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慧律法师《茅蓬语录》

慧律法师  2010/01/1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认清自我

眼见的事,只可相信一半;耳闻之事,不可轻信。在观察与判断之时,应破除内心的成见。人通常背着两个行囊,背后那个装着自己的过失,面前那个装着别人的过失。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甚众;休夸我能胜人,胜于我者恒多。自我检视是顿悟的关键,而顿悟又是智慧的锁钥。要以保持距离的心情来看待自己的生活。我们应该学会按照星辰决定航向,而不是跟每艘驶过船只的灯光。不管你的威望有多高,要永远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永远是无知的。」无知的热情是愚蠢的姐妹。思想是生命、是呼吸,也是力量,所以,思想缺乏就等于死亡。直觉若不具备深邃冷静的思考,会变成卤莽刚愎。你不必害怕改变。你真正该害怕的,是事情一成不变。情感像吹动帆船的风力,理智则是把持方向的舵手;没有了风力便不能前行,失却了舵手便会迷失方向。喜乐时,思想容易忽略,心不可不慎;愤怒时,思想容易武断,心不可不缓。休息之属于劳动,正如眼睑之属于眼睛。无论你做、说或想什么,让你的心以理智作为根据来决定。如果你想判断别人,就由他们的动机来判断吧!我们总是用头脑在思虑事物,然而在情绪上,我们却可能毫无进步。一颗未觉醒的心,是以「自以为是」为出发的。持续不断地对心理状态保持觉醒,而当喜、恶生起时,不去追随它们。不能镇定的后果,为害更甚于错误的判断。面对一幢即将倒塌的房屋而不知闪避,这是愚蠢而不是勇敢。要帮人爬到山顶,你自己可得站在山顶才行。不要找寻错误,而应找寻解决之道。要讨厌某件事,总是比了解它要容易得多。多数人宁可受苦也不愿思考。急促的问题通常需要细细思量。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做时,或许最好什么也不做。信心是好的,但怀疑使你受教。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很有权势的,试试看叫不叫得动别人的狗。莫将权威与权力搞混。如果你的船要沉了,就赶紧准备游泳吧!心胸开放是好事,但不要开放到连理智都丢掉了。如何处理一件事,可能比事件本身重要。人们不是看不到答案,而是不知道问题所在。有两种人永远不会改变他们的主意,就是死人跟蠢蛋。如果你在路上不知道要转弯,那就可能碰到路的尽头。担忧是你向困难多付的利息。不要预先担心未来的事。如果事情没有发生,你就白担心了;而如果事情真的发生,你岂不是烦心两次!陌生人的眼睛看得最清楚。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并非所有的发光体都是金子。眼要亮,亮不吃亏;口要谨,谨不惹祸;胆要细,细不妄为;气要平,平不执拗。好胜必败,务名多毁。不正常的形态始于偏见。对违法的罪犯同情,等于对守法的人民残暴。不要从特殊行动方面去衡量一个人的美德,应该从日常生活的行为中去观察。快乐时,思想容易忽略,心不可不慎;愤怒时,思想容易武断,心不可不缓。「思考」应该走到众人前面去;「愿望」不妨留在后面。弱者惧怕他人的意见;愚者抗拒他人的意见,智者研判他人的意见;巧者诱导他人的意见。一个聪明人知道自己的愚昧,一个傻子以为他什么都懂得。宁取有益的责备而舍弃不忠的称赞。听要快,说要慢,恼怒更要慢。为学的正当次序应是:第一学需要的;第二学有用的;第三学装饰的。如次序颠倒,则无异建筑大厦由顶层开始。论事不可偏据形迹,办事不可轻信浮言。嗜欲正浓时,能斩断;怒气正盛时,能按捺,此皆学问得力处。论学要精详,论事要剀切,论人要带三分浑厚。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不妄求则心安;不妄作则身安。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有些人虽然不受欢迎,但他们也是生活哲学中最佳的反面教材。冷静观人;理智处世。不轻诺;不生嗔;不多事,不倦怠。冷静观世事,忙中去偷闲。急躁地裁断事理是不妥的,智者何妨同时明察「正确」与「错误」的因果。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反应不够好,保持冷静也是机伶的一种。无法认清周遭事物的人,最容易犯错。尽量从别人的角度来看事情的每一面。当你遇上大麻烦,要庆幸事情没有变得更糟,而不是为了自己的不幸怀忧丧志。如果你还没有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又如何能正确地评价他人呢?一些有用的资讯以非常不礼貌的方式表达给你,你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撷取那些有用的想法。只要肯花时间去分析情势并做出适当的反应,你总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积极性的行动,并非是冲动的行动,而是具规划性、长远性,所以它是一项智慧型的行动。烦恼的情绪,就是内心失去理性和智慧的紊乱状况。刚愎自用的人,爱自己更甚于爱真理。一件不如意的事只是全部生活中的一个点,不应该让它影响其他生活层面,把全部的生活都拖进那不如意的漩涡。自杀是一种心智的溃败。如果现在的挫折,能带给你未来幸福,请忍受它。如果现在的快乐,会带给你未来不幸,请抛弃它。追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捕鱼的渔夫,是看不见水的。眼中只有鹿和鱼的人,不能看到真正的山水;眼中只看到偶像的人,永远找不到自我真实的性灵。不管是在最快乐、最惬意的时候,还是在最忧愁、最恼火的时候,理性是用以镇住各种坏脾气的唯一要素。一个勇敢而率真的灵魂,能用自己的眼睛观照,用自己的心去爱,用自己的理智去判断;不做影子而做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保持沉着冷静,这是一个人始终胜过他人的绝对优势。为别人的事比为自己的事容易有智慧。倘若没有理智,感情就会把我们弄得筋疲力尽。多听少说,接受每一个人的责难,但要保留你的最后裁决。压抑会造成内心混乱,导致我们无法看清事物。「积极」不能流于「激进」,否则结果可能适得其反。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把问题陈述得透彻,问题便解决了一半。好人与坏人,事实都不如他们看来那么好和那么坏。情感冲动的人,有如头脚倒竖的人,所见都非。处罚人时,切戒盛怒。爱人不以理,适足以害人;恶人不以理,适足以自害。最好是让路给一只狗,不要和它争吵,以免被它咬到。因为即使杀了狗,也治不好你的咬伤。直视现实,心里将产生真正的理想。判断一个人,不但要依据他的朋友,还要仰赖他的敌人。同意你所说的每件事的人,不是傻瓜就是准备要欺骗你的人。生气的人往往是张开嘴巴,闭上眼睛。如果我们能常记着「煞车哲学」,生活必然过得宁静和谐。不要让自己天天用显微镜,抽丝剥茧地检验自己的过失。洞察力是上天赐给那些渴望认识真理的人的礼物。平衡是使心情开朗的最佳方法。事情的真相,要用心看,而非用眼看。我们必须思惟,无论何时,眼、耳、鼻、舌、身或心有所接触,我们都应该镇定和慎重。一位有智慧的人,在他相信所闻之前,应该思考并了解前因后果。做人应该「存诚」,做官不可「嗜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离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鲁莽盗用了勇气之名,但跟勇气并不相同;勇气来自谨慎,鲁莽则出于愚蠢和臆测。能驾驭自己情感的人就能支配他人,屈从于自己情感的人会受他人支配。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顺天下之势;定其心,应天下之变。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假如人生对你而言并非一种大喜悦,那只因你的理性走错了方向。我们不要在愤怒中回顾,在恐惧中前瞻,而要在清醒中环视。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我们又怎能以一个角度,来评断万变不同的对象呢?唯一可以直接信赖的现实就是认识现实。对自己有信心,别人才会对你有信心,能接受别人的劝说,才能说服别人。想知道一个男人或女人的教养如何,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他们在口角时的表现。大多数人说对,不见得正确,大多数人说不对,也不见得就是错误。因为,多数并不代表真理。盲目的热情不但无益,且足以害事。用绳子绑有腥味的鱼,绳子就有了腥臭味,手握了那条绳子,手也会留有腥臭味。同理,我们受到来往交接的人影响甚大,他们可能使我们变好或变坏,这点务必要留意。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永远从对方的立场去想,由他人的立场看事,这或许会成为你一生成功的重要关键。择善固执是好的,但若只凭自己的一念善恶,而不去明辨是非的话,岂不成了择恶固执。我们要随时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用自己的想像去套在别人身上,而期待他们符合我们的假设。情绪化的观念和想法,多少都会有些偏差,事情一旦涉及自己的情绪时,就很难客观看待。凡事三思之后,就会发现最初的想法根本不是思想,只是感觉而已。假如你遭到不幸,不要只从你的行为中去寻找原因,而是要从造成这种行为的思想当中去寻找。同样的,若有某种外在事情让你悲苦,不要从别人的行为中去寻找原因,应该从引起那种行为的动力中去寻找。如果有人告知你一个消息,你应当查明清楚,以免无知地伤害他人,到头来悔恨自己的行为。不可听从荒谬无凭的话,这等事只生辩论,增长争端。一般人喜欢感情用事,待人处事全凭自己的喜怒而定,无形中造成一种偏见。因而对事理认识不清、对真相不能了解,无疑是进步的障碍。爱恨交织会毁掉一个人。乐不可极,傲不可长,志不可满,欲不可纵。我们要认识自己的立场,调整自己的身心。盛喜勿许人物,盛怒勿答人书。动于欲,欲迷则昏。任乎气,气偏则戾。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日子就会不好过。听言尚察。能察,自能知;能知,自能择。是非了然,则不致听受谗言。一枚硬币,放在眼睛前面,就遮住了所有的阳光。不得因他说,弃舍于亲友,若闻他语时,当须善观察,切莫听片面之词,智者善护其心。善察是非正邪,不受迷惑。人类的沉着,有时候不如一只蜘蛛的镇定。金屑虽贵,在眼亦病。听其言,必观其行,是取人之道。病急乱吃药,死得快。事急乱求人,败得惨。自尊会蒙蔽理智。我宁作理智的奴隶,不屑为情感的君王。像其他不当的浪费一样,滥用情感要遭天罚。莫以为你能领导爱,爱如果看得上你,便会领导你。心不平,气不和,决无理智可言。三种话不能听:一、着私恩,不知大体,妇人之言也。二、贪小利,背大义,市人之言也。三、横心所发,不知礼义,野人之言也。喜怒不分轻重,笑骂不审是非,痴之极矣!轻信轻发,听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厉,责善之大戒也。人生如行舟,以平稳为第一。你不必委曲自我的心意去曲从别人,仅仅因他似乎很有自信。君子固当亲,然亦不可曲为附和;小人固当远,然亦不可显为仇敌。令人愉悦之事未必是好;好的事物未必令人愉悦。只有在世俗的忙碌和喧嚣中仍然保持冷静沉着的人,最后才能得到成功。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偏听生奸,独任成乱。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恶莫大于无耻;过莫大于多言。谦固美德,过谦者多诈。默为懿行,过默者藏奸。缓事宜急干 ,敏则有功;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论人,当节取其长。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命运确实帮助那些善于判断的人。智者辩论其原因,愚者决定其原因。认清问题,问题已解决了一半。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学会尊重

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对一切事的看法,都是完全一致的。不近人情,全世界都是畏途。不察物情,一生都是梦境。顺从别人是好的,但必须表明这是出于对他的尊敬,而非唯命是从。对待你的朋友像是家人,而对家人则像朋友。很多人被解雇是因为态度不佳,而非其他因素。言语切勿刺人骨髓,戏谑切勿中人心病。给人爱与尊严,你与对方的生命都会因而丰富。我若富贵,不可骄;人若富贵,不可羡。我贫贱,断不可屈;人贫贱,断不可欺。每个人都有异于他人的特质,我们要加以包容,而非强制改变,因为将松木变成杉木是永远都不可能的。让你的人际关系建立在互相信赖、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尊重对方的同时,其实是对自我的肯定。有足够自信的人,不会在两人之间的差异点上大做文章。机器运转不顺只要花钱维修,但人与人间的冲突会耗尽双方的精力及财产。善待别人就能善待自己;能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自己。对人不尊重的人,就是对自己不尊重。每当人们不尊重我们时,我们总被深深激怒。然而在内心深处,没有一个人十分尊重自己。只有尊敬别人的人,才有权受人尊敬。与其说为了爱别人而行善,不如说是为了尊重自己。真正的喜乐,来自欣赏与尊重他人的存在。你无法藉着不让某人发表意见而说服他。没有人能变得和我完全一样;有时,连我自己也不全然像我。住在团体中的人没有互相尊重,他们便不能成功。除非我们已经找到善待自己的方法,否则,我们又如何能善待他人呢?不尊重别人的人,便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积累尘土千万堆,便可形成崇山峻岭;汇集无数溪流,便可形成长江大河。大智慧的人,对各色人等的意见,兼收并蓄,虽自认正确,而不排斥他人的不同意见,如此,才可认识真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怕苦也怕死。认清你自己也是其中之一——「避免杀生吧!」不要由你引起苦恼或死亡,要尊重所有的生命。别人对,我不对,我欢喜让之;别人不对,我对,我亦虚心包容之。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民族性和优越感,因此,才会有因爱国心而产生的战争。同样的道理,每个人也都有属于自己的优越感,这是一种自尊心的表现,如果你希望获得对方友善的对待,你务必先学会尊重他人。生活中亲切的礼貌,可以培养对人平等的习惯,因此,礼貌就像润滑剂,可以防止摩擦情况的发生,如果经常运用,会产生积极的力量,助长善意。与人交往的时候,若能给对方较多的,或更高一层的尊重,才真正对他有所助益。礼貌的对待每一位众生,就是承认那个人和自己一样,具有人性的尊严,并可养成一种平等待人的习惯。栽培人有很多途径,引起争辩也有不少方法,但是只有一个方法,能搅得天翻地覆,一塌糊涂,那就是强迫别人一定要照你的方法去做。我们所称赞的人,往往是跟自己类似的人,因此,对别人的尊敬,其实,指的即是把别人与自己平等看待。真正伟大的人,几乎常常是完全不引人注目的,很有可能在我们面前就有人默默的、不为人知的,做着最宽大的牺牲。因此,我们不可看轻任何一个众生。无论你处理任何事情,若心存尊重他人的想法,是一件非常有帮助的事情。享受你自己的生活,不要与人做比较。别人的鞋不一定适合自己的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嗜好、想法和价值,所以,我们不该批评别人的生活方式。假如,我们以某人是恶棍、愚夫或不义之徒为理由,而抛弃尊重他的态度,最后,我们便会陷入对所有人不敬的傲慢之谷,而且愈陷愈深,没有止境。一草一木皆有它生存的空间,人应该互相尊重。包容异己的存在,生命才显得伟大。当你把别人的权利放在脚底下践踏时,你已经比他更卑下了。所谓民主,应该是可以容纳各种不同的音声。不杀生是尊重一切的生命。一直说别人的缺点,又不尊重别人的主张,如何叫别人同意你的看法?接受不一定是意见相同,有时候是一种修养。众怒难犯,专欲难成。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心,则为自伤。

恶习先你而死

让你的恶习先你而死。懒惰乃生活之死亡。习惯最初是蛛丝,最后变成巨索。人要想摆脱自己的错误,必须付出相当高的代价。不过,这个人从此就可以得到幸福。人类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克服自己最大的缺点时。一个精神上有显着进步的特征就是,对自己的惰性有所自觉。人在娑婆世界上的最主要任务,就是要和自己的恶习性相较劲。改正一个错误等于发现二十个错误。你要测量一个人力量的大小,只要看他的自制力便知。正当的习惯,大都由自制和自我的训练而养成。习惯是一个人行为与思想的真正领导者。要维持一种不良习惯的所需,足够供养二个儿女。一个只会随顺自己习气的人,犹如机械玩具上了发条,不多久就会停摆。修行是在你尝试去对治烦恼(杂染),不去长养旧有的习气时产生的;冲突和困难生起的地方,就是要下功夫的地方。我们的习气永远设法要欺骗我们。一个人在能移动世界之前,必须先移动自己才行。一个家庭里,有一个人好赌,家必乱;两个好赌,家必败。要改正自己的错误是不分年龄的,年龄越大越有时间来改正自己。习惯是一个人思想行为的领导者。人的行为很少出自理性,大多出自感性,而通常是出自习惯。习惯——我们或多或少是它的奴隶。好习惯有四:准时、正确、恒心和迅速。缺少了第一种,光阴就要被浪费;不具备第二种,就要错误百出;没有第三种,就无法获致良好的成果;没有第四种,就会错过良机。偷一根针的人,也将会偷一头牛。许多好人都是犯过错误的过来人。要赌鬼放下骰子,学士放下书本,可真是件难事。虽然习惯可以是一个使人失去羞耻的魔鬼,但是它也可以做一个天使,对于勉力为善的人,它会用潜移默化的手段,使他徙恶从善。如果连筷子和遥控器我们都舍不得放下,你想,更重要的东西,我们放得下吗?别让自己成为习惯的产物。改革你自己,这样世上就少了一个恶棍。好习惯即是福。习惯是销,它足以使灵魂的钢铁腐蚀殆尽。不要过分的醉心于放任自由,一点也不加以限制的自由,它的害处与危险实在不少。人喜欢习惯,因为造就它的是自己。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交场合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习惯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会变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关于这世界的不幸事情是:好习惯比坏习惯容易放弃多了。狐能换皮毛,不能改习惯。习惯的锁链,未到粗得难以打断时,常不易察觉。摆脱「旧习」能使你进一步探寻并实现真我的梦想,而这也是使人生更加圆满的唯一选择。每个人都有坏习惯,而且根本无法根除。但是相当多的人会为了自己的坏习惯,或为了不是罪大恶极的坏习惯而毁灭。转换思维模式的最大敌人,就是习惯。行为会养成习惯,习惯会造成性格,性格会缔造命运。对治杂染和痛苦,绝不是用企图得到快乐来解决,而是去放下深植在我们心中的习气。修苦行是在藉各种事境,磨炼我们不起无明烦恼,革除习气。把习气扫清,就能降伏其心。有习气就是众生,无习气就是圣贤。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习惯的俘虏。君子不畏虎,独畏谗(谗:颠倒是非之言。)夫之口。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消,日有所损。祸莫大于纵己之欲,恶莫大于言人之非。性格其实是习惯的延伸。人对任何事情,都很容易成为习惯,尤其周围的人都那么做时,更是如此。人的行为很少出于理性,很多诉诸感性,而最大部分则来自习惯。对行为客观了解,是改进习气的先决条件。我们要远离恶缘,在事相中的习气也须渐除。习惯无法立即丢出窗口,只能劝诱它一阶一阶下楼梯。小恶不断——殊不知,这种一时能骗他人耳目的犯行,养成习惯后,总会在忆想的时候浮出表面,而在无意识中,铸成恐怖的恶行。改变习惯并不容易,习惯包含惯性,会推着我们继续去做熟悉的事。一个人要脱离种种已经接受的习惯,是需要非常大的努力,然而,内在完成的第一步总是跟脱离习惯密不可分。极细微的事,对于性格的感化,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不要认为小事情是微不足道,而不加以重视。一个人如果不被恶习所染,幸福近矣!我们常常用自己的模式来过生活,起初,我们制造了习惯,后来习惯却变成了我们的主人。明明是恶的习气,却自误认为洒脱、自在,这是修行人最要不得的。贪睡眠、爱闲聊,对所学的东西不感兴趣,做事懒懒散散,急躁而没有耐心,是导致堕落的重大原因。我们要做「习惯」的主人,不要做「习惯」的仆人。学成好的习性,是生活第一要义。急躁和犹豫,务必汰除。我们本有自由意志,但受习性、业力染污而丧失,如同一只羊被绳子拴住,纵然可以徜徉一段距离,但终究还是受限于绳子的长度。悟道就是要令心灵不受诸般习气的束缚。赌——赢了乘兴而往,不分昼夜。输了舍命再来,那顾饥寒。错误的习惯性,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折磨。开赌之家,每多横祸,噬人血肉,破人家产,因果循环,必遭天谴。跳出习惯循环的束缚——由于真正的「认知」。放弃你所有形态的伪装,停止你的坏习惯,否则你将会无限期的痛苦。口出狂言,伤人自尊,是恶习之最。我们日常都把自性功能消耗在绵绵密密的尘劳妄想上,这股精力的投资,又换回一串串的恶习。情欲能令人等同禽兽,酒则更甚。学道之人,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去声色,禁嗜欲,安形性,定心气。佛与众生无别,但众生多习气,佛祖清净无垢耳!故学道无他,治习耳!如何治习?但向己觅,莫从他求!譬如明眼人,能避险恶道,世有聪明人,能远离诸恶。恶是猛虎,欲是深渊。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和平要从根本着手,也就是从自己本身先做起。吵架是弱者的武器。即使你跑得再快,也逃不过命运的手掌心。如果人生只以获胜为目的,那么,你会失去很多东西。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唯胸襟浩大是真正受用。没有必要经由争论去造任何更多的业。我们必须随顺一切事物,不管是与我们共住的人、住的地方或所处的社会。但最重要的是,我们也要与自己安然共处。有些事是值得我们至死不渝地坚持与维护,而有些事根本不值得去烦恼。然而,我们却总是浪费生命在为微不足道的事辩护。没有什么比虚心接受批评的态度,更能听到真实的声音。有种人比那些自认无所不知的人更愚笨——就是试图与之争辩的人。伟大的思想家很少是好辩之士,他是以自己所见的真实来答复他人的辩论。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故无尤。人不自重而轻与人争,往往取辱。觊觎之念一动,必弄机智;计较之心太明,必起争兢。澹泊明志;肥甘丧节。人出巧词,诚以待之;人出厉词,婉以答之;人出谑词,默以待之。不矜才,不使气,自然言少。不迁怒,不贰过,自然心安。完名让人,全身远害;归咎于己,韬光养德。超越天理之外;不入名利之中。智者不与命斗,不与法斗,不与理斗,不与势斗。服输是一种豁然开朗的坦然,一帖清凉散,甚至是一种美德。聪明人太多,愚痴人太少——有人说,这就是世事混乱之源。事物的外相不过是一只臭皮囊,与其斤斤计较,不妨随遇而安。最伟大的疗愈灵药,就是与我们自己和谐相处。提醒自己:至少要两个人才吵得起来。当你卷入与人争辩的状态时,或许最佳的做法,就是什么都不做。如果你赢了一场争论,就输了一个朋友。譬之昨日死,万事如浮云。对于生命抱持一种无忧无虑的淡泊态度,将抵偿他自身的一切缺点。最好的盔甲是躲开射击。战争不仅摧毁了人体,也摧毁了人性。消弭战争最好的武器就是——诚意。对一个不懂理的人,想和他理论一件事,那是白费工夫的。对于敌手完美的优点,除了爱之外,并没有其他的对抗手段。人生有时并不需要去强求,有些事也不需要去力争。如果这个世界有趣一点,就不会起纠纷,更不会有战争。一个与自己和平相处的人,才能与人和平相处。真正的荣耀,属于那个愿意成为他人垫脚石的人。好与人争斗者,皆因其无法平和面对自己。不用怨天尤人的态度来看生活,不用挑剔的眼光看事情,不用批评的口吻来说别人的是非。如果你觉得你对,而别人却对这问题点另有主张,别争论,就放下吧!只要你一明白,就放下。这是正确的方法。看着你自己的外在,就是在比较和分别,那样你将找不到快乐。当我们拿着筷子争挟好菜的同时,便是一种恶念。不管别人说我们怎样,都要承担下来。要惭愧说自已的不是,这样才能和合无诤。凡事承认自己不对,就不会起烦恼,否则心不安,烦恼即来。一切都不计较,日常生活不起分别,就是修苦行。我们无法强迫所有事物都跟随我们的欲望,因为它们跟随「自然」的法则。讲道容易修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世事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好好丑丑,到肚都变为屎,何必贪求美味,争夺不休呢?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拙字可以寡过。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远祸。苟字可以养福。静字可以益寿。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君子接人以礼让,故无所争。夫争才能、争功业、争意气者,皆小人之所为,而非礼让之道,且取祸之道也。好辩以招尤,不若忍默以怡性。逞能以诲妒,不若韬智以示拙。处利让利,处名让名,澹然恬然,方不与世忤。世上第一伶俐,莫如忍让为高。我恭可以平人之怒,我让可以息人之争。凡事肯吃亏,便是好人。凡事占便宜,便是恶人。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自阔。终生让步,看你如何!当我们的身体和头脑,都非常健康充实的时候,却往往把心思用在与别人的计较,或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上面,以此而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生命,值得吗?胜者增怨仇,败者吃苦头,不争胜与负,和平成好友。请记住——「竞争心」无法制造出任何美的东西,「傲慢」无法产生任何高贵的东西。不要跟人争论——虽然这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意见像钉子,越敲则陷得越深。争端发生的时候,一定是互争的两个都不好。火柴是无法在镜子那般光滑的表面,擦出火来的。我们要有一颗对任何人都能合掌的心。世路上的风波,翻翻覆覆,不可预料,只有「谦和让人」最好。让了人,那么争者不争了,忿者气平了,怨者消解了,天下最大的祸害,都能消灭在一个「让」字当中。退一步则宽的境界,正如驾车驶进一条窄巷,迎面有车来时,在相峙之下,自己不妨往后倒退,这样做好像是为了别人,实际却为自己,因为只有让路给别人,你才有路可走。凡事皆退一步想,遂觉天宽地阔,否则忧愁积郁在心中,不但有害身体,且能致病。当小孩子看着大人怒目相对,在争吵的时候,会立刻给予正确的评价——倒不是论谁对谁错,而是怀着忧心与厌恶之情,逃离吵架的人。从辩论中获取最大利益的方法,就是避免辩论。处不如意之事,事不如意之人,唯应反躬自责,静气平心,以求一和合无诤之道。舍此而生角牴(牴:同「替」。)之计,不仅无益且有害。与人冲突时,想想互助法则吧!想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不久,你即会养成无诤的习惯。好竞争的人煽动争端,就如馀火加炭,火上加柴一样。劝人息诤的是君子,激他起事的是小人。一味地执着于获胜,眼光会变得短浅。当我们与人争执,而开始生气的时候,我们已经不是在为真理而争,而是在为自己而争。「争辩」并不能带给你任何的胜利,只是一种伤害的开始。让别人赢,自己并没有输。意志是精神真正的支配者,当你心中充满着慈悲、平等以及宽恕时,所感应来的即是无诤的世界。一切的争论以及辩白的后面,皆有着恐惧的存在,惧怕面对别人,甚至,害怕向自己揭露出我们的本来面目。行住坐卧总是禅,万般计较皆是空。若见解与我相同者,可与之同行。若见解与我不同者,合掌令其欢喜。平凡之人追求不平凡,智者却甘于平凡、享受平凡。不妄求则心安,不妄作则身安。平凡是最难演得好的角色。蜗牛角内争何事,火石光中寄此身,随贫随富且欢喜,不开口笑是痴人。有知足心,去好胜心,何等安闲自在。当你请不起人家吃水梨,就改请果汁;没有果汁就沏茶,甚至于白开水。不然,就和颜悦色,洗耳恭听。一家饱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对已成事实的事情,不必勉强挽留,一颗腐烂的果子,即使你摘得到,吃嘴中也会变味。地球在宇宙中只是一粒微尘,人生在历史上只是一刹那。在短暂的时间中,应好好体会生命的美妙,而不是把光阴花在竞长短、争雌雄。淡泊平怀,便是人生真味。不是闲人,闲不得,是闲人,非等闲人。知足常乐,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互逞权势,如蚂蚁之群聚腥膻,如蚊蝇之竞吮腐秽。淡泊老实是一种极高深的人生境界。愿作聋哑少烦恼,自譬残废不闯祸。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人与你斤斤计较,则人不如你;你与人斤斤计较,则你不如人。守本份而安岁月,凭天理以度春秋。好胜必败,务名多毁。名心若淡何须隐,处世若愚不算痴。广厦千间,夜眠不过七尺。珍馐百味,日食只须三餐。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十个指头有长有短,各有各的用处,争啥?看到生物的互相残杀情形,人早就应该觉悟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大自然「主宰者」不邀功、不占功、不恃功、不居功的作风,其功绩反能光芒四射,照耀人间,长留在人类虔诚的尊敬与信仰的心灵上,不被抹去,永垂不朽。世间的人,人情薄如纸,不知相亲相爱,而且共争无谓的事。在剧恶苦恼之中,各自勤于工作,才得以勉强地过日子。若争小利,便失大道。甘受人欺,定非懦弱;自谓有智,终是糊涂。和为祥气,骄为衰气;善是吉星,恶是凶星。富贵生祸端,谦恭无大患,衣禄有定数,作善降吉祥。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辩论——谁都不是赢家。为了名利,人人你争我夺,英雄杀伐不止。和平是桥梁,斗争是围墙。何苦仅仅为了一个小小的停车位置,愚蠢地破坏了自己心中的宁静。停止焦虑的和复杂的自我争斗,简化你的事情。宁可让步,不要与人争辩,别人便容易同意你的看法。与命运争吵的人,永远无法了解自己。我争者,人必争,虽极力争之,未必得;我让者,人必让,虽力让之,未必失。修行人若是错误的坚持,一直立于原位而不动,或是卷进宗派的纷争论辩,都是有害的。懂得生命的人,是没有时间和人争执的。但求一席安心地,谁与龙蛇论是非。无心似镜,与物无竞。无念似空,无物不容。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佛是宇宙平等的原理,法是宇宙差别的现象,僧是宇宙和合的状态。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则争论起矣!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胜者更增怨,伏者卧不安,胜伏二俱舍,是得安稳眠。一座之中,有好以言弹射人者,吾宜端坐沉默以销之,此谓之不言之教。见利不可争,取利不可刻,得利不可专。

善知识

一个经常换善知识的人,事实上他全然没有任何一位善知识。你必须当你自己的依止。如果你想要生命中真实的真理和至善,你必须依靠你自己——教导你自己、训练你自己,各方面依靠你自己。人生也需要导览,否则就像走进迷宫。真正的老师只谈舍弃和除去自我的修行之困难。不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能放弃老师。让他引导你。因为,你很容易会忘失「道」。如果真正会修行的人,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善知识。一位真正有智慧的教师,他不会邀请你进入他的智慧殿堂,而是引导你到(你)心智的门槛。能明白指出你黑暗面的人,便是善知识。薰习的力量是很大的,要多接近有智慧、善良的人。驯服野象最好的方法,是用轭将它和一头已经训练完成的象拴在一起。所以要改变我们的气质,好的环境和善知识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对有智慧的人而言,一切现象皆是善知识(看你怎么用心)。夸我们、赞美我们的,这都不是明师,会讲我们、指正我们的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要听两种人的话:一是有智慧的人,二是有经验的人。能逼出你内在无限潜能的人,叫做明师现前。欲知灵山路,须问过来人。善知识有义务告诉您是与非,而没有能力阻止您犯罪。一只小鸟尚且知道选择个好地方来栖止,何况修行人,能不找个善知识依止吗?未见性人说见性法如同以盲引盲。修行之路崎岖难行,唯有亲近开悟者并获得他的恩典与眷顾,才能排除所有障碍。否则,就像在锋利的刀锋上行走般的危险。愚人虽终其一生亲近贤者而不知真理,犹如汤匙不知匙中羹的美味。如果你对垃圾桶有绝对的信心,垃圾桶也是你的良师。刺激我们的人,才是我们真正的指导者。没有信心,就算你看到了一位已了悟的圣者,也终将一无所获。老师就在你的心里,他就是你灵明的自性。不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师父的伟大之处,在于赞叹之中已指出弟子的错误。师长以五事敬视弟子:(1)顺法调御。(2)诲其未闻。(3)随其所问,令善解义。(4)示其善友(5)尽以所知诲授不吝。

修行之道

如果你握持爱,憎恶就会追随。心应该超越善与恶,甚至超越清净,这就是修行结束的时候。当你的心能超越乐与苦时,才会寻找到真实的平静,那才是真正的平静。只取你所爱的,摒弃你所恶的,并不是修行,而是祸源。我们为善,他人却否定,我们就因而生气,这不也就将我们自己拉到跟他们一样的层次了嘛!有快乐就一定有痛苦,他们就如铜板,一体两面同时存在。照料心就像养一个小孩般,必然会有坏日子连着好日子来;如果你只想要好的,你是在找麻烦。因此,你必须扮演中立:别赞同好或坏。纵使你的见解可能是对的,如果你粘着它们,你就是错的。不要强求一切完美或自己必须完美,乃至一切必须完好。我们要与好、坏皆安然共处。舍弃对爱、恨的执取,让事物顺其自然。我们愚痴地生活在世上,内心充满了对立。在每一个入息和出息之间,都有着喜欢和不喜欢。要达到苦的解脱,我们的心必须超越善恶之上,安住于「空。」得失常理也,譬如寒暑加人,虽善摄生者,不能无病,正顺安以处之。人生就像是一匹用善恶的丝线交织成的布。清浊并包;善恶兼容。在世出世,真空不空。有一乐境界,就有一不乐的相对待;有一好光景,就有一不好的相乘除。没有人是永远的赢家,当你赢得想要的东西时,相对也会失去原有的东西。每一个人必须停止心中爱恨的喧哗,才能听见雪花飘落的声音。褊狭的观念是辨识生命礼赞的绊脚石。有多大的太阳,便有多大的阴影。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直心真实,菩提道场。一切道路都是好的,只要身子挺直,脚步稳定地前进,不用匍匐,也不用低首。纯粹的痛苦和纯粹的快乐一样都是不可能的。不相信任何人和相信任何人,同样都是错误。我们的修行是超越聪明与愚痴的。骄傲与自卑都表明心灵的软弱无力。觉者的内心里是无有恐怖,因为无所得也无所失,所以无有恐怖。当我们不再渴望要将苦改变为乐的时候,排拒心就会消失,而痛苦也就不见了。我们依着世俗而活,它们本是为了我们的方便而存在的,可是,它们既然也会导致痛苦,就不是我们应该去苦苦执着的。心没有任何形相。那个接受善和恶的法尘,我们称它作「心」。洞见喜欢和不喜欢是从感官接触中生起的,而不要去执着它们。我们的心被种种的「行」所蒙蔽,以至于在寻求快乐的同时造作苦;在寻求平静的同时造作了障碍。我们的杂染好似我们修行的肥料。如同我们取一些脏的东西——鸡屎、牛粪,撒在我们的果树上,长出来的果实才会丰硕且香甜。假如你只看到一边,必然痛苦!一旦看穿两边,便是遵循中道了。如果你没有学习非善和非恶,那么,你将得不到真实的知见。修习中道的心,如果不去执于感官耽溺或自我苦行的任何一端,必然会达到真正的宁静。我们所憎恶的东西,会像我们所喜爱的东西一样控制我们,只是影响我们的方式不同。喜欢或讨厌任何东西,即使只是一个观念或记忆,都是执着。懂得欣赏日出日落的人,往往不易被挫折打败。太阳之所以伟大,在于它照见了「美」,也照见了「丑」。花开是一种成熟,花落是一种圆满。快乐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在两种相反事物间摆荡的人,不可能往前行进。每个缺点都有相对的优点。当心灵被是非盘踞时,心就失去了原有的慧性。你必须对你的喜欢和讨厌、你的痛苦和快乐都厌离。那就是法的精髓处。每件事物都有两面性,快乐和痛苦是相互依存的。当你看到某些事物的益处时,必须认知到不利之处。当你感到怨恨、憎恶时,你应该思惟爱和谅解。依着这种方式,你会更平衡,而你的心会变得更沉稳。喜欢的情绪有毒,不喜欢的情绪同样也有毒,它们会阻碍心的解脱,并且蒙蔽我们对佛陀所教导之真理的了解。心理的活动就像那能致人于死的眼镜蛇。让好的自是好,让不好的自是不好,就好像你不去干扰眼镜蛇一样。想要快乐,就是想要「生」,要沮丧,就是要「死」。这个从此刹那到下一个刹那的「生」与「死」,就是无止尽的轮回。心灵之道是相当容易的,放下爱恨,然后顺其自然。超越善恶,才是人们应该学习的。实际上,快乐是痛苦的伪装,当你执取快乐时,要丢弃它本有的苦性是不可能的;它们是如此的不可分离。感官的耽弱和自我的苦行是佛陀所不鼓励的两种道,因为这不过是快乐和痛苦罢了。假使我们执取乐,我们就会再次受苦。每个人都欲求快乐,而没有人追求痛苦。涅槃是没有欲望的,在涅槃里,是没有想要快乐或想要痛苦,也没有想要解脱快乐和痛苦,有的只是平静。如果你起了反应,例如:喜欢或不喜欢,那不是智慧,你只是在为自己制造更多的痛苦而已。除去那些恶的,长养善的,这不过是修行的一部份而已。到最后,我们必须超越善和恶。最后会有一个包容一切的解脱,和一个来自爱与智慧自然流露的无欲之心。不论我们得到什么,都只是苦的起因,所以我们练习不去得任何东西,只是让心平静下来,这就够了。让自己处于愉悦和不悦之中,我们就陷落于世间法的摆荡之中。如果你只是一味追逐「快乐」,逃避「不快乐」,那样修行下去,到死也见不到佛法。倘若你不想修行,便不会去修行;但是你若因欲望而修行,却见不到法了。如果那是好的,别抓紧它;如果是坏的,别黏着它。好和坏都会咬住人,因此别紧抓它们。中道是很难依循的,你不能依赖你的心情和欲望。如果我们没有了知事物的真实样子,我们将不是喜爱它们就是恨它们。自然包含了好与坏,对与错。别黏着良善,别黏着邪恶;这些都是世间的性质。应用智慧以避免被「称赞」和「谴责」所攫了。在修行中唯一能带给我们危险的,是在我们深信或盲目地拒绝某件事物之时。认真修行的人是不会允许自己被太多教导所攫获的。千万别让喜欢和讨厌的念头趁虚而入。如果你生起喜欢的念头,就会想拥有它;如果生起讨厌的念头,就会厌弃它。如果随着喜欢或讨厌的欲望去做,「自我」就会生起,让心不能自主,也就无法具足智慧了。那个地方有执着,那儿就有束缚,不论是正面或负面的束缚,两者同样都会捆绑人。只要执着事物为「我」或「我所有」便会产生系缚,而人一旦陷入系缚之中,就好比身陷囚狱一般了。只要是沉迷于事物中,不管是正面或负面的执着,同样都是囚牢。我们的心藏有各种杂草,必须生活在相对的世间、生死的轮回中。所谓的杂草就是错误的知见,它源自于自身的好恶。只要我们仍企图在世间寻找一个立足点,不论是富贵、名望或任何事物,终有一天仍会受逆境所迫害。解脱者既不嗔恶苦受,也不会贪着乐受。如果我们可以将心扩大到彻见真理而超越二元化的境界,并与周遭世界圆融无碍,如此就能除却对自我的妄执。不要说众生有善有恶,一切的善恶都是我们的分别。论人的是非曲直,心里起不平烦恼,那就是自己的错。若起我是人非,就是胜负我执的心。都是有个你、我在争,看能不能修到没有你、我这种境界。观诸法性,无有二相,以不二相,洞见十方。能所平等,常住一相。绝待空性,毕竟寂灭,清净如如,了无所得。此一念心,本无能所,能所尽处,名为见性。一念迷昧,假名众生,返迷为觉,假名为佛,生佛迷悟,皆是对待,清净性中,皆不可得。无自他相,离人我见,住真实观。人法顿空,诸缘自息。能所双亡,当处全真。知无人我,则无贪欲,不被束缚,谁受轮转?不脱对治,皆生死业。不得一法,名为传心。真如妙性,非物所拘,才涉有无,便隔霄壤。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莫逐有缘,莫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万物齐观,复归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闻说空,不着空,即不取不空,是顿悟。闻说我,不落(我),即不取无我,是顿悟。不舍生死而入涅槃,是顿悟。如果你达不到「中道」,那么,你将无法超越痛苦。人们只想去拥有,他们只想到获得的快乐,而不考虑其中滋生的烦扰。我们都不愿痛苦,而希求快乐,但事实上,快乐只是痛苦的一种微细形态,而痛苦本身是一种较粗的形态。你可以将它们喻为一条蛇;蛇的头是「苦」,蛇的尾是「乐」。你看清了两边,于是你拥有了平静。如果你只看到一边,那就有痛苦。随着情绪流转并不能引起任何真正的快乐,那只会使我们执着于快乐和不快乐,执着于喜欢和憎恶,而这些本身正是苦的根源。我们不该因世间的无常变化而太过开心或烦扰。有快乐就会有痛苦,有得就会有失。大部份人的幸福,寄托在那些能让他们喜欢的事物上。若是那样,你什么时候才会找到幸福呢?无论接受到什么,心不去添加其他什么。快乐与不快乐对于一位已经开悟的人是没有意义的。这些快乐、不快乐等等的活动不断地生起,因为它们是这世间的特性。得与失、称与讥、誉与毁,乐与苦——这是世间,迷失在世间的人无路可逃,这世间淹覆了他。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法本不有,莫作无见。法本不无,莫作有见。有之与无,尽是情见,犹如幻翳。若心无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灭,自然清净。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乃至苦乐、生灭、取舍、怨亲、憎爱,并名邪念,不念苦乐等,即名正念。不起憎爱心,即是无着。对一切善恶,悉能分别是慧。于所分别之处,不起爱憎,不随所染是定,即是定慧等用。求大涅槃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有得有证是生死业,不脱对治门是生死业。太虚不生灵智,真心不缘善恶。离心求佛者外道。执心是佛者为魔。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由于执取和攀缘的关系,一切都会变成不如人意,无论是善或恶、功或罪、乐或苦、得或失,一切相对的观念,如果你有任何执着的话,全都变成苦的原因了。念佛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参到能所双忘,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怕妄想,又加一重妄想;觉清净,早已不是清净;怕落空,已经堕在有中;想成佛,早已入了魔道。日常生活逢顺逢逆,苦乐悲欢,一切境界,都有前因,不在境上妄生憎爱,自然能放得下。凡夫心,就是执着心。甚至想成佛,都是凡夫心。若能凡圣双忘,一切处如如不动,不向外求,则见自心是佛。但未见无生的,就逃不出吉凶祸福。盖因迷起妄,由妄生执,顺其所执,则爱之之念纷然而兴。逆其所执,则憎之之习勃然而起。能所既无,则见闻觉知无地可寄。到这里,即是从上诸佛菩萨善知识放身舍命处,亦是大休歇大解脱大安乐之地,亦是不离世间而成就出世间之三昧。心无迷悟,性无向背。但人立迷悟见,执向背解。但于善恶事上不滞,唤作修道人。取善舍恶,观空入定,即属造作。更若向外驰求,转疏转远。但以未觉悟前,于染净中有一毫见闻取舍之处,皆在三界无明长夜生死梦中。才得见性,便同觉后,自觉觉他,故名为佛。与诸染法相应,名众生界。与诸净法相应,名人天二乘。若垢净心尽,不住系缚解脱,无一切有为无为缚脱等心量。处于生死,其心自在。既无能起之心,亦无所灭之迹。起灭俱离,所离亦空,心境豁然,名为见道。于见道中,相待之真妄自融,对治之能所皆绝。能所尽处,自然成佛。佛法只在方寸,心外断行踪,但一心一智慧,离内外中间取受,三际理玄,便入无为道。才有是非,纷然失心。身心世界,圣解凡情,皆是颠倒情识,虚幻浮影,梦觉觉非,觉非亦妄。无论染法净法,既有此法,便有对待。既成对待,便是有为,便有生灭。一有取舍,便违正宗。了了见者,知一切法无有二相。但一念起时,莫执莫断,不取不舍,则三际无踪,一念圆具十法界。法名寂灭。若行生灭,是求生灭,非求法也。法名无染。若染于法,乃至涅槃,是则染着,非求法也。凡夫之着能所,小乘之灭能所,皆未知法性如幻,无根无实耳!能所平等,同于幻化。何由执着?何须灭证?此一念心,本无能所。能所尽处,名为见性。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馀。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欲心得正,必须把握「中」;欲求把握「中」,必须诚其意。离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离诸动定,名大坐禅。出离生死名出家。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离于此彼岸也。若见生异于死,动异于静,皆名不平等。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无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见。越是想把自己背负的痛苦推到一旁,它越是成为一种负担。佛说一切法,对治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着意求真真转远,凝心断妄妄更多;道人一种平怀处,月在青天影在波。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修行人不可一直在对与不对中打转,要从忍辱下手。无相即是中庸,设立任何一点,即非中庸。我们无始劫以来,最大的毒瘤就是一个「我」字,众生无法染净不二,因此放也放不下,躲也躲不开,痛苦不已。理性的使命乃是在于发现真理。因此,理性的滥用,亦即用理性来遮盖真理、歪曲真理,必造成极大的害处。天下并没有绝对坏的祸害,连最可恶的批评家,对我们也都有益处。生者必灭,会者定离。凡是能创造的东西并不能永久,因为,它并不是来自本性的东西。凡事皆有多面,不要害怕面对否定的一面。人不要落入对立的观念,若你常当批判者,总有一天你也会被批判。如何无是非?从你自己开始做起。妄心——在有着有,在无着无,常在二边,不知中道。菩萨的伟大,就是能自我处理心中矛盾的问题。远离是非即是纯善之心。六尘不恶,还同正觉。百不见,百不闻,是非心不起,妄念即不生。只要不着动、静于声尘而起作用,所有的音声,皆不碍我们的闻性。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菩萨常提起正念,而不执着于正念。行蕴皆是苦,涅槃是极乐;认得此真理,踏上安详道。「无作」——即善恶平等,而不招感一切业力。用透视的眼光,既不否认有相,也不执着于无相的念头(无着于有相,亦不住于无相)。不要用讨厌或排斥境界的方法来修行,那是不究竟的,你必须要超越境界。让自己的心跟随着中道。见性成佛不困难,只要无憎爱,即可洞然明白。是非两亡,能所双绝。斯绝亦寂,般若现前。圣人无心亦无境,境界的产生只是为了方便度众。不要用对立的心态,来面临这个世界。对立将变成孤立。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乃无造作、无爱憎、无是非、无取舍、无凡圣即是。正邪若不立,心中自有菩提意。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直心真实,菩提道场。不睹恶生嫌,不观善勤措。不舍智就愚,不抛迷就悟。在大彻大悟的圣者眼里,生与死是同样的意义。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胜者滋长仇恨,战败者于哀痛中倒下。胜败俱泯的人,才是真正快乐而和平的。涅槃之有或常,非相对的有无之有,常与无常之常,而是一绝对的超概念的真常之常,妙有之有。此一真常妙有的深义,即本有今无,本无今有,无有法,无有处。若无「是非」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有生必有死,人应惧生,不应惧死。无生即无死,究竟解脱。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怨由亲生,无亲则无怨。凡免我于危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挤我于险者,皆平日可喜人也。顺境不一定是好,逆境不一定是坏。想到对岸去,就不能只沿着岸边跑。「身」为苦本,「我」为罪薮。世间的快乐皆有其负担,唯有从内心超越爱恨,扬弃得失的观念而获得快乐,这种快乐是没有负担的。无你我相是——事情成功便喜悦,功劳属谁无所谓。有用之人,就有所不用,无用之人,就无所不用。痛苦是快乐的兄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乃凡夫之爱执,圣人不然,圣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非」如屠宰场。无所得就无所失。佛陀的心中没有敌人。禅——超是非,超善恶,超有无,超好坏。地之污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亲密是敌对的开始。毅力过人的人和上帝一样,常常创造「奇迹」。一般人的喜乐中却隐藏着悲伤。长生不老,那是愚痴的人对世间无理的要求。长时间的快乐终归于单调、枯燥与无聊,伴随而来的是沮丧、痛苦等结果,一般人都有这种经验。绝对的本体是超越了相对的变动。只要活在无知的黑暗中,我们就会有「我的」和「你的」这种念头。不生不死的本体是超越了开始和死亡。当我们接受爱与恨两者观念,并且不使心灵受到影响,宁静和平就降临了。黑白歧视的痛苦、种族的优越感、超强的自尊心、宗教教条的迷信,都会形成知性上的桎梏。琴弦调得太松,则琴不鸣;琴弦调得太紧,则琴易断。琴弦调得适中,则声音悦耳。诞生和死亡同时表演。他们在一起表演。他们的游戏是和谐的游戏,而常常是在生命无限广阔的胸膛上表演。要实现真正永久和平的世界,必得恢复「人类本来互为一体」的自觉。利己主义将孤立于「全体的生命」之外,必不会有好结果;人不应自私。水太清则无鱼,人太紧则无智。潜能就是——我们愈敢做事,就能做得愈多。尝试去喜欢你厌恶的东西,奇迹必会降临。不走极端,对人少怀恨之心——中庸之道。黄金很好,但如果把金沙抹在眼睛里,你会吃不消;黄金很好,把黄金绑在鸟的翅膀上,鸟就飞不起来了。死神那儿并没有日历。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佛性是绝对的——绝诸对待。对花开过于雀跃不已的人,必然会为它的凋落而悲伤。心地无非则体大,利他无我则用大。要求佛,不如学佛;要求道,不如行道;要得道,不如悟道。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悟门了当,彻见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有情无情不二。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非外道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离妄想颠倒,无真如佛性。离贪嗔邪见,无菩提涅槃。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亦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槃。但於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若以静处为是,闹处为非,则是坏世间相而求实相,离生灭而求寂灭。不见垢法可厌,不见净法可求,不见众生可度,不见涅槃可证,不作度众生心,不作不度众生心,是名最上乘。直了上无佛果可求,下无众生可化,是名为至佛地。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善恶都莫思量,当处便出三界。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即不起,真心任遍知。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不着能行所行之相,是即我法双空,并空亦空。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山。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空心静坐,百无所思,以为究竟,即着空相,断灭诸法。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无觉无无觉,名为妙觉。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布施何物?布施却二性。所谓善恶性、有无性、爱憎性、空不空性、定不定性、净不净性,一切悉皆施却。所谓同体大悲,便是如实的了知,一切众生和己身无二无别。须知对待之见未忘,尚未能出世间。法性本来空寂,不为生死所绊。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悟寂无寂,真知无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融之中道。无住无着,莫摄莫收,是非两忘,能所双绝,斯绝亦绝,般若现前。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红尘堆里学山居,寂灭身心道有余,但得胸中憎爱尽,不学参禅亦工夫。佛性乃绝对者,本来圆满现成,无因无果,无取无证,不受后有,超越时间和空间,故无所谓过去、现在、未来。不去妄想不求真。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根尘同源,缚脱无二,及知见立知等。未曾见佛性以前,思想人生、万物、宇宙皆是生灭相对的。实际理地不着一尘,万法门中不舍一法。苟遣恶而存善,欲望吾至道之体,不胜其邈矣!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有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法无凡圣,亦无沉寂。妄想寂则生,寂生知则现,知生寂已舍,了了唯真见。言妄显诸真,真妄同二妄。宇宙是绝对,万物是相对,执事原是迷,契理亦非悟。无名无相无真假,有修有证有轮回;非心非佛非空实,无来无去即无为。悟时有悟悟非悟,心到无心心乃心。若迷悟见亡,向背解绝,则此心洞明如皎。佛与众生,一时放却,当处解脱。断烦恼者,即名二乘,烦恼不生,名大涅槃。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无心,佛亦不有。菩萨只以念念心为众生,若了念念心体空,名为度众生。智者于自本际上度于未形;未形既空,即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无一法可取,无一法可舍;不见一法生灭相,不见一法去来相。未曾死,何用论生;知生即是无生法,无离生法说有无生。太虚不生灵智,真心不缘善恶。声闻人见无明生无明灭。缘觉人但见无明灭,不见无明生,念念证寂灭。诸佛见众生终日生而无生,终日灭而无灭。无生无灭,即大乘果。通达涅槃真理者,不取涅槃亦不舍涅槃。福行罪行不动行为二,三行实性即是空,空则无福行、无罪行、无不动行,于此三行而起者,是为入不二法门。身身灭为二,身即是身灭,所以者何?见身实相者,不起见身及见身灭。身与身灭无二无分别,于其中不惊不惧,是为入不二法门。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不被善恶所拘,不为静乱所摄,不厌生死,不乐涅槃;无不能无,有不能有。行住坐卧,心不动摇,一切时中,获无所得。三世诸佛,教旨如斯。随见生解便堕生死,明见之人即不然,终日见未尝见,求名处体相不可得,能所俱绝名为见性。但于善恶事上不滞,唤作修道人。若于一切处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改迷取觉求利,何异贩卖商徒?动静两忘常寂,自然契合真如。色即是空,破除宇宙对立的观念。迷悟悬殊,若未悟时,似无所得,若悟了时,似有所得。得与不得,皆是妄见,但不执着,自契中道。法本不有,莫作无见;法本不无,莫作有见。谓无即成断灭,语有即邪见;有无俱遣,即入中道。将心无心,心却成有;默契而已,绝诸思议。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心佛本空,即非何有;能不守空,真源自通,佛佛祖祖,以此立宗。清净性中无有凡圣,亦无了人不了人。邪之与正,相待立名,去邪存正,正却成妄。故须双遣,两俱不用,心水湛然,无少法可得,名为无馀。能所相对,如龟在泥涂,拂迹迹生,终难泯灭。若真「能」亡我,那就「所」见的世间众生,见同不见;能所双忘,当处是道。法无有比,无相待故。伤嗟二见人,攀缘两头走,若悟本无心,始悔从前咎。太平皆是妄想,不生亦是执着,了得智慧不外愚痴,德相何分色相。根既不立,尘无所缘,根尘两亡,灵光独耀。凡夫无明,二乘执着,离此二病,是名真修。真修者,不得勤,不得忘,勤则近执着,忘则落无明,乃为心要耳。以无心息妄为正,以习众善为助。譬如明镜,为尘所覆,虽以手力揩拭,要须妙药磨莹,光始现也。尘垢,烦恼也。手力,无心功也。磨药,众善也。镜光,真心也。学佛者,务要去人我之见,须己立立人,自利利他,然后方可言入道。得道之士,立处既孤危峭绝,不与一法作对。行时不动纤尘,岂止入林不动草,入水不动波?法身亲证等虚空,也是无端枉用工,试把镜珠都放下,谛观何法不圆融?道有道无俱是谤。执事原是迷,契理亦非悟。高高山上云,自卷自舒,何亲何疏。深深涧底水,遇曲遇直,无彼无此。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无住无着,莫摄莫收。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见性必先养性,性的生起,有净有秽,净者善之相,秽者恶之相。为善去恶,即是兴慈;无善无恶,即是运悲,唯独随名无解,不取不舍,才是究竟清净之性。佛与众生,一时放却,当处解脱。因妄说真,真无自相,从真起妄,妄 体本空,妄即本空,真亦不立,真妄双泯,本心常住。正念即邪念,善事等于恶事,非佛性也。做工夫,不可避喧向寂,瞑目合眼,坐在鬼窟里作活计。见有能说法者,有所听法者,尚未入乎信门。一切诸法,自本来今,性相空寂,无大无小,无生无灭,非住非动,不进不退,犹如虚空,无有二法。妄心在有着有,在无着无,常在二边,不知中道。尽十方世界,是个大光明藏,从古至今,无一法可增;尽十方虚空,是个大解脱门,从古至今,无一法可减。一切我们认为我们拥有的,都会造成害怕失去的恐惧。起心动念都是自己不对,此是因为还有个我在。无上大觉心,本际无二相。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明见之人,终日得未尝见,求见处体相不可得,能所俱绝。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慧律法师文章列表

慧律法师-基隆照善寺开示

师公、道庆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居士,大家阿弥陀佛!...

慈悲心和智慧

为了建立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人生,我们应该培养慈悲心...

聪明之人与智慧之人的区别

世间上很多人不能认识到自己。例如生是从哪里来的,死...

富在福慧之中

在佛经中,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一位土财主,虽然非常...

证严法师静思语

001 心美.看什么都顺眼 002 福.来自一颗懂得布施的心...

五欲的事儿少回向,应多回向得智慧

你受的是皈依,如果不修行,不可靠的。你没有慧、没有...

佛告诉你为何心静后智慧就来了

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佛陀一生给世人的二十条忠告

佛陀在正觉以后,想起救渡众生的大事因缘,心自思惟道...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如何对治修行中的懈怠

问: 如何对治修行中的懈怠? 慧律法师答: 对治懈怠...

如果有人跟你争执,你就让他赢

性如体,识如用,性是我们的本体,意识就是我们产生出...

【推荐】祈愿正法重现

【前言】 本光碟所提建言绝非针对任何道场或个人,纯...

出家的真实义

什么叫做直心?直心乃是万行之本。天地、修行、一切万...

【佛教词典】教导理门

【教导理门】 p1013 瑜伽六十四卷六页云:云何教导?谓...

【佛教词典】不耽着现在诸欲

【不耽着现在诸欲】 p0339 瑜伽四十卷五页云:又诸菩萨...

福业相当,方为夫妇

很多女人总想,工作好事业好,不如嫁得好,所以总想投...

虚伪的迦罗呵

从前,在伽尸国的波罗奈城,有位弗卢醯婆罗门,他的门...

地藏菩萨亦弘扬念佛法门

问:在一些打地藏七的师兄眼里,好像对一句佛号念到底...

造佛塔的功德

佛塔,亦称塔婆,浮图,意译为高显处、功德聚、是佛教...

不读诵经典就一门深入的话,是非常危险的

问: 末法时代众生,以障深慧浅为主要特征,不知一门...

修净土的重点,就是要对极乐生起真实的信心

修习净土第一个重点,就是你要对极乐世界生起真实、而...

如何把现世过去世的业消除

问: 深信因果后,很想把现世的业和往世的业消除,怎么...

十六个方法缓解你的压力

面对目前的工作与生活,你是否感觉到快要被逼疯了,来...

圣严法师《人生与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是什么》

如果人生而没有目的,生活便显得十分空虚。如果生命欠...

修行人每天有几件事不能忘记

做为一个修行人,每天有几件事不能忘记,就是佛教讲的...

人生要学会低头与弯曲

一只蝴蝶从敞开的窗户飞进来,在房间里一圈又一圈地飞...

穷小鬼与富大鬼

有个小鬼,是个新鬼,穷得叮当响。 有个大鬼,已经做...