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

净界法师  2023/04/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二十二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四页:

癸二、显示用

子一、正明用即真如

前面讲到一心的体大跟相大,讲到真如门;这以下讲到用,这当中分三科,先看子一、正明用即真如。这个体大跟相大它是真如门,是一个非因缘所生法,它没有对立的,众生本具,诸佛所证,一种所谓法尔如是的情况;这个用大,它是因缘所生法,生灭门,因缘所生法就是所谓的修因证果。但这个修因证果,它必须要随顺于真如,用即真如,就是你要能够随顺于真如,就能够开显体大、相大,所以讲用即真如。这个即就是随顺,它本身不是真如,但是它有随真如的功能。这个修因证果,我们先看第一个因地的修学,再讲到果地的功德。先讲因地修学:

复次,真如用者,所谓诸佛如来,本在因地,发大慈悲,修诸波罗蜜,摄化众生,立大誓愿,尽欲度脱等众生界。亦不限劫数,尽于未来。以取一切众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众生相。此以何义?谓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

什么叫做随顺于真如的妙用呢?诸佛如来在因地的时候,他必须修学两个重要的法门。当然诸佛如来从佛法的角度,他也是从我们凡夫这种障碍苦恼的心识开始修行的,这当中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大悲利他;第二个是三空自调,成就利他跟自利。

第一个重点、大悲利他

刚开始先讲到大悲利他:我们就在凡夫的烦恼障、业障、报障心中发大慈悲,这个大慈悲心有两个:一个是属于行,一个是属于愿。这一个行,修诸波罗蜜,摄化众生,这个是大慈悲的行,他的一个实际的行动;第二个愿,立大誓愿,尽欲度脱等众生界,发愿度尽一切众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定。

我们先讲这个愿。你今天在一个苦恼的心中,你内心中生起一道的光明,你突然间想到佛道无上誓愿成,你不想再做苦恼众生了,你想要在生命当中有所改造,你希望从人法界趋向于佛法界。你有这个希望以后,你就应该发愿来受菩萨戒,这个发愿你主要是要建立一个利他之心,要利益众生之心。利益众生心的生起,在宗喀巴大师的教法当中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七重因果:七重因果主要的就是知母,你要能够如实了知一切众生是我们过去的母亲。这个意思就是说,你要生起利他的心,首先把你自己生命的个体,跟一切有情之间相互的关系找到。如果你一直觉得你跟众生是完全没有关系,你这个利他的心是空话;因为利他心的生起在于感同身受,对于众生的苦你能够感同身受,所以你真实的希望他离苦得乐。

你能够感同身受,是建立在你跟他之间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你这个关系没有找到,那你不可能感同身受,也不可能生起利他的心,你顶多就是成就一个阿罗汉或者辟支佛。所以你一定要从无量的生死中,去观察我们经历过无量的生命,而每个生命一定要有一个母亲,这个母亲要生育我们、养育我们,给我们很多的恩惠,所以一切的有情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所以我们必须要跳脱现在这个时空的因缘,看到过去无量的生命当中,每一个有情都是我的母亲,建立一个密不可分的母子关系。既然一切有情都曾经是我的母亲,我们就很容易对他生起感同身受的心情,我们就很希望他能够跟我们一样离苦得乐,这个时候你就容易生起利他之心。这是从事相、从因缘上的观察,叫做七重因果。

第二个、自他交换:是属于理上的观察,所谓自他交换。自他交换这个自,就是爱护自己的心情,这个他就是爱护他人的心情。当然我们凡夫的心这个我爱执,爱着自己、保护自己的心很强。我们在我们的清净平等心中,捏造一个自我以后,从今以后就保护自我、爱护自我。现在我们应该把这样的思考,稍微调整一下,你应该观察第一自他是平等,我们没有比众生更特别,我们这念心想要离苦得乐,众生的心也想离苦得乐,这一点是没有差别的。

从自他的平等当中,再建立他是比较殊胜的,我是比较卑劣的。也就是说三世诸佛因为生起爱护众生的心,所以他积集布施、持戒的善业,而成就万德庄严。我们因为爱着自己的心,即使我们过去布施、持戒,因为我们思想卑劣,所以现在还在三界轮回。换句话说,我们想要离苦得乐,重点还不是积集善业,更重要的应该改造我们卑劣的心态,就是把爱着自己的心,转换成爱着众生。

也就是说当我们修学佛法以后,会有一些功德,可能会有各式各样持戒的功德、禅定的功德、智慧的功德,这功德我们有两个选择:第一把这个功德回向给自己,完全自己受用;第二个我们选择牺牲自己,把这功德回向法界众生离苦得乐。当你能够选择利他的时候,你的功德不但没有失掉,反而更加的增长广大,因为你的心刚好跟真如的平等相应,跟法界的功德相应。所以我们应该改造爱着自己卑劣的心,而生起一个利他的殊胜心,这叫自他交换,就把这个心态,透过我们不断的去观想——自他交换,去作一个修正。

就是说我们今天培养一个利他的心,当然我们不一定有行动,也就是说众生不一定得到利益;但是我们自己本身念念跟真如想应,我们就开显内心当中的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常乐我净义故,就是这样的一个思考。所以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当然如果你不想成佛,那就另当别论;但是你想成佛,你一定要有这样的希望,希望有情离苦得乐,他的方法就是:自他交换跟七重因果。

有了希望以后,我们随顺因缘要产生一个行动,就是你度化众生你要有方便力,不是说靠一股的冲劲就可以。什么样的方便呢?你必须修习六度、四摄,你应该要修习善法。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种波罗蜜,还要去成就四摄法,透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种四摄来摄化众生,就是他有这个行动力,这都是我们在因地的时候就要去修学的大悲利他。

第二个重点、三空自调

以取一切众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众生相。此以何义?谓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

我们今天说是利益众生,我们也不可能完全在佛堂,这时候内心会跟各式各样的众生接触──有时候是苦恼的众生、有时候是大福报的善根。我们在度化众生的时候,取一切众生,如己身故,我们开始去爱护众生,犹如爱护自己。但是这个当中你要能够不执着众生的差别相,破除我们对众生的一个执取。那如何破除呢?就是能够如实知道一切众生跟己身的真如平等,是没有差别的。

我们刚开始度化众生的时候,我们这念心都是从有相的境界来执着,看到他的外表、听到他的声音、他的颜色,色、声、香、味、触、法,但是我们应该要更深的观察,把这些因缘所生法拨开,看到众生真如心那个如,跟我们的如是没有差别的。这个时候我们从我空、法空以后,再突破到空空,这空相也不可得,入平等法界,三空自调。

前面是利他;这个地方是在利他的时候,你应该善知调伏我们内心对众生的执取。这地方是说,我们今天这个用,这个在因地上的用要如何随顺真如?套一句《金刚经》的内涵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然你刚开始一定要生其心,你要有利他的心,你要没有利他的心,你这个菩萨戒的戒体就建立不起来了,不管你的戒定慧有多么的高深,跟成佛之道就不相应了,所以利他的心应该说是必要的条件,所以生其心是第一个重点。

但是这个应无所住是不容易的,所以我们刚开始一定要有次第,刚开始应该是有所住,住在这个善来对治恶。你可能刚出家的时候是非分明、择善固执,慢慢慢慢我们就从有住的境界慢慢到无住,慢慢慢慢我们会知道择善不一定要固执。就是能够明辨是非以后,又能够包容是非,做我们自己该做的事,尽心尽力就可以了。这个地方就是说:你刚开始一定要生起利他的心,那慢慢慢慢再修无住法门,这样子的修学就是因地的悲智双运。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我们看它果地功德:

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又亦无有用相可得。

我们前面的依止大悲利他、三空自调,虽然我们表面上在利益众生,其实结果是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我们内心在这样的修学当中,念念除灭我们心中的我爱执,慢慢地开显我们内心的清净法身。这样的法身开显以后,有什么作用呢?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这种见到法身的业用,前面说过我们内心在自利利他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开显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常乐我净义故,这种功德慢慢跟真如平等,而且遍一切的时空。但是在遍一切时空当中,我们内心不会生起这样的执着:哦!我开显我的功德。你没有起这样的分别,无有用相可得,你还是一个平等的心。

何以故?谓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施作。

为什么我们跟真如相应的时候没有有所得的心呢?因为诸佛如来的身有两个:一个是法身,一个是智身。这个法身是所受用的,这个地方后面会说,它是一个色法,就是色声香味触法,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的法身叫做遍一切处。智身是一个心法,它是一个离相的、清净明了的智慧心性。法身是色法,智相之身是一个心法,色心二法都是相应第一义谛,就是一个如如的境界;不像凡夫这种生灭门世俗谛,那是一种差别对立的,有种种的造作、有种种的有所得。这个地方是讲到我们如何从身口意的作用当中随顺于真如。随顺真如有两个:一个是慈悲,一个是般若。

在《瑜珈师地论》上说:其实我们在随顺真如的时候,刚开始的根机有所偏重,说是菩萨有两种:一种悲增上,二者智增上。有一类的菩萨是比较偏重在大悲利他,他内心当中虽然对众生有所执取,但是他的利他的心很强。这种悲增上的菩萨,他会在三界当中先成就福报力,然后再成就圣道。第二种是智增上的菩萨,他在修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他会偏重在应无所住,他会把比较多的时间用在佛堂中打坐。当然他对众生度化的希望不能放弃,因为你一放弃,菩萨戒体就失掉了。他是把度化众生的行动,设计到先成就圣道,再采取行动,所以他会偏重到应无所住,这个人会先成就圣道,以后以圣道的力量再来积集福德资粮。这个地方就有所差别,这个都是随顺真如的一个方法。

子二、广明随机见别

丑一、总明随机

前面果地的功德讲到法身、智身;这个地方把佛的法身开展出来,随顺众生的根机,而所见有所差别,这当中分两科,先看丑一的总明随机,先作一个总说:

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

前面是讲因地的随顺,这个地方是讲果地的妙用。当我们跟真如的体大、相大相应以后,所要成就的这种法身、智身的妙用,众生在见闻的时候是有所差别的。比如印光大师在《文钞》上说:我们念佛,是有一个能念的心,一个所念的佛号。我们这念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产生了三种力量: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

印光大师把我们内心的功德分成两类:念佛方能消宿业,竭诚自可转凡心。

念佛方能消宿业:假设我们这念心在念佛的时候,只是依止一念的信心,你相信这个万德洪名的功德不可思议,它有对你有灭恶生善的功能,只是一念的信心,这个佛号对你来说是念佛方能消宿业,这个佛号会对你产生灭除业障、增长福报。你会因为念佛的因缘,来生做转轮圣王、或者大富长者。

竭诚自可转凡心:如果你能够进一步的竭诚自可转凡心,你在念佛的时候有信心,又能够产生智慧的观照,观察娑婆世界的苦、观察极乐世界的乐,而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在念佛的时候有一种光明的观照,一句佛号信愿具足,这个佛号就不是消业障而已,你能够蒙这句佛号的接引,往生净土、转凡成圣。

所以诸佛菩萨的法身、智身,因为众生根机不同,产生的用就有所差别,所以讲但随众生的根机不同,所以见闻而得到各式各样的利益,这都是诸佛菩萨法身、智身的妙用。先作一个总说。

丑二、别示见别

寅一、约所依识以判二身

卯一、标征

把这些众生所见的差别开展出来,这当中分两科,寅一、约所依的心识来判定二身,这个二身就是应化身跟报身。先看标征:

此用有二种。云何为二?

先作一个标,这以下正式的说明:

卯二、正明

辰一、明应身

辰一是讲到应化身,辰二是讲报身。先看应化身:

一者、依分别事识。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故。

我们见到诸佛菩萨真如的妙用,所谓的法身、智身,第一种人是依止分别事识,这个分别事识就是我们的第六意识,依止我们的名言妄想所产生遍计所执的一个心识,叫分别心识,有各式各样的取着叫分别事识。分别事识包括谁呢?包括凡夫、包括二乘,凡夫是依止有相的取着,二乘依止无相的取着,见到的都是应化身。

就是我们是依止现在的内心状态,假设我们生长在佛陀的世界,我们看到的佛陀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丈六老比丘相,这叫应化身。我们因为不知道我们所见到佛的身相,是我们自己第六意识的取相分别,所以我们见从外来,取色分齐,我们看到佛是由心外而来的,所以产生一种取色分齐,有一种自他的分别,佛跟我是有差别的,我们就不能够完全的尽知诸佛如来法身、智身的种种妙用。

这个意思就是说,同样一个佛身,我们心中取着的心强,我们看到的佛陀会有衰老、会有病痛、会有死亡,其实这个是我们心中有所取着,所以我们看到佛陀会有老病死,这叫应化身。

辰二、明报身

这个是无量功德庄严的报身。

二者、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

前面是依止分别事识,是凡夫跟二乘人有所得的心所建立的;这个地方依止的是业识,业识是第八识,第八识当然是依他起性,没有第六意识的遍计执。这个菩萨是初发意菩萨,这个地方的初发意菩萨是初住,发心住以上的,包括三贤位,也包括十地,初发意是讲发心住,乃至菩萨究竟地,所见者的是佛的功德报身。这一段是总标,第二段把报身的内涵说出来。

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有无量。种种庄严。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随其所应,常能住持,不毁不失。

先说明报身正报的庄严。身有无量色,有各式各样美妙的颜色;每一个颜色有无量的相,不只是我们前面说的三十二相,他有无量的相;每一个相有无量好,不是只有八十种好:这个不可思议的境界,这个正报庄严。他的依报,所住依果,亦有无量。种种庄严。他所住的国土,我们看到佛陀住的茅蓬也是由泥土所做;但初发意以上的菩萨,看到佛陀是住在实报庄严土,七宝庄严的实报庄严土,这是讲到依正庄严。

以下讲到这个庄严是没有时间、空间的障碍。先讲空间: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我们看到诸佛菩萨报身的依正庄严是没有穷尽的,因为他没有自他的分离。在时间上:随其所应,常能住持,不毁不失,他没有老病死的问题,他是无量寿。所以我们在拜佛的时候,我们说: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有时候我们是拜佛陀那一期的个体生命,佛陀的出生、出家、成道乃至于说法度众生。当然应化身还是很重要,因为没有应化身说法,我们就不能听闻到佛法。但是有时候我们拜佛说南无常住十方三宝,就是没有老病死的那个佛,这个是报身佛,因为他这种佛是常能住持,不毁不失。第三段作一个总结:

如是功德,皆因诸波罗蜜等无漏行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具足无量乐相,故说为报身。

这种功德报身,它的成就有两种力量:第一种是外缘的力量,就是种种波罗蜜利他的因缘所成就的福德资粮;第二个是本觉内熏,我们依止我们内心的三空自调、正念真如、念念的随顺真如,一种本觉的内熏所成就的、悲智所成就的。这种报身有无量无边的安乐解脱之相,故说为报身。

在《维摩诘经》上说:我们见到佛陀,如果你是见到应化身,你不一定会得到利益。你看外道他见到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有时候也当面的诃责佛陀,造了罪业,所以应化身是我们凡夫有所得的心显现出来的。但是你要见到报身,你一定会得到利益,一定会灭恶生善,绝不空过。

在《净土圣贤录》上说:慧远大师曾经念佛的时候见到佛的报身,那是遍虚空界,无量光明、无量相好。当然你能够见报身,那绝对是会灭恶生善的。就是说佛陀的功德法身、智身就像镜子一样,你用什么心态,你是一个各式各样的相貌在镜子上,你就见到自己的反射,见到自己相应的法身、智身,是这样子的。

寅二、约机所见以判粗细

前面是讲到二身,这个地方是讲到粗细,它不用二身来判断,以粗跟细。这当中有四段,先看第一段:

又为凡夫所见者,是其粗色。随于六道,各见不同。种种异类,非受乐相。故说为应身。

这个是最粗的,凡夫所见到的粗略的法身、智身,他是随顺于我们六道遍计执的心,各见不同。种种异类。就是说假设我们今天是一个三恶道的众生,比如说你现在是一只狗,或者是一条蛇,你看到的佛陀是一个黑象的脚,一个长长的黑色的柱子,没有光明相、没有庄严相。但你要是天人,你看到的佛身就像一个天神相,光明美妙。比如佛陀讲《阿弥陀经》的时候,有诸天、有人、有饿鬼道、阿修罗,每一个人所见各式各样不同,当然时间相也各式各样不同。

总之,凡夫所见的这个粗色,简单的说就是非受乐相,它不是一个清净解脱之相,就是你看到了佛身,你看到的佛陀也生病了、也老了,他的色身也衰老了,身体出现了皱纹了,最后死掉了。这都是随于六道,各见不同。种种异类,非受乐相,这是我们看到最粗略的颜色。再看第二个:

复次,初发意菩萨等所见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见。知彼色相庄严等事,无来无去,离于分齐。唯依心现,不离真如。然此菩萨,犹自分别,以未入法身位故。

这个地方讲到三贤位的菩萨,初发意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种位次的菩萨,他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功德──深信真如法故。就是说他内心在断恶修善的过程当中,他能够生起观照,说是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他能够离诸有相、无相的对待,能够深信真如,这个信就是随顺忍可,他内心当中虽然没有真实的契入真如,但是他不断的往这个方向去随顺去忍可,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是少分而见,相似少分而见,所以他有真如的气氛。他见到的佛身,是无来无去,离于分齐,他看到的这个佛身,没有这个时间、空间的这种障碍,而且没有自他的分齐,知道这是一心真如所显现,而不离开真如。但是他的内心当中,还有微细的自他分别,没有完全契入法身的阶位。他虽然随顺真如,但是他有所得的心还存在。他所见到的佛身,比前面凡夫所见的更加殊胜。看第三:

若得净心,所见微妙,其用转胜。乃至菩萨地尽,见之究竟。

这个讲十地菩萨。十地菩萨从初心,初心就是欢喜地初地的菩萨,他见到佛的法身、智身是依正庄严、是不可思议的微妙。他的作用,佛陀对这个菩萨产生灭恶生善的功能,是地地转胜,说是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佛陀教化十地菩萨,是先从他受用的报身,这样的报身对那个菩萨的加持就不可思议了,地地转胜,这个是讲到十地菩萨他在受用佛身时候的情况。我们最后会想:那佛跟佛接触的时候,会是怎么回事呢?看第四:

若离业识,则无见相。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

如果说一个人已经完全离开有所得的妄动业识,则无见相,因为诸佛如来法身,没有彼此对立的相貌可得。这个则无见相的意思就是说,假设有一天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见面,他们两个是怎么回事?

在《成唯识论》上说:佛跟佛之间的相见,他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只有见分没有相分,因为这个相分是有差别的。我今天看到这个瓶子的相分,跟昨天看到的相分会有所差别。所以他这种是能见、所见唯是一心,没有对立相,只有见分、没有相分。当然这样的意境也不可思议,就是有见分,但是没有相分。这个是讲到有四种的众生:凡夫、三贤、十地跟佛,在受用法身、智身的时候一个粗细的差别。看最后一段:

子三、结示真如妙用

这些种种的差别,其实都是诸佛如来从真如所显现的妙用。

问曰:若诸佛法身,离于色相者,云何能现色相?

这个法身是离于色相,那为什么能够现色相呢?看回答:

答曰:即此法身是色体故,能现于色。所谓从本已来,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所现之色,无有分齐。随心能示十方世界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此非心识分别能知,以真如自在用义故。

这个地方把前面佛陀所现的应身报身、粗色细色,会归到其实都没有离开真如,我们看它的回答。这个法身是色体故,是色的依止处,所以能够显现色。其实从因缘所生法,色心是不能分开的。就说十法界的众生一定有一个心,一个明了的心,这个心一定有个依止处,就是色法,这个物质的色法。当我们色性即智故,就是把色法会归到一心的时候,说万法唯是一心,把万法的差别会归到一心的时候,这个色体当然是不可得,所以这个智身是把色法会归到心法的时候,我们称为智身。当然这个智身是一个明了的心性,就无有少法可得;但是当我们智性即色故,当我们讲一心万法,把一心延伸万法的时候,说名法身,遍一切处,以一切法为色,所以能随缘显现,看你是用什么角度。

总之,这个色心是不分离的,只是在讲的时候有所偏重。我们所见到诸佛的色是没有差别分齐,随众生的心,显现十法界菩萨各式各样的报身庄严,但是他都没有自他的分别,而不相妨碍,这不是我们凡夫的心所能了知的。而这些身相都是一心真如,从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乃至常乐我净义故显现的种种妙用,是这个意思。这个地方等于是把佛身相的问题作一个解释。

当然你要不修念佛法门,可能对佛身就没有什么样的障碍,但是有些人对佛身有障碍。有些人说:我念阿弥陀佛,这个发音要怎么样才正确?美国人他念阿弥陀佛的发音跟我们台湾人的发音不一样,哪一个人才是真正的阿弥陀佛?就是说既然净土法门讲到感应道交,感应道交是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要感应,我们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哪一个代表阿弥陀佛呢?这个地方有些人会产生障碍,那么这个地方就给你答案了。其实是没有障碍,障碍是我自己的分别。

敦珠仁波切说:你在修本尊相应的时候,你观想本尊的相貌,你喜欢他是男相也好、女相也好;你说我希望我的本尊是一道光明也可以;你说我连相都不要,我就听他的声南无阿弥陀佛也可以。就是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众生一切心想中,诸佛菩萨的真如妙用,他的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常乐我净义故,他本身没有时空障碍;但是你要深信你心中所现的影像,不管是一个声音、是一道光明,是一个男众、女众,你要深信他就是总持本尊的功德,你要深信这件事情,你就能够感应道交。你要是起一念疑惑,这样子本尊的功德就消失了,你就活在自己的妄想当中,就这个意思。

就是说诸佛如来的真如妙用,他的大智慧光明义故能够离一切时空的障碍,诸佛如来是法界身;但是你在忆念他的时候,你要相信深信诸佛皆充满,你这样子就能够得到诸佛如来的加持,不管你看到的是粗色、细色。其实这个地方讲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都是成就诸佛的功德,重点是你要能够深信。前面的用是讲到修因,这个地方是讲到果地的功德。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

0:00 / 0:00
大乘起信论讲表1
大乘起信论讲表2
大乘起信论讲表3
大乘起信论讲表4
大乘起信论讲表5
大乘起信论讲表6
大乘起信论讲表7
大乘起信论讲表8
大乘起信论讲表9
大乘起信论讲表10
大乘起信论讲表11
大乘起信论讲表12
大乘起信论讲表13
大乘起信论讲表14
大乘起信论讲表15
大乘起信论讲表16
大乘起信论讲表17
大乘起信论讲表18
大乘起信论讲表19
大乘起信论讲表20
大乘起信论讲表21
大乘起信论讲表22
大乘起信论讲表23
大乘起信论讲表24
大乘起信论讲表25
大乘起信论讲表26
大乘起信论讲表27
大乘起信论讲表28
大乘起信论讲表29
大乘起信论讲表30
大乘起信论讲表31
大乘起信论讲表32
大乘起信论讲表33
大乘起信论讲表34
大乘起信论讲表35
大乘起信论讲表36
大乘起信论讲表37
大乘起信论讲表38
大乘起信论讲表39
大乘起信论讲表40
大乘起信论讲表41
大乘起信论讲表42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地藏经》是什么样的境界

《地藏经》的当机众全是大菩萨示现 如果你念地藏王菩萨...

太虚大师:佛法原理与做人

在佛法原则上,法就是讲宇宙间存在的事物都离不了因果...

成佛之道有两个选择

在《法华经》,佛陀说,生死凡夫就像一个乞丐,在三界...

破除大乘无相的邪知见

【原文】 问曰:或有人言,大乘无相,勿念彼此,若愿生...

什么样的菩提心不容易退

在《大乘起信论》讲到这个菩提心(整个大乘佛法的根本...

「大乘善根界」与「二乘种不生」

这个二乘种不生是出在天亲菩萨《往生论》。《往生论》...

大乘小乘之区别

问: 大乘小乘之区别如何? 太虚大师答: 大乘小乘之...

当你有对立的心,你就不「大」了

这个大乘法门,大这个字,其实有很深的涵义。蕅益大师...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

修行的十大要点

一、孝养父母 佛教以孝为本,孝养父母是佛门的最大根...

文殊菩萨的141愿,教我们在生活中善用其心

文殊菩萨一百四十一愿,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极乐也是梦幻泡影,是否就不值得求往生

《金刚经》里面讲一切法如梦幻泡影。理上的确是这么个...

从头到脚的饮食营养秘方

俗话说:吃什么补什么。但你知道大脑、心脏、肺、头发...

【佛教词典】南无

华译归命、敬礼、归依、救我、度我等义、是众生向佛至...

【佛教词典】四相之二种

生住异灭之四相,有二种之分别:一者期四相,二者刹那...

修学佛法以什么为基础和根本

问: 请法师开示,我们修学佛法以什么为基础和根本?是...

草木成佛

日本真观禅师,最初研究天台教义六年,后来改习禅学七...

一切都是自性的作用

从声音悟道的公案很多。兹举一例:昔圆悟克勤禅师在五...

一千斤的盐

一粒种子看起来虽不起眼,但植入土中生根、发芽、成长...

说说出家人衣服上补丁的事儿

昨天公众号后台收到居士的留言,问能不能说说衣服的事...

僧尼破戒者

【僧尼破戒者,所谓畜养奴婢僮仆牛驴车乘田宅、种植园...

透视爱情的无常

佛陀早就讲过,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无常无常才是这个世...

杀子求子

天下父母心古代的人都希望多福多寿、多子孙。子孙多即...

再恩爱的夫妻对死亡也无能为力

即使有再恩爱的夫妻,再美满的家眷,再要好的朋友,对...

寺院普佛有何含义

普佛是一种祝愿、荐亡回向的佛门仪轨,以礼敬诸佛、忏...

为何念佛得悟的人寥寥无几呢

或问参禅得悟者相望于册,念佛得悟者何寥寥其未闻也?...

应病与药

人之病,有肉体之病,亦有心灵之病; 治病之药,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