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

净界法师  2023/04/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五讲)

《大乘起信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页,甲二、正说五分。

在本文当中,我们根据会性老法师的科判,会性法师的科判等于是蕅益大师的科判,分成三大科。第一科是归敬述意,第二科是正说五分,第三科是结施回向。现在我们讲到第二科正说五分。前面一科我们讲到马鸣菩萨造论的因缘,他说:

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

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

这段的文章是说明本论主要是成就我们:第一个是成就大乘的因相,第二个是成就大乘的果相,等于是引导我们成就大乘的因果。大乘的因相,本论所要成就的是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除疑舍邪执在蕅祖的注解当中说:除疑舍邪执就是要我们了解达妄本空,知真本有。

除疑就是要了解知真本有,就是我们这念妄想的心当中有清净的真如本性。这一点是我们在凡夫的时候就必须要肯定的,知真本有是本来具足的、法尔具足的。直下承担真如本性以后,第二个要舍邪执,所谓的达妄本空。我们从无始劫来,颠倒业力的熏习所成就的虚妄我执、法执的这些邪执,也要加以对治。

所谓的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成就大乘的正信,就是成就大乘的因相;依止这样的一个大乘因相,修习六波罗蜜的法门,使令整个大乘的功德能够成就不退转,所谓的佛种不断故。

这就是我们学习本论的两个重点:第一个成就大乘的因相,第二个成就大乘的果相。菩萨在正式解释本论之前,先把本论修学的两个宗要标出来。

甲二、正说五分(分五:乙一、标科。乙二、正说。)

乙一、标科(分二:丙一、标宗。丙二、列科。)

丙一、标宗

现在我们正式看甲二、正说五分。为了能够达到成就大乘的因果两种功德,马鸣菩萨分成五分来加以说明的,五分当中分成两科:第一科是标科,先把科标出来,标科当中又分两科:丙一、标宗,丙二、列科。我们先说明本经的宗要,我们看论文:

论曰: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

菩萨说:以下的法是根据什么因缘而安立的?当然佛菩萨的说法,一定是对众生能够产生灭恶生善的功能而安立这个法。这个法的安立,是要生起众生的大乘信根,摩诃衍就是大乘,所以安立这个法。这个信根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善根。佛法的修学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业力的修学,说你是布施、或者持戒、修忍辱,在内心当中会产生一个善业力,这个善业力会使令我们成就人天尊贵安乐的果报;但是这个善业力不能讲善根,善根是一种对大乘法的信、解、行、证,它有一种解脱的功德,才能够叫做善根。为什么叫做根呢?就是它有执持不失跟增长广大两层意思。

就是说,假设你过去在大乘佛法的善根薄弱,你从这个法当中能够成就执持不失,能够建立大乘的善根;假设你已经是多生多劫听闻大乘佛法,本论的学习可以使令你大乘善根增长广大:就是没有生起的使令生起,已经生起的使令我们大乘善根能够增长广大。因为这两种因缘,所以必须要演说《大乘起信论》的法门。

在讲述本论之前,马鸣菩萨先说明这个法它在我们的修行当中所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为了成就乃至增长我们的大乘善根,才宣说这个法。

丙二、列科

说有五分。云何为五:一者因缘分、二者立义分、三者解释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劝修利益分。

成就大乘善根的方便法门有五个,这五个在法藏大师的注解当中是用四悉檀,就是欢喜、生善、破恶、入理四悉檀的因缘安立。

一者因缘分,法藏大师说:这是总说四悉檀,具足了欢喜、生善、破恶、入理,这个地方等于是安立了八种因缘,把整个大乘的因相跟果相作一个总相的说明。就是在本论当中我们所建立的是什么?所破斥的是什么?在因缘分,马鸣菩萨先把本论当中所破斥的跟所建立的作一个总说。

二者立义分,立义分就是欢喜义,就是世界悉檀。欢喜义主要是开显一心、二门、三大的道理,把大乘功德是众生本具的观念,先把它标出来,使令我们产生欢喜,让我们产生希望。

三者解释分。前面的利益分是标出一心、二门、三大的宗旨;解释分是把这个观念再详细的加以发挥,等于是利益分的广说。利益分跟解释分,都是属于理论的说明,把凡夫的杂染缘起跟诸佛菩萨清净的缘起,如何从杂染的缘起转成清净的缘起,这两科会有详细的说明。就是说既然一切法因缘生,我们今天能够消灭杂染的因缘,自然杂染的果报就会消失掉;我们积聚了清净的因缘,诸佛的功德自然就会成就。

所以在修行当中,你最重要就是要掌握什么是杂染的因缘,什么是还灭的因缘,这是重点,那个开关你要抓到。在本论当中,就详细的把染净的因缘作一个说明,这个都是理论的说明。

四者修行信心分,这是正式说明本论的修行方法,说是对治悉檀,这当中讲到五门,透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跟止观,六波罗蜜的五门来产生灭恶生善,破除杂染因缘,建立清净的因缘,这一科是修行的方法。

五者劝修利益分,这个地方是说明我们依据本论而行,有什么样的功德、殊胜的庄严,这样的修行有什么功德。

所以说,在本论当中,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是成就大乘的因相,第五科的劝修利益分是成就大乘的果相。马鸣菩萨就用这五科来表达这个法的内涵。

乙二、正说(分五:丙一、因缘分。丙二、立义分。丙三、解释分。丙四、修行信心分。丙五、劝修利益分。)

丙一、因缘分

丁一、标章

再看乙二的正说,把五分次第的说明。先看丙一、因缘分,因缘分当中分两科:先标章,再征释。先标出这一分章节的名称。  初说因缘分。  首先解释马鸣菩萨造论的因缘。

丁二、征释

戊一、正明八因

己一、总征

丁二、征释,这当中分两科,第一科是正明八因,这当中又分两科:先总征,再别释。

问曰:有何因缘,而造此论?

佛法的安立,一定要有利益众生的因缘,弘法利生;如果没有利益众生的因缘,这个法是不能安立的。这是说明本法主要的是要利益什么样的因缘。

己二、别释

答曰:是因缘有八。云何为八?

一者,因缘总相。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

答说:造此论的八个因缘:

第一个是总相,是一个总说。本论的安立,是为了令众生离开一切的痛苦,得到究竟的安乐。这个痛苦最大的根源就是生死的流转,就是说所有的痛苦都要依止生死的流转才能够生起,所以我们在三界当中一次一次的流转,每一次的生命都积集了很多的痛苦,假设没有生死的流转,这个痛苦就没有依止处。所以这当中的关键点就是断这个流转的力量。离苦以后要得到究竟的安乐,这个地方指的是大般涅槃的安乐,就是马鸣菩萨是依止大悲心,不是追求世间的名利、或者个人的恭敬而安立这个法的。

这个地方有一个观念值得我们去学习:

在《金刚经》佛陀一再的强调一切法是空,法空就是一切法是无自性,不能够说世间上有一个绝对不变的真实的法,不可以这样讲。所以《金刚经》佛陀很明确的告诉弟子们说:如果你说佛陀有真实的说法,就是谤佛。这样子讲,法它不能自性生,要观待因缘才能够出现。观待因缘,智者大师说:佛陀的说法,要观待众生有四悉檀的因缘,这个法说出来以后,让众生有欢喜、生善、破恶、入理这四个因缘,佛陀才会宣说。假设这个法对众生没有这四悉檀的因缘,佛陀不能宣说。这个地方就值得我们记住一个观念,我们以后或多或少会从事弘法的因缘。

佛法跟世间法的最大差别:世间的学者,他可以随便发表一个论文,他不必为众生的善根负责。他就是我有心得我就发表,这个东西安立以后,对众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不管。他认为我只是表达我的看法,表达事情的真相如此而已。但是佛法安立的角度不是这样子的,就是说身为一个法师,你要能够观察众生的根机,就是这句话讲出去,众生接受了以后,在他内心当中要产生四个效果:第一个,他听了会欢喜;第二个,他会生起善根,对佛法有信心;第三个,这个法对他有对治烦恼的力量,灭恶;第四个,他能够明白生命的道理。你今天散布一个法出去,你一定要让众生有四悉檀,这个法才有建立的因缘,否则这个法不能宣说。

所以这个地方马鸣菩萨说:其实这个因缘总相是通于一切经典,任何一个佛教的经论要能够安立,一定是为了使令众生离苦得乐,否则就是戏论──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这样子就不是佛法。这个地方,我们从马鸣菩萨的因缘总相得到一些启示:就是佛法的安立,它本性是空是怎么安立的呢?是四悉檀的因缘而安立的,离开了四悉檀这个法不能建立,这个是因缘总相。

以下讲到本论的别相,其实前面的总相是通一切经典,二、三、四、五、六、七、八等于是讲到本论的各别因缘。二到七是说明成就大乘的因相,因地的相貌;第八是成就大乘的果相。因相当中分成两部分:二、三、四是理论的说明,成就大乘的信解;五、六、七是一个行门,一个修行的方法,成就行的功德,信、解、行三种功德。在二、三、四的理论当中,我们先看第一个:

二者,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

在解释本论的一些理论,主要的是说明佛法的根本教义,使令我们能够产生正确而不颠倒的认识。佛法是说生命有两个相貌:一个是痛苦的相貌,一个是安乐的相貌。这两个相貌都不是自然而生,也不是上帝创造,也不是他生,是因缘所生。

一、在小乘的教法当中解释这个因缘,它是用业力,就是身口意的造作,由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由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所谓的业感缘起。

二、大乘佛法认为小乘的学者把因缘观只解释一半,叫半字法门,没有解释完全清楚。就是这个业本身是谁来造作?造作以后谁来保存?所以大乘认为万法唯心,业的后面还有一个主宰者、一个推动者,就是一念的心。心把业创造出来,业还没得果报之前,业的功能也是由心所摄持,所以整个因缘的内涵就是你一念心。就是你的心一动,在你生命当中就产生一个因缘,就是一个力量,可能是一个让你善良增上的力量,也可能是一个让你堕落的力量。所以你起心动念,在你生命当中就产生一个因缘。

这样的因缘,我们应该如何来了解?这个心它主宰着、驱动着我们生命的流动,生命就是一个无止尽的水流,这个水流是由心来主导,所以了解这念心变成很重要。本论当中,马鸣菩萨的善巧方便,就是怎么样了解我们这念心呢?他安立了一心、二门、三大的宗旨。就是我们这一念心,你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观察:第一个是生灭门。生灭门就是我们的个体生命,由业力所创造的一个五蕴个体,你今生是个人,来生是个天,天的福报享尽变成蚂蚁。就是由业力所变现的个体生命,它是不断的变化,叫做生灭门。

而生命在生灭门当中有不生不灭的本性,这就是真如门。我们要从生灭门当中寻求解脱,你就必须从生灭门而趋向于真如门,说是把心带回家。就是你这个生灭门,在三界一次一次的流转,一次一次得到个体的生命,生死相续、痛苦相续,我们都没有找到一个安稳的家来安住自己的生命。所以说你应该把心带回家,你要先把你的家找到,这个家就是真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大安乐的真如。

生灭门怎么趋向于真如门呢?

你要坐一辆车子,坐这个大乘,大乘就是三大,就是利用我们生灭的个体生命、色心诸法,来观察体、相、用的三大,就能够使令我们这念生灭门的心,到达真如门,就有所谓的乘、有波罗蜜的功能,所以一心、二门、三大。

就是生灭门是苦恼的根源,真如门是我们清净的本性,依止三大的道理,从生灭门趋向于真如门,而达到离苦得乐。这是一个扼要的说明,本论后面会非常详细说明它的内涵,马鸣菩萨认为这就是整个佛法的根本教义。

三者,为令善根成熟众生,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故。

四者,为令善根微少众生,修习信心故。

前面根本教义的宣说,对我们有两种不同的效果:

第一种,假设你是一个大乘善根成熟的众生,也就说你已经多生多劫亲近十方诸佛、听闻大乘佛法,成就了十信满心的菩萨;在本论的大乘根本教义当中,你就能够从十信而趋向于十住,成就不退信心,所谓的不退转的功德。当然十住是一个圣位,能够转凡成圣。

第二种,假设我们是善根微少的众生,我们大乘的善根还不决定,有时候堕入凡夫的思想、有时候堕入二乘的思想、有时候起大乘的思想,这就是种性不决定。经过本论的修学,能够渐渐的建立大乘的信心,所谓的成就十信,从初信到十信的大乘正信。这个就是在解门当中开显成就两种差别的功德。

这个地方讲到大乘的善根,我们解释一下。佛法的修学,有善业的修学跟善根的修学。我今天去布施、拜佛,或者持戒,叫做善业,这个善业对我们的生命会产生安乐的果报;但是这个善业不能对治我们心中的颠倒,没办法对治心中的颠倒;对治心中的颠倒,就必须要有智慧的观照,所谓的善根。善根,从本论的思想分成三类:

众生的善根:所谓凡夫的善根。凡夫的善根,他内心当中所依止的根就是自我意识。就是我们凡夫根据我们心中的名言(就是自己的妄想),捏造一个自我,以自我意识来造善业、或者造罪业,由这个我来造业,最后也是由这个我来得可乐的果报、或者痛苦的果报。所以这是我们凡夫的根、凡夫的依止处,就是以自我来当做我们的根。

二乘的善根:二乘的圣者所依止的根是空性,二乘的圣者认为我是不可得的,所以二乘的圣者他生起无常、无我的智慧,观察我们这一念心是生灭变异、虚伪无主的,我不可得,就把自我意识消灭了;但是这个心的功能也消灭了。所以从大乘的角度,认为小乘的空义是错损菩提,空得太严重了。

也就是说,凡夫的根是太过于执着,对心太肯定,内心当中心随妄转,以自我意识为根本,跟着感觉走,当然是不对;小乘的学者对心是完全的否定,小乘佛法在观心的时候,观察我们这念心是不净、苦、无常、无我,你很容易就觉得心是没有价值的,是一切罪业痛苦的根源,就把心的功能消灭了。

大乘的善根:大乘佛法在观心的时候,是采取比较中道的观念,是有所破坏、有所建设。大乘佛法认为,在观空的时候,所对治的只是我们心中的名言的执取。就是说你所破的是我爱执,这个我是心中的名言所安立的,这应该破掉;但是心的本性它有无量无边的潜能,可以成就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成就诸佛的功德庄严,这个心的本性它善良的一面是值得肯定、值得开发的。所以大乘佛法认为所谓的不二法门,杂染的作用只要经过适当的调伏,就能够转成清净的作用,所以大乘佛法的空,是强调不二法门,所谓的转识成智。

蕅益大师讲一个譬喻说:有一只马,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间起颠倒,变成一只狂马到处乱撞,我们凡夫就认为狂马是我的本来面目,这颠倒的马随着情绪在空间里面到处跑、到处伤人。就是凡夫以自我意识为根,认贼作父,以狂马为本来面目。二乘人看到马不听招呼,这是痛苦的根源,就把马给杀掉,马根本没有价值,你看这只马它什么事也不能做,只会伤人、只会造恶业,所以二乘人对马是比较悲观的。大乘人认为:马本来是很正常的,只是一时的颠倒,不要把它杀掉,它没有错,错在它虚妄的狂性,我们如果能够用适当的方法调治它,马能够变成一匹良马,为我们工作、为一切众生工作。所以就用种种的方便来调伏马的狂性,结果变成一只善良的马,能够生起种种的妙用。

所以从马的譬喻来说:凡夫对心太过放纵;二乘人对心太过排斥;大乘法门是比较中道,染净不二。就是说起惑造业是它,但是生起种种波罗蜜也是它,重点是如何调治它,而不是把它破坏、消灭。

你能够对我们的心产生一个不二的观察,那你这个人是具足大乘善根。你知道心不好是来自心中的名言,它本性是善良,是可以改变的。你内心当中不断的生起这样的思考,我们说你这个人是具足大乘善根,你跟诸佛所差别的只是一种善业、时间的问题。如果你能够保持这样的思考,不断的断恶修善,你自然成就佛道,因为你成就了大乘因种。所以马鸣菩萨在利益分跟解释分很慈悲的把染净不二的道理,作一个详细的说明,来加强我们的大乘善根。这是讲到本论的理论。再看第五,第五以后是讲修行方法。

五者,为示方便,消恶业障;善护其心,远离痴慢;出邪网故。

讲到修行,本论当中修行的行动有两个:一个是难行道,靠自力断惑证真的难行道法门,这是第一个选择;第二个是易行道,靠佛力的加被,所谓的他力法门(在造论因缘的第七法门)。这些在本论当中都会提到,让我们来选择。

我们先看难行道的修法。难行道当中的前方便:

为示方便,消恶业障;善护其心,远离痴慢;出邪网故。在难行道的修学当中,我们刚开始要先净罪集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所以本论会讲到一些忏悔的方便、如何拜忏,透过礼拜、赞叹、供养来灭除罪障。所以我们看中国的佛教祖师,慈悲的安立早晚课,有礼拜的地方,有赞叹的地方(赞叹佛菩萨的功德),有种种的供养,这些都是在消除我们的罪障。

第二,前面是灭恶,这个地方是讲生善,善护其心,远离痴慢;出邪网故。这以下是说明要透过布施、持戒、忍辱这些善业的修学,来对治我们的愚痴跟骄慢,远离邪见的颠倒。也就是说虽然大乘佛法主要的修学是心地法门、一种内心的观照,但是这内心的观照要有一些前方便作基础,就是净罪集资。

龙树菩萨在《智度论》上说:如果你今天修小乘法,小乘法是一个非常极端的法门,反正我把一切法都空掉,恶法也空掉、清净的菩提本性也空掉,小乘没有所谓的不二法门,它是只有对立的法门,染净是对立的。你修小乘法门不一定要净罪集资,你的善根很容易成就,因为这个是思议境,是你可以心思口议的境界。这个生命是没有价值的,是不净、苦、无常、无我,任何一个人听到都能够接受的。

但大乘法门是不思议境,个体的生命这个五蕴,一方面它是不净、苦、无常、无我,但是它又是一切功德的根本,是众祸之门,也是众妙之门,这两个门是不二,这件事情是不可思议。大乘的不可思议法门,持戒、修福就变成很重要。龙树菩萨说:福报不够的人,听到大乘法门会起颠倒,会错认消息。所以我们在正式修止观之前,一定要先净罪集资,一方面拜忏、一方面持戒修福来作前方便,本论当中就先提到这样的一个修法。

六者,为示修习止观,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

这是本论正式的修学内涵,正式的修习大乘止观来对治凡夫的着有跟二乘的偏空。在本论当中,大乘的止观思想,先说出生命的杂染因缘,说:凡夫杂染的根源是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我们每一个个体生命,有些人善业强,他的个体生命特别的庄严,五蕴身心特别的庄严美妙;有些人罪业比较强,他的五蕴就比较苦恼卑贱:这都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当我们把心回归到原点的时候,我们这念心是清净本然,不生不灭。不生不灭,这个心突然间一念的不觉,也不晓得为什么突然间起颠倒,它就是怎么样呢?

真如不守自性,这个真如的清净心不想安住在清净的本位上,老是想要向外去攀缘,它总觉得要去动;向外一动以后,不得了了,一念不觉生三细,清净的本性就变成对立性的阿赖耶识,一个有漏的阿赖耶识。这个三细,后面会说明,简单说三细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当然就有一个能所,有一个我,能受用的我;有一个所受用的法;一个微细俱生的我执跟法执出现。俱生的我法二执是不带名言的,是很微细的,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有一个有漏的生命出现,就是一念不觉而产生,叫做一念不觉生三细。

结果境界为缘长六粗。既然有一个我,有一个所攀缘的法的境界,这两个就相互的作用,我去攀缘你,你也来引诱我,我相、法相的相互造作,以这个境界为因缘就产生了六粗,这个时候内心开始产生分别,就是所谓的名言,这个时候的自我意识更加强烈。每一个人都打不同的妄想,所以每个人心中所认定的我是不同的,福报大的人认为我是比较大,像蚂蚁就认为这个我比较狭隘卑贱。这时候我们由名言的分别创造一个粗的我,这个时候就开始造业了、开始流转生死了,境界为缘长六粗。

所以本论当中它所对治的名言、所安立的我,刚开始先超越名言、空掉自我。在大乘止观明显的是先说我们这念心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在实际的操作上,先达妄本空,破除名言所安立的我;破掉以后,先大死一番,再肯定我们这念心有佛性。一定是先灭,然后再肯定。这个地方马鸣菩萨有详细的说明,强调你不能直下肯定,你一肯定的时候就落入凡夫的执取,所以刚开始是先对我们的心全盘否定,然后再直下的承当。

过去有一个禅师,他在山中修行,同参道友去见他,问他说:你住茅蓬那么久了,是依何道理而住山修行?你住山修行,心中要有个道理。这个禅师说:我见泥牛沉入大海,至于今日尚未出现。这只污秽的牛沉入大海,就是说我们这念心在无始劫的虚妄熏习,安立了很多错误的名言,我现在的修行就是对治这些名言,用我空观、法空观来消灭这个名言所安立的我执、法执。

同参道友就问禅师说:那你什么时候出山?他说:待其清净浮现海中,我就出山了。污秽的、有泥巴的牛沉到大海,它在大海里面洗涤以后,它浮现大海清净的时候,就是我出去的时候。就是说当他把名言所安立的我法二执消灭以后,他清净的大悲心发动的时候,就是他从空出假的时候。

所以本论当中是先灭除妄想,然后再肯定真如。这个地方是讲到正修。

七者,为示专念方便,生于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

这个地方是说我们修难行道的大乘菩萨,要生生世世的在三界流转有一个问题,就是会退转。这个退转,除了外界的引诱以外,就是生命的死亡。死亡对我们来说,是非常严重的障碍,就是报障。你今生能够好好的布施、持戒,有这样的信心成就一个善业力,你来生不一定愿意继续的布施、持戒,就是说你今生修行的功力,来生不能够继续的累积。

我们无量劫在三界流转,积集了很多的善法,但是为什么流转?死亡的中断,使令我们每一期生命都要从头开始,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你看有些人福报很大,他前生一定是积集善业,但是他福报大却悭贪。照理讲,他前生积集那么多善业,应该是有布施的等流性,但是他为什么悭贪?就是他退转,富贵现前的时候,他的心情开始改变。

所以在大乘佛法的三大阿僧祗劫当中,有死亡的退转。所以马鸣菩萨劝我们可以考虑求生到阿弥陀佛的国土去,有无量无边阿僧祗劫的寿命,能够保证不退,这是一个方法。

八者,为示利益,劝修行故。有如是等因缘,所以造论。

前面是说明整个因地的修学,能够产生灭恶生善、离苦得乐的功德;这个地方讲到大乘的功德。有如是等灭恶生善的因缘,所以造作此论。到这里是简单的把本论的内涵作一个总述。

0:00 / 0:00
大乘起信论讲表1
大乘起信论讲表2
大乘起信论讲表3
大乘起信论讲表4
大乘起信论讲表5
大乘起信论讲表6
大乘起信论讲表7
大乘起信论讲表8
大乘起信论讲表9
大乘起信论讲表10
大乘起信论讲表11
大乘起信论讲表12
大乘起信论讲表13
大乘起信论讲表14
大乘起信论讲表15
大乘起信论讲表16
大乘起信论讲表17
大乘起信论讲表18
大乘起信论讲表19
大乘起信论讲表20
大乘起信论讲表21
大乘起信论讲表22
大乘起信论讲表23
大乘起信论讲表24
大乘起信论讲表25
大乘起信论讲表26
大乘起信论讲表27
大乘起信论讲表28
大乘起信论讲表29
大乘起信论讲表30
大乘起信论讲表31
大乘起信论讲表32
大乘起信论讲表33
大乘起信论讲表34
大乘起信论讲表35
大乘起信论讲表36
大乘起信论讲表37
大乘起信论讲表38
大乘起信论讲表39
大乘起信论讲表40
大乘起信论讲表41
大乘起信论讲表42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地藏经》是什么样的境界

《地藏经》的当机众全是大菩萨示现 如果你念地藏王菩萨...

太虚大师:佛法原理与做人

在佛法原则上,法就是讲宇宙间存在的事物都离不了因果...

成佛之道有两个选择

在《法华经》,佛陀说,生死凡夫就像一个乞丐,在三界...

破除大乘无相的邪知见

【原文】 问曰:或有人言,大乘无相,勿念彼此,若愿生...

什么样的菩提心不容易退

在《大乘起信论》讲到这个菩提心(整个大乘佛法的根本...

「大乘善根界」与「二乘种不生」

这个二乘种不生是出在天亲菩萨《往生论》。《往生论》...

大乘小乘之区别

问: 大乘小乘之区别如何? 太虚大师答: 大乘小乘之...

当你有对立的心,你就不「大」了

这个大乘法门,大这个字,其实有很深的涵义。蕅益大师...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

修行的十大要点

一、孝养父母 佛教以孝为本,孝养父母是佛门的最大根...

文殊菩萨的141愿,教我们在生活中善用其心

文殊菩萨一百四十一愿,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极乐也是梦幻泡影,是否就不值得求往生

《金刚经》里面讲一切法如梦幻泡影。理上的确是这么个...

从头到脚的饮食营养秘方

俗话说:吃什么补什么。但你知道大脑、心脏、肺、头发...

【佛教词典】南无

华译归命、敬礼、归依、救我、度我等义、是众生向佛至...

【佛教词典】四相之二种

生住异灭之四相,有二种之分别:一者期四相,二者刹那...

修学佛法以什么为基础和根本

问: 请法师开示,我们修学佛法以什么为基础和根本?是...

草木成佛

日本真观禅师,最初研究天台教义六年,后来改习禅学七...

一切都是自性的作用

从声音悟道的公案很多。兹举一例:昔圆悟克勤禅师在五...

一千斤的盐

一粒种子看起来虽不起眼,但植入土中生根、发芽、成长...

说说出家人衣服上补丁的事儿

昨天公众号后台收到居士的留言,问能不能说说衣服的事...

僧尼破戒者

【僧尼破戒者,所谓畜养奴婢僮仆牛驴车乘田宅、种植园...

透视爱情的无常

佛陀早就讲过,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无常无常才是这个世...

杀子求子

天下父母心古代的人都希望多福多寿、多子孙。子孙多即...

再恩爱的夫妻对死亡也无能为力

即使有再恩爱的夫妻,再美满的家眷,再要好的朋友,对...

寺院普佛有何含义

普佛是一种祝愿、荐亡回向的佛门仪轨,以礼敬诸佛、忏...

为何念佛得悟的人寥寥无几呢

或问参禅得悟者相望于册,念佛得悟者何寥寥其未闻也?...

应病与药

人之病,有肉体之病,亦有心灵之病; 治病之药,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