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禅净双修

净界法师  2021/11/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第四讲)

净土宗的特点,它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也就是一种他力解脱的法门。我们来世的解脱,也包括今生的安乐,其实是弥陀所加持我们的。那么我们要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想尽任何办法,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就做这件事情。

感应道交这当中你要做两件事:第一个是应无所住,第二个是生其心。

我们一般的生命都是跟我们眼前的五蕴身心感应,因为你不断地忆念它,不断地执着它,所以你来生只好再出现一次。那么现在我们必须要对五蕴的执取要先放下。

憨山大师说,为什么我们念佛的人一定要修般若法门呢?我专心念佛就好,我直接转念念佛就好,把对五欲的执取,不要透过般若,直接就这样转过去,对五欲的执取把它转到佛号去,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加一个禅观在里面呢?憨山大师说,你做不到的!因为五蕴对我们是非常熟悉的境界,我们在三界打滚的太久,每一次的生命都有一个五蕴身心,对我们来说这件事情太过熟悉了,太熟悉了。

我们对我们的色身的执取,对我们内在的感觉、感受,对我们一时的想法太熟悉了,这种事情太熟悉了,连做梦都能够知道它的存在。所以你假设没有经过般若法门的破执,你根本转不过去。憨山大师说,假设没有修般若法门来破执,临命终有两种情况:

第一个,对三界五蕴身心世界的贪着的念头现前,也可能你佛号的力量也现前。但是不幸的是,我们对于身心世界的执取是熟境界,佛号是生境界,结果就随五蕴身心而流转,因为它势力强大,强者先牵。

所以我们在生起忆佛念佛之前,要先把我们经常习惯性在五欲流转的那念心,把它找回来,不要再这样下去了,这个会创造生死业力的。所以这个禅观的思想就是把心带回家,这个心老是在五欲里面跑,迟早要坏事的,临命终肯定要颠倒的。

禅观是无住,以无住为住,先把在五蕴身心的心慢慢地收回来、慢慢地收回来,当然这不是一天两天,但至少你要给自己一个方向,就是我年纪越大的时候,我这念心一定要对外境的执取要慢慢收回来。我们不可能说,你平常对五蕴身心很执着,临命终的时候突然间不执着,没有这回事情,不可能有这种事情!你这棵树平常往东边在倒,它怎么突然间倒下的时候倒到西边去了?不可能有这种事情!你一定是慢慢调整的,习惯性的东西你要慢慢调整。

所以佛陀要我们从五欲里面拉回来,刚开始有一点强人所难,但是你要勉强自己,因为这是你唯一的道路。所以先求无住,然后生起忆佛念佛的心,肯定成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禅观是把心带回家,那么净土的人,是从家里面再重新出发,往净土方向走去。一个是把心带回家,一个是重新出发。

我们看净土的功德利益,有两种:一个是现世的安乐,一个是来世的解脱。看第一段的经文: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蕅益大师说,这段的经文等于是说出了整个净土宗最重要的心地法门,都在这里面。

若众生心,这个众生当然指的是我们这种生死罪恶凡夫,我们这念心夹带了无量无边的烦恼,无量无边的罪业。但是没关系,你不要执着它,我们讲过,不要跟它走在一起,跟它保持距离,让它慢慢地沉淀下来。一个有志于求生净土的人,你一定要跟你的烦恼的心、罪业的心保持距离,不要再随顺它了,心常觉照,不随妄转。然后呢,在无住的基础之下做两件事——忆佛、念佛。

我们先讲念佛。

念佛是一种止——安住的一种念力,当然这个佛号在念佛当中,它主要是靠音声来摄持我们这念心,就是你要一句弥陀念诵听,你在心中要产生一个皈依的心念,然后透过嘴巴的读诵来创造音声,最后你再听回去。所以打佛七也好,打佛三也好,刚开始你只有做一件事情——听你的音声,你的心就跟着你的音声走,这就对了,你每一个动作都要听到你的音声,这个就是念佛,把心安住在你的佛号的音声。所以在整个打佛七当中,刚开始你就是创造一个音声,然后把你的生命投进去。念到最后你身心世界不存在,只有一句佛号,法界一声。

这个念佛主要是一种安住的止,那么忆佛这个是关键了,就是平常的观照。我们平常除了念佛以外,要不断地忆念弥陀的功德,当然是弥陀的本愿功德了。

忆念弥陀本愿功德,这个地方善导大师讲得就很清楚了。善导大师在讲四十八愿的时候,他讲到往生的三资粮: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善导大师把这个至心信乐有详细的发挥。那么至心信乐在整个善导大师的开示当中,他解释成为顺从本愿,就是我们一个罪恶凡夫,你时时刻刻每一个念头要归顺在弥陀本愿的座下。

比方说,你必须把你生命的功德,我为什么能够创造善业?我为什么能够拜佛?你要不断地观想这是阿弥陀佛本愿的摄受。你为什么能够有今生的福报?你也要观想这是弥陀本愿的摄受。

我们在往生净土的人,避免去思考自我意识,说,诶,我自己有这个善业,那就完了,那你还是活在自我意识嘛!那你这个叫顺从本愿吗?不是!你顺从自己,顺从自我嘛!那表示你还有力量来面对生命嘛!那你这个算是什么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呢?

那个三岁的小孩子他没办法站,整个身体靠在阿弥陀佛的身上。所以忆佛的意思就是,你不断地忆佛,你的心跟佛的心是永远同在一起的。我现在为什么还能够走路?因为弥陀的本愿摄受!为什么我能够拜佛呢?答案只有一个:是阿弥陀佛本愿对我的摄受!所以印光大师说,你必须要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你必须要把你的身心世界全部地、毫无保留地投入到弥陀的本愿功德海当中,这样子叫作顺从本愿。

善导大师讲出一个标准:你如果认为你业障深重,你不能往生——抗拒本愿!你还活在自我意识,表示你没有完全投入到大觉海。你认为你福报不够,不能往生——抗拒本愿!你没有真正地忆念佛陀。所以这个忆念这个忆字,要以善导大师的解释,就是有顺从的意思,顺从。你必须把你的身心世界毫无保留地跟弥陀的本愿结合在一起,而且是你平常就要有这种心态。

我们这样子讲,我们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心要能够心心相印、感应道交,最大的障碍是什么?自我意识是非常可怕的。我们捏造一个自我,然后以自我为中心,那你很难跟弥陀感应道交,因为你活在自我意识当中。

所以禅观它要破的就是帮你扫除这个障碍,这个五蕴身心,照见五蕴皆空,我空法空。五蕴里面它只是一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一个暂时的水泡、暂时的假相,没有真实的自我,你很容易顺从本愿。修般若法门的人,要我们顺从本愿非常简单,因为我们知道我们身心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

所以我们在念佛的当中,除了你一句佛号以外,你的皈依的心、一心归命的心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你用什么心态来念佛?你必须把你的生命完全投入到弥陀的本愿海当中,那么依止这样的心情把佛号提起来。

那么这样有什么好处呢?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指的是今生能够见佛,当来指的是临命终见佛。那么见佛有两种:一个是必定见佛,一个是去佛不远。那么这一段经文在古德的注解当中有两层意思:必定见佛叫作显应,你很清楚地看到弥陀现前给你加持,这在《念佛感应》里面很多公案。那么第二种是去佛不远,它是一种冥应,冥冥当中的感应,就是我们感觉不出来,但事实上阿弥陀佛已经帮我们化解很多障碍了。所以我们有时候觉得好像我们念佛还有障碍,其实你不念佛更糟糕。

因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本来就对我们释放一种忆念的力量,所以你一旦忆念的时候马上感应。马上感应,但是感应的情况,有一种是你能够见闻觉知的,有一种是你不能见闻觉知的,叫作冥应。

那么一旦见佛或者是去佛不远,你有什么好处呢?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你不必假借其它的方便力就能够心开意解,破除一切的障碍,增长我们的善根。这是把净土的因果表出来,净土宗的因地就是忆佛念佛,它的果地的功德就是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那么这样的情况讲出一个譬喻,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就是一个做香的人,他本身没有香气,但是他经常地跟香在一起,他就沾满了香气。香气如此,光明也是这样,我们身上没有光明,但是我们经常跟光明在一起,我们就能够得到光明。那么这个就是我们不断地去创造佛号,然后以一种皈依的心整个顺从在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之下。当然这个地方所强调的偏重在信心,一种信仰的心来念佛产生的一种现世的消灾跟免难。

我们讲一个实际的公案。在台中莲社有一个佛友叫作李水锦居士,这个李水锦居士他的母亲是受了菩萨戒的。后来他的母亲在七十几岁的那一时候,她的右边长了一个肿瘤,医生的判断是肝癌的第三期,这个癌细胞扩散了,已经没办法开刀了。那么这个时候她躺在病床当中非常痛苦,因为癌细胞已经完全扩散了。

但是这个人,她对阿弥陀佛的皈依很强。她在六个月当中每天早课跟晚课的时间勉强自己起来忆佛拜佛,不能拜要他拜,不能专要他专。后来有一天晚上十点多的时候,她看到窗口有一道金黄色的光明整个照进来,照到她的身体。这个时候她突然间感到她长肿瘤的地方的皮肤裂开来,流出很多黑色的脓血。那么她把这个血擦干以后,第二天早上起床,诶,她的精神体力慢慢恢复。结果再去检查,她的肝癌的肿瘤完全消失掉了。

那当然这个是一种必定见佛,就是很明显的一种感应,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他每一个愿都有一种加持力,那每一个愿都释放出对众生的忆念。那么这个居士她也释放出她的忆佛念佛,包括对阿弥陀佛的顺从皈依,也包括不断的持名,结果去触动了四十八愿,对她产生一种强大的加持力而产生一种现世的安乐。

在大乘经典上说,佛菩萨他的福报可以跟我们分享,但是佛菩萨的智慧善根不能跟我们分享,智慧你要栽培。但是他可以把他的福报来帮助我们消灾免难,这一点做得到的。

你看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释提桓因也是这个道理。这个释提桓因他五衰相现了,他头上的花枯萎了,身上产生臭味,乃至于衣服产生了污垢,身上失掉了光明,最后不乐本座。他知道他的天上的福报即将享尽,这个时候释提桓因就去找大梵天,请大梵天帮他做一些法门,帮他延长寿命。大梵天说这个我没办法做,延长寿命对我来说没办法。大梵天说,但是有一个方法可以救你,他说释迦牟尼佛现在刚好出世说法,你赶快去求他!

这个时候释提桓因赶快化成一个人,到了人世间、到了精舍,看到释迦牟尼佛的时候,他寿命刚好快要结束,他至诚地拜下去,念一声南无佛就死掉了。死掉以后,因为他那种强烈的皈依的心跟释迦牟尼佛的本愿功德感应道交,所以他死掉以后变成一个乡村的一个小猪,他就投生在这个母胎里面,但是因为他一种强烈的忆佛念佛皈依的心,他那个福报增长,结果那个母猪就像发疯一样,到处乱撞,结果就流产了。流产以后,这个释提桓因那只猪就死掉了。死掉以后,他又回到他原来的位置,又多了一期的释提桓因的寿命。

我觉得我们对于佛菩萨的功德没有拒绝的理由,因为其实十方诸佛菩萨,他们的本愿功德都在忆念我们。当然从现世安乐的角度来说,你念阿弥陀佛也好,念观世音菩萨、念地藏王菩萨,你都可以跟佛菩萨感应道交的,这个没有问题的。只要你真实地顺从他的本愿,你真实地忆念他的圣号,可能是在明显中来对你感应,也可能是暗中对你感应。

但这当中有一个问题存在,我们会觉得有些时候我们求某种事情好像没有出现,对不对?这个在《摄大乘论》有提到:说你所求的跟你的道业不相应的,佛菩萨不会给你,对你道业没有帮助的,佛菩萨不会给你。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清楚。

那么我们在忆佛念佛当中依止信仰的心肯定能够见到佛陀,肯定能够得到破除障碍,增长福报,这是现世的安乐。

丁二、究竟解脱: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那么前面是比较偏重在一种信仰的心来念佛,这个地方就更进一步生起一种往生的愿力。我本因地,这个我指的是大势至菩萨,这个因地是指的他在凡夫位的时候,他是以忆佛念佛的心,但是他是在秽土中成就无生法忍的。大势至菩萨,看这个意思他是没有求生净土的。但是他来到娑婆世界,他是摄受念佛的人一定要归于诸佛的净土当中。

那么这个地方我们把往生的观念作一个解释。

佛灭度以后净土的思想,在龙树菩萨的时候强调的是忆佛念佛来破除障碍。龙树菩萨他判到难行道、易行道的时候,他并不强调求生净土。求生净土的观念并没有明显,因为龙树菩萨的时候还是在正法的时代,佛灭度六百多年嘛!还在正法。所以那个时候善根强,环境也殊胜。所以那个时候只是判作难行道,就是你在修学过程当中你都不要阿弥陀佛、十方诸佛的帮忙,你就自己去处理你生死的业力,这叫难行道。

那么第二种就是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我们不断地求本尊的加持,求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加持,求阿弥陀佛的加持,冥冥当中破除障碍,这叫易行道。我们要善于利用诸佛菩萨的功德,来帮我们破障,这个叫易行道。所以在龙树菩萨的判教当中,早期的净土思想只是忆佛念佛,并没有说归于净土的思想。

但是到了昙鸾大师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到了唐朝的时候,那个时候就慢慢慢慢生命走到末法时代了。那这个时候就不完全只是以信仰的心来忆佛念佛,更重要的是要在生命结束的时候要归于净土,大家就要考虑不能在娑婆世界待下去了。

这个思想善导大师讲得很清楚,他讲内因跟外缘:第一个内因力,我们本身的善根薄弱,容易退转;第二个在外缘当中,我们面对是一个五浊恶世,去佛久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正难分。我们的善根在流转当中不断地退化,而外在环境的干扰越来越炽盛,所以这个地方就要考虑求生净土的问题。

我们应该怎么去看生命?

第一个,生命是变化的,这第一个思想。你今天跟昨天肯定不一样。由此道理类推,你也可以判断:明天跟今天也肯定不一样,生命是变化的,它不是一条线,它是波浪的。

第二个更重要,它是往坏的方向在变:生命的变化是越变越糟糕。所以如果你今生对眼前的佛法僧三宝不太满意,我保证你来生更失望,你可能连佛像都看不到,你看到的出家众可能不是今生这个样子。那我们整个善根的启发要仰仗三宝的外在的因缘,托彼依正显我自性,你的善根要增上要假借三宝的因缘。但是你假借的三宝是一个非常薄弱的力量,那就完蛋了,你的生命要增上就很困难了。

所以到了末法时代,我们要很严肃地去思维生死的问题了。

我讲实在话,学佛不是说你今生活得很安乐就可以了,其实以蕅益大师的标准,解决生死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整个成佛之道当中,三界生死这一关是最难跳脱,而且障碍最多。五阴魔境,五阴魔会干扰你,五蕴的障碍,外在的鬼神障,魔王的障碍,冤亲债主的障碍,什么障碍都有!你三界跳出去之后,后面的成佛之道一帆风顺。

诸位你不晓得还记不记得,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流通分的时候,他自己讲出他个人在五浊恶世修学的心声。释迦牟尼佛说,弟子们,你们要知道,当知我于五浊恶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众生说是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我看过很多大乘经典,我很少看到释迦牟尼佛说这件事情很困难,很少听到。但释迦牟尼佛很明确地说到,在五浊恶世里面成就无上菩提是很困难的。

印光大师说,你没办法,就像逆水中的鱼,你很努力用功,顶多保持原状。所以在娑婆世界,你不要说进步,你保持原状就很厉害了,因为它大方向的力量是往这个放逸的力量在走。你要去看看那个超商,走一次你就知道什么叫五浊恶世了。那个外在的环境,那个六尘对你的刺激越来越厉害了。所有的修学都必须要都摄六根,要向内安住的,但是当外在的环境对你刺激越来越厉害的时候,你就很难修学了。所以说,你看大势至菩萨他也说到,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因为五浊恶世的到来,你今生没有跳出去,我保证你来生更难出去了。

那么这个地方就讲到两个观念,我们念佛的心态有两种:一个是信仰的心,第二个是往生的心,这第二个更重要。

很多人念佛他有信仰的心,但是他不见得有往生的心。那么就是说,他对佛的功德有了解,但是他对净土有所不知,所以他没办法很正确地去分别,你受生在秽土跟你往生到净土对你的生命有什么差别,他缺乏这方面的判断,所以他往生的意愿不高,这非常可惜。所以他念佛的时候,只是启动了佛号里面的无量光的加持,没有产生无量寿的临终的救拔,就是你的心态欠缺了往生的心态。所以你一个念佛的人,你要用两种心态来念佛,第一个信心,完全投入弥陀的本愿;第二个,你要有往生的愿力。

彻悟禅师说,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是靠两种力量来牵引的,第一个是心力,第二个是业力。

所谓的心力就是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心是很复杂的,但是最重的心念,你往生的力量最强,就随那个重的地方而走。

第二个是业力,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所以净土宗的人,你在临终的时候一定要培养一种往生的愿力跟一个皈依的信心。你一旦临终的时候没有培养心力,那就由业力做主了。

所以说我们忆佛念佛,一方面培养信仰的心,一方面培养往生的心,这两个是你的功课,这个就是假观了。

我们看丙三、结示劝修: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净土宗在忆佛念佛的下手方便有两个:第一个是都摄六根,第二个净念相继。

在《楞严经》它所说的法门就是破六根,你六根喜欢攀缘六尘嘛,就产生颠倒想,然后就开始造生死业力了。所以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这个禅净双修的禅观,它多少就是在破六根的执取,然后从六根当中安住不生灭心来提起佛号。所以禅观对于我们都摄六根是有帮助的,从禅观当中来提起一句的佛号。

第二个净念相继,你每一句佛号都要具足你的信心,具足你的愿力。禅观能够让我们无住,能够帮助我们都摄六根;净土宗的忆佛念佛让我们净念相继。所以我们只做两件事情。

很多净土宗的学者对于经论完全不看的,净土法门,阿弥陀佛的净土长得什么样完全不知道,其实对你非常危险。

我们不可能对一个陌生的东西产生强大的愿力,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对它完全不了解,然后你很希望去,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你对净土,到现在还描绘不出一个明显的图样出来,那你念佛大概就是消业障、增福报这一块了,因为你没办法去忆念净土。所以基本上,你要能把净土的功德要把它很清楚地在心中不断地忆念,它有什么安乐的功德?有什么样的清净的解脱的功德?

比方说我们随便举个例子:你往生净土,基本上你身心是安乐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它没有三恶道的痛苦,那么快乐的诉求对我们凡夫是很重要的;衣食自然,你不用为生活去奔波;五种神通,你那个果报体特别有力量,你可以遨游十方世界,亲近十方诸佛;寿命久远,你不用受分段生死的痛苦。我们凡夫这个分段生死把我们搞得莫名其妙的,好不容易修行有一点功力了,死掉了,死掉以后又重新开始,这个分段的死亡把我们的善根切成一块一块的,没办法相续,让我们前生的功德跟今生一加一不能等于二,糟糕!而极乐世界它有无量的寿命。所以你必须对净土法门整个功德要很清楚地在心中,很清楚。

我们今天创造一句佛号,无量光、无量寿,这个佛号可能会到娑婆世界来投生,也可能会到净土去,你都要想清楚。我们不可能到临命终再来做决定,不可能的事情!你这个佛号要往哪里去?我们刚开始念佛依止信心嘛,我们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我们把身心世界交给了弥陀,但这个佛号有两种可能性,第一个它带到人世间给你享受人间的安乐,第二个它带到净土去。你要很清楚地知道这两个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你来到娑婆世界,它是有过失的:

第一个,无常败坏的过失,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你空欢喜一场。你得到一个美妙的水泡,再怎么快乐,它毕竟是个水泡。它破裂的时候,因为你产生执取,你一定会有很大的痛苦。水泡会破裂的,它有无常败坏的过失。

第二个,它会让你产生放逸,世俗的安乐会产生我们的贪欲跟嗔恚,它跟极乐世界不同。极乐世界的安乐是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那是跟道业相应的,那是一种无过失的安乐。我们凡夫的世俗的安乐是有过失的安乐,譬如美食夹杂毒药,你去享受快乐的时候,你肯定会产生放逸的烦恼,你就造罪业了,第三生你就到三恶道去了,三世怨。

所以很多事情我们在今生都要想清楚的。你今生把念佛的功德回向到娑婆世界,它有无常败坏的过失,有放逸的过失,有来生三恶道的过失,譬如美食夹杂毒药。

反过来我们今生把这个念佛的力量求生到净土,身心安乐,还有清净的功德,你看跟诸佛,亲近十方诸佛。五尘说法,在那个地方,色声香味触五尘自然说法,增长你的善根跟菩提心。诸善聚会,僧宝的力量,依众靠众。佛法僧三宝都很强,你在安乐当中自然增长善根而成就不退转。

所以我们在忆佛念佛当中,除了你的信心以外,你的愿力就很重要了。信心是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对佛陀来说的;愿力是对净土来说的,这两个功课都要做的。这个就是我们在无住当中来生起我们往生的信心跟往生的愿力,然后把这两种心态投入到这句佛号当中,那么构成一种感应道交,去改造我们的生命。

我们回答几个问题。

问:在净土宗整个身口意的三密相应当中,对口业来执持弥陀的圣号是不是特别重视的?

师父答:是的,因为音声最容易摄心。你用眼睛看阿弥陀佛的圣像,第一个很容易辛苦,第二个你很难相续,因为你眼睛受不了。我们可以在一天当中听音声听八个小时,不但专注,而且养神;但是你眼睛看佛像看一个小时就很疲累了。所以这个用眼根来摄心不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耳根会比较适合。

问:但是如果很不凑巧在佛三跟佛七期间突然喉咙发炎,实在念不出来,应该怎么办?

师父答:你可以金刚持啊。不过我建议你打佛七的时候,你嘴巴要动一下。有些人念佛嘴巴不动的,这个很不好。你要跟着你的音声走,你要听你自己的声音,结果你不创造音声,那怎么办呢?

一定要创造一个所缘境,你的心才有办法去跟你的所缘境,你要追寻弥陀的脚步,结果你连弥陀都没有创造出来,你要追寻什么东西呢?而且你只能够追寻你自己创造的音声,这个很重要的,你才能够越念心越寂静;你听别人的声音,你是越听越躁动,那是心外求法,这个不一样。

所以如果你喉咙有问题,我建议你嘴巴振动一下,会创造一个声相,声音在唇齿之间,在嘴唇跟牙齿之间会有一个声相出来,你就跟着那个声相走,也可以。净土法门你要顺从本愿,要追寻弥陀的脚步,要听你的音声,第一个条件——你要把弥陀的音声创造出来。

问:法师说修净土宗,我们必须观想我们自己是罪业深重的凡夫,无有出离的因缘,只有靠佛力的加被,只能靠阿弥陀佛的救拔。但是每当我在佛堂很专注念一句佛号的时候,内心有万般的悲切,感到很难过,眼泪不由自主地留下来。请问我应该如何来对治悲魔的来袭?

师父答:净土法门是要带一点感情的,这是事实。你完全没有感情,那就没办法念佛了。但是感情又不能太重,感情太重的话,你的确会有问题。所以我们在禅净双修当中,理观就是在调和你的感情。

其实是这样子讲了,感应道交的心态有两种,有两种心态:你要是一昧地向外攀缘,完全事持,没有理观,阿弥陀佛,你就忆念十万亿佛土外的阿弥陀佛,这样子会比较危险,你的感情会很难克制。

以蕅益大师的想法是,你这个感应要建立在自他不二,你要观想我为什么能够感应道交呢?因为我虽然业障深重,但是我这一念心把业障深重、这个如梦如幻的业障深重拨开以后,我的心是清净的,是如;阿弥陀佛虽然万德庄严,但是万德庄严也是因缘所生法,也是后来才有的,当我们把这个如梦如幻的万德庄严拨开以后,它的本来面目也是如。既然是一如无二如,自然感应道交了。

能念所念性空寂,所以感应道交难思议。最好是建立在一种自他不二的心性的本体来建立你感应道交的观念,这是最安全的,这就有点理观在里面。这个时候,阿弥陀佛不完全只是活在十万亿佛土外,他还活在你的心中,这样会比较好,那这样子你会比较理性一点。

所以我们在念佛当中,你如果情感太重,你要调整一下。这个时候你观想,本来无一物,在我的心中本来就没有情感,这本来就没有,那只是在一个无住的心中我建立一个往生的假相,我必须要借这个情感来往生净土。所以如果你觉得说,你的情感太重,我建议你稍微正念真如一下,把心先带回家,重新调整,这样对你会比较好。

所以我们在念佛当中,什么时候加强无住?什么时候加强生心?你就是要随时调整。

问:我们在绕佛的时候要注意听自己的音声,忆念佛陀。请问法师,绕佛的时候,我们的眼睛应该放在哪里?若一直往脚上看,就会觉得头很晕。我们可以观想这四字佛号吗?

师父答:观想四字佛号是不好的。你要观想,你宁可观想阿弥陀佛的光明,不要观想那个佛号,佛号是用来听的,不是用来观想的。佛号是南无阿弥陀佛,是取它的音声,不是取它的字,取那个字没有多大意思。

你要观想,你宁可观想佛像、观想光明、观想莲花,不要观想阿弥陀佛那四个字,反而是它的音声,它所创造的那个声相,这一部分是比较重要的。所以你一定要观想,你观想光明相、莲花相、佛像都可以。

那么你在经行的时候,我的建议是,你的脚掌要微微地用力,你可以把心微微地注意脚掌,让你的气血往下沉。但是眼睛应该放在哪里?眼睛应该闭起来,你要都摄六根啊。所以你在念佛当中,只有耳根打开,其它的五根都关掉的,那个开关都要关掉了。你眼睛到处看的话,你音声就听不清楚了。

所以你在念佛当中,整个心,我们本来一个心有六个门嘛,从眼睛出去,从耳朵出去听声音,从眼睛去看,但是这个时候你念佛人是把心整个收回来,整个眼睛、鼻子什么其它的五根都关掉,只有把耳根打开听声音,而且只听佛号的声音,其它声音都不能听。

你念佛的时候眼睛东张西望对你非常不利,分心啊。我们的能量、心力本来就有限,你这个眼根也打开,耳根也打开,鼻根也打开,那就完了,那个心光外泄,《楞严经》讲心光外泄。所以我们的建议你眼睛不要随便看比较好,除非你真的很严重的昏沉,看看光明相对治一下。

问:请问法师,弟子在家做早晚课的时候,有习惯性地开着CD,跟着CD一起做,这样可以吗?

师父答:当然可以啊,你有这个音声来带动你。但是你不管做什么功课,你一定是听你自己的音声,持咒也是这样,念佛也是这样,诵经也是这样。别人的音声只是一个带动,你一定要自己创造一个音声,自己跟着那个音声走。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这个观念不是念佛而已,持咒也是这样,诵经也是这样。

问:在念佛的时候,我们的眼睛是不是可以开着?因为弟子关住眼睛就会很昏沉。

师父答:闭着眼睛会比较好,第一个你容易专心,第二个养神。但是你如果说是很严重的昏沉,偶尔打开眼睛看看光明相,可以。但是那是一时的对治,不是常法。正常的念佛是,所有的五根的门都要关掉,只打开耳根而已,然后专心听你的音声,是这个意思。净土法门是以音声来摄心的,以音声来代表弥陀所有的功德,所以你必须想办法把你的身心世界投入到这个音声当中,是这个意思。

净土法门,如果你有志于解决生死问题,大概是我们末法时代唯一的方法了,没有其它方法了。它不要求你禅定,它不要求你广大的资粮,甚至于你过去今生带了一点罪业,没关系。但是它要求你临终达到正念,这是最低标准。

你在临命终的时候,你生命的水泡破裂的时候,你要能够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个地方就看你的功夫了。不是平常的正念啊,平常的正念每一个人都做得到,临命终的时候那才是功力啊。

你色身即将败坏,你要离开你很熟悉的今生的世界,你要面对一个不可知的未来,很多人会产生恐惧。因为你对它有所执着,就产生挂碍,产生恐惧。其实净土法门它的往生的关键在于你的心态,你对人生今生有正确的心态,你对阿弥陀佛有正确的心态,对净土有正确的心态,其实净土门是重视你的智慧的判断。

往生在信愿嘛,这个信心跟愿力完全是智慧门,它对于专注的念力要求不高,它的标准,乃至十念,那是非常低的标准,但是它对于你往生的决心跟往生的愿望,那是不能有丝毫的差错,那是非常高的标准,那是要求你一心归命通身靠倒,不能有任何的讨论的空间。每一个法门都有它的一个心地的传承,净土宗的关键就在这个地方,就是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关键思想在这个地方。这个一心归命包括你对弥陀皈依的信心,包括对往生净土的好乐的愿力,这两个都很重要。第一个你要仰仗佛力,第二个你本身要有往生的愿望。

那这个都是我们要抓住它的重点,因为我们的生命有限,你先把往生的关键抓到了,到了净土再去规划你下一个生命,你那个时候要学很多法门,那个时候再说了。你那个时候的果报体非常殊胜,跟现在完全不同。

所以你的成佛之道,你一定要很明确地规划:我第一步先到哪里,以后再怎么走、怎么走,你要很清楚。因为我们扣掉我们吃饭、睡觉、工作的时间,剩下的精神体力,你能够利用的能量有限,你应该怎么办?你要想想看。我们生命的水泡总有一天会破灭,那个时候你的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现在要早做准备,否则你那个时候肯定要手忙脚乱。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六种往生净土发愿文

历代祖师大德依据净宗精要,针对行人根机,曾撰述诸多...

不肯坐下的弥陀慈父

我们看阿弥陀佛接引像他都是站着的,为什么他不坐?众...

龙裤国师念佛成就的公案

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位国师,名号为龙裤(法名已经佚...

禅净能同时修吗

问: 禅净能同时修吗? 大安法师答: 对这个问题,我...

印光大师开示佛七:打七该怎么打

临近年关,各大寺院都陆续开展起精进办道的打七修行。...

法灭之际特留此经,独留一百年

正入斗争者,前五百年,解脱坚固。渐次五百,禅定、多...

本既无迷,悟亦不立

问:如何是修道? 师云: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

终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

清朝有一位东瓜和尚,名没有传下来,不知什么名字,喜...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风、寒、热病,为患轻微。心有三病,患祸深...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

【注音版】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当来变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

久修之人当警惕此「五花箭」

五花箭者、皆烦恼所摄,谓诸魔王,有神通力,由见修行...

佛法是世界之光

过去有些人有误解,说佛教是封建的、迷信的、消极的,...

吃狗肉会投胎成狗吗

偶读《来果禅师语录》,看到一桩动人的公案:坐香一枝...

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怎么下功夫

2015年9月24日,受大安法师委托,《净土》杂志编辑部一...

【佛教词典】怨结

(术语)怨恨之心,结而不解也。唐华严经六十八曰:于...

【佛教词典】三长斋月

(术语)又曰三斋月。于正五九之三月,自朔至晦持每日...

梦里五家财

这一生都是在做一个梦,在梦境里面我们常常不知道是梦...

【推荐】念佛是大事中之大事

我等现今幸得人身,幸闻佛法,复幸得闻如是微妙净土念...

魔境生起时应如何保持正念

佛陀诃责十种魔境的过失。 魔境产生的因由 阿难!如是...

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缘

当佛陀在波罗奈国鹿野苑弘法教化时,梵摩达王的妻子怀...

空是什么意思?

空是什么?就是缘起无自性。这个不太好懂,第一次听到...

往生净土的三部曲

一、信资粮 首先,我们来听听三部曲之一,也就是三资粮...

谁没有熬过

初中毕业后,他开始自谋生路,第一份工作是做建筑工,...

欲识佛住处,只这语声是

打禅七的目的是求悟道,功成熟了,这个道就悟,为什么...

维摩诘患病示苦

佛陀率众游化至毘耶离城,城中有一长者名维摩诘,虽身...

人生虽是借宿,但也要好好把握

稍早前,经济不发达,旅店不多。许多人出行,夜幕降临...

佛教的婚姻观

男婚女嫁 宿世因缘 俗语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从男...

圣严法师《对事不对人》

不论我们在公司担当何种职务,都要顾及整体,而且要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