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

净界法师  2021/11/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十讲)

请大家打开讲议第十一面,第十九章、假真并观。

前面一章念等本空,说明大乘佛法的修学,身口意应安住在非空非有的中道实相。本章对中道实相的修学,再做明确的说明。修中道实相观要有空观与假观的观照,从空观中远离有相的执着,从假观中远离偏空的执取,所以称为假真并观,假观与空观(真观)要同时观照。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佛陀对中道实相观,提出了两个观察的方法:

(一)假观:

假观是个体生命的观察,也就是观察由业力所变现的身心世界,善业强者,所变现的身心世界特别庄严美妙;罪业强者,所变现的个体生命则丑陋苦恼。无论安乐或苦恼的身心,在假观上应如何观察呢?

观天地,念非常。天地是我们所依止的依报环境,天是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有些人所依止的环境,气候温和,有些则气候强烈;总之天气有春夏秋冬的变化,所以它是无常。大地有丘陵山谷的变化,有高有低。天地的依报环境是由我们阿赖耶识的业力所释放出来的,阿赖耶识的种子是剎那生、剎那灭,所以变现的果报也是剎那无常,不能久住。

观世界,念非常。前面是观察依报,藕益大师说,这里观世界的世界是指正报的五蕴身心世界。世是指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时间犹如流水般的变化;界是指空间,空间有东、西、南、北的不同变化,所以五蕴身心世界也是剎那的变化。假观是观察因缘所生的个体生命,它随顺业力而变化无常,无常即苦,所以身心世界是一种苦恼的果报,我们不应该依止这身心,因为身心会变化,而我们又无法预测身心的变化。所以我们对流转的个体生命,不要存有今生积极修习布施、持戒等善业,来生成就天人或大国王的果报,因为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这果报是非常脆弱的,不能作为皈依处。若身心果报不能作为皈依处,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怙?以下即说明在流转中可依靠的家。

(二)真观:

观灵觉,即菩提。灵觉即是天台宗所谓的现前一念心性,是远离遍计执所现出的清净光明本性。凡夫这念心有自我意识的执着,及对法的执着,透过我空观、法空观的修学,消灭这两种障碍后,所现出的明了心性即是菩提的本性。所谓菩提的功德是由灵觉的清净心所显现,这是我们的皈依处,也是我们的家。

如是知识,得道疾矣。若能经常观察个体生命有无常之苦,不执取贪着,一方面又安住在自己的清净心,能如是观察,则很快能成就转凡成圣。

依大乘佛法观灵觉,即菩提,这是从假入空。天台的《教观纲宗》,说明大乘菩萨的修空观,与小乘菩萨修空观有所不同。小乘菩萨修空观是灰身泯智,他用空观消灭一切有为诸法,包括色法及心法,所以小乘的空观是一种理性或称为法性,本身不能有明了性的功能,他认为明了心会干扰空观的证入,所以小乘的空观,心不能有明了性。

大乘的学者认为,空观所对治的是遍计执,并不需要消灭心的明了性功能,因为明了的心性在颠倒时,起惑造业,流转生死;但若要发菩提心,成就佛道,仍需要这念明了的心性,修六波罗蜜善业,成就万德庄严。所以若消灭这明了的心,只能成就偏空涅槃。大乘的空观是有明了性,所以大乘佛法讲空,它不太习惯说是空,而是讲清净心,或称为现前一念心性,这就是大乘的空观。

观灵觉,即菩提,诸位若受菩萨戒,菩萨戒的戒体与观灵觉,即菩提有密切关系。菩萨戒的戒体有上品及下品的戒体,下品的戒体是观察诸佛菩萨的功德,及流转生死的过失,而生起菩提心,这心外求法的菩提心是下品菩提心。上品菩提心则是观察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观照这念心识,起初所观察到的心,是无始劫以来,由善恶业力因缘所熏习的心,或称为个体生命的心,它有善的功能及恶的功能。当我们由空观照破这些善恶功能,发现心的最初本来面目,所谓的现前一念心性,它是如的境界。

三世诸佛在观察他的心时,从个体生命来说,他是佛法界,十法界中他是功德最为庄严的心,摄持无量无边的三昧、陀罗尼及无量无边的善业,但这些也是因缘所生法,是佛不断的熏习波罗蜜所成就,当他修空观也照破这佛法界的个体生命,也就是说,当佛把心带回家,我们也把心带回家,发现我们的这念心与诸佛没有差别,一如无二如,众生的心是如,佛的心也是如,所以从本体的生命来说,众生心与佛心没有差别。

这是我们发菩提心的最初原点,这时自己真正相信,自己无量的烦恼是可以消灭的,因为自己的本性是如;诸佛无量无边的善法也是可以成就的,因为自己的心也是如,一如无二如。

所以要成就菩萨戒的戒体,必须观察自己这念心性,与十方诸佛没有差别,才能真实的发起四弘誓愿。所以凭什么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你怎么知道无始劫来,自己由业力所熏习的烦恼能消灭呢?你怎么知道诸佛已经成就的功德,自己也能成就呢?自己之所以能建立大乘的戒体,及成就大乘的信心,主要是来自于观灵觉,即菩提,这是大乘佛法很重要的概念,会影响自己的大乘种性,也会影响以后的果证。

以上这段经文说明在修行的过程中,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这是有所放弃;但观灵觉,即菩提,我们是有所追求,有所依止。如是有所破坏,有所建设,这才合乎中庸之道。

这章是把中道实相观,落实到身心世界的观察;以下的几章是对治法门,中道实相虽是目标,但我们在三界的流转中,有一些见思烦恼必须先对治。

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

这一章是对治我见烦恼。若只是观灵觉,即菩提,不修我空观,则可能产生自性执,也就是大我的思想,所以要推我本空,修我空观以对治自性执。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有自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我们观察自己的身心世界,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合和,所以由四大所合和的身心,基本上只有假名,当然这假名也包括假相、假用。也就是说,十法界的身心世界,是由业力所变现,善业强者,变现诸天殊胜的四大与心识;罪业强者,变现蚂蚁卑劣的四大与心识。这都是由业力所变现,身心世界的本质都是四大,只是排列组合有所不同,所以四大本身没有真实的自我。但凡夫的心执着在自我意识上,所以凡夫从哪里来?是从自我意识来。我们不是安住在我空、法空,而是安住在自我意识中。

什么叫做自我意识呢?

我们认为自己的身心世界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这个我是恒常住、不变异、有主宰性的,认为幼小时的我与长大后的我一样,前生的我与今生的我也一样,今生的我与来生的我也相同,这样的看法是错误颠倒的。如果你前生是一只蚂蚁,你是蚂蚁的色身及思想,认为自己是一只卑贱的蚂蚁,自己的心情就是不断的工作、认命的工作;现在你是一个人,你的思想又不同了;你来生若是转轮圣王,你就有转轮圣王的色身及思想,自己特别的高慢骄傲。你在做蚂蚁时的心,与做转轮圣王时的心情,完全不同,怎能说在个体生命转换时,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呢?所以这个我是完全不存在的,因为你的色身、感受、想法、造作、了别的心,这色受想行识已和前生完全不同。

所以当业力变现一个个体生命时,我们看不出前一个个体生命,与后一个个体生命,有什么共同点,实际上这个我是自己所捏造出来的。所以我们观察自己的身心世界,并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身心世界的个体生命是如梦如幻,只是由业力所变现。这是对治三界的见惑,也就是我见的颠倒。

天台的智者大师,他讲忏悔业障,虽然忏悔包含事忏与理忏,事忏有仪规,需要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诵经、念佛,及意业的起忏愧心,但最重要的是理观理忏。智者大师说,如果你造了罪业修忏,有些人能把罪业消灭,有些人却很难消灭罪业,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找到消灭罪业的方法,也就是没修理观。他一直认为生命有一个我,这罪业是谁造的呢?是我造的。所以内心若依止自我意识来修忏,不是依止清净心修忏,则这罪业是由我造的,所以也由我来忏悔,如是的忏悔方法是不能清净的。

那要如何忏悔呢?应该观想我不可得。

若我不可得,则是谁造业呢?是心造业,是一念的颠倒心造业。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我不可得,而是一念明了的心在造业,过去因一念的胡涂,所以全真成妄,现在觉悟后,全妄即真,还是由这念觉悟的心来忏悔。因为我现在的心是觉悟真实的心,能破除过去的颠倒心,所谓真实能破除虚妄。所以修我空观,能把你原先安住在自我意识的心,回归安住在一念心性上,这时的忏悔业障会忏除的比较彻底,而且速度比较快。

有些人同样起烦恼造罪业,但他的心迟钝,当他烦恼活动时,无法从烦恼罪业中跳脱出来;有些人根利,虽有罪业,但他能从烦恼罪业中解脱出来,因为他愿意去思惟佛法的真理。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若经常观察身中四大,只是由业力所变现的假名、假相、假用,剎那剎那生灭,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这念心恒转如瀑流,心如流水般不断的流动,有时颠倒,有时觉悟,而觉悟能破除颠倒。

以上是修我空观对治见惑,以下共有六章对治思惑,也就是对治贪爱的烦恼。

第二十一章 名声丧本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生命就是一种抉择,若不随顺佛法的真理,而随顺情欲,以种种方法追求美好的名声,如修行人想要做一个大法师、大禅师,博取世间的美名。有些人善业强,经过一段时间的造作,有一天他声名显著;但不幸的,他无常的色身已经败坏了,只为了博取虚妄的名声,却耗损了一生的精神体力。所以若追求世俗的美好名声,而不真实修学内在的戒定慧功德,只是枉功劳形,白费功夫,徒劳辛苦,最后临命终时,所有的名声对来生的安乐果报,一点帮助也没有。

譬如烧香,香之烬矣,这香是指一期生命的身心世界,当香散发出去时,大家都闻得到香味,犹如大众知道你的美好名声,但这时的香也烧成灰烬了。危身之火,而在其后。但在追求美好名声时,所带动的烦恼罪业之火,会使自己来生到三恶道,遭受痛苦的果报。这个地方是说:若追求名声,心是向外追求;修习戒定慧,心是向内安住,心有这样的不同。

出家修行人有两种选择:

(一)名师:名师能哗众取宠于一时,他为了博取名声,谄媚世俗,专讲些世俗人所喜欢听的,而不论是否合乎真理。但当死亡时,他只带走虚妄的心及烦恼罪业。

(二)明师:明师是坚持做所该做的事,行利益众生的光明事,这功德影响后代子孙,成为后世学习的好榜样。

这一章告诉我们,不要追求外在的名声,应该追求内心的道——戒定慧的功德。

第二十二章 财色招苦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一般人的贪财或贪色,贪求得到后就恋恋不舍,不想放弃。这犹如刀锋上的蜂蜜,数量很少,但愚痴的小儿用舌头舔蜂蜜,虽尝到美味,但也付出舌头被刀锋割伤的惨痛代价。也就是说,凡夫贪求财色时,并未见到财色后面有一把刀会伤害他,这是众生的颠倒愚痴。

众生都想追求安乐,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追求安乐时应该思考,我们所追求的不应只是今生的安乐,也要追求来生的安乐,这两者皆要同时考虑。我们生命的造作有四种因缘,有两种因缘要断,两种因缘要修。先讲要修的因缘。

(一)今生、来生皆成就安乐:

譬如修习善法,持戒修定修慧,在造作这些善法时,今生就会有寂静的法喜乐受,这乐受虽是剎那剎那无常消逝,但消失后,它留在心中的功能是一种戒定慧的功德,这功德会召感来生安乐的果报。所以我们应该鼓励自己多积集这种善行,而且是多多益善,因为这种行为的造作,使自己今生安乐,来生也安乐。

(二)今生痛苦、来生安乐:

这是偏重在断恶的修学。我们要断除内心的烦恼并不容易,因为它是熟境界,所以在勉强自己断烦恼时,会有矛盾的心情,会有痛苦的感受出现,但来生会有大安乐境界,所以断恶法门是今生痛苦,来生安乐,这样的行为也要勉励自己修学。

(三)今生安乐、来生痛苦:

若依止贪烦恼而贪财、贪色、贪名,今生虽会产生暂时的安乐,但这贪烦恼会带动罪业,来生付出三恶道的痛苦,犹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我们要勉励自己断这种贪欲烦恼。

(四)今生痛苦、来生痛苦:

这是依止瞋心的造作,当发动瞋心时,自己扰动不安,当这苦受消失时,心中又留下瞋心所带动的罪业,来生也是痛苦,所以瞋心所带动的罪业是今生痛苦,来生也痛苦,因此我们更应该避免瞋心的发动。

第二十三章 妻子甚狱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一个人若爱着妻、子、房地产,爱着即是一种系缚,若心有所着,所着之物对自己就会有很大的影响力。这样的系缚甚于牢狱,因为被关于牢狱,身心虽也痛苦不自在,但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牢狱总有被释放的一天,然而对妻子、舍宅的系缚,却没有解脱之日,必须修对治法门才有希望得到解脱,若不修无常观对治,到临命终时仍会被系缚。

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由于对妻子、舍宅的爱着,故辛劳奔波追求,乃至于追求之中,虽有杀身之祸,内心也是心甘情愿,因为自己屈服于爱着心,故冒造罪的危险来追求。投泥自溺,故曰凡夫。这是谁叫我们做的呢?是自己愿意投入污泥,而使自己沉没不能出离。一位有智慧者,观察到眷属与房舍的过患,因此能成为出离三界的罗汉圣者。

佛法说一切唯心造,持咒、拜佛都是这念心,但这念心每个人不同,譬如两个同样有善根的人,一位选择出家,一位选择在家,他们两人过去的善根虽相同,但最后在佛法的修学上,无论是戒定慧的自利或利他的功德,这两人会有很大的差别,为什么呢?

因为在家人的心会有所系缚,如妻、儿、房地产等,这系缚耗损了他很多的精神体力,故在家人持大悲咒一百遍,可能比不上出家人持七遍,因为出家众的心系缚少,所以他的心堪能性强,造业力也强。当然也不是说在家人一定要出家,而是内心要生出离想,使爱着淡薄,如是才能保有充沛的精神体力修习戒定慧,因为修习戒定慧是靠那念心,不是身体能拜佛,口中能念佛,而是靠明了的心性来修善业,若明了的心性被系缚太深,耗损太多的精神体力在爱着上,则难以修行成就功德。

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前面讲过种种的爱欲,如财、色、名、眷属、房地产,或有些人喜欢写毛笔字,或有种种的爱好,这都是爱欲。爱欲烦恼的所缘境虽众多,但最严重的是对男女美色的爱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在所有的贪爱之中,色欲的力量最为强大。还好我们对美色的贪爱只有一个,假设有第二个如同对色欲的贪爱,则普天下之人,没有一人能成就圣道。

前面的思惑虽众多,但在对治过程中,重者先治,譬如治病,重病先治。我们对调伏烦恼亦复如是,对粗重烦恼要先对治。

第二十五章 欲火烧身

佛言: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若经常放纵对男女欲望的爱欲,这犹如拿着火把在逆风中而行,结果火就会烧到自己的手。

蕅益大师对这段经文批注的深妙,他说风是真如本性,手是自利利他的方便之手。爱欲烦恼本身是违背真如佛性,所以它对我们的功德会有所损害。天台智者大师对修止观很强调一个观念:虽然我们本性是清净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清净的本性中,善不可得,恶也不可得,但智者大师说,修假观时要注意观察,善法与本性相随顺,恶法与本性却互相违背,互相排斥;也就是说,以这念心来造善,这才正常;若以这念心造恶,这是不正常。譬如洗衣机的功能是设计用来洗衣服,但因操作错误,未能按照正常的操作程序,就无法洗衣服。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若造善法,心对善法是欢喜接受的;若造恶业,心不能安定,所谓弟子心不安,因为真如本性不同意如此的造作。若造恶法,则与本性互相排斥,所以说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第二十六章 天魔娆佛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

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前一章说明在欲望之中,最重的是男女的欲望,而且强调欲望是违背佛性,应该加以对治,这一段是说明如何对治。

天神是欲界天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王波旬,天神在佛即将成道时,把他的女儿献给佛陀,他的动机是不怀好意,想要破坏佛陀那念戒定慧的清净心。释迦太子身为一个修行人,在遇到染污境界时,他内心会启动观照力。佛陀对天女如何观照的呢?

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一般人观察美色,皆是被外面一层皮所迷惑颠倒,但佛陀会以理性来观察。若把漂亮的皮与肉都剥开来,见到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里面含藏众多污秽之物,没有一样是干净的,尔来何为?这臭秽之物对我有何作用?去,吾不用。我根本不需要这臭秽之物,我要受用的是内心所散发出来的戒定慧法乐。这时天神对佛陀更加恭敬,请问圣道的旨意,佛陀为他解说四圣谛法门,天神就证得初果须陀洹。

这段经文说明以不净观对治美色的颠倒。面对染污境界时,我们不是要关闭六根,眼睛不见,耳朵不闻,这样并不能对治烦恼,烦恼仍然存在。烦恼的消灭是来自于内心的观照力,由观照力启动戒定的调伏力,如是才能消灭烦恼。

到目前这一章为止,讲了几个中道观的重点。当我们从假入空时,观灵觉,即菩提,我们要相信,经由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的观照,把我们的生灭变异心,回归到生命的原点;佛陀万德庄严的心,也回归到原点,这时两者的心是没有差别的,所以从假入空观,增长我们大乘的信心,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这是我们的安住处。但当我们从空出假,见到个体的生命,这时有两个重点须注意:

(一)苦乐的差别:

若随顺烦恼所带动的罪业,会带给我们痛苦;若随顺戒定慧所成就的功德,则带给我们个体生命的安乐。

(二)真妄的差别:

烦恼与罪业是违背佛性,它是虚妄的,我们的本性,本来是没有烦恼罪业的,它是虚妄的熏习而有的;戒定慧的功德是随顺本性,是真实的功德,真实能破除虚妄。

从假观中,我们应该得到以上两种的认知,这在对治烦恼上是很重要的观念。今天我们若能遵循祖师的一些重要概念,汲取先圣先贤的经验,接受并建立这些概念,这对自己的成佛之道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佛陀宣说佛法的原因。所以若能记住先圣先贤的重要经验,自己虽与别人同样修学戒定慧,但你的修学会比别人更加殊胜,因为你能吸收前人的经验。

0:00 / 0:00
佛说四十二章经1
佛说四十二章经2
佛说四十二章经3
佛说四十二章经4
佛说四十二章经5
佛说四十二章经6
佛说四十二章经7
佛说四十二章经8
佛说四十二章经9
佛说四十二章经10
佛说四十二章经11
佛说四十二章经12
佛说四十二章经13
佛说四十二章经14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佛学漫画】四十二章经

千古秘籍《四十二章经》...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阙译人名今...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

【注音版】大方广佛华严经(81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晚课(暮时课诵)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龟兹三...

到业力现前时候,确实是大麻烦事

我有这个感觉,恐怕在座的你们也有这感觉,你自己如果...

悲心无尽 行愿弥坚——一诚长老珍贵舍利撷影

【真如寺讯】丁酉十一月十三日(2017年12月30日),上...

常有恐惧心理,应如何改变

问: 我常常有这么一种恐惧心理,就是怕自己被冤亲债主...

为何世人多把关公作为财神来供奉

问: 请问法师,关公是护法,为何世人多把他作为财神来...

【佛教词典】真言藏家

真言宗以真言藏为所依,故对他宗而言,称为真言藏家。...

【佛教词典】五藏

(一)藏,梵语 pitaka,为含藏、摄持之义。含藏摄持一代...

「二时临斋仪」的内涵

我们佛教信徒都知道,出家人在早、中饭前都要唱念二时...

圣严法师《禅的入门方法》

中国禅宗的修行方法,是顿超直入的,不假次第的,不像...

煲汤不放肉,也能很好喝

中国人喜欢喝汤,尤其是广东人,老火靓汤是必不可少的...

生死到来,如何预知时至

承问:生死到来,如何预知时至?此则不难。若能念念了...

一切诸法皆如幻梦境界

禅人真遇,生长卢陵,弃妻子出家,乐远离行,志向名山...

儒家对中国传统孝道的解释

孝顺父母,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从佛家的观点来说,孝顺...

【推荐】每个人都活在自己心中的影相里

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

安住清净本性,破除自我设限

我们无量劫来,每一期的受生都不是很如意,每一个人成...

「一心生二门」和「入不二法门」两个「二」相同吗

问: 请问法师,一心生二门的二和入不二法门的二,两个...

龙裤国师念佛成就的公案

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位国师,名号为龙裤(法名已经佚...

圣严法师:四众佛子共勉语

这二十句共勉语,并没有前后一定的连贯关系与次第,不...

三种涅槃的差别

我们可以知道菩提的智慧影响到你涅槃的浅深大小。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