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

净界法师  2023/04/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二十六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十五页,癸二、释发心。

在大乘的修学当中,我们成就的第一个功德是信成就发心。信成就发心前面一科,先讲到信心的成就,就是我们依止内外善根的熏习,成就所谓的菩萨种性,对于大乘菩萨的功德,对于一心具足体相用三大的功德,真实的信心而不退转。这以下说:我们依止这样的大乘种性发起菩提心,它的相貌是什么?

癸二、释发心

子一、释所发之心

丑一、正释

这当中有三科,子一、释所发之心,先说明菩提心的相貌是什么,它果地的相貌;下一科再说明它因地修行的方法。先讲果地的功德相,再说明因地的修学相。这当中有两科:先正释,再释疑。先正式的说明:

复次,信成就发心者,发何等心?略说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一个初住的菩萨,他已经依止了坚固的菩萨种性,一个有菩萨种性的人,他一定会发起菩提心,因为由信能够引导我们的愿力。一个有菩萨种性的人是什么相貌呢?他的心跟凡夫心有什么差别呢?这当中讲出了三种差别:

一、菩提心的三种相貌

第一个、直心:这个直心就是正念真如法故。这个直心,在法藏大师的解释当中,是判作根本行,是整个菩萨道的根本。就是说你这个东西没有根本,下面的修善、度众生就变成有漏的业行。

一个初住菩萨的内心,他是正念真如法故。我们这一念的心性有两个相貌,有真如跟无明两种相貌,都是无始的在心中同时活动。无明主要的、最粗显的相貌,就是自我意识。我们一般凡夫的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都是心随妄转,跟着自己的感觉、跟着自己的习气来活动,就是我完全靠直觉来活动,我现在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一个住位的菩萨,他的内心当中,他的心能够正念真如,这个念就是他有随顺真如的力量。他的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当然也可能会起妄想,也可能不起妄想,但是他起妄想的时候,他有对治力,能够把妄想的因缘拨开来,回归到他内心的真如理体,一种清净本然的理体,他能够把心带回家。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他不再随顺妄想而活动,他念念之间,开始随顺真如法,以真如法来对治无始的妄想,这叫直心,这是整个发菩提心的根本。这个地方是约着断恶来说,他所修学的重点是修习内心的体大,就是真如平等无增减故。

第二个、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前面的心,它的所观境是约着恶法来加以对治;这个地方的心,它所修的所观境是善法。什么叫善法?就是能够生起此生、他生安乐果报的,都叫做善法。在佛法当中的善法,有六波罗蜜──布施、忍持、戒辱,乃至于禅定、智慧。住位的菩萨他对于一切的善法好乐的修学,这个是成就了自利行,来成就内心的庄严,所谓的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修习六度,以福德、智慧二种的资粮来庄严他的一心。前面是讲直心,但直心只是断恶,缺乏庄严;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善法,以福德、智慧两种的资粮来庄严我们的心。

第三个、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我们不是只是求自己的受用跟庄严,我们还有一切如母的有情在三界当中过着痛苦的生活,所以我们应该要以种种的善巧方便来度化众生,这个是利他行,成就一心的用大。

所以真实信心成就的菩萨,他内心当中是具足直心、深心跟大悲心,这样子我们就安立做发起的菩提心。他明了的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具足直心、深心、大悲心,我们就安立说这个人的菩提心真实生起了。这是一个菩提心的三种相貌。

丑二、释疑

问曰: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之行?

我们前面在说理论的时候,讲到真如门是法界一相,十法界从真如的体性是无差别的,所谓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既然无差别,为什么我们在修学菩提心的时候,我们不直接的唯念真如就好?我们可以经常在佛堂当中,观察摩诃般若波罗蜜,依止我空、法空的智慧,来消灭我们心中的妄想,安住在我们清净平等的真如就好了,为什么要去修善?为什么要去度众生呢?就是因为法界是一相,就提这个出问难,看回答。

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

讲一个譬喻:我们这个摩尼宝珠能够所求如愿,就表示我们的菩提心,虽然它的体性是光明清净,但是它无始劫来有污垢。如果我们在一直忆念摩尼宝珠的体性是清净的,但是我们没有假藉种种抹布、清洁剂的方便来加以磨治,它还是不能恢复清净的本性。也就是说这个菩提心的修学,应该是理事无碍。在理上,我们应该要能正念真如,生起观照;但在事上,我们也应该要修善,乃至于度化众生的行动:这样才能够达到目足双运的理事无碍。这是譬喻,这以下合法。

如是,众生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染垢。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

就是说众生的真如之法,虽然本性是清净,但是从作用上来说,我们在三界当中,无量次的受生打滚,熏染了很多贪瞋痴烦恼的习气,假设我们只是忆念真如,二空真如,而不假藉种种的六度方便加以熏修,我们是不能恢复它的清净光明。为什么?

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

因为我们众生的烦恼污垢是无量,他烦恼污垢的生起因缘,是遍一切法故。我们要还灭一个东西,你要先找到他生起的因缘。我们的烦恼刚开始生起因缘,是普遍在一切的有情无情的境界当中,去造恶而熏习的烦恼。所以我们从对治义的还灭角度来说,我们也必须在有情无情的境界当中,去修一切善来加以对治。所以作一个总结:若人修习一切的善法,才能够归顺于真如法故,不能够执理废事的。

这个地方,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前面一心二门三大的理论:

我们前面讲到现前一念心性的时候,讲到我们内心当中有真如跟无明。这当中真如是无始的,无明也是无始的,这表示我们内心的本性是真妄和合。所以你修行不能只是生善,不断的生起你对真如的归依就可以了,你还得破恶,生善跟破恶是缺一不可的。

你对真如的观照很强,但是你无量无边的烦恼习气没有对治,真如还是不能开显。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应该正念真如,对真如生起归依的心;但是我们要假藉布施来对治悭贪、假藉持戒对治我们的罪业、假藉忍辱来对治我们的瞋恚,乃至于假藉禅定、智慧来对治恶法生起善法。就是事相的修学都是不能免的,这样子才能够真实的归依,归依到一心真如的功德。这个地方是说明我们在发心的时候,必须要发三种心的理由。因为你正念真如只是理观,深心、大悲心的事修都不可以缺乏。

子二、释发心之行

前面是讲到菩提心的相貌,这以下是说明成就菩提心的方便,它的方法是什么?

略说方便有四种。云何为四?

我们成就菩提心的方便有四种,先看第一种。

一者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随顺法性无住故。

这个地方的根本,其实就是前面说的大乘信心,就是安住菩萨种性,它是根本,它等于是把信心再加以加强。当然信心主要是靠智慧的观照引生,不能假藉外在的因缘,我们前面说过的。我们在成就菩提心的时候,第一个要加强我们的根本功德,所谓的安住菩萨种性,这当中有两种的观察:

一、观察真如的如实空义:就是说我们经常观察一切的有为法是自性无生,而离开凡夫的妄见,使令我们能够不住生死,对治我们对生死果报的执取。

自性无生,就是我们观察的重点,简单的说就是自性空。大乘佛法修空观,它的一个切入点,不是从无常,大乘佛法是观因缘所生法,是从因缘上观进去的。因缘所生法,在天台的止观当中,智者大师乃至于蕅益大师的观法,就是从过去、现在、未来的观察。怎么样观察因缘所生法呢?比如说:我们观察现在这个讲堂,这个讲堂是一个因缘所生法,它有过去、现在、未来。就是说这个讲堂它过去是不存在的,因缘没有成立的时候是不存在的;这个时候假藉因缘,它暂时剎那剎那现前;等到有一天因缘结束的时候,这个讲堂又消失掉了。所以我们透过过去、现在、未来观察,我们知道它是自性空。这是观察依报的庄严。

我们也观察我们的正报:你的生命有一个外在的色身,有一个内在明了分别的心识,有受、想、行、识,你有各式各样的感受、各式各样的想法等等。你这个身心世界怎么去观因缘所生法?就是未生无潜处,我们还没有从父母亲生出来之前,你这个身心世界是不存在的,它不是本来就存在。正生无住处,现在就算存在,也剎那剎那生灭,它也没有一个安住的处所;等到我们死掉以后,我们来生又换一个色身、又换一个心识。你来生可能是一个男人的心识,或者一个天人的心识,那你那个心识跟现在这个心识,完全不一样,你外表的色身也完全不一样,所以生已无去处。你等到几百年后,我们再观察你这个身心世界,也觅之了不可得。

所以你从现在、过去、未来观察因缘所生法,每一个法都可以了解到自性无生。这样子我们对于三界的生死果报,这种一时的得失,就会慢慢慢慢就会轻薄。就是这个生命它只是一个暂时的梦幻泡影,我们的重点在于过程,我们从这一期的生命当中,如何的积功累德如此而已。我们从梦幻泡影当中,假藉梦幻泡影的因缘,来灭恶生善,这是非常重要的菩萨空观。你一定要修空观,你的心才能够从现前的因缘当中,跳脱出来。这个是观察它的如实空义,观察我们真如的如实空义。

二、观察真如的如实不空:我们不能老是在空义里面安住,我们应该从空出假,观一切法,只要是因缘的和合,这业果就会出现。你今天有五戒、十善的因缘,就出现人天的果报;你有四谛、十二因缘,出现二乘的偏空涅槃;你依止菩提心、六波罗蜜的因缘,成就菩萨的万德庄严。你用假观的时候,你就生起大悲心,把你这个成就圣道的心,普及在一切如母有情的众生,为了有情的缘故,广泛的修习福德种种的资粮,来摄受众生而不住涅槃。前面是以空观来成就心中的智慧,这个地方是修假观来成就我们的大悲,以悲智双运的因缘,来随顺真如法性的平等,而使令我们无住。这个地方的无住,包括了不住凡夫的生死,也包括了不住二乘的涅槃,而顺入于中道的思想。

这个地方的菩萨种性,我们说明一下:

菩萨种性的修学,是悲智双运,上求下化,名菩提心。我们理观的时候,应该要空有双照,保持悲智的平等。事实上从一个实践的角度,菩萨是有所差别的。有一类的菩萨是悲增上菩萨,他在观照的时候会偏重在假观,悲众生苦,他会偏重修习福德资粮,先成就福德的庄严,再成就圣道的庄严。另外一种是智增上菩萨,他在修观的时候,会偏重在观察诸法的自性无生,对福德的修习,会比较不主动。他生命的因缘,会先成就圣道,然后再成就福报。所以菩萨在实践上的确有所偏重,有悲增上、智增上的差别,有悲增上、智增上的差别,但是你不能够完全缺乏一个。

就是说这两个可能会有所偏重,但这两个都应该有,这样子才能够成就根本方便,所谓依止正念真如法故,来安住菩萨种性,这是我们的根本。就像你种苹果,你一定用苹果的种子、然后灌溉,你才能够产生苹果;你用葡萄的种子,一定长成葡萄。所以你要成就诸佛的功德庄严,你刚开始的种性,这个种性就是你的宗见,你对生命的知见是什么,就影响到你的种性。你的种性有偏差,后面的行动力那这个方向就会偏差。所以刚开始先强调根本方便,先端正你的菩萨种性;二三四等于是依止这个种性再加以加行。

二者、能止方便。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当我们对生命能够空有双照而顺入中道以后,我们应该产生什么行动呢?产生改过的行动。当然要改过,一定要有惭愧心,要增上惭愧。这个惭愧心的生起,就是你要能够如实的了知恶法的过失,你要能够怖畏当来的果报,就是你要持戒。你要把戒持得好,那这个戒法是由心来推动的,你对恶法的过失不生怖畏,那你持戒没有什么力量,因为这个戒法是由心来操作的。这个刀子它能够把树砍掉,但是你力量太少了,这棵树就砍不断。

所以我们在断恶的时候,你一定要能够对恶法生起怖畏心,这个时候以怖畏心来修习摄律仪戒,就能止住我们身口意的恶法,使令我们的恶法慢慢的减少不再增长,这样子是随顺真如法的离诸过故。

总之,我们在安住菩萨种性以后,第一个行动力,先求寡过,这个很重要。虽然菩萨的行动力有三聚净戒,但是以断恶作基础。因为你这个过失不先调伏,你就直接去度化众生,你所修度化众生的善业都带有杂染,所以刚开始先求寡过,这个就是我们第一个行动,修这个止,止恶的方便。

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

前面在修习菩提心的第一个是止恶;这个是修善,修习种种的善根。

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

我们在断恶的基础之下,应该要主动的修善,成就福德、智慧二种庄严。大乘佛法应该怎么修善呢?这当中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是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这个是成就大乘的信心。

我们刚开始修善,它的所缘境是佛法僧三宝,这应该怎么修?包括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名赞叹、内心的归依随喜,就是这样子修。以这个身口意的归依,来修学我们大乘的善根。为什么我们在修学归依的时候,要面对三宝的境界呢?古德解释说:三宝有二义:一者救护义。菩萨道不只是一生一世的修学,我们必须要生生世世能够遇到大乘的三宝,我们能够遇到三宝的因缘,就是我们必须要对三宝经常的忆念。《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佛菩萨的心情,就像母亲忆念儿子,他经常忆念我们,他经常对我们释放他的善意。但是我们要能够跟诸佛菩萨感应,这不是单方面的,我们自己也要释放出对三宝的忆念。这样子双方都有互相忆念,我们在生命当中就能够产生一种交集。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容易生长在三宝的地方,有些人很难生长在有三宝的地方,就是你根本不修归依。你不修归依,你就算福报很大,你也没办法遇到三宝的住持。就是说三宝的心是平等的,就像月亮普照一切有情众生,但是你要把水准备好,千江有水才能够千江月。所以我们第一个修学善根,是对三宝的归依,这是修信心。当然这是一个基础,祈求三宝的救护。

第二个是三宝有破障力,依止对三宝的归依,来破除我们的罪障;进一步劝请诸佛,我们应该请佛住世,请转法轮。依止大乘佛法的听闻跟思惟,把文字的佛法转成我们内心的光明,你要有一种对生命的观照力,你要能够判定什么因缘是过失相?什么因缘是功德相?什么因缘是随顺无上菩提?什么因缘对无上菩提是障碍的?你要能够善知抉择。而这个抉择力的生起,不是你一个人双腿一盘一打坐就能够生起,你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亲近大乘的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才能够生起。所以我们应该劝请诸佛住世,来转法轮,成就智慧的善根。

依止对三宝的归依,跟听闻佛法的修学,这个时候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菩提。这个时候我们对三宝真诚的归依,增长对三宝的善根,能够成就无上菩提。所以我们不断的拜佛、念佛这件事情,是随顺无上菩提,因为三宝有救护义。

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假藉三宝的摄受,这个当中主要是佛法的熏习、内心的观照,来破除我们内心的障碍,使令善根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永远不退转。这样子而随顺真如法性的离痴障故。所以在修善当中,有信心跟智慧二种的修学。

四者、大愿平等方便。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

前面是修善;这以下是度众生,以大悲愿力来平等救护众生。我们应该发愿,发什么愿?

在时间上是尽于未来。所以我们在受戒的时候,你要受声闻戒,你的所观境是要期誓愿。你在受声闻戒的时候,你不能说你生生世世要受持声闻戒,因为声闻戒是今生今世,你来生你不一定要出家的,你不一定能出家,所以声闻戒它的要期是今生;但菩萨戒的所观境是时空无尽的,你可以规划到未来,就是说你不管来生是出家、在家,你还是要趣向无上菩提,所以你在发愿的时候,是尽于未来。

在空间上是化度一切有情众生,不能有所简别。用什么样的功德来摄受众生呢?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使令众生的三界果报,都能够穷尽,而成就大乘的无余涅槃。比如说离苦得乐,这个众生他没有饭你给他一碗饭吃,他没有衣服穿你给他衣服穿,当然这都是一个暂时的离苦得乐。真实的离苦得乐,你应该要开显佛法的道理给他了解,使令他生起光明的智慧,趣向无上菩提,这才是究竟。因为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所以我们对众生是平等不二,没有自他的差别,成就究竟的寂灭。这个地方是讲度众生,断恶、修善、度众生。

度众生这句话说明一下:在宗大师修大悲心的开导当中说到:我们在发愿的时候要平等。比如说你得菩萨戒体,你面对的是十法界有情无情的众生;你要是说针对某一个怨家,你不能够对他断恶、修善、度众生,那你这个菩萨戒就不能够成就,这个因种要圆满。所以在理观上,他是平等不二;但是在实践上,有他的次第。他在次第上,一定先度化有缘的众生,然后再对中庸的众生,然后再对怨家的众生,他是有次第的修。

佛在世的时候,外道就讥嫌佛陀说:佛陀啊!你的心是平等,但是你花很多时间为佛弟子说法,你花很少的时间为外道说法?这外道就讥嫌佛陀不平等。佛陀说:假设你有三亩田。一块是最肥沃的田,你只要少分的耕种,就产生很多的水果;第二块是中等的田;第三块是贫瘠的田,你怎么种就长不出水果。这样子的话,你应该要先耕种那一亩田?外道说:我这个精神体力有限,我应该先耕种肥沃的田。佛陀说:佛陀在度化众生,亦复如是。当然是对于善根已经成熟的众生,先加以摄受。所以佛陀花大部分时间对出家众说法,花少部分的时间为居士说法,花极少数的时间为外道说法,那是因为众生的善根不同而安立的。所以我们在发愿的时候是不能有所简别,但行动上有它的因缘差别,这个是在度众生的方便。

这个地方是讲到修习菩提心的方便,在根本上安住菩萨种性,你要先把你的种性建立起来,依止这个种性修行三种的加行──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加行,使令我们从种性当中,慢慢的开花结果,成就种种的功德庄严。这就是成就菩提心的四种方便,一个是根本法门,后面三种是枝末法门。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我在回答一个问题,之前同学问一个问题,我没有好好回答,我现在再重复回答一下。

【学员提问】:法师慈悲!法师曾提到修行的次第,是从业力的修学而到心念的修学;也曾提到大小乘空观的不同,小乘是把心性完全的否定而灭色取空,大乘有中道的智慧来保留心性本具的妙用。在实际的修行上,当我们在修习空观的时候,是先修小乘的空观,再修大乘的空观?还是两者同时的并行?

【师父答疑】:我们修大乘佛法,可以从两个角度来修学。第一个就是根本法门,就是安住菩萨种性,所谓的正念真如。就是你的宗见,你能够观察一切法自性无生而不住生死;也能够观察一切法因缘生不住涅槃,来积功累德,空有双照,安住中道实相。当然这个是不能有差错的。当你在建立菩萨种性的时候,还要有一些加行对治,就是断恶、修善、度众生。这个地方的空观,主要是约断恶来说。

断恶的时候,当然众生恶法的熏习各式各样。有些人根利遮轻,他大乘善根强,你跟他他讲一心真如平等的法门,他就能够接受;而且他烦恼轻薄,他的贪烦恼也轻薄、瞋烦恼也轻薄、高慢心也轻薄,所以他就不用太重的药,他只要观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就可以把他烦恼的相续活动给消灭掉。但是有些人根利遮重,他善根强,但是他烦恼也粗重,他面对烦恼的时候,观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他这个药就太轻了。所以声闻法的好处,诸位读声闻法你会发觉:它的药下得很重,它是对立法门。所以无常观,有时候是治乱世用重典。

所以有时也一再强调修死亡,就是死亡也是无常观,就是三界的果报。你说我们对三界果报的执取,观自性无生,那也是可以;但是如果你观察我们总有一天要死亡,死亡的时候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生,这个无常观就有一点灭色取空。它这个灭色,这个地方在观的时候,就要注意:小乘的学者在观察无常的时候,他是把整个三界的果报加以厌恶,所以一切有为法他一观下去,一切有为法经过无常观一抉择下去,没有一个东西有价值的。

所以你看《法华经》《维摩结经》声闻弟子就很坦白跟佛陀说:我观察这一切的法,不管是生死的法、不管是诸佛菩萨的功德庄严,都是不生不灭,无大无小,无常败坏,不生好乐,他对有为法没有感觉。菩萨在观无常的时候,他主要是依止一心而修,他就是对治内心的障碍,这一点要注意,就是回光返照。就是说我们也会用声闻法的这个重药来对治,但是他所对治的,是依止一心来对治心中的爱取,我们对三界的果报不会产生那么怖畏,以后你往生净土,要回入娑婆度有情,你就不会那么困难。

所以我们诸位要知道一个原则,就是说成佛之道有很多事情要做,断恶是第一件事,但是你在断恶的时候,不要产生后遗症,不要为你以后的菩萨道做遮障。就是你在断恶的时候,你不能错损你的善根。我们今天观无常观,是对治内心的执取,对于三界的果报,你如果极度的厌恶,你以后要回入娑婆就有困难,你到时候还要再修一个法门来破除这个障碍。

就好象说我们学钢琴,学钢琴你一开始没有跟一个好的老师学,你跟世间那些在路边上弹钢琴的人学,你一下子也会把钢琴弹得很好,但是你手法不是完全正确,你要去弹正式国际的名曲就有困难。有困难的时候,你再请教善知识,善知识要花两倍的时间教导你。就是你要是一张白纸,还好教导。就是你要花一半的时间,把你过去的习惯全部洗掉;然后再花一半的时间,重新学习正确的手法。

所以你刚开始就应该把正确的法门,这个正确的方法学对,不要为以后造成障碍,这个道理就在这个地方。

就是说菩萨也用声闻法,甚至于我们用人天法来对治,但是你的根本法门──正念真如,不能有差错,这是菩萨道的重点,莫向外求。你所有的法门都是在作内心的对治,在对治内心的恶法,生起内心的善根、生起内心的大悲。这样子你能够在三界当中出入自在,你能够在往生净土、成就法身以后,要回入娑婆,就不会有困难。

就是说你今天在整个成佛之道的布局,你要有远见。你采取激烈的手段,你以后一定会后悔,你还要花很多时间,尤其是那种法执、所知障是不染污无知,你会发觉为什么以前同样发心,大家一起修学圣道,人家成就初地了,我却还在十信位、十住位,在那边进不去?就是你过去断恶的时候,激烈的手段产生的后遗症很难对治。因为我执是烦恼障,它粗重它很容易断;法执是所知障,你弄错以后,它非常微细,它是不染污无知,你很难断,那种等流习气,它会在你的菩萨道当中,生生世世跟着你。

所以我们刚开始断恶,要等同声闻修学,但是你断恶的时候,要注意你所断的恶是内心的恶,不能把一切有为法断掉,这个地方要注意。所以到底应该是同时并行,还是专修小乘的空观,或是大乘的空观,这就要看个人烦恼的粗重性。但是它的重点就是莫向外求,依止一心为宗,来生起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加行,这样就对了。

0:00 / 0:00
大乘起信论讲表1
大乘起信论讲表2
大乘起信论讲表3
大乘起信论讲表4
大乘起信论讲表5
大乘起信论讲表6
大乘起信论讲表7
大乘起信论讲表8
大乘起信论讲表9
大乘起信论讲表10
大乘起信论讲表11
大乘起信论讲表12
大乘起信论讲表13
大乘起信论讲表14
大乘起信论讲表15
大乘起信论讲表16
大乘起信论讲表17
大乘起信论讲表18
大乘起信论讲表19
大乘起信论讲表20
大乘起信论讲表21
大乘起信论讲表22
大乘起信论讲表23
大乘起信论讲表24
大乘起信论讲表25
大乘起信论讲表26
大乘起信论讲表27
大乘起信论讲表28
大乘起信论讲表29
大乘起信论讲表30
大乘起信论讲表31
大乘起信论讲表32
大乘起信论讲表33
大乘起信论讲表34
大乘起信论讲表35
大乘起信论讲表36
大乘起信论讲表37
大乘起信论讲表38
大乘起信论讲表39
大乘起信论讲表40
大乘起信论讲表41
大乘起信论讲表42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地藏经》是什么样的境界

《地藏经》的当机众全是大菩萨示现 如果你念地藏王菩萨...

太虚大师:佛法原理与做人

在佛法原则上,法就是讲宇宙间存在的事物都离不了因果...

成佛之道有两个选择

在《法华经》,佛陀说,生死凡夫就像一个乞丐,在三界...

破除大乘无相的邪知见

【原文】 问曰:或有人言,大乘无相,勿念彼此,若愿生...

什么样的菩提心不容易退

在《大乘起信论》讲到这个菩提心(整个大乘佛法的根本...

「大乘善根界」与「二乘种不生」

这个二乘种不生是出在天亲菩萨《往生论》。《往生论》...

大乘小乘之区别

问: 大乘小乘之区别如何? 太虚大师答: 大乘小乘之...

当你有对立的心,你就不「大」了

这个大乘法门,大这个字,其实有很深的涵义。蕅益大师...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

修行的十大要点

一、孝养父母 佛教以孝为本,孝养父母是佛门的最大根...

文殊菩萨的141愿,教我们在生活中善用其心

文殊菩萨一百四十一愿,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极乐也是梦幻泡影,是否就不值得求往生

《金刚经》里面讲一切法如梦幻泡影。理上的确是这么个...

从头到脚的饮食营养秘方

俗话说:吃什么补什么。但你知道大脑、心脏、肺、头发...

【佛教词典】南无

华译归命、敬礼、归依、救我、度我等义、是众生向佛至...

【佛教词典】四相之二种

生住异灭之四相,有二种之分别:一者期四相,二者刹那...

修学佛法以什么为基础和根本

问: 请法师开示,我们修学佛法以什么为基础和根本?是...

草木成佛

日本真观禅师,最初研究天台教义六年,后来改习禅学七...

一切都是自性的作用

从声音悟道的公案很多。兹举一例:昔圆悟克勤禅师在五...

一千斤的盐

一粒种子看起来虽不起眼,但植入土中生根、发芽、成长...

说说出家人衣服上补丁的事儿

昨天公众号后台收到居士的留言,问能不能说说衣服的事...

僧尼破戒者

【僧尼破戒者,所谓畜养奴婢僮仆牛驴车乘田宅、种植园...

透视爱情的无常

佛陀早就讲过,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无常无常才是这个世...

杀子求子

天下父母心古代的人都希望多福多寿、多子孙。子孙多即...

再恩爱的夫妻对死亡也无能为力

即使有再恩爱的夫妻,再美满的家眷,再要好的朋友,对...

寺院普佛有何含义

普佛是一种祝愿、荐亡回向的佛门仪轨,以礼敬诸佛、忏...

为何念佛得悟的人寥寥无几呢

或问参禅得悟者相望于册,念佛得悟者何寥寥其未闻也?...

应病与药

人之病,有肉体之病,亦有心灵之病; 治病之药,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