事

我等现今幸得人身,幸闻佛法,复幸得闻如是微妙净土念...

魔境生起时应如何保持正念

佛陀诃责十种魔境的过失。 魔境产生的因由 阿难!如是...

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缘

当佛陀在波罗奈国鹿野苑弘法教化时,梵摩达王的妻子怀...

空是什么意思?

空是什么?就是缘起无自性。这个不太好懂,第一次听到...

往生净土的三部曲

一、信资粮 首先,我们来听听三部曲之一,也就是三资粮...

谁没有熬过

初中毕业后,他开始自谋生路,第一份工作是做建筑工,...

欲识佛住处,只这语声是

打禅七的目的是求悟道,功成熟了,这个道就悟,为什么...

维摩诘患病示苦

佛陀率众游化至毘耶离城,城中有一长者名维摩诘,虽身...

人生虽是借宿,但也要好好把握

稍早前,经济不发达,旅店不多。许多人出行,夜幕降临...

佛教的婚姻观

男婚女嫁 宿世因缘 俗语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从男...

圣严法师《对事不对人》

不论我们在公司担当何种职务,都要顾及整体,而且要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